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麦粒

许心龙

那年夏天的一天,偏西的太阳热劲儿刚弱下来,父亲将饭碗一推,抹把汗,就喊娘和我到场里收麦子。凌乱的麦秸屑亲切地附在父亲泛黄的短发里。一晃,父亲在打麦场上忙乎了半月多,该颗粒归仓了。

父亲摊开的一大场麦子很快变成一堆小麦山。麦山按捺不住地弥漫着麦香的热气。父亲伸出左手弯腰抓起一把温热的麦子,用力握了一下,伸开手掌盯了一会儿,又用右手食指来回划拉几下。

“干透了吧?”我娘问道。

父亲没有搭腔,而是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入口中。随着颚骨的上下移动,父亲嘴里发出了清晰的嘎嘣嘠嘣①的脆响。

“我要的就是麦粒嚼在嘴里的嘎嘣嘎嘣②脆响!”父亲不容置疑地说。

“装麦!”父亲将军般地命令。面对饱满的麦子,父亲的精气神儿也是永远饱满的。

“麦子晒干了,不会生虫。”父亲边扎袋口边说,“交公粮时心里也踏实。”

“我说多少遍了,从今年起,不再交公粮啦。”我强调说。

“你以为你是皇上,说免皇粮就免了?”父亲头也不抬,接话道。我娘不置可否地笑笑,那意思是责怪我想得倒美。

我望望仅会歪歪扭扭写出自己名字的二老,无语了。无知者无过,只是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想借这年的饱满麦子,好好出口上年在乡粮站交公粮时受的恶气。上年排队交公粮时,有人趁父亲去厕所,把一袋掺有土坷垃的秕子麦调换给了父亲。面對土坷垃秕子麦,父亲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他因此受到了大喇叭的广播批评。受了奇耻大辱的父亲回来就找村长伸冤。村长笑笑,拍拍父亲的瘦肩膀,说:“公粮交掉不就好了,再争论还有意思吗?”父亲叹一声,气得夜饭也没吃就蒙头睡了。睡梦中,父亲还呓语连连:“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十多袋麦子规矩地躺在了架子车上。父亲还跟往年一样,要提前一晚上去乡粮站排队。

这时,我看到村长朝我们的麦场走来。

“老陆,今年麦子咋样?”村长走近了,瞅着父亲问道。

“亩产一千一二百斤吧。”父亲笑答。父亲说着就解开一袋麦子,抓出一把,说,“来,村长你看看。”

“嘎嘣嘎嘣③响呢!”父亲说着就拈起几粒麦子投入口中。很快,嘎嘣嘎嘣④的响声就从父亲嘴里传出。我看到父亲咀嚼得很耐心很卖力很幸福。父亲的那嘴钢牙好像就是为了麦粒生长的。最终父亲很满足地咽下那口麦面,说:“村长,我再打开一袋你看看吧。”

“不必了。你呀,就跟这麦粒一样瓷实。”村长点点头,说,“村里最过硬的,就是老陆了。”

“用这样的麦子交公粮,没问题吧?”父亲胸有成竹地问道。

“交啥公粮?”村长笑道,“呵呵,你交公粮交上瘾了吧?你不知道公粮免征了吗?”

父亲呆若木鸡。无疑,村长的一番话在父亲看来显得惊天动地。

“老陆,不交皇粮就违法的时代过去啦!”①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长显然也很激动。

“村长,你可不敢开这样的玩笑呀!”父亲盯着村长,小心地说。

“连我的话你也不信?电视上都播放了呢!”村长拍拍父亲的瘦肩膀,一本正经地说,“老陆,对去年交公粮的事还放不下吧?”

“我真咽不下这口气。”父亲说,“我的麦子粒粒嘎嘣嘎嘣⑤脆响,交恁些年公粮了,从没有过二样的。”

“老陆,别恁较真了,都过去了。”村长安慰道。

“看看我的麦子哪粒不嘎嘣嘎嘣⑥脆响?”父亲执拗地说,“那袋土坷垃秕子麦,打人的脸呀!”

“好了,别伤心了。”村长再次拍拍父亲的肩膀,说,“你就用这车麦子卖了钱买辆三轮车吧,也一把年纪了,该省点儿力气了。”

“听村长的,买辆三轮车吧。”我娘忙说。我娘望村长一眼,继续说:“没见过恁一根筋的,弄啥事就怕別人吃了亏。”

“呵呵,谁不知道老陆!”村长笑说,“我说老陆呀,这就是变迁,可不能坐在福中不知福。”

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

半夜里,父亲的高声喊叫把我惊醒。父亲喊道:“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如今,年迈的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我就再也听不到父亲嚼麦粒时发出的嘎嘣嘎嘣⑦的响声了。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那嘴就成了舌头的天下。②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小题1】画直线的句子刻画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小题2】“嘎嘣嘠嘣”在文中出现了七次,试简析如此处理的作用。
【小题3】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
①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长显然也很激动。
②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
【小题4】探究并概括小说的主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4 08:50: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故宫跑”的热情和虚火
封寿炎
①近两年,百米冲刺争看文物的“故宫跑”,从故宫蔓延到众多的文物展出场馆和文艺演出现场。“排长队、冲刺跑”折射出大众对文化生活的井喷式需求。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引向深入,这种对文化生活的热情就会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先声。
②“故宫跑”的频繁出现当然是一件好事。衣食住行充裕丰足之后,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才会浮出水面。面对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当务之急是扩大供给,提供更多高品质、符合群众需要的文化艺术资源。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尽管目前的藏品展览增加了一倍,但也仅仅展出了故宫全部藏品的1%左右。如何把丰富的文物资源、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以多种形式和途径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是文化界面临的紧迫课题。
③当然,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对于“故宫跑”也要有全面冷静的判断。人们对文化生活的热情,是否真如新闻事件中呈现的那么迫切?这种热情有多少“虚火”的成分?其实,细加推敲不难发现,一次又一次的“故宫跑”与其说是一个个文化事件,不如说是一个个大众传播事件。这些引发“故宫跑”的展览和文艺演出,能够迅速启动信息链式传播,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如在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展出期间,冒着酷暑烈日排几个钟头长队的观众里面,很多人并不熟悉展品的情况,不了解它们在人类历史文化坐标上的重要位置和价值。他们只是充满了好奇,想看看从大英博物馆约800万件藏品中精选出来的展品,否则就“可惜了”。
④虽然故宫博物院等一些热门博物馆门庭若市,但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博物馆冷冷清清,很多珍贵藏品乏人问津。热门的书画作品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些冷门的文物连基本的保护都是难题。
⑤对于文化的真正热情,不应该仅仅表现在热捧少数热门展览和文艺演出上,更应该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是对于文化生活的全方位追求,使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人们具有广泛的阅读习惯,作家、诗人群体就能成长起来。如果人们习惯于安排一部分生活支出用来购买画作装饰家居,那么一些不知名的画家就能获得生存空间,未来的画坛巨擘就有可能由此起步。到戏院看戏,去音乐厅听音乐,进电影院看电影,去美术馆、博物馆看展览,如果这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项目,那么整个文化艺术领域就能日益活跃,得到发展繁荣的源头活水。
⑥文化成为全社会的时尚谈资,说明在人们认同的价值体系里,文化代表着一种更高、更美好的价值。这种对于文化的热情、追求和向往弥足珍贵。但另一方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缺乏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现象。在社交媒体上,每天都在热传一些反常识、反文化的养生偏方和小道谣言。两相对照,更足以说明要对这种“文化热情”因势利导,将之引向深入、做细做实。当“故宫跑”转化为全社会对于文化生活的普遍热情和全面追求,文化艺术的繁荣就指日可待了。
(选自2018年1月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⑤段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楞严经》曰:“臂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是此诗之本。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更值得研究的是另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远处的人语衬托着山的空寂,密林里漏下一线落日的返照。那微弱的光洒在碧绿的苔藓上,显得多么冷清!青苔对这阳光并不陌生,黎明时分,亭午时分,都曾受过它的照射。现在到了黄昏,它又照来了。然而这次复返,它的亮度、热度和色调都发生了变化。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里所体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这是不同的三种以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
(节选自袁行霈《诗与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但是诗赋予禅的只是外在的形式,由此可见,诗对禅的影响不如禅对诗的影响那么大。
B.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从而提升了诗歌的品位,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焕然一新。
C.禅宗在唐代确立之后,一方面诗人因受到禅的影响而在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禅理、禅趣,另一方面禅师的诗歌也表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D.诗与禅虽然归趣不同,分别属于文学和宗教,但在“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重启示和象喻”和“追求言外之意”等方面是相通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楞严经》中“臂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几句话,用“妙音”“妙指”有趣的比喻,本意是为了说明佛理的。
B.“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文章引用这两句诗形象地说明诗和禅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
C.虽然“禅言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但苏轼富有理趣的《琴诗》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它本于《楞严经》而又高于《楞严经》,用诗的形式巧妙点化,更有机锋。
D.王维的《鹿柴》并没有谈禅,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字面上就使人联想到禅宗重视的“返照”,诗中清静虚空的心境更为禅宗所提倡,堪称“以禅入诗”的佳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禅参诗重在诗歌作品的阅读欣赏,以禅衡诗重在诗歌高低的品评,以禅论诗重在对诗歌奥妙的论述。
B.禅对诗的渗透包括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两大方面,以禅喻诗细分又包括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
C.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这三种以禅喻诗的方式虽然有区别,但都体现了禅对诗的渗透。
D.大多“禅言诗”之所以并无可取之处,是因为这些诗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歌的形式却没有诗歌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甚至不能算是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但开风气不为师
何立伟
我家书房里只挂了一幅斗方,是汪曾祺先生的《芍药图》,墨色不浓,花色亦淡,题识是“七月七日夜曾祺赠立伟”,画于1985年,那一年,我第一次去汪先生在蒲黄榆的家。
汪先生的画,如同汪先生的为人,清淡,不浓烈,但内蕴极深,格调上有高士气,于爽性之中暗藏了一种倔。也是那一年,我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小城无故事》,是汪先生作的序。他觉得我的小说有诗意,重感觉,且有哀愁,有些像废名的作品。因此聊天时他亦跟我谈起废名,但那时我还没有读过废名的书。后来,我在三峡的船上读废名,只觉得文风极独特,清峻奇拙如夔门吹来的风,用笔极简,又字字句句有讲究,氤氲了一脉天真同一脉淡淡的惘然;他的小说、文章如古字画,只合慢慢把玩。汪先生在序里还夸赞我的作品像唐人绝句,聊天时他亦聊起唐人绝句的好,让我觉得高兴,亦觉得不安。汪先生对年轻作家寄予厚望,让人感到他的善良和慈爱。他谈起阿城,谈起贾平凹,谈起那一时涌现出来的许多新生代作家,直说年轻人起点高,来势猛,前途不可限量。其实他谈起的好些人,包括我,都受过汪先生美学趣味的影响,但他不倚老卖老,在年轻人跟前表现出辽阔的谦逊同襟怀。
聊得兴起时,汪先生铺纸展墨,为我画了这幅斗方。三下两下,逸笔草草,而画风瘦劲高古。我家里来过几拨画家,看到汪先生的画,都说这不是一般的手笔,大器得很!
但汪先生的好,我以为不在他的画,而在他的文字。他的文字才真是有韵昧,比他的老师沈从文公更白、更现代、更畅达,但同样的,是有着从几千年传统和从自己个性里生发出来的文字神韵。汪先生的文字魅力,于当时,于现在,我以为尚无出其右者。他的白话之白,是非常讲究的白,行云流水的白,有着真正文字的贵气,常人可追他的白,却追不及他的贵气。
汪先生文字的贵气渊源有自,因他是传统文化的薪火传人,在文脉上是没有断过气的。故汪先生写小说,写散文小品,文字虽白得不能再白,字里行间,却释放得有一泓古人性情文章里才有的文气、雅气、书香才子气,仿佛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好东西藏在底里。凡汪先生的小说文章,我见之必读,读之必爱不释手。我喜欢他文章里有而别人文章里无的那样一种调子、那样一种气场,以及那样一种温度。
汪先生的《受戒》、《异秉》,出现在以模仿海明威、福克纳诸西方大师为时髦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其实应当算作当年的文学事件。“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来写”,这是当时许多文学青年读了汪先生小说后的第一反应。汪先生当时的文风,可以说是开了一代新风。那新风其实不新,但久违熟悉的笛音出现在一片铜管嘈杂声中时,它便是新
但汪先生的小说自成风格,学是学不来的。你没有他的阅历,没有他的学养,没有他盎然诗意的性情,你如何来学?我有时揣想:汪先生若活到如今,他的作品会有几个人来读呢?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现实便是如此无情,亦是如此可笑。然而星光即使遥远,也总是有人抬起望眼。汪先生不热闹,但也决不寂寞,身前身后皆如此,因他是活在了时间中。
1986年汪先生来湘,我到宾馆去看他。可能是贪了杯,他红光满面,说话极多,然憨态如儿童。他真的是个老小孩。谈起湖南的吃食,谈起湘西的山水,继而又谈起各地的吃食同山水。他的记忆力非常好,又识见极不凡,听汪先生聊天是一种大享受。
1990年代初又见过两回汪先生,都是在北京。他的头发花了许多,老了,但精神仍是好,笑,而且喝酒。有回就是在席宴上见到的,众人皆散了席,他还同两个人边喝酒边聊天。我走过去跟他打招呼,他拉住我,说:“坐坐坐,来一杯?”我不擅饮酒,没有喝,但是坐了下来,就是陪一陪汪先生。
那时我真不知道,以后我再没有机会陪他坐了。
1997年我在北京住了半年。有天我在的士上,忽听广播里说,汪先生去世了。我当时心里一紧,泪水涌了出来。我想起汪先生写过一篇纪念他的老师沈从文公的文章《星斗其文,赤子其心》,他说他参加沈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看着沈先生,面色如新。他说这么一个人,就这么样地走了,他哭了。这也正是我听到噩耗时的情状。
转眼间,汪曾祺先生离开我们10年了。报上说,北京文化界为他开了研讨会和书画手稿图片展,我在遥远的长沙、在家里、在心里,为他烧上一炷香。
【小题1】文章从汪曾祺的《芍药图》起笔,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文意,赏析下面两句话。
(1)那新风其实不新,但久违熟悉的笛音出现在一片铜管嘈杂声中时,它便是新。
(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现实便是如此无情,亦是如此可笑。
【小题3】文章标题“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小题4】在汪曾祺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后视镜

黄咏梅

父亲生于1949年。过去,他总是响亮地跟别人说,我跟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不过,很久没听他再这么说了。退休前,父亲是个货运司机,跑长途。他最远跑到过天路,别人要是问起,天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他无言以答,只顾哼“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一哼没个完,好像他记忆里那条天路,开不到尽头,他还时常超速,把人撇在后视镜都看不见的拐弯处。

母亲经常忧心忡忡地说:“也不知道你们父亲在路上会遇到什么?”那个时候没有移动电话,全靠父亲从途中某个加油站,拨个电话回家报平安,有时候是清晨,有时候是深夜。后来我才弄明白,母亲最害怕父亲在路上遇到坏人。

父亲常说,他的身后拉着台拖拉机,母亲是车头,哥哥是左轮,我是右轮。

在我和哥哥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经常缺席,他从来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他的签名从没出现在我们任何一本作业薄上。可是,父亲却为我们的求知欲付出过沉重代价。那一年,哥哥念初三,我念初一,我们不再满足从父亲捎回来的特产袋子上找课本里读到的地名了,我们缠着父亲讲那些地方。可是,父亲每每让我们失望。父亲抱歉地解释说,你们老爸天天坐在这个大玻璃罩子里,脚都不沾地,这些地方,多数是在镜子里看到的,你们知道,后视镜里看到的东西,又远又小。

有一天,吃过晚饭,父亲从房间里拿出一叠照片,神秘兮兮地递给我们。我们一看,竟然全是父亲在路上拍的。原来父亲求厂里那个工会主席借了相机。这些照片拍下的多数是公路牌。很多地名我们听也没听说过:怀集、白沙、乐从……也有我们知道的:桂林、长沙、武昌……天啊,竟然还有贺兰山。哥哥显摆地背起了那首诗:“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父亲赞赏地看着哥哥,那目光让我嫉妒死了。母亲也凑了过来,一张一张去认照片上的地名。

一次,父亲开到贵州六盘水盘山公路,那地方刚下过雨,山与山之间正骑着一道彩虹,像年画里看到的那么美。父亲生怕这彩虹消失了,连忙停下车,抓起相机,跑到路边拍起来。没想到,父亲停车的地方是盘山路一个转弯ロ,迎面一辆货车看到父亲的卡车时,刹车已经来不及,两相对撞,货车翻了,父亲卡车上的货物也被撞得七零八落。万幸的是,人没事。父亲被厂里记过处分,还要负责赔偿货物损失。

父亲再也没有停下来拍照。

父亲拉着我们这台拖拉机,吭哧吭哧地进入了新世纪。好在,我们都算争气,哥哥念了一所理科重点大学,毕业后在一家著名的证券公司工作。我呢,则读了文科,在一家报社工作。

父亲一辈子只会开车,也没有培养什么业余爱好。母亲去世后,他独自一人打发晚年生活。我们劝父亲学点什么,父亲兴致都不高。后来哥哥想起父亲曾经爱拍照,就给他买了架筒易的菜卡照相机。父亲拿着相机在运河边转悠,将远景拉成近景,将一朵花拆成几瓣,将送河搓成一根线……如此半年不到,父亲发现,从镜头里看到的世界,其实跟肉眼看到的也没什么区别。

60岁那年,父亲被检查出脊椎増生,这是长期坐驾驶椅落下的职业病。医生教父亲尝试倒着走路,可以减轻疼痛。父亲很快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只见他双手握拳,双臂前后摆动,就像胸前摆着一只方向盘,父亲上下转动着它,一发动,便双膝微曲,左右、左右、一步步朝后退去。父亲倒行得很稳当,既撞不到朝前行走的旁人,也撞不到身后的树木、花丛、栏杆,仿佛他的身体左右各安了一只后视镜,背上装了只影像雷达,并且还发出了嘟嘟的警报声:“倒车,请注意,倒车,请注意……”这种运动,让父亲找回了上班的感觉。

父亲倒行的本领日渐上乘,速度已经可以跟那些慢跑者相媲美。有一次,由于手臂摆幅过大,父亲撞到了一个男人的脊背。男人停下脚步,朝父亲瞪大了眼睛,嘴里骂骂咧咧。父亲超过他之后,ー边倒退着,一边朝男人作揖道歉,男人觉得父亲倒行作揖的动作实在滑稽,简直有点卓别林的效果,便转怒为乐,用手臂捅一下身边的女伴,两人指着父亲笑起来。父亲看着那对开心的男女逐渐从自己眼前远去,最终变成两个小点。

父亲说,现在我才知道,原来后视镜里的小点是这样形成的……

(原载于《钟山》2014年第一期,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个父亲的视角,讲述一位货车司机从跑长途挣钱养家糊口到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人生故事,凸显了人生长途中亲情的人伦关系与俗世温暖。
B.“父亲的身后拉着台拖拉机,母亲是车头,哥哥是左轮,我是右轮。”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形象地表现一家四口全都依靠父亲挣钱养家的不易。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父亲看到哥哥能背岳飞的《满江红》时,那赞赏的目光“让我嫉妒死了”,一个细节凸显出“我”对父爱赞赏的艳羡和渴望之情。
D.“父亲倒行得很稳当”,父亲倒行时“撞到了一个男人的脊背”,小说把两个看似矛盾的情节连在一起,从而揭示普通人物身上也有难以预料的人生际遇。
【小题2】小说标题“父亲的后视镜”有什么深层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这篇小说人物普通,情节单一,不配获得2018年度的国家大奖一一鲁迅文学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应将之封闭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中的自由选择意志。当地民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我们的追求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客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只有兼备了这两种“人的关怀”之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立场才是完整的。

尊重传承文化遗产的特定群体或个人,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要求,当然亦应很好地协调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矛盾。而处理这种矛盾,并不能单纯靠行政命令法律裁决解决,它需要传承者同行政部门、学术界、实业界等多方的平等对话,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道义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从局部的和短暂的利益来看,或许可能出现做出某种牺牲的一方;而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

(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产保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谋求本地区现代化发展,当事人抛弃传统文化遗产的作法是无可非议的。
B.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文化传承者可以自由选择生存方式,不应该成为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D.从全局、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解决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冲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时,充分表达了对文化传承者利益的关注。
B.文章从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两个方面分析了保护多样性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C.文章分析问题全面,指出保护文化遗产时要兼备两种“人的关怀”的立场。
D.文章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文明史的宏观视角来看,保持一时一地的文化成就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B.大胆舍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我们才能够获得改进方法和理论的机会。
C.不关注文化继承者的境遇和要求,我们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就存在缺陷。
D.传承者与多方平等对话,加上政府和社会鼓励支持,就能消除已有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