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
谣言从来不是新鲜事。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技术的进步让谣言跑得更快、传得更远了。
相关研究显示,微信平台的活跃用户数量已超过6亿,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微信中的联系人多是同事、朋友等平日里打过交道、联系较为紧密的人,当现实关系延伸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每一条转发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小龙虾是一种处理过尸体的虫子,外国人从不吃》《肯德基的鸡都长着六个翅膀》《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这些看着眼熟的文章是不是曾经在你的微信朋友圈出现过?在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类似已辟谣的文章达280148篇,而2015年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达到21695437次。微信官方推出的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将谣言分为七类,分别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数据显示,2015年失实报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29%,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食品安全(20%)与人身安全(12%)。《倒着输银行卡密码能自动报警》《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等入选年度十大谣言,举报次数最多的《微信朋友圈降权》达到了233210次。
很多人疑惑,许多诸如“六个翅膀的鸡”等谣言明明漏洞百出,为何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甚至反复传播?在不少专家看来,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是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猎奇心理是谣言传播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新浪微博相关负责人尹雪赓分析认为:“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失实报道之所以能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满足了不少人的猎奇心理。此外,失实报道还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因而更容易取信于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管健指出,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置身于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强化原有观点,甚至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一直是各大网络平台经久不衰的“牛皮癣”。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此类谣言正是抓住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往往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追寻更深层的原因,管健分析了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心态。她认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还归因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管健说:“个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越是不确定,就越会依赖别人。在焦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而是更多地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此外,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感。”管健说,网络世界中,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常常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自己的判断、认识上也会慢慢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认为,要求公众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实际上很难做到,尤其是突发事件,公众急于想要了解事件真相及其进展,但又无法掌握一手材料、缺少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辟谣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0日12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微信朋友圈中多为平日打过交道、联系较为密切的人,所以每一条转发显得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
B.失实报道是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因其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更容易被网民信任。
C.网络谣言根据危害大小可将其分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等七类。
D.公众往往选择相信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此类谣言在各大网络平台中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平复。
【小题2】下列对谣言传播原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B.在焦虑普遍存在的当下,人们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更多的是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因而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C.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总是抓住人们更关注新奇的、颠覆常识的讯息的猎奇心理,成为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D.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只要引导公众警惕网络信息,仔细辨别信息真伪,谣言定能得到有效的制止。
B.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C.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应该理性判断,不应只坚持趋利避害的态度——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D.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8 08:40: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札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礼》。
B.《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
C.《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D.《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B.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态恭敬,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D.《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C.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让人受益终生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堪称人生准则。
D.读《礼记》我们可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在尊长旁陪坐,如何得体访客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
徐水法
或许说是多年的默契,看见母亲在灶上忙碌,父亲就会坐到灶下去烧火。我便起身去村里走走。几乎每一次回家,我舞会抽出时间在村里的老祠堂、老厅和一些公共场所走走看看,看见那些老人在家,我就会走进去,和这些硕果仅存的家族长辈闲聊一会。
阳光已经西斜,村里的炊烟已经三三两两开始飘腾起来,从屋顶上烟囱里喷薄而出的烟柱,像一条白龙腾跃在空中,东一条西一条,在村子上空,升腾飘袅。只是已经失去了早年间那般热闹,以前一到傍晚,炊烟一起,就能在村子上空笼成一大团白雾,就像大片的云团聚集,村里则是朦朦胧胧,正如自远而近铺天盖地的夜色,淹没整个村子。我随意走向村东,路上偶尔碰到几个从地里回来的乡邻,彼此都是热情地打着招呼。村东通往邻邑诸暨的庙下岭,早先岭下那个叫赵家坎的山谷里,有我家两块自留地,当年没少去干活。
刚走近村东的岭头,就听见了低沉尊带点沙哑的“吭嗨吭嗨”的声音,这声音太熟悉了,以前在村里务农时,两个或更多的人抬石头、扛木头时都会喊着这样的号子声!多年没有听见了,这么晚了,谁家还在抬东西呢?
很快,一丛毛竹梢头露出来了,哦!我明白了,这是有村里人把几棵毛竹捆在一起,然后两人扛着走。几十米长的毛竹,一一个人一般只能背一棵毛竹,把毛竹捆在一起,两个人扛就可以扛三到四棵,甚至五六棵,以前我在家时,也时常和父亲一起这样扛毛竹。
走近一看,这不是福祥伯吗?唉!说起来也算是个苦命人。他也算有儿有女,可惜儿子养到十来岁,突发疾病走了,女儿嫁在外省,听说生活也过得不太顺心,几年才来一趟。福祥伯老夫妻就像孤老一样,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什么事都得老两口自己扛着。
我走上前去,叫一声“福祥伯”,接过伯母肩上的毛竹,帮着一起扛上岭。手上拄着竹棍佝偻着腰的福祥伯老两口,一迭声地对我说着谢谢的客气话。举手之劳,弄得我反倒不好意思。听说岭下还有几棵,我闲着也就闲着,就和他们一起下岭,帮着他们扛上来。“罪过罪过!让你帮我们背毛竹……”老伯母一路不停地说着客气话。我说没关系的,你们不要这样,小时候你们肯定没少抱过我,再说我是你们的晚辈,又正好闲着没事。
看看吃饭还早,我又闲逛了一会。回到家,意外看见福祥伯也在,脚边一堆青菜和冬笋等,正在和我父亲聊着天。母亲看见我,有些责怪,“你去哪里走了?福祥伯等你好久了。”
福祥伯看见我,满脸笑容地站起身,对着我,“真是罪过啊!让阿水帮我们背毛竹。我们没啥东西好谢。青菜是自己种的,冬笋是我砍毛竹时挖来的,栗子也是我自己山上捡来的。”
我才明白,老人觉得我帮他们背了毛竹,心里不安,特意来谢我,我连连谢绝。父母亲说一直在劝他拿回去,他不肯,还说要等你回家,亲口谢谢你!说这是不值钱的土货,表表心意。
老人居然不容我怎么推辞,见我到了,就起身走了,边走边说,“我回去了。你们不用多说了,我明白你们的意思。你们不收就是看不起我。我老了……"
看着老人蹒跚的身子,这下轮到我傻了,这么会这样呢?倒是父亲劝我,先收下吧,我们吃饭。饭桌上,父亲说老人这是礼,你不要拂了老人的一片心,你帮他背了毛竹,他觉得欠了你一份人情,不把这点东西拿来,他心里总觉得欠了你什么,你收下了,他觉得还了人情。母亲也在边上说,没事,你走了我把你买来的营养品给他家拿一份去,就说是你的还礼,小辈不能自收长辈的礼。
回城后,母亲在电话里说了许多福祥伯家的事,当然是我的“回礼”的反应。说老人几次来我家,问询我的父母,我什么时候回家去,说要请我去他家吃饭。我让母亲转告我的谢意,谢谢他们·心意领了,饭就算了,每次回家都匆匆忙忙,连母亲烧的饭都吃不够。
临近年关,母亲打来电话,说福祥伯拿来一大块肉,说是自家养的年猪杀了。听说现在城里人都到处买乡下自家养的土猪肉,一定要带给阿水一家人尝尝。
我挂了电话,许久许久,坐着一动不动。我仿佛看见福祥伯弓着腰走在去我家的那条弄堂里,左手夹着烟,右手提着一大块肉,正喜滋滋地往我家走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古风”为题,是对福祥伯这个人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品德的提炼与概括,暗示他的品德正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体现。
B.“有我家两块自留地,当年没少去干活。”为下文我帮福祥伯抬毛竹作了铺垫。正是因为“我”当年没少干农活,才有习惯、有能力去帮助福祥伯。
C.父亲劝我收下福祥伯送来的礼,母亲却说“小辈不能白收长辈的礼”,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描写,透露出了父亲和母亲在观念上还存在差异和矛盾。
D.“我”回家,会在村里的老祠堂、老厅和公共场所走走看看,和家族长辈闲聊等细节,可以看出“我”对古老的村庄和淳朴的乡亲们有着深厚的情感。
【小题2】小说中“我”在对福祥伯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的想象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7号旅馆
远山
他一上码头,径直往左前方的一条铺着青石板的小路走去。似乎,他对这个名叫布袋的小岛地形非常的熟悉。
17号旅馆。他抬头看了看院子墙门上面的门牌号,这个小岛最有特色的就是一家家错落有致的庭院式旅馆。
老板娘,我还住三楼最靠边的明轩斋。倚在总台边,他笑容满面。明轩斋已经有人住了,老板娘看着面熟的他抱歉地说。我可以等。他庆幸自己比她早到了七天,他一定要比她早到的,他还有许多事要做。
第六天,他终于住到了明轩斋。一进门就直奔卫生间,从口袋里掏出那把锋利的瑞士小刀,轻轻一弹就打开了洗手台下面的木夹层。果然,他去年藏着的东西还在,用黑油布包裹着。
他拿过来,坐到了靠窗的藤椅上,细细抚摸着那黑油布。窗外是海,一望无际,他似乎看到了去年的那个傍晚,那个自己,那个她。
那是他第一次来这个小岛,他是随便在网上点击时点到这个地名的,一个小岛屿,一个还保留着古老的传说带点神秘的小岛。他从长白山下来,只带了一把贴身的瑞士小刀。海风习习,涛声轻柔。他第一次看到海,他很好奇,他更好奇,夕阳下的那个背影,修长,衣袂飘飘,他想起了安徒生童话里那个海的女儿。
他走过去,慢慢地靠近她,他很想跟她说说话,他很担心她,天快黑了,海边没有一个游客,一个女孩子独自站在海边很不安全。他看时间她已经整整站了一个小时了。她一直看着前面的那片海。他不好打扰,他怕她怪罪,尤其对于一个陌生的女人。于是,他也装作欣赏大海的样子站在她的旁边。
突然,她转过头来,她说,我叫清秋。他很纳闷,她叫什么关他什么事呢。她接着又说,我知道你叫什么名字,我知道你住在哪?你叫应涛,是住在17号旅馆明轩斋的房客。你住在明轩斋七天了,你是个画家。你不停地画不停地撕,你很烦躁,你很焦虑,你画画时落笔很重,你撕画时很急,你情绪不稳,带着很大的不满,你像是要把生活和自己都撕碎了。
她好看的嘴巴一张一合,一句句清晰的话从她的嘴里慢吞吞地流出。他惊讶地看着她,看着她看不清的眼睛,天都黑了,这个还戴着墨镜的女人究竟要干什么呢?我就住在你对面的房间,红藤阁里的女人,从我的阳台可以看到你的房间,你很粗心,或者说你已经不在乎,你不拉上窗帘,这几天几乎不吃饭不睡觉,你很糟糕。她继续轻轻柔柔地说着。
那么你呢,你一个人站在这里也是……?他手里紧攥着那把瑞士小刀,迎着她问。如果不是因为担心她——很莫名其妙的,他居然还会去担心一个陌生的女人。此刻,他恐怕用那把瑞士小刀割了自己的手腕走向海里了,他从长白山下来时就是这么想的。他给了自己七天时间,如果在这个无人干扰的小岛上,他用七天的时间还没有构思出自己一副满意的作品,那么他就用这把瑞士小刀结束自己,他是个艺术家,没有了灵感和创造,就等于死去。
你终于问了。她弯下腰,轻轻地撩起裙子的一角。你看到我的左腿有什么不一样吗?你不知道那天的舞台有多漂亮啊,镁光灯、音乐、天鹅湖,一切都布置好了,一只只白天鹅就要起飞了,可是,世事就是这么难以预料,当领舞的那只白天鹅刚从幕布后飞出来时,舞台旁边的一根管子倒了下来,那只天鹅飞不起来了,后来医生宣判了,从此不能再在舞台上跳舞了。她抚摸着明显纤细的左腿,声音低了下来。
但是,路有千万条,对不对?少顷,她直起腰抬起头,嫣然一笑,摘下了墨镜,一双大眼睛亮闪闪装满了天鹅湖的水。
扶我一把,她把手伸向了他。有很多摄影师替我拍过照片,但还没有一个画家为我画过像,明天,你能为我画一幅吗?
他把那只紧攥着那把瑞士小刀的手缓缓地抽了出来,握住了她。
一轮旭日冉冉升起,海面上一片霞光,她就这样面朝大海,静静地……他突然感觉眼前是多么辽阔,似乎有一股强大的暖流激励着他,他支起了画架,运笔入神,从没过的轻松和流畅,仿佛有一把钥匙开启了他的思想、灵魂。他把画郑重地交到她的手里。
我不要。她轻轻摇头,你把它藏在17号旅馆里吧,我们约定明年的今天一起来取。
明年的今天一起来取。他坐在靠窗的藤椅上,窗外是海,一望无际。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她已经整整站了一个小时了。她一直看着前面的那片海。”他观察得这样细致、长久,是因为他担心这个陌生女孩,又不好打扰,所以在旁边默默地站着。
B.应涛开始并不在意清秋是谁,可是当听她细数他在17号旅馆的所作所为时,十分惊讶,不清楚女孩的意图。
C.他从长白山下来,只带了一把贴身的瑞士小刀,是因为他执拗于自己的画画创作,以致于思想混乱,完全失去理智。
D.女孩提出让应涛为自己画一幅画,是因为她看他是一位很有潜力的出色的画家,她希望能为他找到创作的灵感。
E. 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从应涛的眼睛、心灵出发去感受清秋的外表与内心的美,这美浸润了一颗失意的心,让他学会热爱生命。
【小题2】文章在叙事上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手法,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应涛,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清秋,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山野行走
天黑下来,四周死一般寂静。我仍在山野里行走,山影嶙峋交错,仿若剑戟铿锵,再现古代某个严酷战阵。我想起了那些厮杀、血腥和悲凉的牺牲,心里划过惊惧和悲悯。此时,星星依序出现,很快布满天宇。视野渐渐亮开,山影变得敦厚温和,细细山路在月光里蜿蜒,如持续流淌的乳汁。我感到了无情宇宙在无意识里呈现的几分仁慈。为了一个小小的夜行者,宇宙竟然动用了它的全部照明设备:北斗星、织女星、天狼星、天蝎座、天琴座、室女座……此时全部为我满负荷工作,那凶猛天狼,也在为我殷勤地发电照明,头顶的每一颗星星,全部以每秒三十万公里的神速,向我空投光芒和柔情。
此时,我行走在群山的皱褶里,我也行走在浩荡的天意里。
嚓、嚓、嚓,连续三颗流星划过头顶靠南的天空,山巅似有被灼痛的云絮,凌乱飘起。山村的狗们,大声狂吠,对天空发出持续质疑和询问。由于天文学知识过于匮乏,它们的发问比起它们的祖先,显然毫无长进,仍止于纪元前的幼稚和天真。尽管,流星们在天上制造了不小的动静,挑逗了无知的狗们的猜测和询问,却丝毫未打断避暑山庄里富豪们的赌局,那掷骰子的声音,盖过了银河的潮汐,删除了天上的动静。熟谙经济学的精明赌徒们,陶醉于他们的天文数字,却不需要也不屑于别的什么天文学,不需要也不屑于向天空注目和发问,除非星辰坠落,为他们降落下大量黄金和巨额利润。
我对那些对天发问的无知的狗们,竟有了几分尊敬:在这个被商业和经济学主宰的大地上,在这个市侩当道、失去天真的夜晚,对尘世和天上的动静,发出好奇的追问。
隔着一个山涧,走在山路上的我,看见了不远处的高速公路,几乎与我并排而行。我看见一辆辆呼啸的车,一组组飞旋的轮胎,我看见疾驰的现代,载着时光和欲望,弃我而去,弃我而去。我一个步行的人,一个保持古代行走方式的人,一个对现代水土不服的人,一个迈着农业的步子慢行的人,与咆哮的工业和狂奔的现代,礼貌地保持了距离,我绕开了它的快,我坚持着我的慢。它们,狂奔的铁们、轮胎们、现代们,一路弃我而去,很快都超越了我,扔下了我。我索性掉头,折进一个山湾,四周是无边密林,林间一泓碧水,这时,我才忽然发现:现代已载着现代远去,我留下来,留在古代的密林,留在古老的深山。
抬起头,我看见了山间的月亮,被林涛和山风梳洗得眉情目秀的月亮,他不慌不忙地漫游在李白的苍穹,行走在苏东坡的意境里,仔细抚摸着山上的苔鲜和留下始祖鸟爪痕的玄武岩——那上面保留着两亿年前时光的表情。
这时候,我恍然大悟“白驹过隙”这个词的深意。
这时候,我才知道:所谓高速的现代,只是现代自己快速删除自己的一种程序。现代载着现代快速远去,最终能留下来的——
注定还是大地、青山、始祖鸟的玄武岩和礼拜的明月。
已是后半夜了,明月西斜,天河渐落,山影隐约。早起的鸟开始集体朗读,山野有鸡鸣声起。路边,几户农家的灯陆续亮起,我在一旁的院子里停下,主人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说儿子媳妇在外地打工,他与老伴种地,带着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还养着一头奶牛。他一边挤奶一边说,山里不缺草,牛吃得好,奶多。提前把奶挤了,等会儿把奶卖给奶贩子,他们又卖给城里的奶厂。他说趁这把老骨头还能动,挣一点,补贴家用,也给自己准备点养老钱。我蹲下来,看他挤奶,奶牛温顺地站着,它不计较那哗哗流进奶桶的是什么,它似乎陶醉于释放的快感,或者,它知道那是什么,但它不愿说出口,不愿计较,它只觉得放养它的人有恩于它,青草和溪流有恩于它,那流出去的都不是它的,是天的,是地的,是人的,而属于它的身体,还原封不动在它这里,这让它已很满足。星光照在奶牛身上,照在老人身上,被星光雕塑的老人和奶牛,宛如黎明的神灵。奶桶已经快盛满了,而牛奶还在注入,星光也在注入,满当当的桶里,荡漾着星光和牛奶。我再一次从老人脊背和奶牛的脊背向天穹望去,我看见,那渐渐沉落而暗淡的银河,似乎已向宇宙献出了足够多的乳汁……
(李汉荣作品,有删改)
【小题1】(小题1)结合文章,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4分)
a.那掷骰子的声音,盖过了银河的潮汐,删除了天上的动静。
b.所谓高速的现代,只是现代自己快速删除自己的一种程序。
【小题2】(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我一个步行的人,一个保持古代行走方式的人,一个对现代水土不服的人,一个迈着农业的步子慢行的人,与咆哮的工业和狂奔的现代,礼貌地保持了距离,我绕开了它的快,我坚持着我的慢。它们,狂奔的铁们、轮胎们、现代们,一路弃我而去,很快都超越了我,扔下了我。
【小题3】(小题3)作者在文章最后为什么花费不少笔墨来写奶牛?(4分)
【小题4】(小题4)文中多处写到月亮、月光,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5】(小题5)本文主题多重,意蕴深刻。请结合文章,任选两方面加以探究。(7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人常言:礼有经亦有权。权是变,经是不变。这句话或许可借用以表明中国文化数千年来走过的历程——有变有不变。

但是世界上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文化,一成不变则意味着断裂,意味着死亡。堪与中国相提并论的其他古老文明,不是已成陈迹,便是蜕为另外一种文化。唯有中国文化是延续数千年,既不中断亦未面目全非。这就是有变有不变的结果。有变才能发展,有不变才能维持其本来精髓。一成不变的观点显然无法解释中国文化的进程。那么中国文化变的是什么呢?从物质方面说,中国人的衣食往行还有哪一样是不变的?早在赵武灵王时已经胡服骑射了,早在汉灵帝时已经流行胡饭胡床了。即使在政治制度方面,我们又何尝落在人后?在亚洲,我们是最早打落皇冠的,此谁变得都快。至于精神文化范畴的音乐舞蹈,盛唐时就既有胡琴又有胡旋舞,且全都来自西域。不变的具体是指什么呢?是道。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双书·地理志》讲:“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尽管一变再变,但变到“道”就不再往下变了。那么道又是什么呢?《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在中国都只是器。只有深层的心态文化才是道。严复从青年时代起就熏陶于西方文化之中,中年以后名声如日中天,却始终以未中科举为恨;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但却照旧蓄辫子赞小脚,都不变其中国人的心态。无论是孔子捶胸顿足的礼崩乐坏,无论是曾国藩哀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个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道都没有变。所以中国文化变迁的特点之一并非以不变应万变——这是历来的看法,恰恰相反,是以万变来成其不变,以表层的万变来维持核心的不变。

尽管中国的地理背景相对孤立,但数千年来仍然与东西洋都有着绵绵不绝的交往。与外来文化交流就要使中国文化发生变化,但这一变化的结果往往是将外来文化同化于中国文化,而不是使中国文化同化于外来文化,同化的过程简直是不露痕迹。所以中国文化变迁的第二特点是要变人为己,而不变己为人,是貌似西化而实为“华化”,只是将其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本土化为中国模样的过程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远不是简单的“有容乃大”——这样说只强调容纳百川,而忽视其受外来影响所产生的变化,难怪费正清因此而产生“冲击—反应”的模式——而是在同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这一过程或者可称之为“有变乃恒”。

中国文化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我们对这一规律的认识至今还不敢就说十分清楚,恐怕还有继续探索的必要。但是有一点比较清楚的是:中国文化变迁的基本方式是述而不作,是著书不如抄书。自认述而不作的是中国儒家的创始人,提倡著书不如抄书的是清代实学的开山祖,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大人物,但却都认为自己毫无创新,仅只沿袭成说而已。他们的思想或许表明了中国文化寓变于不变之中的特点。

(选自周振鹤《中国文化的变与不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若没有发展,只能或成陈迹,或蜕为另外的文化。
B.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借鉴、学习外来文化中的表层部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变”。
C.中国文化中的“道”指深层心态文化,如“恨未中科举”和“蓄辫子赞小脚”等心态。
D.“华化”是变人为己,将外来文化中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同化为中国模样的状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中国文化变与不变的论题,再逐层分析,最后点明变迁的基本方式并总结。
B.文章第二段例举了孔子和曾国藩的感叹,是为了证明中国文化的核心不变的特点。
C.文章从主动与被动两个方面论述中国文化的变迁特点,并就二者关系进行了论证。
D.与偏向于“传承”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述了“不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延续数千年,既不中断也未蜕化变质,源于中国人变其不可变,不变其可变。
B.文中有关文化变迁的观点,作者与他人表述不同,可能与作者的学术视角与取向相关。
C.如果中国文化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那么费正清就不会据此提出“冲击—反应”模式。
D.“述而不作”倡导者是儒家创始人,由此带来的启示是要沿袭成说,寓变于不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