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我国古代就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庄子·齐物论》)。据此完成各题。
【小题1】“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 )
A.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地对立论思想
D.人地伙伴论思想
【小题2】下图示意的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应该出现在( )
A.采猎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后工业文明时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6-03-10 07:29: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下列中国古人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D.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同类题2
人口分布适宜度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数值越大,协调程度越高(数值范围:0—100)。椎体顶点P表示该区人口集聚度(某一地区以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上集聚的全国人口的比重)。图a是中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思路示意图,图b是有待协调地区的人口分布适宜度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b地区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问题是
A. 生态移民 B. 防治土地荒漠化
C. 防治大气污染 D. 水土资源的综合管理
【小题2】图b地区可能是
A. 东北平原 B. 华北平原
C. 长江中下游平原 D. 青藏高原
同类题3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汉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秦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地关系是( )
A.基本协调
B.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
C.环境污染严重
D.生态破坏
【小题2】现代社会,长江中下游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是( )
①河网密布,地块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②经济发达,农业不受重视 ③人均耕地少 ④酸性土壤,单产量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同类题4
分析下图人地关系的三种不同观点,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有关观点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观点一也就是自然环境决定论
B.观点一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
C.观点一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观点一认为人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
【小题2】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观点三思想的是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同类题5
下图为“自然资源利用强度与人类文明发展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根据人类各文明阶段特点,判断图中甲、乙表示的资源分别是
①海洋资源 ②土地资源 ③地热资源 ④矿产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小题2】工业文明阶段
A.资源丰富的地区一定只发展与该资源相关的产业
B.资源开发条件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C.开发投入少的优质资源最后被利用
D.资源的开发使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趋向协调
【小题3】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A.开发自然资源的广度会越来越小
B.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会越来越强
C.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会越来越少
D.对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相关知识点
人文地理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