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人类遗传病超过7000 种,此类疾病患者多达3.5 亿人。有些人携带突变的基因并不表现出病征,但他们的后代则可能要承受严重病痛的折磨,甚至失去生命。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能解决这些疾病的终极武器,希望将致病的突变基因“拨乱反正”,终于,他们从细菌身上找到了一些“基因编辑”工具,让这个根治人类遗传病的美好愿景有望变为现实。

众所周知,脱氧核糖核酸(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为螺旋互绕的双链结构。在DNA链条上,一个具有某种功能的片段就是基因。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像人们编辑文字那样修改DNA链编码。CRISPR/Cas9是目前最主要的基因编辑工具。从它诞生以来,就因强大的功能,对生物科技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编辑植物和动物的基因组成为可能。

CRISPR其实是存在于细菌和古菌体内,用来保护自己免受病毒攻击的一种防御系统,它是DNA分子中一系列重复的序列,并且这些序列之间存在“spacers”(间隔)。细菌会将病毒的DNA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使这种病毒DNA最终成为CRISPR序列中的“spacers ”。总是位于CRISPR附近的基因,被称为Cas基因,它们会产生与CRISPR共同进化的酶。在激活状态下,这些Cas酶能够充当切割DNA的“分子剪刀”。人们熟知的Cas9就是一种有强大切割作用的酶,它在向导RNA的指引下能够对各种入侵的外来DNA分子进行切割。CRISPR可以在同种病毒再次发起攻击时,记住这种病毒并发送向导RNA和Cas酶来定位和破坏病毒,从而给予细菌保护或免疫力。

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有“基因魔剪”的美称。它在切割DNA后,可以把携带特定基因的新DNA序列嵌入新的“spacers ”。自2012 年8 月“擎旗”以来,它经常登上生物科技领域的“今日头条”。从修改植物基因,到改变蝴蝶翅膀的图案,从编辑蚊子抗疟基因,到精确剪切艾滋病病毒……它高效、稳定、廉价的修改和设计能力受到世界各地实验室的热捧,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界炙手可热的“大将军”。虽然专利纠纷、伦理禁区、脱靶效应像地铁入口处的三叉旋转杆,时不时敲打一下CRISPR/Cas9 技术的膝盖骨,提醒着别急功近利。但毋庸置疑,以此为重要核心技术的生命科学,已经迎来了爆炸式发展的大时代。2015 年,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召开时,还在考虑是否限制将之用于修改人类胚胎;2017年初,这个问题就变成了需要限制用于增强人类功能的胚胎基因修改与设计。

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已在食品、医药、农业等多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相关产品也逐步投入使用。由于基因编辑技术存在多种类型,譬如基因删除、基因插入、突变等,如何做到检测准确、高效且多样是一个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各行各业应给出符合自身行业要求的、精准的、具有操作性的检测标准,以便监管的高效展开。

“基因魔剪”已小试牛刀,但还远没有达到雄霸天下的程度,刚刚起步5 年的CRISPR/Cas9 技术,还有巨大的应用空间。阻断遗传病、消灭肿瘤、延长寿命乃至物种升级,才是人们的希望之巅。因此,在变成“双刃剑”之前,“基因魔剪”还可以大胆地攻城略地。

(取材于房琳琳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电影《蜘蛛侠》中,主人公彼得·帕克被一只神奇的蜘蛛叮咬后,他的DNA发生变异,成为了一个运动和感知能力超乎常人的存在。在那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感召下,帕克化身为拯救世界的蜘蛛侠。当然,这样的“变种人”只是科幻电影中的想象;但当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日益成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时候,人类将迎来怎样的挑战,是每个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018年11月9日,国内首份《中国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认知与态度研究报告》正式公布。这项调查揭示了中国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认知与态度,为基因编辑技术在中国如何理性、健康地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大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图一 受访者对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支持程度

图二 受访者对基因编辑技术合法化的支持程度

(以上图表取材于《中国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认知与态度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被调查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持积极态度,但较少与家人或朋友谈论基因编辑技术等新兴科技议题,也较少接触相关的信息,因而,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知识素养的水平普遍较低,绝大部分被调查公众认为自己需要补充和了解基因编辑技术的信息,且有较高意愿使用基因编辑技术预防和治疗重大疾病。

2018年11月26日,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引爆了一轮对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争议。实际上,早在基因编辑技术诞生不久,此项技术在改造人类基因上的应用就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史学家C教授提醒人们别低估了基因调控机制的复杂性。即使是严重疾病背后的基因也可能拥有预计不到的功能。无论我们能多么精确地编辑基因,有些东西也不是我们能一编了之的,更别提这项技术本身的安全性了。目前,基因编辑技术亟需在脱靶效应、基因导入系统等方面作出突破。

对于人类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R教授指出:“体细胞改造是对家庭和个人的责任,而性细胞改造是对社会的改造。”他强调,个人无权决定应该对性细胞中的哪个基因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我们并不清楚一个基因突变到底会引发哪些疾病,又会带来什么好处。而且,疾病或缺陷的定义也是在改变的,今天大家觉得不好叫疾病,但再过两百年可能又觉得是好事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W教授则认为一项有颠覆意义的新技术引发争论是非常正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专家、公众一起参与,会综合考量基因编辑技术的一些所谓危险因素。W教授还认为人们对于所谓的缺陷基因的定义是非常模糊和不确定的,未来很有可能会随着认识的深入而改变看法,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讲,是否可以编辑生殖细胞的基因是无解的”。

尽管科学家们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讨论莫衷一是,但是不可否认,基因编辑技术是一项非常先进的技术。这项技术推动了遗传学的发展、促进了干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基因编辑技术开发的产品也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

(取材于陈晓雪等人的文章)

【小题1】根据图一和图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过80%的受访者对基因编辑技术持乐观支持态度。
B.超过六成的受访者支持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C.受访者不太支持仅为增强某种功能而使用基因编辑技术。
D.在中国进行基因编辑研究比较符合公众的意愿和需求。
【小题2】对材料二中三位科学家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看法,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C教授认为,在编辑导致严重疾病的基因时应该关注基因调控机制的复杂性。
B.R教授认为,性细胞改造是对社会的改造,因此不应该对性细胞做基因改造。
C.W教授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存在的危险因素将会消失。
D.三位教授都认为,认识的局限性会给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带来不确定的结果。
【小题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析我国基因编辑技术应如何做到理性、健康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8 05:2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什么是历史

重构论史学观是历史学从19世纪所领受的一笔重要遗产。重构论认为历史学要以求真的态度,重建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以期达到客观性的标准。这就是后来美国史学家比尔德所说的历史学家们的“那个高贵的梦想”。历史学要实现“那个高贵的梦想”,跻身科学之列,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对史料的广泛收集和严格精详的考订,另一个条件是历史学家在从事研究和写作时,需要排除主观因素,不将自己民族的、政治的、个人爱好的偏向掺杂进去,他必须尽可能地做到客观、中立、不偏不倚。

重构论认为,事实就摆在那儿,等着历史学家去发现。但是建构论史学观认为,事实本身不会说话,是历史学家让事实说话。我们可以说,历史学家有着他的关切,有着他自身的问题和意识,他的这些主观因素投射到过去的某些侧面,才让在幽暗深处的某些事实凸显出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的命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其中的一个内涵就是,历史学家总是从当前生活出发,从自己的关切出发,将眼光投向过去的。史家与史料和事实之间的关系,并非重构论所设想的那样,只是前者消极地反映和呈现后者,而是双方的交互作用。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武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都强调,历史学家要以自己的精神去“重演”、“重现”、“重新复活”历史人物的思想和精神世界,这样才能真切地把握过去。

建构论的历史观的要点在于,历史学家必须从特定的视角,以自己的精神体验、理论观照、概念工具来介入历史研究,建构自身的历史图景。与重构论对主观性戒备森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构论的历史观认为,历史学家的理论装备、思想高度、移情体验的能力等主观因素,非但不是警惕防范的对象,反而构成了历史研究的要素。

而后的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可以称为结构论历史观,因为后现代主义史学把历史和历史学“解构”成了纯粹的文本。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历史和史学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海登•怀特可说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家中的领军人物。他说:历史学乃是一种“言辞的结构,其内容在同等程度上既是被发现的,又是被发明的。”换言之,历史是人们写出来并称之为历史的书籍,它是历史学家从史料、档案中发现出来的,也是他们独具慧眼发明出来的。历史学家在将他们的研究写成历史文本时,必然将自身的思维模式、意识形态立场、审美倾向等因素,或明或暗地注入其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怀特对历史学的关注,集中在历史文本的特性之身上。解构论的历史观,其实就是将历史学文本化。

【小题1】关于 “重构论史学观”,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重构论史学观产生于19世纪以后,是后来的历史学家从前辈那里领受的一笔重要的遗产。
B.重构论史学观以求真的态度,重建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以期达到客观性的标准。
C.重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要重建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就必须收集大量史料,并对其加以严格精详的考订。
D.重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从事历史研究必须尽可能地做到客观、中立、不偏不倚,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小题2】对 “建构论史学观”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建构论史学观认为事实本身不会说话,他的意思是说这些事实究竟反映怎样的历史真相,后人无法得知。
B.建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总是从当前生活出发、从自己的关切出发,将自己的眼光投向过去的。
C.建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不能消极地反映和呈现史料和事实,而要让史料和事实双方交互作用。
D.建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的理论装备、思想高度、移情体验的能力等主观因素不能构成历史研究的要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史学家比尔德所说的 “那个高贵的梦想”,是指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做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
B.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说历史学不能脱离现实,它必须为当代的政治服务。
C.海登•怀特所说的“历史学乃是一种言辞的解构”,意思是说,历史就是人们写作出来并称之为历史的书籍。
D.解构论史学观是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他把史学解构成为历史和历史学,所以被称为解构论史学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儒家重视诚信之徳,源于诚信在修身做人、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诚信”是由“诚”与“信”两个既有差异、又相互贯通的德目融合而成。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认为“诚”就是真实无妄,是天道之本然,也是天地自然运动变化的原动力。关于“信”字,《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认为“信”的基本语义是言行一致。在“诚”与“信”的关系上,儒家主张“诚于中,信于外”。“诚”属于道德理念本体,是道德主体的一种内在德性,也是“信”的前提与内在依据;“信”是一种实践理性法则,体现的是社会化的道徳践行,是“诚的保证与外在表现。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守诚信,真不知道他怎么能行。还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一个人说话做事能诚实守信,虽行万里也不难,反之,如果不讲诚信,必然会寸步难行。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认为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迫求诚信是做人的必备品质。
取信于民是为政之根本,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生命之所在。《论语》中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认为治理面积小、资源少的小国,基本的施政方针是工作严谨,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根据农时役使百姓。当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时,孔子回答说当政者可以没有饭吃,政府也可以去掉武备,唯独不能失去人民的信任。
儒家认为个人要养成诚信之德,需要不断地自我学习。孔子说“笃信妤学,守死善道”,在通往诚信的道路上,要有坚定的信念,应该勤奋好学。“好信而不好学,其蔽也贼。”一个只讲诚信而不好学习的人,因为不明是非就容易为人所利用,反过来还会害已害人。孔子还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强调以德教的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觉悟。儒家虽然主张“言必信,行必果”,但又强调坚守诚信是有条件的,须以合平“义”为前提,只有合乎正义、公理的承诺才能兑现。2009年,蔡铭超在法国佳士得以3149万欧元的高价竞拍被掠夺的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但声称“不会付款”,此举实为智慧。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坚守诚信道德标准,应建立在坚实的道德正义基础之上;在国际交往中维护国家信用,也应该建立在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
(选自《诚信思想的因与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朱熹认为“诚”就是真实无妄,是天道之本然,因而“诚”是“信”的内在依据。
B.儒家认为“诚信”是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诚信也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必备品质
C.“诚”重在德性,存于本心;“信”重在实践,显于外化。两者既有差异,又相互贯通,共同属于德目范畴。
D.儒家认为,取信于民是为政之根本,是一个国家政治生命的所在。失去人民的信任,一个国家可能会走向灭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方法,既有“明引”,也有“暗引”,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也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B.对“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的观点,全文是从“诚信在修身及治国方面的重要作用”两个维度来展开论述的。
C.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借用孔孟等儒家名言,重点论述了“遵守诚信”的相关内容,这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D.文章既有道理论据,又有事实论据。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得当,这样就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使论证极具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主张“言必信,行必果”,但又强调践行诚信是有条件的。此种认识不仅不矛盾,还体现出辩证法思想。
B.治国者可以没有饭吃,可以去掉武器装备,唯独不能失信于民,因此诚信理应是建立一个国家的最重要因素。
C.文中“好信而不好学,其蔽也贼”,是强调学习诚信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唯有了解诚信,才能更好地坚守诚信。
D.文章围绕“诚信”论题展开全面论述其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与国际交往中如何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核算人生

牟丕志

①人生是一种自我经营过程。要经营就要讲核算,人生是离不开加减乘除的。

②人生需要用加法。人生在世,总是要追求一些东西,追求什么是人的自由,所谓人各有志,只要不违法,手段正当不损害别人,符合道德伦理,追求任何东西都是合理的。比如,有的人勤奋工作,奋力拼搏为的是升职,有的人风里来雨里去,吃尽苦头,为的是增加手中的财富;有的人“头悬梁、锥刺股、发奋读书”是为了增加知识;有的人刻苦研究艺术,为的是增加自己的文化品位;有的人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为的是增加才能,等等。人生的加法,使人生更富有、更丰富多彩。人在社会上不是孤立存在的,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生增加自己的内涵并不全都意味着自私自利,而是对社会大有好处。传统观念中不赞成人们追名逐利,这是一种偏见,其实追名逐利是对人生具有正面意义,是人生的动力主要源泉,所谓名无非是公众的认可,而利无非是物质利益,所谓“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要想得到它们,需要不断努力才行。一个进步的社会应該鼓励个人用自己的双手,增加人生的价值,增加人生的内涵,使人生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更加富有和充实。加法人生的原则是提倡公平竞争,不论在物质财富上还是在精神财富上胜出者,都应给予鼓励。加法人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

③人生需要用减法。人生是对立统一体。哲人说人生如车,其载重量有限,超负荷运行促使人生走向其反面。人的生命有限,而欲望无限。如此看来,学会辨证看待人生,看待得失是十分必要的,有时,我们也应用减法,减去人生过重的负担,否则,负担太重,人生不堪重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________在《柳河东集》中写了一篇文章《蝜蝂传》发人深思。蝜蝂是一种很会背东西的小虫子,爬行时遇到东西,它总要捡起来,抬起头来使劲地背上它,背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疲劳到了极点,还是不停地往背上加东西。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人生既要有所取又要有所弃。人生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华盛顿是美国的开国之父,他在第二届总统任期期满时,全国“劝进”之声四起,但他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坚持卸任,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减法。这种人生哲学值得我们玩味。

④人生需要用乘法。人生的成功与否,与个人努力有关,更与机遇有关。哲人说,人生的道路尽管很漫长,但要紧处就那么几步。对于人生而言,奋斗固然重要,但能否抓住机遇也是十分关键的。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一次努力能抵得上平时几次、几十次、几百次的努力,一年的奋争能抵得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几十年的奋争。从这一意义上讲,在关键时刻把握住人生就实现了人生的乘法。比尔·盖茨在人生关键时刻选择了微软,这一选择为他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假如他当初不选择这一行,他完全可能变成一个普通的人。鲁迅当初是学医的,假如他不改行从事文学创作,他完全可能成为一名普通医生,也就没有作为文学巨匠的鲁迅了。人在关键时刻,需要勇气、认真和耐心,道路选准了,奋斗才会有应有的回报,人生的亮色随之而来。

⑤人生需要用除法。有人曾写下一个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程度=目标实现值÷目标期望值。也就是说,在目标实现值固定的前提下,目标期望值越高,幸福程度越低,而期望值越低,幸福程度越高。我们平时所说的知足者常乐也包含这种意思。依我看人生不能寄期望值过高,树立理想是必要的,但树立的理想过于远大,超出了自己的自身能力和条件,那是十分有害的,这样容易造成人生的目标期望值和实现值反差太大,使人产生失败感,自卑感、失落感,步入自寻烦恼:和自己叫劲的怪圈。有一年,我的邻居家的孩子以较高的分数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出人意料的是此学生大哭一场,此后一直闷闷不乐,原来他的奋斗目标是清华或北大,此目标没实现,从而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看来,人生的除法法则确实在发挥作用,人生的期望值太高,很容易对人产生伤害。与树立人生远大目标而言,人生树“近小”目标也是有其现实意义和科学因素的。这就是人生除法对我们的启示。

【小题1】请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第③段横线上应填写的作者姓名是__________。
【小题3】作者对“追名逐利”持一种怎样的态度?
【小题4】认真阅读第③段中关于华盛顿的事例,给这段话再补加一个事实论据。(不多于50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垃圾人
谢初勤
老余的老家在贵州山区,因为看着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老余才会举家来到沿海讨生计。说是举家,也就他夫妇俩,加上一个年刚五岁的小儿子。
其实,老余只不过就四十出头,只是长年在地里干活,身上的“水气”早叫干渴的土地给吸完了,人,也就显得黑瘦。
老余到了这个地方,连续找了几家厂,可是,人家刚跟他打个照面,就皱起眉头朝他直挥手。后来,老余就带着老婆、儿子,踏着他那辆只剩下三个轮胎和一只后架的车子,到处捡拾破烂。
有一次,一家人捡了满满一车东西,老余在高兴之余,还唱起了小曲。当然,老余一高兴,老婆和儿子也跟着乐呵呵。这时,他们一家听到了头顶一阵巨大的轰鸣声。儿子最先抬头一看,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那时,一家人都给眼前这种景象震住了,呆呆地盯着那个大东西远远地歇在一大片空阔的水泥地上。
那是……一只大鸟。儿子惊骇之余,半天才说出话来。
不。那是飞机。老余纠正着儿子的说法。那是一种只在天上飞翔的机器,所以叫作飞机。那,飞机是用什么做的?儿子又问。
铁。用铁做的。老余肯定地说。
儿子听了,点点头,大声说,是不是用我们这种铁做的?说着,他把三轮车壁的铁皮打得咣咣响。
望着儿子这种天真执着的样子,老余开心地笑着。这小子,就爱打破砂锅问到底!
经过了这一次,以后,每回路过这里,儿子总是会叫他停一停,后来,不用儿子提醒,老余到这儿都会让车子停一会儿。当然,每一回,儿子看了飞机,都会问出一些问题,比如说飞机为什么能飞,比如说飞机是吃什么长这么大的等等。对于儿子的问题,老余能答则答,有一些自己实在不懂的,他也能编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老余就是喜欢儿子这副样子,儿子能够这样问他,说明这小家伙聪明嘛,爱动脑筋嘛。因此,儿子在问他话的时候,老余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
老余对儿子是满怀信心的,他的下一代,一定能活出个人样,而不是像他这样低三下四地去看人眼色,捡破烂收垃圾。
过了年,他就把儿子送进了当地一家幼儿园。可是,没几天,儿子就吵着说他不去幼儿园了,一打听,老余才知道带孩子的老师都是讲本地话。儿子在那里边,听不懂,玩不成,简直就是在受罪。
不读就不读吧。老余心里想,再过一两年吧!再过一两年就把他送回家乡念小学。一定……有一次,老余一家路过飞机场时,正赶上飞机起飞,儿子高兴得欢蹦乱跳,一双小脚把三轮车板踏得咣咣响。飞机过后,儿子还呆呆地盯着那个方向。老余唤了儿子一声。儿子这时转过头来,大声地对老余说,爸爸,我长大了,也要开飞机!说着,儿子就张开双臂,做出了一个飞机的样子。
老余一愣,随即兴奋了,他呵呵地笑着:行啊,小子!有志气!开飞机呢。那老爸就等着享福。儿子又说,等我开上了飞机,我就带着你和阿妈两人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一个没有人捡破烂的地方,我们可以用飞机拉很多很多的破烂回来,爸爸就不用再和那些人争了。
儿子得意扬扬地说完,以为老爸总是要像平时一样夸奖他两句。谁知,老余一听,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突然高高地扬起手掌,“啪”地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
儿子没提防挨了这么一下子,他眼巴巴地望着车上的爸爸,就像看着一个陌生人一样,委屈地哭了起来。他的哭声在空旷无人的大路上传得很远,很亮……
老余的老婆坐在车上,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她还搞不懂他们爷儿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选自《2011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垃圾人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也表现出了这个沿海城市本地居民对像老余这一类人的态度,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不受尊重的社会现象。
B.“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余一家对都市生活的向往。
C.老余的儿子天真可爱,聪明好学,他开飞机拉破烂的理想真实而感人地表现出一个五岁的孩子对父母的爱。但老余不仅不理解他的理想,还强制改变他的理想。
D.本篇语言质朴生动,多用短句,充满生活气息,如“行啊,小子!有志气!开飞机呢”,运用短句,既生动地写出了老余的兴奋之情,又贴合人物身份。
【小题2】老余听了儿子的理想后,为什么先是“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又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试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以飞机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吴文俊:在数学世界立起两座丰碑

苗若玖 高小山

    2017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与世长辞,享年98岁。这位中国著名的数学家,用一生时间在数学世界立起了两座丰碑:拓扑学与数学机械化。
1949年秋天,在到法国学习将近两年之后,昊文俊从法德边境上的斯特拉斯堡来到首都巴黎,开始了跟随法国数学大师亨利·嘉当学习的日子。此后的两年里,他在法国完成了一场拓扑学的“革命”,也成了这个学科的世界级名人。
示性类是拓扑学中最基本的整体不变量。20世纪50年代前后,示性类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吴文俊给出了示性类之间的关系与计算方法,将示性类概念由繁化简,由难变易。让示性类可以计算,就相当于把拓扑和代数结合起来,开辟了拓扑学通向应用的道路。这项成就不仅震动了法国,也震动了世界拓扑学界。
1956年,已经学成归国的吴文俊又提出了吴示嵌类,发展了统一的嵌入理论。他凭借在示性类与示嵌类的研究,与华罗庚和钱学森共同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年,时年仅38岁的吴文俊,成为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此时,他已经是全球数学界公认的拓扑学大家。
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已近花甲之年的他毅然改变了学术研究的方向,进入与拓扑学完全不搭界的数学机械化研究领域。对于数学家来说,这样的改变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人的创新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削弱,步入中老年的数学家很难在陌生的领域取得建树。
使吴文俊改变学术方向的,或许是中国古代数学典籍带来的触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时,使用的竟然是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给出的“割圆术”。他认为,中国传统教学的思想方法,是“以算为主,以术为法”,并不特别强调证明;这与欧洲的教学体系,比如古希腊《几何原本》先给出公理再做逻辑证明的思路,是两种彼此平行的教学思想。
他进一步推想,中国古代数学实际上是一种“机械化的数学”,从汉至宋元,已经积累了大量针对不同数学问题的“构造性算法”,有一些甚至带有现代计算机程序的特征。虽然此前从来接触过计算机编程,但他还是迅速确定了未来的努力目标,那就是用中国传统数学的思维方式,在计算机上实现对几何定理的证明,迈出“数学机械化”的第一步。
于是,年近花甲的吴文俊一头扎进计算机房,学习算法语言,编制算法程序。惊人的勤奋最终有所收获。20世纪90年代,吴文俊在“数学机械化”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高度评价。2000年,他凭借在这个新领域中的成果,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吴文俊看来,“数学机械化”在21世纪的价值会越来越明显,因为将逻辑推理、公式推导、方程求解、定理证明等大部分数学工作交给计算机后,人们就可以把宝贵的脑力劳动用在不能或一时不能机械化的部分,去更高效地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思考。这种新的可能性,是古代中国人留给现代社会的一笔财富。
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吴文俊用一部分奖金设立了“吴文俊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用以探讨古代东西方之间数学、天文学交流与传播的历程,以便让更多的科学家能够从科学
史中获得研究的灵感。在中国开始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今天,这项多年前的安排正越来
越显现出它的前瞻性。

   (选自2017年第7期《知识就是力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示性类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的时候,吴文俊所给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与计算方法,使拓扑学由理论走向应用。
B.吴文俊年轻有为,38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我国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世界著名的拓扑学大家。
C.拓扑学与数学机械化虽然属于不同的数学分支,但有着相似性,吴文俊这才在接近花甲之年时改变了研究方向。
D.吴文俊认为中国传统的数学思想与欧洲的数学思想,一个不特别强调证明,一个强调证明,但它们彼此平行、互不矛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吴文俊在法国的留学期间,就成了拓扑学的世界级名人,震动了世界拓扑学界。
B.吴文俊归国后,凭借所提出的嵌人理论获得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C.年近花甲的吴文俊凭借自己的勇气、勤奋,毅然进入陌生的数学机械化研究领域。
D.数学机械化的价值体现在把数学工作交给计算机,以利于更好地进行科学创新。
E.多年前吴文俊设立“吴文俊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目的之一就是配合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小题3】吴文俊在数学世界立起两座丰碑,请从主观方面概括分析他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