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长春

李庆山是在袁店河边放羊时被罗汉山上的“杆儿”——红枪会的人带走的。

“羊不少就算了,李庆山找不着就找不着吧,反正大活人一个,也许过些日子就回来了。”袁静侯抿了一口茶,摆了摆手,大管家就躬身退了出去。

李庆山再回来,是袁店河上下的几绺“杆儿”被解放军剿灭后的事了。当时,他也作为“杆儿”差点被镇压了。

李庆山怎么会被罗汉山上的“杆儿”——红枪会的人带走了呢?因为他会画。

有一天,李庆山在街上碰到一件事儿,一位远客在码头上找了个挑夫挑东西,挑夫走得快,三转两拐,远客找不到挑夫了。远客的东西一定很贵重,急得要哭,李庆山就走上前说:“我给你画。”远客说挑夫的眉目,李庆山左一描,右一擦,嘴大点儿,脸小点儿,不一会儿,画出了一个人。远客和李庆山跑到挑夫行让人指认,就有人说是谁谁了,就往那人家去。敲开门,那人正对着担子里的东西犯愣:尽是一卷卷纸,上面是曲曲连连的线,有的能看出来是树、水、山沟吟的。

李庆山没有见过这样的画,却觉得像是画的袁店镇。那远客赶紧把东西收拾了,给那挑夫撂下一块银元,带着东西走了,回头对李庆山说了一句:“兄弟,谢了啊!”

这是李庆山被“红枪会”带上罗汉山之前的事儿,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儿,他才会被“红枪会”从袁店河带上罗汉山的,那挑夫就是“红枪会”会员。也因着这件事儿,后来,李庆山没有被作为土匪镇压,因为那远客是解放军的一个侦察员,属于挺进中原的陈毅野战部队。

上了山,李庆山就是“红枪会”的人了。“红枪会”强逼他入伙的原因是他会画。扮货郎,扮算卦的,扮游方郎中,扮锔锅的,跟着两三个人,下山,到大地主或大财主家去,转悠一遍儿,李庆山就记心上了,回来后画,哪里有池,哪里有树,哪里有家丁,哪里有狗,哪里有碉堡,清清楚楚的。开始,李庆山故意画错,“红枪会”的人就用枪敲他的脑门。画就画吧,李庆山就认了。可是,李庆山坚决不画袁静侯家的大院,也不画袁静侯的孙子袁仁之的长相。他说:“那是我的老东家,要是没有人家,我早就在河边饿死了。你们要是逼我,我就去死!”

李庆山再回来,再进袁家大院时,袁静侯大吃一惊。袁静侯知道李庆山为匪的事了。李庆山咚地跪下:“我来取我的画。”袁静侯没有想到李庆山会在羊圈的二檩窝处藏了一大捆画。晚上,李庆山在共产党分给他的房中看画时,那位远客叩开了他的门,笑着交给他一件任务:“把你交往过的土匪头子画出来,有好几个跑了,我们得找到他们,以免再祸害袁店河的百姓!”李庆山答应得很爽快。那位远客带着两位警卫员消失在夜幕中。

很快,一个又一个逃匿的“杆儿”头子被通缉,这些人被逮捕被枪决……

一个春光很美的下午,李庆山和袁仁之正在袁店河边一边闲聊,一边看着各自一岁多的儿子吹着蒲公英的小白花。几个穿军装的人走过来,李庆山一愣,忙低声对袁仁之说:“一会儿,不管发生啥事,咱俩谁也不认识谁!你把两个孩子带好!”说着就迎着那几个人,快步走过去。

前面的一个人冲李庆山敬了个礼,说:“您好,您是李庆山先生吧?”李庆山平静地笑了笑。来人说:“我们首长请您去县城一趟,有要事。”袁仁之不说话,牵着两个孩子,并特地挡着了李庆山孩子的视线,很快走进了柳树林……

李庆山从此就在袁店河畔消失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也不知道那些带走他的人到底是谁。只是后来,李庆山被追认成了烈士。为这事,袁仁之的孙子跑回家给袁仁之高腔大调地说:“爷,李小保的爷咋会是烈士了?老师说是被漏网的土匪给骗到山里头给杀了……”

袁仁之不说话,看墙上挂的一幅画:几只虾,没有水,可眼瞅着虾在水中游,看着看着,虾模糊了,水汪汪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8期,有删改)

(注)①“杆儿”是南阳土话,指土匪。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别具一格,交代了李庆山被红山会的人带走的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B.小说描写李庆山在红枪会时,乔装打扮去踩点,回去后画出来交给土匪,说明他已认清现实,开始助纣为虐。
C.李庆山与袁仁之在河边闲聊,见到穿军装的人走过来,对二人之间语言、行为的描写暗示出二人之间很有默契。
D.文章最后一段写袁仁之观画的细节,一方面描写了袁仁之睹物思人的伤感,另一方面凸显了李庆山绘画技艺的高超。
【小题2】小说中插入李庆山帮助“远客”找回失物的情节,有何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概括李庆山的人物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6 12:0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当前,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之中,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人工智能正在大放异彩。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机遇,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发展,实现人工智能普适化,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使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类。

②人工智能有着改变社会的巨大潜力。放眼当下,人工智能正有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智能化水平,有效增强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但也要看到,传统人工智能主要依靠机器学习算法,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对大量数据进行抽象和总结,转化为一类特定的计算模型,最终实施在特定的应用中。传统人工智能这一运行模式也带来一些问题;知识引导方法长于推理,但是难以拓展;数据驱动模型擅于预测识别,但其过程难以理解;策略学习手段能对未知空间进行探索,但其依赖于搜索策略。可见,如何有效发挥数据驱动人工智能与知识引导人工智能的各自优势,是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

③在这一背景下,脑科学和类脑智能研究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和热点。研究发现:为了应对各种认知任务,大脑要在短时间内保存和处理各种感兴趣的信息,完成这个过程的大脑系统就是“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形成语言理解、学习与记忆、推理与计划等复杂认知能力的基础。此外,基于生物层面的神经突触信号传递作用机制、脑区间环路特征、脑信息表达与处理等成为研究热点,这些都为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可以预见,通过脑科学的深入研究和神经机制的系统解析,“破译”大脑信息处理与神经编码的原理,再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参照、模拟和逆向工程,将会形成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发展”为标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④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发展是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从全球治理到社会生活,从国家发展到家庭建设,都将因这一领域的创新而发生重大变革。需要指出的是,技术只有与情感、伦理等人类最朴素的需求相结合,才能迸发出真正符合人性的创新点。只有这样的创新才是正向的创新,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促进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如何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既是时代之问,也需要时代之答。

(节选自2019年1月《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中“人工智能”的相关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以人工智能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能更好造福人类。
B.人工智能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智能化水平,因而有效增强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
C.传统人工智能的运行模式带来不少问题,原因是传统人工智能单纯依靠机器学习算法。
D.脑科学和类脑智能等科技发展的研究热点,为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人工智能数据驱动模型擅于预测识别,但难以理解其过程。
B.能快速保存和处理信息的大脑系统是形成复杂认知能力的基础。
C.只要处理好与人类最朴素需求的关系,人工智能就能正向创新。
D.人工智能发展将给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领域带来深刻变革。
【小题3】选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人工智能,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陈彦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 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 故事。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 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 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 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故事永远是戏剧的 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立即就会苍白、缺血。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过度强调外包装 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 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 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句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还有些大 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 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人” 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 可取的。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 波澜起伏、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 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 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 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越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 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舞台剧由于受时间、空间与篇 幅限制,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单刀直入,使性格快捷显现。因为舞台剧只能通过精彩洗练的独白、对
白、旁白、咏叹、宣叙、对唱、重唱、合唱,来形成人物的生命个性、故事的起承转合、思想感情 的波澜起伏。每一句话、一句唱,都需反复推敲打磨,尽量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才是戏剧这 种独特文学样式创作的要妙。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 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几乎所 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这种文艺样式,故事是其核心,这既体现在中国历史名剧上,也同样体现在那些优秀的外 国戏曲上。
B.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戏剧不但文本粗糙,而且只注重包装,忽视对戏剧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 神升华。
C.戏剧演出团队应统一在文学的旗帜之下,无论导演,还是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都是文学的 创作者。
D.文学艺术都以动人为前提,戏剧表演要想动人,需要对其塑造对象的性格、心灵进行精准的开 掘与把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今中外,传承久远的戏剧,都是从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
B.布景道具在舞台上是不能忽视的,哪怕是一棵小草,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如果包装不适度,就会 损害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
C.戏剧舞台上,所有的演员、工作人员都要为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让人 物变得立体圆融而努力。
D.戏剧艺术强调二度创作,这种创作的前提条件是文学基础要扎实,否则,二度创作越多,越会 让作品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台剧受时间、空间与篇幅所限需要快捷、直白地塑造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塑造要靠独白、对白等来完成。
B.戏剧表演的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的运用就很不恰当地破坏了留白,忽视了人们思考的时间。
C.演员是舞台的中心,他们通过表演来表现文学中的“人”,那么,一切辅助手段都需为演员表演提供服务、帮助。
D.戏剧文学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因为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 戏曲经典都是这样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匠心之道的“守破离”
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的新境界谓之“离”。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于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这样的人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顶点,“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外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的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草婴花6年时间翻译《战争与和平》、法拉第花10年时间记录实验结果,这都体现了匠心之道的“守”。
B.“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要求后人学习他的神韵而善于超越,这体现了匠心之道的“破”。
C.“离”虽然违反了“守”,但对于新发现,我们应先察而勿先骂,应予以宽容和激励。
D.“破”意味着突破前人局限,这一过程中要吸收前人的长处,弥补前人的短处。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这个世界很美

——关于马思聪及《思乡曲》

张全民

①在浮华的尘世中,我常常是怀着乡愁的冲动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出发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的。我无数次地听过这首美丽而又略带忧伤的中国小提琴经典之作。每当那如歌的思乡主题旋律从小提琴的弓弦之间慢慢地流溢而出时,我的灵魂仿佛马上从沉重的肉身中游离了出来,开始朝着故乡的方向行进。

②于是,穿过漠漠的云烟,我似乎又看到了故乡秀丽的山水和深深的巷弄,看到了田野上自唐诗宋词里翩翩飞来的白鹭,看到了波光滟滟的江面上的渔舟唱晚,看到了梧桐树下夕阳影里父母期盼的身影。

③我喜欢这种灵魂还乡的感觉,即使是跋涉千山万水,历尽艰难险阻;即使是幻梦一场,那叶归舟最终并不能真正在故乡靠岸,我也喜欢。譬如秋天的一个黄昏,夕阳沉沉地坠了下去,南飞的雁群从洒满余辉的天边缓缓飞过,长河边的芦苇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譬如春天的一个夜晚,卧睡在老房子里,潇潇的春雨轻轻地敲打着鱼鳞般的瓦屋顶,夜航的船马达嗵嗵作响地从镇边的河流里经过。

④还有,在有月亮的晚上,天地澄净,清辉四溢,仰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而《思乡曲》的旋律正好渡着月光悠悠飘来,心中更是涌生起无限的美丽乡愁。在那时,会蓦然觉得古往今来那么多诗人思念故乡的歌谣,李白也好,杜甫也好,余光中也好,席慕容也好,只有在这首令人黯然销魂的曲子中,才真正触动内心深处那隐秘的永恒情结。也只有在那时,我们才真正明白故乡之于人的意义还并不仅仅是一种地域上的眷恋和怀旧,更在于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上的血脉维系和灵魂回归。

⑤听马思聪的《思乡曲》,我的灵魂还常常在小提琴抒情的慢板中走得更远,走进音乐家的悲欢人生,走进命运的变幻天地,去独自谛听一段生命凄美的绝唱,去独自品味一份困厄中爱的执着。

⑥马思聪早年两赴法国学习音乐,主修小提琴和作曲。年轻的马思聪才华横溢,二十来岁就创作了著名的《内蒙组曲》,《思乡曲》就是其中的第二乐章。而后,他又写出了《牧歌》等许多优秀音乐作品,那些作品,不少都是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之作,都以高超的西方音乐技巧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内涵。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在天津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

⑦然而不幸的是,在后来的那场文革浩劫中,马思聪也和当时的许多文化名人一样,无以避免地受到了残酷的迫害,有人用有钉子的鞋子猛打他,有人在他劳动拔草时逼他吃草,辱骂他说:“你姓马,你只配吃草。”不少人受不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屈辱,最终没有跨过那道命运的门槛,悲愤凄凉地离开了人世。生性谨慎憨实的马思聪当时也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内心也时常萌生弃世的念头。然而,在不少亲戚和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被逼无奈的马思聪最终鼓起勇气选择了惊险的逃亡,携家人历尽重重危难,辗转香港,流亡到了美国。

⑧异国他乡,马思聪凭借着自己过人的音乐才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生活也过得比较安稳。然而戴着一顶“投敌叛国”莫须有罪名帽子而有家难归的他,内心却一日都不曾平静过,月夜寒灯,孤馆无眠,马思聪常常朝着故国的方向拉起他的《思乡曲》,倾诉着他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浓浓乡愁和生命悲凉之情。

⑨在寄居美国的二十年日子里,马思聪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但其中的不少作品如独唱曲《李白诗六首》和《唐诗八首》,芭蕾舞剧《晚霞》等,都是怀国思乡之作,都无不寄寓了他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对灿烂民族文化的无限思慕之情。马思聪的女儿马瑞雪在回忆父亲时这样说,马思聪在国外时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故国,每当国内有人去拜访他,他总是兴奋地问这问那,过后,又总是兴奋莫名,夜不能寐。

⑩也许是一种宿命,艺术华美的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凄楚和辛酸,文化史上不少艺术家都无不经受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而后才在生命的砥砺中真正臻至艺术的巅峰。马思聪二十来岁就早已成功地写出了优美的代表作《思乡曲》,但没想到,命运还是让他在晚年尝尽了流亡他乡的颠沛和思乡之苦,真是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在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里,一个晚上,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哭了,他还请求他的夫人不要理会他,让他哭个够,他流着泪说:“这个世界很美!”

每每在听《思乡曲》的时候,倘若纷飞的思绪不经意间忽地触及到马思聪生命中的这个感人细节,我的泪水就会止不住地流下来。是的,这个世界很美,只有在内心里深深爱着故国和亲人、深深爱着生活和艺术的人才会真正感知到这个貌似无情的世界的美丽,才会在历尽劫难之后依然坚守当初的那份热爱并且由衷地生发出对于世界的感恩之情。小提琴如歌的倾诉又回旋而来,我蓦然觉得有一缕来自故乡的春风。

【小题1】全文以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贯穿全文。
【小题2】第④段的划线句是______复句,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⑤段中说“走进音乐家的悲欢人生”,联系下文看,“悲”指 ________,“欢”是指___________。
【小题4】找出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两项
A.第②段采用排比句式,充分展现了眼前故乡明丽秀美的景色,表现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挚爱。
B.作者认为乡愁是一种精神家园的追寻与归依,而不是对故乡具体地域的思念。
C.第⑤段在文中起到过渡作用:“独自啼听”、“独自品味”强调是作者的个体体验。
D.作者叙述许多文化名人在文革中遭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屈辱,悲愤凄凉的离开人世的现实,其主要目的在于控诉文革对人才的摧残。
E.文章结尾呼应开头,戛然而止,引人入胜。
F.文章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和人生哲思。
【小题5】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这个世界很美”的内涵。
【小题6】第段划线句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文中说“文化史上不少艺术家都无不经受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而后才在生命的砥砺中真正臻至艺术的巅峰”。请结合高中课文举例阐述这个观点(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