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断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共4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中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7-14 05:49: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车 站

卞之琳

抽出来,抽出来,从我的梦深处

又一列夜行车。这是现实。

古人在江边叹潮来潮去;

我却像广告纸贴在车站旁。

孩子,听蜜蜂在窗内着急,

活生生钉一只蝴蝶在墙上

装点装点我这里的现实。

曾经弹响过脆弱的钢丝床,

曾经叫我梦到过小地震,

我这串心跳,我这串心跳,

如今莫非是火车的怔忡?

我何尝愿意做梦的车站!

1937年4月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
A.诗歌开头写夜行的列车“从我的梦深处”抽出来,结尾却写“我”不愿意做梦的车站,意味着该诗的内部关系松散,自相矛盾。
B.诗歌开头两行即出现的“梦”和“现实”的对比,奠定了全诗以对比的手法来营造意境和深化主题的基调,是理解全诗的关键。
C.古人在江边的情形与“我”在车站的情形两相对照,有古今、动静之别,构成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巨大张力,使人读来莫衷一是。
D.“弹响”“小地震”等带有动的色彩的想象,当源于列车经过时的地面震动的感受而接着写到“心跳”,则是将物我合一的处理。
【小题2】诗歌为什么要以“车站”为标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小题3】诗中三次写到“梦”,各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诗歌结尾一句写“我何尝愿意做梦的车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