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所谓996,是指工作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根据上述规定,若公司强制实行996工作制度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对于违反法律规定强制要求的加班,劳动者有权拒绝。

张耀律师表示,若是单位安排员工延长工作时间的,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加班,单位应当根据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或予以调休;但若员工出于自愿加班的,不属于法律意义的加班,单位也无需支付加班费。如果企业利用鼓励的模式变相强制要求员工加班,比如公司因员工拒绝加班而对员工降职、降薪、处罚、辞退的,员工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尽快构建起法治维权的法律体系,重点治理各种形式的“隐性强迫”加班现象。

———新华网4.16

材料二 

我们的企业不仅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灵感;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苦干是奋斗,巧干也是奋斗;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因此,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而应该正视他们的真实诉求。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强制推行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也会助长“磨洋工”的顽疾。从企业家角度来看,他们身上的极限奋斗精神是可贵的,但要考虑到普通员工的位置不同,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不仅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傲慢,也不实际、不公平。事实上,这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如何才能最大限度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把加班长短作为激励手段,这肯定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但显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企业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地工作,更要激发员工更高效地工作;不仅要靠加班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只有那些能够做好平衡兼顾的企业,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人民日报4.16

材料三

《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北京财经4.13

材料四 

国家还处于发展中阶段,仍然需要劳动者的奋斗与拼搏。正是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推动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奋斗与拼搏,仍将是我们这个快速前进社会的主题词。而996的讨论则启示我们:未来中国的活力,将来自于快乐地去劳动,让劳动者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不再是温饱时期的拼命工作赚钱,而是需要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发现兴趣、陪伴家人、寻找意义。因此,正确打开996话题的方式,不是要不要奋斗拼搏,而是如何更好地去奋斗拼搏。按照“效率工资理论”的观点,员工工资水平越高,他们的生产就越有效率,忠诚度也会大幅提高。当然,员工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注重工作家庭生活的平衡。如此,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和体面就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人民日报4.15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996工作制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这种工作制工作时间超过了《劳动法》规定的正常工作时间。
B.人们现在需要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期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体面就业的目标。
C.当劳动者被企业要求延长工作时间时,这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加班,劳动者应得到相应的加班费或调休,企业不能利用鼓励的模式强行推行996工作制。
D.如果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能做好平衡兼顾,让员工能兼顾工作和休息,就能顺应时代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对996工作制的员工并不等同于不奋斗的人,崇尚奋斗,崇尚劳动应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一味地强制要求加班。
B.材料三中显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国有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加起来占比不足一成,民营企业占比最高,所以996工作制在民营企业中最盛行。
C.企业管理者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体现了管理者的傲慢,管理者应思考怎样最有效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D.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加快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新时代使劳动者快乐地劳动,有助于激发未来中国的活力。
【小题3】材料一、二、四中,都报道了996工作制,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8 08:4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决定了历代的中国政体、中国人的“内”“外”观和中国域的历史发展轨迹。即使中国在近代受到西方文明的强力冲击,中华文明体系及其持质也仍然持续深刻影响中国的文化与社会演变,包括价值伦理的演化、话语体系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重新构建。
中华传统文化索尚的是包括天下万物运行规则在内的“天道”,也被有些学者概括地表述为“天、地、君、亲、师”,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几千年来,历代中国人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就是这样一幅尘世间人尽其オ、遵守公德、各得其所、和谐有序的社会图景。中国人坚信“天下大同”的人类理想与“天道秩序”的终极力量,认为人应“畏天命”,而在“有教无类”宗皆指导下的“教化”过程则是“天下”人类各群体感悟并接受“天道”的过程,而且坚信所有的人群迟平都应能接受这一“天道”。
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华文明不提侣个人主义,强调的是社会公德和万物众生都应遵循的天道”,这是另一种道德伦理体系。中国人所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讲的决不是西方式“民主选举”中的多数,而是顺应天理、持合“为公而思”的公心,这种“公心”所考虑的是天下之人,不是某个派别的信众,不是某个政权下辖的国民,也不是某个小群体或个人。
中华传统文化虽然强调社会公德和集体伦理,不强调个人权利,但并非没有平等观念。
中国人的“平等”观念,既体现在与并文化异群体的交流中,体现在尊重境内不同族群传统和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在财产继承制度中。中原地区的财产继承是男性子均分制,而不是欧洲或日本社会的长子继承制。中国人没有歐洲社会那种国化的家获“世袭”概念,不仅皇朝世系可以“改朝換代”,民众和士人可以接受那些尊崇开继承中华文化的异族治者(亡国而不亡天下);贵胄世家也是“君子之译,五世而新”“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中原皇朝历代选拔贤能的主要果道是面向全体臣民的科举制。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秦十分赞赏中国的科举制,认为比欧洲各国的舟位领地世制更加体现出平等精神。
直至今日,政府各级部门的顿导在中国社会仍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父母官”,国内任何地区如果在经济财政、民生拢业、物供应、抢险牧灾、基设施建设、医疗保健、教育质量、社会保牌、道德治安甚至坏境生态等方面出现问题,中国国民都会指责政府部门的失职,而政府官员也会被问责。在两方国家中的政府,主要责任限于国防。(“兵”)和执法(”州”)。中华传統文化中的“天道”观和民众对执政者角色功能的期望完全不同于再方社会,我们在理解古代基至今天的中国社会时,要认识列中国政府与西方国家政府之间的本质。
(摘编自马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受到两方文明神时,中华文明体系及其特质仍影响着中国文化,以及价值伦理和话语体系。
B.中国人认为天命可畏,相信“天道秩序”的终极力量,任何人都应能通过教化来感悟并接受”天道”。
C.与两方文明不同,中华文明强调的是社会公德和万物众生都应遵的“天道",所以不提倡个人主义。
D.直至今日,中华传统文化的“天道观”依然严重影响着国民对政府职责的认识和政府对官员的评价。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强调中华文明基本特质的影响,再分析其内,最后阐述其对理解中国社会的意义。
B.文章从正反两方而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天道”的概念,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C.文在二、三段运用引用、对比论证,突出中华文明崇尚“天道”而非个人主义的独一无二的特质。
D.文中以中原历代皇朝的科举制为例,证明了中华文化虽不强调个人权利,但还是有平等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传统信仰角度来看,部分学者概述的“天、地、君、亲、师”的概念,与“天道思想是相通的。
B.在2018年的台湾县市长选举中,虽然国民党大获全胜,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得到了“民心”。
C.中国人因为在与异文化异群体交流中讲究“平等”观念,所以会尊重境内不同族群传统和地方文化的多样性。
D.我们如果认识到中国政府与西方国家政府之间的本质性差别,就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甚至今天的中社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两天一篇“外卖毁灭下一代”的爆款文章备受关注。文章的主要意思是,外卖带来的塑料袋使用的增长会破坏环境,为了保护地球,保护下一代,请远离外卖。
外卖行业破坏生态环境,是一个看似正确但充满哗众取宠嫌疑的结论。使用塑料餐具会污染环境,这个逻辑是成立的,但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不能是消灭这个行业,而是如何减少对这类餐具的使用。但对于环保这类很有公共价值的议题,似乎“毁灭下一代”这种逻辑简单且粗暴的文章更容易动员人,大概这种议题夹杂了道德关怀,动辄斥为原罪更有吸引力。
针对这篇文章的批评中,有人反复提及这样一个常识,即环保是一个专业问题。“毁灭下一代”这样的爆款文章,注定只是哗众取宠,而提不出真正的解决办法。外卖引发环境污染,绝不是坏行业引发的社会问题,对于外卖这个行业,不能用纯粹道德分析的视角去对待。
(摘编自何小手《对外卖的许多批评已经走偏》)
材料二:
《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一文出现后,自省之余,人们更有必要思考,泛泛地指责外卖业能否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正如不开车不是治理雾霾的长久之计一样,在互联网外卖业改变很多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当下,要求人们不点外卖既不现实,也不合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外卖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也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垃圾污染不是什么新问题。那篇网文缺乏的正是对外卖与整体垃圾污染之间关联的论证。在互联网外卖发展之前,生活中大量塑料袋、塑料盒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垃圾污染。如今,外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加剧了垃圾污染,并没有科学严谨的统计。外卖的确是都市年轻人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塑料制品的渠道之一,这些人同时也是互联网上的主流发声者,或许会因此夸大外卖造成的环境影响。如果把视野扩大到所有的产业,外卖导致的塑料产品需求增长未必有想象的那么多。
(摘编自《毁掉下一代的不是外卖,正是那片面的环保观》)
材料三:
近日,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起诉百度外卖、美团、饿了么三家外卖平台环境污染责任纠纷一案。对此,饿了么公关部高级公关专家回应,重庆绿联会提交给法院的证据,并不能证明垃圾污染完全由外卖平台造成(9月25日《青海法制报》)。
有数据显示,上述三家平台日接单量2000万份,按照每单消耗3个塑料餐盒估算,日消耗塑料餐盒超过6000万个。数据还显示,三家平台每天所用塑料袋可覆盖42万平方米,相当于59个足球场。
但外卖平台自认为现有证据不能证明污染完全由平台造成。理由之一是,餐厅打包的餐盒数量是外卖送餐餐盒量的4倍至5倍。“4倍至5倍”是否真实不得而知,但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双方各有看法,但有一点是很肯定的,即外卖平台必然造成一定环境污染,至于造成多少生态损害,需承担多少责任,则应由法院来认定。换言之,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这起案件本质上就是让外卖平台来认领自己的责任。
(摘编自冯海宁《外卖平台污染案,意义胜过输赢》)
材料四:
外卖送餐企业十分关注餐具垃圾问题。日前,美团点评和饿了么纷纷开始试行“无需餐具”服务,分别在APP下单页面上添加了“无需餐具”选项,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用户参与“自备餐具”活动。
但据了解,试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些商家宁可在用餐者的口味偏好上花心思、下功夫,怕出错,比如少糖、少油、不要香菜等,但是对于放不放筷子的问题,则抱着“宁可信其要,也不信其不要”的心态。“万一没放筷子,”一位饭馆老板说,“客人给我差评怎么办?我还得再派人送一趟,人工成本又上来了。”
有分析认为,在处理外卖垃圾问题上,外卖平台能起的作用有限。只有提供外卖服务的餐饮企业、一次性餐具的生产商、消费者等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各方协力,才有望改善目前外卖餐盒带来的环保难题。
(摘编自《外卖平台“无需餐具”选项陷尴尬》)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卖毁灭下一代”的爆款文章主要意思是呼吁人们远离外卖,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进而保护地球,保护下一代。
B.“外卖毁灭下一代”的爆款文章夹杂了道德关怀,用简单而粗暴的逻辑动员读者,是不可取的。
C.“外卖毁灭下一代”的爆款文章只是泛泛地指责外卖行业,而未能提出真正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
D.“外卖毁灭下一代”的爆款文章受到一些人的批判,主要就是因为这篇文章认为环保是一个专业问题,需要专业人士来应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认为,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外卖会引起环境污染,而全盘否定外卖行业的存在。
B.都市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叫外卖,他们同时也常在互联网上活动,因此他们了解外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且有夸大该影响的可能。
C.重庆绿联会与三家外卖平台的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案中,针对绿联会的指控,外卖平台完全给予了否认。
D.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案中,输赢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通过这一案件令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责任才是最重要的。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你说说,在处理外卖垃圾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丰城的窑

江 子

(1)这些年,我爱看瓷,去过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景德镇等地方看瓷,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好境遇,捎带着,写了一本叫《青花帝国》的书。

(2)也看窑。景德镇的古窑,福建漳州平和的克拉克瓷的古窑址,都去看过。吉州窑呢,那是我故乡的风烟,是小时候就亲近的。

(3)有人说,瓷上有山水花鸟,有杯盘罐盏,有时间的刻度朝代的信息,窑么,一个废弃的隆起物而已,有啥看的呢。可我认为,作为大地上的文化遗存,窑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文明和精神的密码——它是一个具有丰富信息量的文化母体,是指认一块土地气质的最好证据。

(4)看窑去。

(5)江西丰城是列入唐代六大青瓷名窑的洪州窑的故乡。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的历史。

(6)说是看窑,可先看的还是瓷。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厅里琳琅满目。那是些需要绳子系住的四系方耳罐,用于陪葬的瓷俑,用于熏香的博山炉、盛酒的杯盏、寓意吉祥的鸡首壶、长颈的莲花瓶、印着暗花的碗、开片的玉壶春瓶……

(7)它们的颜色是米黄色和褐色的。它们的身上有经年的黄土印记,显示它们在泥土的黑暗里待了很久。它们身上的纹饰有方形纹、水波纹、麻布纹等。它们还有一道共同的美学体征,就是釉不及底——那是洪都窑这一家族的共同族徽:那釉色从瓷首瀑布一样涌向瓷底,可在途中似乎接到了一个统一的律令,猛地刹住了脚步。仿佛是洪州窑的图腾,从这一美学特征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动与静,儒与道,喧囂与沉默,绚烂与平滨……

(8)在器型上,洪州窑的瓷与景德镇的瓷初看起来并无不同。可是,洪州窑的瓷要显得更饱满雄浑,更古朴粗犷,正与东汉到五代这一段历史的气质对应。

(9)那是比宋元明清更古的古代。那样的古代,要比后来更删繁就简,更有天地原初之感,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那是落日、沙漠、荒原、古井、炊烟、茅庐、旧城池、古驿道构成的古代。那也是班超平定西域、魏蜀吴逐鹿中原、陶渊明种菊、李白醉酒的古代。

(10)我了解到洪州窑出产的青釉瓷器产品曾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东亚、西亚一带,《唐书·韦坚传》中有洪州窑产品运抵长安的记载,我不免想入非非:

(11)陶渊明、李白饮酒,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用的可是洪州窑生产的酒盏?

(12)“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曹植《箜篌引》)在如此举杯交错的、具有浓郁魏晋凤格的盛大场景上,洪州窑的瓷是不是有可能在现场?

(13)它是否以砚台、笔洗的身份,陪王羲之书写《兰亭序》、顾恺之画《女史笺图》?杨贵妃的荔枝,洪州瓷是否做了托盘?

(14)看窑去。

(15)汽车穿过丰城市区,向着乡间驶去。

(16)我们来到了贛江东岸的石滩乡港塘村窑址。我之所见,不过是一个隆起的不規则土堆。土堆边两条牛在偃卧。我们的脚下,全是瓷器的碎片——那可都是汉唐时代的遗老。不远处,是几口水塘,闪耀着水光。水塘里,许多鸭子在游。更远处,是那个叫港塘村的村庄,一栋栋崭新的现代楼层民居矗立。

(17)环视着处于赣抚平原的丰城乡村,想象着洪州窑生产的盛景,我的眼前不禁迷离了起来,我仿佛回到了洪州窑兴旺的古代,四野涌现出了无数的烟火。在我不远的窑址上,火焰熊熊,烟火中,有人肩扛着两长条瓷器出来,有人呢,推着槎柴向着窑口去了。有人在火道旁用长长的杆子举着火照(瓷胚样品)。更远处,别家的窑厂升起了白烟。整个赣抚平原,在烟尘中隐现。而更远一些的赣江码头,许多瓷器正在装船。天空灰蒙,而赣江里不少船已经张开了帆,驶向长江的方向,和茫茫天际,驶向汉唐历史的深处……

(18)五代以后,那些隆起的窑包,渐渐成了夕阳下沉默的废墟。洪州窑青瓷的风光, 要让位给五百里之外的景德镇。

(19)可是,丰城因做瓷而起的文脉并没有断。创造过洪州窑辉煌历史的丰城人,也同时被这样的一段历史塑造。那一段历史,赋予了丰城人以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那隆起的一座座窑址,是丰城人制瓷辉煌历史的注脚,也是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的贮藏库和精神纪念碑。

(20)我们当然有理由敬重丰城土地上那些已经废弃的洪州窑。窑边那些带着美丽花纹的瓷器碎片,何尝不是可以给当代生活提供源源不断能源的精神芯片!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3月9日第12版,有删节)

【小题1】阅读(1)~(3),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作者“爱看瓷”“也看窑”的原因。
(1)“爱看瓷”:________________;
(2)“也看窑”: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二次出现“看窑去”的文字,具有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试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画曲线的段落。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结尾“精神芯片”的丰富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前,全球首家共享书店在安徽合肥正式亮相。在这家书店,只需用手机下载“智慧书房”APP,注册并缴纳99元押金,扫一扫书后面的条形码就可以直接把书带回家。共享书店模式的启动,实现了由买书到借书、把书店变成自家书房、由个人阅读到共享阅读的重大转变。
只能现场翻阅或购买,不能借阅带走,这是书店与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共享书店打通了书店与图书馆的区隔,从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角度,这种规则,倒确实是契合了“共享理念”的实质。同时,看完即还,无需为囤书而烦恼,也满足了时下不少人的“断舍离”态度。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办卡和借阅,其实也都比较方便了。但相对来说,共享书店,因为其属于商业性质,在书的更新效率和服务等方面,都有着优势,相信能给人与一般图书馆不一样的借阅体验。
抛开共享概念不谈,三孝口书店的最大特点,其实体现在书店服务人员从过去的销售身份变身为用户的专属阅读顾问,以“给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阅读服务”为目的,给予人们更为专业的阅读指导。专属阅读顾问,这一点,在目前绝大多数的民营书店和公共图书馆,都属于比较稀缺的服务,若能够借此形成特色,必将增加书店的吸引力和卖点。但问题在于,专属阅读顾问要能够真正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导,要求可不低,是否能实至名归,还需要市场检验。
为了鼓励阅读、传播阅读,共享书店还推出“阅读奖学金”制度,只要根据规则完成阅读任务,即可获得充值押金的返还。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书店的APP将自己拥有的书籍在“智慧书房”的虚拟空间内进行管理,通过写书评、晒书拍等方式进行评论和交流,实现“以书会友”。这些延伸服务,是致力于增加书店与读者的互动频率,并扩大阅读的社交功能,这与时下一些民营书店所主打的社交体验,其实有着殊途同归之效。
其实,对真正热爱阅读的人而言,书店具体的经营模式到底是怎样并不重要,关键还是店内所提供的书的质量到底如何,是否能满足特定群体的阅读口味,能否引领一种有质量的阅读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共享书店也好,传统书店也罢,只要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的阅读和消费体验,都值得肯定。
事实上,书店作为一种市场化机构,它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图书馆,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即是经营的好坏,评判权最终还是在市场和消费者手上。明晰这一点,其实不必要太在意书店的形式,市场自然会给出最客观的答案。
(选自朱昌俊《“共享书店”:形式不重要,好坏交由市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书店的出现,即将实现把书店变成自家书房、由个人阅读到共享阅读的重大转变。
B.共享书店之所以按照当下流行的“共享理念”来运营,是因为它打通了书店与图书馆的区隔。
C.共享书店推出众多延伸服务的目的是增加与读者的互动频率,扩大阅读的社交功能。
D.共享书店的阅读顾问给读者提供了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指导也更为专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当下出现的“共享书店”这一新兴事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论述思路清晰。
B.文章认为,书店只要能给真正热爱阅读的人带来良好的阅读和消费体验,就值得肯定。
C.读者可以通过共享书店的APP在“智慧书房”的虚拟空间内管理自己及他人拥有的书籍。
D.文章指出:“共享书店”这种形式并不重要,书店经营的好坏最终会由市场来评判。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够像“共享书店”一样将书借阅带走,书店与图书馆的区别就已不再明显。
B.真正热爱阅读的人并不关心书店的经营模式,因此“共享书店”对他们吸引力不大。
C.因为“共享书店”商业性质的属性,所以在书的更新效率和服务等方面存在优势。
D.继多种共享形式之后,共享书店的出现说明我国共享经济在不同的领域逐渐有了新的尝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语的秋天
符浩勇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
“哟,每公斤十元。”屋里人吵嚷起来。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你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村长打着哈哈说。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茵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竞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末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帮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培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们兴致勃勃,但也流露出心中的顾虑和对老黄的不信任,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
B.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讲述了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叙事起伏有波澜。
C.“失语的秋天”中的“失语”一词,意蕴丰富,既表现了老黄经历风波后的无奈,更表现了村民们事后的负疚和惭愧。
D.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与不愿将之卖给老黄时的冷漠形成反差,突出了村民们的自私冷酷、贪得无厌。
【小题2】请简要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村长”在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