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雄
佛刘
清明节前夕,爸爸给乡下的奶奶打电话,乡下的奶奶说,今年就不用回来啦,有些事奶奶一个人就都办了。爸爸说,那怎么行呢,即便是我答应,虎子也不会答应啊。乡下的奶奶说,那你们就来吧,其实我也想虎子了。
虎子不是别人,就是我。不算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回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和叔叔了。一想到乡下奶奶的小院,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我知道,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家。
回去那天的阳光很不错,春风已经把田野吹出了毛毛绿。老远,我就看见了站在村口的奶奶,我大喊一声,像一只脱了缰的小马驹,奔向奶奶的怀抱。
乡下的奶奶流泪了,她喜悦的脸庞上堆满了皱纹。这样的时刻,无论是奶奶、爸爸,还是我,都是幸福的。
乡下奶奶的院落不是很大,有一年下雨,西边的院墙还倒掉了,本来乡下的奶奶是想等当兵的叔叔回家修砌的,可是叔叔没有等来,却等到了爸爸。那一次,爸爸很卖命,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一个人忙活了两天,虽然墙修砌得不是很好,可是爸爸却累虚脱了。乡下的奶奶说,你这又是何必呢?爸爸说,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安慰一些。
现在,爸爸修砌的那堵墙还好,上面爬满了干枯了的牵牛花的叶蔓,一株枣树探出墙外,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
乡下奶奶的房子已经很旧了。前几年,叔叔牺牲的时候,政府准备出资为乡下的奶奶翻盖一下老房子,却被奶奶拒绝了。奶奶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房子还能用,没那个必要了,如果政府真的关心我的生活,那么就请你们把村里的小学修一修吧。村里的小学被重新翻盖了,学校是以叔叔的名字命名的,我去过一次,还在学校的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后来爸爸也想为乡下的奶奶盖一座新房子,可是奶奶依旧没答应。
爸爸常常给乡下的奶奶买很多的东西,但那些东西,是吃的都被她分给了左邻右舍,如果是穿的,就捐赠出去。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再没有比乡下的奶奶更倔强的人了,但大家都无法改变她,只好改变自己。
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说那时的叔叔爬墙上树,摸鱼捉鸟,无所不会。等长大了,就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但心肠好,碰上邻居有什么帮忙的活儿,总是不惜体力,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顺着乡下奶奶的目光,我能够看见那时的叔叔,他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威武的身影常常走进我的梦中,让我流一梦的泪水。
叔叔是个英雄,他死于一次探亲回家的路中,因为两个落水儿童,叔叔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叔叔的事迹感动了那个小城所有的市民,他被大家称为英雄。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自不必说。后来政府遵从乡下奶奶的意愿,把叔叔安葬在了老家,因为在那里,乡下的奶奶可以时常地去看一看儿子。
我和爸爸这次回来的目的主要是给叔叔扫墓,其实即便我们不回来,乡下的奶奶还有那些乡亲也会把叔叔的墓地扫得干干净净的,但是爸爸说,心里不踏实。
清明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中已经有了麦苗的味道。一路上,我们无语,爸爸一手扶了乡下奶奶的胳膊,每年他都是这样的姿态,这样看上去他们更像是一对母子。
乡下的奶奶把爸爸买来的鲜花一一摆放在叔叔的墓碑上。整个过程,她的表情肃穆、慈祥,没有一点悲伤。她说,儿子,你哥和你侄子又来看你了,你看看你侄子已经有你那么高了。爸爸说,给你叔鞠个躬吧,我点点头,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透过水泥地,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叔叔的生命,正一点点传输到我的身体中。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明白了,乡下的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叔叔也不是我的亲叔叔,可是自从叔叔救了我,我们就成了一家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的是清明节下乡祭扫的事,多处运用了插叙手法,使相关故事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B.小说善于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如对“叔叔”的表现,既有外貌、动作等的描写,也有他人的评价。
C.修砌院墙时,“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爸爸”因歉疚而急欲补偿的心理。
D.“叔叔”舍身救人,“爸爸”知恩图报,待“奶奶”如亲人,这都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他人的不幸时真诚相助的可贵精神。
【小题2】小说以“虎子”为讲述人,这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以“英雄”为题,为何用大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4 11:1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的秋天

武志强

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

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

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

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吗?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树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

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够了,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问问他们,能写出这一句吗?仅仅一句,谁能情怀真正的富有,唯有东坡。

繁华喧嚣所给人的多是过眼烟云,而一些真正沉埋在心底的东西并不怕冷寂,它在等待勃发,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定能将枝叶烘托出来。有成熟就有失落,有大的成熟就有大的失落,不怕失落,怕的是失落之后不再振作、奋起,不再否定、超载。这就是苏东坡给我们的启迪,也就是秋天给我们的启迪。

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我们应该比苏东坡品得更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后,苏东坡笔下的秋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
B.文章启示我们应像苏东坡一样,要有开阔的胸襟,乐观地面对人生,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
C.文中引用苏东坡的诗词,既能印证苏东坡与秋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文章的中心;又能增加作品的文学情趣,使文章具有文采。
D.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手法,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苏东坡的喜爱、赞赏之情。
【小题2】为什么说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苏东坡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小题3】作者认为“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那么,我们还能从秋天中品出什么?试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星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够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③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④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⑤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惊人的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⑥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整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

⑦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这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⑧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⑨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⑩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并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
B.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生长过程,表现了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欣慰和希望。
C.本文与其说是写荷花,还不如说是写季先生的人生感悟;对荷抒情,以荷喻人,借荷明理,是这篇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
D.本文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相比,创作背景不同,但描写重点相似,手法和情趣也大同小异。
【小题2】这篇散文题为“清塘荷韵",本应详写叶之神、花之韵,为什么还要在第④-⑥段详写荷叶的生长?
【小题3】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应该是什么呢?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类除现实生活的世界外还能通过自己的创造物认识世界。人所创造的通信中介不仅有语言和书本,还有艺术和数学等,各自构成不同的世界。语言和书本的形态也不止一种,所以可以说一个人可能生活在几个世界中,确切些说是在他所认识到的几个世界中,当然这几个世界都出于一个世界,但又和那原始的世界不同。一个小孩子和一个天文学家同时看的天是一个,但两人所认识的天彼此大不相同。小孩子只见到一个天,天文学家见到了两个天:一个天和小孩子所见的一样,另一个天不一样。讲共同的天的语言彼此才能通信息。天文学家讲天文的语言,小孩子不懂,他还没有进入那另一个世界。艺术和数学等等也是这样

②由此可以说读书是读一个世界,读一个世界也好像读一本书。后一句怎么讲?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看一本书要知道它的意义,也就是书中的世界;读世界也要知道它的意义,也就是这个感觉所得的世界中的世界。这同听人说话一样,不止是听到一串声音,还要知道其中的意义。若是听到自己所不懂的语言,那就不懂意义,收不到信息,或则说是没有进入其中的世界。因此听话、读书、认识世界都不能不经过解说。看一幅画和听一支歌曲也是同样。这都要经过解说而进入一个世界,也可以说是由自己的解说而创造一个世界。解说不能无中生有,所以有,有积累,有变化,也可以不止一种。

③我幼年时到手的书都看,老来才明白这是对五花八门的世界发生好奇心,想通过书本进入一个又一个世界。几十年过去了,仍然觉得不得其门而入,却还是想由读书去读各种世界。

④可惜我把话语世界、书本世界、艺术语言世界、数学语言世界、感觉所得的现实生活等弄混淆了,没有分别不同层次,只知其同,不知其异,更没有知道解说的重要,不知道所知的世界是个经过解说的世界,好比经过水母制作,而且解说也还需要经过解说。由此我一世也未能解开世界的连环,不知道这个连环的整体。我只明白了所处的是一个不能不经过解说的隐喻世界。

(选自金克木《书本世界》,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的“另一个天”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
【小题2】第①段结尾处说“艺术和数学等等也是这样”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3】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世界的意义可以有不止一种解说,所以我们无法理解世界的意义。
B.赏画和听歌不需要解说,但我们去认识世界的意义却一定需要解说。
C.读世界和听人说话、唱歌一样,理解其意义的解说是不变和唯一的。
D.读世界与读书相似的是都需要我们读出其中的意义,都要通过解说。
【小题4】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以资源流动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教育均衡才有教育公平,进而才会有社会公平,而教育均衡的关键在于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是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途径。当务之急是有效解决区域、城乡、校际三个方面的不平衡问题。从政策层面看,要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研究制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质教育资源以师资为要,要继续实施“志愿支教”“强弱结对”等教育帮扶工程。从技术层面看,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增强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可及性和共享性,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全体学生。从市场层面看,要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采用公办、民办、混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实现各办学机构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构建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以特色发展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应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多元化特色发展。这也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教育特色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专业化、差异化、精品化“三化联动”。从教育专业化角度看,不同学校要结合各自核心竞争力,突出自身优势,针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生最突出最紧迫的需求提供专业化教育。从教育差异化角度看,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这就要求学校以差异化的教育培养个性化、多样化、复合型人才,使“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一理念真正成为社会共识。从教育精品化角度看,学校应在专业化、差异化的基础上,着眼于培养学生迎接新时代诸多挑战的能力,形成精品化教学内容,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国际合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时代,我们要在总结提炼中国传统教育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 年来大国办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同其他国家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在我国社会日益开放、人民群众对国际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可以合理引进更多的国际高端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国际合作方式,如积极探索国际教育基地、国际教育园区以及国际学校联盟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合作,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摘编自陈健、周谷平《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优质教育资源以师资为要,“志愿支教”有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
B.公办、民办、混合办学等方式主次分明,有利于构建教育均衡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C.“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成为社会共识后,将推动学校教育专业化特色发展。
D.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精品化教学内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立论背景,提出了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B.围绕“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文章先深入论述原因,后提出对策。
C.文章从政策、技术、市场三个层面论述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解决之道。
D.文章提出以国际合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并举例说明了可以尝试的合作形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源于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而教育不均衡将会导致社会不公平。
B.教育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还不够多元化、特色化等方面。
C.教育特色发展的关键在于三化联动,专业化、差异化和精品化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D.在新时代,只有通过同其他国家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我国教育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中国要保障网络安全,必须实现技术、产品、服务、系统的自主可控,需要在质量测评、安全测评的基础上增加自主可控测评。

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民生安全的重要保障。网络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其内涵比传统安全的内涵更加广泛。网络安全审查可分成“安全性”审查和“可控性”审查,其中的“安全性”审查与传统安全的要求相类似,而“可控性”审查在传统安全中强调得比较少,但同样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

何为可控性?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个人买了一辆传统汽车,他就拥有了对汽车的控制权,一般不需要再考虑可控性,只需要考虑安全性就行了。但是,如果他买的是自动驾驶汽车,这辆汽车是一件网信产品,那么,它的安全性就变得复杂了。即使汽车本身的安全性没有问题,但它可能被黑客劫持,这时汽车的控制权就落到黑客手里,黑客可以遥控汽车,使其不受用户控制,甚至会造成车毁人亡的严重事故。这就是可控性出了问题。由此可见,对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的网络安全而言,可控性与安全性缺一不可。

自主可控是实现网络安全的前提,是一个必要条件。换言之,采用自主可控的技术不等于实现了网络安仝,但没有釆用自主可控的技术一定不安全。因此,为了实现网络安全,首先要实现自主可控,再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最终再结合其它各种安全措施,达到保障网络安全的目标。

针对网络安全,现在普遍实行两种测评:一是质量测评,即对技术、产品、服务、系统等的功能、性能方面的各种指标进行测评;二是安全测评,即支撑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测评,这种测评已有相应的准则、方法、制度,还有专门的第三方机构实施测评。实际上,还应在这两种测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新的测评维度,即自主可控测评,对技术、产品、服务、系统等的自主可控程度进行测评。在实践中,由于自主可控是一个新要求,技术、产品、服务、系统等的提供者往往都会说自己能够满足自主可控的要求,导致用户无所适从。这就需要加强和规范自主可控测评。自主可控测评旨在客观、科学地评估技术、产品、服务、系统等的自主可控程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测评。在事关网络安全的重大问题上,自主可控测评应该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

还应看到,任何制度都要靠人去实施,人们的认识水平对于实现自主可控至关重要。对企业而言,应提高对自主可控的认识,在规划产品时对技术掌握程度、知识产权合法性、供应链安全等都要有周密的调查和部署,甚至要考虑到在别人切断供应时有没有备份系统顶上去。对用户而言,支持和选用国产软硬件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为自主可控作贡献。广大用户应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及时反馈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帮助国产软硬件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更好保障我国网络安全。

(摘编自倪光南的《自主可控方得网络安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量测评、安全测评只属于传统安全测评范畴,而自主可控测评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
B.自动驾驶汽车是网信产品,和传统的汽车安全性不同,用户控制权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C.对技术、产品、服务、系统等的功能性能方面的各种指标进行测评属于质量测评。
D.支撑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安全测评,可以由专门的第三方机构实施测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了自主可控测评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必要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
B.文章指出对网络安全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测评,并就三者之间的关系着重论证。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清楚地说明了可控性在网络安全中不可或缺的属性。
D.文章从企业和用户两个方面论证了人们的认识水平对实现自主可控的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网络安全审查中“安全性”审查与传统安全的要求相类似已经足够健全和完善。
B.实现自主可控这一前提,再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就可以达到保障网络安全的目标。
C.自主可控测评目的在于客观、科学地评估技术、产品、服务、系统等的自主可控程度。
D.复杂的自主可控测评是网络安全的重大问题,作者认为自主可控在理论上是一个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