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长春

李庆山是在袁店河边放羊时被罗汉山上的“杆儿”——红枪会的人带走的。

“羊不少就算了,李庆山找不着就找不着吧,反正大活人一个,也许过些日子就回来了。”袁静侯抿了一口茶,摆了摆手,大管家就躬身退了出去。

李庆山再回来,是袁店河上下的几绺“杆儿”被解放军剿灭后的事了。当时,他也作为“杆儿”差点被镇压了。

李庆山怎么会被罗汉山上的“杆儿”——红枪会的人带走了呢?因为他会画。

有一天,李庆山在街上碰到一件事儿,一位远客在码头上找了个挑夫挑东西,挑夫走得快,三转两拐,远客找不到挑夫了。远客的东西一定很贵重,急得要哭,李庆山就走上前说:“我给你画。”远客说挑夫的眉目,李庆山左一描,右一擦,嘴大点儿,脸小点儿,不一会儿,画出了一个人。远客和李庆山跑到挑夫行让人指认,就有人说是谁谁了,就往那人家去。敲开门,那人正对着担子里的东西犯愣:尽是一卷卷纸,上面是曲曲连连的线,有的能看出来是树、水、山沟吟的。

李庆山没有见过这样的画,却觉得像是画的袁店镇。那远客赶紧把东西收拾了,给那挑夫撂下一块银元,带着东西走了,回头对李庆山说了一句:“兄弟,谢了啊!”

这是李庆山被“红枪会”带上罗汉山之前的事儿,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儿,他才会被“红枪会”从袁店河带上罗汉山的,那挑夫就是“红枪会”会员。也因着这件事儿,后来,李庆山没有被作为土匪镇压,因为那远客是解放军的一个侦察员,属于挺进中原的陈毅野战部队。

上了山,李庆山就是“红枪会”的人了。“红枪会”强逼他入伙的原因是他会画。扮货郎,扮算卦的,扮游方郎中,扮锔锅的,跟着两三个人,下山,到大地主或大财主家去,转悠一遍儿,李庆山就记心上了,回来后画,哪里有池,哪里有树,哪里有家丁,哪里有狗,哪里有碉堡,清清楚楚的。开始,李庆山故意画错,“红枪会”的人就用枪敲他的脑门。画就画吧,李庆山就认了。可是,李庆山坚决不画袁静侯家的大院,也不画袁静侯的孙子袁仁之的长相。他说:“那是我的老东家,要是没有人家,我早就在河边饿死了。你们要是逼我,我就去死!”

李庆山再回来,再进袁家大院时,袁静侯大吃一惊。袁静侯知道李庆山为匪的事了。李庆山咚地跪下:“我来取我的画。”袁静侯没有想到李庆山会在羊圈的二檩窝处藏了一大捆画。晚上,李庆山在共产党分给他的房中看画时,那位远客叩开了他的门,笑着交给他一件任务:“把你交往过的土匪头子画出来,有好几个跑了,我们得找到他们,以免再祸害袁店河的百姓!”李庆山答应得很爽快。那位远客带着两位警卫员消失在夜幕中。

很快,一个又一个逃匿的“杆儿”头子被通缉,这些人被逮捕被枪决……

一个春光很美的下午,李庆山和袁仁之正在袁店河边一边闲聊,一边看着各自一岁多的儿子吹着蒲公英的小白花。几个穿军装的人走过来,李庆山一愣,忙低声对袁仁之说:“一会儿,不管发生啥事,咱俩谁也不认识谁!你把两个孩子带好!”说着就迎着那几个人,快步走过去。

前面的一个人冲李庆山敬了个礼,说:“您好,您是李庆山先生吧?”李庆山平静地笑了笑。来人说:“我们首长请您去县城一趟,有要事。”袁仁之不说话,牵着两个孩子,并特地挡着了李庆山孩子的视线,很快走进了柳树林……

李庆山从此就在袁店河畔消失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也不知道那些带走他的人到底是谁。只是后来,李庆山被追认成了烈士。为这事,袁仁之的孙子跑回家给袁仁之高腔大调地说:“爷,李小保的爷咋会是烈士了?老师说是被漏网的土匪给骗到山里头给杀了……”

袁仁之不说话,看墙上挂的一幅画:几只虾,没有水,可眼瞅着虾在水中游,看着看着,虾模糊了,水汪汪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8期,有删改)

(注)①“杆儿”是南阳土话,指土匪。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别具一格,交代了李庆山被红山会的人带走的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B.小说描写李庆山在红枪会时,乔装打扮去踩点,回去后画出来交给土匪,说明他已认清现实,开始助纣为虐。
C.李庆山与袁仁之在河边闲聊,见到穿军装的人走过来,对二人之间语言、行为的描写暗示出二人之间很有默契。
D.文章最后一段写袁仁之观画的细节,一方面描写了袁仁之睹物思人的伤感,另一方面凸显了李庆山绘画技艺的高超。
【小题2】小说中插入李庆山帮助“远客”找回失物的情节,有何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概括李庆山的人物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6 12:0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于《论语·为政》,原文是“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前面的横木上。车子没有它们,自然无法套住牲口,也就不能行走。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德,就好比大车小车没有车辕前面的横木一样,如何能立身处世呢?孔子用这个比喻说明了信德的重要。
从字形构造上看,“信”字左边是“人”字,右边为“言”字,“人言为信”表明“信”依赖于人的言语来表达。所以关于信的论述有“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等,由言语真实、守信进而建立起信誉、信赖、信任、信心等含义。
信德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一失信,必然害及他人,危及社会。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说明“忠信”是立人之本,是人生路上的“通行证”。信德也是朋友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论语·学而》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友情是建立在言而有信的基础之上的,推心置腹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孟子提出“五伦”说,将“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一起,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汉武帝的第一次策问中,董仲舒就指出:“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不仅直接决定着生民百姓的命运,也决定着国家政治的兴衰。
信德不仅是个人道德,更是政治道德,不仅是一个人立世之本、立业之根,更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基础。一个国家、政府如果缺乏信用、丧失公信力,则权威不立,必将祸及国家天下。所以,个人要讲信,社团要讲信,为政者更要讲信。《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说:“信,国之宝也。”《论语·颜渊篇》载子贡问孔子如何从政,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的选择是先去食后去兵,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他认为如果老百姓丧失了对为政者的信任,国家政治的根本就没有了。
《吕氏春秋·贵信》说得很好:“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可见信德对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王安石在《商鞅》一诗中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也说:“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信德是人的法宝,因为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可见,“信”在齐家治国中是何等重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是孔子在《论语·为政》用的一个比喻,目的为了说明信德的重要。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于《论语·为政》,孔子认为信德在人的为人处世中有重要作用。
C.信德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如果人一旦失信,其结果会害及他人,危及社会。
D.“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这些关于“信”的论述,是从“信”依赖于人的言语来表达的角度作出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学而》中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观点,说明友情是建立在言而有信的基础之上的,交朋友要推心置腹。
B.在汉代,儒家就把“信”列入“五常”之中,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C.信德不仅是个人道德,更是政治道德,因此一个国家、政府如果缺乏信用、丧失公信力,则会祸及国家天下。
D.信德是朋友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孔子就把“朋友有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之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字从字形构造上看,依赖于人言语的表达,表言语的真实,进而建立了信誉、信赖、信任、信心等含义。
B.人民保卫着国家,信誉保护着人民,可见信德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所以只要重视“信”,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C.信德在个人的立身处世、朋友的交往、国家的政治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每个人必须重视它的作用。
D.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选择去兵、去食而保留民信,这是基于他认识到,如果老百姓丧失了对为政者的信任,国家政治的根本就没有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儒、道、释三大流派都对道德修养有大量精致的论述。儒家伦理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主流与正统,在教人如何进德达善、修身自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孔子极为重视道德修养方法的探究,提出了学、思、行三种主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提出了“存心”“养气”“寡欲”和“反躬内求”等修养方法。荀子提出了“以心知道”“善假于物”和“锲而不舍”的修养方法。《大学》提出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养路径。宋明理学家则创立了“居敬穷理”“自存本心”和“省察克治”的修养方法。总之,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甚多,计有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志、力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自省、自讼、格心、自治、反身求诚、见贤思齐、闻过即改、存心养性、养浩然之气等。这些方法大致有两方面内涵:涵养善端与修正错误。前者指自己在有向善的内在禀质的前提下培养善的品质,后者指要同经常困扰自己的邪恶念头做斗争并努力修正不良品性。修正错误与涵养善端是道德修养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相对而言,道德修养应先从纠邪改过上下手,筑造一道坚固的道德堤坝,防范贪欲之水的泛滥,而后才好涵养善端。
道家的修养方法强调的是对外忘物,对内忘己,对世忘人,消解心知的枷锁、情感的执着与人世的系缚,根除伤生伤性的“四六”之害。“四六”之害为庄子所提,“四”是指“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这四大害。“六”是指四大害中的每个又包含六小害。庄子说:“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即要从贪欲、意欲、情欲、知欲中解脱出来,养精修性,虚静淡泊。因此,“修道”的方法,一为“心斋”,二为“坐忘”。心斋是净心法,坐忘是禅定法。使心不动不染,如虚空之无,离形去知,内外双忘,最后达到天人统一的“同天”境界。
佛家的修身方法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定慧双修、止观双运。前者是指通过修炼能够进入静定状态,再通过静定有所觉悟,发生智慧。后者是指心持续专注一境而寂然不动和用如实的智慧观析真实。
在中国传统修养方法中,儒家走的是入世的道路,道家、佛教是超世、出世的套路。尽管有此分殊,但还是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这就是都将道德论与认识论融为一体,突出了主体内心的理性自觉,特别是躬行践履、习成而性成的思想,闪烁着实践哲学的光辉。  
(作者:韩东屏。摘自《中州学刊》2015年第l0期)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儒、道、释三大流派对道德修养的大量精致论述,是教人进德达善、修身自律伦理文化的主流与正统,是传统文化中的富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B.宋明理学家创立的“居敬穷理”“自存本心”和“省察克治”的进德达善、修身自律修养方法,也是儒家富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C.道家强调的对外忘物,对内忘己,对世忘人,消解心知的枷锁、情感的执着与人世的系缚,以致达到天人统一的“同天”境界的修养方法,是不切实际的虚幻主张。
D.尽管儒家、道家、佛教在入世与超世、出世的主张上是不同的,但在道德修养方法上还是共同一致的,他们都强调主体内心的理性自觉和躬行践履、习成而性成,闪烁着实践哲学的光辉。
【小题2】从内容角度考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A.道德修养方法B.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修养方法的共同特征
C.儒、道、释的道德修养方法D.道德修养的实践哲学方法论
【小题3】根据选文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人类道德修养中的两点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期间,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热映。对这部科幻片,不乏批评和质疑的声音,认为其中的科学设定有误,也有明显的科学性硬伤,但我觉得,瑕不掩瑜。需要说明的是,科幻小说是小说的一种,既然是小说,就该允许有虚构和文学化想象,这与武侠片里飞檐走壁的轻功具有相似的功能。说到底,科幻小说和科幻大片有助于吸引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进而支持科技事业发展,但其本身不承担科普功能。科幻片上映后,传播面非常广泛,具有全民性的影响力,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商业行为,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上的软实力,会带动一个国家制度和民族共同价值观的输出。

中国人在科幻片中“搏击太空”并不违和。很多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基调都是,在人类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美国英雄出手才拯救了人类。在此类价值观的长期熏陶下,对美国文化的认可就会产生精神上的向心力。而《流浪地球》向全球观众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当人类面临危机时,是国产英雄力量通过中国人的方式站了出来。《流浪地球》的火爆,也打破了部分人的认知窠臼:长期以来,国内对硬科幻市场的开拓并不被看好,有人认为观众还不具备鉴赏力,也有人认为制作流程和技术上还不具备。《流浪地球》则用事实回应了这些质疑,使得中国人搏击太空的行为不再违和。

国内硬科幻电影创作力量还很薄弱。硬科幻电影的投资规模很大,资金需求往往上亿甚至十几个亿,且是一种风险投资,其投融资模式还有待探索。科幻大片的前提是优秀的科幻小说,目前国内科幻创作的队伍还十分弱小,甚至还没有以写作为生的职业科幻作家。具有全民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的科幻作家,更是屈指可数。硬科幻电影的特效制作,既要有宏大的想象力,又要有细腻的真实性。在《流浪地球》中,利用木星引力让地球加速,利用行星发动机进行重核聚变,建设规模宏大的地下城市等场景,都是后期特效制作出来的。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既要有对艺术深刻的鉴赏力,又要有坚实的理工科背景。在这方面,我们人才储备远不够。

硬科幻电影制作也需要全流程保障机制。美国科幻大片着眼于利用电视电影强大的传播力来进行科学文化传播。这种方法的实现,需要两方面的制度保障:一方面是建立电影和电视作品的科学性审查机制,这并非不允许“大胆想象”,而是要尽力避免伪科学传播;另一方面,在硬科幻电影的编剧、导演、道具制作等环节,要建立科学家、工程师、科普专家参与到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机制。美国科学院就建立了这样的一个对接机制,当导演、编剧等电影制作方需要对某个专业问题进行咨询的时候,可以找到相应的专家进行把关,提供咨询意见。《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基普·索恩,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所在的大学为他参与电影拍摄提供学术休假和职位保障,这样做的目的,既确保了电影的科普功能,也有助于彰显大学对社会的贡献,提升大学的声望,这就是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

《流浪地球》让我们迈出了中国原创硬科幻电影的重要一步,今后我们还将面对《三体》等更高难度的拍摄题材,建立硬科幻电影制作的全流程保障机制,显然已箭在弦上。

(摘编自郑永春《我们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片传播面广泛,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商业行为,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上的软实力,能带动一个国家制度和民族共同价值观的输出。
B.社会普遍认为,《流浪地球》瑕不掩瑜。虽然其中的科学设定有误,但毕竟是科幻小说,既然是小说,就该允许有虚构和文学化想象。
C.《流浪地球》证明了国内对硬科幻市场的开拓是可以被看好的,中国观众具备一定的鉴赏力,科幻电影的制作流程和技术已经成熟。
D.建立电影和电视作品的科学性审查机制是硬科幻电影制作中制度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应禁止“大胆想象”,尽力避免伪科学传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流浪地球》热映这一现象引入,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现状和努力方向,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B.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介绍了美国在科幻电影制作方面的一些经验,为我国建立硬科幻电影制作的全流程保障机制提供了借鉴。
C.第四自然段中运用基普·索恩的例子论证了“建立科学家、工程师、科普专家参与到硬科幻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机制”的重要性。
D.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中国人在科幻片中“搏击太空”并不违和的观点。
【小题3】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和科幻大片有助于吸引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进而支持科技事业发展,但其本身没有能力承担科普功能。
B.《流浪地球》向全球观众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用中国人的方式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会使中国文化产生精神上的向心力。
C.通过解决硬科幻电影的投融资模式问题,特效制作技术问题、科幻创作队伍的建设问题,中国的硬科幻创作力量能够加强。
D.《流浪地球》中的部分场景是后期特效制作出来的,说明我国的硬科幻电影的特效制作既有宏大的想象力,又有细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