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代既是墓志创作的鼎盛期,也是墓志文体的重要变革期。唐代文学全面繁荣,多种文体均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为唐代墓志文体吸收其他文体之长提供了便利条件。墓志文体发展至初唐,逐渐固定为单一、程式化的叙述范式,内容多歌功颂德,浮泛空洞,实用性与叙事性有余而抒情性不足。体式既定,难出新意,因而招致追求个性张扬、崇尚革新的唐代文人的强烈批判,激发出他们变革墓志文体的创新意识。而唐代文人往往多体兼擅,亦是唐代墓志文体得以顺利完成自我更新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墓志虽也称颂逝者,抒发哀悼之情,但侧重叙述逝者的生平事迹;而哀祭文虽也追记逝者的生平,但偏重于述哀,抒情色彩更为浓厚。唐代墓志文体多方借鉴了哀祭文悼亡述哀的抒情方式,使这一时期的墓志由传统的以叙述墓主生平事功为主,逐渐转变为叙述与抒情并重,极大地增强了墓志这一实用文体的情感张力。此外,唐代墓志经常借用哀祭文擅长运用议论的手法,以宣泄沉痛的悼亡情感,激起读者的共鸣,增强艺术感染力,深化作品的情感内蕴。无怪乎储欣盛赞韩愈《李元宾墓志铭》“铭词与《祭十二郎》相埒(相等),皆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虽然储欣此言仅是说明二文因采用同一修辞手法,而达到了近乎一致的艺术感染力,但这亦可作为唐代墓志借鉴哀祭文的有力证据。

唐代墓志作家在墓志撰写过程中,有意纠正六朝以来墓志创作逐渐千人一面、缺乏人物个性的弊端,往往借鉴史传的人物形象塑造、唐传奇事实性虚构之法。墓志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传记,并非单纯的史实记录,它还需要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彰显传主的精神风貌。也就是说,除史实的真实之外,传记还可以带有某种程度的虚构的真实,亦即叙述的真实。例如杜牧的《唐故进士龚轺墓志》中对二鬼诱使龚轺坠马而亡的叙写,奇幻而多姿,极具戏剧效果。

墓志作为一种应用于丧葬活动的实用文体,不仅有记载墓主家世及生平经历的序文,而且也有颂扬墓主功业德行的铭文。墓志的铭文部分一般采用四言韵语的形式对序文内容进行综括,以抒发伤悼之情。但墓志发展至唐代,富于创新精神的墓志作家们丰富了铭文部分的变化,四言之外,三言、五言、七言、杂言、骚体均有,如《王氏殇女墓志》等,这无疑是对诗歌艺术体式的吸纳。

(选自李秀敏《唐代墓志铭:风流难掩社稷功》)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促进了墓志文体的创新和变革,助推墓志创作走向鼎盛时期。
B.为了增强情感张力和艺术感染力,唐墓志借鉴了哀祭文擅长用议论宣泄情感的手法。
C.唐代墓志借鉴虚构之法,不再以史实记录的方式进行创作,力求凸显人物个性风貌。
D.唐代墓志作家敢于创新,丰富了墓志的语言变化,全文出现了三、五言和杂言等形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1段从外部条件和作者素养方面,分析了唐代墓志文体发展更新的重要原因。
B.文章从哀祭文、史传文、传奇和诗歌方面,论述了不同文体之长对唐代墓志的影响。
C.文章提出问题后,横向展开论述,并在每个论述部分后提供了实例作为议论的支撑。
D.本文以唐代墓志与其他文体互渗为视角,分析唐代墓志演变,为墓志发展提供证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没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唐代墓志文体或许还将长期缓慢发展或者停滞不前。
B.墓志文体范式逐渐僵化、内容逐渐趋同,唐代文人出于创新意识而有意做出了纠正。
C.唐代墓志借鉴了哀祭文悼亡述哀的方式,从传统的歌功颂德,转变为叙述抒情并重。
D.从唐代墓志的发展来看,抒情方式叙述方式以及语言形式对墓志文学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8 06:46: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住进城里后很不习惯,坐不是站不是,每天都不自在。一天,老人便拿了锄头,去楼下开荒栽菜。锄头是老人从乡下带来的,但老人才在小区一块空地上挖了几锄,就被儿子看见了,儿子说:“你做什么?”
老人说:“这块地荒着,我想栽些菜。”
儿子说:“你以为这是乡下呀?”
老人说:“那我回乡下去。”
儿子说:“我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儿现在是工业园区,你还回得去?”
老人何尝不知道这些,一想到乡下被开发了,老人就神思恍惚。老人说:“城里什么都不好,不像我们乡下,能栽菜,养猪养鸡,乡下空气也好,我们乡下有各种各样的鸟,天上还飞着鹰。”的确,老人经常在乡下看见天上飞着鹰。老人总坐在门口,抬着头看,看鹰在天上盘旋。看久了,老人的心便跟着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到城里后,老人也经常抬头,但很多时候,连一只麻雀也看不到。
老人叹起来了。
过后,老人还是不自在了,每天都怏怏不乐的。这样不开心,老人就出问题了,老人后来病了,住院了。等老人从医院出来,老人似乎更老了,走路都不稳。儿子当然很急,每天都开导老人,老人就是开心不了。
这天,儿子带老人去河边。快到河边时,老人忽然看到天上有鹰。看到鹰,老人有些高兴,老人跟儿子说:“你看到鹰么,在天上飞。”
儿子说:“看到了。”
老人说:“没想到城里也有鹰,它是从我们乡下飞来的吧?”
儿子说,“大概是吧。”
那时候是傍晚了,老人一直在那儿看着,直到天黑。
老人住的小区其实离河不远,老人为了看到鹰,第二天自己去河边了。还没到河边,老人就看鹰了,不是一只,是好几只。那些鹰一会儿在天上盘旋,一会儿往下俯冲。老人不走了,坐在路边的凳子上,一直抬头看着。
一个孩子,蹦蹦跳跳了过来。看见老人后,孩子停住了,孩子说:“爷爷,你在看什么呢?”
老人说:“看鹰在天上飞。”
孩子说:“那不是鹰,那是风筝。”
老人说:“胡说,风筝我还看不出来呀,那就是鹰。”
孩子说:“我没胡说,那就是风筝,不信,到河边去看。”
老人真去了河边,近了,老人果然看见几个人在放风筝。几个人也是老人,但他们很矫健,在河边跑来跑去。把像鹰的风筝放得跟真的一样。
老人后来走到了他们中间,老人说:“我以为是真的鹰在天上飞哩。”
一个老人说:“好多人都这么说。”
老人又说:“你们怎么能把风筝放得这么好?”
一个老人说:“你也能。”
老人说:“我也能?”
一个老人说:“真的能,只要天天放,就能让你的鹰也飞在天上。”
老人这天真买了风筝,也是那种像鹰的风筝。
那几个老人,教老人放,但老人还是不会。老人有些灰心了,几个老人安慰他:“慢慢来,我们以前也是这样的。”
老人点点头。
老人后来天天到河边去放风筝,老人开始走的很慢,慢慢地,老人就能走快了。再后,老人也能跑了。老人的风筝或者说老人想放飞的鹰开始了飞不起来,多放了几次,鹰就飞起来了。到后来,老人也可以让他的鹰在天上盘旋或往下俯冲。看着头顶上的鹰飞来飞去,老人觉得开心。
一天,老人把鹰放飞在天上时,忽然来了几只真的鹰,几只鹰都是老人的鹰引来的。老人看见了那几只鹰,老人以为是同伴放的,但不是,他们还没开始放。那几个老人,也看见了几只真的鹰,他们跟老人说:“你的鹰引来了真的鹰了。”
老人说:“是真的鹰吗?”
他们说:“是真的!”
老人说:“肯定是我们乡下的鹰飞来了。”
老人说着,笑了。笑着时,老人一颗心跟了鹰去,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
【小题1】“鹰”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
A.鹰从题目到结尾贯穿小说始终,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
B.“鹰”的有或无影响着老人身心的状态,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
C.鹰(风筝)在空中飞翔的姿态,寄托了老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追求。
D.老人看见的几只真的鹰肯定是乡下的鹰飞来了,老人很高兴。
【小题2】结合小说内容,请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结合小说的内容,指出本文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刻画“老人”形象的意图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倾听大自然母亲的心跳

赵鑫珊

①美国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初生的婴儿分成四组:一组听不到任何声音;二组播放录制的催眠曲;三组用节拍器仿声;四组播放母亲心跳的录音。结果表明,第四组仅仅用了其他三组所用时间的一半,婴儿就安安稳稳地睡着了。而第一组的婴儿在长达60%的时间内都在啼哭、骚动。

②结论是:婴儿同母亲的心跳有着天生的亲和关系。自娘胎里,婴儿的心脏是被母亲的心跳起搏、激活的。在心跳和谐共振的基础上,母子之间已奠定了生理、心理(情感)交流的雏形。人成年后,从母亲怀抱走近充满矛盾、冲突和处处是陷阱的外部世界,便经常在潜意识林立回忆当年母亲的心跳。那心律,永远意味着平安、清洁和舒适。因为在娘胎里,我们既没有严寒,也没有酷暑,更没有忧患。这便是人依恋母亲的生理基础。非常本能,根深蒂固。

③其实,现代人渴望旅游的冲动,在本质上也是去寻找大自然母亲的心跳的冲动。旅游的冲动,也是潜意识渴望返回大自然母亲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来自那里。不管你今天是总统、董事长,还是小学教师或外地民工,从根本上都来自那里,无一例外。

④一阵清凉的风,掠过河边的山谷,吹动一大片枫树林中的叶,发出沙沙声,那正是大自然母亲的心跳;雁荡、华山多好溪,流水潺潺,那也是大自然母亲的心跳;山光水色,猿声鸟啼,依稀在耳,同样是她的心在跳,那么亲切、祥和、安康!

⑤你也许会说:“不必特意跑到雁荡山、黄山去听猿声鸟啼吧!我们家鸟笼子里就有一只黄莺,每天早晨它都叫,叫得好听极了!”

⑥“不,笼子里的鸟叫是被人扭曲的大自然母亲的心声。它不叫还好,一叫,我就想哭。把大自然关在笼子里是现代人的一大愚蠢,也是当代世界危机的的总根源之一。”我回答。

⑦有好几次我住在宾馆里。初冬,不算冷,但暖气已烧到25℃。一切都是封闭式的。我觉得被陌生和敌意重重包围着:里面的空气、地毯、化学制品的墙纸……我想呕吐。我终于逃了出来。一回到外面空气中,原先的压抑和胸闷感便烟消云散。尽管上海的空气已经被严重污染,居然还有这般疗效、功效,要是回到雁荡山、黄山,其疗效可想而知。

⑧其实,我们时时处处都被许多陌生的现代人工制品包围着,其中有许多东西对人还是抱有敌意的:柏油马路、塑料制品、洗涤济、农药、化肥、噪音、汽车废气、席梦思……这种生存环境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而人在地球上进化的历史却长达几百万年。从真正能制造工具的人进化到今天,也有一百万年的漫长时间。几十年比一百万年,怎不觉得突然、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迅猛发展,人性跟不上,骨子里适应不了变异的生存环境,因为那不是大自然母亲的心跳!

⑨不错,人性也是进化的。但进化速度极缓慢,一千年前后都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不然,我们就读不懂唐诗。迅猛发展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几乎在日夜拖着人性拼命向前奔跑。人性觉得很累,颇有心力交瘁之感。于是出外旅游的念头便油然而生。

⑩有一回,朋友请我去新锦江顶层旋转餐厅吃夜宵。桌上点燃着蜡烛,烛光很柔和,缓解人的生理、心理上的压力、紧张,给人以宁静、平和、安稳的感觉,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农业文明的祥和时代。农业文明约有一万年的历史。人性更亲近风车、水牛、马车、木制纺织机、豆油灯、蜡烛光和水井……所有这些离大自然母亲的心跳很近很近。

11今天,人们去旅游,无非是出于两大动机:人文历史的追寻,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后者似乎更有意思。比如在山谷草地上野餐,因为因为几万、几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打猎归来,就是在草地上烤野猪、野鹿、野鸡的。今天的旅游者喜欢野餐,点燃篝火,正是在潜意识层对大自然母亲心跳的一种追忆方式。

12这就是人的大自然清结,永不散的结。

13其实,现代人渴望旅游的冲动,在本质上也是去寻找大自然母亲心跳的冲动。

【小题1】请从结构角度,分析第①、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请从表达角度赏析第④段。
【小题3】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4】请概括现代人渴望旅游的原因。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写生理学家的实验是为了证明母亲的心跳意味着平安、清洁和舒适。
B.不论你从事何种工作、有何身份,都有渴望旅游的冲动。
C.第⑦段运用衬托,强调自然环境对人内心的抚慰以及对身体机能的治疗作用。
D.第⑧段列举数字进行对比,意在突出近几十年生存环境异化,人性无法适应。
E.农业文明是更亲近自然母亲的文明方式,作者倡导回到农业文明的祥和时代。
F.本文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深沉的情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杜甫传(节选)

冯至

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会发现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
B.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
C.材料特意介绍杜甫写的《江村》,表现杜甫定居草堂的初期,生活暂时安定,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寻常景象,也能引起他的诗兴。
D.杜甫作《蜀相》,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作者引用这篇诗作,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小题3】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王道是先秦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以理想的政治之道建立理想的人间秩序。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顶层制度设计。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中,先秦诸子们感受到了由于社会无秩序所带来的生死离别以及无穷无尽的战争造成的痛苦与无奈。因此,他们首先要追求的是用一种思想去为社会的稳定与统一奠定理论基础。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也就没有条件开展各种可能理想的生活,而所谓的“自由”也就无从谈起。这种对稳定秩序的渴求成了当时人们共同的心愿。
从现有的文献当中可知,在儒家产生以前,“王道”思想就已经存在了。西周末年,社会矛盾重重,内忧外患。钱穆在其《国史大纲》中对此评论道:“及平王东迁,以弑父嫌疑,不为正义所归附,而周室为天下共主之威信扫地以尽,此下遂成春秋之霸局。”由于生产力发展,人权呼声高涨,伴随着西周初期封邦建国的“国野制”崩溃而带来的动荡的社会环境,过去曾经彰显于稳定统一的秩序中的“王道”思想也变得幽暗不明,岌岌可危。在这种动乱的环境下,士大夫们都希望借助诸侯的力量,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的太平社会。所以孔子常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又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当齐景公向孔子讨教如何执政的时候,他回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孔子首先追求的是用礼义名分思想去建立并维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在最具权威的孔子语录《论语》中没有对“王道”概念进行过直接论述,而《礼记·乡饮酒义》中却有记载孔子语云:“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后文便接着有对此句话的解释:“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另外,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中记载:“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可见,孔子的思想体系完全包含王道理念,并且内容更加充实具体。如孔子对古代圣王极为推崇,并把他们所尊奉的信仰称为先王之道。在《论语》中有大量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赞美,他们都是孔子心中有德且有位的“盛德大业”的人物。他们共同的人格特点是“内圣而外王”。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内心修养好了,达到仁的境界,然后再通过具体的政策将仁心推广出去,从而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境界。这种利民、使民、治民的思想在《论语>中有很多的论述。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为政》)由此可知: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论述“王道”这一概念,但可以说他既是上古以来王道思想的继承人,更是王道信仰的再造者。
(节选自《王道思想的“源”与“流”》,作者邓梦军,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道是先秦儒家基于白上而下的顶层制度设计思考而形成的政治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以理想的政治之道建立理想的人间秩序。
B.由于社会无秩序带来的生死离别以及无穷无尽的战争造成的痛苦与无奈深刻影响了先秦诸子,对稳定秩序的渴求成了人们共同的心愿。
C.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就没有理想的生活,所谓“自由”就无从谈起,先秦诸子们追求用一种思想去为社会的稳定与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D.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虽然没有在《论语》中直接论述“王道”这一概念,但他既是上古王道思想的继承人,更是王道信仰的再造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论西周末年社会矛盾重重、内忧外患的现状时,谈到的“不为正义所归附”中的“正义”指的就是“王道”。
B.孔子在回答齐景公讨教如何执政时有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说明他追求用礼义名分思想建立并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
C.《礼记·乡饮酒义》中孔子“知王道之易易也”和司马迁《史记》中“是以孔子明王道”的记载说明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包含王道理念。
D.孔子在《论语》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赞美,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他们是有德且有位的人物,他们都能“内圣而外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野制”崩溃带来社会环境的动荡,原来稳定统一秩序中的“王道”思想变得岌岌可危,士大夫们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的太平社会。
B.孔子所说的“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和“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表现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王道寄予的厚望。
C.孔子认为古代圣王“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这“五行”“足以正身安国”,并将之称为“先王之道”。
D.利民、使民、治民的思想在《论语》中有很多的论述,孔子认为君王应当修养内心,达到“仁”,然后再通过具体政策将仁心推广出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成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这样的东西有很大概率是“牌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韧不拔的精种,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种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眼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加此让人爱恋,以至于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C.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D.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小题2】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B.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C.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B.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C.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D.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