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陌上无穷树

李修文

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两人互不相识。

我只知道:他们一个是一所矿山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那所学校已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从三岁起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有踏足过。

在病房里,两个不相识的病人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岳老师虽说才四十多岁,但早已被疾病带来的伤痛、争吵、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苍白的脸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每一天,只要两个人的输液结束了,一刻也不能等,她马上就要给小病号上课。虽说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为了教好小病号,她甚至让她妹妹看她时带了一堆书来。

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什么都考。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地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质劣,只要感觉稍好一点,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句古诗词,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上百遍。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在小病号的身体里就像打了个结,死活都背不出来。到最后,他愤怒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还背这些干什么?”

说起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都是因为小病号。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甚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号啕大哭。说是号啕,但其实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面,她没进去,而是扑倒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要更多。她自己的骨病本来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还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可是,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决定转院带他去北京,闻听这个消息后差不多一个星期,她几乎每个晚上都耿耿难眠。

深夜,岳老师悄悄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地跟我说过,地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要有,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这一晚,当我看见微光映照下的她,难以自禁地,心头涌起了剧烈的哽咽之感: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生为弃儿,对,人人都是弃儿,在被开除工作时是生计的弃儿,在终年蛰居的病房是身体的弃儿。同为弃儿,或相遇或分散,就在你我聚散之间,背了单词,再背诗词,采了花朵,又编教材,这丝丝缕缕,不光有点滴的生趣,更是真真切切的反抗。

其实,是反抗将你我连接在了一起。在这世上走过一遭,你至少而且必须留下过反抗的痕迹。就像此刻,黯淡的灯光反抗漆黑的后半夜,岳老师用写写画画反抗着黯淡的灯光。她要编一本教材,让它充当线绳,一头放在小病号的手中,一头往外伸展,伸展到哪里算哪里,最终,总会有人握住它,到了那时候,疾病,别离,死亡,不过都是自取其辱。

后半夜,岳老师坐着睡着了。天亮时分,骨病发作,她在疼痛中醒来。醒来伴着突然的离别:小病号的父母接到转院通知,要他们赶紧去北京。九点钟,小病号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可是,那本教材只差了一点点就要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了小病号的行李中,捏了捏他的脸,挥了挥手,如此,道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岳老师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几分钟后,楼下似乎传来小病号的叫喊声,呆坐的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这样,全病房的人都听到了小病号的叫喊,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叫;“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橡管别离!”

小病号终于背出了那句诗,岳老师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号啕大哭,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除了隐约而号啕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没有人上前劝说,全都陷于沉默之中,听凭她哭下去。大家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长安陌上无穷树”在文中首先出现在小病号的答问中,直至小病号离别时背出下旬再次出现,串联起整个故事,使叙述集中而清晰。
B.“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这形象地写出了岳老师的付出与努力的价值,以及她内心所感到的神圣与幸福。
C.作品用词讲究,富有表现力,比如小病号背不出诗,“到最后,他愤怒地问岳老师”,“愤怒”一词就写出了小病号对岳老师好管闲事的不满。
D.作品在叙述岳老师和小病号的故事时,穿插写“我”的感受和思考,这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坚强和反抗不幸命运的态度,也彰显了作品主题。
【小题2】请对作品中画线的两段话进行简要的赏析。
(1)她自己的骨病本来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还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
(2)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小题3】作品两次描写岳老师的哭,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13 11:02: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①史料是需要辩证的,同一史实,各书记载互异;同一原文,彼此引述不同;或采摭古书不记出处,或商榷前史而全违故实,以致事实讹谬,文字错舛,真伪混淆。若不加以辩证而随便引用,不但异说纷纭,无所适从,也必会以讹传讹。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的就是考据学。这种学问,汉代的经注已开其端。自晋以后,辩证史籍的书多了起来,裴骃注《史记》,对于原书的文句音义多所解释。裴松之注《三国志》,对于原书的史实多所增补;吴缜《新唐书纠谬》对于原书上史料的讹谬多所纠正,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②到了清代,考据学大大地发展了。在清代,学者因受政治的压迫,不能涉及与现实有关的学问,于是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因而中国的古典文献,无论经书、子史或史书,大部分都经过了一番考证。对于各种史籍中的史实,凡有可疑的,无不探源索隐,钩沉辑佚,考异正讹,使其本源大白,讹误自明,异说并陈,是非自见。清代辩证史料的著述甚多,其中有通辩诸史的,有专辩一史的。通辩诸史的书,最有名的,是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书是对原书上文字的校正、名物的训释,王书是对原书上的典章制度的考证以及对史实的校勘,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若融合而贯通之,则对史料之辩证,甚为有益。专辩一史的书,以辩“四史”者最多。窜乱《史记》的十余家,纠正纰缪;考证《汉书》的多侧重于文字的校正;考证《后汉书》的多侧重于史实的纠谬;考证《三国志》的皆系补佚考异。自《晋书》以下的诸史,辩证的书虽不及“四史”之多,但诸史皆有考证之书。
③以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中国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至于考古学上的史料则做得非常不够。这是因为当时许多考古学的史料,如新、旧石器文化遗物、甲骨文及汉晋简牍等尚未被发现,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当时并不是完全没有考古学的资料,如殷周之彝鼎、两汉之石刻画像,早已呈现在当世学者之前,但均未被引用为考证古史的资料。即以文献考证文献而论,清代学者也没有考证完,例如从对诸史之史书志考证看来,侧重于地理和艺文,天文、律历、书表考证不太多;有关社会经济之《食货志》,风俗习惯之《舆服志》则绝无考证。
④清代学者考证使用的方法,是以文献考证文献,即以甲书上的史料辩证乙书上的史料,以真书上的史料订正伪书上的史料,以各书上一般的通论指斥某一书上独特的异说。这种方法,用于有史以后的史料考证是可以的,若用于史前史的资料考证,那就无异于以伪辩伪,以疑证疑。
⑤晚清以来,对于考古学上的史料之考证,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但也不是到了我们就没有事情可做。例如若干青铜器物的时代,尚待考证;若干甲骨文字的字义,尚待训释;若干汉代的石刻画像,尚待说明。特别是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如古人类、古生物的化石,骨角器物、彩陶等,都需要我们做详细而精密的科学研究,才能变成史料。
(摘编自翦伯赞《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经注开启了考据学先河,自晋以后,辩证史籍的书多了起来,裴骃注《史记》,裴松之注《三国志》,吴缜纠正《新唐书》,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B.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校正原书上的文字,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考证、校勘典章制度及史实,两书辩证诸史,融合贯通,系统全面。
C.殷周的彝鼎、两汉的石刻画像等考古资料在清代虽已被发现,当时学者也认识到文物的价值,但最终没有用来考证古史。
D.清代学者通过校勘、辩伪、辑佚、注疏等手段,对古典文献和考古资料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可信的史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考据学的起源时,有背景阐释,还有裴骃注《史记》、裴松之注《三国志》、吴缜写《新唐书纠谬》事例的印证。
B.文章第②、③段重点论述考据学在清代的发展情况,指出了清代学者所考证史料范围之广。
C.文章辩证地论述清代学者以文献考证文献的考证方法的利与弊,其有利于有史以后的史料考证,而弊在无法进行史前史的资料考证。
D.对于考据学的论述,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指出了当代人的考据使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清代政治上的压迫限制,清代学者就不会埋头于故纸堆中,致力于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学术研究就会处于停滞状态。
B.不知道利用考古学上的资料,也缺乏较多的考古发现,因此,从史料的范围来看,清代学者考证史料仅局限于大部分的文献资料。
C.晚清以来,虽然考证考古学上的资料取得了成绩,但对于一些青铜器物的时代、甲骨文字的字义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D.清代考据学的成就与不足让人们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考古学上的史料,如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分别是中西方世界所特有的文化产物,二者在极其相似的外貌下却蕴涵着分别代表中西方世界不同文化形态和民族心理的精神实质。

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从产生之初便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骑士文学可以说是欧洲基督君主专制社会的主流文学形态和文化形态,历来便被上层统治者所倡导。相反,武侠文学以其自身的精神内涵构成了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冲击,因而历来被视为洪水猛兽。因此,可以看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武侠文学拥有较高的民间地位,植根于民间文化传统之中,但是站在强大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却显得苍白无力,无法拥有主流话语权,无法进入主流文化传统。

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缘自各自的历史文化语境。从某种意义上讲,英雄的最高荣誉就是被授予骑士的头衔,而骑士也就象征着英勇与忠诚。骑士的荣誉来自封建领主的授予,骑士(英雄)已经被国家意识形态化,所以,国家意识形态化是骑士文学最大的审美特征。骑士对爱情的向往与追逐如同对骑士头衔的向往与追逐一样,无不带有心理上的虚荣感和精神上的征服意识。这一点表现在东方的侠客美人上则完全不同。侠客象征着个体生命的活力与个性的自主意识,与“集体主义”“国家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可谓大相径庭。侠客就代表着自我解放,代表着个性展示,代表着任侠使气。“孤独感”可谓是武侠文学有别于骑士文学国家意识形态化之最大的审美特征。

侠客的孤独性注定了需要心理安慰。因此我们在武侠文学里面看到的美人不但外貌美而且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可以说,武侠文学对美人的刻画达到了浪漫主义者浪漫想象的极点。而更有特色的是,骑士文学中几乎全是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与追求,而武侠文学中却恰恰相反,往往是美人对侠客的思慕与追求。这种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想象充分满足了侠客孤独心理的慰藉。对比骑士对贵妇人的虚荣心理和征服意识,只有侠客才是真正有可能尊重妇女、爱护妇女的人,因为,美人带给侠客的是心理的慰藉,美人在武侠文学中的角色更多的是扮演侠客的知己挚友。同样是爱情,刻骨铭心之感在侠客身上则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因为侠客本身追求的就是个性解放,就是一种打破权威,反叛传统的角色,所以侠客的爱情往往荡气回肠,刻骨铭心,感天动地。因此爱情浓郁的悲喜情绪是武侠文学的另一审美特征。

千古文人侠客梦,相比于骑士文学的消遣与愉悦,武侠文学有着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果说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和基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上层统治者意识的体现,那么武侠文学则是中国因民心态在文学审美上的体现,代表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理想和民间意志,其间包含了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

(摘编自张田《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比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士文学源于西方世界的文化,虽和我国武侠文学表现形式相似,但内蕴民族心理的精神实质是不同的。
B.武侠文学中的侠客代表着个性的展示和自我的解放,展现出个体生命的活力,显现出他们的任侠使气。
C.骑士文学中的绝大多数骑士都是在爱慕和追求贵妇人,其对女性的征服的背后实际上是对妇女的尊重和爱护。
D.武侠文学中的侠客的爱情往往荡气回肠,刻骨铭心,感天动地,爱情浓郁的悲喜情绪是武侠文学的审美特征之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阐述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
B.第二段从武侠文学,骑士文学和上层统治者的利益关系的角度论证其不同的地位。
C.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阐述武侠文学的审美情趣高于骑士文学的审美情趣的观点。
D.文章最后一段通过阐述武侠文学相对骑士文学更深层次的内涵,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骑士文学被西方上层统治者倡导,而被民间排斥;武侠文学被主流文化排斥,但在民间享有较高的地位。
B.骑士头衔是西方国家授予英雄的最高荣誉,所以他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逐也就自然地带上了强烈的虚荣意识。
C.武侠文学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刻画侠客身边的美人,让她们不仅外貌美丽,而且都扮演着侠客的知己挚友。
D.从骑士文学中可以读出西方上层统治者意识;从武侠文学中可以读出中国国民心态以及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雪一化就有路了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辞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抱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怕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小题1】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激愤恼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文中加着重号的“病人”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4】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朋友小聚,席间说起某些“讽一劝百”或只是炫耀“三俗”、谈不上“讽”与“劝”的热播连续剧,有人戏称之为“中产阶级堕落宝典”,当场被一时髦淑女善意提醒:“您老可别成了九斤老太啊!”于是哄堂大笑,话题很快切换,觥筹交错,言笑如仪。

②但我却不禁暗自浮想联翩起来。盖哄笑之由,并非座中一客被誉为“九斤老太”,乃因说者自居时髦,却一本正经吐出一个很落伍的词,多少也有点幽默。“九斤老太”是鲁迅小说《风波》里一笔带过的人物,曾经与阿Q、祥林嫂、闰土、假洋鬼子、孔乙己一道流行过,如今已颇为古旧,纵然比谌容《人到中年》里的“马列主义老太太”名气响一点,较之也曾奔赴鲁迅笔底、永远保鲜的“国骂”,就逊色多了。现代文学一些“共名”(何其芳语)悄悄隐退,主要因为近一二十年大量新词涌现,□□了一度流行的旧词。

③新词迭出,表征社会进步。比如“发扬”什么,自幼用惯,曾几何时已被“弘扬”取代。上下一心,咸与“弘扬”,“发扬”就黯然失色。有些场合改用“发扬”,反而不够庄重。从红色年代过来的人都熟悉“光辉”一词,当时只觉臻乎其极,无以复加,孰料又有“辉煌”起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盛大场面若无“再造辉煌”,“共创辉煌”予以描写,加以烘托,就缺了什么。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感情”单独使用,很可能变成“敏感词”。文学中写不写感情,写到什么程度,主体是谁,悠悠万事,惟此为大,现在不也被风光无限的“情怀”代替了吗?……“四化”“小康”何其“辉煌”,几十年下来,乔治·奥威尔所谓“新说法”如雨后春笋,更新之速,惟房屋拆建道路翻修可以媲美。再用旧词,若非“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也只能是“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检梳妆”了

④语言发展并非一味舍旧图新,也有推陈出新。末世论相信一切言说最后都要受审判。语词一旦造出,就不会废弃,至多存放在人所未识的永恒里。时候一到,即被激活。据说英语最不济,新事物都得量身定做新名词来匹配,海量增加,因此难学,而汉语只须几个常用字稍加组合,就应变无穷。远有“科学”“经济”“自由”“民主”“细胞”“原子”,近有“下岗”“待岗”“扫黄”“打非”“外资”“低保”“社保基金”“发改委”“社精办”“五个一”“电脑”“博客”“上网”“灌水”“环保”“全球化”“脑残”“伪娘”——对旧词和旧用法或疏离,或仿造,或回归,脱胎换骨,点石成金,似新实旧,可旧可新,不像现代日语、韩文,任由“音译”外来词肆意糟蹋母语的纯洁性。

⑤成语与器物无关,系乎文化根性,稳定性更大。许多从《尚书》《诗经》开始就雷打不动,绝无废弃(存放)之虞。《尚书·禹贡》述尧至暮年有“南巡”。“共工”“驩兜”“三苗”“鰥”,恰为“四罪”。尧死,百姓“如丧考妣”。舜行德政,“百兽率舞”。《诗·蒸民》有“小心翼翼”“明哲保身”“爱莫能助”,《小雅》有“万寿无疆”,《关雎》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至今沿用,不绝如缕。

⑥奥威尔说过,“和语言滥用现象搏斗往往显得多愁善感古趣盎然”(《政治与英语》)。“搏斗”云云有些夸张。放手滥用,也翻不出语言之网。许多簇新语词,无非旧词重新包装。比如,“网络红人”漫天飞舞的诨名绰号,不都是“多愁善感古趣盎然”吗?语言的惰性令一切创造事先陈旧。张世禄先生曾以《诗经·君子于役》为例,说明汉语里许多“基本词”,“经过千百代保存下来而没有加以变化”(《汉语历史上的词汇变化》)。“活在当下”、陶醉于词语爆炸的绚丽光芒、天天做仓颉的人大概不会承认,但这恰恰也是一种信念:“基本词汇是基本上完全保存下来的,并且使用为语言的词汇的基础——把千百年积累起来的基本词汇消灭掉了,又不可能在很短期间内创造新的基本词汇,那就会使语言瘫痪,使人们完全丧失相互交际的可能。”(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人“说”语言乎?语言“说”人乎?真很难讲。

⑦算不得“基本词”的“九斤老太”是否也会咸鱼翻身,重新流行呢?要打赌,或许可以稳操胜券。

【小题1】选词填入第②段空格处,说明理由。
(1)覆盖   (2)颠覆
选项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3】对文中“九斤老太”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中有人被朋友戏称“九斤老太”,言外之意是说他古板、不够时髦。
B.鲁迅《风波》里的“九斤老太”一度流行,在新词涌现过程中悄悄隐退。
C.文章结尾再次出现“九斤老太”,引发语词存放以后也可能流行的思考。
D.“九斤老太”和“环保”“全球化”“脑残”“伪娘”一样,也都是流行语。
【小题4】联系全文,概述作者所认为的语词“流行”与“存放”的关系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语言的传承与发展
B.语词发展需要推陈出新
C.语词的流行和存放
D.语言的核心在稳定
【小题6】运用作者的观点,分析以下流行语的表达效果(任选一例回答,若两例均选以例一计分)

例一:《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了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其中的“给力”二字,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引起争议:有人叫好,说这个标题读来感觉“给力”,也有人说权威媒体这么遣词造句不够严谨……

例二:“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苹什么”……2010年的网络热词中,类似调侃农产品涨价的谐音词尤为醒目,可以说三字新词领衔社会热点流行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伏羲发明网罟的传说,最迟在战国时已经有了。《周易·系辞下》记载,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后代文献均无异议。有的古书没有直接说,实际上也肯定了伏羲发明网罟。《帝王世纪》书里说,伏羲氏“取牺牲以供庖厨”。《三皇本纪》书里说,伏羲氏“养牺牲以庖厨”。两书没有直接说伏羲发明网罟,但可以合理地推测,两书是承认伏羲发明网罟的。因为两处所说的牺牲一定是使用了网罟猎取来的,用石块、木棍围猎来的野兽不死也伤,不能够作为牺牲驯养。《尸子》书里说,伏羲“教人以猎”,实际也承认了伏羲发明网罟。与炎帝“教耕”一样,伏羲“教人以猎”,与发明新的生产工具相关联。炎帝“教耕”与发明耒耜相关联,是教人们学习使用耒耜耕作。伏羲“教人以猎”与发明网罟相关联,是教人们学习使用网罟捕鱼打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强调,“生存技术”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发明网罟是早期人类社会“生存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加了渔猎收获,是原先使用石块、树枝无法相比的。
伏羲始画八卦,最迟也是战国时已有的说法。《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这一节文字的含义可作如下表述:古时伏羲氏治理天下,对大小远近的一切事物无不穷究。大的方面,他仰头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形象,俯首观察地面山川河流的状况。小的方面,他仔细观察鸟类的羽毛和兽类的皮毛的纹理,以及不同地区的水土分别适宜生长什么动物植物。他穷究远近一切事物。近自人类身体的耳、目、鼻、口等等,远到天地之间的雷、风、山、泽等等,都加以研究,取得了广博的知识。于是他开始画八卦,用八卦将各种知识贯通,以通晓宇宙万物的性质。又用八卦对事物进行归类和比较,进一步获知万物之间的关系。举例说吧,《离卦》的“离”字是附丽、附着的意思。《离卦》所体现的、要人们重视的就是事物间的附丽、附着关系。懂得了鱼虾附着在水中,鸟兽附着在山林,下水打鱼上山打猎,才能够得到鱼虾和鸟兽。伏羲作八卦就是发明了一种认识工具,用以认识宇宙的由来和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从运用八卦认识事物的时候起,人类开始有了文化,开始从蒙昧走向文明。
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时间比至今整个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还要长久,这个过程在中国史前经历了大约一万年。三皇代表着这个漫长过程中对于开创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而三皇中的伏羲时代最早。伏羲文化反映的是中华文明的开端,伏羲是第一位中华人文始祖,值得我们永远崇敬。
(节选自刘宝才《伏羲文化小议》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羲发明网罟的传说,在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或直接,或间接,都以不同的表述承认了伏羲发明网罟。
B.《周易·系辞下》中对伏羲发明网罟的记载是比较权威的,后代文献对此均无异议,而且都有自己的记载。
C.《帝王世纪》和《三皇本纪》都对伏羲发明网罟和炎帝发明耒耜进行记述,由此可知,他们都是教人们学习使用新的生产工具,表现了生存技术的重要性。
D.较之使用石块、树枝,发明网罟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大大增加渔猎收获,是早期人类社会“生存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使用网罟猎取来的野兽不会受到伤害,可以作为牺牲驯养;而使用石块、木棍围猎来的野兽不死也伤,不能作为牺牲驯养。
B.《周易·系辞下》对伏羲始画八卦的说法,表现出伏羲在治理天下时,对大小远近的一切事物无不穷究的精神。
C.《离卦》的“离”字是附丽、附着的意思,说明当时人们从鱼虾、鸟兽附着的现象中,有了认识宇宙的由来和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能力。
D.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段时间比至今整个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还要长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对早期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存技术”进行了分析,伏羲发明网罟便能体现这一点。
B.伏羲从大、小、远、近等方面对宇宙万物进行了归类与比较,并用八卦将各种知识贯通,对万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解读。
C.八卦是伏羲发明的一种认识工具,有了这种工具,人们便开始学会认识事物,开始有了文化,进而从蒙昧走向文明。
D.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三皇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三皇中最早的伏羲是第一位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文化反映的是中华文明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