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言官,是指拥有上疏言事和弹劾官员权力的官员,包括监官和谏官,合称台谏。监官就是职司监察的官员,主要秉承皇帝旨意监察各级官吏;谏官则是负责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谏、促其改正的官员。随着皇帝集权的强化,谏官制度自元朝以后便遭到虚置甚至废止。不过,监官却承继言官的传统,兼负谏官的职责。在明代,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明代言官由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两大块构成。明代言官制度既具有专业性督察和通盘性监督并举的特点,又具有“位卑权重”的特点。

一般而言,六科给事中是对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督,属于专业性督察;都察院御史则对全国官吏和一般机关进行监察,属于通盘性监督。这是大面上的专与通的结合。实际上,在六科和都察院中,也有“专”与“通”结合的特点。六科给事中虽然针对六部事务进行专门性监察,但也对其他事务进行通盘性的监督。如洪武间,工科给事中陈洽等人上疏称:如果大臣犯了重罪,虽蒙皇帝恩宥,上朝时不宜仍列本班,必须稍加降抑,以示劝惩。显然这不是对工部事务作监察,而是对刑部和礼部事务进行督察。因此,明代言官既有专业分工,又不受分工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纠弹和监察功能。而且,明代都察院与六科互不统属,可互相弹劾,彼此制约。

明代言官的两大主体——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均只是正七品官员,但却拥有对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吏进行弹劾和纠察的权力。特别是六科,虽然官员品级很低,但却是个独立的机构,无上级机关掣肘,可以有效实行监察。明代言官之所以设计成位卑权重的模式,与传统言官制度一样,主要是考虑到监察的有效性,如果言官地位很高,他就会“爱惜羽毛”和“明哲保身”,不愿冒政治风险去监察他人,以免受到还击。地位低的言官,会在“赤脚的不怕穿鞋的”心理驱使下,孤注一掷地弹劾权臣,即使被贬也损失不大;若冒险成功,则一战成名,名利双收。明代统治者正是考虑到这种因素,故将言官设计成“位卑权重”的状态。

明代的六科给事中,针对六部的专门事务进行专业督察,虽然级别很低,但却是独立机构,不隶属任何机构,如此才能行使监察之权。我们今天在完善监察制度时,也应该让监察机构拥有独立的地位,不受上级机关的掣肘,以便更好地发挥监察职能。明代言官制度,是君主与儒臣双方协商和博弈后建立起来的,由于缺乏人民群众的介入和参与,因此最终难以起到更大的作用。当今,在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应该在设计监察制度时,引入人民群众的力量,对政府官员实行民主监督,这样才能有望克服传统言官制度的弊端。

(摘编自谢贵安《明代言官制度的历史镜鉴》,《人民论坛》2018年5月12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的言官由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两大块构成,他们都属于监官,可监察官吏,却无劝谏君主之责。
B.明代的六科给事中属专业性督查,却并不局限于此,但都察院御史则只做通盘性监督,不做专业性督察。
C.明代统治者考虑到监察的有效性,因此将言官设计成“位卑权重”的状态,并使其保持独立,不受上级机关掣肘。
D.我国当今的监察制度只要借鉴明代让监察机关独立的经验,并引入人民群众力量,就必定能克服传统言官制度的弊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总分总结构展开,在提出言官制度的论题后从两个方面展开分述明代言官制度的特点,最后阐述写作意图。
B.文章第二段举明朝洪武年间工科给事中陈洽等人上疏的例子意在说明明代的六科给事中有责任监督刑部和礼部。
C.文章第三段“爱惜羽毛”“赤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些论述语言生动活泼,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具体,饶有趣味。
D.文章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并且能够和我国当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来挖掘传统言官制度的现代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明代言官的构成来看,明代只有监官而没有谏官,这是皇帝集权强化的结果。
B.明代都察院与六科互不统属,可互相弹劾、彼此制约,这有助于强化监察效果。
C.言官地位过高会导致其顾虑重重,不利于监察工作,因此明代言官“位卑权重”。
D.明代言官制度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有很大历史局限性,因此是落后的制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9 11:07: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戏韵画意 王青
中国戏曲人物画是以传统戏曲人物为题材进行创作且以中国画的形式来加以表现的画种,以传统的中国戏曲人物入画,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当代中国画画家韩羽先生曾说过:“中国戏,中国画,虽不同名,却是同姓,似是姐妹。”二者同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在此土壤中的中国画和中国戏曲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和规律性,以中国画的形式来表现中国戏曲,最能把中国特有的那种东方艺术神韵表现的淋漓尽致。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形象。自古以来,中国艺术就一直未停止对意象神韵追求的步伐,艺术创作对于美的要求不仅仅是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摹写,而是要走进人的内心,追求一种心灵的感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要传神,有韵味。若说中国画是静的艺术,那么中国戏曲就是动的艺术。在中国戏曲里,意象是一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表“意”形式,戏曲中的道具及环境不一定要准备的面面俱到,但是它所要营造的氛围、效果一定要表现出来。戏曲舞台上往往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提炼和升华,它要表现的意蕴主要在于演员的情景交融的唱、念、做、打之中。戏曲舞台在观众面前所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一个产生美的联想的世界。
中国戏曲人物画具有“三感”,即“动感”、“美感”、“情感”。戏曲中有很多程式化的动作,如手、眼、身、发、步等表演程式的戏曲语言,这些动作都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根据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有其不同的动态。往往画家们可以抓住舞台上最精彩的一瞬,将一些富有动感美的典型瞬间融入画家本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在画面上。戏曲艺术是美的艺术,戏曲人物不论服饰、妆容、还是表情、神态都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中国画和戏曲都追求神似重过形似,重在表意,中国戏曲人物画的关键在于传神,将画面所表达的意味传达给看画之人,从而产生共鸣。
我们鉴赏戏曲人物画时,“三味”(“韵味”、“趣味”、“戏味”)是重要的标准。一幅优秀的戏曲画,这“三味”缺一不可。“韵味”指的是要充分表现出戏中人的内心情感。“趣味”主要指的是人物造型要加上画家对其有意的加工改造,或变型或夸张,而不是单纯的对其描摹。“戏味”体现的是中国戏曲独特的艺术风采。戏曲本身就带有很高的符号性,用中国画的形式来表现中国戏曲,将戏曲本身的戏曲语言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相融合。
不论是“三感”还是 “三味”,可以说都是对中国戏曲人物画概括简练的总结。将戏曲与中国画两种传统艺术糅合起来,形成一种别具一格、有着独特魅力的新艺术形式,它所体现的神韵和美感是对东方艺术最好的诠释。
在中国戏曲人物画的创作中,戏曲画作品与戏曲表演是有一定差距的。戏曲画的创作作品既可以是戏曲表演本身的真实写照,也可以是经过作者有意识的对戏曲表演进行加工改造,从中提取一些元素或者是符号语言来进行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戏曲本身作为戏曲创作的母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戏曲演员程式化的妆容、脸谱、头饰和服饰,鲜艳的色彩,带有夸张性质和一定寓意的图案以及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征,这些都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十分入画。
中国戏曲源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戏曲人物画的表现方式也愈加丰富,基于传统,在老戏的基础上人融入新的艺术观念加以创新,形成新的绘画创作语言。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戏曲人物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戏曲人物画属于中国画系列,于中国戏曲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它以传统戏曲人物为题材,且用中国画的形式来进行表现。
B 中国戏曲人物画最能把中国特有的艺术神韵表现出来,它具有动感、美感、情感的特点,欣赏着能借以产生一个美的联想世界。
C中国戏曲人物画是一种追求戏韵画意的艺术形式,关键之处在于传神,注重将画面所表达的意味传达给观众,从而产生共鸣。
D中国戏曲人物画都是韵味、趣味、戏味缺一不可的作品,它要求将戏曲语言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相融合,与戏曲一样重在表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的中国画和中国戏曲一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都追求神似重过形似,都追求意象神韵。
B 画要传神,要有韵味,说的是画的创作不仅仅是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摹写,而且是要走进人的内心,追求一种心灵的感触。
C 戏曲艺术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和升华而产生的,而演员的情景交融的唱、念、做、打,是其意蕴的主要表现形式。
D 戏曲人物的服饰妆容、表情神态都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人物表演的夸张性和图案的寓意性都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尽管中国画是静的艺术,中国戏曲是动的艺术,但两者都追求一种心灵的感触,都强调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
B 中国戏曲中手、眼、身、发、步等表演程式化的动作从生活中提炼而来,既构成了戏曲语言,也为画家们的创作提供素材。
C 戏曲画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戏曲艺术不同,其创作一方面参照戏曲表演本身,一方面需要对戏曲表演进行加工改造。
D 中国戏曲源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人物画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艺术观念,以形成新的绘画创作语言。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 缨 花

季羡林

①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②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③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④在这样无可奈何的时候,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在这以前,我知道这些树都是马缨花;但是我却没有十分注意它们。今天,它们用自己的香气告诉了我它们的存在。这对我似乎是一件新事。我不由得就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使我仿佛游泳在香海里。

⑤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⑥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⑦北平终于解放了。1949年的10月1日给全中国带来了光明与希望,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这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在我的生命里划上了一道鸿沟,我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⑧时间也过得真快,到现在,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是我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实、最有意思的十三年。我看了很多新东西、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我当然也看了很多奇花异草。我曾在亚洲大陆最南端科摩林海角看到高凌霄汉的巨树上开着大朵的红花;我曾在缅甸的避暑胜地东枝看到开满了小花园的火红照眼的不知名的花朵;我也曾在塔什干看到长得像小树般的玫瑰花。这些花都是异常美妙动人的。

⑨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⑩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⑾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⒁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1962年10月1日《光明日报》)

【小题1】作者第③段中说“自己有孤寂之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划线句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表明作者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深山中,环境非常寂静幽深。
B.第③段中的“遗世而独立”,化用苏轼的《前赤壁赋》,表达了作者渴望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决绝、保留自己独立志向的人生追求。
C.第④段作者用细腻的饱含深情的笔触,把马缨花树的极美描述出来,表达了在那个独特的年代对马缨花的感激之情。
D.第⑧段写作者看到的各种奇异美妙动人的花朵,是为了证明过去十三年是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实、最有意义的十三年。
E.第⑿段划线句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F.本文体现了季羡林散文风格特点:优美典雅,富有诗意,蕴涵深刻的人生哲理。
【小题4】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用意是什么?
【小题5】第⒀中说的“光与影的对比”指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6】本文与《合欢树》的写作手法有相似之处,但文章寓意各不相同。请简要阐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五尺道的回声
尹汉胤
走进盐津豆沙关,两山陡然收紧,深谷一线,壁立森严,好个一夫御万敌的关隘。沿秦汉五尺道攀登,落满沧桑的石阶,崎岖而破碎。然而被踩踏得光可鉴人的岩石,却一律高傲地昂起头,斜睨着喘息不已的人们。它们有理由睥睨一切,因为在它们伤痕累累的肌体中,蕴藉着两千多年绵延不息的厚重足音。
在这南方丝绸古道上行进,你会发现较为完整的石阶上,深嵌着一个个马蹄踏出的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踏上它时,感觉有幽远的回声透出;登上高处,那声音渐渐雄浑起来,飒然撞击着岩壁,动人心魄。
此刻,你一定对脚下的每块石头充满敬意。它们恪尽职守,雄踞于此千年,坚实的肌体不知承载了多少行旅脚步,目睹了多少世纪风雨。在它们的记忆中,一定有当年大唐命官袁滋一行,不畏艰险,肩负使命从戎州行至此地,踯躅于古道的情形。
站在五尺道上,仰望袁滋当年的摩崖题记。其笔画线条有如血脉般充满张力,依然可以感觉到袁滋当年持笔时涌动于心的情感。少年便才华出众的工部员外郎袁滋,被朝廷委以持书修好与大唐隔绝已久的南诏的关系的重任。这无疑是一个影响历史的重大使命。然而在朝廷派遣往谕官吏时,竟有多位官员以西南遐远而拒绝前往,唯有袁滋欣然赴命。烟瘴蛮荒的云南边地,路途遥远,险阻万端。袁滋一行历经数月艰难跋渉,终结了南诏与唐朝对抗40多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西南的重大使命。这块历经磨难的摩崖石刻,穿越时空,与空谷的风声、水声、足音一起,述说着民族融合的历史。
举头眺望对面如削的崖壁,只见其凹陷处,摆放着几具一睡至今的神秘僰人的悬棺。相传2500年前,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大战的僰人便在这片高山峡谷中繁衍生息。勇武善战的僰人去世后的丧葬方式,充满着独特无畏的惊险。他们让逝者聆听着奔流不息的涛声安眠,希望其灵魂如同岩石般永远凝固在那里,与日月一同守望着故乡,倏忽间便千年已逝。当岁月演进到了又一个新世纪,沉睡瞩望在高山岩壁之上的僰人,突然被车水马龙的喧嚣声惊醒了。古老的豆沙关,在短短30多年间被彻底改写了面貌。在这古老关隘的天堑峡谷中,呈阶梯状层次分明地分布着河道、五尺道、铁路、325省道、渝昆高速公路。凌空飞架的大跨度高速公路大桥,彩虹般将两山衔接起来。站在袁滋摩崖题记处望去,那图景就像是天地间的一部壮阔五线谱,汽车、火车、船只、人影如同音符般游动于其间,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着一曲交响乐。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
登上豆沙关,走过一道“僰道春深”牌坊,一座古朴繁华的古镇出现在眼前。谁能想到,眼前这座古镇,十年前因一场强烈地震毁于一旦。十年春秋,从灾难中站起来的僰人后裔,以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不弃故土,在这里重建起了新的家园,古老血脉再次焕发出不朽辉煌。
在盐津牛寨乡桢楠保护区,挺拔着一片郁郁苍苍的古桢楠林。桢楠是不可多得的名贵树种,自古就被誉为高雅君子。在一处村落旁,几株笔直高大的桢楠树冠如云,自成一片天地。穿行其间,忽见一株不知何时被砍伐的桢楠,以其不离故土的巨大树根托起两间屋宇。有朗朗书声盈耳,走近一看,竟然是由两间陋室组成的一所小学。十几个孩子正全神贯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望着眼前的景象,我顿时觉得一股力量从地下升腾而起。那株被砍伐的桢楠残木虽已没有了躯干,却仍以深扎于大地的根系,托举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思绪间,五尺道上的猎猎长风掠过耳边,石阶蹄窝中回响着马的嘶鸣声……“轰”的一声,天真活泼的少年们从教室冲出,欢声笑语地跑过那株枯守在侧,坚如磐石的桢楠树墩,消失在那片风姿千古的桢楠树林中。
栉风沐雨的千年豆沙关,后人又将在这里听到什么样的回声呢?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尺道又称“僰道”,是南方丝绸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40年来,古道已退出了沟通蜀、滇交通的历史舞台。
B.古道天堑峡谷中的壮阔五线谱,是“僰人”后裔继承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在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明证。
C.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层次分明地将古老豆沙关的情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D.作者行进在五尺道上,思古览今,虚实交织,使文章既具有深邃的历史厚重感,又不乏现代气息,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小题2】文章以“五尺道的回声”为题,作者在古道上听到了哪些“回声”?
【小题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
(2)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各人有各人的境界,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人所有的境界,由低到高可以分为 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看见一棵树,但不知道那就是树,今天看见一棵树,明天又看见一棵树,看到一千天, 他才知道那就是树。此时,“树”并不是第一千零一棵树,而是树的概念。如果他进一步了解到 什么是概念,而又自觉其了解,他的精神境界就开始进入概念世界了。有概念而且自觉其有概 念,是人之所以高于其他动物者。一只猫,它知道饿了就吃,累了就睡,看见可怕的东西就跑。 人就不然了。人不但有概念,而且自觉其有概念。

金岳霖曾说“哲学是概念的游戏”,他用了一个似乎自我解嘲的词。人们或许以为这句话 是一个戏论,这是因为他没有把这句话同人的精神境界联系起来。一个人所有的概念就是他的 精神境界;一个人所有的概念的高低,就分别出他的精神境界的高低。例如一个人没有宇宙这 个概念,他就根本不可能有“天地境界”。

明代杨椒山就义时曾作二诗,一曰:“浩气反太虚,丹心照千古。平生未了事,留与后人 补。”二曰:“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平生未报恩,留作忠魂补。”一般看来,两首诗是同等地 位,但其实迥然不同。第一首是就人与宇宙关系而言,是为天地境界中的话。第二首就君臣关 系而言,是为道德境界中的话。

又如张巡、颜果卿死于王事,其行为本是道德行为,人也在道德境界。但正如文天祥《正气 歌》所说,“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此等行为意义又不同,虽本是道德行为,但《正气歌》以之 与“天地有正气”连接起来,则是从天地境界的观点看这些行为,又不止是道德行为了。这些分 别,以前儒家的人似未看清楚。

这里就牵涉到宋明理学中,理学和心学长期争执的一个问题:在修养功夫中“理”的地位。

程颢说:“学者需要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 须穷索。”一方面“浑然与物同体”,这是直觉。一方面又需要“识得此理”,此理是个概念。直觉 所得,须用概念固定,这是概念在哲学中的作用。由此可见,概念在哲学中不可少。没有受益于哲学的人,当然也有他的精神境界,那就是自然境界。

中国传统哲学所说的圣贤,都指人的精神境界而言。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一个人如果 真正了解什么是概念,他就像一个长期被监禁在洞穴中的人,一旦被释放出来,忽然看见天地广 大,日月光明。这个人就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可以当“理想国”的王,所谓“哲学王”。“哲学 王”类似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圣王”。他们所行之道,称为“内圣外王之道”。 

——(摘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一棵树”到“树”这个概念的认知过程,必然会带来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B.“哲学是概念的游戏”被理解为一种自我解嘲,是因金岳霖不会从境界角度看概念。
C.如果一个人有了天地宇宙这个概念,那么他就可能达到高层次的“天地境界”。
D.—个真正的哲学家可以当理想国的“王”,这和“哲学王”的“王”意思一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人认识树的过程形象阐释了人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即形成概念的过程。
B.第四段举杨椒山作诗例,印证了前文概念的高低可以分别出精神境界高低的观点。
C.文章批评理学心学之争并引用程颖语,意在强调概念的形成在哲学中的重要意义。
D.柏拉图所谓“哲学王”和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圣王”,都为精神境界极高的人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椒山就义时所作二诗表明,一个人是可以存在于两种不同的境界当中的。
B.若没有文天祥的《正气歌》,张巡、颜杲卿的行为只能是道德行为,体现道德境界。
C.如果一个人不了解哲学,缺乏概念,那么他的精神境界一般停留在自然境界。
D.根据文意,精神境界的达成应该经历“直觉经验一概念固定一哲学思考”的过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闻一多(注):从唯美主义诗人到民主斗士
郝逸林
闻一多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深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想影响,1922年创作的旧体诗《忆菊》充分体现了闻一多的唯美主义情怀和诗人的梦,并且展现出古典诗人陶渊明菊花式高洁的形象。闻一多寄寓陶渊明,除了因为陶渊明素以“采菊东篱”著称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能够身居闹市而心无挂碍,有在尘世樊笼中自得其乐的真性情。这是当时闻一多对文学的态度和对自我品质的一种解读。
闻一多在与朋友的通信中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对于诗歌和格律的看法。他在与梁实秋的通信中,提及了“以美为艺术之核心”的诗歌创作观点,这是一种纯艺术主义的思想。此外,闻一多还很重视诗歌的音节、格律,1926年在《晨报副刊》上他发表了《诗的格律》,阐释了他关于诗歌格律的文艺思想——“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他认为,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闻一多的唯美主义思想使得他创作出的诗歌在艺术上更美更雅。他一直强调诗歌创作应该注重“诗的外表形式”,他主张诗的形态和思想的优美要统一起来,反对诗歌平民化。他认为,将诗歌还原为平民化会抹杀文学创作的艺术性。在此阶段,闻一多的文学作品注重艺术与精神的结合。如1928年出版的第二部诗集《死水》不仅表现出了一种处在颓废中的爱国主义激情,而且也是他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的力作。此后闻一多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进行整理,汇集成《古典新义》。必须指出的是闻一多研究古典文学的目的其实是解决本民族的困境。他在1943年给臧克家的信中说道:“经过十余年故纸堆中的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我敢于开方了。”
闻一多早期的纯粹唯美主义思想随着社会动荡、人民凄苦和抗战的爆发而慢慢融入了反帝爱国主义思想。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闻一多作为“清华学生代表团”的一员,参与和领导了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闻一多的品格中开始有了星火般蔓延的爱国烈火。1922年7月,闻一多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身在异国,感受最深的是来自美国的种族歧视,这使得他的爱国思想进一步滋长。在美国留学期间,闻一多写出了《洗衣歌》来表达对于美帝国主义的抗争,他追求自由民主,反对歧视,反对压迫。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闻一多完成学业后毅然回国。
闻一多归国后,面对军阀镇压学生所酿成的血案,闻一多拍案而起,他说:“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不仅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这时的闻一多将文学创作和爱国思想相结合,不再仅仅追求纯美的艺术,而将视线放在了动荡的时局和苦难的大众身上。闻一多写的著名讨伐檄文《兽·人·鬼》,就是针对1945年12月1日发生于昆明的国民党军警镇压学生的“一二·一”惨案而写的。面对国民党的暴行,闻一多义愤填膺,指出了人和兽势不两立,并且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人。
自此,闻一多更是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完成了由“学者”向“民主战士”的根本转变。1946年,闻一多积极筹备李公朴追悼大会期间,昆明街头人心惶惶,并风传闻一多将会是被暗杀的二号人物。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很多朋友都劝说闻一多不要过于积极地参与追悼李公朴的活动,以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但是闻一多在生死抉择面前毫无畏惧,依旧选择了前去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并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他那锋利的言语直指国民党反动派,他用慷慨激昂的演讲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谱写出壮丽的诗篇。如果说闻一多前期是用笔写出了唯美的诗篇,那么后期的闻一多则是用生命写出了追求真理的诗篇!
(选自《党史文汇》,有删改)
(注)闻一多,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2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1925年回国。1943年开始参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被国民党特务枪杀。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忆菊》是闻一多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陶渊明的尊崇和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旧体诗的喜爱。
B.文章列举了闻一多与梁实秋、臧克家等人的通信内容,目的是告诉人们他与这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三个人共同的艺术追求。
C.闻一多在清华大学求学时已表现出心怀天下的志向,参与五四运动更让他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获得经验,为成为民主斗士奠定了基础。
D.《兽·人·鬼》的题目就包含了作者的爱憎:“兽”指的是国民党反动派,“人”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鬼”指杀害学生的国民党帮凶。
E. 闻一多敢于面对严酷的生活现实,为了人民民主,勇敢地走上了一条与黑暗势力抗争的道路,闻一多的这种变化是那个时代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