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英文缩写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2017年11月5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它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8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独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北斗系统有一些GPS系统不具备的性能和特点:一是北斗系统空间段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高轨卫星更多,抗遮挡能力强,尤其低纬度地区性能特点更为明显;二是北斗系统提供多个频点的导航信号,能够通过多频信号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务精度;三是北斗系统创新融合了导航与通信能力,具有实时导航、快速定位、精确授时、位置报告和短报文通信服务五大功能,短报通信功能使得用户在高空、海洋等正常通讯无法覆盖的区域可以实现位置信息的回传,从而达到报警和救援的目的。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短短十余年,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从无到有,进而投入产业化运营。“北斗之父”孙家栋强调,时间、空间信息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中国需要在北斗导航系统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探索和其他卫星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作,以提高定位精度与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地面应用的发展。

从2017年8月初开始,中国和俄罗斯专家进行了两国导航卫星的联合在轨试验,以测试北斗和格洛纳斯两个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控问题。卫星的兼容,涉及频谱、轨道的协调,目前协调难度还不是很大;但互相操作显得有些复杂,与独立自主有一定冲突,不太容易协调。

(摘编自《“北斗之父”孙家栋:中国发展北斗导航不排斥GPS》)

材料三:GPS系统占据卫星导航市场90%以上的份额(甚至有数据显示:2015年前,中国卫星导航芯片市场的95%被美国占领,GPS占据了中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近99%的份额;在全球卫星导航产业中,运营服务占其导航产业的比例最大,平均达到60%左右,并且是增长最快的部分;而我国北斗产业中运营服务占比仅为17%,远远达不到平均水平)。相较于美国GPS,中国北斗的商业化应用启动时间晚了约20年。想要超越GPS,获得更多应用终端的青睐,北斗需要找到“弯道超车”的机会,而技术和产品上的特点是“弯道超车”的物质基础。

四川九洲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继宏指出,我们要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以泛在高精度的融合应用为抓手,在“源、端、云、服务”等方面打造位置生态链。只有把BDS的服务做到无缝泛在,做到精准和融合,才可能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美国GPS目前也正在升级换代,预计到2020年实现GPS3,也就是第三代的布局。GPS3卫星彻底实现了军码和民码的分离,为屏蔽民码打开方便之门,这意味着战时那些利用GPS民码制导的武器将可能被直接掐断定位信号,或受到错误导引而产生灾难性后果。和欧洲伽利略系统的竞争,主要是系统建成并提供全球导航定位服务的先后之争,谁先布置完毕,谁先获取应用市场和经济利益。

随着北斗特色服务水平和“北斗+”融合应用水平的提高,北斗导航系统可以给大众生活带来更多、更显著的便利,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摘编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前景广阔》)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斗导航系统与其他卫星系统实现兼容和互相操控,可以提高定位精度和服务质量,推动地面应用的发展,但互相操控过于复杂,目前不易协调。
B.北斗系统创新融合了导航与通信能力,形成独有的短报文功能,这使得空地、海地通信成为可能,这一技术和产品特点,有助于开拓商用市场。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服务,随着服务水平和融合应用水平的提高,将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D.北斗系统在短短十余年就投入产业化运营,与GPS系统和伽利略系统竞争的关键是先建成系统并提供全球导航定位服务,争取先获得应用市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和俄罗斯曾探索北斗与格洛纳斯两个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控问题,虽然遇到一些难题,但中国对北斗导航与其他卫星系统兼容持开放态度。
B.GPS系统虽占据了目前卫星导航大部分市场,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一些GPS系统不具备的性能和特点,应该具有更为宽阔的发展前景。
C.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已极大提高北斗特色服务水平和“北斗+”融合应用水平,北斗导航系统市场份额一定能实现超越美国GPS的目标。
D.美国GPS升级后,将实现军码和民码分离,战时利用GPS民码制导武器的定位信号将可能被人控制。可见,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小题3】北斗导航系统如何在全球市场走出自己的道路?请结合文本内容提几点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6 03:45: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诗画曲水亭

熊代厚

①曲水亭街,这个富有诗意的古街,像一卷长长的书画飘在泉城济南,从珍珠泉一直铺到大明湖。

②从大明湖的南大门出来,迎面就是曲水亭街。古街有一里多长,全用青石板铺就。中间是一条小河,柔净的泉水清澈透明,一眼就望到底,谁看了都想掬起一捧放进嘴里。绿藻在水底柔婉地摆动,如丝带,如绸帛,在这黄昏的柔波里,如一段裁剪不断的春梦。小河的两边是高大的杨柳,绿枝拂地,虽是初秋,但依然碧绿。柳影掩映着白色粉墙,灰黑砖瓦,像一幅幅淡淡的水墨山水。徜徉其中,街伴水走,水扶街行,迤逦向前,一下子便有了诗意的缱绻,一份欲罢不能的依恋。

③自古北方粗犷雄浑,河水流得跌宕,带着一路声响,铮铮咚咚,金戈交鸣。而眼前的这一曲泉水,缓缓款款,从从容容,流得纯净,流得柔细。它汪汪一脉,如少女的眼眸;波光闪闪,如温情的微笑。难怪刘鹗在《老残游记》说:“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今天漫步在这古街中,才算真正体会到了这一句,让人分不清这是济南,还是江南。

④曲水亭街,自然让人想起曲水流觞的佳话。古代这一雅事,南有绍兴兰亭,北有济南曲水亭。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津津乐道:“历祠下泉源竞发,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每年农历三月三相邀聚会于曲水河畔,把酒杯里盛上美酒,放在木质托盘中,让酒杯顺着弯曲小溪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停住,谁便要饮酒赋诗。“曲水流觞出雅韵,垂柳含烟荷香醉。”推杯换盏之间,品不完美酒,道不尽风流。今天的曲水亭街,收藏着历史的余风流韵,散发着久远的历史芬芳。

⑤这清清亮亮的曲水,滋润了当年的李清照,温婉而清秀,端庄而典雅。她漫步在这曲水边,泉水映过她的身影,青石留下她的屐痕,柳丝牵过她的衣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溪亭位于今天的珍珠泉内,那时的曲水,长满了荷花,她沿着曲水,寻着荷香,一路向前,迷失在青春的梦乡。

⑥“三椽茅屋,两道小桥;几株垂杨,一弯流水”,当年郑板桥游历曲水亭街时题写的这幅楹联,写活了一条千年古街。如今,走在曲水亭街,仍是走在诗词书画里。那古雅的小楼,那青灰的垣墙,家家门前都有楹联,黑漆木板的牌匾,朴拙庄重的字体,精雅而苍古,一直绵延数里路,成了泉水楹联一条街:“细雨闲开卷,微风独弄琴。”这是怎样的一种恬淡优美的意境?一个“闲”,一个“独”,让人无限向往。“月洗高桐泉水静,云窥小榭古桥幽。”“一泉梦幻留云醉,千古琵琶引月弹。”一边泉水缓缓,一边墨香阵阵,整个的心都溶在了里面,难怪有一横匾,红底金字直书“人间仙境”。

⑦“依旧烟笼十里堤”,大概是诗词浸润过吧,虽过了千年,但风韵依存。临着泉水,三五个妇人在淘米、洗菜、洗衣。她们站在清亮的泉水里,纤纤玉指,把碧绿的菜果在竹篮里筛动,把长长的裙裾在流泉里摆动,红颜黑发映在水中,夕阳的余晖灿烂在脸上,老街古旧中透出活力,沉静中显出生机。“曲水亭南录事家,朱门紧靠短桥斜。有人桥上湔裙坐,手际漂过片片花。”曲水亭街的一切如此生动又如此从容,真让人羡慕做一个济南人,做一个曲水亭街的人。

⑧岁月匆匆,青春不能永驻,唯有曲水亭街的泉水千百年来一直如此的明澈。秋风晚霞里行走在这优美的长街,踏着清凉的石板,每一步都明净而丰盈。岁月沧桑,因有不竭的泉水流过,这条老街一直将诗意印在人们的心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以“曲水亭街”为中心谋篇布局,从不同角度展现这条老街的诗意,中心明确,结构清晰。
B.本文语言优美生动,不但使用各种修辞,而且多用叠词。如写到北方的河水,作者以“铮铮咚咚”展现其雄浑跌宕;写到曲水亭街的泉水,则以“缓缓款款”“从从容容”展现其纯净柔美。
C.文中多处引用诗句,既彰显文章的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也展现出曲水亭街浓厚的文化氛围。
D.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借助细腻的文笔表达对曲水亭街景观的喜爱和对此处悠闲从容生活状态的向往,流露出对繁杂喧嚣的城市生活的厌恶。
【小题2】本文语言清新细腻,请结合文本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绿藻在水底柔婉地摆动,如丝带,如绸帛,在这黄昏的柔波里,如一段裁剪不断的春梦。小河的两边是高大的杨柳,绿枝拂地,虽是初秋,但依然碧绿。柳影掩映着白色粉墙,灰黑砖瓦,像一幅幅淡淡的水墨山水。
【小题3】文章结尾说“岁月沧桑,因有不竭的泉水流过,这条老街一直将诗意印在人们的心中”,这“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作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受”。

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是一家相当于民间智库的独立机构,它基于调查研究而得出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结论是否能为社会广泛认同,可能并不确定。但是,这至少反映了一种社会趋势,一些人认为,可以为基因剪刀“造人”开绿灯。

国际社会对基因编辑婴儿从一开始就是坚定的红灯警示,现在却有人准备开绿灯,这个转折过程的时间之短令人吃惊。2015年,中山大学副教授黄军就因团队进行胚胎基因编辑遭到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反对。当时有人预测,世界上首次诞生基因编辑活产婴儿可能还要50~100年。但是,从那时到现在才3年,就已经有人呼吁为基因编辑婴儿开绿灯了,这是否意味着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为时不远呢?

基因编辑“造人”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实用性。目前已知有超过4000种遗传性单基因疾病,影响全球超过1%的新生儿。从理论上讲,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预防这些疾病,让每个家庭都获得健康婴儿。这显然比胎儿出生前的基因检测更先进。

不过,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提出基因编辑婴儿“伦理上可接受”的同时,给予了严格的限定条件。其一,基因编辑婴儿必须确保并符合未来出生婴儿的福祉;其二,符合社会的正义和团结,不会增加歧视和分裂。这两个条件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和困难。

仅仅从技术上看,基因编辑要符合婴儿的福祉就是一个难题。黄军等人对胚胎修改β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时,试验了86个废弃胚胎细胞,最终只有28个基因被成功编辑修改,成功率约为33%。显然,这个成功率并不足以获得安全性和成功率的保障,也让人们对此技术抱有疑虑。

现在,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并不精准,脱靶率较高。这也意味着,如果使用基因剪刀修改致病基因,如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也有可能把正常的基因也剪掉;或者导致胚胎或生殖细胞上的基因发生重组,导致残障婴儿的出生,毁灭婴儿的福祉。因此,基因编辑婴儿技术如果没有100%的准确性,尚不可能用于临床“造人”。

另一方面,即便技术有保障,基因编辑技术被批准用于“造人”之前,还需要专业界和社会对它的应用和各种潜在可能性进行广泛而充分地讨论;而且需要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来建立临床安全标准,制定相应的监控和审核措施;还要充分评估它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到最后才可能立法。

以英国而言,目前允许人体胚胎研究,但英国法律不允许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后移植入子宫。因此,即便伦理和技术都为基因编辑“造人”开绿灯,但要让法律开绿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选自张田勘《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北京青年报》2018年07月2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日关于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结论,恐怕很难被社会普遍认同。
B.国际社会向来坚决反对基因编辑婴儿技术,但其却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实用性。
C.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还需要的两个限定条件,很难被国际社会接受。
D.目前基因编辑“造人”技术的准确性还比较低,尚不能安全地用于临床“造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黄军等人的试验为例,意在说明现在基因编辑技术的成功率并不高。
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基因编辑“造人”要让法律开绿灯路还很长。
C.文章中作者多处引用数据,如第四、六段,使论证准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D.全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思路,符合读者的接受规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某协会的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结论反映出社会的必然趋势。
B.在黄军团队进行胚胎基因编辑遭反对三年之后,有人就准备对基因编辑开绿灯了。
C.使用基因剪刀修改致病基因,可能正常基因被剪;或发生基因重组,导致婴儿残障。
D.基因编辑技术被批准用于造人之前需经历复杂的过程,不发达国家需要时间更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流泪的滕王阁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脆脆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散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选取独特的视点展开对王勃的追思,从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角度深刻剖析了王勃的悲剧人生,见解独到,富有警世作用。
B.本文通篇的描写,细腻而清丽,使文章透着一种空灵和落寞,一份对逝者的赞叹和惋惜,在悲哀中融入了理性的沉思。
C.“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富有哲理,句中“风景”一词,其含义是“适合展现个人才华、施展个人抱负的领域”。
D.作者借在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作诗赋的那份忧郁感伤的情怀,并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写景的作用。
【小题3】文中说:“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从全文看这里的“伤痕累累”具体表现在哪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杰鬼雄(节选)
梁衡
①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洞前有水名韩江。皆因韩愈而名。
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公元819年,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修路盖庙,劳民伤财。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
④但是,当他到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
⑤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面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韩愈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⑥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韩愈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⑦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荒蛮之地视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小题1】从文中所给的信息看,韩愈被贬潮州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第六节的内容回答,作者为什么认为韩愈比屈原、李白多一层高明?
【小题2】第6小节说:“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结合全文,概括说明韩愈一生“悲”在何处?“壮”在何处?
【小题3】从本文看,韩愈言行一致表现在哪三个方面?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一棵树
闰月嫁到杨家冲的第二天,就迎着朔风在稻场角上栽下了一棵香椿树。
这棵树她是为妹妹银菊栽的。闰月在娘家时,姐妹几个中,她最宠银菊,她常想,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有时好像是先天的,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
闰月出嫁的头天晚上,村上的姐妹们来哭嫁,本来只是一种仪式,听着哭嫁歌,她还是哭了。
姊妹亲,姊妹亲,
拣个石榴半半分,
打开石榴十二格,
隔三隔四不隔心。
……
这哭嫁歌听过多少回了,每回是闰月给别人唱,那一天是姐妹们给自己唱,那心情一下子就不同了,想到日后再不能侍奉父母,再不能照顾几个妹妹,再不能搂着银菊睡觉,眼泪就忍不住淌了出来。
闹到下半夜,姐妹们才散去,闰月忙不迭地去看银菊,这个比自己小十五岁的妹妹似乎并不能体味这别离之苦,早就进入了梦乡。闰月像往日一样,躺在银菊身边,搂着她睡下了。
就是在这时,她决定到了婆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为银菊栽一棵树,栽一棵香椿树。香椿树并不是什么稀奇的树,在鄂西随处可见,很多人家田边地头都会栽上几棵,那是为了吃香椿芽栽的。
香椿掰下来,洗净沥干、开水烫好,放在一只土钵里,撒上盐、辣椒面和葱花,端起土钵簸一簸,佐料匀了,便是一道上好的凉菜,拿香椿做热菜当然最好是炒鸡蛋,褐色的香椿、黄色的鸡蛋、碧绿的扁韭,拌好,油烧好了后,倒进锅里,炒起来盛在一只白色的瓷盘子里,那色、那香,很少有人会扛得住。
有的人家香椿树多,鲜的吃不了,就会掰回来,开水烫过,搭在竹竿上晾起来,晒干后用小塑料袋装好,到了冬天,一回拿一袋出来,热水浸泡,依然可以做出好几道凉菜和热菜,依然是那样香郁可口。也有的人家并不晒干,只是沥干水气,便取来一只坛子,放一层香椿芽,撒一层盐、花椒粉、辣椒面、大蒜末,再放一层香椿……装满一坛,盖子盖钵,注入壶水,这种存放方式的优点就是取出即可食用,又香又脆,当然也可以炒了吃、炖了吃,色泽香味竟如春日。
香椿树也是上好的木材,质量轻,颜色好看,尤其是经腐,倘是做成家具,还隔潮防虫蛀,而它最为神圣的用处是修房子时做房梁,除了前面提到的优点,它又是长寿的代表,庄子在《逍遥游》里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就平添了几分吉利,乡下修房子,倘是有一根香椿树做梁,是最为体面最为惬意的事。
鄂西的香椿虽然很多,但可以做房梁的却少,因为香椿树如果掰了香椿芽,算是灭了顶,它就生出斜枝,所以,一棵老的香椿树,往往是虬龙一般地张牙舞爪,直的树干只有很短的一部分,自然做不了木材,更不用说做梁了,所以,做梁的香椿往往要到没有人掰香椿芽的深山去找,难度就可想而知。
闰月栽下的香椿自然不是为了掰香椿芽的,她这当姐的就为妹妹送一根梁树。鄂西有送梁树的习俗,必是至亲才可以送的,树是择了吉日伐的,去了皮,砍出一个平面,刨光,中间画太极图、画八卦,两边画了一些吉祥的图案,一端写了荣华富贵,另一端则写了长发其祥……到了立屋的那一天,披了红,八个小伙子抬着,吹吹打打送过去,按照掐好的时辰,到了立屋的人家,将梁升上去,卡在中柱的榫口上了,便开始抛梁,木匠提了一只斗,斗里装了花生、红枣、核桃、板栗,还有硬币、肉包子,一边把斗里的东西往下包一边念念有词:脚踏八卦定四方,手执八卦定阴阳……
闰月栽香椿就是想为银菊送梁树,她的脑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她给银菊送梁树时的情景,闰月为为自己能想到这个主意而激动,她对银菊的思念将不再是空荡荡的,而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她呵护着这一棵香椿,就是呵护她和银菊的感情。
要呵护一棵香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是不能让人掰香椿芽。闰月栽下香椿树不久,就又养了一只狗。从第二年起,到了春天,她和那只狗在香椿树旁守着,几乎是没日没夜,一直守到椿树叶散开了不能再吃了,她们才撤退。后来大家知道了原由,再没有人盯着那株香椿树了。
时光飞快地流逝,闰月在杨家冲生儿育女,劳作经营,眼角已然有了细密的皱纹,那棵香椿树也长到三厘钵粗了。
银菊终于出嫁了,闰月知道,她还要再攒些粮食攒些钱才能做房子。那棵香椿树依旧快乐地生长,微风吹来,那些散开的香椿叶哗哗作响。
几年过去了,还是没听英菊说修房子,闰月忍不住了,那年的末端阳,她拎了一袋面去看银菊:“你们几时修房子呀,姐等着给你送梁树呢?”银菊避开闰月的目光,望着自己的丈夫,她丈夫说:“姐,钱也攒得差不多了,明年就修,不过,我们修平房,不要梁树。”
包面已经下锅了,闰月还是走了,银菊出来追她,她已走到了桐树包,银菊站在水田边,眼泪哗哗地,她知道,姐的眼泪也是哗哗地。闰月回到家,大病了一场,直到六月初六龙晒衣那天,要翻晒衣服才下地。
后来,大家集资修学校,闰月说,我送一根梁树,校长很高兴,生产队长也高兴,说闰月为杨家冲争了光。
送梁树的那天,很是热闹,梁树披了红,闰月也披了红,那红绸上写着:“助学兴教,功德无量”,还要她去发言,她自然没去。梁树在鞭炮锣鼓声中离开了闰月的家走了,不过,它不是去银菊家,而是去了村里的学校,闰月褪下披在身上的红绸,把稻场坎边的椿树茬子用土埋了起来,这时,起风了,风吹着她的头发和衣衫,把她的思绪吹到了很远。
时光依然飞快地流逝,又过了好些年,学校要拆了旧校舍修建预制结构的标准化校舍,还要把别的村的学校并到这儿来,闰月去找校长,想要回那根梁树,校长是个年轻人,听完闰月的叙述,捋了捋领带说:“因为你当时是赠予,赠予一旦生效,你便丧失了所有权,通俗地说,这根梁树已经不是你的了。”
闰月悻悻地回了。
后来一个搞收藏的人花两万元从校长手里买走了那根房梁。有人把这事告诉闰月,闰月笑着说:“真的吗?”她一边说一边把一串穿好的红辣椒挂到了门框的钉子上。
(取材于温新阶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民知道闰月栽树缘由后,被她对妹妹的深情感动,再没人盯着那棵树了
B.文章中引用了庄子的《逍遥游》中的句子,意在说明香椿树是长寿的象征。
C.画线句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此描写为闰月思念妹妹渲染安宁静谧的气氛。
D.立屋抛梁时,木匠抛的花生、红枣、核桃、板栗,硬币、肉包子等,都有美好寓意。
【小题2】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沥:液体一滴一滴地落下。B.掐:用指甲按着指头计算。
C.褪:使套着的东西脱离D.捋:用手掀起
【小题3】请结合文意,赏析文中写到的“哭嫁歌”。
【小题4】本文题目“一棵树”能否改为“一棵香椿树”或是“送梁树”?为什么?
【小题5】结尾处,听到有个搞收藏的人买走了那根房梁,闰月的反应表现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全文加以解读。
【小题6】本文写了哭嫁、送梁树等内容,表现了土家族生活的原生态及土家人特有的美。下列对经典作品中民俗风情描写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对贾府过年的生活写得隆重精彩,生动地展示了贾府鼎盛时期的富贵生活场面。
B.《平凡的世界》中对双水村百姓居住的窑洞、男性戴的白羊肚手巾、民歌《信天游》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上世纪陕北农民保守落后的生活状态。
C.《呐喊》中的《社戏》,作者以绍兴地区的“社戏”民俗为背景,回忆了童年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乡村淳朴的民风,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
D.《边城》中写到端午节赛龙舟时如雷的鼓声、两岸人的呐喊声、庆祝的炮声,这些结合在一起,向世人传达了湘西这一古老民族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