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制定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公布。

诸如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严禁学生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等,方案列出一系列为儿童和青少年“护眼”的硬措施。

方案提出,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到2030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

(摘编自《八部门防控青少年近视:调控网游总量课堂禁带手机》2018-08-31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青少年近视率统计

(摘编自卫生部门发布的《不良用眼习惯调查报告》2016-6)

材料三:

视力监测是最基本的初筛,近视和不近视的人也可能测出一样的视力,所以需要更进一步的检查来判断有没有近视。另外,视力监测受主观和客观的影响很大,学校范围内开展的视力监测存在前后两次检查可比性不强的问题。

目前各地近视流行病学调查还缺乏统一的检查标准。比如,查视力时的视光学环境未统一、使用的视力表未统一。此外,各地视力表灯箱的照度也未统一,也会对近视诊断带来影响。同时,对近视的检查结果也未做细分。

对于诊断近视的标准也未统一,有的用睫状肌麻痹后的电脑验光结果,有的用主觉验光结果,有的按现有眼镜的光度。因此,应该先确定各地近视流行病学调查的标准,进行充分调研,在此基础上再制定近视防控的具体目标。

由于目前儿童近视率的问题,关于儿童近视康复的机构也是各种各样,其中存在不少治疗不规范的现象。比如,有的机构号称不戴眼镜、不用药、不手术就可以控制甚至“治愈”,导致很多孩子错过最佳控制时机。乱象的出现,其中一大原因是家长求医心切、对治疗期望值过高。真性近视在目前医疗水平下做不到治愈,只能控制加深。很多家长在固有错误观念引导下,拒绝医生给予的建议,转而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奔这些商家。

(摘编自《有效防控青少年近视须补上哪些功课》,2018-09-05《法制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非常严重,小学阶段就有近一半的学生因为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近视问题的出现。
B.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的增长并不均衡,呈现前快后慢的趋势,小学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近视问题发生的高峰期。
C.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是因为随着机体的全面成熟,抵抗力的增加,眼睛抗近视能力增强了。
D.近九成的青年人患有近视问题,表明社会和个人普遍存在忽视用眼卫生的问题,爱眼护眼的健康观念亟待加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青少年近视问题的严重性,确定了防治目标,出台了相关政策,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B.2030年,我国将实现青少年近视防控目标,全国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中小学近视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C.受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学校范围内开展的视力监测存在前后两次检查可比性不强的问题,因此没有任何意义。
D.由于商家不负责任的宣传,家长求医心切,让孩子接受所谓的“治疗”,导致很多孩子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小题3】如何有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结合材料,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3 03:50: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中国佛教文化强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根本追求,也为其今天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相契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儒、佛、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B.魏晋时期佛教通过依附玄学进入中国,玄学与佛教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
C.儒、道、佛三家有一部分思想是相通的,这就为它们之间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D.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指出儒、道两家虽致思路向不同,但可以相融互补。
C.第三段论证中华文化对佛教思想的融合”,明确“深挖中华文化价值”的重要性。
D.文章论述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指出当前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
B.如果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就可能避免文化传承中的形式化倾向。
C.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圆融和谐的包容精神,佛教将难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D.我们只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梅花织带

周吉敏

水碓坑,一个“脸”朝西的小村。村名藏起了旧事——在明朝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光里挨家挨户手工做纸这件营生。

上午,村庄与太阳隔岸相望。特别是冬日,自然的丰茂褪去,小村就凛然地裸着。正午,阳光才摸进村来,像电影的慢镜头推进,每处细节像幅画的画框。而绘画的内容是一位织带的农妇。我看她,就像看一幅画。

坐在竹椅上的她,没在阳光里,头发闪着银光,像鱼儿在水里。她的一双手,像鳍,帮助她在水中活动。而这双手的活动范围只在一个矩形木框上。

这是一个平面的矩形木框,大约长六十厘米,宽十四厘米。木框两条长边的内侧有槽,是中间那根木条上下活动的轨道。一头的宽边有一方形的孔,中间的木条从中穿过。推动木条的力于木条一端的把手。木框通体发着荸荠紫的光,是手和线与它长期摩擦出来的属于这个木框的光阴。

我实在难以描绘这种只有几根木条组成的工具——织带架。这种完全服从手的工具,直白到没有任何可以描述的繁文缛节。但我从这个简单的工具里看到一双手。是手让工具成为忠实单一的仆人。

织带架的一边顶在院墙上,陷进厚厚的苍苔;一边顶在农妇的肚子上,陷进柔软的肚皮。来自丹田的力仿佛使这个狭长的木框悬浮于空气中。而蓝白两色棉线,绷紧在木框的上下两边,像谱线,被一双手编排出听不见的音乐。

此时,音乐是图景——“梅花”开了,一朵,两朵,三朵——一米长的带子上,最后会开满八朵梅花。其实,梅花是在一双像老梅干的手上开出来的。这双手像安排节候农事一样安排着梅花开放前前后后琐碎的事:带边是“两双”(四条)棉线,带眉是“四双”棉线,中间的花纹是“二十双”棉线。这多么像播种,这个土坑里放几颗,那个土坑放几颗。“带刀”像一张椭圆形的树叶,配合手,拉,勾,压,点,这打理线与线的关系就像一把锄头侍弄庄稼。手的再生功能也表现在它以“提手旁”与好多的字结伴,生成“打”“提”“担”“拍”等新的字,也是新的图景。这是一双手的伟大吧!

而不可见的线是光。图案也是光的踪迹——那些被树枝,或者云朵遮挡的,被水面折射的光,也被这一双手编织——那是“梅花”影子。

我的眼睛肯定拦截了一些东西,在场和不在场的事物只被我部分地框了进来。在这个过程中,我惊叹于一位农家妇女身体里携带着的艺术直觉。我甚至可以确定这艺术的直觉于她那柔软的腹部——是孕育生命的腹部把天生的艺术能量通过织带架源源不断传导上来。织带的几何图案,让任何一个几何学家或者擅长于透视的西画家也自叹不如。

农妇的艺术自觉培植于博大的自然和自身需要,这也是人类工艺起源的两个因素——不用于交易,只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创造,就像把树叶当器物,用苇叶编草席,这是人类的智慧。在机械和电脑凌驾于手工之上的今天,或许可阐释为人类原始的灵光。这个词在今天仿佛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指向遥远的造物之初。

这幅画面上的内容是可见的,当我进入它的空间后,却给我打开了多重的世界。这多么神妙。我清楚地看到:不用于交易的山野民众的工艺,总是在微小的事物上构建着意义——这是形而上。

织带是一块藏蓝的长方形土布的系带,这块布叫“围身”,带子就叫“围身带”了。围在身上除了保护衣服不易磨损,还可用作背娃娃的包巾,仿若少数民族的小背篓。

土布“围身”,在带子上动了繁密的心思。以“梅花”图案最为常见,也有“五世其昌”“福禄寿喜”“天长地久”等文字图案。这些文字指向词的本身,犹如创造之物投射到创造者身上——她们渴望的世界。这仅有的装饰,附在身体上,成为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太阳在屋后山梁上那株老树的枝桠上挂着,织带架上的带子已开出两朵“梅花”,第三朵已开了一半。蓝白棉线交织出的图案,犹如雪中墨梅,骨子老得很。

一条织带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织一条常见的“梅花带”,需要一天的时间,而织一条“文字带”需要一周时间。而我这个有着“梅花带”记忆的人,看到了另一种时间的流逝——从前,当下,今后。我们都有一双内在之眼,收集、整理、保存消失的东西,然后在某次视觉的经验中重新归来。这是怀旧,其实也是启示。看一幅画如此,看眼前的一条织带也是如此。

于我,在“梅花带”的第一朵梅花里,我看见我的祖母把围身围在衣服的第四颗纽扣处,两手把带子拉到腰后打个结,而围身的下摆一直铺到脚跟,走起路来,鼓着风“蓬蓬”地响着。双手仿佛永远没空的祖母,再也没有一只手伸出来牵我,我只能拉着围身,跟在她身边,从老屋到山野,或者到纸槽里捞纸。直到哭了,祖母才放下手中的活,解下围身朝我走来。围身从我后背裹过来,开着梅花的带子从我手臂下穿过,然后她背朝我蹲下来,长长的带子越过她的肩头,交叉于胸前,而后又穿过臂下,拉到后面我的脚弯处,打一个结,最后直起腰站起来。我已经贴在了祖母的背上了,小小的身体随着祖母的身体一起一伏捞纸,暖暖的,像在摇篮里,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

第二朵梅花里,我的祖母像老梅树上的一朵花瓣,随风化泥而去。那条“围身”搭在老屋那张落满灰尘的椅子的靠背上。有一次,我回到老屋拿起这条“围身”,手一拉带子,“梅花”随即寸寸成灰。此时,村里已没有人织“梅花带”,那些善织的老人都像花儿一样凋落了。

而这朵还没有织完的半开的梅花,是眼前织带的农妇——林秀凤,她今年六十五岁,夏天从城里回乡下住。一座七间老屋,只有她与老伴住,两位老人也不下田,也不做纸,闲不住了就从楼阁里找出织带架,买来纱线,慢慢的,慢慢的,在一朵梅花里打发时光。这时的梅花比往日开得慢了一个节候。

林秀凤已织好了三条“梅花带”。她说,都被外路人买走了,一条一百五十元钱。

“梅花带”在即将遗落前夕显出另一种价值来。

此刻,太阳落下去了。我一直描述的这幅画的内容开始模糊不清,最后消失不可见——一切埋藏在黑暗里,如白雪覆盖大地。

给黑夜以雪的款待。雪里的梅花还会一直开吗?在这东海一隅的山坳里。

【小题1】简析小说第二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试结合小说分析织带的农妇,即林秀凤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
这幅画面上的内容是可见的,当我进入它的空间后,却给我打开了多重的世界。
【小题4】小说以“梅花织带”为题,有哪些好处?试作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人都会通过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来庆祝重阳。这一传统中国节日,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时光易逝,传统不老。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民族节日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久久流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如今在重阳佳节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也都会通过朗诵、武术、歌唱、舞蹈、戏剧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炎黄儿女领悟华夏传统节日的丰富人文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能够让其蕴含的孝思、爱意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不断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进而让传统美德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阳节包含着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现实载体。尊老敬老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美德,是永恒不变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国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老年节”,在这一天,各地敬老院会迎来众多志愿者,很多儿女也想方设法回家看望父母,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久久流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也是以文化创新为突破口来增强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这种文化自信,堪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弘扬重阳文化,就是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气神。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互联网+”时代,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更能够聚合网络力量涵养文化自信,不断夯实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扮靓筑梦中国的伟大征程。
(选自杨飞《以传统节日涵养民族文化自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形成于战国时期,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一直沿袭至今。
B.在历史长河中,重阳节因为激活了历史传统,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所以能增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C.在“互联网+”时代,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
D.要想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在人们的心中植入孝思、爱意等思想与情感,就需要记住传统节日——重阳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论证中指出,国家将重阳节定为“敬老节”“老年节”,提倡尊老敬老,赋予了传统节日自古未有的新内涵。
B.文章前两段采用引证法,引用了古诗文名句,既体现了古人庆祝重阳节的形式多样,也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
C.文章提出,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深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弘扬传统节日密不可分。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历数了重阳节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不朽魅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有的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如重阳节中蕴含的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B.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
C.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不衰,在于我们始终不抛弃传统,不隔断文化精神命脉,这一点在今天尤其重要。
D.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来推广,内容依托形式,活动形式有继承,也要有创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凡是足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决策等功能,均可认为属于人工智能范畴。人工智能作为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创造新的强大引擎,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作为引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已上升至国家战略。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辰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达到世界先进水买成为重要经济層长点,帮助改善民生;到2025年实现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到2030年,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2014~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及预测

(摘编自《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概况及产业规模分析》)
材料二:
在研发人工智能的技术竞赛中,美国和中国可以,而且必须合作。
就目前来看,中国将成为人工智能强国,因为它拥有最高层政府明确的国家战略,政府为人工智能研发及实施投入了大量资金。CB风险投资公司发布的报告认为,2017年有48%的全球人工智能投资涌入中国初创企业,2016年这一比例只有11%,而美国在207年的占比为38%。
中国拥有大量消费者数据,这是人工智能开发的生命线。谷歌大中华区前总裁、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就是新石油中国将成为新的沙特阿拉伯。”
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建设及使用相关基础设施(例如智能汽车使用的智能道路),关注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
而另一方面美国拥有全球顶级人工智能研究和教育机构,还拥有极为多样化的人工智能人才库及多样化人口。多样化对于人工智能来说非常重要。拥有全球多样化人工智能人才让美国在开发可全球应用的强大人工智能算法方面获得了巨大优势。同样的,美国多样化人口产生的数据对于培训适用于全球的人工智能算法来说也是无价之宝。
(摘编自《中美AI技术研发应取长补短》,2018年10月23日《参考消息》)
材料三:
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县。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又工智能安企评估和管拉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摘编自《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201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泛指使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决策等方面的功能,可以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
B.根据材料一的图表可知中国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在不断壮大,但2018年之后其产业规模的增长率会有所下降。
C.从CB风险投资公司发布的报告看,2017年,中国在人工智能研发及实施上投入的资金量要比美国高出很多。
D.所有人工智能目前仍没有超出人类已界定的“智能”概念的范畴它们在现在甚至将来一段时间内都属于人类工具。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标志着可以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人工智能已上升至国家战略。
B.在研发人工智能的技术竞赛中,美国相较于中国的优势就是在开发可全球应用的强大人工智能算法方面拥有多样化的人工智能人才。
C.作家韩少功认为人类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怀疑自身应更加深刻地探索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质,坚信人类存在人工智能才有价值。
D.专家建议给人工智能安装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的“道德黑匣子”,这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会有与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中国会成为人工智能强国的原因以及目前人工智能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