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玉卿嫂(节选)
白先勇
不知怎的,我老觉得这两姐弟跟别人很不一样。比如说吧,胖子大娘也还不是有一个干弟弟叫狗娃的,可是她对他一点也不热络,一径骂他做臭小子,狗娃向她讨些我们厨房的剩锅巴要吃一顿臭骂,才捞到几包;可是玉卿嫂对他干弟弟却是相差得天远地远。
平日玉卿嫂是连一个毫子都舍不得用的。我妈的赏钱、她自己替人家织毛衣、绣鞋面赚来的工钱,一个子一个子全放进柜子里一个小漆皮匣子中,每次到了月尾,我就看见她把匣子打开,将钱抖出来,数了又数,然后仔仔细细的用条小手巾包好揣到怀里,拿到庆生那儿去。
每次玉卿嫂带我到庆生那里,一进门她就拖着庆生到窗口端详半天,一径问着他这几天觉得怎么了?睡得好不好?天亮咳得厉害不厉害?为什么还不拿棉袄出来,早晚着了凉可怎么是好?天凉了,吃些什么东西?怎么不买斤猪肝来炖炖?菠莱能补血,花生牛肺熬汤最润肺——这些话连我都听熟了。
玉卿嫂真是什么事都替庆生想得周周全全的,垫褥薄了,她就拿她自己的毡子来替他铺上;帐子破了洞,她就仔仔细细的替他补好;她帮他钉纽子、做鞋底、缝枕头囊——一切芝麻绿豆大的小事情,她总要亲自动手。要是庆生有点不舒服,她煎药熬汤的那份耐性才好呢,搅了又搅,试了又试。有一次庆生感了风寒,玉卿嫂盘坐在他床上,拿着酱油碟替庆生在背上刮痧时,我直听到她刮了多久就问了多久:“痛不痛?我的手太重了吧?你难过就叫,噢。”忽儿她拿着汗巾子替他揩汗,忽儿她在他背上轻轻的帮他揉搓,体贴得不得了。
玉卿嫂对庆生这份好是再也没说了,庆生呢,要是依顺起来,也算是百般的迁就了,玉卿嫂说一句他就应一句。然而我老觉得他们两个人还是有点不对劲,不知怎么的,玉卿嫂一径想狠狠的管住庆生,好像恨不得拿条绳子把他拴在她裤腰带上,一举一动,她总要牢牢的盯着。庆生的手动一下,她的眼珠子就转一下,我本来一向觉得玉卿嫂的眼睛很俏的,但是当她盯着庆生看时,闪光闪得好厉害,嘴巴闭得紧紧的,却有点怕人了。庆生常常给她看得发了慌,活像只吃了惊的小兔儿,一双眸子东窜西窜,似乎是在躲什么似的。我一个人来和庆生玩还好些,我们下着棋有谈有笑,他一径露着一嘴齐垛垛的牙齿,好好看。
要是玉卿端坐在旁边,他不知怎么搞的,马上就紧张起来了,心老是安不下来,时不时就拿眼角去瞟玉卿嫂一下,要是发现她在盯着他,他就忙忙垂下眼皮,有时突地两只手握起拳头,我看到他手背的青筋都暴起来了。说起来也怪得很,庆生虽然万分依从玉卿嫂,可是偶尔他却会无缘无故为些小事跟玉卿嫂拗得不得了,两人僵着,默默的谁也不出声,我那时夹在中间最难过了,闷得好像透不过气来似的,只听得他们呼吸得好重。
有一件事情玉卿嫂管庆生管得最紧了,除了买东西外,玉卿嫂顶不喜欢庆生到外面去。为了这件事,庆生也和玉卿嫂闹过好几次别扭。我最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妈到姑婆那儿去了。玉卿嫂带了我往庆生那儿,庆生不在屋里,我们在他房里等了好一会儿他才回来,玉卿嫂一看见他马上站起来劈头劈脸问道:“到哪里去来?”
“往水东门外河边上荡了一下子。”庆生一面脱去外衣,低着头答道。
“去那里做什么?”玉卿嫂的眼睛盯得庆生好紧,庆生一直没有抬起头来。
“我说过去荡了一下子。”
“去那么久?”玉卿嫂走到庆生身边问着他,庆生没有出声。玉卿嫂接着又问:“一个人——?”她的声音有点发抖了。
“这是什么意思?当然一个人!”庆生侧过脸去咳了几声躲开她的目光。
“我是说——呃——没有遇见什么人吧?”
“跟什么人讲过话没有?”
“真的没有?”
庆生突然转过脸来喊道:“没有!没有!没有!——”
庆生的脸涨得好红,玉卿嫂的脸却变得惨白惨白的,两个人嘴唇都抖——抖得好厉害,
把我吓得连不敢出声,心里直纳闷。他们两人怎么一下子变得一点也不斯文了呢?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胖子大娘对待干弟弟狗娃的行为与玉卿嫂对待干弟弟庆生的行为相对比,“相差得天远地远”突出了玉卿嫂对庆生的关爱之深。
B.玉卿嫂平时不太花钱,她将工钱一个子一个子存放在柜子里,到了月尾又将钱抖出来,数了又数,这说明她很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C.玉卿嫂总恨不得拿条绳子将庆生拴在裤腰带上,对庆生的一举一动,她总要牢中的盯着,这反映出玉卿嫂很疼爱庆生,总怕他出意外。
D.小说所写的为家常小事,但富有生活气息,通过细节刻画,将玉卿嫂对庆生的关怀体贴融入平常小事的叙述之中,凸显姐弟情深,令人感动。
【小题2】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玉卿嫂对他干弟弟庆生前后的表现矛盾,这样设计不合情理;有人则不以为然。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6 10:04: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三更月鸣咽

肖建国

那年秋天,我在湘西一个叫瓦拿的小山村住了几天。

“瓦拿”是方言,意思是贫穷的山坳。我从小镇翻山越岭、涉水过河来到这里。

墙是土墙,瓦是灰瓦,斑驳的木门吱呀作响。室内简洁、干净。两把竹椅,一张方桌,还有朴拙厚实的木床。这是老洼经营的“客栈”。

我到达时,太阳西斜。空空荡荡的院子里,除了树外,就是风。老洼对我说,村里全是老骨头,年轻人都出去捞世界了,孩子们则在山下上学。老洼五十出头,腿有残疾,出不了远门,就紧跟形势,把村民废弃的房屋租过来,翻修一新,办起客栈。

有人笑他,这穷乡僻壤的,会有人来吗? 老洼回应道,现在都进入渔网时代了,那么多的鱼挤在一个网里,这里的荒凉,说不定就是风水宝地呢。

老洼把一张张图片抛到网上。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野花,小桥流水人家,这里应有尽有。于是,就有人舟车劳顿来了。

熟悉一下环境,天色已暗,袅袅升起的炊烟让小山村活跃起米。隔壁一老叟佝偻着腰,敲着木盆,发出咚咚回响,呼着山坡上晚归的牛羊。

整个傍晚,我看到六七位老人,他们行动迟缓。见到我,脸上都露出木然的笑。

夜里,我在半醒半梦间,隐隐约约听到一阵哭声。刚开始嘤嘤呜呜,噪音嘶哑,持续低沉,像是用手掌捂着嘴巴,不敢让悲痛之声放肆开来。间或有些哽咽,顿几下后,伤心的抽泣则更加凄切。最开始是一个人哭,紧接着是两个、三个……哭声渐渐有了力量,越显悲壮,我在这悲壮的力量中,由迷糊变为清醒。咬咬舌头,疼! 我明白,这不是梦,而是真实的存在。

人一清醒,恐惧便袭遍全身。我轻轻侧转身,那哭声就像看着我似的,忽然由高变低,混合的悲伤又变成了单一的呜咽。如泣如诉,凄凄惨惨,我浑身起满鸡皮疙瘩。

这半夜三更的,难道有鬼不成? 伸手拉灯,却停电了,虽然老洼曾交代过,夜里会停电,但在这个鬼魅迷离时刻,任凭我内心如何坚定,也有些不寒而栗。

我索性坐起来。这时哭声稍弱,透过窗子,我看到半轮秋月浮在云雾缥缈的西天。西天很低,紧扣在屋檐下,哭声就好像从那里传出,丝丝缕缕传入耳膜,钻进脑海,那月牙儿也对我发出清冷的笑,隐约可见的凤眼中,忽地涌出大片雪白的泪。

我骇然。哭声戛然而止。这一夜,无法入眠。

第二天,我问老洼,可曾听到哭声?老洼愣怔片刻,把头摇得如同拔浪鼓似的说,没!我在诧异中感觉到,要么他在说慌,要么我真的是出现了幻觉。

第二天夜里,哭声再次响起。刚开始仍是嘤嘤鸣鸣,有些强忍住似的,慢慢地又有哭声加入,我翻身起床,蹑手蹑脚走出小院,循着哭声,我轻轻来到老人的泥墙外,果然不错,有七八位老人坐在院中,正在默默哭泣。有的哽咽,有的抽搭,有的独自抹泪,院里院外,没有言语,只有嘤嘤嗡嗡、咿咿唔唔的哭声,哭到惨痛处,吓得半边月亮赶紧躲入云层,天地为之一暗。

夜虽不凉,我却瑟瑟发抖。老人们哭过一阵子后,你拉我一把,我拽你一下,互相搀扶着站起身来,然后各自蹒跚着回家。我揉揉双眼,静静心神,突然感悟自己冒昧地出现在这里,确实很不厚道。

第三天夜里,我期待哭声再次响起,可惜没有。第四天依旧没有。第五天,我要返回小镇,老洼来送我。走了很长一段土路,老洼才开口说话。他说得很缓慢: 好多年了,都已成了习惯。人越老,越是想念外出的子女。特别是到了晚上,更觉得孤零零的无所依靠。刚开始,只有老叟因思儿哭泣。没想到这一哭,就好像在朦胧的泪水中见到儿子一样,思念之情顿时有所缓解。其他老人听到后,纷纷仿效。经多年验证,老人们在三更之月思念亲人,则子女感应更加灵验,都会及时打回电话。于是乎,这就成了老人们想见子女的一种习惯。

我听完,默不作声,突然问:“这两天,小山村的电话多吗?”老洼一脸苦相地说:“没有。不过旋即补充道,我说的这些话,你别当真,只当是一场梦好了。”

(选自《作品》,2018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富有意蕴,“三更月呜咽”,画面感极强,暗示出清冷、凄惨的氛围,也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小说描写夜半哭声时,写“月牙儿对我发出清冷的笑,忽地涌出大片雪白的泪”,意在突出小说的荒诞色彩。
C.小说中“老洼”与其他留守老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思维活络,办客栈,凭借山村自然资源在网上利用网络招徕生意。
D.小说最后写我听完“老洼”道出原委后“默不作声”,情感内敛,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小题2】简要概括“我”遭遇夜半哭声时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
【小题3】请探究文章结尾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为今用”才能发挥史学功能

周伟洲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它的过去,现在是对过去的继承和发展。史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门学科,事实上是很难脱离社会现实的,每一个时代的史学总是要为那个时代的现实服务。所谓“鉴古知今”“古为今用”“历史的启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应该是史学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纯客观”的史学是不存在的,哪怕是中国传统的考据学,也是反映那一时代的特点并间接为现实服务的。所以,那种企图将史学与现实隔绝开来的想法,既无可能,也不利于史学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的文明古国,古代史籍之完备、史家之众多、史学深入社会之广泛,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国史学的镜鉴功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孔子作《春秋》、司马迁写《史记》、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到今天出版的各种史鉴类历史书籍,无不鲜明地体现了史学“古为今用”的功能。清代顾炎武说:“夫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今天,史学对社会的影响也十分巨大。这种影响往往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发挥着凝聚中华民族、促进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等积极作用。史学这方面的社会功能,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其作用绝不可低估。这种社会功能也决定了在现今社会,史学绝非可有可无的学科,绝非脱离社会现实的“纯学术”,史学所承载的历史观念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这个高度来认识史学,才能更好发挥史学“古为今用”的功能。
在强调史学“古为今用”、为社会现实服务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防止一种错误倾向,即为了“古为今用”而有意无意地歪曲或篡改历史。史学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为了服务现实而伪造历史。像“影射史学”那样以歪曲历史来为政治斗争服务,当然不是真正的“古为今用”。当下,还有一些人为了标新立异、一呜惊人,把历史与现实牵强附会,这也不是真正的“古为今用”。诸如此类的历史论著,瞬间就会被历史淘汰。史学发展的实践证明,用一个确切的历史事实比用十倍过激、空洞的结论更有说服力。因此,“古为今用”必须建立在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基础之上,不能以主观意志和现实需要而任意歪曲、伪造历史,否则史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史学与社会现实的密切关系、史学的社会功能,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不过,当前史学在发挥社会功能方面既有许多令人鼓舞的现象,也有许多令人沮丧的事情。史学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出现了不景气的局面:高校历史系招不上学生,历史系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困难,史学论著难以出版或发表,等等。这显然不利于史学发展,也不利于史学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与史学性著作的冷清相反,市场上那种宫廷秘史之类的通俗小册子则四处泛滥,相关题材的“戏说”型影视作品也是大热。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形势,是需要史学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但无论形势怎么变化,我们都应坚信时代需要史学,通过自身变革,史学终归会适应新的时代并更好地为时代服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门学科,它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无论在哪一个时代,总是要为现实服务,即所谓“古为今用”。
B.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的文明古国,完备的古代史籍、众多的史家、广泛深入的社会学史,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C.史学的“古为今用”、为社会现实服务当然不能以主观意志和现实需要而任意歪曲、伪造历史,否则史学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D.当前,市场上宫廷秘史之类的通俗小册子泛滥,相关题材的“戏说”型影视作品大热,与史学不景气形成了一定的对比。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阐明观点:“古为今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等表达的意思与史学最主要的社会功能相同,没有“纯客观”的史学,包括中国传统的考据学。
B.第二段以孔子作《春秋》、司马迁写《史记》、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和现代史鉴类书籍等为例,阐述史学“古为今用”的功能,符合“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的评价。
C.第三段提出应防止一种错误倾向,即以歪曲历史来为政治斗争服务的“影射史学”、把历史与现实牵强附会的史学,这些都属于伪造历史,目的是标新立异、一鸣惊人。
D.作者在文章最后批评了一种不正常的现状:历史系毕业生比较难找工作,史学论著难以出版等,这既不利于我国的史学发展,也不利于史学发挥它应有的社会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史学与现实隔绝开来的想法,既无可能,也不利于史学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因为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它的过去,现在是对过去的继承和发展。
B.现今,史学对社会的影响发挥着凝聚中华民族、促进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等积极作用,如史学让整个中华的56个民族同奔中国梦,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C.作者强调史学“古为今用”、为社会现实服务,同时也特别提醒,要注意防止为了“古为今用”而有意无意地歪曲或篡改历史的一种错误倾向。
D.作者承认当前史学在发挥社会功能方面既有令人鼓舞的现象,也有令人沮丧的事情,但坚信通过自身变革,史学终归会适应新的时代并更好地为时代服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时代之隔。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人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词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

一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说认得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构筑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构筑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有人说,语言造成了人,那是极对的。《圣经》上也有上帝说了什么,什么就有了,“说”是“有”的开始。这在物质宇宙中尽管可以不对,在文化中是对的。没有象征体系也就没有概念,人的经验也就不能或不易在时间里累积,

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节)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和其他动物都能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人时常依靠一个象征体系的帮助,和时间的接触比其他动物和时间接触要复杂些。
B.一个小白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是它在具体情境里,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得到的个别经验,并不能相互传递和学习。
C.文化作为累积下来的社会共同经验,不能只靠人的本能保存,更要靠人凭借抽象能力和个人记忆互相学习,逐渐累积而成。
D.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属于个人经验的“过去”的投影,还包括了代表着社会共同经验的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时间各句的角度论证了可以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词是打破人和人传情达意过程中的时间阻隔的桥梁。
B.文章主体部分立足于人的生活与时间的关联,依次从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时代之隔等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C.文章举小白鼠的例子,旨在通过对比,论证人有别于其它动物,能依靠象征体系大同时间阻隔,而拥有文化。
D.以文章结尾阐明词与字有别,文化中必须有“词'但不一定有“文字”,这是从另一角度对文章开头观点的辩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空间和时间阻隔的情境里,只要人和人传情达意就会产生文字,所以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城市还是乡村都有文字存在。
B.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是因为学习是要改造本能的行为方式,习得新的行为方式,这新旧更替即有了今昔穿越。
C.记忆是时间中的桥梁,如果人的记忆完全消失,文化就失去了赖以维持和传承的重要条作,我们的的时间可以说是阻隔了。
D.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这一连串中的“当前”是剪不断的时间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低碳顾名思义就是碳排放量低,碳是指二氧化碳。低碳理念是指在生活、经济建设等方面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续性发展。自工业革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随之而来的是一些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工厂对大量能源的开采没有节制,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染物。除此之外,人类人口日益增多,生活需求越来越大,消耗的能源越来越多。种种原因导致了碳排放量越来越大,环境被严重污染,很多城市甚至常年笼罩在雾霾之中。人类对于低碳生活的诉求日益增长,因此,低碳园林的建设迫在眉睫!

随着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园林景观与低碳理念的融合已是大环境下的一种趋势。低碳园林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园林建设与运营模式,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包括前期设计规划,材料选用、施工过程及后期园林绿化养护等各个环节)最大程度上减少使用石化能源,并应用新的清洁型服务能源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低碳和生态的要求。

(摘编自马艳红《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实践运用探析》,《防护工程》2018年第17期)

材料二:

上海世博园区规划、建设、运营中碳减排措施已得到全面落实。园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80%以上场馆采用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和室内绿化;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占园区总建筑面积的五分之一;60%以上的路面由建筑垃圾和钢渣制成;园区内目前已投用新能源汽车432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50%以上。

园区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达到120万千瓦时,江水源/地源热泵累计供冷量达到564万千瓦时,各类新能源技术的实际应用相比传统能源技术累计节能5152吨标煤,累计减排1.27万吨二氧化碳。

除了太阳能,世博会的场馆还通过江水直接冷却水系统,直接从黄浦江取水,经加药控制微生物和藻类生长后,作为冷却用水供水源热泵机组使用,使用后的温热水排入黄浦江。”采用江水源热泵技术与燃气供热相比,年运行能耗可减少40%~60%,年运行费用可降低50%-70%,年运行能耗节省约5740兆瓦时,折合约1000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00吨。”

另外,上海世博会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公交优先战略,电—电混合超级电容车、混合动力等各类新能源汽车的规模运用将超过1000辆。这些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进行示范应用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将引领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方向并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新宠。

(摘编自《传播“低碳理念”,实践“低碳行动”》,新华社2010年6月5日)

材料三: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低碳”的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一时间,“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地产”“低碳生活”等新名词,以崭新的姿态高调亮相,融入了所有人的生活,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还面临着工业化和生态化的双重任务,但未雨绸缪,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应,在生活层面,倡导和践行低碳生活,已成为每个公民在建设生态文明时代义不容辞的环保责任。

(摘编自《低碳环保生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环境付出的“高代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B.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更有利于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C.上海世博园“低碳行动”的各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正全面进入“低碳发展”。
D.“低碳”概念的兴盛,催生出许多新名词,也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园林建设是低碳社会的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带来生活环境的改变,一方面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B.上海世博园区60%以上的路面由建筑垃圾和钢渣制成,这说明我国废物利用的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C.园区使用的太阳能,冷却水系统、新能源交通以及绿化等,都是成功的案例,可以在其他相关领域推广。
D.中国的生态化建设往往受制于工业化发展,其低碳生活的到来任重道远,每个人必须对社会负责,有所担当。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导致环境恶劣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