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雕楼画栋,水墨丹青,这些蕴含了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元素如何幻化成服装,成为现代人竞相拥抱的时尚符号?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神秘而幻化万方的吉祥图案可以变得时髦时尚吗?央视日前开播的一档名为《时尚大师》的节目里,一位年轻设计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位年轻而时尚的新生代设计师在自己设计的卫衣、T恤和手包里,不仅运用了龙生九子中的螭吻和椒图这两个神兽元素,还加入了我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等模块。整个设计呈现的结果是简洁、舒服、时尚,恰到好处。尤其是受到在门上衔环的椒图神兽的启发,她将手包的提手设计成一个环状并让椒图“咬”住,创意满分,韵味十足,以至现场的专业观察团成员纷纷直接询问手包的价格,以强烈的购买冲动来表达对作品的喜爱。
长久以来,提起时尚,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新潮、前卫,以至于好像只有前卫到有些异类或者让人看不懂才能称之为时尚。然而这种关于时尚的定义显然有失偏颇。中国服装设计师张庆辉对时尚有一番阐述,在他看来,时尚的意义在于打破界域。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客,都传递出创新勇气和文化自信。时尚应该代表着文化自信和自我态度的表达。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当我们厘清了时尚的概念,再回头讨论时尚和传统文化能否结合这个话题时,答案就显而易见了。那些看起来表面并不相关的内容,完全可以和谐共存。一方面,几千年来熠熠生辉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可以跳出严肃、古老等人们固有的印象,依托时尚的载体、借助开放的视野和灵动的设计活在当代;另一方面,时尚若脱离了文化的支撑,必然不能成为经典。相反,时尚产业如果能充分表达文化意象,就可以得到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可以说,时尚根植于文化,而我国独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及其独特的韵味则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更多新鲜元素,给业内人士带来更多灵感,让时尚充满更多可能。尤其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特统文化、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进行自信重塑的阶段,我国的时尚产业发展可谓时机大好。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用时尚的方式打开传統文化脉络,要让传统文化注入时尚产业,需要业内人士抱以虔诚的文化敬畏态度,系统地梳理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绚丽多彩的苗绣、历史悠久的夏布等散落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时尚元素;“高冷”如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也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设计灵感。2018年9月9日一则名为《故宫口红,真的来了》的文章在朋友圈迅速发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据报道,这六款口红膏体的颜色均来自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红色国宝器物。雍容华贵、高端大气的故宫口红一时成为时尚界的新宠。这几款具有中国风神韵的限定版口红发扬传承了东方美学,传递出了真正的东方时尚。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在坚守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的时尚活力;也通过人们对东方时尚审美的追求传递出了千百年永恒不变的魅力。
当然,传统文化与时尚产业的融合不能“为了融而融”。融合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何以时尚的方式活在当代、活在日常是业内人士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时尚和传统的融合,需要业内人士找到恰当的契合点,以一种舒服自在的形式设计表达,还要顺应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毕竟,只有走进了生活,让人们觉得把传统文化穿在身上、摆在家中也可以是一件很酷很潮很时髦的事,文化和时尚的融合才算恰如其分,才能深入人心,用时尚的方式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才算成功。
(选自《用时尚语言表达传统文化也新潮》《人民日报》2018年10月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久以来对于时尚的定义有认识上的偏颇,原因在于时尚的意义的界域没有打破。
B.在设计作品时将传统与时尚融合,有创意,有韵味,作品就有可能深受喜爱。
C.我国独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和独特的韵味为我国时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D.要让传统文化在时尚产业中发挥作用,需要业内人士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一位设计师的作品深受喜爱的事实,说明传统的吉祥图案也可以变得时尚。
B.文章第三段从两个方面论述时尚和传统文化不仅不相悖,而且还可以和谐共存。
C.文章运用摆事实、讲道理、作对比等多种论证方式论证时尚和传统可以相互结合。
D.文章行文思路清晰,主要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长久以来,人们都习惯性地认为时尚就是新潮、前卫,传统就等同于严肃、古老。
B.只要我国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为时尚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契机。
C.文化依托时尚的载体活在当代,时尚依赖文化的支撑成为经典,二者相辅相成。
D.要使文化与时尚融合,只能通过业内人士去深入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活在日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4 08:40: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风 语
胡炎
风,卷着梦的香气,一阵一阵,撩得人难受。
村头老杨树下,他蹲着,目光铸在密匝匝的枝叶间。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金光灿灿,晃得人眼晕。抬手捋一把,那叶子全是钱,新崭崭香喷喷,揣进怀里,平素蔫软的腰杆硬是生生挺得笔直。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几口。心,也给灼得火烧火燎:这财,别人发得,我怎就发不得?
“爹!”进家,他叫。
“弄啥?”爹不看他,手里的锤子起起落落,只顾自加固他的锄头。
“钱……我得用。”
爹的手停了,翻他一眼:“那是留着给你娶媳妇的。”
“媳妇不急,钱急。”他给爹敬支烟。
“到底弄啥?”
“正事,别问!”他把字咬得很重。
爹不再言语。这是他唯一的儿。儿一贯是老实本分的,他不能不依他。
叔、伯、舅、姑……挨个借了个遍。然后村西的、村东的,南头的、北头的,挨门槛进,讨好的笑,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
“就你,也做白日梦?”村人的眼里,满是鄙夷和不屑。
他依旧笑,心里却骂:“狗眼看人低,等着瞧!”
购置设备、联系货商、组织人手……第一批成品终于出炉,没想到,事儿来了。
一块黑转,拍晕了他:“敢跟老子抢生意?”
他摸索着爬起来,捂着流血的后脑勺:“疤哥,我不懂事,您老人家大人大量,抬抬手,给兄弟条生路。”
疤哥叉着腰:“这砖,挨得亏不亏?”
“不亏。”
“想不想再挨一砖?”
“疤哥,您说笑。”
“识相点,拜老子的山头,有钱大家赚。”
“懂了,疤哥,您是爷。”
“好孙子。”疤哥又朝他后脑勺拍了两下,这次不是砖,是手。
有了疤哥,生意竟出奇地红火。
人前人后,便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老实蛋子”,好烟潇洒地掷过去,说话便有了十足的底气。
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
唯有爹,一张瘦瘦的黑脸平静得像十月的秋空,怎也拧不出个表情。或许在他心中,只有锄头、泥土和庄稼,那是他生命的全部。
这晚,他置了好酒、好菜,硬把爹从牛棚子里拉到餐桌旁。
“爹,喝一口解解乏,咱爷儿俩好好说说话。”他捧起酒碗,敬爹。
爹的手沾满泥土,接过碗,却没喝。沉吟一会儿,爹说:“带上酒菜,跟爹走。”
他不知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拾掇了酒菜,跟着走。
月光下,爹的身影更显瘦削,那是日晒的、风吹的、雨淋的。他不由心痛,日后,是得让爹好好歇歇,可劲享一把清福了。
出村向北,穿过一片树林,半山坡上,是自家的祖坟。
墓碑前,摆好酒菜。爹拉他一把:“给先人跪下。”
四周静得出奇,唯有虫声唧唧。
爹说:“儿呀,当着先人的面,你要说实话。”
“嗯。”
“你干的,是正经营生吧?”
“是……”他低着头,不敢看碑。
“那就好,咱家世世代代没啥本事,可都是老实人、正经人,你爷走时跟我说,种好田,养好儿,吃安稳饭是大福。可别辱没了祖宗。”
“……”他哑然,心底里被一只手狠狠掏了一把,底气全给掏光了。然而,一阵风吹过,底气一下子又回来了。
订单越来越多,运气来了,山都挡不住。
车买了,楼盖了,漂亮媳妇娶了,四面都是风光。唯有爹,照样耕他的田、犁他的地、侍弄他的庄稼。地是他的命,随他吧。
然而有一日,他从风声里,听到了异样。
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脊骨一软,腰杆竟再也挺不起了。
两月后,一条新闻充斥大街小巷:全国特大地沟油主犯被判无期徒刑……
这天,荒草历历的祖坟前,爹长跪不起。末了,一头撞在墓碑上。
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撩着很多汉子的心。一张张焦裂的嘴,吐出一团团墨蓝的烟雾,在风中飘呀飘,飘呀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与“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前后呼应,前者是“他”发财梦的开始,后者暗示“他”发财梦的破灭。
B.小说的语言十分生动,如“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中的“拉伤”一词运用夸张的手法,把“他”陪着笑到处借钱的情态写得淋漓尽致。
C.爹带着“他”到祖坟前询问生意的情节,说明爹知道“他”做非法生意后,希望“他”改邪归正,但爹的这一做法并没有产生作用。
D.从“满是鄙夷和不屑”和“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拖了起来”可以看出,小说中的村人羡慕有钱人,这加深小说对人性的揭示。
【小题2】“他”做的不是正经生意,这在小说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三处。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写得极妙,试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作用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鲜空气
陈树茂
天气灰蒙蒙的,人的心情也灰蒙蒙的。
一大早,清脆的电话声,唤醒了百分之百满意公司员工的热情。
接线小姐彬彬有礼地说,您好,百分之百满意公司,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一个男声有气无力地问,我要白云山的新鲜空气,你们可以提供吗?
新鲜空气?接线小姐听过顾客不少奇怪的要求,但这样的要求还是第一次听说,她马上反应过来,说,请稍等,10分钟后回复您。
老板看着这个顾客的要求,有些怀疑;但有钱就得赚,这是他的信条。他马上回复,每袋500元,明天开始送。
对方竟然一口答应。
老板安排小林跟单。第一天,小林4点多就到白云山顶,5点一到,他立即拿出保鲜袋装好空气。按顾客提供的地址,小林来到市中心的一个高级小区。他按了按门铃,开门的是一位老人,还拄着拐杖。
老人接过保鲜袋,打开袋子对着脸,痴痴地笑,就是这个空气,就是这个感觉。他转身掏出500元说,以后每天准时送来。
第二天小林4点多就来到白云山顶,他暗暗发笑,一袋空气值500元,我在这里站一天不就成百万富翁?他照旧5点装好一袋空气,7点准时送给老人。老人闻着空气,依然很享受,不问什么就给钱。
连续几天,小林都在想,白云山的空气真的这么值钱?他模仿老人的神态,深吸一口气,眯着又眼,感受山顶的空气。他很失望,无法感受其中的乐趣。
一天,小林睡过头了,赶到白云山已过5点。他赶紧拿出袋子装空气,心想,我就不信迟几分钟你会知道。
当老人打开袋子时,脸色马上变了,这不是5点的空气!
小林吓了一跳,神了,差几分钟都知道?老人继续发脾气,年轻人做人要老实,是就是,非就非,你再不老实,我让你老板炒你鱿鱼!小林一想到被炒鱿鱼,有些害怕,哀求着说,老伯,请您原谅我一次吧,我找份工作不容易啊。老人看小林快哭的样子,摆摆手说,好吧,今天不给钱,明天继续送。小林说了很多句谢谢才离开。
小林叹了口气,这500元只能自己垫付了。之后,他再也不敢骗老人了。老人每次验货成功后,照样二话不说给钱。
小林送了一个月,一直很纳闷,想找机会问清楚,但公司规定,不得向顾客询问原因。
有一天,小林送货上门,按了好久门铃不见老人开门。他想,暂停服务要提前取消,这是公司的规矩。老人是不是外出了?他侧耳听,屋内好像有些声响。他打不开门,马上打电话报警,警察来了,原来老人晕倒在里面,幸好小林及时发现。小林一直跟到医院将老人安顿好才离开。
一个多月习惯了早起,小林这几天早上也睡不着,心里想着老人的事,也想到了乡下的父母。周末,小林买了水果,去医院看望了老人。老人很惊喜,颤抖着说,谢谢你来看我。
小林看看周边,忍不住问,老伯,您家人呢?老人默默掉下眼泪,断断续续地讲着,两个孩子都出国了,几年也不回来一次,去年老伴走后就成一个人了。
小林好奇地问,那新鲜空气又是怎么回事?老人听完破涕为笑,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单身老人病死家中没人理,我就想到这个法子,让你每天给我送空气,白云山是我和老伴相识的地方,每天可带来一些回忆,你还能定时来看我。
小林又问,您怎么不去老人院?老人摇摇头说我不喜欢去老人院,家里多少有些温暖和回忆,去那里没有家的感觉。
小林追问,那天我迟到取的空气,您是怎么知道的?老人开心地笑起来,你那天在外面给女朋友打电话的声音那么大,我刚好打开窗户,就听到了。
小林也忍不住笑了,从身后拿出一袋空气,说,我今早特意跑去装的,保证是5点的,免费赠送。
老人接过袋子,露出孩子般天真灿烂的笑容。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老人不限价格预定白云山的新鲜空气,为后文的情节作了铺垫。
B.老板有钱就得赚、不问缘由一袋空气售卖500元,提示了当下生活中人们金钱第一、忙于赚钱因而缺少对身边人关怀的现象。
C.小说最后“小林也忍不住笑了”,写出了小林的不好意思,也体现了小林对老人的理解,让小说的结尾有了一丝温情。
D.小说从小处入手,将如今老年人生存的许多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令人唏嘘。
【小题2】“老人”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老人“露出孩子般天真灿烂的笑容”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各美其美
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小题3】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小题4】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小题5】人物的复杂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读和评价的可能,上面材料中所分析的宝钗就是一个复杂性人物。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红岩》这六部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宝钗除外),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复杂性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在以往智慧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的目标。
在2016年中国首届新型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专家指出:北京无论信息化应用程度有多高,交通拥堵与雾霾两大问题不解决,没有人会感觉是“智慧”的。然而要彻底解决这两大问题,单纯靠信息技术手段,单独就城市医“城市病”是没有出路的,北京的“奥运蓝”
“APEC蓝”是短暂的成功试验,“限车、限人,限产(污染企业)”揭示了“城市病”的根本原因所在。城市解决“浮肿”问题,根本出路是城市“瘦身”减肉、乡村“健身”长肉。所以,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必须要站位全局,着眼长远,把新型城镇化、智慧乡村及智慧农业等纳入统筹规划。
和传统智慧城市相比,新型智慧城市虽然仍需要以各类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础,但更为注重的是城市各类信息的共享、城市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以及城市安全的构建和保障,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打通传统智慧城市的各类信息和数据孤岛,实现城市各类数据的采集、共享和利用,建立统一的城市大数据运营平台,有效发挥大数据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应用等方面的作用,同时,随着城市信息化和智慧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更加重视城市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保障城市各类信息和大数据安全。城市的发展最终是为“人”服务,是促进人在城市中更好地生活和发展。因此,要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将成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涉及多环节、多领域、跨部门的复杂系統工程,这也决定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能由单一的政府或企业来完成,需要政府、企业携手合作,共同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随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将培育出一些创新性的企业,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竟争力的产业;同时新技术应用,也自然催生了新产业的创新发展。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限人限产,限制污染B.数据共享,重视应用
C.关注民生,以人为本D.政企联合,共同推进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有关我国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的城市协同管理和社会服务将会越来越普遍。
B.重视各类信息基确设施的建设,依靠高科技手段,就能够解决城市病。
C.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个人网络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D.企业将深度介入城市建设领域,科技创新促使新型的产业链逐步形成。
【小题3】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