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最近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在网络上走红。游戏主角是一只青蛙,它独自吃饭,读书,外出旅行。玩家能做的,就是在庭院里采摘三叶草“赚钱”,为它准备餐食,给它整理出发的行囊,然后发现它一声不响地离开,再等它悄无声息地归来。游戏设置朴素到寡淡,却让很多人投入其中,原因在于这款游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隐喻”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共鸣。

游戏中更多的时间,是玩家一人面对空荡荡的房间,等待它的归来。玩家只能凭借它从远方寄来的一张张照片去想象“蛙儿子”过得怎样,现在何方。那份独自思念的寂,那份不知归期的守候,让我们隐约体会到为人父母“空巢”之后的苦楚与不易。反观这只蛙的日常状态,也是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空巢青年”们的现实侧写。就像游戏里青蛙寄回的照片,不时展现的各种美景,让我们感到愉悦和安心。

两种“空巢”的孤独,凝结在掌间的屏幕,让一款游戏折射出现实的人生。

材料二

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之后,电子游戏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九艺术。从最早的示波器乒乓游戏到后来的FC红白机、街机、PlayStation、PC机、智能手机,电子游戏虽然只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却势如破竹,以其独特的魔力成为了电子设备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方式。

现在,电子游戏开始向虚拟现实狂奔。虚拟现实技术的用户不再是那个被隔离在内容之外的观看者,而是参与者、体验者,可以瞬间参与一场激烈的战争,或者踏入一片静谧的丛林,又或者站在一颗遥远荒芜的行星上。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我们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模拟、仿真、复制、创造外部世界对人类感官的刺激信号时,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已经模糊,甚至真假难辨了,这时人类将更难以区分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

材料三

如今这个时代,未来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驱动之下,意识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数字化生存的远景,意味着人类所向往的终极自由之境建筑在虚拟之上。数据化是一切的归宿,沿着沟通数字化——体验数字化——肉身数字化的路径,人们最终将完成由实入虚的大迁徙。

沟通的数字化,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我们平就习惯了在网上购物,用微信社交。关于体验数字化,除了电子游戏的真实感和浸入感更加逼真强烈以外,现实世界里人类的一切真实感受,都可以在网络中得到完美模拟,甚至可以做到试吃试用。肉身的数据化,是现实世界的尽头。社交、购物、健康,人类的一切行为与感知都将迁移到互联网上,人类将离开肉身,进入自己所制造的虚拟世界,一去不复返。这样一来,现实世界终将成为虚拟世界的能量,就像空疏寥落的矿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旅行青蛙”游戏走红的原因是青蛙能够时时与玩家互动,一张张美景照片,不仅让玩家了解青蛙的旅行生活,而且感到愉悦和安心。
B.玩家“养蛙”的情境,让人联想到父母对子女的思念和寂寥;而青蛙独自在外的生活,就像“空巢青年”一样孤独落寞。
C.电子游戏已进入千家万户,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虚拟现实技术为人的大脑营造极近真实的幻觉,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
D.人们最终将完成由实入虚的大迁徙,人类的一切行为与感知都将迁移到互联网上,意识将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小题2】材料二中关于虚拟现实技术带给玩家的体验,如果用诗句来形容,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小题3】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回答电子游戏创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哪些联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6 08:02: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实感
吴念真
阿婆一辈子住在渔村,三十五岁那年先生就翻船死了,七个小孩最大的才十七岁,她说她是以“我负责养小的,大的孩子自己养自己”的方式把所有小孩拉拔大。
四男三女七个小孩后来都很成材,也许从小习惯彼此相互扶持,所以兄弟姊妹之间的情感始终浓郁。
他们唯一遗憾的是,阿婆一直坚持住在渔村的老房子里,怎么说都不愿意搬到城市和孩子们一起住。她的说法是:“一年十二个月,七个小孩不好分,哪里多住哪里少住,他们都会说我大小心……而且一个人住,我自由,他们也自由。”
她说得固然有道理,但孩子们毕竟放不下心,所以在她七十岁那年帮她找了一个外籍看护,并且把老房子翻修了一下,甚至还设计了无障碍空间,为她往后万一行动不方便的时候预作准备。
七十大寿那天,阿婆甚至还拿到一个这辈子从没拿过的大红包,三百五十万元的支票一张——七个孩子各出五十万元。阿婆当然拒绝,不过,老大代表所有兄弟姊妹发言,说这笔钱是要给她当“奖学金”用的,说内孙外孙都在念书,要阿婆每年分两次依照他们的成绩单给奖金,这样孙子们就会更努力读书;如果有人要出国留学的话,阿婆也可以拿这笔钱出来“帮他们买飞机票”。
这理由阿婆觉得可以接受,所以就收了。第二天老大特地带阿婆去银行开户,听说她还跟银行经理说:“这是我孙子们读书要用的,你要替我照顾好。”
三个月后的某一天,阿婆没让看护跟,自己一个人进了银行,说要把钱全部领出来。银行员的第一个反应是:诈骗集团找到阿婆了!所以很迂回地问阿婆要领钱的理由,问了老半天,最后连经理都出面了,阿婆还是什么都不说,一直强调是她自己要领的,没有人指使她,最后还有点生气地说诈骗集团的事情她知道,电视天天播。
“你们不要以为全台湾的老人家都那么好骗!”
经理没办法,只好打电话给老大,要他问阿婆提款的理由。刚开始阿婆还是不愿意说,甚至还赌气地戗老大:“你们不是说这些钱是给我的?我自己的钱要怎么处理……难道还要经过你们同意哦?”
纠缠将近半小时之后,阿婆终于恼羞成怒似的跟电话那头的儿子说:“我这辈子从没看过三百五十万到底生做什么样,我只是想领出来看一看,不行哦?”
阿婆这一说所有人都愣在那儿,不过刹那间仿佛也全都懂了!经理当下就跟阿婆说:“阿婆,你要看你的钱交代一声就好了,何必让大家这样讲到有嘴没涎!”
没想到阿婆却忽然像小女孩一样,低着头、捏着手里的小手帕,害羞地说:“没啦,我是怕你们以为我对你们不信任。”
经理说:“哪会啊?钱是你寄放在我们这里的,看看在不在是你的权利啊!”
于是经理叫人把三百五十万元现钞拿进小办公室让阿婆看,根据经理之后打电话跟老大的描述是:阿婆摸了又摸,还问他们说:“这确定是我的哦?啊!你们怎么认得?”经理说他还骗她说:“我们把它放在有你名字的柜子里啊!”
他说阿婆还自言自语地说:“以前要是有这些钱的话,日子也不用过得那么艰苦……现在日子已经好过了,这些钱……反而没用路!”
话虽这么说,之后每隔一段时间,阿婆还是会独自走进银行,找个行员小声地说:“歹势①,我来那个那个……”
其实,阿婆不用说,所有人也都知道她来做什么。
(注)①“歹势”是闽南话,不好意思。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婆年老了,仍然住在渔村的老房子里,表面看是因为有七个孩子没办法均匀分配奉养时间,更重要的原因是她的一句“他们也自由”。
B.阿婆开始不接受孩子们给她的三百五十万,当子女们说这笔钱可以给她作奖学金用时,她就接受了,这表现了阿婆对子孙的关爱。
C.阿婆跟银行经理说“你要替我照顾好”,后面又说“你们怎么认得?”,这说明阿婆对自己的钱存在银行是不太放心的。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写阿婆“捏着手里的小手帕”,把现钞“摸了又摸”,找个行员“小声地说”等,都细腻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
【小题2】小说主人公阿婆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阿婆在银行坚持要求看自己钱的情节,看似滑稽可笑,却有其合理之处。请从人物和情节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素食传统的国学蕴涵
王汐朋
素食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墨子》记载:“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清人孙诒让注:“素食,谓食草木”。素食又称“蔬食”,《礼记》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东汉郑玄注:“草木之实为蔬食”。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至禽兽”、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爱惜动物是“仁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治传统。动物生态伦理的政治化,是古代中国生态伦理的重要特征。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只有默会了鸟兽的疼痛恐惧与我的疼痛恐惧是同一个疼痛恐惧,鸟兽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是同一个生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方才会有发自情感深处的呼应。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早期中国对动物的道德化,不唯赋予各种动物以特定德性,亦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谱系中,是一种深层次的宇宙图景的精神化。《大戴礼记》中有一个本体意味的万物谱系:一般动物(毛羽介鳞)和人同处于自然世界,麟凤龟龙等祥瑞动物(简称四灵)与圣人处于更高的神圣世界;平行的双层世界又有垂直的投射关系,四灵是动物之精,圣人是人之精。在哲学意义上,四灵象征从一般动物抽象出的超越的德性实体,圣人表示从人抽象出的超越的完善人格。《春秋繁露》还记叙了四灵出没的条件:为政者若爱惜、恩惠动物时,四灵便作为令人崇敬的祥瑞象征而出现;若残酷对待动物时,四灵便会隐退,并出现令人畏惧的自然灾难。在此意义上,敬畏四灵和爱惜动物不是对两种对象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而是内外贯通的关怀:对动物的爱惜,就是对四灵的敬畏;怀敬畏之心去施行爱惜,以爱惜之举来表达敬畏。
现代学界的动物关怀思想,大致有“动物权利说”和“动物福利说”两种。动物权利说主张,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动物福利说不反对取用动物,但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以古代中国对于动物的同情、爱惜和敬畏这三重伦理维度来观照,动物权利说的动机与同情之义相当,动物福利说的动机与爱惜之义相当。目前,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始终在不懈地致力于、也局限于这两种意义上的论述,而以敬畏之心对待动物的态度是不见的。敬畏是古代中国独有的动物关怀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从《墨子》和《礼记》的记载中证明了这一点。
B.不同的饮食习惯反映的是不同的文化精神倾向,中国及东南亚都以谷物和蔬菜为食物,而西方则以肉为食物。
C.中国古代古代素食中包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含着对动物的爱惜、同情、敬畏,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国学蕴含。
D.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爱惜动物资源,为政者“仁心”发露,以此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将动物生态伦理化。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类与万物的关系,人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深化的过程,首先认识到两者的截然不同,然后才认识到两者的本原一体。
B.人类对动物的同情出自思维深处的默会体认,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不假思索的直接认知,中国哲学中将它称作“良知”。
C.只要默会体认到动物与人类“浑然同体”,具有同样的感受,生命同等重要,就会对动物产生发自情感深处的恻隐之心。
D.人类不仅给各种动物赋予特定的道德品性,而且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谱系之中,这是早期中国对动物道德化的一个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典籍中有一个本体意味的万物谱系:一般动物和人处于自然世界,四灵与圣人处于神圣世界,四灵象征超越的德性实体,圣人表示超越的完善人格。
B.由于四灵的出没能反映出为政者对待动物的态度并出现自然灾害,因此,人类对四灵怀有敬畏之心,而敬畏四灵和爱惜动物是内外贯通的关怀。
C.“动物权利说”主张动物与人类拥有平等的权利,人类不应取用动物;“动物福利说”不反对人类可以取用动物,但不应造成其痛苦,要使其康乐生活。
D.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与中国古代动物伦理学比较,就动物关怀精神而言,两者内涵基本相同,但前者有局限,缺少对动物的敬畏之心。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旧 燕

张中行

①讲不清什么理由,人总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一切太多,如果只许选家禽之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理由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就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

②我是北国城(长城)南人,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正房(多坐北)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院。正房靠东西各两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日兼取暖)。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里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里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儿呢?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①。

③还是说事实,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的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就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到秋收的时候。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无意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己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祖传式房,改为住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见不到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有个余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妇唱夫随,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楼前有两排杨树,像是与楼房比赛,钻得很高。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前面有阳台,未维新,用玻璃封闭,因而成为敞而且亮。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老伴也高兴,说燕相中筑巢是个好兆头。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时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的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

⑥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地震),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但愿仍是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

漫与寒衾梦绣帏,/天街细雨湿春衣。/年年驿路生春草,/旧燕归时人未归。

(选自张中行散文集《旧燕》有删改)

注:①“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什么都不识,什么都不懂,只是顺应上天的法则。
【小题1】第③段画线部分的句子,恰好同上文“___________”一句的意思相照应。
【小题2】第③段“羲皇上的境界”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试分析第④段画浪线的句子在构思意图上的作用。
【小题4】作者在第②段详细介绍家乡旧居的构造,从全文看,其目的在于:______
【小题5】下面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
A.第③段以燕的“忙”和“克己谅人”来衬托人,描摹出人与燕和平共处的场景。
B.第④段以燕初来筑巢直至第三年“不再来”的变化,揭示了人与自然间的隔阂。
C.作者描写了自己不同时期与燕的相处,意在引发人们对燕的生活环境予以关注。
D.作者信手拈来,在文中多处引用和化用前人的诗句,既言简意赅,又典雅生动。
E.本文的语言朴素自然,风格平和恬淡,舒缓自如,仿佛是一位长者在闲谈漫语。
【小题6】季羡林在《漫谈散文》一文中说,散文“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请结合内容,就本文的这个艺术特点进行评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儒家的诗化人生
刘少雄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说明了文学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指引我们如何修养,以达到情理兼融、主客合一的理想境界。
“诗”之为教,在儒家来说,除了美的层次,显然更有伦理的意义。卡西勒在其《艺术的教育价值》中说:“美的形式是一种自由主动性的产物……”正是审美经验的这一特性才使艺术在人类文化中占有了特殊的位置,并使艺术成为构成文科教育体系的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艺术是一条通向自由的道路,是人类心智解放的过程;而人类的心智解放则是一切教育的真正的终极目标。
礼,是规约人的行为的各种制度、规范及习俗,使人伦世界时刻处于稳定而有秩序的状态,人们的生活能够和谐运作。礼的内在精神就是一种理性,而人在其中的主体意义是不能忽视的。因此,礼不是僵化的形式,它可因人因时而变,以合宜为准则。人若能经常保持活泼的动力,热爱生活,而感情与理性又得到调和,依礼行事,无过无不及,这样的“礼”便不是外加的礼仪规范,而是主体确立的行为准则,自然合于法度,显现了人的自由意志,有着存在的意义。
由“诗”而“礼”的历程,就是让流荡的情绪,经理性的疏导,与客观存在重新界定意义,调和为安稳的状态、合宜的关系,以安顿生命。《礼记•经解》指出“温柔敦厚,诗教也。”意即文学教育能塑造高尚的品格。而且,文学艺术更须落实于人伦生活,才有真正的价值,这是儒家的理想。因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论语•阳货》于叙述《诗》可“兴观群怨”之后会有“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说法了。
“诗”与“礼”本不是完全不相关的概念。诗,情中有理;礼,理中有情;两者都有固定的体制,也有自由的空间。因此,诗的学习,让人有机会体验自由在限制中的意义,如能将这种“创造的勇气”扩而充之,实践于礼,便能为它赋于新的精神与形式,让人随时都能合宜得体,生活更和谐快乐,达到更理想的人伦境界。而这种精神充分发挥,无形地运作,完全融入生活之中,便能创造一种“成于乐”的悠游自得的意境。孔子鉴于一般贵族过度着重礼的文饰,徒有形式而乏内容,遂把“乐”安放在“礼”之上,认定“乐”才是人格完成的境界。
孔子的诗教,最终也是一种乐教。孔子为何特别重视乐?徐复观说:“因为乐是通过感官而来的快感。通过感官以道为乐,则感官的生理作用,不仅不会与心志所追求的道,发生摩擦;并且感官的生理作用,它已完全与道相融,转而成为支持道的具体力量。此时的人格世界,是安和而充实发扬的世界。”孔子对音乐的要求,兼融了艺术和道德的范畴,是形式与精神合一,美与善(仁的精神)相通所达到的“和”的境界。
儒家这种将生命的学问融入生活实践中所体验的美感,是诗乐合一的美善之境。一切的修为,是以得到心灵的快乐自在为宗旨,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意谓我们的行为都切情合理,适性顺心,突破了现实环境的限制,也超越了气质生命的局限,精神自由无拘束,落实为一种从容自得的生活态度,那就是真正的人间乐事。
(选择2016年4月20日《新世纪图书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艺术与人生关系密切,儒家指导我们将生命的学问融入生活实践,达到情理兼容主客合一的理想境界。
B.审美体验的伦理特性使艺术在人类文化中占据特殊位置,并使其成为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C.文学教育能塑造高尚的品格。文学艺术须落实于人伦生活,才有真正的价值,这是儒家的思想。
D.充分发挥自由的精神无形的运作,完全融入生活之中,便能创造一种“成于乐”的悠游自得的意境。
【小题2】(小题2)下列有关作者对“诗”与“礼”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人文世界处于稳定而有秩序的状态,人们的生活能够和谐运作,其精神核心就是一种理性。
B.师德学习,让人有机会体验自由的意义,在礼中实践赋予它新的精神与形式,达到更理想的人伦境界。
C.由“诗”而“礼”,是让流荡的情绪,经理性的疏导,达到调和安稳的状态和宜的关系的目的。
D.礼可因人因时而变,以合宜为准则,礼不是僵化的形式,因为人在其中的主体意识不能忽视的。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与“礼”是完全相关的概念,二者统一于情于理中,都有固定的体制和自由的空间。
B.孔子对音乐的要求,兼顾了艺术和道德的范畴,是形式与精神的合一,是善与美的相通。
C.人们应该经常保持活泼的动力,热爱生活是感情与理性得到调和,做到既不越礼又不失礼。
D.我们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精神无拘束,拥有从容自得的生活态度,是真正的人间乐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祖母的门牙
莫言
据说我刚生下来时就有两颗门牙。祖母的脸顿时就变黄了,因为在民间的传说中,生下来就有牙的孩子多半都是复仇者……她提着我的两条瘦腿,像提着一个剥了皮的猫,毫不犹豫地就要往尿罐里扔。
五十年代初期的农村家庭,还笼罩着浓厚的封建气息,我父亲又是个出了名的孝子,我祖母说什么他就信什么,即便心里有怀疑,也不敢提出异议。他对我祖母的感情远远超过对我母亲的感情,他和祖母经常联手欺负我母亲。
我母亲嫁过来的第三天,我祖母就对我父亲说:“富贵,该给她个下马威了!”
他有点羞涩地说:“才三天……再说,她也没犯错误……”
我母亲说:“你爹话还没说完呢,你奶奶那个老混蛋就把一个鸡食钵子摔了!”
啪!祖母把鸡食钵子扔在地上,跌成了三六一十八瓣。
“你还敢跟我犟嘴,你说吧,今日你打不打?不打她,就打我!”
我父亲见我祖母发了大脾气,把嘴一咧,呜呜地哭起来。
我母亲看到这种情景,自己从屋子里走出来,跪在我父亲面前,说:“娘让你打,你就打吧!”
母亲说:“我硬憋着不哭,但那些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扑扑簌簌地滚下来。”
父亲从灶前捡起一根烧火棍,在我母亲的背上抽了一下子。
祖母瞪着眼说:“我说富贵,你演戏给谁看呢?”
父亲为难地说:“还得真打?”
祖母气得身体往后一挺,眼见着就背过气去了。
这一下可把我爹给吓坏了,他大叫着:“娘啊娘,您别生气,我这就打给您看,我狠狠地打给您看……”
父亲抡起烧火棍,抽打着母亲的背。打顺了手,也就顾不上拿捏,一下是一下,打得真真切切,鲜血渐渐地沁透了母亲的衣衫。母亲起初还咬牙坚持着,后来就哭出了声。
母亲说:“痛是次要的,主要是感到冤屈。”
祖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活了过来。
父亲看到祖母醒了,手上更加不敢惜力,一下比一下打得凶狠。
祖母问:“知道为什么打你?”
母亲摇摇头。
祖母说:“当年,我进门三天,我的婆婆也是这样,让你公公打了我一顿,当时我也觉得冤,连死的心都有,但是现在我明白了,我婆婆让你公公打我,是告诉我一个道理,知道是啥道理吗?”
母亲摇头。
祖母站起来,拍拍腚上的土,说:“多年的水沟流成了河,多年的媳妇才能熬成个婆!”
这句话让母亲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光明。
母亲说:“如果不是听了她这句话,那天夜里,我很可能一绳子就把自己撸死了。”
祖母会接生,我一出生就落在了祖母那两只冰凉的手里。
在我的头就要被浸入尿罐的危急关头,母亲一跃而起,窜到炕下,从祖母手里把我抢下来。祖母大怒,道:“富贵屋里的,你想干什么?”
祖母说着就把她的铁硬的爪子伸过来,想从母亲手里把我夺回去。母亲抱着我的头,祖母扯着我的腿,我在她们两个的手里放声大哭。母亲因为爱我不敢用力,祖母因为恨我往死里用力,这场拔人比赛一开始母亲就注定要输,眼见着我就要落在祖母的手里,落在祖母的手里也就等于落在了尿罐里,而落到尿罐里也就等于落到了死神手里。
母亲在危急关头,护犊情深,把三纲五伦二十四孝通通地抛到脑后,抬起一只手,在运动中攥成了拳,对准了祖母的嘴巴,捅了一家伙。只听到一声肉腻腻的响,祖母怪叫了一声,松了扯住我的双腿的手,捂住了嘴巴。张开口往地上吐了一摊血,血里有两颗大门牙。这老家伙的门牙其实已经摇摇欲坠,母亲不用拳头捣它们,它们也挂不了几天了。祖母捡起门牙,放在手心里托着,仔细地观看了一会儿,然后就嘤嘤地哭起来,那声音竟像一个受了委屈的胆小如鼠的小姑娘。
母亲一只手抱紧了我,另一只手抄起了一把剪刀,等着被打掉了门牙的婆婆发起疯狂反扑。但出乎意料的是:祖母就那么老老实实地坐着,嘤嘤地哭着,平时骂惯了人的嘴巴里连一个脏字儿都没出。母亲认为这是狂风暴雨前的平静,就说:“你来吧,我先用剪子戳了你,接着就戳我自己!”
母亲发表了她的血泪控诉与豪言壮语,祖母丝毫没有反应,还是捧着她的门牙在那里哭泣。
祖母还是那样。母亲仔细研究着祖母的脸,发现丢了大门牙的祖母脸变了,甚至可以说变得可怜巴巴,或者说变得很像个弱者。后来祖母就从家庭霸主的地位上退了下来,母亲当家做了主人。因而大家对母亲另眼相待。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要人物是“我“、母亲和祖母,通过对祖母和母亲之间关系转变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反抗压迫的思考。
B.祖母是一个认同封建思想,并且深受封建思想影响,从一个压迫者转变为被压迫者的封建家长的形象。
C.父亲在祖母的威严下不能保护母亲,与母亲在祖母的手中救“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亲的软弱。
D.文章开头提到民间传说,既为下文的情节作了铺垫,又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2】小说是如何塑造母亲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母亲情急之下打了祖母一拳。有人认为文章的这一情节设置得好,也有人认为不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