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严重偏低,其中,居民的食品安全素养更低,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居民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认知,也造成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购买欲的下降。农村很多居民对于健康的理解不是通过正规渠道,而是微信朋友圈文章等不科学的。因此,全民的食品安全素养都需要提高。既要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素养,也要提高食品监管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素养。比如食品龙头企业要开展各类工厂旅游、行业博物馆、参观走廊、食品安全公益大赛、媒体开放日、消费者开放日等,打开工厂大门,主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但是企业做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该如何提升食品安全教育?还是要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把食品安全知识写入学校课本,推动食品安全教育立法工作。
(摘编自《范现国谈食品安全教育:建议立法,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有删改)
材料二:消费者购买食物时考虑的因素
(资料于(中国医药报),有删改)
材料三:《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大数研究报告》显示,只有约7.4%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主动关注食品安全信息,超过半数的人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才会关注,34.8%的民众偶尔或极少关注食品安全,有6.5%的民众表示从不关注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去年年底,媒体大量报道“拼接牛排”“胶水牛排”,特别是有媒体以试验称,此类牛排足以“以假乱真”,更是刺激了网民的恐慌和愤怒情绪。其实“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是指以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过搅制后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成形,食用时需要二次加热的非即食类的肉制品。专家称,卡拉胶是“重组牛排”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这只不过是从海藻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完全不同于建筑用胶或塑料用胶。公众没有必要谈胶色变。”
(摘编自刘志勇《食品安全认知仍需专业引领》,有删改)
材料四:近年来,尽管我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综合治理,食安全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食品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目前食品行业实行分段监管为主,权责不清,导致政出多门,标准不一,政策出现“打架”现象。二是基层监管力量和技术支撑薄弱。部分食品企业和监管部门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落后,难以为食品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监控手段。三是食品源头污染较为突出。食用农产品生产中存在不合理使用化肥、违禁使用高残留农药、滥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非法使用生长激素等现象。四是法规政策配套系统性不足,导致部分食品违法案件存在移送难、处理难、打击难等问题。五是食品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追求利润,违背法律和道德,随意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有害物质。同时,消费者个体对于食品安全缺乏足够了解,自我保护、依法维权意识不强,消费时往往选择价格低廉的食品,也使不安全食品具备了生存空间。
(摘编自张天任《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我国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监管者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素养都有待提高。 |
B.超过两成的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首要的考虑因素是价格而不是食品的安全性。 |
C.“重组牛排”因添加了食品添加剂卡拉胶而成为不安全食品,刺激了网民的恐慌和愤怒。 |
D.近年来我国政府虽然对食品行业进行了综合治理,但是食品安全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
A.人们食品安全意识不强,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缺乏专业的引导。 |
B.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安全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
C.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把食品价格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说明我国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低下。 |
D.许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是被动的,往往要到可能危及自身安全时才会给予足够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