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七层塔顶的黄桷树

傅天琳

七层塔顶的黄桷树

像一件高高晾着的衣裳

旷野,拖着它寂寞的影子

许是鸟儿口中

偶尔失落的一粒籽核

不偏不倚

在砖与灰的夹缝里

萌发了永恒的灾难

而它稀疏的枝桠上

麻雀吵闹着

正在筑巢

而它伸直的手臂

像要抓住破碎的云片

捎去

并不破碎的盼望

 

它盼望什么呢?我不知道

犹如我不知道

它摇曳的枝叶

是挣扎,还是舞蹈

是的,它活得多别扭

但决不会死去

它在不断延伸的岁月里

把孤独者并不孤独的宣言

写在天空

【小题1】诗人塑造的黄桷树形象有哪些特点?
【小题2】谈谈你对“它摇曳的枝叶/是挣扎,还是舞蹈”这句诗的理解。
【小题3】诗人托物言志,借黄桷树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7-24 08:44: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①从来文章都提倡简练,而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②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的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③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做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④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⑤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文章两次提到《水浒传》,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第⑤内容,说说写作中如何真正用好简笔与繁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凝
①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不知什么原因,这座城市在冬天常有大雾。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着,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②我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步行着上了路,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庆幸我对这走的选择,大雾引我走进了一个自由王国,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这气派使我的行走不再有长征一般的艰辛。
③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像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雾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
④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⑤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到了我自己。
⑥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于是你和我不得不继续古怪着自己擦身而过,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
⑦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⑧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只因为我们都在大雾里放肆地走过。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
⑨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有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
⑩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
(原文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从大雾对城市与人的影响写起,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多角度赏析第⑤段的表达特色。
【小题3】该文内涵丰富。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点列出。
【小题4】文章题为“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但大量描写的是“我”的得意忘形,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D打印技术,是指通过连续的物理层叠加,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三维实体的技术,与传统的去除材料加工技术不同,因此又称为添加制造或增材制造技术,以前称为快速成型技术。

作为一种综合性应用技术,3D打印综合了数字建模技术、精密机械、机电控制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与化学等诸多方面的前沿技术知识,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3D打印机是3D打印的核心装各,它是集机械、控制及计算机技术等为一体的复杂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由高精度机械系统、数控系统、喷射统和成型环境等子系统组成。

3D打印技术,从狭义上来说,主要是指増材成型技术;从成型工艺上看,3D打印技术突破了传统成型方法,它通过快速自动成型系统与计算机数据模型结合,无需任何附加的传统模具制造和机械加工,就能够制造出各种形状复杂的原型,这使得产品的设计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摘编自《3D打印技术的实质及存在的本质问题》

材料二:

3D打印已经应用到很多领域,比如通过专业系统,采用数字化软件设计和3D打印技术“智造”出完全符合病人生理解剖曲率的个性化骨骼。患者只需提供CT片数据,然后将数据输入系统中,就可以对患者的缺失部位进行复原,用3D打印技术将患者缺损部位打印出来,精确度仅仅只相差0.02毫米,可以针对不同患者的需求进行私人定制。

3D打印带来了革命性改变:2014年,GE公司研发的飞机发动机喷嘴,把20个零件做成了一个零件,材料成本大幅度减少,还节省然油15%,这等于开发一代发动机的概念而每开发一代发动机要上亿欧元,如今一个喷嘴就解决了。3D打印同时开辟了一个新的生产模式,就是把批量化制造可能变成个性化定制,而且不用太多增加制造成本和周期。3D打印为广大的创新设计带来了非常好的验证手段,今后的创新工作者不再受单位工作职位的约束,设计新的东西,用自己的3D打印机在家里就可以进行验证,这样一来很多创新的东西会不斯涌现。同时,它提供了科研的新手段,可以做材料基因组计划的验证平台,不需要那么复杂的熔炼设备,不需要消耗那么多能源,用一缸材料粉,就可以打印出超高强度、超高耐温、超高韧性、超高抗蚀的优异合金材料,而这些材料原来需要达到几千摄氏度的高温来冶炼。同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通过细胞打印、器官再创以及基因再创,用3D打印的办法支撑生命科学的高速发展。

(摘编自《颠覆性技术3D打印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最近一家游戏公司给某3D打印机商家发出了停业“命令”,原因是该商家打印出了该公司的流行桌面游戏“战锤”中人物的实体模型。还有,电视网络媒体公司HB0发给费尔南多・索萨一封“停止和终止函”,要求他停止销售由3D打印出来的模仿HBO剧集《权力的游戏》中铁王座的iPhone底座。

3D打印本身实质上是一种复制,而著作权所要禁止的恰恰就是非法复制。3D打印主要涉及“产品的外型与结构”的版权保护问题。

此外,普通的3D打印机很少或几乎没有考虑过排放物方面的问题。在一项针对家用3D打印机颗粒物的排放研究当中,研究人员发现,这类设备在不通风的区域工作时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研究人员们共进行了三项实验,测试结果表明,仅开启两台聚乳酸为原料的打印机时,空气中的超微颗粒会増加三倍。当五台机器同时工作时,超微颗粒増加近十五倍。超微颗粒能沉积在肺部,并直接被摄入血液当中,浓度较高时,可能会引发肺病、血液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甚至会导致死亡。

(摘编自《智能制造3D打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3D打印机是汇集众多前沿技术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由高精度机械系统、数控系统、喷射系统组成,是3D打印的核心装备。
B.3D打印技术通过快速自动成型系统与计算机数据模型结合,制造出各种形状复杂的模型,使得产品的设计生产周期大大缩短,降低了生产成本。
C.患者只需提供CT片数据,将数据输入系统中进行复原,3D打印技术就可以将患者缺损部位打印出来,精确度非常高,能够满足不同患者个性化需求。
D.3D打印出来的模仿HBO剧集《权力的游戏》中铁王座的 iphone底座,存在非法复制的嫌疑,因此HB0オ向费尔南多・索萨发送“停止和终止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3D打印技术有多个名称,分别是添加制造或增材制造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其突破了传统成型方法,从狭义上主要指“增材成型技术”。
B.3D打印把批量化制造可能变成个性化定制,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生产模式,如今GE公司研发的飞机发动机喷嘴直接实现了个性化定制。
C.3D打印开辟了科研的新手段,不需要复杂的熔炼设备,用一缸材料粉就可以打印出原来需要达到几千摄氏度高温才能冶炼出的优异合金材料。
D.研究人员发现,3D打印机工作时会释放超微颗粒,使用以聚乳酸为原料的打印机台数增加时,所产生的超微颗粒会明显增加。
【小题3】请结合材料,谈谈3D打印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告别语
铁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舅家,都住这间。
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每次她来,舅舅都会给她一些钱。舅舅开着一些砖厂,家里的一些角落冷不丁就会出现几块红的黄的砖的样品,只是,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朱丽常常依照某些电视剧的场景比对现实,心里对舅舅的单调生活不满意,却从不流露这不满意。
这次朱丽是逃婚而来,在婚礼上突然扔下新郎就跑了。舅舅安慰朱丽说,婆家人来找,有舅舅挡着。朱丽有点感动,每次离开北京回家,客气话都没有讲过一句,最多只道一声:“舅舅舅妈,那我就走了啊。”原来朱丽的语汇也很单调。
这一次,朱丽又沮丧又难为情。每天吃完饭回到房间,朱丽会立刻上床,闭眼假寐,有时,邻居一些喧闹的声音从窗外传来,如响在耳边。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或者“拜拜”。可是小宝似乎不乐意合作。
朱丽翻身起来,走到窗前向邻居家的院子张望。
在邻家的门廊下,站着一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那位死不开口的小宝,完全不同于电视屏幕上的那个小宝,长相普通,大脑门,肉眼泡。“蜗牛!蜗牛!”他边说边拽着保姆的衣服往水边走。朱丽看见,在院子西侧起伏的草坪上,有一条蜿蜒成S状的人工水系,小宝,爬上那只锻铁摇椅扭动身子摇着自己……
朱丽在窗和床之间徘徊,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不可。朱丽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新郎是她公司的同事,对她很好,公司里的人都看好他们,那天婚礼去了很多人。可是她却跑了,连个“再见”也没说。她不辞而别,也只有“不辞”才能“而别”。当她一路跑来北京,眼前闪过的不是婚礼,也不是新郎,而是母亲那张浮肿的、经常是“乌眼青”的脸。
母亲和父亲的争吵由来已久,争吵总以父亲对母亲的殴打结束。朱丽在两个大人拳脚的夹缝里长大,直到父母终于离婚。离家的父亲有时会来看朱丽,他们也有告别,但朱丽从来不对父亲说“再见”,她不想再看见他。在婚礼上,朱丽注意到喜盈盈的母亲,她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入伏后的一个下午,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的邻居的大人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叔叔、阿姨说拜拜!”
朱丽“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是未曾听过的孩子们的一声清脆的童音,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小宝说出的不是别的,正是大众们长久以来苦口婆心敦促他说出的告别语:“再见!”
所有人都听见这声“再见”,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这前所未有的、此起彼伏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两边的大人不得不开始劝阻各自的孩子,小宝却不听劝,再次大喊起“再见”。他拧着眉头,嘴角一撇一撇的,就要哭出来的样子。
露露也大喊起“再见”,人已被她的父母领出院门。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当地向那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他憋红了小脸,汗流浃背的,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朱丽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她就琢磨,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小题1】文章开头从舅舅家二楼闲置的客房写起,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二段中“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句的含意。
【小题3】文中画线句写出了朱丽什么样的心理?
【小题4】本文叙写朱丽的北京生活,请探究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深山里,一位老汉的升旗仪式
市晚报记者黄豫光跟随驴友骑行到黄泥湾,在一个农家小院前停了下来,他注意到,小院外面树了一根高高的旗杆,顶端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
小院的主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
老黄对老大爷说:“这里既然挂着国旗,就应该是单位吧,但我看这里不像单位,所以下来问问情况。”
老大爷说:“你说的不错,这里并不是什么单位,是我的家。”
“那么,”老黄斟酌了一下,迟疑地问,“您家门口为什么要挂国旗呢?”
老大爷反问:“难道不允许吗?”
“不是不允许,我是觉得好奇。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原因吧?”
“说来话长,三言两语也跟你说不清楚。你不是还要赶路吗?你的同伴都走得不见影儿了。是”
老黄掏出手机,拨通了以后说:“你们别等我了,我想在这里做个采访,完了自己回去。”收了手机,老黄对老大爷说:“我不赶路了,想陪你聊聊天。”
老大爷说:“那就进屋坐吧。我泡壶茶,咱俩慢慢聊。”
老黄跟在老大爷身后进了屋,在桌子前坐下。老大爷拿出一把茶壶,沏上茶,倒在两个茶杯里,递一杯给老黄,自己也在桌子旁边坐下来。茶水袅娜地飘散着淡淡的清香和水汽,弥漫在两个人中间。老黄啜了一口茶,感觉茶水虽有些苦涩,但口鼻生香。这种茶应该是农村人自己釆摘自己炒制的粗茶,但是没有农药和化肥的污染,绝对是绿色食品。老大爷慢悠悠地呷了一口茶,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这位老大爷名叫王宝柱,有一手好厨艺,年轻的时候,响应县政府号召,跟随劳务输出建筑队,陆续到亚非一些国家务工,给建筑队做饭。后来年龄大了,才安心在家养老。儿子和儿媳在竹园镇开饭馆,老伴去照看孙子,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不是不想去给儿子打下手,而是他每天早晨要在家门口升国旗,所以坚持留在了农村。最后那次回国的时候,他在北京下了飞机,专程去天安门广场看了一次升国旗仪式,看得热泪盈眶。他当即从北京买了一面国旗带回黄泥湾。回来的当天,他就去自留山上砍了一棵高大溜直的杉树,剁去树枝,刮掉树皮,用砂纸将树干打磨得圆润光滑,固定在院子外面。这就是他的旗杆。在杉树的顶端,用尼龙绳挽个活结,在下面一拉绳子,国旗就能顺顺当当升上去。自从那天早上六点钟他一个人升了国旗,这十多年来,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雨雪风霜,他从未间断过。为了升国旗,他哪儿也不去了,每天只有升了国旗,他才觉得踏实,整个人浑身就有劲儿了。他记不住更换了多少条尼龙绳,更换了多少面国旗,他只记得,每天早晨六点钟,他要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升国旗。
王大爷最后说:“一个人只有到了外国,才强烈感觉到自己是中国人。有时候特别想家,有时候受了外国人欺侮,我就到中国驻外大使馆去看国旗。虽然我从没进过大使馆,更没向大使馆求过助,但大使馆门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在国外那么多年,国旗在我心里比什么都亲切。这也是你问我为什么要在家门口升国旗的原因。”
不知不觉间,两个人聊到了太阳西沉。满天的晚霞笼罩着整个村庄。王大爷站起来说:“我得去收国旗了。”老黄看着他解下旗杆上的绳子,轻轻拉动着,国旗徐徐降了下来。王大爷将国旗叠好,抱在怀里,进了屋。
老黄说:“大爷,我能不能在您家借宿一晩?明天早上,我想看您升国旗。”
王大爷说:“只要你不嫌我们农村条件不好,没问题。”
第二天一大早,老黄还沉浸在梦乡里,就被王大爷唤醒了。王大爷说:“你不是要看我升国旗吗?”
老黄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起来了。东部山顶上霞光万道,太阳即将喷薄而出。随着一阵激越的国歌声起,王大爷手脚麻利地在绳子的一端挂上国旗,轻轻一抖,国旗迎风展开,他慢慢拉动绳子的另一端,国旗冉冉升起来。当国旗在旗杆顶端高高飘扬时,一轮明亮的太阳出现在了东部山顶上,国歌声戛然而止。
一直不停按着相机快门的老黄不由自主地忘记了拍照,注视着在晨曦中招展的国旗,注视着一脸庄严的王大爷,行着注目礼。他暗自给自己的这组新闻图片取好了名字,叫做“深山里,一位老汉的升旗仪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住在乡村的农民老大爷却在院子里竖起旗杆,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每天坚持升国旗,这表现了普通百姓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B.小说釆用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国旗”,情节“发现国旗——聊国旗——收国旗——升国旗”,暗线是王大爷内心情感的变化。
C.“只要你不嫌我们农村条件不好,没问题”,王大爷的这句话既在情节上起着过渡作用,同时也表现了王大爷谦卑而好客的形象特点。
D.“东部山顶上霞光万道,太阳即将喷薄而出”,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祥和庄严的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又具有浓厚的意味。
【小题2】文中画线部分突出描写了老大爷邀老黄进屋,与老黄沏茶对饮的情节,非常细腻,请结合作品分析其作用。
【小题3】有人评论这篇小说营造出了黄泥湾浓郁的时代气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