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近,中国某地模仿法国风格建筑的小镇在网上热传。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灯、雕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辩。有网友直呼,和巴黎相比,这里就差一条塞纳河了。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统计,中国至少已有6座“凯旋门”,10余座“美国国会大厦”,3座埃菲尔铁塔……徜徉其中觉得很“洋气”,“摆拍”出来像置身异域,让人不出国门就能体验世界风情。这些建筑的出现,固然有其出现的土壤,但“全心全意搞山寨”,总归是附在别人文化表层的一贴“狗皮膏药”。法国的巴塔兰克剧院作为当代音乐史上的圣地,建筑虽也融合了中国元素,但并没有因此而丢失自己的文化属性,而恰恰是因为其承载的巴黎文化,使之屹立150余年仍魅力不减。反观国内的一些高仿建筑群,哪怕是被冠以“中国的巴黎”“东方佛罗伦萨”,做到极致也不过是赝品,失了本国本土的文化精神,有皮没瓤。

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比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就是一个融合了中西风格,呈现出独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积淀的特色历史街区。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

与“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有的地方,本来并没有什么前朝风土,却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雕梁画栋,青砖粉墙,小饰品假古董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如果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无论是抄袭西方,还是效颦传统,建筑设计与规划的盲从背后,是对文化根底不自知、对文化传统不自信。

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千百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中西合壁的民居风格;马达加斯加首都族群混杂,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错落有致,多元才是这里的和谐;而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让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花似锦,入则清净悠远”。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安”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集中体现在这里,在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即使再雄伟也缺少条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精神家园。

(节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要想成为精神家园,需要的是乡愁和人文的淬火,而不仅仅是依靠外观的雄伟壮丽。
B.建筑如果失去了本土的文化精神,模仿得再好,也只是赝品,只能附在别人的文化表层。
C.中国的建筑风格大体上是兼容并蓄的,不拒绝“洋建筑”,在借鉴中呈现文化主体意识。
D.建筑一旦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往往会引起质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将“模西建筑热”与“仿古建筑热”对比论述,指出建筑设计的盲从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B.文章先分后总,指出建筑要植根于历史文化,立足于地方特色,才能找到创新融合的新思路。
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推进,论述建筑在借鉴西方与古人时,要立足于本土、历史与文化。
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手法,表明有了乡愁与人文的植入,建筑才能成为精神家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是说建筑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不能受西方影响,才会有生命力。
B.西式建筑热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仿古建筑热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文章对二者都作了否定。
C.因为中国的文化与历史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贈、所以北京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综合整治保护。
D.建筑在考虑文化基因、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仿效古人、借鉴西方,如此才能有发展有创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5 04:5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人和自然

楼宇烈

当前的生态问题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自视无所不能,能够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不尊重天地万物,非但没有取得真正的独立,反而是被物质、财富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我。

从“人和天地浑然一体”的观念,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于是天地就被作为外在的研究、开发对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在中国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们曾引进了很多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例如欧洲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然并不是存在于人类之外、与人类实践无关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了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与自然界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很多人将其误读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在上个世纪初期,中国的学术界就开始从中国哲学里寻找改造自然的资料。但是,在中国哲学里面没有“改造自然”的提法,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学者们找到的天人关系资料大都是讲“天人合一”的,当时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人在天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去适应天。但后来,有人把荀子“明天人之分”的主张理解为人不能做天的奴隶,提升到“人定胜天”的高度,为征服、改造自然找到了理论根据。但这显然不符合荀子的原意——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值得借鉴。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人确实有伟大的一面,但人不能主宰万物,天无为,人也要学着无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个世纪,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人既不能成为神的奴隶,也不能异化为物的奴隶。人类破坏自然,源于人的贪婪,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破坏了生态环境之后再去治理,所需成本比当初破坏它所获收益更多,也无法再完全恢复原貌。因此,在开发自然资源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而且考虑环境问题时,需要抑制人的欲望。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淡薄,推崇以消费来推动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有人文精神。倡导不耗尽资源,让现代人可以发展,让子孙后代也可以持续发展。生态平衡是建立在生态伦理的基础上,生态伦理的核心是要相互尊重,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观念,不去随意破坏、改造自然。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我们不能光吃人造的东西,还要多吃自然的东西。这里的“自然”是老子讲的“道法自然”,我们要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的结合,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数据化让人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人在征服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人成了机器、信息的奴隶。“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人类要思考一下,有没有必要向自然、社会攫取那么多的财富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即是指人类自我膨胀,认为自己完全能够征服自然。
B.最初,中国人认为“人与天地浑然一体”,后来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
C.中国学术界未能在中国哲学中找到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论依据。
D.生态环境已经被人类无节制地毁坏了,所以西方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的自然研究理论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B.第三段列举有些学者对荀子“明天人之分”主张的解读违背荀子本意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大都是“天人合一”
C.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应该效法天无为。
D.文章结尾运用引证法,引用《史记》中的句子意在提醒人们不应向自然、社会攫取过多的财富。
【小题3】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中心主义造成了当今的生态问题。当前,人类一天不改变自身的伦理观念,人类就一天不会取得真正的独立
B.人类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可从中国文化中的“天人”思想获得启示,尊重天地万物,抑制欲望,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C.儒家、道家和一些西方的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类中心主义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都认为人和自然要互相尊重。
D.科技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它使人从自然界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丧失了自我,成了机器和信息的奴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数据”这个词在拉丁文里是“已知”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事实”。这是欧几里得的一部经典著作的标题。这本书用已知的或者可由已知推导的知识来解释几何学。如今,数据代表着对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描述,数据可以记录、分析和重组它。我们把这些转变称为“数据化”。这是指一种把事物和现象转变为可制表分析的量化形式的过程。
数据化和数字化大相径庭。数字化指的是把模拟数据转换成用0和1表示的二进制码,这样电脑就可以处理这些数据了,而数据化的核心是“量化一切”,两者的差异是明显的。我们来看一个两者同时存在并且起作用的例子就知道了。2004年,谷歌公司试图把所有版权条例允许的书本内容数字化,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通过网络免费阅读书籍。为此,谷歌专门发明了一个可以自动翻页的扫描仪,去完成上百万书籍的扫描工作。通过扫描,书本上的内容被搬到网络上,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这就是一个数字化的过程。但谷歌想要的不仅仅这么简单,为了激发这些信息的价值,谷歌用专门的软件来识别文本的字、词、句和段落,如此,书页的数字化图像就转化成了数据化文本,人们可以通过检索和查询,了解一个词在海量文本里出现的时间、次数和发展趋势,“据此发现几百年来人类思维发展和思想传播的轨迹。”,这就是一个数据化的过程。
数据化发展的核心动力于人类测量、记录、分析世界的渴望。人类文明最古老的的抽象工具就是基础的计算以及长度和重量的计量,而书写的发展让记载事实成为可能。计量和记载一起促成了数据的诞生,它们是数据化最早的根基。算术赋予了数据新的意义,因为算术,数据不但可以被记录还可以被分析和利用。计量新工具的出现和思维的开放促进了测量事物和记录数据的繁荣,而现代数据化就诞生于这片沃土之中。计算机的出现带来了数字测量和存储设备,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数据化的效率,计算机也使得通过数学分析挖掘出数据更大的价值变成了可能。简而言之,数字化带来了数据化,但数字化无法取代数据化。
一旦世界被数据化,拥有了数据分析的工具(统计学和算法)和必需的设备(信息处理器和存储器)后,人类就可以在更多领域、更快、更大规模地进行信息处理了。正如水渠让城市的发展成为可能、印刷机推动了启蒙运动、报纸为民族国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一样,数据化代表着人类认识的一个根本性转变,那就是我们不会将世界看成是一连串我们认为或是自然或是社会现象的事件,我们会意识到本质上世界是由信息构成的。将世界看作信息,看作可以理解的数据的海洋,为我们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审视现实的视角,是一种可以渗透到所有生活领域的世界观。今天,我们相信世界可以通过数据而获得解释,也相信知识可以跨越时空,明天,我们的下一代,会发自肺腑的认为“量化一切”并从中学习对于社会是至关重要的。把各种各样的现实转化为数据,对今天的我们而言也许是新奇而有趣的,但在不久的将来将变成如同吃饭睡觉一样与生俱来的能力,这又恰好符合“数据”这个词语的拉丁文原意。(摘编自《大数据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化就是对某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描述、记录、分析和重组,也就是一种把事物和现象转变为可制表分析的量化形式的过程。
B.数据化和数字化大相差很远,大不相同,两者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是将文字图像化,而后者是用专门的软件来识别文字信息。
C.人类测量、记录、分析世界的渴望是数据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是数字化带来了数据化,但数字化无法取代数据化。
D.数据化意味着我们不会将世界看成是一连串或是自然或是社会现象的事件,而会把世界看成是由信息构成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对“数据”一词的词义解释,引出了“数据化”这个概念,并指出了“数据化”的本质内涵。
B.文章在简述文字数据化的过程中,运用例证法、比较论证法,论证了数字化和数据化大相径庭的观点。
C.文章纵向分析数据化的发展历程,是为了论证数字化和数据化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
D.文章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论述了“数据化”代表着人类认识的一个根本性转变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检索和查询,了解一个词在海量文本里出现的时间、次数和发展趋势,人们可以发现几百年来人类思维发展的轨迹。
B.拥有了数据分析的工具和必需的设备,人类就可以在更多领域、更快、更大规模地进行信息处理了。
C.如果没有计量新工具的出现和思维的开放促进测量事物和记录数据的繁荣,现代数据化就不可能诞生。
D.在不久的将来,把各种各样的现实转化为数据,将变成如同吃饭睡觉一样与生俱来的能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村铁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餐露,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小题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作者用“永远的家园”“全部的”“最重要的”来表现多村对他的意义重大,直胸臆,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赞美之情。
B.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梁、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描写了广袤的原野上到处闪耀着铁质的光泽。
C.作者把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和城里人加以对比,表明了城里人已经丢失了铁质般的质朴,
赞美了农村人的质朴。
D.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指出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的依据,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以“乡村铁质”为题有什么丰富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琴童

口李抗生

成绩终于出未了,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保下100分,只有一门不及格:音乐。

她花5600元哭了两张入场券:她把两个月的工资。就这样送给了钢琴家。听说,钢琴家的手指都很细长,但“百闻不如一见”,她一定要亲眼看到。显热,坐得离钢琴家越近,就看得越清楚,座位共分5个档次,最便宜的是180元,她咬咬牙,买了最贵的一档。

钢琴家弹琴的时候,手指的长短看得不是很清楚,当全场演毕,钢琴家躬致谢时,双手笔直下垂,她举起将特意买来的望远说,终于看清楚了,十指中无论哪一根都又细又长又直,当然,她还看到了献给钢琴家的大捧鲜花:她听到了观众经久不退的掌声:她还看到了钢琴家背后的收入。据说,这次出场费是数十万。

尽管,钢琴家弹的不少曲子她听不懂,听不懂的听多了,地的脑袋有点痛,坐在她身边的女儿更是呵欠连连,但这无关紧李。

她已见证了钢琴家确有细长的手指:现在,她要求证:有细长手指的儿童是否更容易成为钢琴家?女儿就有十根今人羡慕的手指,又细又长又直,跟钢琴家一样。她正在上小学。

本市有好多家琴行,琴行里都有授课老师,她找了一家最有名气的莫扎特琴行,里而有最权威的老师。她请老师看看她女儿的手指,老师发出了一声赞叹:“哇! 如此修长的手指,在她同龄的人中,我还从未见过,如果家长不让她学钢琴,那简直是种罪过。”

她问怎么收费?老师说,每个课时45分钟,280元,每周双休日上课。45分钟280元?是否有点……但“名师出高徒”,她咬咬牙:“每周我订1个课时。”

女儿在练习室弹琴,家长只允许在室外旁听。她已听了好多次,总是弹那个不成乐曲的曲子,她问老师是怎么回事,老师说,她在反复练“琶音”,因为练得少,还未过关。又反问道,你女儿在家练吗?她吞吞吐吐地回答,我家没有钢琴。老师说,这就对了,要不,在我这里增加课时:要不干脆在我们琴行里买一台钢琴,课后,在家里多练,因为她是我的学生,价格可以优惠些。

回到家中,她和丈夫计算了一下。每周增加1个课时,一年下来,也要增加一两万开支,还不如买一台钢琴算了。接照老师的推荐,她买了一台德国斯坦伯格牌纲琴,要好几万,她咬咬无,从准备买房的首付款中挪出来,新房就此打水漂。

她家的房间又少又小,钢琴放在最大的一问里,剩下的空间,只放得下一张床,女儿和姥姥培就合睡在一起。现在上床睡觉,只能侧着身子,像螃蟹一样从钢琴旁横行过去。

女儿一有时间,她就叫女儿练琴,琴键上方架着乐谱。

姥姥问:“岚岚啊,这么多豆芽爬格梯是什么呀?”

岚岚说:“是五线谱”。

在家里,岚岚也翻来覆去地弹一个不成乐曲的曲子。

姥姥问:“岚岚,你弹的是什么呀?”

岚岚说:“是琶音。”

姥姥就悄悄地对她说,天天听岚岚弹“琶音”,脑袋有点痛。她告诫道。这千万不能跟岚岚说啊!她弹“琶音”的时候,你悄悄地用棉花塞死耳朵。其实,她和丈夫早就这样做了。

有天半夜里,姥姥起床撒尿,过走道时,不小心被钢琴绊了一跤,睡梦中的岚岚哼了一声,吓得姥姥强忍着,憋了好一阵子气,不敢出声。后来地知道了这件事,她叮嘱姥姥,你被钢琴绊一跤的事,千万别让岚岚知道啊!

姥姥说:“你放心,这个道理,我懂。”

数年后,本市举办少儿钢琴演奏大奖赛,奖全很高,参赛费也很高。乐曲自定,乐谱带不带也自定。她嘱咐女儿。一定要带,这样弹琴时保险一点。她特意坐在最靠前;也就是最靠近选手的观众席上。轮到女儿上场了,她紧张得不得了,中途,她发现女儿翻乐谱翻慢了,竟情不自禁地冲了上去,想帮女儿翻,但这既违规,也无济于事,因为。女儿的琴声还是出现了不应有的停顿。

女儿参赛后不久,又即将进行小学毕业考试,她又有了新的期待,她要看看女儿的各科成绩,尤其是某一行的成绩究竟如何。

成绩终于出来了,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得了100分,只有一门不及格:音乐。

——(选自《金山》2016年第8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因为女儿有一双钢琴家一样的手,就想培养女儿成为风光而且收入高的钢琴家,她花大价钱为女儿报钢琴课,挪用房子首付款买昂贵的钢琴,说明她有着望女成凤的返愿望。却没有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B.姥姥的耳朵忍受不住岚岚的“琶音”她吩咐用棉花塞耳朵:起床上厕所被钢琴绊倒,她还叮嘱她别告诉岚岚,这些细节写出了她为了女儿的教育用心良苦,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C.钢琴本是一种高雅的乐器,弹钢琴也应是一份高雅的艺术,可是小说中的她是看到了钢琴家演奏会上的风光和钢琴家背后的数十万收入才会为了女儿的钢琴之路孤注一掷。正是因为她的世俗功利导致女儿弹不出高雅的乐曲。
D.小说写钢琴老师通过观察她女儿纤长十指就知道她女儿适合弹钢琴,并推荐她买钢琴去给女儿练习等细节,可以看出钢琴老师虽然擅于发现音乐人才但却有些唯利是图。
【小题2】为了把女儿培养成钢琴家,她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分析,并分条作答。
【小题3】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段落内容完全相同,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烛台:古老的守夜者
李汉荣
①母亲用过的烛台,我小心地保存了下来。我保存了一角古中国的夜色。
②这是她的先人传下来的。先人把他们的夜晚传给她,也把烛光传给她。
③面对这方烛台,我看见母亲的夜晚,祖先的夜晚,以及祖先的祖先的夜晚。连续不断的夜,一直向后退去、汇聚,终于浩瀚成历史的深海。
④我想象,母亲是怎样用一星烛光,泅渡了她一生的长夜?
⑤烛光里,母亲纺织、缝补、浆洗,读经、静坐,她小小的身影,小小的心跳,是无边夜色里最温情的细节。
⑥烛光里,母亲眺望明月,月亮也踱进窗子,天上的光亮与人世的光亮,相会在母亲周围,争着画她的影子。母亲看见了两个影子,两个影子都是她!月亮的手要领她到天上,蜡烛的手要留她在地上。多好的光啊,它们都这样熟悉她,爱她、安慰她。母亲竟然爱上夜晚了。白昼是相同的白昼,相似的人生,而夜晚,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秘密,在烛影里飞过的虫儿都有自己的秘密。母亲于是望望窗外,她看见那么多星星挤在窗口看她,她一眼就认出了她最熟悉的那颗星星,那是多年前,她留在天上的一个记号,一个温暖的记号。而地上,她的两个影子,也望着天上,也在辨认闪烁在高处的秘密记号。
⑦蜡烛是泪做的。它的浑身都是泪腺。它必须把泪水流尽,才能走完自己的一生。烛泪,使白昼变浅,使黑夜加深,使天堂的一角变暗,使人世的一角变亮。我能想象,古中国的夜晚,密布着多少烛台,闪烁着多少烛光。女儿们在烛光里绣花,母亲们在烛光里纺织,儿子们在烛光里喂牛,父亲们在烛光里劈柴;僧人们在烛光里入定,书生们在烛光里吟咏;最伟大的诗篇里,那动人的警句也是由烛泪凝成;最贤明的帝王,也曾在烛光里,一夜夜打量他的江山……就这样,真挚而忧伤的烛光守望了古中国几千年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积攒了厚厚的记忆,厚厚的文化,厚厚的礼仪,厚厚的诗。所以,如果你用心读,你会发现,古中国的记忆、文化、礼仪和她的诗,都天然地带着蜡烛的特征:是真挚的、半明半暗的、含蓄的、忧伤的、克制的,它不诅咒和指责夜晚,相反,它尊敬夜晚,洞悉夜晚的无限和深邃,而同时又固执地眺望黎明,殷切地聆听天道轮回的足音。烛光里书写的文化,扎根于博大浑厚的夜之深处,而又保持着对光的信仰和钟情。它知道浅浅的白昼后面,紧随着的又是更深沉的夜色,更深奥的宇宙。于是,我们的文化,就是在无边夜色里谨慎、羞怯而忧伤的言说,它从来不狂妄、不张扬、不说尽、不道破,因为黑夜无尽,天道高深,岂是人能说尽道破?然而它毕竟说了,但不是咄咄逼人的雄辩,不是滔滔不绝的倾诉,不是小知小觉的抢答,不是自怨自艾的独白,不是真理在握的宣叙,而是欲言又止,欲辩无言:或是以手指月,你看见了月,同时看见了月亮后面的无边夜空;或是拈花在手,笑而不答,你看见花后面的花海,春天后面的无数个春天,无数个坟墓;它以极少的说暗示无限的不可说,它的最深邃部分不是它说出的那部分,而是没有说出的更大的部分,这就是那言外之意,篇外之趣,韵外之致……深幽的意境、微明的光亮,它的底蕴是那深不可测的夜:宇宙的长夜,生命远方的长夜,时间深处那边寂静的永恒长夜。烛的情境,正是生命和人的情境,也是中国文化的情境。
⑧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有着幽暗的深度和夜一样宽厚的寄托,而同时,它所摇曳的光亮,又是那样诚恳、虔敬,它那含泪的目光,使它象征的一切,都带着高贵的忧伤,纯真的气质和深长的情义。
⑨烛光里,端坐着数千年中国的夜晚。
⑩烛光里,端坐着一代代母亲,我的母亲。
⑪我凝视烛台,曾经,多少个夜晚在这里停靠,多少个黎明在这里降临,多少个人生在这里走远。你分明是时间的驿站,宇宙里的一个圣坛,人世的一个温暖湖泊。每一个夜晚都有一条天河从你的上空流泻,无数个夜晚的无数条天河,都哗哗流下来了,与你的泪光合流,汇聚在这小小的祭台。
⑫汇聚成古中国记忆的深海。
⑬汇聚成母亲的心海……
【小题1】试分析文章结尾第⑫⑬两段的作用。
【小题2】你认为作者写“烛台”这一物象有什么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