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09年,中国政府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2014年,政府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政策性利好”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业蓬勃发展。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340多万辆,而在中国销售的电动汽车占比就超过了50%。
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了车企利用政策漏洞骗补的个案。另外,中国新能源汽车存在“大而不强”的现象。微型纯电动汽车凭着价格低廉、可直接上牌照、能获得政府补贴等优势,占据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的65%(2017年数据),但这些车型排量小、技术含量低。在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和整车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国际一流品牌仍存在不小差距。
(摘编自林芝罘《解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失 补贴政策待完善》)
材料二: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央财政负担不断递增,2016年补贴清算资金就高达58.59亿元。
2016年12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布通知,从补贴门槛、补贴方式、补贴金额、骗补惩罚等四个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明确要求2017年的国家补贴在2016年的基础上降低20%。
2017年12月,四部委发布公告,规定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这一政策虽作用于消费环节,但最终受益者还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当然,消费者的“用脚投票”也会倒逼新能源汽车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提供更好产品。
2018年2月,四部委发布通知,大幅减少补贴金额,并对新能源汽车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电动汽车中,只有续航里程长、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高的车型才能得到更优厚的补贴;而以知豆D2、北汽新能源EC系列等为代表的微型纯电动汽车,在补贴减半甚至失去补贴的情况下,将逐步失去价格竞争优势。微型纯电动汽车制造商为获取补贴,必须进行技术改造。
(摘编自谢光耀《四部委新政下狠手 新能源客车财政补贴大降》)
材料三:

(资料于2013-2018年我国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分析)
材料四:
有关部门表示,政府将在2020年底全面退出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为保证政策衔接,《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2018年4月1日起施行,以建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化补贴机制。该办法对所有车企提出燃料消耗量积分(即油耗积分)与新能源汽车积分两项考核指标。达标获正积分,未达标获负积分。油耗正积分、新能源汽车正积分都能在关联企业间转让;油耗正积分还能结转至下一年底使用,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不能结转。所有负积分都必须在当年内用正积分来抵偿。油耗负积分可用油耗正积分或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抵偿,而新能源汽车负积分只能向关联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来抵偿。
该办法还规定,新能源汽车在油耗积分计算中,可直接以2~5倍的数量参与计算。可以说,新能源汽车能够在油耗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中得到双重优惠。因此,生产新能源汽车几乎成了未来乘用车企业油耗积分达标的最佳选择。那些在新能源汽车布局上明显滞后的传统车企,未来势必要额外增加不菲的“买分”成本。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解读》)
【小题1】下列对材料四中“管理办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积分如果是正分,可以选择出售给关联企业;如果是负分,只能从关联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来抵偿。
B.某车企的油耗积分如果是负分,它可以选择从关联企业购买正积分来抵偿,也可以选择用上年度结转的正积分来抵偿。
C.某车企如果某年度在油耗积分、新能源汽车积分这两项指标中有一项未达标,就不得不额外增加不菲的“买分”成本。
D.该政策实施的目的是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而且让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再依赖政府的补贴,进一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微型纯电动汽车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占比很大,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大而不强”,补贴政策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B.知豆D2等微型纯电动汽车难以满足2018年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提出的更高的技术要求,因此补贴被减半甚至失去补贴。
C.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实施与延期,使得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资金来进行技术升级。
D.相比2013年,2018年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对续航里程数的分类更细,其目的是减少对所有纯电动汽车车型的补贴。
E. 参照2016年,可看出2018年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对续航表现不佳与续航表现优秀的车型,采取完全不同的补贴政策。
【小题3】我国政府部门针对新能源汽车“大而不强”的现状,进行了哪些政策引导?请简要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9 09:16: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榆林红石峡记

梁衡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片,如巴黎之大铁塔,北京之天安门,上海之黄浦江。在榆林则是红石峡。峡在城北三里。正大漠北来,浩浩乎平沙无垠,忽巨峡断野,黄绿两分,奇景突现。

峡之奇有三。一是沙中见河,曰榆溪河。此大漠之地,人常以为黄沙漫漫,旱象连连。殊不见,却有一河无首无尾涌出沙中,绿波映天,穿峡而过。二是山色全红。大漠有峡已自为奇,而石又赤红,每当晨曦晚照之时,两岸峭壁危岩,就团团火焰,接地映天。三是峡中遍布石刻。刀凿斧痕,题刻满山。这是它的迷人之处。

自秦汉以来,榆林即为北疆要塞,红石峡天险其北,镇北台雄视其上,历代征战以此为烈。将军战罢归来,弹剑呼酒,分麾下炙,长烟落日,悲笳声声。于是便削石为纸,振河为墨,银钩铁划,直抒胸臆。个中人物,最知名者有二。

一是清代名臣左宗棠。清朝后期,列强瓜分中国,英、俄染指西北,左于同治五年受命陕甘总督。其时,朝中正起“海防”、“塞防”之争。投降派谓塞外不毛之地,不值经营,更欲放弃新疆,任其存亡。左力排谬说,以陕督之职筹粮备饷,又领钦差之命,提兵西进,一举收复新疆,固我中华万世之基业。其用兵之时更植树千里左公柳,春风直度玉门关。他的老部下刘厚基时任榆绥总兵,就向他为红石峡求字。他即大书“榆溪胜地”。左宗棠在陕甘经营十多年,雄图大略,边情难舍。这四字虽赞榆溪,却更赞西北。观其书法,用笔沉着,结字险劲,雄踞壁上,隐隐肱股之臣,浩浩大将之风。还有一位,是抗日名将马占山。马曾任东北边防军师长,黑河警备司令。1931年率部在黑龙江打响抗日第一枪,后受排挤,移驻西北,一腔热血,报国无门。他1941年来游此地,眼见祖国河山破碎,愤而连刻两石“还我河山”。其字笔捺沉重,深陷石中,说不尽的臣子恨、亡国痛。石峡中这类慷慨激昂文字还有许多,如“巩固山河”、“威震九边”、“力挽狂澜”等,皆横竖如枪戟,点撇响惊雷。,今日读来仍虎震幽谷,风卷残云。

中国之大何处无峡;峡多刻石,何处无字?然红石峡正当中原大漠之分,蒙汉农牧之界。北望牛羊轻牧而白云落地,南眺稻粱初熟又绿浪接天。地老天荒,沉沉一线,地分绥陕,史接秦汉。呜呼,收南北而融古今,唯此一峡。其全长300米,南北走向,东西两岸,一川文字 ,满河经典。除述边关豪情,还有写风光之秀,如“蓬莱仙岛”、“塞北江南”;写地势之险,如“天限南北”、“雄吞边际”;有感念地方官吏的治民之德,如“功在名山”、“恩衍宗嗣”;有表达民族团结之情,如“中外一统”、“蒙汉一家”等等,各种汉、满文字题刻凡200余幅。好一部刻在石壁上的地方志,一枚盖在大漠上的中国印。正是:

赤壁青史,铁铸文章。大漠之魂,中华脊梁。

【小题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谬说:
(2)沉重: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简要分析文章开头一段的作用。
【小题4】本文处处见奇,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陈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擒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目前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代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十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资金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这个问题目前无法解决。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要改善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不仅要从自身做起,坚持和创新是法宝,而且还需要其他社会力量的帮助。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上述的材料中表明,非遗保护形势严峻,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大众提高文化修养,提升审美趣味。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广大群众和非遗传承人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材料三还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更具鲜明时代特色。
【小题3】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野生鱼

我老家那地方河塘很多。河是长的,河水从远方流过来,又向远方流过去。塘的形态不规则,或圆或方。塘里的水像镜面一样,只反光,不流动。有水就有鱼,这话是确切的,或者说曾经是确切的。至少在我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我们那里处处的水里都有鱼。那些鱼不是放养的,都是野生野长的野鱼。野生鱼也叫杂鱼,种类繁多,难以胜数。我记得有鲫鱼、鲇鱼、黑鱼、鳜鱼、嘎牙、窜条,还有泥鳅、蚂虾、螃蟹、黄鳝等等。既然是野生鱼,它们就没有主家,谁都可以钓,可以捉。

②下过一两场春雨,地气上升,塘水泛白。我便找出钓竿,挖些红色的蚯蚓,到水边去钓鱼。我的钓竿是一根木棍,粗糙得很,说不上有什么弹性,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钓鱼的兴致,我在春水边一蹲就是半天。芦芽从水里出来了,刚钻出水面的芦芽是紫红色,倒影是黑灰色。岸边的杏花映进水里,水里一片白色的模糊。有鱼碰到芦芽了,或是在啄吃附着在芦芽上的小蛤蜊,使芦芽摇出一圈圈涟漪。涟漪在不断扩大,以致波击到了我的鱼漂。鱼漂是用蒜白做成的,灵敏度很高,稍有动静,鱼漂就颤动不已。这时我不会提竿;有前来捣乱的蜻蜓落在钓竿的竿头,我仍然不会提竿——我要等鱼漂真正动起来。经验告诉我,钓鱼主要的诀窍就是一个“等”。除了等,还是等。你只要有耐心,善于等,水底的鱼总会游过来,总会经不住诱饵的诱惑,尝试着吃钩。不是吹牛,每次去钓鱼,没多有少,我从没有空过手。把一个银块子一样的鱼儿提出水面的一刹那,鱼儿摆着尾巴,弯着身子使劲挣扎。鱼儿挣扎的力道通过鱼线传到钓竿上,通过钓竿传到我手上,再传到我心里,仿佛一头是鱼儿,一头是心脏,鱼儿在跳,心比鱼儿跳得还快,那种激动的心情实在难以言表。

③钓鱼上了瘾,夏天我也钓鱼。一个炎热的午后,知了在叫,村里的大人们在午睡,我独自一人,悄悄去村东的一个水塘钓鱼。水塘周围长满了很高很茂密的芦苇,把整个水塘都遮住了,从外面看,只见苇林,不见水塘。我分开芦苇,走到塘边,往水里一看,简直高兴坏了。一群鲫鱼,大约有几十条,集体浮在水面,几乎露出了青色的脊背,正旁若无人地游来游去。这种情况,被大人说成是鱼晒鳞。对不起了,可爱的鲫鱼们,趁你们出来晒鳞,我要钓你们。我把鱼漂摘下来,把包有鱼饵的鱼钩直接放到了鱼面前。鲫鱼倒是不客气,我清楚地看见,一条鲫鱼一张嘴就把鱼钩吃进嘴里。我眼疾手快,手腕一抖,往上一提,就把一条大鲫鱼钓了上来。当我把一条鲫鱼从鱼的队伍里钓出来时,别的鱼都有些出乎意料似的,一哄而散,很快潜入水底。但鲫鱼的智力还是有问题,我刚把鱼钩从鲫鱼嘴上取下来,那些鲫鱼复又聚拢在一起,浮上来,继续款款游动。我如法炮制,很快又钓了一条上来。那天中午,我钓到了十几条又白又肥的鲫鱼。

除了钓鱼,我还会摸鱼。摸鱼是盲目的,等于瞎摸。我把身子缩在水里,水淹到嘴巴下面,留着嘴巴换气,水里什么东西都看不见,全凭两只手在水里瞎摸。再说,水是鱼的自由世界,鱼在水里蹿来蹿去,非常敏捷。而人的手指头远远赶不上鱼游的速度,要摸到鱼谈何容易!哎,您别说,只要我下水摸鱼,总会有倒霉的鱼栽到我手里。

⑤我在村里小学上二年级的时候,一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到河堤上去摘蓖麻。蓖麻是我们春天种的,到了夏末和秋天,一串串蓖麻成熟了就可以采摘。那天天气比较热,摘了一阵蓖麻后,老师允许我们男生下到河里洗个澡。男孩子洗澡从来不好好洗,一下水就乱扑腾一气。正扑腾着,一个男生一弯腰就抓到了一条鲫鱼。那条鲫鱼是金黄色的,肚子一侧走着一条像是带荧光的银线,煞是漂亮。男生一甩手,把鲫鱼抛到了岸边。鲫鱼跳了几个高,就不跳了,躺在那里喘气。见这个男生抓到了鱼,我们都开始摸起鱼来。河里的野生鱼太多了,不是我们要摸鱼,像是鱼主动地在摸我们。有的调皮的小鱼甚至连连啄我们的腿,仿佛一边啄一边说:来吧,抓我吧,看你能不能抓到我!有的男生不大会摸鱼,他们的办法是扑在水浅的岸边,用肚皮一下一下往岸上激水。水被激到岸上,水草里藏着的鱼也被激到了岸上。水像退潮一样退了下来,光着身子的鱼却留在了岸上,他们上去就把鱼摁住了。

⑥那次我们在水里扑腾了不到半小时,每人都摸到了好几条鱼。我摸到了鲫鱼、鳜鱼,还摸到了一条比较棘手的嘎牙。嘎牙背上和身体两侧生有利刺,在水中,它的利刺是抿着的。一旦捉到它,把它拿出水面,它的利刺会迅速打开,露出锋芒。稍有不慎,手就会被利刺扎伤。有人摸到嘎牙,为避免被利刺扎伤,就把嘎牙放掉了,我摸到嘎牙就不撒手,连同裹在嘎牙身上的水草一块儿拿出水面,抛在岸上。嘎牙张开利刺,嘴也一张一翕很不情愿的样子,但已经晚了。

⑦现在我们那里没有野生鱼了,河里塘里都没有了。有一段时间,小造纸厂排出的污水把河水塘水都染成了酱黑色,野生鱼像受到化学武器袭击一样,统统被毒死了,连子子孙孙都毒死了。我回老家看过,我小时候钓过鱼的水塘,黑乎乎的水里扔着垃圾,沤得冒着气泡。气泡炸开,散发的都是难闻的毒气。这样的水别说野生鱼无法生存,连水草和生命力极强的芦苇都不长了,岸边变得光秃秃的。

不光是野生鱼,连一些野鸟和昆虫,都变得难以寻觅。以前,我们那里的黄鹂子和赤眉鸟是很多的,如今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踪影,再也听不到它们的歌声。蚂蚱也是,过去野地里的各色蚂蚱有几十种,构成了庞大的蚂蚱家族。农药的普遍使用,使蚂蚱遭到了灭顶之灾。

我想,也许有一天,连被我们称为害虫的老鼠、蚊子、蟑螂等也没有了,地球上只剩下我们人类。到那时候,恐怕离人类的灭亡就不远了。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2】赏析第②段加点词“钻”的精妙之处。
【小题3】分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本文的标题是“野生鱼”,但最后却写到了“人类”的命运,请从谋篇构思角度进行赏析。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闻一多对中国文学的历史动向有过深刻的宏观考察,他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说:“我们只觉得明清两代关于诗的那许多运动和争论,都是无味的挣扎。每一度挣扎的失败,无非重新证实一遍那挣扎的徒劳无益而已。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是的,中国文学史的路线南宋起便转向了,从此以后是小说戏剧的时代。”迄今为止,还很少见有研究者把南宋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对象进行宏观判断,闻一多可谓第一人。他的“中国文学史的路线南宋起便转向了”的论断,从一个特定视角,抓住了文学演变的关健。勾栏瓦舍中的说唱曲艺表演,通过艺术行为方式而深入于民间大众,表现出新的人物、新的文学世界和美学趣味;传统的诗、词、文以书面记载的形态而主要流行于社会中上层,一般表现为忌俗尚雅的审美追求。从《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等记载来看,南宋的说话讲史和演戏活动十分兴盛,尽管现存确切可考定为南宋白话小说的为数甚少,戏曲作品留存至今完整的仅只《张协状元》一种(或谓北宋或元代作品),但其时品类繁多,从业人员也已形成规模,已正式登上中国文学的神圣殿堂,这是毋庸置疑的。闻一多上述论断有两点或可商榷:一是把“小说与戏剧”视作“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似与它们的发生史不符;二是对明清诗歌(实际上也包括散文和词)的成就,贬抑过甚。钱钟书先生在论及宋代白话小说时说过:“这个在宋代最后起的、最不齿于士大夫的文学样式正是一个最有发展前途的样式,它有元、明、清的小说作为它的美好的将来,不像宋诗、宋文、宋词都只成为元、明、清诗、词、文的美好的过去了。”这里将诗、词、文和小说、戏曲分别作为“雅”文学和“俗”文学的代表,又对它们与元明清两类文学的“承先和启后”的关系,都作了颇为准确、客观的说明。中国文学的雅俗之变,也就是所谓“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变,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变,南宋时期是一个历史的重要转折。
(节选自王水照《南宋文学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定位》,有改动)
【小题1】文中“‘俗’文学的代表”指的是
A.南宋文学B.南宋的说唱曲艺表演
C.宋代小说和戏曲D.宋诗、宋文、宋词
【小题2】本文的中心观点是
A.明清两代关于诗的许多运动和争论,都是徒劳无益的。
B.南宋说话讲史和演戏活动,已登上中国文学的神圣殿堂。
C.宋代后起的白话小说是一个最有发展前途的文学样式。
D.南宋时期是中国文学雅俗之变的一个历史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