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哲学

傅佩荣

“哲学”一词是翻译过来的,那么中国自身有没有哲学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凡是人群聚居、形成社会,并且在历史上存在过一段时间的团体,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会经历兴盛衰亡,其中的决走素是什么?若由“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次的内涵来看,理念应该居于核心地位。换言之,科技水平低落的地区、制度规范僵化的社会,未必会被历史淘汰;但是理念若是模糊不清或违反人性,以致民众缺少一套合理的价值观与人生理想,那么这样的团体及其文化就失去继续存在的动力了。

理念以各种形式保存于文学、艺术、宗教中,但是只有哲学可以对它作清晰的陈述、批判、反省,去芜存菁,定期再生活力,进而使文化长存不替。根据英国史学家汤恩比的研究,人类历史上曾出现二十一种文明,其中十六种成了古迹,只有五种仍在发展中,而中国文明是其中唯一能劫后重生,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的轨道的。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中的理念应该有其独到之处,而中国不仅有哲学,而且有极富价值的哲学。

具体而言,哲学是对人类经验作整体而根本的反省,由之获得启发,再指引实际生活。因此,我们可以把具有此一自觉,并且写下系统著作的人,都称为“哲学家”。以学派而言,古代的儒家与道家,魏晋以后的佛学,都有体大思精的著作与学说。以个人而言,则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直到宋明诸子,都是值得重视的哲学家。

那么,中国哲学有什么特色呢?

第一,以生命统合宇宙万物。凡存在之物,皆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相互感通有如机体,其中没有孤立隔绝的不相干之物质。换言之,生命的力量大化流行,无所不在,其灵秀在于人类。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并无真正隔阂,因此人生之道在于由个人推及人群,再扩及于万物。唯有人间获得安顿,宇宙的存在才能显发意义。中国哲学无不以“人”为其关怀焦点,但是它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却常有开放的及超越的倾向,而不是自我中心的人本主义。

第二,以价值贯穿人生行为。人的行为既然是自由的,就有价值取向的问题,因此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不容许随俗浮沉的,更反对自暴自弃。自由看来并无约束,但是人的内心对于价值(如真、善、美)却有自发的向往。孟子所谓人有“良知良能”,可谓一语道破。因此,人类依其本性,无不渴望真、善、美,其中又以“善”的价值最受重视。因为“善”发乎个人内心,并以行为促成人际适当而和谐的关系。于是,人生成为动态过程,必须自强不息,日新又新,直到止于至善。果能如此,则个人人格臻于完美,群体生活的质量亦大幅提升。

第三,对超越界保持信念。一方面,延续传统信仰,相信鬼神界与天或上帝的存在,但是在理性上不去详细辨明,也不能说得太多。另一方面,则以此一信念作为人生在实践价值时的终极依据,像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就是因为心中存有对“天”的信念,相信人生目标不在苟且偷生,而在完成天赋使命,就是依据内心指示以行善避恶。因此之故,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许多哲学作品的主题。儒家主张“天人合德”,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即是典型的例子。

以上三点特色当然不能充分描述中国哲学,更不能拿来作为评析中国哲学各派各家优劣的唯一判准。但是,相对于西方哲学与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民族的哲学,我们却可以肯定中国哲学确实有自己的一套观点,具休而言,就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以及对超越界保持开放的信念。这些观点也许在知识理论的构成上,仍须提出有效的论据,但是在指引人生之“道”,使人安身立命上,则一直发挥巨大的影响,维系中国文化于不坠。

——节选自《哲学入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具有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虽然其以“人”为关怀焦点,但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并不是自我中心的人本主义。
B.世界上其他文明之所以没有像中国文明那样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的轨道,是因为他们文化中的理念没有独特、有价值之处。
C.中国哲学具有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它以真、善、美为价值准绳,引导人们日日革新自己,不断完善自身人格。
D.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在理论构成上还可进一步补充有效论据,但在指引人们安身立命、维系文化发展上影响巨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具有宏阔的视野,采取比较的立场,阐述了中国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民族哲学的独到之处。
B.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先论述理念之于中国文化、文明的意义,接着论述中国哲学的特征,最后以对特征和意义的概括收束全文。
C.作为一篇哲学入门的文章,作者意在导引读者观其大略,了解中国哲学的概貌,因此作者并没有博引丰富翔实的史料来佐证观点。
D.本文从宇宙观、人生观、信念三个方面抽象概括了中国哲学的特征,但这种求同存异的做法模糊了儒、道等不同流派哲学思想的区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家总是能够对人类经验作细致而周到的反省,从中获得启发,并用它来指引实际生活,比如孔子、庄子和宋明诸子。
B.若是某种文化灭亡了,那就是因为决定该文化兴盛衰亡的关键因素“理念”模糊不清且违反人性。
C.若要文化长存不衰,就需要哲学对存在于文学、艺术、宗教中的理念进行清晰陈述,不断反省、批判、更新。
D.孔孟虽不否认天或上帝的存在,但在修身养性上主张遵照内心行善避恶,而不必顾及天的意志,按照天赋的使命去完善德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4 10:45: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代通儒饶宗颐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自己“心目中的大师”,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国外把它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华人社会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他就是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
2018年2月6日凌晨,饶宗颐先生于香港仙逝,享年101岁。
饶宗颐先生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他是当代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学养广博而专精,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且均取得显著成就,他还精通梵文。虽至百岁高龄,平日作诗词书画音律,仍笔墨挥洒不息。
饶先生最可贵的,如此高龄,本可闲适,但他并没有忘记肩上的重担,仍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奔走呼吁。
他早早预言,21世纪将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并提出建立“新经学”。他说,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已不是科学或物质的问题了,近年我们这方面突飞猛进,物质生活甚至已有过犹不及的态势,有些人开始价值观混乱或扭曲了。
“新经学”中的“经”是经典的意思。饶宗颐认为,重温国学经典,有助于建立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重新树立中国人传统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之成为中国人做人做事的常道,以达到天人互益的境界。
饶先生从不吝啬表达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我们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的持续性文化,从没有间断过和转换过。”中华文化是一种传播交流型的大文化,它早就走出去了,“东学西渐”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古代就有。我们影响过欧洲的一些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
他说:“外国汉学家对我们的传统,兴趣大着呢!”最近的趋势是汉学全球化,我们的学者,应持平地、谦虚地、自信地与外国学者平等交流。“我一直说文化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东西,中华文化从上古至今就是如此。现在全球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华人,现在的关键是如何传播得更好。”
要想传播好,需要自身先精通。中国的传统学问重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要求学者做通人。饶先生尤其强调,做学问首先不要自我设限,应保持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可先从一个小范围内的方面做起。
对如何寻求内心的充实与平静,饶宗颐有独特的治身之道。“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的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紧要的。”
饶宗颐先生的家位于香港跑马地,在赛马日从阳台望下去,可一览骏马竞逐的英姿。饶宗颐先生常在躺椅上看着,当休闲节目。他甚少出门,几乎不应酬,每天清晨四五点醒来,写字、看书、做研究,然后睡个“回笼觉”,中午就到附近一个潮汕饭馆用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地,当我闭眼的时候,我就让自己的思想任意翱翔,可以想到几万年以前、几千里之外,此时我同天地融为一体,我已敲开了庄子的门。”他在自己的天地里,清静达观,身心愉悦,自然长寿。
饶宗颐先生曾写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诗,“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他说,现在的人太困于物欲,“我们要从古人文化里学习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制造‘天人互益’的环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间正道”。
香港大屿山有一处游览胜地,38株巨木镌刻着斗大的《心经》全文。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木刻《心经》简林,是饶宗颐先生在2002年创作的,他说,要为香港开启智慧。
如今,斯人已逝,巨木犹茂。在当前生机蓬勃的多元社会,饶宗颐先生的智慧和学问,不断给人以启迪。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饶宗颐先生成为一代宗师,主要靠自学;但他的学养是广播而专精的,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并且都有显著的成就。
B.饶宗颐先生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他认为中华文化是一种传播交流型的大文化,对欧洲尤其是法国的思想家影响巨大。
C.在饶宗颐先生看来,现在的趋势是汉学全球化,外国汉学家对中华传统文化兴趣很大,我们的学者应该谦虚而自信地与外国学者交流。
D.为了开启香港人的智慧,饶宗颐先生于2002年在38株巨木上镌刻斗大的《心经》,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木刻《心经》简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一段引用很多名人对饶宗颐先生的评价,意在表明他的成就及在国内和世界上的影响,其中包含作者的敬仰之情。
B.饶宗颐先生认为,现在中华民族在科学和物质方面已经完全复兴,并且因为物质生活太丰富,导致有些人价值观混乱甚至扭曲了。
C.饶宗颐先生在当今社会建立了“新经学”,使国人重新树立了传统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且达到了“天人互益”的境界。
D.饶宗颐先生有很强的自制力,虽然他也很喜欢赛马,但他也只是在家中的躺椅上看看,当作休闲节目,从来不去参与。
【小题3】在治学和为人方面,饶宗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可靠的农耕文明提供物质基础,整个中华民族在古代社会生死存亡的考验中,不可能有辉煌的文明记录.也不可能有现代的文明转型。一个文明还可能转型,是因为这个文明还有内力。转型,意味着以内力接引外力对它转型的催迫。内外呼应,才有新的中华文明形态。
虽然在工业文明的对照之下,农耕文明尽显它的落后,但对于古代文明形态来讲,中华文明能以农耕文明来坚实奠定自己的物质基础,其发明、创新、开拓,值得肯定。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有着领先世界的精细农耕技术,开发了很多有利于集聚经济财富的农耕技术,并创造性地融合从中东、南美传过来的种植技术,解决了人口庞大的黄土社会从古至今文明发展的经济需要和财富需求。值得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在农耕物质文明发展上的经济开拓,还吸收了游牧文明农耕化的养殖智慧,从而拓展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混合生产方式,促成古代东方辉煌的经济文明形式。   
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工业文明就自贱,说自己什么都不行。在对待物质文明心态上,态度必须是两立的,一方面承认农耕文明的伟大,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只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因为我们面对新的处境,中华文明物质开拓的传统被迫中断了。因此,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必须由传统的农耕文明转型为现代的工商文明。到了全球化时代,经由工商文明的建构,文明形态的经济开拓形式或者物质手段的获取形式,抑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勾连发展的结构,实现了重大突破。这对中华文明经济开拓塑就的农耕文明形式,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从农商文明转移到工商文明,对中华文明传统习性来说,也构成了两大挑战。
第一,按照日本经济学家所说的,西方在发生技术革命的时候,东方出现了勤业革命。西方出现技术革命,能工巧匠引导经济;东方人依靠奋斗和努力,也保有某种增长契机。但勤业革命最大的限度。是无法实现规模化的商业生产,财富积累的几何级数增长更无可期。直到今天,中国人其实还是以农耕文明的艰苦精神和勇于开创的干劲来进行工业建设的。我们的工业技术,以生产不出合格的圆珠笔呈现出某种内在缺失。事实上,包括工业精准性要求在内的工业习性,迄今还没有进入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二,我们今天的商业活动习惯主要体现出的,还是农商文明的习惯。对西方人而言,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世界,第七天笃定要休息。但华人不会休息,我们没有那种基督教信仰,我们信仰的只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结果侨民国家的同行把华人恨得咬牙切齿,说中国人不讲行业规则。其实这只是农耕民族的商业习性而已——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拼力换取微薄的收益。现代工商文明的经济开拓精神,把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创造突破和财富生产、现代商业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开拓的伟大突破。也唯有如此,中华民族的经济开拓才可望真正进入一种现代状态。
(节选自任剑涛《从农商文明转向工商文明,中国面临两大挑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在古代的考验中创造辉煌的文明记录提供了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也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B.工商文明胜于农耕文明,是因为农耕文明无法有效地突破文明形态的经济开拓形式,也无法突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勾连发展的原有结构。
C.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注重艰苦奋斗、勇于开创,可以大量增长财富,但这些品质不利于培养人们包括工业精准性要求在内的工业习性。
D.只要把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创造突破和财富生产、现代商业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结合起来,中华文明就能拓展出新的经济形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肯定了农耕文明对中华民族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并指出“它是现代文明可以转型的因素。
B.文章第二段以工业文明作为参照对象,辩证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优点和不足。
C.文章后三段论述了从农商文明转到工商文明过程中,中华文明传统习性面临的两大挑战。
D.文末举华人吃苦耐劳不肯休息而遭批评的事例,旨在说明国人还保持着农商文明的习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吸收中东、南美传输过来的种植技术、游牧文明农耕化的养殖智慧,拓展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混合生产形式,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开拓精神。
B.西方人注重休息,展现了西方人的基督教信仰.展现了西方工商文明的习性;而中国人不重休息、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赚取财富展现了农商文明的习性。
C.生产不出合格的圆珠笔,既说明我们技术不佳,也说明精准性还没有进入中国的民族精神;华人不会休息。说明国人不遵守工商文明的行业规则。
D.中华文明要实现从传统农商文明转向现代工商文明,需要培养两大现代习性:一是培养包括精准性在内的工业习性;二是培养包括法治性在内的商业习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孩子的网络成瘾
一位五岁男孩的母亲来我的咨询室,请教他儿子的“网瘾”问题。他儿子现在抱起iPad就不撒手,玩游戏、看动画片,还会无师自通地找到新的片源,玩到连饭也不想吃。如果不给他iPad,他就哇哇大哭,全家人一筹莫展。母亲想起了这个流传已久的说法:网瘾。
“据说网络和尼古丁、鸦片一样,可以让人的大脑神经分泌一种导致成瘾的物质,”母亲愁眉苦脸地说,“小孩子可能更容易受它的影响。”和很多家长一样,她在网上看到一些“科普”文章,会对号入座,也没法求证究竟是什么物质,产生的机理如何,只能照单全收。
“你怎么看出孩子受影响的?”我问她。
“他玩起iPad来,就跟着了魔一样,一整天都不放下!”
“一整天?从睁眼开始?”母亲迟疑了一下:“早上他要去幼儿园。主要是从幼儿园回来以后,吵吵着要,一坐一整晚,眼睛都不带眨一下!我们怕他伤到眼睛,让他休息一下也不听。有时候只能硬给他夺下来,他就哭,满地打滚,真的就像成瘾了一样。”
所以母亲其实知道那并不是真的成瘾。“不是玩一整天,白天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是不玩的。”我确认了一遍。
“不睡觉!还有晚上不睡觉!”母亲想起来了。
我就不去确认是“不睡觉”还是“睡得比较晚”了,我问她:“他要iPad的时候是怎么一个状况?当时家里有哪些人,都是怎么反应的?”“奶奶把他接回家,”母亲说,“我和他爸爸回去一般比较晚,回去的时候奶奶已经把iPad给他了,跟奶奶说过好多次,但奶奶也没办法。小孩子缠起来很麻烦的。奶奶说,要说你们自己跟他说,别让我当坏人。”
“当坏人?”“就是嫌我们平时也不管孩子吧。”
“所以你和爸爸管吗?你们回家看到他玩iPad,会说什么,做什么?”
母亲说:“管啊,每次都让他别玩了,问题是他不听。”
“不玩iPad的话,有什么别的可以玩吗?”
母亲摆了摆手:“他的玩具堆得像小山一样,小汽车、机器人、磁力片、乐高积木……这些玩具买回来玩几天就没兴趣了。出去骑滑板车自行车也可以啊,自行车也就骑了几次,我们这孩子就是三分钟热度……”
我想,让她再这么说下去,说不定“三分钟热度”又会成为这个孩子的新诊断。
我对她说:“三分钟热度可能是因为给孩子的选择太多了。我们来看一看,假设他的网瘾好了,不玩iPad的,这个时间你希望他做一点别的。只能选一个玩具,他最有可能玩哪个呢?”
“自行车吧,”母亲想了想,“他应该去外面多运动一下。”
“那很好,谁可以陪他去?”我问。没想到这个问题让母亲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
“我晚上回家还有工作,应该是奶奶带吧……”她皱起了眉头,“哎,也不知道怎么说,等我想一想。”说是要想一想,她脸上的表情却是“我觉得没戏”。我问她:“有什么特别的困难吗?”她迟疑着摇了摇头,说也还好,就是跟奶奶的沟通不太顺,人家也很辛苦,晚上做饭洗碗,再请她带孩子出门运动,有点说不过去。
“其实最好是我自己带,但我又要加班。奶奶有时候会说我工作太忙,怎么不换个轻松点的。我也不听她的。现在也有点不好意思让她帮忙。”
“孩子爸爸呢?”“他就更不可能的,他工作强度大,回家就是玩手机,什么活都干不了。”母亲慢慢摇摇头,“可能还是拼乐高积木现实一点,不过每次他拼一小会儿就让你看着他,还要陪他一起,害得工作都做不了,也很烦人……或者让姥姥陪他?哎,想这些也没用,反正说了也不会听。”
“你的意思是,反正他有网络成瘾。”“是吧,”母亲忧心忡忡地说,“所以你有什么建议的办法吗?”
(文章于《南方人物周刊》2016年第29期)
【小题1】文章中两次用到“迟疑”,有何用意?
【小题2】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文章中母亲对孩子“网瘾”问题认识的变化过程。
【小题3】你认为作者刻画的“母亲”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内容分析。
【小题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中作者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