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将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有效配置,符合创新、绿色。开放。共皁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也面临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信用机制尚不健全,治理手段跟不上发展形势等问题相关监管部门需要妥善处理创新发展与有效监管的关系,保障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不同行业的共享经济发展模式托有不同特点,具体监管活动应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对于涉及乘客人身安全的问题,监管部门可以要求网约车平台采取更为有效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在资金融通的P2P平台上,对于非法集资、欺诈公众的行为应严厉惩处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1日)

材料二:

2013—2020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及预测趋势图

“共享经济”规模(亿元)

材料三:

一方面,共享经济带来了百姓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以共享单车为例,它的出现解决了人们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使得都市中原本已被边缘化的自行车重回人们生活中。对于共交通来说,共享单车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拥堵。而共享汽车、共享玩具等平台的出现,有利于对社会闲置资源进行再次调配,让大众廉价地共享这些资源。商品经济发展、互联网技术成熟和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促进了人们对人和物关系的观念发生改变,人们更看重使用而非占有——而这正是共享经济出现的内驱动力。

另一方面,共享经济带来的困局仍然待解。首先是资源浪费问题。当前泛滥、堆积造成的资源浪费恶果已经形成。据统计,去年共享单车的投放量达到2000万辆,这些自行车报废之后会产生30万吨废金属。其次是维护问题。私占、私藏、恶意损毁等现象时有发生,而相关运营平台在起初执行的“重扩张、轻维护”的运营思路,导致对共享经济运啓模式的探索并未出现大的突破,这也成为困扰当前共享经济生存的大问题。

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做好引导和规范共享经济健康良性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为有效应对共享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要构建综合治理机制、推进实施分类、治理、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等。企业应该承担好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创新责任,切实履行创新责任,不能只致力圈钱。政府应该建立新的监管规则体系及法律保障体系。

在未来,共享经济将不只是共享一辆汽车、单车、住房,更多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思维,这需要社会信用体系、规则、秩序等“公共品”来支撑。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共享经济在受大众追捧的同时,也频频爆出种种风险问题,如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用户信息被过度采集等等。如何处理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成为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顺风车风波”之后,滴滴出行“掌门人”程维认为,“我国现行政策以及各地细则存在近一步完善的空间。建议研究对网约车实施分类监管”。

用户信息也存在被过度采集的情况,一旦数据发生泄露或被不正当利用,将会损害用户权益。对于这种情况,不能因为可能存在用户信息过度采集的现象就否定共享经济对社会建设的贡献,关键是要明确共享平台在诚信体系建设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抓紧制定有关法律法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1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监管部门应针对不同行业共享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鼓励创新又严格监管。
B.共享单车的出现是参社会闲置资源的有效调配,既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又解决了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
C.人们对人和物关系的观念有所改变,更看重对物的使用而非占有,这使共享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成为可能。
D.个人信息数据被过度采集,可能会损害用户权益,但也应看到共享经济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不能因噔废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给市场监管带来巨大挑战。
B.2016年后,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增速放缓,但仍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共享经济”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
C.资源浪费是当前共享经济面临的生存大问题,运营平台只有转变“重扩张、轻维护”的思路才能解决这一困扰。
D.共享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社会各界应积极探索,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让共享经济发展得更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2 09:58: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诗歌创作的陌生化表现在语言的变形、繁复、艰涩、层次冗杂、奇特等方面。我们知道,文学创作是作家对创作客体进行审美观照后,将主体审美意识进行符号化转换的行为过程。诗歌也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主观情绪的,诗歌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语言,诗歌又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人用它来呼吸和生存,也因它成熟而美丽,因此当代朦胧诗诗人舒婷说“倾心于语言艺术的人对语言本身缺乏通灵(敏感)和把握是致命的”。诗歌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语言,其陌生化主要体现在变形、繁复、晦涩、离奇等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我们审美的难度,延长读者审美的时间,来求得诗意的真知灼见。而客观事实又表明,任何“反语言”的诗歌在诗歌的长河中终究是扎不住根的,是要被泥沙冲走的。晦涩的语言会阻碍人们的审美,即使“偶然得之”也不会使读者喜爱,会削弱读者的期待。
诗歌的陌生化要做到自然,不能则意去追求,任何事物到达极致都会向它的反方向发展。要准确而适当地做到陌生化,对读者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感受是有帮助的。新世纪的诗人们不妨在此方面探索,但不要重蹈现代诗派和朦诗派的覆辙。
(节选自子墨《浅谈新诗语言创作的陌生化》,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画线句的含意。
【小题2】诗歌创作的陌生化在语言上的表现是什么?它造成了哪些影响?
【小题3】诗人在运用陌生化的诗歌语言时,应注意哪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爸爸,再见
弧笑弦
我爸不好了。
孙姐来电话时美国这里还是白天,可我觉得天一下就黑了。我匆匆忙忙往国内赶,可是还是晚了,死神带上我爸永久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们父子不和,详情我不愿再提。总之,自从三年前我的母亲过世,我便认为国内的一切都和我没什么关系了。我甚至不愿去想:说不好哪一天,患心肌梗塞又贪杯的父亲也会死去。
我爸的遗体停在太平间,而我身边只有几个叫不上名字的远房亲戚。还有一个人就是孙姐,她是我们家的老邻居。我爸的遗容十分安详,仿佛知道我回来,静静地等着。这份安详加重了我心中的凄凉:他是我爸爸,我没能为他送终,总得为他办个体面一点的葬礼吧?这样凄凄凉凉地总不成个样子,可我又能怎样呢?
“对了,”孙姐悄悄取出一部手机,“你爸临终前叫我把这个给你。”
一部新手机。新得连指纹都看得清清楚楚。
“开机,”孙姐又说,“这也是你爸说的。”我照办了。开机不到三分钟,手机上传来了短信提示音。“打开看看。”孙姐又说。我又照办了,手机屏上显现一行字:“回来了?我是爸爸。现在按我说的做……不要发愁,我会帮你把我的葬礼办得像模像样的。”事出意外,我有点发蒙。
不过,我还是按照短信提示回到家,打开写字台抽屉,从里面找到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个小本子,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和电话号码,一共有六七十人。他们全是有必要请来参加我父亲葬礼的人。我爸的遗体转到了殡仪馆,接到我电话的人们陆续赶来。自从接到第一个短信,手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显现一条新短信。
“刘,你得叫他刘叔,给他打电话,请他帮你主持我的葬礼。”
“别让来宾饿肚子。你给饭店打电话,我跟老板打过招呼了,让他们送盒饭来。每日三餐不能少,少了失礼。”
“别求车,我不在乎那排场。找公交公司雇一辆大巴,一天才二百块,省钱又实惠……”
“我快火化了吧?骨灰盒简简单单的就行,不就是个盒子嘛。”
简单说,我爸的葬礼办得很好。
这一切,居然是凭借他留下的手机,凭借那一条条有如神算般的短信促成的,以致我都不敢相信他真的死了。
葬礼过后,我正在整理他的遗物,孙姐敲门进来。“对了,”孙姐看着遗物说,“你爸好像有遗产给你。”我说没有。“再没收到短信?”孙姐满面狐疑。“没有。”我说着取出那部手机。
可巧,这时一条新的短信出现了:“我是爸爸。我的葬礼办得还好吧?以前爸爸和你有争执,是爸爸不对,因为我老是认为,儿子就该听老子的……这些都不提了。你现在要办两件事,一件事是去通信公司结算。他们开通了预约短信业务,你接到的所有的短信都是我预约设定的。另外一件事是,我给你留了笔钱,在银行的保险箱里。你可以随时去领取,保险箱有我设定的密码,密码号是5468□□□□□……”怎么回事?后面的密码号不显示了。我和孙姐相互对视,瞠目结舌。
我找到了通信公司,对方答复说:没错,那些短信都是你爸过世前半年预定的。根据双方合同,一旦手机开机,就会自动发送那些由我父亲预先拟好的短信。
“可是,最后这条短信不完整,”我说,“密码部分后面的五位阿拉伯数字,看不见了。”“我也觉得很奇怪。”对方说,“你是第一个开机的人吗?”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根据合同,这部手机里的短信允许循环发送两遍。会不会有人在你之前开过机,把密码弄没了?”的确,手机并未收到第二遍短信。
我回到了美国,每天照常上班下班,偶尔拿出父亲留给我的手机,出神地看上一会儿。一天,我的邮箱里忽然多了一封国内寄来的挂号信。看过信,我立即跑去银行,发现我的账户里果然多了一笔钱,对我来说相当多的一笔钱,那正是父亲留给我的遗产。
我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泪眼模糊。
“我是爸爸。原谅爸爸在短信里骗了你。我料到孙姐会在把手机交给你之前开机偷看,所以银行保险箱和密码什么的,都是我编的,逗她玩儿的。现在邮局的信件、银行的国际汇款,都开通了预约业务,只要医院把我的死亡通知转告你刘叔,他就会帮我把一切办妥。总之,等你看到这封信时差不多就可以去查看汇款了,现在得说再见了。再见,儿子。爸爸爱你。”
【小题1】这篇小说特别注重讲故事的技巧,即通过层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一步步读下去。请根据文本,对此作具体赏析。
【小题2】小说结尾告诉读者,孙姐偷看了手机短信。对于这一点,小说在前文埋了哪些伏笔?
【小题3】小说以“我是爸爸,再见”为题,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家孙瀛洲

当代中国文博界,被人称之为专家甚至“著名”专家好像不太难,但称得上“大”的不多,孙瀛洲先生即是这少数中的一个。

孙瀛洲1893年出生于河北冀县一个贫苦的家庭。1900年到北京“同春永”古玩铺做学徒,后又到“聚宝斋”、“铭记古玩铺”任职。他聪明好学,积累了丰富的文物基础知识。

早在20世纪30年代,孙瀛洲先生就对历代瓷器了如指掌,先于他人准确鉴别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以及元代至明代的永乐、宣德、咸化、弘治瓷器。1956年,孙瀛洲受聘到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鉴定工作。面对故宫数以万计的陶瓷藏品,孙先生如鱼得水,他曾说:“活到60多岁,没想到还能为人民做一点事,内心很乐意接受这一工作,并愿意把我几十年在文物认识上的一点经验贡献给祖国的文化事业。”孙先生对自己在古陶瓷鉴定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先后发表了《明嘉靖青花加彩鱼藻罐》、《试谈永乐、宣德景德镇官窑瓷年款》、《元明清瓷器的鉴定》等有关瓷器研究鉴定的论文9篇,文章中归纳的鉴定经验,对古陶瓷鉴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有一次孙先生让人们把宋代官窑、哥窑、汝窑瓷器及一些明清的仿品放在一起,他背过身,人们打乱摆放次序,他闭上眼,转过身来,用手摸,一一准确地说出了各自的名称。

明清时期的墓葬出土瓷器很少,带纪年的更少;造型不像唐宋及更早期的瓷器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标准。明清各个朝代的年限不长,瓷器的品种又繁杂,连续性又较强,因此明清瓷器的鉴定有自己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精确的断代是非常困难的。孙瀛洲先生以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作为标准器,把不同朝代的瓷器所具有的不同时代特征排比出来,进行研究归纳,并将这些“鉴证”提到理论化的高度再用以指导鉴定实践,为明清瓷器的科学鉴定奠定了基础。孙瀛洲先生是我国采用类型学方法对明清瓷器进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他使明清瓷器的鉴定从朦胧走向清晰。

孙瀛洲先生还是一位真诚待人、诲人不倦的教育家。身为古陶瓷界德高望重的大专家却从不摆架子,热心培养青年一代,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同行。有时生病在家休息,还让学生到家中听讲,对年轻一代寄予莫大的期望。孙老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一大批文物鉴定人才,其中既有耿宝昌先生这样堪称古陶瓷鉴定“泰斗”级的专家,也不乏为数众多、各领风骚的中青年栋梁之材。

孙瀛洲的生活是朴素的,平日一身素衣,一日三餐也是极其简单,每星期只吃一次肉——二两猪头肉。过春节,自己动手给孩子们做糖葫芦吃。可是,为了收购绝世珍品成化斗彩三秋杯,孙瀛洲当年一掷就是40根金条。旧北平古玩商会会长要高价收买,孙瀛洲不为所动,坚决拒绝。

孙瀛洲的子女曾说过,觉得父亲好像就因为文物才来到这个世界,全身心投入到文物当中,生活在文物当中,就像他只有文物。据女儿回想,视古玩如命的父亲是向来不会让家里人看他的珍宝的,常常自己关门把玩甚至忘了吃饭。私藏丰盛到不可想象,但家里的日子却非常简朴,她冬天戴的手套都是母亲用袜筒改的。正是这种对陶瓷的热爱,使得孙瀛洲收藏了一大批高质量的陶瓷精品,从晋唐名瓷,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到明清瓷器,无所不包,自成系列。

1950年,为抗美援朝,孙瀛洲拿出一批珍贵文物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献国家;1956年以后,出于爱国热忱,孙瀛洲毅然将毕生收藏的文物精品2900余件全部捐献故宫博物院,陶瓷占2000多件,其中25件珍贵瓷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森先生说,孙瀛洲先生“从学徒到经营者,从经营者到收藏家,从收藏家到文物鉴定专家,从文物鉴定专家再成为文物捐赠大家,这是一条自学成才的道路,也是由小我到大公的升华过程”。

相关链接:

①明清瓷器鉴定有四个要点,即: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掌握住明、清两代款识的规律;细致观察胎釉的特征。如果满足于局部的特征相符而失于整体的条件不合,或只看外表而忽略器里,或但观釉色而不问胎质,都是片面的。所以说造型、纹饰、款识、釉质与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全面一致的效果。

(摘自《孙瀛洲先生谈元明清瓷器鉴定》)

②孙瀛洲先生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宋代哥窑弦纹瓶、元代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等25件瓷器被定为一级文物,即国之重宝。如今,故宫馆藏数十万件古陶瓷中只有几百件是国家一级文物,这意味着孙瀛洲捐献的藏品奠定了故宫陶瓷收藏的基础。

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孙瀛洲“由‘小我’到‘大公’的升华”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挂在空中的菜篮子
任启亮
①去年春天,侄子从老家带来一袋榆钱。妻子当天晚上就蒸上一锅。打开锅盖,一种特别的香气弥漫开来,妻子早就准备好了蒜泥、香油、辣椒、胡椒、山西老陈醋、生抽、精盐等,全家每人盛上一盘,接自己的口味添加佐料,吃得笑逐颜开。女婿是第一次吃蒸榆钱,直呼好吃。确实,榆钱的味道香甜不腻,润滑爽口,余味绵长,其他任何莱蔬都无法与其媲美。
②榆钱,让我想起了那挂在空中的菜篮子。
③ニ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缺粮少米,更没有蔬菜,最难熬的是春季。青黄不接,粮食所剩无几,储备一冬的大白菜、萝ト早已吃光了,乍暖还寒,青菜还无法生长。再加上不允许保留自留地,大田种什么粮食都只能按统一要求,更甭说种菜了。有人在房前屋后或田间地头巴掌大的地方种上几棵青菜,也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铲掉。于是,每到春天,那些长着槐花、榆钱、葛花的材就成了老百姓挂在空中的菜篮子。
④最早采的便是榆钱。榆树开花大约在三月中下旬。它的花瓣薄如蝉翼,浅绿色,采起来不容易,采了大半天,放在篮子里,看似挺多,用手一抓,只是一小团。它的味道很独特,是春天的第一道美味。我们采榆钱时第一把总是迫不及待地塞进自己嘴里,甘甜如饴。榆钱的吃法多样,可凉拌、煮粥、做馅、做汤等等,用粗面拌榆钱蒸食是早年家乡最常见的吃法。
⑤第二道大菜是槐花。槐花清明节前后盛开,洁白的花瓣如同蝴蝶轻盈的翅膀。槐花总是结成一簇簇的,花穗下垂,好像一串串白色的蝴蝶掩映在碧绿的树叶之间,画面清新生动。槐花的清香更让人难忘,深呼吸一口,从内到外神清气爽。越到夜深,清香越是浓郁,院子里只要有一树槐花,那香气可以给你带来一整夜的美梦。槐花吃法多样,凉热皆宜,汤馅均可,配肉搭菜,煎炸蒸炒无所不能。凉拌时先用开水焯一下,可单独拌,也可配上粉丝、豆皮一起拌,佐以姜丝、葱丝、红辣椒,淋上醋、香油。炒着吃,可单炒槐花,也可与辣椒、韭菜等一起搭配,如能配上猪肉、鸡蛋更是香味独特。还能与面粉搅匀挂糊油炸,做槐花粥、槐花汤。我们家的院子里就有一棵树,是我们随吃随采的菜篮子。
⑥在能够当作蔬菜吃的树花中,葛花最为鲜艳夺目。它有着跟丁香一样的颜色,比丁香更芬芳,是文人雅士的爱物。清代宫廷名点紫藤饼,便是以它为食材。在乡间,葛花树都是自然生长在堤边沟沿,或是土质不肥的泡沙地,没有高大挺拔的树干,只离地二三尺,藤状纏绕着四面展开。仲春时节,一大片绿色中,紫色的花穗坠得一嘟噜一嘟噜的,十分诱人,孩子们也能不费劲便采摘到。葛花与槐花一样有多种吃法。现在听说吃槐花、葛花好处多极了,清火润肺,降血压,降血脂,我们小时候还不知道这些,只知道是可口的佳肴。此外,可食用的还有构树(楮桃子)花、香椿等等。
⑦清明节前夕,我们回了趟老家,全家一同上山采榆钱。微风和煦,空气湿润,所有的树木花草都在舒展筋骨,笑逐颜开。突然,一股清香飘来,抬眼望去,三棵洋槐树就在眼前,满头披银,花开正浓。不远处是一片榆树,足有六七棵,榆钱已经有点蔫儿了,但还没有到唐人施肩吾形容的“风吹榆钱落如雨”的地步。我们迎着山野的清风,采摘着这些鲜美的花儿,漫不经心,有说有笑。不禁想起小时候,常常因寻不着开花的树,或是花被先前赶来的人们采光了而沮丧,那时若是遇到眼前的景象该是何等惊喜。而今,早已是另一个时代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中的“菜篮子”指那些长着可食用的花和叶的树,这些树曾帮助老百姓渡过饥荒,使人难忘。
B.文章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运用对偶和拟人手法,寓情于景,通过对微风、空气、树木花草的描述,表达欢快之情。
C.文章以“而今,早已是另一个时代了”结尾,简洁而又意味深长,表达了对昔日美味再难得到的惆怅之情。
D.本文作为一篇“忆苦思甜”类的文章,却没有落入以渲染辛酸和悲情来回忆苦难的窠臼,有其独特之处。
【小题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行文脉络清晰,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的行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