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天,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2018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已形成五大聚集区,相关投资增加明显。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政府和市场在“数字中国”建设领域的投资热度继续高涨,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其中,各级政府的相关投资项目有超过六成投向了公共服务领域。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类企业已经形成了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等五大聚集区域。在人才供需方面,中西部地区提供的大量人才,很多都流向了东南沿海省份。报告还指出了在“数字中国”发展中,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比如说我们东、中、西部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再比如大数据发展非常快,但是人才跟进的速度还不够快。

国家信息中心还发布了《“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4%,高于我国整体外貿增速,雨中亚地区与中国的贸易额增速最快。在2017年的“一带一路”貿易中,中国的进口额增速,五年来首次超过了出口。(摘编自《2018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发布》,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18年5月5日)

材料二: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为47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为236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相比增速达40.5%。预计未来几年,大数据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

接近2/3的企业已经成立了数据分析相关部门,企业对数据分析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近四成的企业已经应用了大数据。在接受调查的1572家企业中,已经应用大数据的企业有623家,占比39.6%,与2016年相比上升4.5%。

(摘编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网站发布的《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2018)》)

材料三:

近期,交通出行、网络购物等诸多网络平台企业纷纷被曝出可能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购买同样的产品或服务,老客户反而要比新客户花钱更多。

“杀熟”不是新事物,并非线上独有,在线下也很常见。以到餐厅吃饭为例,你若常去某家餐饮店就餐,与店主、伙计熟悉后,久而久之,反而会出现被怠慢现象:点完莱呼叫下单,服务员却迟迟不来。

在“互联网+”消费环境中,“杀熟”发生更频繁、实现更容易,其背后是电商营销“千人千面”技术在起推手作用。平台方会根据搜集到的用户个人资料、购买习惯等行为信息,通过大数据模型建立用户画像,然后根据画像给不同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服务和定价,实行区别化的价格营销策略。说到底,用户相当于被大数据算法给“算计”了,消费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正当合法权益也受到侵害。

无论线上线下,“杀熟”其实是“店大欺客”的一种表现。这个“大”,要么是“体量大”,仗着在行业中的支配地位,产生“奈何不了我”的盲目自信,要么是“架子大”,认为“用户忠诚度”足够高,导致服务开始缩水。

治理大数据“杀熟”等各种“店大欺客”行为,监管部门理应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堵住监管漏洞,提高违法成本;平台应坚持“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用更多优质服务吸引用户,并且在对大数据进行商业开发时,筑牢安全保护的防火墙,加宽隐私保护的屏障。

(摘编自《大数据杀熟,是在有意“消费”消费者的忠诚度》,《人民日报》2018年6月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我国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增加值最小,预计2020年我国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增加值最大,规模逐年呈上升态势,反映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良好。
B.根据统计和预测,近六年我国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和发展速度均呈递增态势,2016年增速达到最高,此后小幅回落,增速呈递减态势,但增速均超过30%。
C.我国的大数据产业规模大,增长速度快,这与企业重视数据分析有关,大部分企业已成立数据分析的部门并应用了大数据。
D.与2016年相比,2017年企业实时处理动态数据并提供分析结果所占比例有所增加,并且其所占比例为最高,而以大数据支撑未来决策所占比例较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2017年我国与“一带-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呈快速增长趋势,近五年出口额增速首次低于进口。
B.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性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五大聚集区,但投资的力度倾斜于中西部,因此数字经济的区城差距逐步缩小。
C.与线下“杀熟”行为不同,线上“杀熟”行为更频繁发生,也更容易实现,原因是网络技术能轻易地获取消费者的各种隐私信息。
D.“店大”的行业支配地位助推“杀熟”行为的发生,鉴于此,相关部门应要加强立法工作,管控行业行为,杜绝行业内垄断现象。
【小题3】三则材料分别来自电视、互联网和报纸,针对大数据主题,三种媒体在报道上各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3 02:43: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风摄影社

祝勇

①沈阳新风摄影社。地址不详,时间不详。

②透过母亲的斑斑白发和满面病容,已找不出这张照片的痕迹。所以我对这家照相馆充满感激。应该是一架老式双反相机,一位戴眼镜的老摄影师,微笑着,钻在黑布里面,看母亲年轻的倒影。快门开合的声音十分轻微,未曾惊动母亲的笑容。

③然后,母亲骑着单车回家。

④应该是一个下午,有细腻的风和阳光——从衣着上看,我相信那是春天。新的季节正通过它的每一个细节一点点展开它的叙事。母亲是春天叙事的一部分。

⑤十二岁,或者十四岁的她,穿着干净的学生装,从春天下午的阳光中穿过。

那个下午后来被层层叠叠的下午湮没了。很多年后,不再有人能够察觉它的存在,不可能把它从无数的下午中拣选出来。我却从成摞的照片中拣选出这一张。我闻到了那家小照相馆陈旧的气息。我听到母亲和摄影师的轻声交谈。然后是轻轻的“咔嚓”一响,我在这一响中进入那个下午,见证了我出生以前的时光。青春,曾经牢牢地攥在母亲手里。

⑦母亲患上骨癌,在病床上辗转反侧,通过表情来掩饰痛苦。她的骨骼X光片被医生办公室的灯板照亮,我面对着它,呆若木鸡。这可能是她一生的最后照片。那张恐怖的照片像一扇漆黑的大门封锁了她的未来。X光片上,癌细胞正在策划对她脆弱骨骼的攻势。疾病使身体成为负面的存在,每一寸肌肉都是对痛苦的证明。医生告诉我,再发展下去,癌细胞的侵蚀可能使她的脊柱折断。那样,她将截瘫。

⑧我没有流泪。只希望她离去的道路平坦,不要穿越一片荆丛和沼泽。

⑨时间是流动的,但它有时会给人造成停滞的错觉。照片加深了这种错觉,因为它具有截取时间的能力——它把某个时刻单独截取下来,就像从一辆滑车上取下一个零件,使它脱离时间的轨迹。这样,当我们面对照片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无须中转,直接抵达某一具体的时刻,某年某月某日几点几分几秒。仿佛时间的证据,照片证实了那一时刻的存在,我们可以在那个时刻驻足、停顿,并且对流逝的时间展开想像。照片试图告诉我们,时间的每一个“点”都是具体而实在的,是精神,也是物质。它们可以观看和抚摸。它们永远存在,并在我们寻找的时候呈现出鲜明的质感和纹路。

⑩但是停滞毕竟是错觉,当我们把所有的照片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自己受到了照片的蒙蔽。时间并没有因照片的努力而停止脚步,相反,照片凸显了它的速度。时间的停滞是照片虚拟出来的现实,在照片之外,每个人都在日益衰老。作为生命最大的敌人,时间从未放松对我们的生命进行蚕食。当人们企图用照片来鼓舞自己的时候,往往对照片的嘲弄没有丝毫防范。

⑪我用轮椅把母亲推到院子里。秋天午后的阳光已经含蓄了许多。门口的许多老人坐在轮椅里,围着花坛聊天。我把母亲推到树阴下,我想和她静静呆一会儿。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多了。

⑫我想给她拍一张照片。但我不忍。疾病已经扭曲了她的面容,她目光浑浊,表情死板。她和当初那个年轻而有活力的少女已经被分隔在时间的两岸,再也不能相聚。她们是同一个人吗?我时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照片试图证明过去某一时间的存在,但却没有什么能够为它作出证明。我放弃了为最后时刻的她拍照的想法。我更愿意面对母亲少女时代的笑容。如果说,所谓的永葆青春只是一种假想,那么,我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的欺骗。

⑬从医院出来,穿越纷乱的城市街景,回到母亲不可能再回来的家。当年那家小照相馆,或许正隐身于某一条小巷里,在我的身后,一闪而过。

【小题1】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1)那张恐怖的照片像一扇漆黑的大门封锁了她的未来。
(2)时间的每一个“点”都是具体而实在的,是精神,也是物质。
【小题2】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段落。
【小题3】简析标题的作用。
【小题4】文中“照片”引发作者多重思考试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你少在外面,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

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宋人笔记言,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诗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

读《水浒传》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主要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仅在上层社会流行,也是足球艺人赖以保障生活的方式。
B.圆社是宋代蹴鞠艺人的专业团体,有助于蹴鞠艺人团结互助和维护切身利益,圆社组织蹴鞠比赛,并进行宣传推广。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就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宋朝太学食堂在冬季例行加餐供应馒头。
D.炊饼是宋朝市民在清明节出游踏青时常携带的食品,当时汴梁城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炊饼成为当时民众的主食。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的《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说明宋朝清明节有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杜甫的《清明》诗说明清明节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在唐朝就已盛行。
B.宋朝的清明节,人们进行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动,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神圣感。
C.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蹴鞠运动不仅在当时的上层社会流行,还有专业的踢球艺人,而且追求灵巧的控球技术,有专门负责蹴鞠活动的团体。
D.炊饼就是蒸饼,这不仅从《水浒》中武松和武大郎关于卖炊饼的对话中可以断定,也可以从杨万里《食蒸饼作》一诗的诗题和内容的对照中得到印证。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明节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B.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该踢法不比射门的准确性,而比控球的灵巧性。
C.根据《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和《清明上河图》,我们既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俗主要是纵情取乐,也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
D.宋代的饼有烧饼、蒸饼、汤饼、油饼等多种,因避宋仁宗的名讳,蒸饼改称炊饼,宋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小题2】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身后的眼睛

曾 平

(1)那是一头野猪。

(2)天高月爽,四周清亮空明,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3)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

(4)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惟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5)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6)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7)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8)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的猎枪。

(9)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10)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

眼睛!

(11)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12)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

(13)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14)野猪和孩子对视着。

(15)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16)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

(17)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18)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

(19)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20)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21)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22)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23)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

顽强。

(24)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25)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26)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27)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小题1】“身后的眼睛”指什么?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2】文中多处运用了环境描写,试结合文章说说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章分析“我”的性格特点。
【小题4】孩子的父母本可以一枪打死野猪,可他们没有,为什么?请结合本文的立意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文化融合和构建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桥梁,不仅凝结了沿途各国人民的情感与智慧,在中外友好交往史上书写下光辉篇章,向世人展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友善和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强化各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世界提供了一条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之路,展现了当代中国开明开放的精神风貌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两者互为依托,不可或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具有增进情感、凝聚人心、沟通破障的先导作用。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仅整合了区域内国家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在文化交流发展上互往互利,互相启发,精彩迭出,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语言、文字、宗教、艺术等文化资源的交流传播。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时代,“一带一路”倡导树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正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作为一种新的参与全球治理的理念,为一切积极参与其中的国家和组织提供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广阔舞台。

以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开放性与柔性亲和力,促使古丝绸之路的文明之花,在当代社会绽放出求同存异、和谐相处的美丽和芬芳。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彰显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厚重,促成多方发展理念上的价值共识,筑牢命运休戚的“伙伴关系”,是实施“一带一路”宏伟举措的前提,也是促进民心相通、传播中国当代价值观、增强文化互信、谱写和搭建和平友谊之路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保障。

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开放性和文化自信,体现在与“一带一路”相关合作方的双向互动和多元借鉴中。中华文化素来主张“和而不同”,善于借鉴不同文化的优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此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始终能够保持勃勃生机和活力。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中,离不开国与国之间营造的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氛围。由于“一带一路”贯通亚欧非,只有充分挖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善于倾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声音,寻找共同语言,加深理解增进信任,形成利益交汇点,才能有效化解分歧,形成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找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最大公约数”。同时要多借助“历史符号”关照下的传统丝路文化融合如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瓷器文化、丝绸文化等的发掘和再创造地运用,淡化地缘政治色彩,更好地传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

推动“一带一路”,需要以探索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前进的引擎,同时借助传统丝路纽带,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自省与自新能力,以人文先行、文化开放的姿态,使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始终伴随“一带一路”的推进。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黄海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一带一路”文章先肯定传承“丝路精神”的作用,然后指出其顺应时代潮流。
B.文章认为“一带一路”展示了中华文化艺术开放、包容、友善和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
C.作者指出中国政府以探索精神与时代精神借助传统丝路纽带的作用推进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
D.文章认为全球化时代应倡导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段认为只有充分挖掘沿线国家身后地民族文化底蕴,放弃地缘政治色彩,才能更好的传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
B.第三段强调我们要有包容和柔性的亲和力,促使文明之花绽放出求同存异、和谐相处的美丽并释放其芬芳。
C.第二段强调“一带一路”促进区域内国家物质资源整合,加强中西方文化资源的交流与传播。
D.首段指出丝绸之路的桥梁作用,指出它千百年来在促进东西方共同发展繁荣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倡议展现当代中国开明开放的精神风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实践,促成多方面价值共识。
B.文章指出善于借鉴不同文化的优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和互利共赢,始终能够保持勃勃生机和活力。
C.参与全球治理的新理念,“一带一路”相关合作方双向互动和多元借鉴,就能搭建和平友谊之路。
D.只有所有的参与国家形成利益交汇点,才能形成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达到个人共同发展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