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伦理学是有关人际交往行为道德规范的学问,以往的伦理学所论证的道德规范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人们在时间上同时存在,在空间上彼此触及。这种道德规范将人际关系塑造为契约与合作关系,能给契约双方带来利益,但它却或许包含着将无法参与签定契约者排除在道德顾及之外的弊端。这种伦理学被称为近距离的伦理学,它们住往只须顾及当代生存着的并且彼此交往着的人际关系;至于那些不具有时空相关性的人际关系,似乎便不在其关照的视野之内。

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却把一种新的、不具备时空关联性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即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带到了伦理学的范畴之内。因为我们这一代与未来人类并不处于同一时空环境里,所以无法像同代人那样通过道德建构起契约性的互利合作。我们当代人作为行为主体,与未来的行为后果的承担者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行为者理论上可以不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行为后果的承受者却无法对行为者做出惩罚。这是以往的伦理学所不曾触及的问题,要求我们探讨一种远距离的伦理学。

这种伦理学,实则是一种代际传承的伦理。代际传承,意指人类的发展从过去到今天再到未来呈示着一种必然的逻辑 。即前辈把生命本身、生存条件完好地传递给我们,基于公正原则,我们也应当把这些惠赠完好无损地传递给后代。“于是,代际公正就这样得到了理解。当我作为好的托管者把先辈委托我的价值物管理好,则我便能够说对于先辈和晚辈同样都是公正的。”公正是一种难以用其他基本前提得到论证的基本价值,基于公正理念,罗泽对代际传承的思想做出了经典的概述:“如果说,每一代都要履行这样的义务并且要关照其后代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出一种相互关照的代际链条。通过此链条,最终所有的世代,包括遥远的未来,都得到关照。……尽管完全正确的是,我们对遥远未来的人类没有直接的义务,但这样一种义务可以间接地产生,当我们下一代拥有义务,而下一代对其再下一代拥有义务,这样连续下去。”

这种代际链条,并不是祖孙三代这样短暂的连接,而是一种千秋万代意义上的长远系列。祖孙三代式的人际传递仍然留有利己主义观念的印记:父母养育儿女意在指望以后能够获得子女的回报。而在代际传承的理念里,当下的一代不可能指望获得未来世代的任何回赠。我们对未来人的关照并不以他们对我们的回报为前提,而是源自于我们对于前辈的感恩与追忆。代际传承意识的道德支撑,并不能归因于对利益的算计与理性博弈,而是源于由前辈流传下来的充满爱意的情感,代际义务来自于对我们所得之物的感激。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能够强烈地感知到自身与其同类的一种深刻的内在关联,从而使得当事人具备了一种合作的意向以及利他的行为趋向,而这也就为人类道德意识的萌发奠立了牢固的基础。这种对同一族群的由感同身受所驱动的同情,为我们对后代人的道德顾及,为当代人对未来人自觉自愿承担保护的责任义务,建构了最基本的道德心理依据和现实条件,这为我们处理好代际关系创造了有利的前提。

(摘编自甘绍平《代际义务的论证问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距离伦理学由于只着眼于当下的契约双方,所以不关注无法参与契约签定的人。
B.远距离的伦理学所以会出现,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关注新的人际关系问题。
C.“远距离”和“近距离”伦理学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人际关系,但后者更公平一些。
D.代际链条,并不只是祖孙三代的短暂连接,也是一种在千秋万代意义上的长远系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伦理学的两种不同类型切入,论证了人类完成代际义务的原因和可能性。
B.罗泽的经典概述,以假设论证的方式证明了代际链条是代际义务产生的必要条件。
C.文章对远距离伦理学的论证阐释,实际上是以认可代际公正作为逻辑前提的。
D.文章在层层推进的理性论证之外。还饱含着对人类在道德上的信任和期待之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来人事实上无法惩罚行为不当的先辈,因为两者处于分离状态,并不具连带关系。
B.我们如果不能守护好先辈的馈赠,既是对先祖的不公,也剥夺了未来人类应有的权利。
C.利己主义观念追求付出后的回报,这是人们在履行代际义务时应当克服的心里障碍。
D.要让人类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代际义务就应巩固强化人们基于社会属性的同情能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30 09:50: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门槛下面都有一把钥匙
芦芙荭
顺子站在回村的路口。现在是秋天,风舔光了树上的叶子。他看见自己家的房子闪烁在那片树林里,心里有些紧张又有些害怕。
三年了。他离开村子都三年了。
顺子自出生起至上高中,就没离开过这个村子。村子里的人都是靠种地为生的,每天早上,屋外树上的鸟儿一开始喳喳,他们就起了床,孩子们背了书包去上学,大人们便扛了锄头下地去干活。一把锁锁了门,一把钥匙就丢在门槛下,全村人都可合法地使用,家家户户都这样。
在村里,谁都知道谁家的钥匙放在什么地方。有时,老张在地里干活,种子用完了,要回家去取种子,老李便从地里冒出头对他喊:“老张呀,顺道上我家取壶水给我捎来吧。”老张就会走到老李家门前,从老李家门槛下取出钥匙开了门,拿了水壶。那样子就好像进自家的门一样。因此,有了门槛下那把合法的钥匙,锁在村子里就成了风景的一个亮点,有了另一种耀眼的意义。
顺子家的钥匙也是放在门槛下的。顺子的父亲几年前就逝世了。尽管那时顺子已远离村子上了高中,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但顺子的母亲还是习惯将钥匙放在门槛下。顺子明白,母亲是怕自己在地里忙了,他回来进不了门。
可是,就在三年前,顺子的母亲突然就病倒了,村子里的人帮忙将顺子的母亲送到了县医院。当医生告知顺子他母亲的病情时,顺子呆住了。要治好母亲的病,需要一大笔钱。
顺子和母亲相依为命,哪来这么多钱呀?
顺子整整想了几天,救母心切,他决定铤而走险。
顺子有个同学曾带顺子去过他家,同学的父亲是一家企业的老板,很有钱,他家的保姆就是顺子同村的人,就在前两天,他的同学告诉他,他们一家要去国外旅游。
那天晚上,顺子等护士查过房,母亲也睡下后,便一个人悄悄出了门。
他在同学家那扇门前定定地站了好长时间,本能地将手伸向门槛下,门槛下没有钥匙,他便顺手按下了门铃。这时要是屋里有人,他就会放弃那个念头。
可他等了好长时间,屋里却没有动静。
在确定屋里没有人后,顺子从身上掏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工具。
一切都是那样顺利。顺子将钱全都拿了出来,又放了一些回去,想了想,又放了一些回去。他将手里的钱掂了掂,确定这些钱足够给母亲治病了,才将钱揣进包里。欲出门,看见柜子上有纸笔,抖动着手,又不知怎的,他写了四个字:窃钱救母。他想,同学认得他的笔迹,便没有留名。
两天,仅仅两天,警察就将顺子从医院里带走了。
顺子被定为盗窃罪,判了三年半……
现在顺子借着黄昏的掩护,悄悄地走到自家的门前。
门锁着,那锁看起来冷冰冰的。
顺子习惯性地弯下身子,将手伸进门槛下面。竞然摸到了钥匙,还是那把,三年呀,难道这把钥匙一直在门槛下躺了三年?
顺子进了门,又拿出那把锁,把手从门缝伸出去,将门锁上,顺手将钥匙放在了门槛下。这样,从他门前经过的人,就不会发现他回来了。他这次回来,只是想偷偷地看一眼这个家.看一眼他的母亲。他是没脸再在这里待下去的。
屋子里的一切都和三年前一样,不一样的是,三年前,每次回到家里,母亲就会忙前忙后,而现在,母亲却一动不动地待在墙上的黑边相框里……
那天晚上,是顺子这三年来睡的第一个好觉。直到第二天快中午时,他才被开锁的声音弄醒。顺子从卧房走出来时,见一个女人推开他家的门,走了进来。
女人看见顺子,吃了一惊。接着,她的表情由吃惊变为惊喜。“顺子,你回来了?”
这女人是同学家的保姆,她怎么进到家里来了?
顺子的疑惑写在了脸上。那保姆便说:“顺子,回来了好呀,村里人都说你是个孝子。村主任便安排人每隔一段时间,就来你家帮着打扫打扫,他想让你回来时,家里是干干净净的。这不,今天轮到我了。”
保姆说完,就开始扫地抹桌子,并不无内疚地对顺子说:“你的同学……从国外来电话说我不该报你的案……说你留了字,三年后你就会赚到钱还他,我弄得你三年无法赚钱……”
顺子在抹泪,那泪越抹越多,他不知道当时是保姆报的案,他说:“不,你做得对,我做错了.我没用合法的钥匙开门……我用犯法的手段也没有救活母亲……”
保姆说:“不要哭。”
顺子抹干眼泪继续说:“但是,这三年我也赚了,赚到了比钱还贵重的东西,我懂了:人人心里都要有一把守法的锁,守法和生命一样重要……”
这时已近中午,顺子看见村子里的人开始陆续从地里回来,他们走到门前,每个门槛下面都有一把合法的钥匙,每道门上都有一把锁。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顺子因偷盗被判刑,三年过后他回到村子,虽然看见自家房屋时有些慌张,但走到自家门前时仍非常自信能摸到钥匙。
B.顺子因同学家保姆的举报被判了三年半的刑,保姆认为自己不该报案,一直内疚不已,因此主动到顺子家打扫卫生弥补过失。
C.小说采用插叙的手法,插叙了顺子因偷钱为母亲治病而被判刑的事件,巧妙地促成了情节的逆转,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颇具匠心。
D.小说的侧面描写非常成功,顺子的同学就是借助保姆的话出场的,他认为顺子根本不是偷盗,会赚来钱还给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
E.发生在顺子与众村民之间的故事,说明不仅每户人家的门槛下有一把合法的钥匙,每个人的心灵上也应该有一把合法的钥匙。
(2)小说在刻画顺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描写顺子看到的画面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小说写顺子刚回到家时感到“他是没脸再在这里待下去的”,你认为最后他是否会在村子里待下去呢?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全球卫星导航多系统并存竞争和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应用主要依赖国外系统;缺乏统筹规划,地面应用基础设施整体能力不足与重复建设并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尚未掌握核心技术,相关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尚不健全,产业集中度低,缺少龙头企业。因此,需要加快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促进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将基本形成,产业应用规模和国际化水平将大幅提升,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兼容产品在重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对国内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的贡献率达到60%,在全球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摘编自2013年印发的《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材料二:

2017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已达到2550亿元,较2016年增长20.4%。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占比为35.44%,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的贡献率已达到80%。

为了突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芯片关键技术的瓶颈,国内芯片研发企业打造自主北斗芯片开放平台。由国内企业所研发的全球首个支持新一代北斗三号信号体制的多系统多频高精度导航定位芯片正式发布。同时芯片产业链企业根据自身需求针对芯片资源进行应用功能的二次开发,使芯片的综合能力得到再一次提升。

(摘编自新华网《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贡献率达80%》,2018年5月10日)

材料三:

表一北斗与GPS基本情况比较

比较项目

北斗

GPS

所属国家

中国

美国

发展过程

1994年启动,2007年发射第一颗北斗卫星,2012年建成北斗二代,已完成亚太组网,计划2020年全球组网。

20世纪70年代初步建成,1994年全面建成。已覆盖全球,目前第三代GPS在研

定位精度

民用:10米( 最新一代芯片达2.5米)

民用:10米

用户范围

主要军用,民用正在普及

军民两用

 

表二北斗相较GPS的优势

比较项目

说明

三频信号

北斗使用三频信号,GPS使用双频信号。三频信号可以更好地消除高阶电离层延迟影响,提高定位可靠性,增强数据预处理能力,大大提高模糊度的固定效率。

境内监控

GPS系统监控站全球分布较均匀。受地域限制,北斗地面监控部分只建在中国境内,这反而成了北斗的安全优势,不用受制于其他国家。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行业竞争现状及十三五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材料四:

2018年是北斗系统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建设任务最为繁重的一年。组网发射创造纪录,系统运行确保稳定,国际合作亮点纷呈,应用推广成效显著。

根据计划,2019至2020年,我国还将发射11颗北斗三号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卫星,在巩国亚太区域服务同时,这将会进一步提升全球服务性能。

国内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交通运输等领域应用不断走深走实,全国已有617万辆道路营运车辆,36个中心城市8万辆公交车,使用北斗系统。港珠澳大桥采用北斗高精度形变监测系统,有效保障大桥安全运行。基于北斗的高空气象观测系统,有效改进我国中期天气预报质量。在大众应用方面,市场销售的智能手机大部分支持北斗定位功能;智能车载终端在30多个车型上实现批量应用。

国际化实现新突破,北斗赢得海外广泛赞誉。缅甸、泰国、阿尔及利亚、俄罗斯等多国相继采购北斗产品,服务性能和产品质量在当地创下口碑。北斗已进入国际民航、国际海事等多个国际组织标准,国际搜救卫星组织将北斗纳入全球卫星搜救系统计划。

(摘编自《中国北斗怎样服务全球》,《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面临着依赖性强、规划不到位、国际竞争激烈的问题,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产业,是一项艰巨的重大任务。
B.美国的GPS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建成,现已为本国军民服务,也为全球服务,我国的北斗虽起步晚,但目前也能为全球提供全面服务。
C.我国北斗系统采用较为先进的三频信号技术,该项技术的数据预处理能力较强,能有效地降低高阶电离层的负面影响,大大提高定位的精准性。
D.我国北斗卫星系统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北斗符合相关的国际组织标准,其相关产品已为多国提供服务,其相关服务也被国际组织接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力发展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加快推动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B.北斗系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产业产值在增加,与卫星导航技术相关的产业规模有增大可能,这表明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稳健。
C.由于地域的约束,我国北斗卫星地面监控没有建在境外,如果要提升北斗系统在全球的服务性能,还需发射更多的北斗卫星。
D.随着我国交通运输、气象预报、智能手机等领域广泛使用北斗卫星系统,发展该系统服务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的主要目的已逐步实现
【小题3】为什么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走出国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校长王儒安

曹文轩

对油麻地中学,我们心满意足,无话可说。

对原先的校长王儒安,我们心存感激,充满敬意

那是一个又瘦又小的老头,难得见到的又瘦又小。那么一片红黑瓦房,那么多树木,那么多花草,那么多田地……我们很难将这样一份可观的家当与他瘦小干瘪的身躯联系在,一起。我们甚至觉得将油麻地中学跟他的名字连在一起,简直是一个天大的谎言。

然而,事实的确是:所有这一切,皆因为有了他,才得以实现,才得以存在。

十多年时间里,王儒安将它变成了一所花园式的学校。除了萧条的冬季,在其他任何一个季节里,学校的所有建筑都掩映在树林里。学校到处是树木,谁也无法数得清这里到底长了多少株树。夜深人静,若有风掠过校园,便到处是一片树叶的响声,“哗啦啦”,像是一片雨声。林子从四面八方招来了各种各样的鸟雀,从早到晚,我们总能听到不同的鸟鸣。

然而,他已不再是油麻地中学的主人。他已没有资格再踏进校长办公室,而只能出入于河边那间风雨飘摇的小屋。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慢慢地从别人那儿一星一点地知道了这一变故——三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个高二学生去教室上早自习,突然发现教室里蜷着两个女人。他问道:“你们是谁?”可对方都不回答。他又问了一遍,仍不见回答,便走近去看,只见那两个女人面色蜡黄得怕人,便立即逃到教室外,并高喊:“死人,死人,两个死人……”人们闻声赶来,纷纷拥进教室。许多人挤上前去,看了看说:“两个要饭的,大概是母女俩,冻死了。”

王儒安来了。他蹲下身去,将手分别放在两个女人的鼻子前面试了试,说:“还有一口气,快抬到我房间去”两个女人被人抬到了王儒安的床上。王儒安也不嫌她们脏,把两床干干净净的被子都压到了她俩身上,还在屋里生起火来。她们被温暖过来了。王儒安让勤杂工白麻子熬来了一小盆米汤,让两个女学生给她们一勺一勺地喂下去。两个女人便一点一点地有了阳气,脸色慢慢地好转起来。

她们果真是母女俩,母亲四十多岁,女儿十七八岁。在这里将养了几日,母女二人完全恢复了体力,那十七八岁的姑娘,脸上居然有了红润。有人问她们为什么出来要饭,母女俩低头不答,王儒安便用手轻轻做了个动作,让人不要再去追问。当母女俩要离开学校继续去流浪时,王儒安讲话了:“冰天雪地,无路可走,就留下来在学校干活吧。隔壁有间屋子,你们先住下来……”

那母女俩要下跪,被王儒安连忙扶起……

大约过了一年,校园里便有了风声:老光棍王儒安养起那母女俩是深藏心机的,并有鼻子有眼睛地说出许多事来。那意思概括起来是:王儒安不光占了那老的,还占了那小的。事情不小,风声渐大,王儒安被叫到了上面,同时上面还派来一个调查组。

就在调查组准备盘问那母女俩时,那母女俩却在头一天晚上走掉了,并且再也没有找到。

王儒安不明不白,事情真假难辨,上面便来了一文,要将王儒安调离油麻地中学。王儒安却死活不肯离开油麻地中学,就与上头闹翻了。上头坚持硬调,王儒安坚持不走。最后,惹恼了上头,向他摊牌了:“要么,你到另一所学校继续当校长;要么,就撤职,在油麻地中学当勤杂工。”

“当勤杂工就当勤杂工。”

王儒安选择了后者。他离开了他的办公室也离开了他原来的宿舍,住到了河边上那间原先堆放工具的小草房里。

我们从王儒安老头的脸上没有看出一丝怨恨。他总是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修剪树木花草,用铁丝把码头的木板牢牢固定住,把驱赶麻雀的稻草人立到地里去……他像一个幽灵四处游荡,但只是在校园里游荡。他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那些树木,那些池塘,所有一切,仿佛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是他的无限延伸。那些树木仿佛是因为他的呼唤而漫上绿色,又仿佛是因为他的默许而让自己的叶子变成一片金黄。

这年开春以来,我们发现他的身体有点变形了:上身与下肢在腰间错位,倾斜到左侧。马水清得到消息,告诉我们:“王儒安老头得的是坐骨神经痛。”

几回,我在睡梦中听到了河那边传来疼痛的嘶喊声。

然而,这弯曲的身体,仍然在校园里不停地游荡着。

(节选自《红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说对油麻地中学我们“心满意足”,并对其花园式的环境进行了形象描绘,这与人物坎坷的命运和凄凉的处境形成鲜明对照。
B.小说交替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便于抒发“我”的情感,第三人称用于叙述王儒安的经历,显得更客观。
C.小说多处使用对比,如对母女俩,众人围观与王儒安伸出援手、众人追问究竟与王儒安阻止,使王儒安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形象跃然纸上。
D.“我们从王儒安老头的脸上没有看出一丝怨恨”,既表现了王儒安面对人生变故忍辱负重的品格,同时暗示他早已历经磨难,因而变得平静。
【小题2】小说中说对原来的校长王儒安“我们心存感激,充满敬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两段的叙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1916年,甘惜分出生于四川省邻水县的一个穷苦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年仅16岁的他就不得已辍学,成为一名乡村小学的普通教员。
年轻的甘惜分求知若渴。为了与先进思想保持同步,他倾尽微薄的工资,多方订阅来自上海的进步读物。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与甘惜分邂逅,并在这个历经苦难的年轻人心底触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还在山沟里时,我就已经从上海的进步书报里面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那时候上海都是些进步知识分子,比如说李公朴等人。”如果说进步书报为甘惜分提供了影响深远的价值观启蒙,那么两位重要人物的引导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他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形成。其一便是甘的表哥、知名共产党人熊寿祺,彼时已投身革命多年的他,经常以通信的方式教甘惜分学习马克思主义;而另一位便是甘中学时代的老朋友熊复,这位初中毕业后便去上海读书的伙伴,不仅与甘惜分志趣相投,而且也通过书信拓宽了好友的革命视野。进步书报与良师益友,潜移默化地促成了甘惜分的思想转变,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甘惜分从事的新闻工作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血气方刚的甘惜分开始以实际行动“闹革命”。
1946年,马歇尔、张治中、周恩来和谈期间,甘惜分跟随军代表前往大同采访,初入新华社不久的他为了获得新闻线索,冒着被特务发现的危险行走街市,观察各方动向。“在大同,我看见日本鬼子穿着军装在街上大摇大摆地走,我一看就生气了,日本鬼子不是投降了吗?还这么神气?”在一篇回忆文章中,甘惜分回忆起这个令他义愤填膺的片段,“这件事让我觉得,新闻不一定要采访什么人物,有时候,就是用眼睛看一看,到处走一走,就会发现新闻。”回到后方以后,甘惜分很快写出了《大同——日本投降者的乐园》《尴尬的嘴脸》等通讯,引起广泛重视。就这样,通过在一线工作中培养起的专业嗅觉,他慢慢形成了一套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新闻方法论。
短短两年间,甘惜分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长为采编一线的“顶梁柱”。回顾这段生涯,他认为,成长的关键在于“每天研究新事物,研究新华社,也研究地方实际”。
对于那个年代的前线新闻工作,甘惜分有自己独到的感触。
“老实说,在晋绥边区的时候,无论是《晋绥日报》还是新华社晋绥分社,有些同志由于没读过马列著作,对工人生活的了解、对农村社会的了解,到底还是不一样的。我那时候就想,幸好我读过《资本论》,这些书不容易读的咧!因为当时我们的环境是农村环境,不是资产阶级坏境,我们接触的也不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对于了解这些关系很不利。”
1954年,38岁的甘惜分离开了一线新闻岗位,奉调先后到北大和人大任教,为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奉献才华,主要讲授新闻理论。“五十五年我都在大学教书,不会纵横捭阖,不会上下其手,只会钻书本,但我不是一个读死书的书呆子,我是一个读书严谨、务求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书呆子’。”甘惜分这犀利的黑色幽默,分明也是对自己率真性格最真实的写照。
从教几十年,甘惜分如今俨然已经成为新闻学界的“老祖师爷”,其亲自指导的博士生虽然不多,但每一位都是当今新闻传播学界的精英翘楚:全国第一个新闻学博士童兵,人大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燕南,广电部门的王锋、王甫……怪不得有诗赞云:“大禹惜寸君惜分,满园桃李苦耕耘。舆坛多少擎旗手,都是程门立雪人。”
(摘编自2016年1月14日《光明日报》)
【相关链接】
①从战火中走来的甘惜分经历了旧时的苦难,也经历了新中国的风云,从家乡四川到延安,从记者到教师,他把探寻真理当作毕生的追求。“吴天罔极持泰斗,千古流芳传精神。”这是后学们致意这位新闻战线老前辈的挽联。“我反对那些把我称为泰斗的人,我只是一个执著的新闻规律探索者。”甘惜分曾在回忆录里说。
(2016年1月15日《北京青年报》)
②今天用“民间报纸”这个词,觉得很别扭。我们共产党党报本来就是民间报纸。第一,1949年以前,我们共产党在全国来说就是在野党,我们的报纸属于民间报纸,不是官报。第二,我们的报纸始终如一代表人民利益,是人民代言人。但是1949年以后,我们党在全国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的党是全国的执政党,我们的党报是执政党的报纸。尽管我们天天说我们的党报同时也是人民的报纸,但逐渐有了不少“官”气,同广大人民之间逐渐加大了距离,群众不大喜欢看它了。
(选自《人民网<甘惜分访谈>》)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乡村小学的普通教员,甘惜分积极上进,求知若渴,倾其所有,订阅来自上海的进步读物,以求让自己的思想与先进思想保持同步。
B.作为新闻记者,甘惜分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观照现实,而没有熊寿祺、熊复等早期革命者对他的引领,他就不可能拥有这一视角。
C.“不会纵横捭阖,不会上下其手”,与其说是表现甘惜分对不务学术专事权术者的不满,不如说是表现他潜心学术与教学的自觉。
D.甘惜分能辩证对待“民间报纸”这种说法,既认为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党报的地位,又在很大程度上认可这种说法接地气的特点。
【小题2】甘惜分具有怎样的新闻价值观?请简要概括。
【小题3】促使甘惜分形成自己新闻价值观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情动枫杏林
今年的秋天似乎走得快些,眨眼儿天就凉了。天凉,树叶的色变得快,叶子干得快,掉得也快。裸露的大地,深浅不一地展现着土黄、褐黄、黑黄。上面点缀着荒草、茬梗,静悄悄的。秋风起了,在旷野上无遮拦地刮着,卷起的黄烟在地垄上回旋,枯枝败叶天上地下地碰撞。看得见,地皮上匍匐着的最后的星点绿意,已经发黑定形了,又一阵风刮来,吹崩了角质草芥,绒绒的籽絮瞬时飘散,荡起了一溜白雾。
一条乡间小路静静地向前延伸,忙碌的时候,这里人声鼎沸,田野的收获,顺着这条小路一直延伸到各个主人家。四轱辘、三轱辘的农用车,俩轱辘的畜力车来来往往,摩托车、自行车、电动车以及很少见的手推车全都亮相,车辙蹄印儿乱七八糟,小路上尘土飞飞扬扬。而今,小路又恢复了平静,几场秋雨下来,路面板结了,有积水的小坑,有龟裂的痕迹,车辙蹄印儿就像模具,清晰地印在小路上。
这条小路令人流连,因为,路的两边全是枫树。枫叶已经全都红了,站在远处望去,一溜红霞,走近路口看去,俨然火帘。小路,挑着火帘前行,视野由宽变窄,渐渐地尖了,织成了纯红色。路上,喧嚣不再,红叶轻铺,零星的一层。秋风瑟来,霎时密匝匝飘下了许多叶子,层叠着无序地躺在地上,阳光照在上面,红得有些晃眼。捡起一片红叶打量,正反面有别,叶片的筋络清晰:早落的,有些干挺;新落的,泛着柔和。浅红、黄红、深红、黑红,还有的红中带着一丝绿意。
这片枫林是一位下乡的知青栽的。他下乡的时候父母就已经不在了,可他眷恋着长着红叶的城市,用挣工分得来的血汗钱,从大老远的城里买来了树苗,栽在了这个少见枫树的地方。
枫树的外侧全是杏林。杏树的叶子比起枫叶来,虽说不上红得灿烂,但也有殊途同归之妙。枫树高,杏树低,枫树成行,杏树成片,红得有主次,杏林拱枫林,红红相比映,如果说杏林是燃烧的火场,那么枫林就是火场中高昂的炽热火炬。看着满地的红叶,品味这自然的零落,嗅闻这原始的气息,不由得蹲下身来,虔诚地堆起了叶冢。红叶在手里轻轻滑动,凉凉的,软硬相伴,有声无声,又一个叶冢堆起。红叶还在飘落,树杈越发裸露,平地秋风,红叶识相地赶路,走进地垄,躺进低洼,叶冢低了,散了。
今年的初雪来得早。在印象里似乎十来年没有这样早了,很大的雪片下了一阵儿,继而换成了雪糁,最后变成了冻雨。瞬间洁白,瞬间又释,马路是黑的,花圃是白的,树木的枝杈是白的,看来,第一场雪初恋时亲吻的还是自然的土地,有生命的花木。
雪,还在飘着,飘得人心旷神怡,我已经走进了那片枫林,还想看看枫林的模样。枫林秃了,杏林也秃了,地上洁白,枝杈凝霜,冻雨大了,地上的落叶由白变红了,悄悄窥视着我。一片回归的林木,一片赤裸的树林,涌起了轮回的沧桑。明明看见雪白的枝头还翘着几片红叶,很招摇,真的很招摇。不由想起了枫树的红叶,想起了杏子的金黄,想起了熙攘的田间小路,但面前是薄薄的一层洁白,惹人心动的洁白。
树枝晃动,风带寒意,四野静谧。
枫林尽头靠近山坡的地方,静静地躺着一座孤坟,那位知青在一次打井的时候,因井壁坍塌遇难了,他永远留在了自己思念的枫林旁。一声轻轻的呼唤,一个深深的鞠躬,一片奉上的红叶,一串脚印在枫林中的小路上延伸。
人生不论长短,有意义才能被人记住。
(有删改)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