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小题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6 08:46: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

“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政者。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

这种观点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抓住了本质,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其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激活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有必要通过挖掘、整理、阐发和弘扬,让君子文化这颗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气神”的种子在新时代春风吹拂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词在中华文化中出现甚早,孔子将许多优秀道德融入其中,使其成为崇德向善的人格范式。
B.冯友兰认为,如何做人是孔子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做人要做君子正是冯友兰思考的结果。
C.修己是成为君子的途径,而成为君子又是治人的前提,这说明儒学“修己”与“治人”的核心观念是一致的。
D.《论语》作为儒学的经典著作,很能体现儒学不追求系统的理论构建,而是直接告诉人们“做什么、怎么做”这一特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肯定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这一观点,并指出了儒学在当今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B.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比分析,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
C.文章引用《论语》中有关君子“言”与“行”的论述,体现了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观念和“实用理性”精神。
D.文章从“君子之学”和“实用理性”精神两方面展开论述,彰显了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和当代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人格具有现实和平凡的特点,这是它能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践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B.是不是热衷于构建一套严密的理论系统,可作为观察中西方文化基本差异的一个视角。
C.中国传统文化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所以不会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D.若想让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的君子文化在当代社会蔚然成风,离不开挖掘、整理、阐发和弘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福山路 3 号:沈从文先生故居

(1)我上午就要离开青岛,我必须去一趟。于是早晨 6 点多钟出门,打车来到小鱼山,寻找沈从文故居。

(2)洁净的沥青路面,坡地延伸,两旁欧式的老建筑,随处长着自由的花草树木,仿佛置身在欧洲小城。那些早起的人们,匆匆地催促孩子上学去。卖早点的摊子,也摆在了门口。我见一个年轻女人走过,便上前问她:“请问沈从文故居在哪?她默想一会,用手指了指,不确定地说,恐怕在上面吧,你再问问别人。

(3)又往前走,见到一个老人。我对他说,请问沈从文故居在哪?老人似乎耳背了,他说,什么丸?我大声对他耳朵说,沈从文!老人沉默了一会,他很想帮助我,可终于无奈地摇了摇头。

(4)我心下决定:再也不去问人,我一定能自己找到。在走过几条路——鱼山路、恒山路和芝罘路——之后,我终于见到福山路。我大步向上走去,拐过几个路口,终于见到了那个门牌:福山路 3 号;对,还有那一块黑底金字铭牌:沈从文故居。

(5)一座斑驳的铁门半掩着,半边有青藤披纷下来。迎门一堵石墙,同样被青藤所覆。无人,院子里静静的。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悄声说:沈先生,我来看您了!一踅身,进门横折一溜石阶,屑步拾阶而上。

(6)这是一座花园,树木扶苏,可是并不热闹,似乎还有那么一点冷清。一棵大的紫薇开满了缎子一样粉红的碎花。一幢两层的老楼掩映在这些树木花草之中。几棵椿树,几棵常青树,两棵柿子树,结着青咯哒的小柿子。前院还有一处种了玉米,枝叶全枯,仍挺立着。走到后院,一棵枫树倚着高坡。南瓜藤铺张着,爬得到处都是,开着大大的黄花,结着大大的南瓜。登楼的石阶是弧形的,那石阶的扶手上,也摆了几盆花:一盆蟹爪莲,几盆雏菊。还有几盆苦瓜低垂着,有的已经腐烂,仍垂在那里。还有

一盆竟是辣椒,上头结了许多朝天椒!

(7)这是一座花园么?是一座破败的废园?它还是一畦菜园?它仿佛很有点人间烟火味,又似乎有那么一点典雅浪漫,可是显然很久没有人收拾过它了,有那么一点荒凉。这是沈从文故宅当年的模样么?

(8)小院静寂着,没有一个人,为什么呢?可是我又多想没有一个人啊!千万不要有人进来,我可不是小偷!不信,我背一段《边城》给你听。你住在这里,你难道不知道翠翠么?

(9)让我坐下来,同沈先生说说话:沈先生,我读过无数遍《湘西》和《湘行散记》。有一本“开明文库”的《湘行散记》小册子,我一直随身带着,还在扉面上记了“河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那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大爷”还好么?我可是去过永顺、保靖、泸溪和凤凰……沅河的水和吊脚楼……翠翠是您在崂山北九水见到的那个姑娘么?

(10)我自语了半天,没有听到一点声音。是我慧根不到么?侧耳去听,恍惚在那紫藤丛中,沈先生的圆圆脸庞一闪,眯眯笑着。沈先生!我差点叫出声来!可那脸庞只一闪,便不见了。

(11)我又默坐了一会,站起身来,悄悄走上台阶门口,屋里有说话声音!还有倒水声!我赶紧后退了几步。好了,沈先生,我走了——这里是有人给您看房子的。我放心了。

(12)我走出了门,又回过头来,看了看那半掩着的斑驳的铁门。我凑近去读那铭牌上的字: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1931 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在青期间完成了《从文自传》、《三个女性》、《月下小景》和《三三》等文学名著。

(13)我走了几步,又蓦地一回头,目光正好落在掩映在青藤下的蓝色门牌上:福山路 3 号。

【小题1】文章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了寻找故居的过程,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对第(6)段的描写进行赏析。
【小题3】第(9)段写作者“自言自语 ‘同沈先生说说话’”,请说明这些话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小题4】文章第(12)(13)段,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对此进行分析。

同类题3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 13 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 年,18 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 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 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 年 4 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 1911 年 4 月 24 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 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摘自林觉民《与妻书》)

②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摘自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叙述,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B.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这足见其爱子之心。
C.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随后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这期间,他未忘心爱的妻子,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
D.起义前夕,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E.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
【小题2】林觉民为什么被称为“铁血”男儿?请联系全文,分点回答。
【小题3】最后一段写林觉民受审就义的情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林觉民以微弱的力量对抗清政府,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家人的幸福,也没给天下人带来福利。他的牺牲,意义不大,死不足惜。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和相关链接,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同类题4


写《自然与人生》的日本作家德富芦花,观察过落日。他记录太阳由衔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钟。我观察过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缓慢。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我看到一具熊蜂的尸体,它是自然死亡,还是因疾病或敌害而死,不得而知。它偃卧在那里,翅零乱地散开,肢蜷曲在一起。它的尸身僵硬,很轻,最小的风能将它推动。我见过胡蜂巢、土蜂巢、蜜蜂巢和别的蜂巢,但从没有见过熊蜂巢。熊蜂是穴居者,它们将巢筑在房屋的立柱、檩条、横梁、椽子或枯死的树干上。熊蜂从不集群活动,它们个个都是英雄,单枪匹马到处闯荡。熊蜂是昆虫世界当然的王,它们身着的黑黄斑纹,是在地上最怵目的图案,高贵而恐怖。老人们告诉过孩子,它们能蜇死牛马。    麻雀在地面的时间比在树上的时间多。它们只是在吃足食物后,才飞到树上。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农妇在缸沿砺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拭。麻雀蹲在枝上啼鸣,如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高声喊叫,这声音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树上就和孩子们在地上一样,它们的蹦跳就是孩子们的奔跑。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个个广场。
——选自苇岸《大地上的事情》
【小题1】以上三个语段分别写了哪些事物?
【小题2】结合选文内容,作者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用原文语句回答)
【小题3】文章采取了断片式写法,作者是怎样将它们串联为一个有机整体的?
【小题4】联系全文,你认为作者通过“大地上的事情”想要表达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介绍,2018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共授权发明专利42.0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

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年累计减免专利费用58亿元,减少提交各类材料269.8万份。出台实施专利优先审查管理办法,支撑重点行业发展。开展专利代理“挂证”集中治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并在四川等12个省份开展专利代理行业改革试点。全年批准设立专利代理机构324家,其中150家机构享受改革试点政策。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流程进一步优化,报名人数超过3.2万人,共有5,094人通过考试,均创历史新高。截至2018年底,全国专利代理机构突破1,824家,执业专利代理人超过1.6万人。

(摘编自《央视财经》,2019年1月18日)

材料二:

发明专利数的国际比较(2018年)

(1)

(2)

(3)

(4)

(5)

国家或地区

每百万人口

专利申请数

全部专利

申请总数

每百万人口

专利授权数

每百万人口国际

专利(PCT)申请数

韩国

4075.54

203,795

2,241.60

235.72

日本

3831.44

488,744

2,692.69

341.19

德国

2262.44

181,959

958.96

233.13

美国

1493.91

468,960

729.24

165.19

法国

1053.96

69,242

613.65

118.76

英国

805.47

51,238

317.45

77.30

中国

415.62

561,377

112.61

13.79

俄国

242.75

34,842

181.05

7.76

波兰

157.10

6,054

56.96

6.51

土耳其

81.07

5,999

18.58

7.24

巴西

33.21

6,597

5.17

2.96

泰国

19.15

1,279

2.16

0.97

墨西哥

18.25

2,206

5.38

1.56

印度

14.69

18,173

2.90

1.06

低收入国家

10.81

9,148

7.91

0.02

 

(摘编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库)

材料三:

根据WL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5年全球知识产权指标报告》,2014年度中美欧日韩专利申请量占世界专利申请总量的82%。为了促进全球领域的创新活动,中美欧日韩五局(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欧洲专利局、美国专利商标局、日本特许厅和韩国特许厅)通过五局合作平台开展了一原列合作项目,全球案卷即是其中之一。

全球案卷的概念于2012年被首次提出,旨在为公众提供五局同族专利申请的审查过程文件的一站式查询。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由于越来越多的申请人就同一个技术方案向五局同时提交专利申请(即同族专利申请),寻求在各国家/地区的保护。为了帮助申请人及公众以自己熟悉的语言一站式查询相关申请在五局的审查情况,五局积极开展合作,共享文件和信息,并分别建设了适应本国/地区特点的全球案卷系统。其中,中美欧韩四局的系统先后于2014-2015年上线运行,日本特许厅的系统计划于2016年上线。

(摘编自《如何一站式查询五局同族申请审查情况——全球案卷介绍》)

材料四:

过去3年来,在日本人工智能(AI)专利申请50强排行榜中,中国企业已迅速冲到美国同行的前面,从而进一步显示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高科技战场上的存在。在2016年至2018年的3年中,跻身该榜单的中国企业数量翻了一番以上:从8家激增至19家。与此同时,尽管美国企业仍然牢牢占据该排行榜前三位,但仅有12家位列前50强。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与政府推动相关研发不无关系。2018年,中国在该领域的公共专利申请总量超过3万件,几乎相当于10年前的5倍和美国同期申请量的约2.5倍,其实中国的此类专利申请总量早在2015年就已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的专利有95%提交给国家知识产权局,但很多企业也都瞄准了海外专利申请。作为一个相对新颖的领域,人工智能比生物科技等传统领域更容易获得专利。所有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成功率约为70%。“如果早点申请,获得专利的概率可能会更高。”拥有人工智能相关经验的日本一位专利律师说。中国正在主动申请专利,以减少其他国家的机会。

(摘编自《人工智能专利申请中国超美国》,《中国经济网》转引自日本《日本亚洲评论》,2019年3月1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图表第2列可以看出,中国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数大约只有韩国和日本的10%,不到美国的30%,也显著低于英法德等其他主要发达国家。
B.比较各国创新活动的指标,可以依据专利申请数与最终获得授权数的比例,从图表第2列和第4列来看,其实各国之间的差别不大。
C.图表第3列显示,中国专利申请总数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表明中国创新能力已趋强大。
D.图表第5列给出了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每百万人口国际专利(PCT)中请数,可以看出,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很大,但大大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大改革力度,动员广大发明人积极申请专利,使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4.2%。
B.中美欧韩日全球案卷系统先后上线运行,促进了全球领域的创新活动,使中美欧韩日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总量的82%。
C.《日本亚洲评论》的报道,将中国与美国的人工智能申请量做对比,突出中国相关领域发展之快的同时,提醒日本国家引起重视。
D.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中国企业主动申请专利,迅速抢占高科技战场上的先机,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其他国家获取专利的概率。
【小题3】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量不断提高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