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匠心

杨一凡

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

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

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100年?200年?没人说得清。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圮了大半的地方。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末了说:“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那年我背着包袱走出屋子,见着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我还没做完的花雕……”

“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记忆里穆爷爷曾说:“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它们都是活的啊!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

彼时我抬着头,懵懵懂懂地问:“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好像世间之事,至伤痛也不过臂上一块瘀青。涂上药酒,吹一口气,就可以消隐无踪。

“还要更疼啊。”穆爷爷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

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在那些缓缓流动的时光里,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我想,一定有那样的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

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我一天天地长大,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

穆爷爷说:“丫头,我担心我的时间不够了啊。”

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

那一日我出门前,母亲接了个电话,在那里怔怔站了几秒,尔后放下听筒向我招手:“阿苗,回来。”

“我要去废园。有什么事,一会儿再说吧。”

母亲急急地追出来,我却已消失在小巷深处。

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

——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语调兴奋如孩童。

“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

穆爷爷的葬礼我没有参加。我觉得穆爷爷仍然在那园子里,静默地摩挲着那些活过来的木头,古老的纹理斑驳出崭新的色彩。葬礼时我就在那儿,独自像个疯子一样地哭了一场,泪眼朦胧中重又看到了那个苍老却笃定的身影。

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

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

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它叫匠园。木匠的匠,工匠的匠。

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穆匠。木匠。匠园。

【小题1】下列句子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爷爷替师傅守着一座荒废的园子,不让孩子们进去探险嬉闹,以防破坏木雕,“我”却享受特权在废园长久停留。
B.师傅临终时告诫穆爷爷,游廊的花窗该如何修复,亭子的匾额该如何开,最终穆爷爷把园子里的“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都修复好了。
C.徘徊在亭台楼阁间的“我”,当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时的瞬间,就能感受到指尖的温热和浅浅的呼吸,就能看到花儿的绽放和听到鸟儿的鸣叫。
D.因为穆爷爷担心自己存活于世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所以以往“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穆爷爷”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写,有何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4 09:4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成帝建始元年夏四月,出现了异常的天象。《汉书·成帝纪》记载:“夏四月,黄雾四塞。”皇帝为之心惊,慌忙召见各行政部门的高级长官,征询对于国家政策的批评,要求他们无所讳言。有的朝臣果然大胆直言,发表了批评外戚当权的政见。太后的兄长,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惶恐不安,竟然上书谢罪辞职。虽然汉成帝予以挽留,王凤集团专权跋扈的地位已经动摇。
对于所谓“黄雾四塞”,颜师古解释说:“塞,满也。言四方皆满。”现在看来,这其实是指强风夹带大量沙尘、使能见度极度恶化的灾难性的沙尘暴天气。通过对近年沙尘暴的过程纪实的分析,可以知道沙尘暴发生季节的特征是春季3~5月最为频繁,尤以5月为多,而发生时间,则多在下午。汉成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发生的这次沙尘暴,也体现了同样的特征。
对于沙尘暴起因的分析,《五行志》归结于外戚专权的政治因素,而京房从政治神学的视角出发,以为“有黄浊气四塞天下”是严重的灾异,其原因在于政坛的“蔽贤绝道”。汉成帝建始元年夏季的“黄雾四塞”,在历史上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100年之后,汉章帝建初元年,有封爵外戚的动议,遭到太后的拒绝。次年夏季,大旱,有人以为是不封外戚的缘故。太后诏书中再次申明不允许封爵诸舅的原则立场,同时又说到汉成帝时“黄雾四塞”事,以为历史鉴诫。
如果进行不同历史阶段的比较,从现有的资料看,两汉400年间,沙尘暴的记录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这可能存在沙尘暴虽然发生然而却未曾在史书上留下记载的情形。但是在神秘主义观念弥漫社会上下的文化背景下,严重的灾异是受到特别的重视的,执政集团因此承受沉重的压力,甚至往往因此引起政治争斗,因而这种异象在记载中遗漏的可能性非常小。应当说,沙尘暴在当时确实是较为罕见的天气现象,这也是这一天象一旦发生则往往受到当政者重视的原因之一。
两汉时期沙尘暴发生的密度较小,有多种因素,当时生态条件与今不同,植被状况比较完好,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农耕的规模,都可能影响自然环境。而当时人们的自然观和生态观的某些积极内容,也可以对生态保护产生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中都有关于限制砍伐山林的规定,秦简《日书》中也记录了有关伐木的时日禁忌。这些适应生态条件、爱护生态条件的礼俗,在汉代民间依然发生着显著的影响。
(节选自王子今《两汉的沙尘暴记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出现严重的灾异天象,皇帝或大臣都会惶恐不安,担心是上天对国家政治的惩罚。
B.用近年沙尘暴发生的季节和特征推断当年的“黄雾”即为沙尘,是较为合理的推断方法。
C.对于沙尘暴天气起因的分析,京房与《五行志》的认识角度一致,都认为与政治有关。
D.两汉时期沙尘暴现象被当政者高度重视,虽属罕见,但每次发生都会被记录在史籍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历史事件开头,既增添趣味,也很自然地引出对灾异天气与政治关系的论述。
B.文章引用太后拒封外戚的事件说明古人把灾异天气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不是个别行为。
C.文章根据当时神秘主义观念弥漫的文化背景推出沙尘暴记载遗漏的可能性很小的结论。
D.文章详细分析两汉沙尘暴发生密度小的各种因素,最终明确指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师古对“黄雾四塞”的解释,使我们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汉代的沙尘暴天气现象。
B.古人适应生态条件、爱护生态条件的礼俗,说明古人已具有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
C.如果执政集团不重视严重的灾异天气,有可能引发政局动荡,进而动摇执政根基。
D.人口数量增加和农耕规模扩大有可能造成植被破坏,影响环境,形成灾异性天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姥姥家的路上

于心亮

那一回,我去姥姥家,眼里噙着泪水,想哭。

路很远,虽然身后拖个小影子,默不作声地跟着我,可是我很孤单。

口渴了,瞧见路边有个菜园子,菜园里种着水萝卜、西红柿,还有黄瓜。我想进去摘个吃,脚都迈进菜园里了,可看看四周,想一想,又退了回来。

此时,来了个大叔,问我:“小孩,你怎么不摘了?”

我说:“主人不在,我不能摘。”

大叔就笑了,说:“不碍事的,孩子,跟我来吧。”没想到,大叔就是菜园的主人,他摘了一根黄瓜和一个西红柿给我。

我谢了大叔,一边吃一边走,心里充满了快乐。因此,当一只小花狗追着咬我的时候,我也没气恼,而是从衣兜里掏出个饼干扔给它。小狗吃了饼干,朝我摇着尾巴,还跟上了我,撵也撵不走。

就这样,小狗跟着我来到姥姥家。

我见到姥姥,扑进她怀里。原打算哭的,可不知为什么,又哭不出来了。姥姥抚摸着我的头,她看到了小狗,问我:“你养的小狗?”

我说:“路上捡的。”

姥姥说:“不是咱养的小狗,咱可不能要,回去的路上,要记着还给人家。”

我说:“要是找不到主人,怎么办?”姥姥说:“好好打听打听,肯定有主人。”

我一边逗小狗玩儿,一边回答姥姥的问话,好脾气地说我妈挺好的,我爸挺好的,家里的老母猪也都挺好的,八只小母鸡也下蛋了,三只小燕子也孵出来了……

姥姥给我烙了葱花油饼,把我喂得饱饱的,把小花狗也喂得饱饱的。我吃饱了,就去街上玩儿,撞上了村里最顽皮的几个小孩,他们很欺生。

这一次我有小花狗壮胆,见到那几个孩子对我不太友善,它就“汪汪汪”地叫着跳着高儿来保护我。那几个小孩没敢来欺负我,相反,他们还跟我交上了朋友。

我们在一块玩儿,他们说要去果园里偷桃子。我摇摇头说不去。

他们说看果园的老头儿是个聋子,腿也瘸,肯定追不上我们的……

我依旧摇头说不去。

他们问你怕挨揍吗?我说不怕。

他们问那为什么不去?我说不为什么,反正……我就是不去!

后来他们要回家了。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我也想回家了。

姥姥从杏树上摘了几个杏,装到我衣兜里,说:“瞧见菜园里的大叔,送给人家尝尝。”

我告别姥姥,带着小花狗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很快乐,看着蓝蓝的天和白白的云,我的笑声伴随着小花狗梅花形的爪印开满了回家的小路……

走到捡小花狗的地方,我就打听狗是谁家的。

有人就给我做了指点。

我带着小花狗朝指点的地方走去,果然有个老爷爷正在四处找小花狗。我说了事情经过,老爷爷拍拍我的头,说我是好孩子。

我要走了,老爷爷叫住我。他家的苇箔上晒着咸鱼干,老爷爷就捡了一串咸鱼干给我。我连忙拒绝,说不要。老爷爷笑着说:“拿着吧孩子,这不是给你的,是给你家大人的。”我道了谢,跟老爷爷和他身旁的小花狗说再见。

我继续往回走,又经过菜园,见着那个大叔,我就大声喊他。

大叔问我:“孩子,你又渴了吗?”我说:“不渴,我姥姥让我送您几个杏。”大叔尝了杏,很开心地说:“杏真甜,好吃!”

我要走了。大叔叫住我,让我等等。大叔拿镰刀割了一捆韭菜给我。我赶忙拒绝,说不要。大叔笑着说:“拿着吧孩子,这是感谢你家大人的!”

就这样,我左手提着一串咸鱼干,右手提着一捆韭莱,一路飞奔着往家跑。

我瞧见了村庄,瞧见了胡同,瞧见了那两扇黑色的大敞开着的街门……

此时,我的眼里,突然充满了泪水。

我哭泣着冲进村庄,冲进胡同,冲进敞开着的街门,冲向妈妈温暖的怀抱……

我一边流泪一边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拿别人家的东西了。”

妈妈的眼里虽然也有了泪水,但同时增添了欣慰的笑容。妈妈抚摸着我的小手说:“儿啊,你要记住人家的好!”

我的小手肿着,那是去姥姥家之前,妈妈拿笤帚疙瘩打的。

此时,也不太疼了。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顶是
A.姥姥应该察觉出了“我”的异常,从她询问“我”家里的事可以看出她对“我”的关心。
B.在描写“我”想进菜园摘东西吃时,小说写道“可看看四周,想一想,又退了回来”,用动作描写,表现出“我”怕挨打的心理。
C.小说善设伏笔,前后照应。在讲述“我”与大叔、老爷爷的故事等情节安排安排上,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D.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没有姓名,但仍具有代表性,表现了乡村邻里关系的淳朴。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哭泣”“泪水”这样的字眼,请结合小说分析其作用。
【小题3】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近两年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知乎、得到、喜马拉雅等一大波知识付费平台走红,五花八门的产品掀起一波波热潮。
《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49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预计2020年将达到235亿元。
目前,知识付费产业已经涵盖知识电商、社交问答、内容打赏、社区直播、讲座课程、付费文档等多个类别,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喜马拉雅数据显示,在2017年“123知识狂欢节”中,25岁至34岁的付费用户占比超过七成,“90后”的付费比例最高。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居多,多数分布在北上广深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求知欲强,热爱学习与知识分享,喜欢互动交流。
艾媒数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毅认为,知识付费的场景正在拓宽,从财经、职场、健康、阅读、技能等走向更加精细、多元的领域,与之伴随的是专业化要求更高更强,“创作者和平台如果不能持续生产优质内容,被用户抛弃是早晚的事。”张毅说。
(摘编自《数字阅读带来“书”中新世界》)
材料二:
艾媒数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毅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支付的便捷性,为知识付费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也促使大批优秀内容提供者开始进驻各大知识付费平台;但更大的动力来自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意愿越来越强烈,有专家分析,“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希望通过付费获得知识,这已经成为刚性需求。”
一些从业者则更喜欢用“知识服务”而非“知识付费”来定义这个行业。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分析,在人们的时间日益碎片化、学习越来越终身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服务行业通过互联网技术降低了用户学习的成本,填补了传统“分科治学”教育体系的缺口,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更适合的解决方案。
罗振宇认为,知识服务火爆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历史传统”,“中国人学习的驱动力很强。在经济快速发展之后,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因更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而国家层面,正在加速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这样的需求为知识服务的兴起提供了极其富饶的土壤。”
(摘编自《知识付费,优质内容是关键》)
材料三:
市面上已出现多种跟书有关的知识产品:把书浓缩成25分钟的图书音频解读,全年解读一系列经典的专栏,用互动和社交的方式一起读书的同读、共读等。这些产品都跟书有关,只是做法有些差别:有的是引导读书,有的是替代读书,有的是辅助读书。
除了和书有关,它们还有两个明显的共同点:其一,它们不是文字而是音频;其二,它们都从图书内容延展开,将其变成通过智能手机可以获取的、像消费品一样轻松的服务。把“认真地读书”变成“轻松地听书”。
由于从书中消化吸收知识很难,大量知识被“囚禁”在书页之中。当喜欢尝鲜的人尝试去听知识产品,甚至尝试制作知识产品后,和书相关的知识音频极大地降低了用户获得相关知识的难度,从而可以成为更大范围人群获得知识的方式。
(摘编自《知识付费背景下的“新出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付费产业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支付的便捷性,也离不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追求。
B.知识付费产业越是向前发展,对内容的专业化要求就越高,知识的创作者和付费平台应该不断给用户提供优质内容以增强吸引力。
C.图书音频产品并不只是将文字转变为音频,还从图书内容延展开,变成了像消费品一样的服务,极大地降低了用户获取知识的难度。
D.近两年来,知识付费产业发展迅速,产品多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类别多样化,用户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为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从业者更喜欢用“知识服务”来定义知识付费行业,知识服务行业为当代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适合的解决方案。
B.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付费产业的健康发展,它促使大批优秀内容提供者进驻知识付费平台,推动行业繁荣。
C.国家加速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举措,将中国人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因激发出来,这是知识服务火爆背后的深层原因。
D.图书音频产品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解放了原来被“囚禁”在书中的知识,也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竿冷
简 媜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
②我常想,山比水更深奥吗?抑或水比山更辽阔?
③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了古往今来,登临山水者的箴言。
④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木,亦褓抱了任何一株愿意驻足的小草。既允许夜半狼嚎,空穴虎啸,又愿意开放枝叶,招待流浪的蝉嘶、迷路的啼鸟。山愿意合抱,让雨水注成湖泊,也愿意裂身,让瀑布发声。山裸露在天空之下,任凭雷劈雨打;也忍住干旱季节不知从何而来的火燎。山仍然沉默,像一位仁者在希望与幻灭共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
⑤水的流动多么像智慧之路。水从来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水或回旋于礁石间,思索如何绕身而过,轻轻地扬弃了河道上的顽石,既不争辩,也毋庸和解,只派一匹青苔教导它们水的涵义。至于飘落在水面的柳絮花片,水愿意负载它们,做它们的足,却在流程里教会它们,凡是离乡背井,追寻更宽阔天地者,必须永远是个孤独者,水不曾允许它们在河面上发芽,遂在中途,慷慨地收留它们腐朽的体肤。就连天光云影,也无法沉淀为水的四肢,智者不宜耽溺,不宜收藏过多的身外之物。水草不断招摇,鱼群愿意繁殖以丰富水的仓廪,但水哉水哉,流动是唯一的命运,纯粹的命运。
⑥水比山深谙随机应变的道理,烈雨只会丰沛它的力量,至于火,从来没有一场火在水面上进行,水只是它自己,千江与万川同一道宿命,朝着真理的海洋奔赴,为了呼应更辽阔的海洋的召唤,为了寻求更深沉的智慧。
⑦两岸桃李,是挥泪的宫女,那河腹的游鱼,只是一群企图牵住水袖的童子,水回答它们,这一别就是永远了。
⑧山与水的对话,回响在天地之间,山以洪钟形的绿意招呼,水回应以短笛。像两位久未谋面却又不曾相忘的故友,一路循声对答。
⑨“为何你总是赶路,难道万顷田地不值得你献身?一塘鱼肥不值得你孕育?你口口声声要与海洋汇合,如果千江万川不汇聚为海,这世上的生灵,岂不拥有更宽广的土地,锄出他们的家园,种植他们的米粟?”山问。
⑩“我岂能成全短暂的荣华?如果千山万江耽溺于小小的宅舍,在草树鱼粮之中,慢慢耗尽血脉,谁来成全沧海?谁显示给生灵?这繁花茂林的土地上有一片无法征服的海洋,像手中繁华之钥,无法开启永生的琉璃门。我多么希望微笑永远停留在子民脸上,但我更愿意海洋启示它们关于不可捉摸、无法猜测的生之奥秘。唯有幻灭能洗尽它们脸上的油脂,教它们做一个谦卑的人,做一个缄默的人!”水答。
⑪“那么,我是你的反面了。生之短暂,是你我都知道的,我担忧狂啸的浪头席卷一切,把短暂生辰里仅有的欢乐吞没,是故,我愿意永远固守在此,至少,这世上有一座高山,是狂涛追赶不到的,他们可以携带妻儿到我的怀抱里躲避,我预先准备柴薪与蔬果,让他们取火生烟。所有受苦的人看到烟,可以前来分食,如果你执意以死亡惊吓他们,我亦执意张起绿阴,让他们在此成家、繁衍,以生命连接生命,以人造人,永远抵御你的偷袭!”
⑫“你岂能抵挡无垠之海?如果再有一群愚公,愿意子子孙孙荷锄移山,拿你来填平海洋,就算你镇住了海,而你原来的位置也变成了海。这世上,有多少繁荣的山,便有多少幻灭之海;有多少生之贪爱,便有多少死之恐惧。你我岂是为敌的,我们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无非为了等待一个真正认识我们的人。他站在你的巅峰吟诵水的歌谣,他坐在我的河畔,默读山的倒影。他能自你的多情中谛听我,从我的无情里注视你啊!”
⑬山仍然盘坐,为了褓抱;水仍然奔赴,为了幻灭。仁者以身为泥,种植希望;智者只是冷冷地观照。当死亡袭击生灵,肉身还给山,而眸底下的泪属于水。
⑭山水的对话在冰封的寒冬里沉默了。却有一名披蓑戴笠的老人,走入山林,劈枝削叶,抖落一树雪花。他削成钓竿,以竿为杖,踏着银白的雪径直来到江畔。江面浮着薄冰,仿佛一江冻结的语言。
⑮钓叟朝无垠的江面,抛出不丝之竿,在冥冥的冰雪地,在生与死都无话可说的时刻,他只为了问安,用山的管弦承载水的歌喉。
(注) 此处引用的是柳宗元的《江雪》,此诗大约作于诗人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题目“一竿冷”暗寓柳宗元独钓寒江的孤寂清寒的氛围,山水无言,寒江独钓,柳宗元在山水的领悟方面独有心得。
B.作者在文中充分阐明了山水所隐喻的人生态度方面的区别,并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表达对两者不可兼得的喟叹。
C.本文托物言志,将深刻的思考和形象的描绘有机结合,融情理于一体,笔法活泼,形象鲜明,含蕴深刻。
D.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准确生动,清新典雅,情感鲜明,富有韵味。
【小题2】(小题2)(分析概括形象特点)请根据第⑤、⑩段,概括出水的主要特点。
【小题3】(小题3)文章题目“一竿冷”中的“冷”字有丰富的意蕴。请依据本文,从被贬谪士人的山水观的角度,探究“冷”的情调中包含哪些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降至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祯直承了严羽“得意忘言”的含蓄说。他盛赞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影中”,所以须“脱形写影”,说谢灵运诗就是“多取象外,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

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尚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至今天不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含蓄表现在诗歌内容上是指诗人把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的旨意说得隐约模糊,让人捉摸不透,如李商隐的《无题》。
B.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C.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这也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早在先秦诗歌中,含蓄手法就有运用,但“含蓄”一词真正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应该源于中唐时期的诗歌理论专著《诗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论述了含蓄的性质及内涵,明确了论题,在结构上领起下文对手法上的含蓄的论证。
B.作者引用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来证明在唐代营造“象外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这也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D.严羽提出了“得鱼忘筌”“羚羊挂角”等说法,主要是强调诗歌深妙的义理,对于诗歌的语言表达则不必过于深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宋时期,含蓄已经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了,这种评价诗文的标准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B.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之美,但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是无意识、不自觉的。
C.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美是诸多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D.王士祯认为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说谢灵运诗“多取象外,不失环中”,说明在含蓄理论出现之前,诗人们对含蓄手法的运用已较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