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推拿
毕飞宇
沙复明在前厅嚼药,王大夫站在“沙宗琪盲人推拿中心”的门口,大声喊了一声“沙老板”。王大夫到底走过码头,他没有喊“老同学”,而是把“沙老板”这三个字喊得格外有声势。沙复明从里头出来,一来到门口就开始和王大夫寒暄。
沙老板和王大夫的寒暄很有节制,也就是一两分钟,沙复明就把王大夫带到休息区去了。休息区里鸦雀无声。不过王大夫感觉得出来,休息区坐满了人,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王大夫愣了一下,笑着说:“开会吧?”沙复明说:“开会一般在星期一,今天是业务学习。”王大夫说:“正好啊,我也来学习学习。”沙复明笑着说:“老同学开玩笑了——抽空你还得给他们讲讲。现在的教育马虎得很,一代不如一代,没法说,跟我们那时候没法比了。”王大夫笑出声来,同时也听出门道来了,当着全体员工的面,沙复明给了王大夫十足的脸面。王大夫没顺着杆子往上爬,而是笑着说:“沙老板客气了。沙老板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一流的。”沙复明不在意人家夸他的手艺,却在意人家夸他的“理论”。他非常在意自己是一个“有理论”的人。沙复明就笑。王大夫这样说倒也不是拍沙复明的马屁,沙老板的确有手段。短短的几分钟,王大夫已经“看”出来了,生意不论大小,沙复明拾掇得不错,有规有矩,有模有样。王大夫放心了。作为一个打工的,王大夫喜欢的事情有两样,规矩,还有模样。
王大夫的感觉是对的。“沙宗琪盲人推拿中心”有一个特征,不只是做生意,业务培训抓得特别紧。这也是沙复明别出心裁的地方了。培训是假,管理才是真。一般来说,上午十点左右都是推拿中心生意清淡的时候。沙复明打工的那会儿,经常利用这样的机会睡个回头觉。说起上班时睡觉,盲人最方便的地方也就在这一点了。如果你是一个正常人,一闭上眼别人就看出来了。可是,盲人就不一样了,只要坐下来,脑袋一靠就过去了,谁也看不出来。沙复明当年就意识到这一点了,暗地里给自己提出了一个严要求:哪一天自己要是当上了老板,绝对不能让员工在推拿中心睡觉,这个现象必须杜绝。客人都是有眼睛的,如果员工们都在打瞌睡,他们所看到的绝不是懒散,而是生意上的萧条。反过来,利用空闲的时候开开会,探讨探讨业务,前厅的精气神就不一样,是精益求精的气象。气象很重要,它是波浪,能够一传十,十传百。沙复明是打工仔出身,知道打工生活里头的ABC,回过头来再做管理,他的手段肯定就不一样。他知道员工们的软肋在哪里。所谓管理,嗨,说白了就是抓软肋。
沙复明带领着王大夫在推拿房里走了一遍,每一个房间都走到了。王大夫对沙复明的盘子已估摸出来了,十三四个员工,十七八张床,不算大,可也不算小了。如果王大夫的资金没有被套住,他的店差不多也能有这样的模样。这么一想王大夫就难受起来了,手指头的关节噼里啪啦又是一阵响。
最后一个房间看完了,沙复明后退了一步,把推拉门关上了。王大夫知道,关键的时刻来到了,谈话马上就走入了正题。沙复明的语调是抒情的,意思是,老同学来助阵,他由衷的高兴,由衷的欢迎,所谈的内容却是平等。王大夫懂沙复明的意思,虽说是老同学,他王大夫在这里和别人一样,没有任何的特殊性。王大夫干脆把话挑明了,轻声说:“这个,老板放心,我打工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既然王大夫把话都说到这儿了,沙复明就搓了搓手,说:“那你就去添置一点东西,生活必需品什么的,我马上打电话到宿舍去,给你清理床位。”王大夫拍了拍沙复明的肩膀,沙复明也拍了拍王大夫的肩膀。沙复明提高了声音,说:“沙宗琪推拿中心欢迎你。”
王大夫侧过脑袋,不解了,明明是“沙复明推拿中心”,沙复明为什么要说“沙宗琪推拿中心”呢?
“是这样,”沙复明解释说,“这个店是我和张宗琪两个人合资的。我一半,他一半,可不就是‘沙宗琪’了么。”
“张宗琪是谁?”
“我在上海认识的一朋友。”
“他现在在哪儿?”
“在休息厅呢。”
“我还没去看望人家呢。”王大夫说。
“没事,”沙复明说,“时间长着呢。什么人家我家的,我跟他一个人似的——他在开会。”
王大夫仰起头,做了一个“哦”的动作,却没有发出声音来。心里头似乎松动一些了。
(节选自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拿》,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王大夫的推拿手艺非常好,但因为自己资金紧张,不得已来到自己同学沙复明的推拿店打工,尽管心有不满却也无可奈何。
B.沙复明带王大夫来到休息区后,当着休息区的全体员工的面郑重地对王大夫说“抽空你还得给他们讲讲”,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员工技艺的不满。
C.尽管沙复明的推拿店不算大,有十三四个员工,十七八张床,然而他拾掇得有条有理,有规有矩,这表明沙复明是个懂管理的人。
D.沙复明对推拿店严格管理,他经常在上班的时候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盲人推拿师在上班期间睡觉,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
E.小说通过对沙复明和王大夫两位盲人推拿师形象的塑造,真实地展现了他们体现世态人情的日常生活,揭示出他们敏感、细腻而又独特的内心世界。
【小题2】文章开头部分,王大夫为什么不称呼沙复明“老同学”,而是把“沙老板”三个字喊得格外有声势?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处,为什么王大夫“心里头似乎松动一些了”?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中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7: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哨 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选自《五女山》)2016年1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B.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C.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
【小题2】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画线一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闻一多(注):从唯美主义诗人到民主斗士
郝逸林
闻一多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深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想影响,1922年创作的旧体诗《忆菊》充分体现了闻一多的唯美主义情怀和诗人的梦,并且展现出古典诗人陶渊明菊花式高洁的形象。闻一多寄寓陶渊明,除了因为陶渊明素以“采菊东篱”著称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能够身居闹市而心无挂碍,有在尘世樊笼中自得其乐的真性情。这是当时闻一多对文学的态度和对自我品质的一种解读。
闻一多在与朋友的通信中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对于诗歌和格律的看法。他在与梁实秋的通信中,提及了“以美为艺术之核心”的诗歌创作观点,这是一种纯艺术主义的思想。此外,闻一多还很重视诗歌的音节、格律,1926年在《晨报副刊》上他发表了《诗的格律》,阐释了他关于诗歌格律的文艺思想——“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他认为,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闻一多的唯美主义思想使得他创作出的诗歌在艺术上更美更雅。他一直强调诗歌创作应该注重“诗的外表形式”,他主张诗的形态和思想的优美要统一起来,反对诗歌平民化。他认为,将诗歌还原为平民化会抹杀文学创作的艺术性。在此阶段,闻一多的文学作品注重艺术与精神的结合。如1928年出版的第二部诗集《死水》不仅表现出了一种处在颓废中的爱国主义激情,而且也是他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的力作。此后闻一多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进行整理,汇集成《古典新义》。必须指出的是闻一多研究古典文学的目的其实是解决本民族的困境。他在1943年给臧克家的信中说道:“经过十余年故纸堆中的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我敢于开方了。”
闻一多早期的纯粹唯美主义思想随着社会动荡、人民凄苦和抗战的爆发而慢慢融入了反帝爱国主义思想。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闻一多作为“清华学生代表团”的一员,参与和领导了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闻一多的品格中开始有了星火般蔓延的爱国烈火。1922年7月,闻一多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身在异国,感受最深的是来自美国的种族歧视,这使得他的爱国思想进一步滋长。在美国留学期间,闻一多写出了《洗衣歌》来表达对于美帝国主义的抗争,他追求自由民主,反对歧视,反对压迫。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闻一多完成学业后毅然回国。
闻一多归国后,面对军阀镇压学生所酿成的血案,闻一多拍案而起,他说:“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不仅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这时的闻一多将文学创作和爱国思想相结合,不再仅仅追求纯美的艺术,而将视线放在了动荡的时局和苦难的大众身上。闻一多写的著名讨伐檄文《兽·人·鬼》,就是针对1945年12月1日发生于昆明的国民党军警镇压学生的“一二·一”惨案而写的。面对国民党的暴行,闻一多义愤填膺,指出了人和兽势不两立,并且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人。
自此,闻一多更是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完成了由“学者”向“民主战士”的根本转变。1946年,闻一多积极筹备李公朴追悼大会期间,昆明街头人心惶惶,并风传闻一多将会是被暗杀的二号人物。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很多朋友都劝说闻一多不要过于积极地参与追悼李公朴的活动,以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但是闻一多在生死抉择面前毫无畏惧,依旧选择了前去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并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他那锋利的言语直指国民党反动派,他用慷慨激昂的演讲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谱写出壮丽的诗篇。如果说闻一多前期是用笔写出了唯美的诗篇,那么后期的闻一多则是用生命写出了追求真理的诗篇!
(选自《党史文汇》,有删改)
(注)闻一多,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2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1925年回国。1943年开始参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被国民党特务枪杀。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忆菊》是闻一多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陶渊明的尊崇和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旧体诗的喜爱。
B.文章列举了闻一多与梁实秋、臧克家等人的通信内容,目的是告诉人们他与这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三个人共同的艺术追求。
C.闻一多在清华大学求学时已表现出心怀天下的志向,参与五四运动更让他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获得经验,为成为民主斗士奠定了基础。
D.《兽·人·鬼》的题目就包含了作者的爱憎:“兽”指的是国民党反动派,“人”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鬼”指杀害学生的国民党帮凶。
E. 闻一多敢于面对严酷的生活现实,为了人民民主,勇敢地走上了一条与黑暗势力抗争的道路,闻一多的这种变化是那个时代的必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乾隆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以文翰受高宗知,直懋勤殿,敕书华严、楞严两经。累迁侍讲,典山西乡试,督山东、浙江学政。
十五年,直上书房。累迁内阁学士。十八年,复督山东学政。擢兵部侍郎。二十一年,丁本生父忧,归宗持服。逾年,起署刑部侍郎。二十三年,嗣父枋殁,回籍治丧。未几,丁本生母忧,未以上闻。御史朱嵇疏劾敏中“两次亲丧,蒙混为一,恝然①赴官”。并言:“部臣与疆臣异,不宜夺情任事。”诏原之。
二十五年,命为军机大臣。敏中敏捷过人,承旨得上意。三十年,擢户部尚书。子齐贤,乡试未中试。诏以敏中久直内廷,仅一子年已及壮,加恩依尚书品级予荫生。又以敏中正室前卒,特封其妾张为淑人。
三十八年,晋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如故。时下诏征遗书,安徽学政朱筠请开局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
敏中为军机大臣久,颇接外吏,通声气。三十九年,内监高云从漏泄朱批道府记载,下廷臣鞫治。云从言敏中尝向询问记载,及云从买地涉讼,尝乞敏中嘱托府尹蒋赐棨。上面诘,敏中引罪,诏切责之曰:“内廷诸臣与内监交涉,一言及私,即当据实奏闻。朕方嘉其持正,重治若辈之罪,岂肯转咎奏参者?于敏中侍朕左右有年,岂尚不知朕而为此隐忍耶?于敏中日蒙召对,朕何所不言?何至转向内监探询消息?自川省用兵以来,敏中承旨有劳。大功告竣,朕欲如张廷玉例,领以世职。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其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宁不痛自愧悔?免其治罪,严加议处。”部议革职,诏从宽留任。四十一年,金川平,诏嘉其劳勚,过失可原,仍列功臣,给一等轻车都尉,世袭罔替。四十四年,病喘,遣医视,赐人参。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选自《清史稿•于敏中传》有删节)
【注】恝(jiá)然:淡然,无动于衷;不在意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是俗称的“状元”。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榜眼和探花。
B.翰林院修撰也就是翰林院的属官,职责是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讲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文件。
C.丁本生父忧意思是于敏中的生父生病。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文襄”是朝廷赐予于敏中的谥号。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B.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C.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D.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敏中在乾隆三年的时候考取了进士,他因为才华被清高宗知晓,朝廷曾经下诏书让他抄写华严、楞严两部佛经。
B.于敏中因为嗣父去世回到家乡治丧,不久他亲生母亲又去世了,但是于敏中并没有上报给朝廷,他受到了御史朱嵇的弹劾。
C.于敏中的儿子乡试没有考中,朝廷认为于敏中为官清廉,特意赐予他的儿子荫生的身份,并且加封于敏中的妾张氏为淑人。
D.于敏中聪明过人,逢迎旨意特别符合皇帝的心意。他长久的担任军机大臣,和朝外的官吏们有很多的接触,也受到过皇帝的处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
(2)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其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宁不痛自愧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天空,群星灿烂,诗人们写出了诸多优美的作品,作为读者,本当用心去读,力于成为理想的读者。但是有人在阅读之余,偏要选出桂冠之作,于是便有了不少纷争。

严羽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自此,七律桂冠便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明代胡应麟认为《登高》一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压卷之作,王世贞也认为:“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当代学者孙绍振则认为王昌龄《出塞(其二)》,“不论从意象的密度和机理上,还是从立意的精致上,都不是前述‘压卷’之作可以望其项背的。”

在这些评价中,第一都是唯一的;然而对于唐诗的评价,也有多元第一的观点。

对于唐代律诗,明代杨慎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和沈佺期的《独不见》难分优劣,认为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诗法上,王世贞指出崔颢《黄鹤楼》与沈佺期《独不见》,“要不得为第一也”。他认为杜甫诗歌虽未尽善尽美,但是堪称第一,故隆重推出了《秋兴八首》中的四首。

对于唐人绝句,也有多个第一的主张。明代王世懋对王昌龄《出塞》为压卷之作颇不认同,认为不过是“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指出“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相较于王昌龄《出塞(其一)》,明代敖英指出“王之涣《凉州词》神骨声调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所以他认为这三首诗呈鼎足之势,都堪称第一。

胡应麟不认同永恒第一的观点,他提出了分期的冠军之说。他在《诗薮》中指出:“初唐绝,‘葡萄美酒’为冠;盛唐绝,‘渭城朝雨’为冠;中唐绝,‘回雁峰前’为冠;晚唐绝,‘清江一曲’为冠。”

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必角逐出桂冠诗作。明代钟惺、谭元春指出:“诗但求其佳,不必问某首第一也。”其实,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

(摘编自朱美禄《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羽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应当是唐人七律的桂冠。
B.胡应麟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言律诗的桂冠。
C.王世贞赞同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唐绝句压卷之作。
D.孙绍振认为《出塞(其二)》比不上《出塞(其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阐释了“唯一第一”及“多元第一”这两种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
B.文章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为读者理解不同观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C.文章在分析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时,均使用了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
D.文章主体部分围绕唐诗桂冠之争展开论述,阐述前人观点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桂冠的论争集中在律诗和绝句,可见这两种体裁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诗体。
B.唐诗压卷之作的纷争中,评价诗歌的标准不一,有意象、立意、声韵、情感等。
C.好的诗歌给予我们艺术的享受和启迪,进而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
D.明代钟惺、谭元春主张读好诗,不必角逐出唐诗的桂冠,作者也认可这一观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属于国际关系的理念范畴。而国际法则是国家相互关系上行为的规范,是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加以规范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理念引领方向,规则决定成效;规则服务于理念,而理念的落实也离不开规则。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需要放到国际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的法律本质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国际法归根到底是由其所处时代国际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命运与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要求国际法制度与时俱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正是契合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国际法的方向与目标。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华传统文化以整体和谐为最大特征,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在国家间交往中,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兼相爱,交相利”,坚信“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原则,重视各国之间建立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在法治方面,也在很早就形成了一系列约束国家行为的规则和惯例。在这些规则及其背后的规则意识基础上,中国古代历经“止有‘际’而非‘国’的春秋战国和“止有‘国’而非‘际’”的王朝更迭,又在近代受到西方国际法的冲击和百年战争洗礼,逐渐形成了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身的独特视角,这些都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文化源泉。

从国际法自身发展的轨迹和逻辑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国际法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价值目标。国际法在每个历史时期所反映的价值目标,体现的都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价值追求,代表的是占优势地位的国家及其统治者的利益,这又归根到底决定于经济基础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程度。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和倡导了一系列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包括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国家平等原则等。但这些原则只适用于资产阶级“文明国家”之间,掩盖不了资本贪欲的野蛮扩张。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切的焦点问题。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和集体安全体制得以确立。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格局面临数百年未有之变局。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和平与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应对全球性挑战也越来越需要各国加强合作。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旧的利益局限,为国际法指出了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根本价值追求,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使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赢得了道义制高点。

(徐宏《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属于国际关系范畴,与规范国家相互关系的国际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B.国际法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当今人类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C.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准则服务于资产阶级“文明国家”,这符合马克思对于国际法根源的判断。
D.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各国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逐渐超越了利益局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站在国际法发展的角度,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
B.文章列举中国历史上国家间的交往规则,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C.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国际法的相互关系,再对此逐层论述。
D.文章既回溯历史,又着眼未来;既有理论论据,又有事实论据,视野开阔,论证充分有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明了国际法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而国际法的走向又影响着这一思想落实的成效。
B.古代中国重视各国间的互利、友好,可见中国古代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比17、18世纪西方倡导的更先进。
C.凡是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国际法观,都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参与世界新格局构建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