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七层塔顶的黄桷树

傅天琳

七层塔顶的黄桷树

像一件高高晾着的衣裳

旷野,拖着它寂寞的影子

许是鸟儿口中

偶尔失落的一粒籽核

不偏不倚

在砖与灰的夹缝里

萌发了永恒的灾难

而它稀疏的枝桠上

麻雀吵闹着

正在筑巢

而它伸直的手臂

像要抓住破碎的云片

捎去

并不破碎的盼望

 

它盼望什么呢?我不知道

犹如我不知道

它摇曳的枝叶

是挣扎,还是舞蹈

是的,它活得多别扭

但决不会死去

它在不断延伸的岁月里

把孤独者并不孤独的宣言

写在天空

【小题1】诗人塑造的黄桷树形象有哪些特点?
【小题2】谈谈你对“它摇曳的枝叶/是挣扎,还是舞蹈”这句诗的理解。
【小题3】诗人托物言志,借黄桷树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7-24 08:44: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大   地

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痛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喊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为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显得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当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⑥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一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叉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成为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⑦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⑧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比作“孤岛”的村庄以其渺小反衬出大地的无垠,并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做铺垫。
B.文章第③段补叙父子间的生活往事,紧承上文,具体展现了平原乡村生活不堪回首的艰辛。
C.作者综合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大地上丰富又奇妙的声音。
D.文章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们肩负着表现大自然的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1)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2)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小题3】本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4】毕飞宇的《大地》和迟子建的《五花山下收土豆的人》取材来自大地和乡村,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一种厚重感。请结合相关文本,探究他们的“厚重感”共同体现在何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日媒去年3月份的报道,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大国,庞大的电商市场也带动了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当前,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慢慢减退,科技创新正在席卷全球,传统行业正不断地与科技碰撞。依赖人力的物流行业,也正努力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升级。自2009年智慧物流概念提出以来,物流行业内的各大公司都在积极建设自己的智慧物流体系,使用机器人来节省人力成为了一个常见的做法。

主打物流平台的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建设仓储中心的同时,可以借助合作伙伴“三通一达”(中通、圆通、申通和韵达)已有的中转站,形成多点覆盖网络。在配送和派送上,采取众包式的菜鸟主要负责挖掘大数据信息,为各大仓储中心间的物流调度作出最优的选择。而京东集团走的是自建物流体系,仓储建设上肯定比菜鸟要下更大力气,对无人车和无人机需求也比菜鸟更强烈。

(节选自2017年11月《新浪科技》,有删减)

材料二:

5月22日,西安航天基地与京东集团签订了京东全球物流总部、京东无人系统产业中心、京东云运营中心合作协议。此次签约是推进陕西省政府与京东集团签署的《构建智慧物流体系战略合作协议》的关键环节,将打造京东集团全国最大的综合性智慧物流产业基地。这将成为京东打造全国最大的综合性智慧物流产业基地计划的重要一步。协议内容主要有:

打造智慧供应链价值网络:京东集团打造集仓储、配送、结算、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物流业务于一体的智慧化物流产业中心,落地西安,辐射全球,力争在“十三五”末形成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

推动无人技术迅速落地:双方计划在2017年底完成京东无人系统研发团队的组建工作,并逐步开展京东“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一体化测试体系建设。同时还将在航天基地注册组建京东集团全资子公司,建设工业级无人机研发生产基地。

构建尖端技术能力输出平台:建设“云计算+大数据”新基础设施平台,打造统一城市云端入口,构建“以云技术为支撑,以大数据为驱动”的智能城市生态,打造平台、数据、生态、网络四大体系,形成“云聚产业、智赢未来”的经济发展新局面。

据悉,五年内京东计划投资205亿元与西安航天基地打造首个全球性物流总部。

(节选自2017年5月《搜狐网》,有删减)

材料三:

本报北京4月11日电 国家邮政局11日发布《2018年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2018年,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为814.5,同比提高23.6%,行业加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各分项指数来看,2018年全国快递企业日均快件处理量1.4亿件,同比增长25.7%;快递业务收入超过6000亿元,达到6038.4亿元,同比增长21.8%。快递服务满意度得分为75.9分,比上年提高0.2分。从全球范围看,2018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超过美、日、欧发达经济体之和,规模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是第二名美国的3倍多,占全球快递包裹市场的一半以上,成为全球快递包裹市场发展的动力源和稳定器。

2018年,全国农村地区快递服务网点达到6万多个,快递企业乡镇网点覆盖率达到92.4%,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

(节选自2019年4月《人民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是2017年的1.236倍,2018年农村地区快递服务网点是2017年的1.51倍。
B.2018年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中的日均快件处理量比2017年增加了25.7个百分点, 2018年快递业务收入也比2017年提高了21.8个百分点。
C.2018年美国快递业务规模还不足中国的三分之一,美、日、欧发达经济体的快递业务量总和也没有中国的多。
D.2014年以来中国的快递业务规模就已经占据世界第一,目前中国的快递业务对全球快递包裹市场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我国人口红利在慢慢减退,所以传统行业中的物流业面临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的迫切性最为突出。
B.京东集团为了打造全国最大的综合性智慧物流产业基地,与西安航天基地签订了《构建智慧物流体系战略合作协议》。
C.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打物流平台,利用挖掘大数据信息,将物流调度最优化,然后利用“三通一达”进行快递服务。
D.京东集团的物流发展与菜鸟的不同,它要打造智慧供应链价值网络,大力发展无人技术,构建尖端技术能力输出平台,所以京东要建设的是智慧物流体系。
【小题3】请结合材料指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并请给中国物流业提出一条服务方面的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近年来,多地加大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却在部分地区遭遇了“有戏没人看”“场馆没人去”的尴尬。戏剧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因为其自身形式和内容过于陈旧、存在创新惰性、脱离时代文化审美,另一方面也因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瓦解,进入城镇的青年群体相继转向了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使得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不断萎缩。
(摘编自《传统戏曲困境还需创新求解》)
材料二:
戏曲没有赢得青年学生关注的原因主要有:
“听不懂”。戏曲唱词中大量的方言、典故,舞台上特殊的时间空间都会使平时毫无戏曲知识的青年学生感到一头雾水;对剧情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不甚了了,难以领会其中深层的意蕴,也导致他们对于戏曲兴趣的丧失。
戏曲的程式化。程式所赖以生存的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和耽溺故旧的审美情趣,在青年观众的身上已经荡然无存,程式的刻板、教条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
内容与现代生活太脱节。许多传统戏曲往往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
认为戏曲是老年人的专利。一个青年学生表示:“我对戏曲其实并不反感,只是感觉它太过时,如果说喜欢会被同学嘲笑老土。”
(摘编自中国戏曲网)
材料三:
没有专业的剧场和舞台,却有独具特色的戏剧表演,行进在街道、咖啡屋、茶馆、书店或美食区,都能偶遇川剧变脸、古装小品、剧情再现、杂技魔术……
在四川乐山大佛景区可以看到,与之毗邻的特色文化街区散布着数十个小戏台,观众、游人摩肩接踵,人气、商气、财气异常火爆。
戏剧与特色街区结合,依托特色街区人文和“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通过创新剧目、创新演艺、创新运作等方式,推动戏剧在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戏剧艺术表演与特色街区结合,主要以小景式演出为主,不拘形式、剧目、场地,采取多点位同步演出的方式进行,商业运营方免费提供演出服务,所有演出方均不收“门票”,观众和游客行走在街区随时都可驻足观看。
观众观看戏剧表演的同时,通过微信发图、发视频扩大宣传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人气。看似“不花钱”的艺术表演,其实却延长了观众和游客在街区活动的时间,增加了周边商业项目的经济消费量,免费提供演出服务的商业运营方,通过整个街区效益的增加而得到了回报。
(摘编自《瞭望东方周刊》)
材料四:
最近,“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燃爆北京大舞台,多场大戏让北京观众过足了戏瘾。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近百万戏迷通过“戏缘”APP直播观看了演出盛况。
作为中国首个“互联网+戏曲”移动平台,“戏缘”上线两年多以来,已在全国建立300多个推广站,覆盖32个剧种,合作艺术家达280位,用户近300万。
目前,“戏缘”将戏迷、艺术家、媒体、戏曲行业等资源整合互联,围绕戏曲打造全产业链,无论是中国首个戏曲电商平台“戏缘商城”,还是与旅游结合的“戏缘号”,都在不断激活戏曲的崭新传播模式。
(摘编自《河南日报》)
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数据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巨量可利用的碎片资源。大数据时代的资源环境被寓意为一堆杂乱无章、排列无序的知识碎片。面对无限碎片信息构建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传统意义上的“系统化”资源应用模式被打破。学习者需要用全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复杂多变的大数据环境而带来的学习上的变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上网人数迅猛增加,因而带动了“平民文化”的兴起。大量的网民组成了微资源开发的主力军。在网络世界里,专家、学者、普通大众、政府官员之间消除了权威界限。人人都有言发,创造了互联网领域巨量的微资源。这些微资源相对于书籍、报刊等,其资源间是零散、无序和互不关联的碎片知识,严重阻碍了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在一些专业学科领域,诞生了专业开发团队,他们开发了“微课”“微视频”等大量微资源。这些资源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
大数据时代促使了新媒体的诞生,新媒体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高效便利的条件。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期,总有一种媒体占主导地位。”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态,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是指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如数字广播、数字报纸等媒介。尤其是移动媒体的出现,为随时随地上网提供了便利,使学习者过去无法利用的“闲置”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工作或生活之余,休闲或坐公交、地铁途中,利用移动媒体,学习者有意识的碎片化学习,久而久之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零碎时间”。
碎片化时间内获取的知识是零散、无序和互不关联的碎片,单个碎片知识其自身价值意义并不高,需要学习者利用思维意识对其“再加工”。“再加工”是碎片化知识到新知识体系嬗变的过程。大数据时代解决知识碎片化之道是帮助学习者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碎片知识犹如人体各个部件,脱离了知识体系这个生命整体,任何部件都会失去原有意义。
如何将碎片化知识与已有知识融合,建构新知识体系?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利用新媒介挖掘碎片知识并对其进行整理、剔除、汲取、加工等操作,实现知识碎片到知识点有意义的重组,并完成知识点到新知识体系嬗变的过程。此过程中,整理主要完成对碎片知识的归类与管理,剔除主要依据个体经验,去掉对个体新知识体系建构无意义的知识碎片。在整理与剔除过程中,也要汲取新的知识作为补充。由于知识碎片的离散性,在知识点、新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系统化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贯穿整个过程的始末。
(摘编自王承博等《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时代里,人们的学习习惯与方式都需要改变,得以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B.网络世界中,微资源数量丰富,这既为碎片化学习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
C.利用一些新媒体,人们便能充分利用“闲置”时间,高效完成碎片化学习。
D.碎片化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再加工”是有效学习的必经环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主要从“碎片化学习产生的条件”“碎片化学习内在机制”两方面展开论述。
B.阐述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是本文对“碎片化学习”研究分析的一个重要论述前提。
C.第三段熊教授的言论,阐述了新媒体概念的内涵及特点,增强了文段论证的说服力。
D.第五段承接第四段,并对该段论述重点“学习者建构新知识体系”进一步展开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我们要面对巨量信息的学习环境,所以需要打破传统的“系统化”学习模式。
B.知识碎片化本身不利于知识系统化学习,但却能够检验出学习者们学习力的高下。
C.建立新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过程,拥有了碎片时间,学习者就能够收获新知识。
D.面对同样一堆知识碎片,通过整理、剔除等,每人都能获得相同的新知识体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霸王别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

“霸王别姬”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果我们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虚假报道,可能人们会觉得不可思议、荒谬绝伦。其实就从司马迁《史记》的字里行间,只要不带偏见地仔细寻觅,我们就完全可以把事情的真相还原出来。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四个与霸王别姬有关的场景: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突围、乌江自刎。在场景一和场景二中,项羽身在楚军垓下大营,虽说“兵少”,但也只是相对汉军的重兵而言。《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垓下之战时“项羽之卒可十万”,虽然经过此前与汉军的拼死搏杀会有所损失,但到被围时为止,汉军还没有对楚军构成歼灭性打击,因此守卫在垓下大营的楚军至少还有数万,否则汉军也不用唱什么楚歌了,大军直接一拥而上灭了项羽即可。而且后来知道项羽率800余骑出逃后,汉军只派了5000骑去追,若不是垓下大营中还有大量楚军英勇奋战,刘邦是不会如此不把项羽放在心上,让五六十万大军在营中睡大觉的。  

然而,到了场景三和场景四,项羽“直夜溃围南出”时,身边却只带了“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那么其他在垓下大营的几万楚军到哪里去了呢?只有一个解释——他们被项羽抛弃了。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整场垓下战役中,汉军“斩首八万”。考虑到楚军一共也就是10万人,可以说基本上全军覆没,除了个别侥幸逃走和数千至万余人被俘之外,其他都血洒疆场了。垓下一战中,10万楚军竟然死了8万,而又没有任何刘邦杀俘的记载,足见楚军战斗之英勇顽强。 

与英勇的楚军官兵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表现得如此怯懦的项羽。要知道,在垓下大营中的项羽还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手下还有数万精锐之师,江东还有广阔的天地,汉军的围困看起来也不太严密(否则不会直到天亮才发现项羽突围),他是完全可以率军突围,再谋求卷土重来的。曾经一度英勇无敌的项羽为什么在垓下表现得如此不堪,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项羽一生纵横疆场,从来没有过经受挫败的经验。然而,在垓下他平生第一次兵败被围,这对他肯定会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再加上四面楚歌和与虞姬离别的刺激,当众“大惊”和“泣”的项羽很可能已经陷入精神崩溃的境地(否则作为一个三军主帅,他是绝不应当当众有这样的行为的),一曲《垓下歌》充分反映出了他绝望的内心世界。一向偏爱感情用事的西楚霸王,终于完全丧失了理智和勇气,做出了弃军而逃的决定。项羽最终“不肯过江东”的决定,很可能就是针对自己弃军而逃的这一行径而言。

分析到这里,霸王别姬的真相已经很清楚了,简而言之,就是一场项羽在战事不利的压力下,在汉军心理攻势面前,精神崩溃,弃军而逃,最终自刎谢罪的丑剧。然而,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生花妙笔之下,通过突出局部(别姬、突围、自刎)、无视整体(弃军而逃的性质、剩余楚军的命运)的方式,竟把一场丑剧装裱成了一曲壮丽的英雄史诗,造成了这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懦夫成了英雄,真正的英雄却被遗忘,那八万抛头颅洒热血的楚军将士地下有知,情何以堪啊!

(摘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霸王别姬是虚假报道”的理由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垓下之战时“项羽之卒可十万”,“四面楚歌”时,虽有些损失,还有数万之众,项羽弃军而逃是懦夫之举,司马迁却把他写成了英雄。
B.垓下一战,10万楚军竟然有8万战死疆场,足见楚军战斗之英勇顽强,在《史记》中这些真正的英雄却被遗忘了,逃跑成了壮举,懦夫成了英雄。
C.项羽在垓下还有数万精锐之师,且汉军防守又不太严密,项羽完全可率大军突出重围,没有“别姬”之必要。
D.汉数十万大军围困,四面楚歌,项羽精神崩溃,置数万将士于不顾,仓惶而逃;但在太史公的笔下,丑剧却成了壮丽的英雄史诗。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四面楚歌时,项羽的军队尽管比刘邦的少,但还是可以拼杀一番的,可是,项羽仅带800余骑突围了。
B.大部分楚军战死在疆场,其余的则全部被项羽抛弃,楚军官兵的英勇顽强与项羽的怯懦不堪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C.太史公司马迁通过突出项羽、无视楚军的方式,把懦夫塑造成了英雄,真正的英雄即那八万抛头颅洒热血的楚军将士却被遗忘。
D.项羽在垓下被围的时候应该想到自己还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江东还有广阔的天地,他可以突围回江东谋求卷土重来的机会。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霸王别姬时项羽在汉军心理攻势面前,也许已经精神崩溃,否则一向所向披靡的项羽不会当众“大惊”和“泣”。
B.垓下被围的压力,加上四面楚歌和与虞姬离别的刺激,使一向偏爱感情用事的西楚霸王终于完全丧失了理智和勇气,做出了弃军而逃的决定。
C.本文作者从《史记》的描写中找出文字,互相印证,发现了霸王别姬背后的历史真相,提出了新的见解。
D.本文告诉我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突围、乌江自刎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项羽精神崩溃,弃军而逃,最终自刎谢罪才是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