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心的猎枪

马海霞

爷爷的果园里有三间石头屋,是爷爷亲手盖的,夏天住在里面凉飕飕的,不用扇扇子也感觉舒适惬意。我和哥哥可以随便在果园里玩耍,随便摘园子里的水果,但唯独不能动爷爷石屋北墙上挂着的那支猎枪。爷爷发话了,谁要动那支猎枪一个手指头,就把谁的屁股打开花,还要把他撵出果园,永远不许再踏进果园半步。

从小我就知道,猎枪除了爷爷能背在肩上,谁也不能碰,连父亲也没这个特权。爷爷说,猎枪有灵性,跟着他几十年了,只有他懂它,外人乱碰容易走火,伤到自己,伤到别人,都是灾难。

我喜欢爷爷背起猎枪的样子,像个战场上的英雄,但村里人都笑话爷爷:背了一辈子枪,枪法却像瓜地里进了雨水的西瓜,时间越久越烂。这话不假,爷爷枪法不准,十足的不准,他天天背着猎枪在果园里找兔子打,但从未打到过一只。

邻居李大爷,背着猎枪出去俩小时,回来枪杆子上就挑着几只野兔,在那个一年吃不上几顿肉的年代,李大爷家的孩子们着实让小伙伴们羡慕,他们隔三岔五就能开荤,吃到兔肉。偶尔李大爷路过我家门口,也会虚让一下:“送给你家一只兔子吧,等你爷爷打到兔子,估计得下辈子,哈哈哈……”听到此话,我把冒出喉咙的哈喇子用力吞咽下去,边关大门边说:“不要,俺不吃兔肉,奶奶说吃了兔肉会长兔唇的。”

李大爷的几个孩子一年吃的兔肉数也数不过来,他们的嘴唇也没裂出豁子来,倒是兔肉的香味儿飘到我家,馋得我使劲儿咬着嘴唇,嘴唇都被咬得干裂蜕皮,有时肿了,像个兔子嘴,难看死了。

我央求爷爷,下次发现兔子了,一定瞄准了再打,别再让兔子跑了。爷爷抽了一口烟,悠悠地说,可能我眼花了,瞄不准了。

李大爷听到这话儿,乐得眼泪都下来了,他打趣爷爷说,老马头,我是指哪打哪,你是打哪指哪,咳,知道为何你家果园小毛贼少吗,就是怕你的烂枪法,打兔子不成再误伤到了人。

爷爷嘿嘿笑着说,我这枪法不准的名声都是你喊出去的吧?

李大爷哼了一声,扭头便走了。

有一次,我跟着爷爷巡园,远远看到一个妇人在偷摘我家桃子,我刚要出声喊她住手,爷爷一把捂住我的嘴,拉着我躲到一块大石头后面,待妇人走后才将我拉出。我问爷爷,为何不呵斥偷果贼,还要躲在一旁,看着她偷?爷爷说,一个妇道人家,可能家里困难才冒险来偷的,几个桃子值不了多少钱,咱若当场逮住她,她一定害怕,再把她吓出个病来,咱良心上过意不去。

后来,派出所要求村民上交猎枪,李大爷的猎枪被没收了,他再也不能打兔子了。过了几日,他见爷爷的猎枪没上交,便向派出所举报了爷爷。那天派出所的民警来果园里找爷爷,爷爷亲手摘下挂在北墙上的猎枪递给民警,民警看了看,又还给了爷爷。原来爷爷那支猎枪是假的,怪不得爷爷一辈子没打死过一只兔子呢。

问爷爷为何背着假枪巡园呢,爷爷说,新中国成立前世道乱,果园没少被贼偷,他自己做了一支假枪,故意传出枪法不准的名声,果园里贼果然少了不少。用李大爷的话说,枪法不准比枪法准更吓人呢。那些贼人知道了,才不会为了仨瓜俩枣提心吊胆的,害怕爷爷打兔子时误伤了自己呢。

爷爷说,也有人胆子肥,他巡园子时发现有人偷果子,但他不会明喊抓贼呀,他每次都自言自语,声东击西说,娃呀,前面有只兔子,别动,我瞄准了哈。小毛贼听到便撒丫子跑了。

爷爷的猎枪永远不会走火,但却一直走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喜欢爷爷背起猎枪的样子,像个战场上的英雄”这句话显示了爷爷在“我”心中的形象,和村里人都笑话爷爷枪法很烂形成对比。
B.李大爷的言行衬托了爷爷的形象。李大爷枪法准,但爱炫耀,他假意要给“我”家一只兔子,其实是为了炫耀自己,嘲笑爷爷的枪法。
C.“奶奶说吃了兔肉会长兔唇的”,“我”说这一句话反映出“我”的复杂心理,“我”想吃兔肉但又反感李大爷,为了维护自尊便如此说。
D.妇人因为家里贫困才出来偷桃子,这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社会情况,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有助于理解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小题2】小说最后揭示了“猎枪是假的”这一真相,这一结局在前文有哪些伏笔?
【小题3】爷爷的“走心”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7 05:47: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到寒山顶
杜芳清
今年春节期间,我独自登上近些年新开发的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的顶巅。山上被冰雪覆盖,空中仍飘着小雪。风不大,却像刀子一样刮人肌肤。山上仍有隐隐约约的路迹,是管理山林的清洁工扫出来的,还是寒风有意无意之中吹出来的,我不得而知。我也不愿多想它。人生有限,岁月宝贵,不必物物寻根,事事探底,只需走好自己愿走的路,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在雪天高低错落的茫茫山野中游走,我自然得拣道而行,因为我早已从人生的坎坷道和荆棘林中走出,摆脱了莽撞,抛却了固执,摈弃了狂想,甩掉了浅薄。况且这山的地形坡谷我早已熟知。尽管如此,我还是捡了一根长长的干树枝作探路之物。
我不怕冷,尽管是零下二十一度,我并没有感到那种奇寒。但我还是在两个毛衣之外又加了件藏蓝色大衣,大衣领内又围了条黑白间点的围巾。我慢慢地随意而轻松地向前放步,上坡,越谷,转弯,踏阶,雪花为我轻扬飘舞,树木为我冰清玉洁。这些坡坡岭岭道旁渠畔的白杨、垂柳、青草、野花,夏季是何等地放情开颜潇洒妩媚!可时光一转,秋风一吹,它们就叶子变黄,枝干变秃,“一朝春尽红颜老”了。自古女子怕红颜褪去,男子怕体弱无能,但这是自然沧桑,谁都逃脱不了啊。只是我想,处在同一个时间段和年龄段的人,其精神和状态竟有天地之差,有的女子潇洒依然,风韵独存;而有的女子却褶皱网面。有的男子成熟威武,年富力强;而有的男子却面如土灰,老态龙钟。何止同龄,不同龄者亦是如此,有的年过八旬,仍是鹤发童颜,声如洪钟;而有的不足三十,却是疲态不振,目光呆痴。我曾于十五年前说过:真正的青春在精神,而不在年龄。眼前的山野已不是秋天,而是银装替换了绿装的严冬季节。可我却聊发少年狂气,稳踏阶台,迅速登上了山顶的凉亭中。
在山巅,我忽然感到一股冰凉的清气穿过我的全身,脑腔中的杂质和腐物也被全盘清除,浑身觉得好轻松好清醒。六十多年的人生风雨击破了我的童真,酸甜苦辣的悲欢阅历练就了我的才智,善恶正邪的人世百态顿悟了我的思维。此时此地,我敢于面对苍天厚土,面对人世尘寰,庄严而郑重地说:天地之间,人界之中,我好清醒好轻松啊!
我挺胸东望,大西北名城乌鲁木齐的千楼万厦笼罩在雪花飞舞之中。冬季是冷,可没有寒冷,哪来的雪花飞舞?哪来的玉树琼枝?哪来的栩栩如生的冰雕雪人?哪来的茫茫千里壮观气派的冰雪世界?我喜冷,还不在于它的外观外貌,而在于它的哲学内涵。许多人都喜欢热,因为热能生春,没有春天,哪会有山明水秀万紫千红的胜景?因为热能生情,没有热情,就会出现心难通、事难成的冷落而尴尬的局面。但热盛出浮躁,热极出膨胀。人间诸事之败大都败在一个“热”字上。少年意气导致的打杀成祸,受委屈不忍,一怒而结冤仇,都市邀友聚会上的酒桌醉态……这些有失社会文明又污染人文环境的劣态,极为影响人们的心灵健康。这就需要一个“冷”字。有冷才有静,先冷而后静。静生平和,静出智慧。任何棘手之事、麻烦之事,必须先作冷处理,然后再图良策。这样才能据情顺理,得以比较合情合理的解决。所谓“三思而后行”,不冷静何来三思?不三思何来良策?无良策事怎能做顺做成?无论是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国事、民事,都不能偏离这个思路和程序,其先决条件就是:先冷静下来!
雪花陪伴我下了山。路迹不清,我竟然没有滑倒。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的地形坡谷熟悉,又懂得拣道而行,加以树枝探路,随意轻松而行,无惧天气恶劣,最终登上了山巅。
B.作者已经六十多岁了,人生的风雨让他思想成熟起来,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才智不凡,人世百态领他思维顿悟,他活得清醒而轻松。
C.文章开头写“山上仍有隐隐约约的路迹”,结尾写“路迹不清”,“路”一语双关,既指上山的路,也指人生之路;首尾呼应,卒章显志。
D.文章边叙边议,借登上顶而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思索,抒真情,启人智,散发着智慧、哲理的光芒。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小题3】作者说“人间诸事之败大都败在一个‘热’字上”,倡导遇事“先冷静下来”,你是否赞同这说法?结合本文和现实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翻开历史地图可以看到,唐、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合绘的版图很大,远远超过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的版图,而且不同时期版图变动的幅度十分明显。这种情况说明,这些时期中国的历史疆域尚未完全形成。比如,宋朝与辽、金等王朝大致互为“敌国”关系。不过,这个“敌国”关系反映的是古代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关系。古代国家并无国家主权、国界等现代意义上的观念,而且“敌国”关系具有不确定性,也可能向臣属、从藩的关系转变。在中国历史上,汉、唐等元代以前的中原王朝,并无明确区分边疆与邻邦并分别施以不同的治策,而是主要通过推行以朝贡、封赏为基本内容的封贡制度,将自身的观念、制度、文化等传播到华夏地区以外的区域,企望形成以华夏为中心的文化圈。元朝则对南部边疆与邻邦分别施以不同的治策。在云南行省辖地,元朝普遍设置统治机构并推行土官制度,征收赋税、推行儒学教育;对安南、缅国、占城等实际上是邻邦的藩属政权,则实行派遣达鲁花赤(掌印官)、按期纳质朝贡、君王定期入觐等制度。这说明,元朝在新的高度实现了国家统一,对边疆与邻邦实行不同的治策,以制度的形式肯定了宋代以来中国历史疆域趋向形成的事实,原先的“敌国”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研究中国边疆史,需要关注地缘政治问题。地缘政治是指与地理因素相关的政治问题。中国古代对地缘政治早有认识,并形成了一些相关思想与策略。中国的历史疆域逐渐形成并趋于巩固,关键是中原王朝较好处理了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形成了有利于全国统一的机制,把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由原先微弱的影响发展为实际上的有效统治。中原王朝地缘政治观的特点,是重视人文因素、文化传统的作用,相对忽视海洋等地理因素,并受到注重天人关系、强调等级制度、以文化分尊卑等观念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边疆地缘政治观,中原王朝形成了以下治边方略:“守在四夷”的方略,对蛮夷施行德治、教化的方略,通过封贡制度对外施用文化软实力的方略。
中国历史上的边疆治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在博弈的参与者、利益得失、策略、信息四个要素中,策略是核心,直接关系到博弈的胜负。在边疆治理中,中原王朝逐渐形成博弈谋胜的方略,大致包括注重长远和全局的方略、善于造势和用势的方略等。中原王朝往往以农业文明为固守基点,以华夏之地安定繁荣、避免周边势力侵扰为宗旨,表现出企望和平、退让保守的倾向。中原王朝幅员广阔、情况复杂,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因此形成了“先事华夏而后夷狄”“重根干轻枝叶”的原则。在边疆事务中,中原王朝在信息获取、情况反馈与用兵效率等方面并不占优势。因此,扬长避短、避免争一时之短长,通常被统治者奉为治边的圭臬。但中原王朝在边疆治理中善于用势,若形势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就能果断决策、大胆出击,辅以可以调动的雄厚资源,最终获得胜利。
(摘编自方铁《抓住重点问题推进中国边疆史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的“敌国”关系不是不变的,而是可以转变的,具有“敌国”关系的国家可能向臣属、从藩的关系转变。
B.古代中国的“敌国”,并非像现在所指的各自拥有国家主权,有着明确国界而互相具有敌意的两个或若干个国家。
C.互为“敌国”关系的宋朝与辽、金等王朝,实质上是当时的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它们是地位大致相等的势力。
D.元朝对云南行省辖地、安南、缅国、占城分别施以不同的治策。这使元朝在实现国家统一上有了新的高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原王朝认识到地缘政治对处理中心与边缘的关系的重要作用,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地缘政治观。
B.中原王朝最初只对边疆地区有微弱的影响,后发展为有效统治,使中国的历史疆域逐渐形成并趋于巩固。
C.中原王朝注重农业文明,以华夏之地安定繁荣、避免周边势力侵扰为宗旨,表现出企望和平、退让保守的倾向。
D.注重长远和全局的方略、善于造势和用势,是历代中原王朝在边疆治理的方略,他们以此使自己在博弈中赢得了胜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形成以华夏为中心的文化圈,汉至元代以前的中原王朝主要通过推行封贡制度,传播自身的观念、制度、文化等。
B.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是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不断融合的过程,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疆域最大的时期。
C.“守在四夷”,对蛮夷施行德治、教化的方略,通过封贡制度对外施用文化软实力的方略,是中原王朝根据自己的边疆地缘政治观形成的治边方略。
D.在边疆治理的博弈中,中原王朝以策略为核心,扬长避短、眼光长远,善于用势,辅以可以调动的雄厚资源,最终获得胜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镇上的将军

陈世旭

小镇上来了一位将军,一位挂着休养的名儿在接受审查的将军。

我们第一眼看见将军的时候,不约而同地从心里叫起来:“他怎么会是一个将军呢!”矮小干瘪,一脸打皱的老皮,身子佝偻着,还跛着一条腿!

将军常常独自一人站在十字街口那棵被雷轰了顶的老樟树下。拄着茶木棍,挺直身板,不断地眨着那双有点昏花的眼睛,一声不响地在那里一连站上好几个时段。既不同谁交谈,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看到,他还有很厉害的火气。

那一天是个假日。在开得刚刚能伸进一只手臂的肉铺门前,人头汹涌,乱哄哄地吵得震天响。

将军站在老樟树下盯着这一切。突然,他走到沸腾的人群后面,举起那根茶木棍,在一个穿着绿军装的人背上敲了敲。这个满头大汗的人,正大声嚷嚷着,他是领取机关配给的,有优先权。现在他猛一回头,看到了一双血红的眼睛,马上就从人堆里退出来。“老,老首长,有事吗?”他刚入伍到此地不久,知道这是个老将军

“哪个单位?干什么的?”

“驻军炊事班的。”

一阵沉默。

“立正——”将军突然一声大喊,这完全规范化的严厉的口令声,一下就压倒了整个街口乱嗡嗡的嗓音。

口令继续从将军急迫的呼吸中迸发出来

“向左——转!

“跑步——走!”

将军对着小兵跑去的方向,以标准的立正姿势挺立着,胸脯强烈起伏。

十字街口霎时鸦雀无声。好像出现了一股神奇的约束力量,刚才忘我地拥挤着,冲撞着,喧嚣着的人群,鱼贯地排起了队形。

 

不久,镇上发生了一桩极其重大的事件。

那天,将军来了急病。他蜡黄的脸上淌着冷汗,他刚走进镇医院诊疗室,看到一个妇女拉着护士在哀求:“救救我的伢吧,我赶了三十里路,天还没亮就到了,可现在……”将军伸手触到孩子的额角,立刻缩回来,喊道:“快,快把他抱进来。”随后,他自己一阵风似地扑到医生的桌前:

“医生!急诊病人!”

桌子后面,本镇最高贵的女人,镇长夫人,医院负责人,主治医生,正在给一个远房亲戚听诊。这位亲戚正眉飞色舞地给地数着一笔账——他女儿这次订婚的收入。女医生听得如此入迷,以至于听诊器老半天没有揶动了。听见将军的呼喊,她斜了一下眼:“再快,也得挂号。”

“我挂的是一号!”农村妇女急忙说道。

“我问你,这个人挂的几号?”将军指着女医生的远房亲戚。

“嗬嗬嗬,你是专门寻老娘的麻烦来了哈。我问你,你是这伢子的公还是爸?”

“无耻!”

“什——么?我无耻?你这个不识趣的老东西!我无耻什么?

“刷”的一声,将军挥起了他的茶木拐棍。

狂妄的女人尖叫一声,抱起了脑袋。

但是,拐棍没有落下来。将军伸出另一只手,抓住拐棍的另一头,紧接着“咔啪”一声,结实的茶木棍断成了两截。

这件事,立刻就传遍了全镇。一向树叶掉下来也怕打破脑壳的小镇人,脸上居然也有了一种不怎么安分的愠怒之色了。

 

很快,一个阴影笼罩了小镇。

1976年,敬爱的周总理,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逝世了。噩耗宣布的当天上午,将军出现在街口的老樟树下。

在料峭的冷风中,将军显得异常憔悴。

“同志们……”他喊着,喑哑的声音听起来觉得陌生。人们默默站住了。他弯下腰,吃力地拉开一个硕大的提包的拉链,露出了一整袋黑纱。然后,他抬起头,突出的喉结艰难地抽动了一下:“请吧……”

不需要解释。人们不假思索地一个跟着一个,从将军脚前的提包里拿起黑纱,佩戴起来。

“谁叫你这样做?”镇长的一只被香烟熏得焦黄的手,从后面按到将军的肩上。

将军一声不响。

“我们已经传达通知,基层和民间一律不搞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你这样做,目的是什么?”

将军纹丝不动。

镇长暴怒地转过身,面对街口,大喝一声:

“你们都给我站住!把黑纱摘下来!”

人们惊惶地站住了,但谁也没有动手摘黑纱,眼睛齐刷刷地看着将军。

镇长朝将军转过身来。

将军连眼珠也没朝他转一下。他脸上有一种漠然的平静。

“你这样做是要付出代价的!等着吧,等着我来打发你们!”镇长扭歪了嘴脸说道。紧接着,他从街口消失了。

一直到完全看不见镇长了,将军突然张开嘴,艰难地喘息起来,然后,颓然倒下了……

 

历史有个坏脾气,喜欢嘲弄极力要驾驭它的人。这一年十月发生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巨变以后,的确有一些人被打发了。不过,不是镇长所预言过的那些人,而恰恰是镇长本人。对将军的审查也证实了那些罪名都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不实之词。

当我们按照新世纪的蓝图,着手小镇建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为将军建一个纪念碑。但是,该建一个怎样的纪念碑,却吵开了。在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位老人挤到人群中间,把他枯瘦的手颤巍巍地举起来,指着那棵老樟树,说:

“什么纪念能比得上它呢?它老皮斑剥,叫雷轰了顶,但是它根不死!看看吧,这碧绿鲜亮的新枝枝,新叶叶……”

在老人哽咽着说完这些话以后,我们突然觉得这棵树变成了将军:他拄着茶木拐棍,挺直身板,不时眨一眨有点昏花的眼睛,一声不响地注视小镇的种种变化。

(注)①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四人帮”害怕人民悼念周恩来,下令禁止举行悼念周总理的活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抑后扬,开篇没有交代将军的人生经历,对其被拉下马、接受审查的原因也并未涉及,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军初到小镇时,常常独处,不同人交谈,与镇上的人们保持着距离,因为他明白自己的处境,也对周围的人有戒心。
C.小说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换叙述的方式推进,这既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又充实了小说的内容。
D.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匠心独运,看似闲笔,实则大有深意,例如开篇写到的“老樟树”,就暗示了将军的处境及精神追求。
【小题2】面对镇长的三次“问话”,将军一语未发,但将军都用体态语作了回答。请结合文本,说说划线句子将军的体态语各传递了怎样的信息。
【小题3】文章结尾“一声不响地注视小镇的种种变化”,结合全文,请说说将军使小镇上的人们发生了哪些变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 0.3-0.4 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 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B.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C.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D.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设绿色社会无疑是形势所逼、规律所在、民生所需,但这是一个艰难的长期过程。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第一,相对于环境系统自身的演变而言,人类的干预和影响仍然是有限的。第二,相对于可视性强、具有流动性的和有明确污染致因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等而言,一些可视性不强、易固化而又致因复杂的污染往往容易被忽视,由于其不断的累积性、极端的复杂性和滞后的社会影响等,这类污染也更难治理,比如说土壤污染、基因污染、生物多样性损失等等。事实上,这类污染可能对人的健康和社会持续具有更深层次、更为全面的威胁,而我们目前在这些方面的应对还很薄弱。第三,在社会转变方面,目前的工作重点是转变行政体系、行政行为和调整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这是非常艰难的工作,尤其是持续转变是需要考虑其所面临的客观挑战的。第四,相对于制度建设而言,制度的执行是更为复杂、更为艰难的,尤其是制度内化为社会成员自觉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其中甚至还会有扭曲、冲突与反复,这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也是可以充分汲取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智慧的重要方面。第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变化,但是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仍然具有长期性,我们仍然需要平衡发展与环保,在推动环境保护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摘编自洪大用《绿色社会的兴起》,《社会》2018年第6期)

材料二:

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情况趋势图(2007-2015年)

废水排放总量(亿吨)工业废水排放量(亿吨)

(数据:《2015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材料三:

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9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29.3%;23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0.7%。

112个重要湖泊(水库)中,Ⅰ类水质的湖泊(水库)6个,占5.4%;Ⅱ类27个,占24.1%;Ⅲ类37个,占33.0%;Ⅳ类22个,占19.6%;Ⅴ类8个,占7.1%;劣Ⅴ类12个,占10.7%。

全国31个省(区、市)223个地市级行政区的5100个监测点(其中国家级监测点1000个)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评价结果显示:水质为优良级、良好级、较好级、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分别占8.8%、23.1%、1.5%、51.8%和14.8%。

(摘编自《2017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材料四:

20多年前,安吉只知道追赶现代化。余村人靠着山上优质的石灰岩,自办水泥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0多万元。GDP一路高速增长的红火,掩盖不住溪流浑浊、烟尘漫天的黯淡。1998年,安吉在国务院开启的太湖治污“零点行动”中受到了“黄牌警告”。在整治任务的倒逼下,县委、县政府当年就投入8000多万元铁腕治污。不久,大竹海吸引导演李安前来拍摄《卧虎藏龙》,也带来了一拨拨游客。

安吉人初尝“生态”的馈赠,在2001年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并在2003年提出创建全国首个生态县。余村也下了狠心,相继关停矿山和污染企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直降到20多万元。

纠结和苦闷之时,县委班子调整思路、果断决策,提出“坚持生态立县、突出工业强县、加快开放兴县”。这些年,安吉县历届领导班子对三大战略始终坚守不渝,所有引进项目都严格执行一条高压线:污染项目不进来,进来项目不污染。从2005年到2016年,安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12.5%,境内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曲线同向而行、同步而进。

(摘编自《安吉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光明日报》2017年11月18日)

【小题1】下列不属于建设“绿色社会”措施的一项是
A.消除导致土壤污染、基因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损失等的根源。
B.完善环保制度建设,重视制度的执行与制度内化为行为习惯。
C.减少工业废水排放,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各类水源水质。
D.关停各地矿山、水泥厂和石灰窑等企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环境系统自身的演变规律、环境污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环保制度建设与执行的困难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等诸多因素,建设绿色社会是艰难的漫长过程。
B.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近年来持续下降,而废水排放总量却一路攀升,工业废水排放量在废水排放总量中占比已不足三分之一,可见工业废水对环境影响不大。
C.透过影响生态环境状况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2017年我国大中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湖泊与地下水水质并不理想,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地下水质被评为差级。
D.浙江省安吉县开展绿色生态乡村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保护环境与增加收入之间应该如何取得平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动力。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安吉县能成功走上绿色发展之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