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瓦浪如海

肖复兴

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瓦,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难怪贝聿铭先生那时来北京,特别愿意到景山顶上看北京城这些灰色的鱼鳞瓦顶,他对此情有独钟。

同样作为建筑师,张开济之子张永和先生,对于这些由鱼鳞瓦所呈现的灰色,拥有着和贝聿铭先生同样由衷的情感。这位从小在奶子胡同里长大的建筑师,对这样的鱼鳞瓦再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装点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的绿色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

他说的真好,特别是他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真的是太好了。是的,只有北京房屋上面那些瓦,才能呈现一片瓦浪如海。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而这样的力量,是在灰色的层层瓦浪的衬托下,才呈现,才拥有的。

在我的童年,即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想贝聿铭先生看见这样的情景,一定会觉得这才是老北京,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色彩和力量吧?

想想,真的很有意思,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

 对于那时候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那时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气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这是那时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

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另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浸长的日子过去之后,大院里有的老房漏雨,房顶的鱼鳞瓦换成波浪状的石棉瓦,或油毡和沥青抹的一整块平整的坡顶,说实在的,都赶不上鱼鳞瓦。不仅质量不如,一下大雨接着漏,也不如鱼鳞瓦好看。少了鱼鳞瓦的房顶,就如同人的头顶斑秃一般,即使戴上颜色鲜艳的断式帽子,也不是那么回事了。

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好看。又有谁知道,在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和游戏带给我们的欢乐呢?还曾经有过比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它们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

其实,这种狗尾巴草,童年时就曾经见过,它们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风吹日晒,瓦缝之间一点点可怜的泥土早就风干,变得很硬,不知道狗尾巴草是怎么扎下根的,一年又一年,总是长在那里,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强而持久。

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青砖,四合院重新改造,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新露台。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却被楼房遮挡得看不到远处了。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我忽然想起余光中先生写过的一首题为《狗尾草》的小诗:

最后呢,谁也不比狗尾草更高,

除非名字上升,向星象看齐,

去参加里尔克或李白。

此外,一切都留在草下。

在我的眼前,在那一片灰色的鱼鳞瓦前,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应该改成这样:此外,一切都留在瓦浪下。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有删改)

(注释)里尔克(1879-1926),奥地利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诗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首段把鱼鳞瓦比作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既开篇点题,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老北京四合院房顶瓦的独特之处。
B.文中之所以说“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说得“太好了”,就是因为此句蕴含了张永和对鱼鳞瓦由衷的喜爱之情。
C.作者选取四合院人们的日常生活、节日习俗以及往昔儿童们的游戏等片段,但都围着房瓦展开,都是鱼鳞瓦下的生活展现。
D.文章将鱼鳞瓦与某些老房子换下的石棉瓦,或油毡和沥青抹的一整块平整的坡顶进行对比,突出了鱼鳞瓦的美观、结实等特点。
E.文末改“一切都留在草下”为“一切都留在瓦浪下”,这既突出了狗尾草,又兼顾到鱼鳞瓦,显得文脉贯通,章法严谨。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
【小题3】文章三次提到瓦缝狗尾草,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小题4】从全文来看,文章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进行简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4 09:51: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番薯

龙应台

洋葱、花菜、胡萝卜、青椒……一篮一篮蔬菜水洗过的青翠。我拎起一个沾了土的番薯,心里一阵喜悦:十个月大的孩子今天将吃他生命中第一口番薯,世界上有这么多甜美的东西等着他一件一件去发现,真好——

“你们怎么处理番薯的?”有人在背后问我。

是个五十几岁的妇人,带着谦和的微笑。不等我回答,又继续说:“我只会放在水里煮一煮.你们东方人一定有比较高明的吃法……”

也许,但是我这个东方人只会把番薯丢在水里煮一煮。实话实说,她显得相当失望。

“我是以色列人,在苏黎世住二十几年了。不,我不喜欢瑞士!”

不喜欢这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国度?为什么?

“工业高度的发展,环境都被破坏了,你看,树也被砍了,草原上盖房子,大自然愈缩愈小……”她抱怨着,我心里在说:妇人,你简直人在福中不知福,在瑞士说环境污染?

我看到的湖,清得可以数水中的水草石头,雪白的天鹅、黑色的野鸭在雾中若隐若现,栗子落进湖里几声滴答。我看到一里又一里的草原,草原边有郁郁的森林,林中有潮湿长着果莓的小径。苹果树扎根在草坡上,熟透的红苹果滚下坡来,被花白的乳牛蹄子踩碎。牛脖子上的铃铛在风里叮当叮当传得老远。

而她在抱怨大自然的破坏?

“我比较向往你们中国;人与大自然和谐的共存,尊敬大自然,体认人的渺小……”

我忍不住笑起来。又是一个向往东方文明的西方人!她大概在书店里买了两本封面优雅的介绍东方哲学的书,用空灵的画与空灵的文字谈禅家、说老庄。她怎么不知道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呢?或者曾经有个中国人热切地告诉她,中国是如何如何地与天地为一体,她显然不知道洞庭湖三十年来缩小了一半,也不知道这五年来,天然林面积每年在减少,更不知道台湾的民众日日在呼吸污染的空气,在几近“死亡”的河流中捕捉含重金属的鱼,山林缺少水土保持,水灾频发……

“我也不喜欢瑞士人的物质主义,一心一意只是钱、钱、钱。他们根本忘记了如何简单地去生活。你们中国人就不会这么功利,你们比较讲究精神性灵上的追求,对不对?”

望着她热切的眼睛,我尴尬着不知说什么好。

“而且,在瑞士,人的心很冷,人与人的距离很远。每个人都守着自己美丽的房子、昂贵的汽车、漂亮的花园,可是人与人之间没有温情,房子越大,人越寂寞。你们中国人很讲感情的,不是吗?”

“是的。”我很肯定地回答,她开心地笑了。可是,我没有办法对她解释中国人与瑞士人一个重要的不同:中国人对“自己人”讲感情、重道义,对陌生人却可以轻易践踏。瑞士人或许对“自己人”非常冷漠,但他们对“陌生人”却显得相当“温情”;我若牵着幼儿的手出去,一副“妇孺状”,一路上不断有人帮我开门、关门、提菜篮、推婴儿车;连公共汽车都会在开动之后又特别为我停下来。

“住上几年你就会知道,”妇人握着我的手道别,“瑞士实在不可爱!你一定会想念中国的。”

我已经在想念中国了,可是我想念的中国不是她包装精美的东方幻想国,而是一个一身病痛但生命力强韧的地方。

拎着番薯回家,要放在水里煮一煮。

(摘自《人在欧洲》,1994年3月,有删改)

【小题1】本文以“番薯”为题,但写“番薯”的内容却很少。“番薯”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2】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味下列语句。
(1)她显然不知道洞庭湖三十年来缩小了一半,也不知道这五年来,天然林面积每年在减少,更不知道台湾的民众日日在呼吸污染的空气,在几近“死亡”的河流中捕捉含重金属的鱼。(提示:“不知道……也不知道……更不知道……”这一句式有何表达效果?)
(2)望着她热切的眼睛,我尴尬着不知说什么好。(提示:“我”为什么会感尴尬?)
【小题3】文中画线句子蕴含着作者对中国怎样的认识和情感?
【小题4】面对文中妇人对中国的这些认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永远的灯光
一晃从东京回来几年了。无论上野公园云蒸霞蔚的樱花,还是银座女孩五彩缤纷的秀发,抑或东大校园浓荫蔽日的银杏树,都已渐渐淡出记忆的围墙,唯有那一窗灯光留了下来。
那时我住在东京郊外一个叫川越的地方。住所附近有一条河,河边有一道堤,堤上有一条路。晚饭后我常沿这条荒草路散步。那灯光就是从路旁不远处一户人家的窗口透出来的。它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周围稀疏的灯光都是清白色的,只有它呈橘黄色。那是一座独门独院的木结构普通日式民居,同其他民居之间有些间隔。木格窗约略凸出,拉着米色窗帘。窗帘大概较厚,使橘黄色灯光显得格外沉稳、静谧和温馨。早春,灯光柔柔地吻着堤坡一片鼓眉弄眼的蒲公英;盛夏,灯光轻轻地抚摸小院里几架绿叶婆娑的黄瓜;仲秋,灯光幽幽地照在门前矮柿树那金灿灿的果果上,相映生辉;冷冬时节则给晶莹莹的白雪镀上一层淡黄色的光晕,平添一丝热意。
漫步河堤,或四野烟笼,或日落乌啼,夕晖敛去,或晚风送爽,皓月当空。而我的目光往往从很远的地方就擒住了那一点并不显眼的橘黄,临近了更是久久注视不放。其实我根本不认识房子和灯光的主人,更谈不上登门造访。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 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
我猜想在那橘黄色的灯光下,早已展旧了的榻榻米上一定盘腿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笑眯眯地看着小孙儿在她膝头爬来爬去,手里拿着针线,慢慢晃着身子哼唱童谣。于是我又联想到一位四处游历寻找幸福的西方人笔下的一段叙说:一日黄昏时分,他走进一个村庄,看见一位老人正戴着花镜坐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借着夕晖看报,任凭一个小男孩趴在他背上淘气。看着看着,他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幸福——爷孙俩多么幸福啊!多么幸福的一幕啊!
也有时那橘黄色的灯光让我记起外祖母家那盏油灯。外祖母住在乡下,那里不通汽车,小时候我和弟弟从县城步行三四十里,替母亲看望她。住了几天要走的时候,外祖母便让我们搭坐生产队进城的马车回去。动身的时候天还没亮,整个村子只外祖母家亮着灯。我和弟弟坐在马车上脸朝后看着,看着那亮灯的窗口,看着窗前外祖母矮小的身影。直到车出村爬上南岭坡路的时候,外祖母仍没回屋,就那样立在窗口灯光下一动不动朝马车这边望着。灯光越来越暗,外祖母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身影模糊了,只剩下豆粒大的灯光固执地守在迷蒙的远处……几十年过去了,外祖母早已往世。我远在外地读书,不知道她哪一天去世的,不知道她的坟在哪一块地,甚至她慈祥的面容都已依稀记不清了,唯独曾照过她矮小身影的昏黄的灯光永远凝在了我心房深处的影壁。
后来我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所引起的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关于看报老人的联想,以及对于外祖母的回想,其实是同一回事。它可以是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可以是对真正幸福的向往,也可以是对当下生活的质疑。我也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未必要在日本,也可以在美国、在希腊,还可以在青岛、在香港……可以在任何地方。
【小题1】文章开头第一段中,作者说从东京回来很多东西都已经淡出记忆,唯有那一窗灯光留了下来。请简要概括原因。
【小题2】根据文章的构思,简要分析“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3】赏析文中第二段划线的句子。
【小题4】文章题为“永远的灯光”,请分析这个标题的妙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北京四合院风情

林徽云

林语堂先生在《动人的北平》中写道:”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他是一个理想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呼吸之地;农村幽静与城市舒适媲美。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然而距离一家大百货商店,只有一箭之地。”

随着城市改建,老北京四合院消失得越来越多,只有少数一些片区被保护下来,有幸住过四合院的人都不会忘记它的好。四合院通常门脸不大,进去才发现别有洞天,环境安静优雅,自然古朴。院子通常花木扶疏,一到春夏就姹紫嫣红,温馨清香。北京的大型四合院,像以前的王府和有钱的大户人家,院子里都要种牡丹、玉兰、海棠,春天就赏玉兰、海棠、牡丹、芍药,到了金秋则赏菊花、桂花等,像以前的恭王府、现在宋庆龄故居里的西府海棠,花开之时,如云蒸霞蔚,也算是京城一绝。

小户人家的四合院就没那么讲究,大抵牡丹、玉兰、海棠太贵气,普通人家压不住,多在院子里种些月季、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最常见的是丁香花,因为丁香极容易繁殖,春天从母株旁挖出从根部滋生出的小株另栽即可,即种即长。北京丁香常见的有紫、白两色,丁香开花时花香馥郁,开花季节常常满院清香。还有一种特别的丁香叫做“暴马丁香”,花期要比紫、白丁香的花期晚,五月中下开黄白色的花,“暴马丁香”算是佛门圣树,我国一些寺院中都用“暴马丁香”来代替佛门圣树“菩提树”,所以把丁香种在院子里也算是有菩萨保佑、得道成佛的意味了。

老北京四合院讲究“天棚、鱼缸、石榴树”意境,院落搭建天棚,既可遮阴,也可观赏藤萝美景,紫藤多种在院子西南角。春季开花时,芳香四溢,花呈坠挂状,花色以蓝紫色和淡紫色为主,花开时坐在紫藤架下赏花品茶,谈古论今,甭提多惬意了。夏季炎热,骄阳似火,在藤萝架浓荫下乘凉,顿时进入清凉世界,暑汗全消。南城宣武很多古代文人故居四合院里多有名藤,最著名当属纪晓岚故居门前的紫藤,紫藤为纪晓岚所植,已有三百年历史,他在《阅微草堂笔记》写到此藤:“其荫覆院,其蔓旁引。紫云垂地,香气袭人”。老舍先生在纪晓岚故居改造的“晋阳饭庄”吃饭时,也曾写诗云:“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四座风香厅几许,庭前十丈藤萝花”。

南城老区大杂院多,住的多半是小百姓,通常一个院子有好几家人杂居,大家挣钱不多过着平常生活。日子平平淡淡也有岁月真情,平常邻里邻居互相帮忙,互相照顾老人孩子,没事串个门吃个百家饭。大杂院里花木不多,多半有几棵槐树月季,各家堆积的杂物箱子和自行车占了院子的大半面积,院子里房间多半也没翻修,上洗手间只能去院外的公共厕所,洗澡要去公共浴室。

而东城西城一带的四合院经过现代化翻修,房间各种洗浴设备齐全,比高级公寓更好的是环境清幽,还有花木扶疏的大院子,地上的房间冬暖夏凉,透明大玻璃窗的采光特敞亮,廊柱上的雕花图案各异,精美异常,由专业技工绘制而成,绝非普通人家可有。待到春夏,院子里玉兰海棠盛开,香气阵阵;待到寒冬,白雪覆盖,一片洁白衬着红墙碧瓦,腊梅清香阵阵,混着书香墨香沁鼻,这里文艺又清贵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皇城京味。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直接引用林语堂在《动人的北平》中的文字来表现老北京四合院的特点。
B.文章点明了老北京四合院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饱含作者惋惜之情。
C.老北京四合院的门脸通常都不大,但人们大多会在院子里种植花草树木,四季景致不同。
D.北京南城老区有一种大杂院,小百姓常杂居其间,在平常生活中往往体现出邻里深情。
【小题2】文中写纪晓岚故居的紫藤、老舍的诗有什么作用?
【小题3】简要概括文本中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河流的秘密
苏童
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个秘密。
岸是河流的桎梏。岸对河流的霸权使它不屑于了解或洞悉河流的内心,岸对于农田、运输码头、餐厅、房地产业、散步者表示了亲近和友好,对河流却铁面无情。很明显这是河与岸的核心关系。岸以为它是河流的管辖者和统治者,但河流并不这么想。居住在河边的人们都发现河流的内心是很复杂的,即使是清澈如镜的水,也有一个深不可测的大脑器官,河流的力量难以估计,它在夏季与秋季会适时地爆发一场革命,淹没傲慢的不可一世的河岸。这时候河与岸的关系发生了倒置,由于这种倒置关系,一切都乱套了,居住在河边的人们人心惶惶,他们使用一切可能使用的建筑材料来抵挡河水的登门造访,不怪他们慌张失态,他们习惯了做水的客人,从来没有河水来登堂做客的准备。他们埋怨洪水破坏了他们的生活,他们没有意识到与水共眠或许该是他们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河水与人的关系被人确立,河水并没有发表意见,许多人便产生了种种误会,其实本着公平交易的原则,河流的行为是可以解释的。试想想,你如果经常去一个地方寻欢作乐,那么这地方的主人必将回访,回访是一种礼仪,水的性格和清贫决定了它所携带的礼物:水,仍然是水。
河流在洪水季节中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可轻侮的。然后洪水季节过去了。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流的大桥上俯瞰秋天的流水,你会注意到水流的速度和热情足以让你觉得震撼。那是野马的奔腾,是走出囚室的思想者在旷野中的一次长篇演讲,那是河流对这个世界的一年一度的倾诉。它告诉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你不可拦截不可筑坝,你必须让它奔腾而下;河流告诉岸上的人群,你们之中,没有人的信仰比水更坚定。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纯朴的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海洋接纳河流,不索香火金钱,不打造十字架,不许诺天堂,它说,你来吧。于是,河流就去了。
谁能有柔软之极雄壮之极的文笔为河流谱写四季歌?我不能,你恐怕也不能。谁能有锋利如篙的文笔直指河流的内心深处?我没有,恐怕你也没有。我说过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言说,赞美河流如何能消解河流与我们日益加剧的敌意和隔阂?一个热爱河流的人常常说他羡慕一条鱼,鱼属于河流,因此它能够来到河水深处,探访河流的心灵。可是谁能想到如今的鱼与河流的亲情日益淡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说河流中鱼类在急剧减少,所有水与鱼的事件都归结为污染,可污染两个字怎么能说出河流深处发生的革命,谁知道是鱼类背叛了河流,还是河流把鱼类逐出了家门?
现在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时代居所的后窗。后窗面向河流-——请容许我用河流这么庄重的词语来命名南方多见的一条瘦小的河。这样的河流终日梦想着与长江黄河的相见,却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抱恨终生,因此它看上去不仅瘦小而且忧郁。这样的河流经年累月地被治理,负担着过多的衔接城乡水运、水利疏导这样的指令性任务。河岸上堆积了人们快速生产发展的房屋、工厂、码头、垃圾站,这一切使河流有一种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的表情。当然这绝不是一种美好的表情——让我难忘的就是这种奇特的河水的表情。从记事起,我从后窗看见的就是一条压抑的河流,一条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条患了思乡病的河流。它怀有敌意,它在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看一眼春天肮脏的河面你就知道了,河水对乱七八糟的漂浮物持有一种多么顽劣的坏孩子的态度:油污、蔬菜、塑料、死猫,你们愿意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不管!我记得在夏季河水相对洁净的季节里,我曾经和所有河边居民一样在河里洗澡、游泳。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在水底下睁开眼睛的情境,我看见了河水的内部,看见的是一片模糊的天空一样的大水,与你仰望天空不同的是,水会冲击你的眼睛,让你的眼睛有一种刺痛的感觉。这是河流的立场之一,它偏爱鱼类的眼睛,却憎恨人的眼睛——人们喜欢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河流憎恨的也许恰好是这扇窗户。
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是关于河流最大的秘密。多少年来我一直难以忘记我老家一带流传的关于水鬼的故事,我一直相信那些湿漉漉的浑身发亮的水鬼掌握了河水的秘密。原因简单极了,那些溺死的不幸者最终与河水交换了灵魂,他们看见了河水的心灵,这就是水鬼们可以自由出入于水中不会再次被溺的原因,他们拿到了一把钥匙,这把钥匙能够打开河流的秘密之门。
水鬼如果是人类的使者,那他们一定背叛了人类,忠实于水了,他们不再上岸是为了保持河流的秘密。水鬼已经被水同化,如今他们一定潜伏在河流深处,高昂着绿色的不屈的头颅,为他们的祖国发出了最后的呐喊:岸上的人们啊,你们去征服月球,去征服太空吧,但是请记住,水是不可征服的。
【小题1】怎样理解“它偏爱鱼类的眼睛,却憎恨人的眼睛”。(4分)
【小题2】文章最后写了水鬼的故事,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
【小题3】结合全文,你认为“河流的秘密”是什么?请分3条概括。(6分)
【小题4】作者说“其实本着公平交易的原则,河流的行为是可以解释的”,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心的方向,无穷无尽
①此刻,目光所及的广阔视域里,众多植物茁壮茂盛,一派浓郁恣肆的碧绿,喷吐着生命的活力。这里是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万宁。眼前这些树木花卉,让我的思绪飞向三十年前,我到过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两个植物园中的植物大多无异,但相互之间的直线距离就有两千多公里。两地之间海陆阻隔,江河纵横,山脉连绵,然而想象能够消弭阻隔,就像我此刻的体验。在意识的调遣下,距离不复存在,方向随意掌控。意念起动时,即使远在天涯,却可以迅疾地化为近在咫尺。
②在华北平原长大的我,十几岁时把小桥流水的江南,当成心目中最初的远方。我想象那里的天空和土地,河流和植物,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数年后,当我初次踏上那里的土地时,却分明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脑海中无数次的描画勾勒,已经让想象无限接近于真实。后来,陕北高原成为我新的向往。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曾经的虚幻变作真实,陌生成为熟悉,然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没有停歇。远方永远存在,在东西南北的各个方向。目光尽头的地平线,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声音呼唤着:出发吧,把灵魂朝着天空敞开,把脚步印在永远向前方伸延的大地上。
③有许多年了,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在某个清静的时辰,展开一本中国地图册,确定其上的一个或几个地点,放飞思绪。意念抵达之处,多是我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神凝气定之时,我分明看到,一幕幕画面穿越时光和距离,翩然闪现。那是长白山下小镇外的原始森林,脚步踩在厚重松软的腐殖土上,松脂的清香、铃兰花的馥郁伴着鸟儿的鸣叫扑面而来;是浙东南永嘉群峰环抱中的楠溪江,用千百条清澈澄碧的溪水,用奇岩、飞瀑、深潭、古村和老街,打造出了三百里山水画廊。有时候,借助资料和图片,我也会把目光投向某个向往已久而尚未遂愿的地方。我想象青海三江源头的浩瀚壮丽,西藏纳木错圣湖边飘扬的经幡;想象大凉山满山遍野的金黄色苦荞麦,大兴安岭深处以驯鹿和猎狗为伴的鄂伦春人家。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
④这些已经去过或将去到的地方,被造化赋予了各自的美质。壮丽,秀美,辽阔,幽深,雄奇,朴拙……美的形态千变万化,繁复多姿。但对于我来说,初次遭逢这些景物,都是一种感动,一种震颤,一道划过灵魂的闪电;而过后,则是一遍遍地回想,在回想中沉醉,在沉醉中升起新的梦想。
⑤让我记述一次这样的闪电和震颤,它曾让我此生难忘。那是二十多年前,一次在新疆大地上的行旅。是在天山北麓,汽车穿越连绵交错的农田和林带,即将驶入浩瀚无垠的千里戈壁。就在它的边缘,神话一样,眼前突然闪现出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至少有几十万株吧,茎秆高大粗壮,花盘饱满圆润,花瓣金黄耀眼。它们齐齐地绽放,一片汪洋灿烂,仿佛色彩的爆炸和燃烧。在片刻的惊骇后,我觉察到眼眶中盈满了泪水。不用感到难为情吧!眼泪是一种验证,是灵魂和情感尚且丰盈饱满的体现。而此时此地,它是在强烈地证明着风景的大美。这些在当地都是最普通的风景,普通到无人关注,却让我镂心刻骨。因为平凡而普遍,它们更能够反映此地的自然之美的本质,也更能够和孕育于风土之中的普遍精神建立起一种关联。
⑥只要倾心相与,你就能够听到每一处大自然的心跳声,捕捉到它丰富而微妙的表情变化。每一个地方,它们的天气和地貌,植被和物候,天地之间诸种元素的组合,构成了各自独特的声息色彩。而所有这些地方连接和伸展开去,便是一片大地的整体。久久凝视那一幅雄鸡形状的版图上,那些你亲近过的地方,一种情感会在心中诞生和积聚。那是一种与这片土地血肉关联、休戚与共的情感,当它们生发激荡时,有着砭骨入髓一般的尖锐和确凿。你正是从这里,从一草一木,从一峰一壑,建立起对一片国土的感情。家国之爱是最为具象的情感,自然风物是最为直接和具体的体现。这样你就会明白,前人何以会用桑梓来指代故乡。
⑦“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为那个方向,分别是它们的家园所在。每个人的家园之感,都诞生于某一片具体的土地,而家国同构,无数家园的连接,便垒砌起了整个国度的根基。这种对于土地的感情,真实而有力,远胜过一些抽象浮泛的口号和理论。所以这样的歌词才能够被传唱几十年:“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甚至一种最为深切的哀痛和悲愤,也可以经由风光和自然来获得寄托。在敌寇铁蹄践踏、国土沦丧、百姓流离的黯淡日子里,诗人戴望舒这样写道:“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在山川大地之间,祖国的理念清晰而坚实。
⑧让脚步跟随着目光,让诗意陪伴着向往。行走中,远方化为眼前,异乡变成家乡,“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每当脚步踏上一个新的地方,都是把家园的界限向外扩展。而所有的家乡,它们的名字的组合,就形象地描画出了一个国家的名字,成为对它的标注和阐释。在被这个名字覆盖和庇护的一大片土地上,我们诞生和成长,爱恋和死亡。
⑨心的方向,指向的是祖国大地上的江河湖海,高山平原,一种无边无际的美丽。心的方向,朝着四面八方,无穷无尽。
 (取材于彭程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恣肆:茂盛的样子
B.惊骇:受到极大震撼
C.休戚与共:幸福和祸患共同承受
D.砭骨入髓:深刻的自我反思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兴隆与西双版纳两个热带植物园的距离遥远,是为了表现调遣意识不受距离的限制。
B.作者年幼时把江南当成心中的远方,即使未曾去过,无数次想象已让江南成为旧相识。
C.远方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地方,随着陌生变为熟悉,远方不断地向外延伸。
D.对去过的地方,作者在回忆中重温美好,对没去过的地方,只能借助资料和图片获得慰藉。
【小题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它们齐齐地绽放,一片汪洋灿烂,仿佛色彩的爆炸和燃烧。
【小题4】文章①至⑤段使用第一人称“我”,第⑥段改用第二人称“你”。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小题5】本文的题目“心的方向,无穷无尽”有哪些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