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峰。

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人类语言成为这种被意识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载体。因此,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滴的快感。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逐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赖,将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

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信息化时代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获取、被保存、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并且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握在少部分专业人士手中,公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范围内去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

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

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信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B.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
C.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D.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
A.计算机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用以再现由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保存,被利用,被再造。
B.信息化实现了人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C.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
D.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类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三元对立格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1 04:03: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先有花朵还是先有蜜蜂?
曾经让我们疑惑多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科学命题,最近终于有了确切的答案。英国科学家证明:必须先有鸡,然后才有蛋。因为蛋的形成需要一种只在鸡的卵巢内才存在的特殊蛋白质,只有这种蛋白质存在,才能形成蛋壳。这种被命名为OC-17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剂的功能,能够加速蛋壳的发展进程。
如果说鸡和蛋的先后争论有些抽象空泛的话,那么有关花朵和蜜蜂的考证,就显得既具象又具体了,因为有触手可及的化石为证。
在美国地质学家史蒂芬·哈乔维斯发现亚利桑那州东部的化石森林中的一组蜂巢之前,主流科学界均认为地球上先有开花植物,后有蜜蜂,两者的间隔有上亿年。仔细想想,没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蜜蜂,包裹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块琥珀中,距今已有8000万年。而被子植物,也就是绿色开花植物,在地球的遗迹被测定为距今1.2亿年至1.1亿年前。换句话说,被子植物已然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了三四千万年后,小蜜蜂们才姗姗来迟,虽然它们一见倾心,并在日后建立了绝妙完美的互惠关系。
哈乔维斯发现的蜂巢化石,经碳十四测定距今有2.2亿年,这将蜜蜂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提前了1.4亿年。也就是说,在被子植物远未破土之前,蜂类昆虫就已经学会了建筑自己的家园,并安居乐业了。它们取食和授粉的对象是结球果的木质植物,即裸子植物,其中包括蕨类植物、苏铁和针叶树等。
哈乔维斯发现的蜂巢化石处于树干的浅层空洞中,树干的节空就是蜜蜂进出的通道,每个巢中藏有15至30个巢室,犹如一个小瓶子,每个巢室都有一个细小的孔,通到较宽敞的小室中。
经比对,它与现在蜂巢的形状和大小都非常接近,但是在化石蜂巢的所有巢室中,均未发现花粉的痕迹,因为那时开花植物尚未出现。生物考古界公认最早的花朵,是一块拇指大小的植物化石,这株植物生活在1.2亿年前。经耶鲁大学的植物学家鉴定,它是一株香草植物,只有一英寸高,很像胡椒,在它之后,才有被子植物进化出烂漫花朵,以花蜜吸引昆虫、飞鸟和蝙蝠,把花粉从一棵植物传播到另一棵植物的花蕊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经让我们疑惑多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科学命题,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确切的答案。
B.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块琥珀中的一只蜜蜂,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蜜蜂。
C.主流科学界认为地球先有开花植物,后有蜜蜂,两者的间隔有上亿年。
D.哈乔维斯发现的蜂巢化石处于树干的深层空洞中,树干的节空就是蜜蜂进出的通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科学命题入手,引出有关花朵和蜜蜂的考证。
B.文章对哈乔维斯的发现进行阐述,目的是说明先有蜜蜂,后有花朵。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姗姗来迟”、“一见倾心”等词语,增加了论证的生动性。
D.文章的论证主要是通过科学家们的研究来论证的,平淡无奇,没有任何特色,不足可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蜂类昆虫学会建筑自己的家园,安居乐业之后被子植物才出现。
B.因为鸡和蛋的先后争论有些抽象,所以有关花朵和蜜蜂的考证显得具象。
C.每个蜂巢中藏有25个左右巢室,大部分巢室都有一个细小的孔。
D.历史上最早的花朵是一块拇指大小的植物化石,这株植物生活在1.2亿年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审美的创造包括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取象于自然中的物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事象,在此基础上主体能动地进行拟象,并且借助想象力进行象的组合和创造。拟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增强了表达的张力,由此创构而成意象,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象具有类比和象征的意味。早在史前时代,玉器、陶器和岩画创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意象创构的物化形态。其中的象生造型,往往带有象征的意味。意象创造的思想从《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开始发展到南北朝《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从而成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
(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羲创制的八卦图与后世审美意象的创构都是采取以象喻意的方法,且以象喻意和创构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
B.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立象尽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因此说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而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尤其突出地表现了尚象的审美特点。
D.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都是审美创造,都包含取象和拟象的过程,两者都借助想象力进行象的组合和创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象与审美的内在关联,强调了中华美学具有尚象精神的观点。
B.文章解说尚象观念缘起,阐述取象、立象的审美方式、尚象的表现等等,有条不紊。
C.文章第一段用《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说法,论证了俯仰体悟可获得审美愉悦的道理。
D.文章第二段引用《周易》《左传》中的内容,论说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了尚象观念,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就体现了尚象精神,这表明,中华尚象传统历史悠久。
B.如果象不能借助虚实相生的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象征性,那么人们在使用象时就不能把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借助象得以呈现。
C.在使用汉字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这说明,汉字的表意一经确定就不会改变。
D.史前时代的玉器、陶器和岩画中的象生造型的意象,往往带有象征意味,这表明,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课文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价值三万元的土巴碗

教授是艺术学院的教授。教授平时喜欢收藏瓷器、木雕、字画、金石、玉饰等,但大多值不了几个钱,主要是找点乐子而已。

那天,教授从外地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回来,看见家门口的一棵梧桐树下蹲着一个三十多岁的乞丐,面前放着一个装满零钱的碗,身边靠着一个八九岁左右的小男孩。和其他乞丐不同的是,这个乞丐的手里捧着一本书,正在教孩子认字。孩子的一只手依赖地搁在他的肩上,他回过头耳语般地对孩子说了一句什么,孩子咯咯咯笑了起来。

那一刻,教授的眼眶湿润了。他想起几十年前在一个山村的农家小院里,做小学老师的父亲手把手教自己写字的情景。

教授情不自禁地走到乞丐跟前,蹲下身子,摸着小男孩的头,对乞丐说:“你们是从哪儿来的?”

乞丐说:“山南。”

教授说:“那是个穷地方啊。”

乞丐说:“就因为穷,孩他娘才跟着一个外乡人跑了。我年前害了场大病,没法再种地养家,就只好带着小孩出来乞讨——”

教授被深深地打动了。一个沦落的乞丐,在生活都难以保障时,竟然还教儿子读书识字。看得出,他们对美好的生活依然充满了希望。感动之余,教授掏出一张一百元面额的人民币送给了乞丐。

临走前,教授盯上了乞丐面前放着的那个装满零钱的碗。那是一只土巴碗,土得掉渣,做工粗糙。教授眯着眼睛,专注地端详着那只土巴碗,久久不忍离去。

乞丐被教授的举动给搞蒙了,一只白送都没人要的土巴碗,怎么就让眼前的这位城里人发起了呆?

这时,教授拿起了那只碗,又仔细看了看,然后对乞丐说:“这只碗,卖给我好吗?”

乞丐一听连连摇着头说:“不,不不不——”

“哦?”教授吃惊地看了乞丐一眼,“看来你知道这只碗的价值了?那你开个价吧,打算多少钱卖给我?”

乞丐一愣,脸红了,连忙说:“不不不,一只土巴碗,白送都没人要,哪能卖你钱?你真想要,拿去得了。”

教授的眼睛一亮。教授说:“这只碗明明是古董,这样吧,我给你三万元,你将这只碗卖给我,去找个事干干,也好让孩子有学上,怎么样?”

三年后一个秋日的黄昏,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走进了教授家的门厅。当时教授正在伏案填写一张准备寄往贫困山区,用来资助山区教育事业的汇款单。

教授一眼就认出了中年男人,他就是三年前的那个带着小孩乞讨的乞丐。与三年前不同的是,乞丐的身上多了件名牌西服,手里提着一盒高级礼品。

乞丐坐在教授家的客厅里,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乞丐说:“我这次来是向你表示感谢之意的,是你的三万元钱让我站了起来。”

教授说:“那么,这几年你都干了些什么事呢?”

乞丐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发,小声说:“三年前,我用卖碗所得的三万元和别人合伙在老家那边弄了个窑场,做起了烧瓷。一些烧瓷拿出去卖时竟被人误认作了古董,我们也就将错就错地当古董卖,几年下来,好歹也弄了几个钱。”

教授的眉头紧紧地皱在了一起。

教授说:“那个小男孩,他现在上几年级了?”

乞丐说:“我叫他退学回家帮我打理生意了。”

教授愣住了,他做梦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一种结局。

良久,教授起身走进了卧室,从卧室里拿出来一只碗,正是乞丐在三年前卖给教授的那只土巴碗。教授说:“这只碗,只不过是一只再也普通不过的土巴碗而已。”

乞丐说:“既然你一开始就知道这只碗不值钱,那干吗还要花三万元冤枉钱买它?”

教授说:“我当时买的不是一只一文不值的土巴碗,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乞丐有些弄不懂了。

教授轻轻地挥了挥手,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教授对乞丐说:“你走吧,你怎么还坐在那里?”

乞丐说:“我没坐啊,我站着呢!”

教授说:“我怎么老觉得你还是没有站起来!”

乞丐在走出教授家门厅时,听见了瓷器碎裂的声音。

(选自2010年第8期《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教授”收藏的瓷器、木雕、字画、金石、玉饰等大多值不了几个钱,表明他并非指望这些藏品升值,因为他生活中不缺钱,缺的是乐子。
B.如果不是“教授”用三万元买那只土得掉渣的土巴碗,小说中的“乞丐”一定不会成为个发不义之财的人。
C.小说中“一个八九岁左右的小男孩”虽不是主要人物,但设置这个人物对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深化小说的主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人物。
D.本文将“小男孩”和“乞丐”、“乞丐”和教授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手法传达出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
E.小说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及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乞丐”命运的变化和呈现“教授”复杂难言的内心活动。
【小题2】小说三次写到“站”,分别有哪些含义?请概括说明。
【小题3】小说主人公“教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中世纪是大教堂文明,石块垒砌成永恒的场所;近代则是印刷术文明,铅字排列成流动的意义。印刷术之特殊在于其作用对象是语言,它改变了世界的意义被呈现的方式,从而改变了世界,自从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工匠能够方便地排出任何文本,文本流通就更为多样,促进了思想的多元与争鸣,雕版印刷因其成本高昂更倾向于大印量文本,活字技术在对持小印量文本时则更平等些,因此也对新生和边缘的思想更包容些。活字相对于雕版的优势在于印刷文字而非图像,而成本优势又使它更倾向于表达抽象的思想,也更重视想象力。

印刷术文明是白金字塔之后又一个无惧于时间的文明。前印刷时代的图书馆旨在保存而非借 阅,一卷孤本被毁就是不可逆的损失;而印刷术将知识大量复制传播,令其再难被尽数毁灭。伊丽莎白·爱森施坦指出:前印刷时代的文明是脆弱的,难逃兴衰抡替,例如12世纪文艺复兴与14 世纪旳罗拉德派改革都中断了 ;印刷术的诞生却让同时代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长远地影响了后世,开启了知识积累的进程。是印刷术孕育了18世纪的百科全书之梦,也正是印刷术引发的知识 爆炸又让人们很快就意识到“全书”和“通才”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文化的变迁总是有得有失。随着印刷文化的扩张,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者惊觉口传文化已濒临断绝,于是赶紧把民歌与民间故事抢救(印刷)出来;当时不识字的底层人民被排斥在了印刷文化之外,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关于他们的史料皆是由识字阶层为印刷市场书写。刘易斯•芒福徳说,在一个印刷技术主导的社会中,“存在就是存在于铅字上,其他一切逐渐沦为虚无”。

(选自巫怀宇《“存在就是存在于铅字上,其他一切逐渐沦为虚无”》,有删改)

【小题1】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优势有哪些?
【小题2】为什么说印刷术文明"无惧于时间”?请加以概括。
【小题3】“存在就是存在于铅字上,其他一切逐渐沦为虚无” 一句如何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诗文崇尚雅正,风格唯美,但在雅正唯美之境下,却涌现出了以戏谑谐趣为表征的俳谐诗,于北宋时期绽放异彩,蔚为大观,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映射出宋代文化的新面貌、新格局。俳谐诗何以于北宋时期兴盛而广为传播?这与以下四大要素的关联颇为紧密。

一为诗人作为“舆论领袖”,影响广泛。正统诗学以诗言志,以诗缘情,以诗感物,其风格与文体一向居于主流。相比之下,俳谐诗虽属小众,却也改变了正统诗文单一的审美形态,体现了人类情感具有的多元性表达的特征,为文化共生所需求。俳谐诗之所以能在宋代大放异彩,诗词名家于其间引领风骚,当属关键性因素。得宋人喜爱的俳谐诗出自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大家之手,于庄与谐、雅与俗之间拉伸出一种张力之美,自然会有一种常人作品中所罕见之气象、境界与格局,令俳谐诗更具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其中。

二为俳谐诗流传形式多样,为民众乐见。宋代城市繁荣,宋熙宁之后,都城夜市不绝,一派繁华,杂剧、诸宫调、傀儡戏、杂耍等艺术众多而为市民乐见。面对喧闹的大众文化,俳谐诗没有采取拒斥的态度,而是选择了会通。众多戏剧因素如内容、插科打诨手法与形态融入俳谐诗文创作。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事为叶丞相赋》中“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洞仙歌》结句“争知道,他家有个西子”等均采用打诨手法,谐意缭绕。

三为俳谐诗于诙谐中蕴含人生哲理。宋代俳谐诗文本以“戏谑”风格为特征,结构相通于杂剧,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俳谐诗不作生硬说教,而是如杂剧打诨,令人发笑中领悟道理,内容富于启迪。陈善《扪虱新话》曰:“予谓杂剧出场,谁不打诨,只是难得切题可笑尔。山谷盖是读秦少章诗,恶其终篇无所归,故有此语。”,而是有所归旨。

四为俳谐诗符合心理需求,民众乐于接受。谐趣产生之第一要义为心理期待解构所致。俳谐打诨并非纯粹为追求语言有趣让人发笑,开心愉悦。诗人善用各种言辞引起读者期待心理,预设情境,对读者期待心理进行解构,随之产生心理落差,谐趣亦因之而生。谐趣产生之第二要义为语言逻辑跳跃引致。逻辑颠倒错位,化悲为喜,无情之物化有情,安排一个不甚相关或非一致性逻辑,呈现出乎意料关系,峰回路转,妙语连珠。

俳谐诗兴盛于两宋,是文人审美情趣多样化的呈现,亦受民间文化诙谐审美影响,负载了文人对生活及其谐趣之追求,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雅好谐谑的幽默性格,折射出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生趣活泼的另一面。出自民间,雅俗共致,俳谐诗顺应时代,为民众与雅客所接受与传播,亦是一个时代诗文呈现时代生活之典型。

(摘编自徐雅琴《俳谐诗在宋代的传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俳谐诗与宋代雅正唯美的诗文风格不符却能够大放异彩,映射出宋代文化的新面貌。
B.正统诗学风格与文体一向居于主流,以诗来言志、缘情、感物导致了审美形态的单一。
C.俳谐诗人善于解构读者的期待心理,让其产生心理落差;安排颠倒错位的逻辑,出人意料。
D.俳谐诗是北宋诗文呈现时代生活的典型,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民众与雅客接受并传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从四个角度论述了俳谐诗在北宋兴盛并广为传播的原因。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与正统诗学的对比,突出了俳谐诗被宋代士大夫普遍喜欢的重要原因。
C.文章在论述俳谐诗融合戏剧因素时,列举了辛弃疾采用打诨手法的诗句作为事实论据。
D.文章通过介绍谐趣产生的两个要义,证明符合民众心理需求的俳谐诗易于让人接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词名家的俳谐诗以其罕见的气象、境界、格局使得宋代俳谐诗具有吸引人的独特魅力。
B.俳谐诗使用打诨纯粹是为追求语言的有趣,在诙谐中蕴含人生哲理,对读者进行启迪。
C.如果俳谐诗面对喧嚣的大众文化采取拒斥的态度,就不会凭多样流传形式为民众喜爱。
D.俳谐诗呈现的多样化的文人审美趣味是由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的生趣活泼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