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镇上的将军

陈世旭

小镇上来了一位将军,一位挂着休养的名儿在接受审查的将军。

我们第一眼看见将军的时候,不约而同地从心里叫起来:“他怎么会是一个将军呢!”矮小干瘪,一脸打皱的老皮,身子佝偻着,还跛着一条腿!

将军常常独自一人站在十字街口那棵被雷轰了顶的老樟树下。拄着茶木棍,挺直身板,不断地眨着那双有点昏花的眼睛,一声不响地在那里一连站上好几个时段。既不同谁交谈,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看到,他还有很厉害的火气。

那一天是个假日。在开得刚刚能伸进一只手臂的肉铺门前,人头汹涌,乱哄哄地吵得震天响。

将军站在老樟树下盯着这一切。突然,他走到沸腾的人群后面,举起那根茶木棍,在一个穿着绿军装的人背上敲了敲。这个满头大汗的人,正大声嚷嚷着,他是领取机关配给的,有优先权。现在他猛一回头,看到了一双血红的眼睛,马上就从人堆里退出来。“老,老首长,有事吗?”他刚入伍到此地不久,知道这是个老将军

“哪个单位?干什么的?”

“驻军炊事班的。”

一阵沉默。

“立正——”将军突然一声大喊,这完全规范化的严厉的口令声,一下就压倒了整个街口乱嗡嗡的嗓音。

口令继续从将军急迫的呼吸中迸发出来

“向左——转!

“跑步——走!”

将军对着小兵跑去的方向,以标准的立正姿势挺立着,胸脯强烈起伏。

十字街口霎时鸦雀无声。好像出现了一股神奇的约束力量,刚才忘我地拥挤着,冲撞着,喧嚣着的人群,鱼贯地排起了队形。

 

不久,镇上发生了一桩极其重大的事件。

那天,将军来了急病。他蜡黄的脸上淌着冷汗,他刚走进镇医院诊疗室,看到一个妇女拉着护士在哀求:“救救我的伢吧,我赶了三十里路,天还没亮就到了,可现在……”将军伸手触到孩子的额角,立刻缩回来,喊道:“快,快把他抱进来。”随后,他自己一阵风似地扑到医生的桌前:

“医生!急诊病人!”

桌子后面,本镇最高贵的女人,镇长夫人,医院负责人,主治医生,正在给一个远房亲戚听诊。这位亲戚正眉飞色舞地给地数着一笔账——他女儿这次订婚的收入。女医生听得如此入迷,以至于听诊器老半天没有揶动了。听见将军的呼喊,她斜了一下眼:“再快,也得挂号。”

“我挂的是一号!”农村妇女急忙说道。

“我问你,这个人挂的几号?”将军指着女医生的远房亲戚。

“嗬嗬嗬,你是专门寻老娘的麻烦来了哈。我问你,你是这伢子的公还是爸?”

“无耻!”

“什——么?我无耻?你这个不识趣的老东西!我无耻什么?

“刷”的一声,将军挥起了他的茶木拐棍。

狂妄的女人尖叫一声,抱起了脑袋。

但是,拐棍没有落下来。将军伸出另一只手,抓住拐棍的另一头,紧接着“咔啪”一声,结实的茶木棍断成了两截。

这件事,立刻就传遍了全镇。一向树叶掉下来也怕打破脑壳的小镇人,脸上居然也有了一种不怎么安分的愠怒之色了。

 

很快,一个阴影笼罩了小镇。

1976年,敬爱的周总理,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逝世了。噩耗宣布的当天上午,将军出现在街口的老樟树下。

在料峭的冷风中,将军显得异常憔悴。

“同志们……”他喊着,喑哑的声音听起来觉得陌生。人们默默站住了。他弯下腰,吃力地拉开一个硕大的提包的拉链,露出了一整袋黑纱。然后,他抬起头,突出的喉结艰难地抽动了一下:“请吧……”

不需要解释。人们不假思索地一个跟着一个,从将军脚前的提包里拿起黑纱,佩戴起来。

“谁叫你这样做?”镇长的一只被香烟熏得焦黄的手,从后面按到将军的肩上。

将军一声不响。

“我们已经传达通知,基层和民间一律不搞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你这样做,目的是什么?”

将军纹丝不动。

镇长暴怒地转过身,面对街口,大喝一声:

“你们都给我站住!把黑纱摘下来!”

人们惊惶地站住了,但谁也没有动手摘黑纱,眼睛齐刷刷地看着将军。

镇长朝将军转过身来。

将军连眼珠也没朝他转一下。他脸上有一种漠然的平静。

“你这样做是要付出代价的!等着吧,等着我来打发你们!”镇长扭歪了嘴脸说道。紧接着,他从街口消失了。

一直到完全看不见镇长了,将军突然张开嘴,艰难地喘息起来,然后,颓然倒下了……

 

历史有个坏脾气,喜欢嘲弄极力要驾驭它的人。这一年十月发生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巨变以后,的确有一些人被打发了。不过,不是镇长所预言过的那些人,而恰恰是镇长本人。对将军的审查也证实了那些罪名都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不实之词。

当我们按照新世纪的蓝图,着手小镇建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为将军建一个纪念碑。但是,该建一个怎样的纪念碑,却吵开了。在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位老人挤到人群中间,把他枯瘦的手颤巍巍地举起来,指着那棵老樟树,说:

“什么纪念能比得上它呢?它老皮斑剥,叫雷轰了顶,但是它根不死!看看吧,这碧绿鲜亮的新枝枝,新叶叶……”

在老人哽咽着说完这些话以后,我们突然觉得这棵树变成了将军:他拄着茶木拐棍,挺直身板,不时眨一眨有点昏花的眼睛,一声不响地注视小镇的种种变化。

(注)①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四人帮”害怕人民悼念周恩来,下令禁止举行悼念周总理的活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抑后扬,开篇没有交代将军的人生经历,对其被拉下马、接受审查的原因也并未涉及,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军初到小镇时,常常独处,不同人交谈,与镇上的人们保持着距离,因为他明白自己的处境,也对周围的人有戒心。
C.小说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换叙述的方式推进,这既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又充实了小说的内容。
D.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匠心独运,看似闲笔,实则大有深意,例如开篇写到的“老樟树”,就暗示了将军的处境及精神追求。
【小题2】面对镇长的三次“问话”,将军一语未发,但将军都用体态语作了回答。请结合文本,说说划线句子将军的体态语各传递了怎样的信息。
【小题3】文章结尾“一声不响地注视小镇的种种变化”,结合全文,请说说将军使小镇上的人们发生了哪些变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7:12: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似乎说他是“中国文化的守夜人”更能符合我心目中鲁迅的样子。我这一生,与其说是在中国的现实生活里过来的,不如说是从中国文化中走过来的。中国当代文化的风云变幻使我像在茫茫暗夜中走路,不知自己的脚将踩在什么上。记得小时和母亲住在农村一座黑糊糊的土屋中,睡梦中醒来,见母亲还坐在我的身边,心里就感到很踏实,很安全,若是发现身边没有一个醒着的人,心里马上就恐怖起来。在我的感觉里,鲁迅就是一个醒着的人。感到中国还有一个醒着的人,我心里多少感到踏实些,即使对现实的世界仍然是迷蒙的,但到底少了一些恐怖感。中国现当代文人说的多是梦话。梦话也有文学价值,但对我这样一个胆小的人,说梦话的人甚至比不说梦话的人更加可怕。鲁迅之所以在我的心灵中占了一个特殊的位置,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守夜人有守夜人的价值。在夜里,大家都睡着,他醒着,总算中国文化还没有都睡去。当然,在夜里,醒着的也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还有其他一些人。别人都睡了,正是偷东西的好时机,小偷就多了起来。小偷是没有在白天当强盗的勇气的,他得等到夜里,趁别人昏睡的时候,悄悄跑到人家家里取钱或财物。乱世出英雄,暗夜出盗贼。对于现代社会,中国大多数的人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有少数的知识分子明白了一点世界大势。只要他们不管别人的死活,不管整个中国的前途,耍点小聪明,施点小诡计,就能捞摸到不少的好东西。
鲁迅原本也是有条件趁机捞一把的,但他非但没有捞,反而把中国知识分子的那些小聪明、小把戏,戳破了不少,记录了不少。有了鲁迅的存在,他们想任意地涂抹历史就有些困难了。等到中国人都从睡梦中醒过来,人们至少还可以从这个守夜人的作品里,知道那时候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选自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鲁迅是“中国文化的守夜人”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小题2】鲁迅这位“守夜人”的价值表现在哪些地方?
【小题3】请以《呐喊》中的《风波》为例,谈谈你对划线语句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西洋社会有些像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直至一挑。每一根柴在整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清楚不乱。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常由若干人组成。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因为一个人可参加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不可能同时出现某根柴。我们称这种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为“团体格局”。西洋家庭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来”,你知道和他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西洋,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中国“阖第光临”虽常见,但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包括哪些人。

为什么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名词,我们会不清不楚呢?这表明我们的社会格局和西洋格局不相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得清楚的柴,而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这就是“差序格局”,描述了一种按离自己距离远近来判定亲疏的人际格局。这种格局主要体现在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上。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

在我们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有丧事要助殓。这是生活互助机构。可这不是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厚薄而定。就像贾家大观园,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便更多了,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源于此。

与中国不同的是,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就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去。这不是人情冷热问题,而是权利问题。

(摘编自费孝通《差序格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中国人不清楚“家”的概念,所以导致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不同。
B.每个人在“差序格局”中都是影响他人的圈子中心,圈子波纹到哪,影响就到哪。
C.“差序格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我们社会具有“亲属关系”与“地缘关系”。
D.在中国社会中,“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这让中国家庭可大可小,大可至一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举朋友写信的事例,把西方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概括为“团体格局”,分析了西洋人的“家庭”构成。
B.第三至四段紧承西洋社会特点,从“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两方面举例论述了中国社会格局特点。
C.第五段对比中西方社会格局特点指出:中国社会中一些“人情冷热”问题,在西方社会属于“权利问题”。
D.作者虽不像提出“团体格局”那样鲜明地提出“差序格局”,但却围绕“差序格局”展开论证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把西洋社会格局比拟为柴捆有缺陷,这体现出作者思维的严谨与缜密。
B.西洋人认识“家”透彻深刻,中国人对此却比较模糊,这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C.在“差序格局”中,亲属关系社会网络虽然包含的人不尽相同,但以“己”为中心。
D.中国人深感世态炎凉,是因为那些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伏尔泰:抗争与幽默并存
①伏尔泰是法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作家之一,被视为反暴政、残酷的英勇战士。有人形容他说,伏尔泰的名字享誉世界,总会引起生动的反应。也有人认为,在一个官僚、工程师和生产者的世界里,他是一位必不可少的哲学家。伏尔泰说:“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它减轻了生命的负担。”
②早在学生时代,伏尔泰就形成一种富有反抗精神的气质。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进行辩论,争得脸红脖子粗时伸手一指说:“走开,否则我就打发你到冥王爷那儿去取暖。”同学挑逗说:“为什么不去地狱?那儿挺暖和的!”伏尔泰诙谐地说:“谁知道是不是真有地狱呢!”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赫二世仰慕伏尔秦的才学和名望,邀请他到宫廷做事。伏尔泰希望得到普鲁士国王的支持推行改革,欣然应允赴任。但很快他就发现,弗里德利赫二世治国的专横和荒唐同历史上的暴君毫无二致。尽管国王对他礼遇有加,可他还是不愿意继续为他所用。就在这个时候,柏林科学院院长莫倍督依出版了一部荒谬绝伦的著作,主张建立一座城市,只许人们讲拉丁语;在地面挖一个窟窿,直通到地球的核心;将树脂涂抹在病人身上,借以防止其丧失生命力,如此等等。伏尔泰挺身而出写了一篇文章,对这些奇谈怪论进行了犀利的抨击和嘲讽,因此触怒了普鲁士国王。国王的亲信来到伏尔泰的门前,烧掉那篇檄文表示抗议。伏尔泰借坡下驴,把钥匙和勋章退回国王,毫不犹豫地离开了王宫。
③伏尔泰是幽默大师。有一次,伏尔泰想要出门,开口吩咐仆人说:“儒塞夫,去把我的鞋拿来。”儒塞夫赶紧取来鞋子,伏尔泰见鞋上沾满泥土,就责怪说:“早上你怎么忘了擦擦它。”儒塞夫满不在乎地说:“先生,我看用不着。走这条破土路,两个小时以后,您的鞋不又像现在一样脏了吗?”伏尔泰穿好鞋,没说什么就走出家门。儒塞夫见食橱上着锁,就追出来喊了一声:“先生慢走,给我钥匙!”伏尔泰反问道:“钥匙?”儒塞夫点头表示:“对,食橱上的钥匙。我还要吃午饭呢!”伏尔泰奚落说:“我的伙计,吃什么午饭呢?两个小时以后,你不也将和现在一样饿吗?”伏尔泰跟朋友聊天,将一位作家大加赞扬一番。朋友当即告诉他说:“听到您这样慷慨地赞扬此人,我感到很遗憾。要知道就是这位先生,老在背后说您的不是。”伏尔泰付之一笑说:“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都说错了。”伏尔泰成为文化名人,他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伏尔泰看不惯摄政王奥尔良的放荡,出言讽刺了几句,结果被逐出巴黎。不久他又被投入巴士底狱,蒙受了近一年的牢狱之灾。
④伏尔泰84岁结束在国外的流亡生活,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大哲学家归来的消息一经传开,前来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一天竟有上百位。有一个外地读者仰慕伏尔泰的大名,给他写了一封长信。接到伏尔泰的回信后,这位读者深感荣幸,从此不间断地与大师有书信往来。伏尔泰没有闲工夫应酬,回信了断说:“读者阁下,我已经死了。”孰料那位读者仍不死心,没过几天又有书信寄来云:“谨呈伟大的伏尔泰先生于九泉之下。”大思想家不得已,只好再次回信表示:“望眼欲穿,请您快来。”伏尔泰对咖啡情有独钟,到了上瘾离不开的程度。一位朋友关心他的健康,好心奉劝说:“别再喝这种饮料了。这是一种慢性毒药,你是在慢性自杀!”伏尔泰潇洒一笑说:“你说得一点不错。我想它一定是慢性的,不然为啥我已经喝了65年还没有死掉呢?”
⑤伏尔泰一生与专制和宗教偏见为敌,无论处境多么艰难他都坚信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临终前他拒领圣餐,不搞临终仪式,也不发表信仰声明。一位牧师前来为他祈祷,倾听他最后的忏悔。伏尔泰毫不客气地质问:“牧师先生,是谁叫你来的?”牧师自信地回答说:“伏尔泰先生,我是受上帝的差遣,特来为你做临终祈祷的。”伏尔泰毫不客气地说:“请拿出你的证件来,让我检验一下,以防有人假冒!”看到床边的灯光忽明忽暗,他发出疑问:“怎么,灵前的烛火已经点燃了?”话音刚落,他就与世长辞了。
(选自高景轩《伏尔泰:大师的幽默人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伏尔泰敢于对当时的柏林科学院院长提出挑战,对院长的奇谈怪论进行犀利地抨击与嘲讽,不怕因此触怒国王,并自动离开王宫,这件事表现了伏尔泰的反抗精神。
B.伏尔泰对仆人儒塞夫的幽默,表现了他对做事不得体的仆人不直言指斥,而是以幽默的态度引导、令其思考的态度
C.对于那位背后说他不是的大作家,伏尔泰用一句幽默的话来表明,表现了伏尔泰他对作家的不屑
D.他以“谁知道是不是真有地狱”,对有地狱这一传统说法发出了疑问,表现在对传统迷信说法的反抗。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它减轻了生命的负担”,其中“希望”可以理解为理想追求,“负担”可以指精神和物质上的压力。
B.伏尔泰被逐出巴黎。又被投入巴士底狱,是由于他成为文化名人、其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并出言讽刺了摄政王奥尔良。
C.那位仰慕伏尔泰的读者给伏尔泰寄信说“谨呈伟大的伏尔泰先生于九泉之下”,表示即使伏尔泰去世了,他也要写信表达情感。
D.伏尔泰临终前问“怎么,灵前的烛火已经点燃了”,这是伏尔泰奚落有人盼他早死,因为只有人死后,他灵前的烛火才会点燃。
E. 本文选取伏尔泰生活中的几件事,有详有略,写出了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和幽默风格的伏尔泰,这其中语言描写起到了关键作用。
【小题3】作者以“抗争与幽默并存”为题,你认为在伏尔泰身上,抗争与幽默两者关联密切吗?请谈谈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所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由此来看,延续中华文脉是振兴中华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有人举起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彩。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人类文明犹如百花园,只有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百花园才会最美。每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发展好、形成特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必定能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发展方式与文明形态。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以及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都属于民族文化。
B.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是被强制消灭的文明,而中国的契丹属于自行衰落的文明。
C.多元文化时代提倡延续中华文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观点有合理之处,但本质上是错误的。
D.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相互平等,世界应当允许多元文明并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指出本文的论述对象——文化,并且从浅层和深层两方面指出了民族文化的标志。
B.文章的论点是“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后文的论述和假设都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
C.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重点在于分析问题部分。
D.文章论述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式,“契丹灭亡”是举例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民族内部政权兴替了,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种朝代的更迭就只是“亡国”。
B.如果契丹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注意保存文化,保留民族认同的核心,就一定不会消亡。
C.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但每个民族仍然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D.“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强调每个国家都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形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千秋正气 一代虎痴

张善子,号虎痴。在民国时期曾风云军政两界,任过少将旅长、县长、总统府咨议等职。

1926年夏,张善子结束政治生涯而回归艺术。

张善子一生与虎有不解之缘,视虎如子如伴,把在苏州网师园所豢养的虎取名“虎儿”。甚至当时投拜大风堂的弟子,除执礼于他及张大千和同门师兄外,还须向“虎儿”行见面礼,为画坛千古奇事一桩。张善子还在黄山寻虎,甚至标新立异将“虎儿”送苏州报国寺高僧印光大师说三皈,并赐得法名“格心”,为佛门及世俗之趣事雅谈。

张善子一生作画无数,精山水、人物、走兽。他的山水画讲究大气魄、大胸怀,多描绘名山大川,尤其是所画的黄山颇具代表性,日本画坛有“近代黄山画派始祖”的评价。张善子的骨子里有一种大忠、大孝、大节、大情、大悯,形成了属于“我之为我”的文化结构,而且不乏体验及表现,故所作人物画除佛教题材外,更多的为古代忠勇之士和孝悌之人,同时颇多理想化的愿景。这当然与其接受孔孟之道有极大关系。他所画走兽多为十二生肖中的勇猛忠孝对象,但最擅长的还是画虎,且通西画表现技法。对此,其师曾熙在《与弟子张善子论书画之问答》中言:“善子弟善画虎画佛,既通西法,又求宋元以来诸大家参证之,自当卓然成家。”

张善子痴痴地把虎作为人文情怀表达的主体,甚至作为人文理想传达的载体,堪称中国绘画史上将虎的物态、情态、理态表现最充分和最深刻的大师,名播东西方。张善子画虎用大笔挥洒,注重以气势取胜;细致工巧处,注重将虎的皮、肉、骨描绘逼肖,甚至入木三分。他笔下的虎汪洋恣肆、万千气象,涌动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或庄谐并举,或传虎之母子情深,或表虎震慑群山之威风,或抒虎长啸山林之意气,或显山兽君王之风采,或善谑讥讽事态百相,赋予它种种象征,价值判断总在褒扬与鞭笞、歌颂与痛斥、刚烈与柔情、动物与人类中交替,构成哲学意义上的二律背反。

张善子画虎常常出其不意、异想天开、天马行空,令人叹为观止,甚至不乏冷幽默。其代表作《十二金钗图》,更是构思新颖奇特,反其意而用之,或讽喻当时各路军阀混战,或讽谑当时的苛政,或谐谑世间的人兽不分,构成了其作品鲜明的思想性及哲学思辨意义,不乏社会意识,具有警世现实的价值体系。张善子的虎痴情结超越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画虎的画家,甚至“意想天开”(曾熙语),不乏浪漫主义理念及行为方式,把虎的艺术表现与千奇百怪的现实奇妙地结合起来。他对虎的认知,实在堪称千古一人。

中国抗战时期,张善子为昂扬中华民族的抗战斗志,特地创作了巨幅画《怒吼吧,中国!》(长2丈,宽1.2丈)。该画面为28只猛虎以咆哮之势直扑向一个落日.即象征当时中国的28个行省同仇敌忾打败日寇。画右角题署的“雄大王风,一致怒吼!威撼河山,势吞小丑”。抗战一周年,张善子又创作了《中国,怒吼了》,即取两大素帛拼巨幅画,上画雄狮怒目狂吼并足踏日本敌国富士山。画势磅礴,诗情万丈,具有艺术与宣传相结合产生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开抗战巨型宣传画之先河,被报刊发表,并印制成宣传画送往前线,广为流传,轰动中国。

(摘编自汪毅《千秋正气一代虎痴》)

(相关链接)
①1938年,张善子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携手张大千共同画的180幅作品赴法国、美国展览,为中国抗战事业举行义卖。张善子精心绘制了几张巨虎图,赠送给罗斯福,罗斯福被它们体现的中国精神震撼,视画为奇珍,特别吩咐将画挂在白宫林肯像侧。这幅珍贵的画作至今仍陈列在白宫大厅。

(摘编自《虎痴张善子的传奇一生》四川新闻网一成都日报2007年05月03日)

②长时间的奔忙劳碌,使张善子的身体日益不支。美国医生诊断后,建议他在美国长期疗养,但张善子却眷念着炮火硝烟中的祖国。他抱着病体,于1940年9月2日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归国的旅程。……回重庆仅十五天,便逝世于歌乐山下的宽仁医院,终年五十九岁。

(选摘自王东伟《“虎痴”怒吼记》)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张善子在黄山寻来老虎,取名“虎儿”,豢养在网师园,还特地请苏州报国寺印光大师为“虎儿”说三皈,并赐法名“格心”。
B.张善子尤其精于山水画的创作,他描绘名山大川讲究大气魄、大胸怀,尤其是所画的黄山颇具代表性,因此在日本画坛享有“近代黄山画派始祖”的崇高评价。
C.张善子笔下的虎神形兼备,寄托了他自己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理想,通过种种象征手法表达了价值判断,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D.《怒吼吧,中国!》和《中国,怒吼了》两幅力作,均构思新颖,气势宏大,又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宣传效应。
【小题2】作为艺术家,张善子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哪些具体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张善子画虎有哪些艺术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