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中见大,盆景与山水画相通

王世襄

①盆景原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园林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它在发展过程中,成为庭院布置、室内陈设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优美的造型风格。经过文化交流,盆景对邻近国家也产生影响,并成为东方园艺的一个象征。

②关于盆景的历史,是一个值得考证和探讨的问题,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发现,今后一定能逐渐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不过用推理来判断,应当先有盆栽后有盆景;盆景是当盆栽不能满足需要时,才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区别是:盆栽只是把植物栽种入盆。盆景则着重在“景”,一件佳品必须是大自然美妙景色的缩影,而且更集中,更典型,能小中见大,可以身入其境,神游其间,故不是一览无遗,而是趣味隽永。因此盆景显然是盆栽的提高和升华。说到这里,必须指出,日本人把盆景称为“盆栽”,这是非常不恰当的,只能说明他们对盆景艺术的真谛还缺乏认识。

③今天常见的盆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山水盆景,(二)树木盆景。它们和山水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缩影,因此盆景和绘画从来都是相通的。古代许多有关山水画的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去欣赏盆景,也可以辅导我们去制作培育盆景。

④元饶自然《绘宗十二忌》把“山无气脉”、“水无源流”列为两忌。他主张作画“应先定一山为主,从主山分布起伏,余皆气脉相连,形势映带。”在山水盆景选用石材时,同样应先定主山,然后再经营位置周围的峰峦岩石,使彼此气脉相连,顾盼有情。至于山泉溪涧,只要位山得法,自然去流,转折皆活,使人仿佛可循流揽胜,直至山外的浅濑平沙。

⑤画山水有“三远”之说,即“高远、深远、平远”,具体的解释,几家还略有出入。不过概括起来,不外乎指出画山水要把高度、深度和远度画出来。制作一件山水盆景如同时能把这三远表现出来,自然是上品,即使不能,也不妨着重表现其中的一远或两远。有这样的立意,自然要比漫无章法的任意堆砌要高明得多。

⑥树木盆景要求能用狭土浅壤培育出苍古矫健,姿态动人的老树来,树种以松柏为上。恰好宋韩拙《山水纯全集》对松柏有生动的描写,如译成语体文,大意是:“有的挺身高耸到上面又向四方迸枝,有的几经曲折,又俯又仰,有的像在躬身作揖,有的像醉鬼在狂舞,有的像披头散发,手中拿着宝剑,这些都是松树的姿态。又有的像受惊发怒的蛟龙,有的像腾空伏地的龙虎。它们似乎狂怪但又很潇洒,似乎高傲却又躬着身子。有的从山坡一侧倒着立起,却又弯下去喝涧中的水,有的从峻岭上倒挂下来,却又转身翘起,这些都是松树的仪表。”对古柏的形态他又说:“树皮宜扭转,树疤多旋纹,枝多叶却少,老节要透空,势若蛟龙,身去又弯回,尽荡逸纵横之态。”这些描写对登山涉野去挖掘什么样的老树桩,选用何等样的盆盎栽种并如何栽种,枝干的去流,树根的搜提,直至细枝的修剪盘扎,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⑦盆景和绘画从来都是相通的。如果说一位画家是用笔墨颜色在纸娟上重视自然,并在更高的高度上概括自然的话,那么一位园艺家是用更接近真实但是具体而微的材料在盆盎中重现自然和概括自然。园艺家和画家一样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这劳动不仅是去观察、认识、重现和概括自然,外加上还有选掘、栽种、灌溉、剪扎、培育等一系列的繁重劳动。如果我们遇见一件好盆景,能使观赏者留恋片刻,于此稍得佳趣,我们不应当忘记制作培育者说付出得大量劳动。

【小题1】第②段中作者认为“盆景显然是盆栽的提高和升华”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第③段中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过渡到下文论述具体制作盆景方面与山水画理论的相通之处。
B.说明上文主要论述的内容是运用山水画理论欣赏盆景的方法。
C.说明古代许多山水画理论对盆景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一个方面。
D.进一步强调古代山水画理论对制作培育盆景方面的辅导作用。
【小题3】第⑥段中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中的这段文字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度生动地描写松柏。
【小题4】联系全文,概括盆景与山水画的相通点。
【小题5】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表达了对“曲”“欹”“疏”之梅的同情与疗救,对“夭梅病梅之人”的愤慨与斥责,而本文对盆景中松柏的栽种、灌溉、剪扎、培育出荡逸纵横之态表达出欣赏、敬重的情感,对此,你如何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5 06:01: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得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小题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小题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C.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到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D.解决“提笔忘字”问题的最实际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小题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守望的稻草人
王清铭
一位少年,由于对一首诗的误读,对麦田有了诗意的想象,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那首诗是彭斯的《走过麦田来》,那个少年是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
纽约少年霍尔顿莫名其妙地把这首爱情民歌听成:“你要是在麦田捉到了我。”于是他老是想象,在一大块麦田里,有几千几万的孩子做游戏,往悬崖边狂奔,他从某个地方走出,将孩子抓住。纽约没有麦田,霍尔顿决定去西部。但最终没有成行,回家后不久,他就生了一场大病。
我误读了一本小说,一直以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是霍尔顿,而是稻草人。那时有很多麦田,一大片的,金黄的波浪似的,我们在麦田里做游戏,后来被稻草人抓住了。
我没有生病,只是做了一个久违的梦。我在中国的一个小城里,这里也没有麦田,那些曾经麦浪滚滚的地方,不断长出来高楼。梦里都是金黄的麦浪,阳光从上面照耀下来,也变得金黄金黄的,也似乎长了麦芒,扎在我们裸露的黝黑的肌肤上。在梦里,我们狂奔着,后来被稻草人抓住了。再后来,就醒了,醒后倒觉得自己是在梦中。
四月的天空,故乡走出的一位作家这么形容,明媚得象成熟的麦穗的天空,而麦田象一座天空,里面注满阳光和流动的风。我们就在麦田和天空之间,风向也是我们奔跑的方向。
不能跑动的是稻草人。在麦子抽穗的时候,父亲就砍下两根枝桠,粗的一根为躯体,细的,就横成手臂。母亲给枝桠的骨骼绑好了稻草,这些稻草,是肌肉,也是穿上的衣裳。母亲的一件破旧蓑衣,成了稻草人的外套;父亲为不怕日晒的稻草人戴上了一顶破旧的草帽。稻草人站在麦田中央,也注满了阳光和流动的风。他想跟随孩子跑动,但他的脚——枝桠扎在土中,虽不长根,但也无法拨出,只能歪一歪草帽,将手臂上的一只偶然栖落的鸟扔出漂亮的弧线。
稻草人平伸着手臂,注视着从田垄上跑过的孩子,想把他们一一抓住。但孩子是风,稻草人抓不住的风,簌簌地吹过了。孩子回家了,稻草人留了下来,麦田就是它的家。它只能独自守望。
就这样留了下来,留到那些金黄的稻草被雨水沤成黝黑,草帽落满星星点点的鸟粪。它想抓住其中的一只鸟,但挑衅的鸟只是偷觑了它一眼,飞走了,撒下几声鸟鸣,听起来很像善意的嘲讽。
麦田空荡荡的,除了风和阳光,仅有的几株麦穗也被孩子拾走了。稻草人还在守望,独自的。又一茬的庄稼萌芽,长茎,抽穗,阳光一样的金黄。稻草人换一件衣裳,继续守望。又一茬的孩子生长着,他们在麦田里狂跑,稻草人想抓住他们,但一个也没有,他们是它抓不住的风和时间。
那一茬的孩子走出麦田后就很少回来。稻草人很想喊住最后一个出走的孩子,但它只能沉默,就像抓不住一只飞鸟一样。到后来,浸成泥土一般颜色的枝桠,它的腿开始腐烂,稻草人连自己都抓不住了,最后一阵金黄的风吹过,稻草人倒下了,再没有人把它扶起。
稻草人看不懂小说,但它知道那个叫霍尔顿的少年,在城市的高楼中也在跟它一样独自守望。
还有另一个从稻草人的视野消失的少年,他从小说中摘录一段话后,也在一阵很辽阔的风中倒下了。他一遍遍地抄写着以下的文字,小说上的。
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使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那个身影很像我的少年倒下了,又爬了起来。他的身边,很多的高楼在拔节。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霍尔顿、“我”和稻草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精神联系,即是对理想或责任的执着坚守。
B.“我”一直以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是霍尔顿,而是稻草人,其实是对作品的独到解读。
C.文中的鸟儿从某种程度上说,见证了稻草人独自坚守麦田的过程,对它表达理解和同情理解。
D.孩子们在稻田中自由自在地快乐玩耍、追逐,他们对稻草人视而不见,更不用说理解和留恋。
E. 稻草人想抓住从它身旁飞过的一只鸟或者跑过的一个孩子,是想把心中的寂寞带给父亲和母亲。
【小题2】从文章看,“我”起到了一种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概括分析。(4分)
答:    
【小题3】请从文章内容出发说说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6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敦煌艺术结晶的莫高窟,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又是其载体和见证。
第一,敦煌是最先接受外来思想的地方,也是外来宗教传入我国的最早落脚点。佛教、景教、摩尼教等都是经敦煌传入中原地区的,佛教并不是从印度直接传入中国的,而是间接经过中亚和西域一带的大月氏、安息、康居等国传入的。最早的汉文佛经也不是从梵文、巴利文直接译成汉文的,而是经过中亚和西域一带的“胡”语译成汉文的。这是因为当时既懂梵文又懂汉文,而且还精通佛典的人实在太少了。可喜的是,在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一些梵汉对照佛经,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大智度论》《妙法莲华经》等,这些佛经均附有梵文原经。而这些梵文原本,在印度早已散佚。现在就有可能利用这批梵文本再次翻译,修正古译本的缺点和不足,以便人们更正确地认识这些佛经的宗旨。另外,敦煌文献中还发现了署名为马鸣、龙树、世亲等所著的佛经,他们都是古印度佛教大师。这些典籍的发现,为学者研究印度佛教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汉藏佛教交流,印度佛学大师的生平、著作及影响都提供了新的课题。
第二,莫高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佛教从印度发祥后不断东传,在传播过程中开凿了许多石窟寺,莫高窟就是其中之一。从莫高窟早期洞窟看,带有较为浓厚的西域、中亚风格,但也显示出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而后,中原风格渐渐产生较大影响,并在内容、形式上与印度、中亚、西域风格融合,形成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敦煌石窟艺术。除了佛教这一世界主题外,敦煌的艺术也是世界的,如敦煌壁画上发现的玻璃器皿,表现出了萨珊伊斯兰的艺术风格,由此可以探讨西亚地区玻璃器皿的制造工艺。另如敦煌壁画中最有名的飞天形象,是中外文化交流相互借鉴的代表。飞天出自印度,在公元前二世纪的雕刻和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飞天形象。随着佛教的东渐,飞天也随着丝绸之路飞越千山万水,途经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犍陀罗,吸收了希腊、罗马和波斯的艺术之后,形成了最早雕刻佛陀形象的犍陀罗艺术,然后又进入西域。到了十六国时期,又从西域继续东传,飞越玉门关、阳关,才在莫高窟落户。
在古代中国,飞仙有两个系统:一是中国固有的,就是指羽人,是神仙家思想的产物;另一个是印度传来的,是佛教天人。南朝大墓中的戏龙、戏虎图,都是羽人和天人并存于同一画面上。这种羽人和天人并存的情况,在敦煌中也有发现。由此可知,羽人进入了佛窟,天人进入了陵墓。这种情况,既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又反映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敦煌飞天,既不是印度飞天的翻版,也不是中国羽人的完全继承,而是以歌舞伎为蓝本,大胆吸收外来艺术营养,促进传统艺术的改变,从而创造出的表达中国思想意识、风土人情和审美思想的中国飞天。
总之,莫高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摘编自刘进宝《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敦煌与莫高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是从印度经过中亚和西域一带的大月氏、安息、康居等国间接传入中国的,而景教、摩尼教则是直接传入中国的。
B.敦煌文献中发现了古印度佛教大师所著的佛经,这些著作的发现为研究印度佛教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等内容提供了新的思路。
C.莫高窟早期洞窟异域风格比较浓厚,只是后来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并与印度、中亚、西域风格融合,形成了敦煌石窟艺术。
D.中国本来就有的羽人、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天人是古代中国两个飞仙传统,后来这两个传统相互融合,形成了敦煌飞天艺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高窟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例如佛教和中国文化的交流、融合在莫高窟可以找到印迹。
B.当时既懂梵文又懂汉文、而且又精通佛典的人很少,所以最早的汉文佛经是经过中亚和西域一带的语言翻译成汉文的。
C.“除了佛教这一世界主题外,敦煌的艺术也是世界的”的意思是,佛教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宗教,敦煌的艺术也将走向世界。
D.南朝大墓、敦煌艺术中的羽人和天人共存形象,既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人们的需要,又反映了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佛经的梵文原本在印度已散佚,在敦煌文献中却有这些佛经的梵文原经,这些文献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帮助人们更正确地认识这些佛经的宗旨。
B.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壁画上的玻璃器皿以及飞天形象都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结晶,在它们身上兼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子。
C.飞天在公元前二世纪印度的雕刻和壁画中就已经出现,后来佛教渐渐传入东方,飞天也随之历经很长时间、途经许多国家和地区后进入了中国。
D.南朝大墓中的戏龙、戏虎图,都是羽人和天人并存于同一画面上。这一现象说明,在南朝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以及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把握新动能的内涵和外延。经济发展新动能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指第三产业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第一产业中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概括地说,旧动能是指依靠大量资源投入,较高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来驱动经济增长的动能,新动能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本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目标导向,集聚创新人才和企业家等创新型主体,建立激发各种要素活力的制度机制。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实现“无中生有”,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又要致力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有中出新”,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才能顺利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把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作为区分新旧动能的基本标准;必须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旧动能转型升级和新动能主导发力都要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导向,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完成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三大变革”。其中,动力变革就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问题。

立足发展阶段和本地实际,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动态调整。目前,我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是:旧动能不断减弱,而新动能走向成熟还需要一个过程。解决新旧动能“青黄不接”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规律,积极作为,衔接好新旧动能转换,缩短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期,避免因动力机制错配阻碍经济向更高发展阶段攀升。各地应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动态调整。首先,深入调查研究,找出本地新旧动能转换的定位、重点、难点、优势、劣势、突出短板、可借力处等。其次,加强系统谋划,找到突破口和具有带动性的关键领域,达成广泛共识,在此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最后,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在具体操作中做好“加减乘除”法,确保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不走样,不出现重大偏差。

(摘编自魏士国,王小静《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旧动能依靠大量资源投入,新动能则完全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本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B.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要解决好目标导向、创新人才集聚、制度机制建设等三方面的问题。
C.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涉及“质量、效率、动力”三项变革,要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进行。
D.旧动能持续减弱,新动能尚未成熟,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认识和把握规律,避免阵痛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论述了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应注意的三个层面的问题。
B.文中运用“无中生有”“有中出新”“青黄不接”“加减乘除”等词语,使论证语言准确凝练,生动形象。
C.文章论证的主体部分,三个文段都是先阐释概念,再指出解决路径,并将新旧动能特征的对比贯穿始终。
D.文章末尾就各地如何做好新旧动能转换给予了指导,论证层次清晰,富有逻辑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旧动能需要大量资源投入,付出较高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而农业生产不存在此种情形。
B.要想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既要打造经济新引擎,又要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文章。
C.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D.如果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不进行动态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就可能出现重大偏差甚至走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守 候
风为裳
经过数十天的不懈努力,系列电缆偷盗案确认与他有关。警察们得到线报,他的妻子即将临产,他很有可能会出现在产房。
李队长带着小吴、大刘提前守在产房门前,果然,失踪了很多日子的他风尘仆仆地赶来。警察们都很兴奋,想扑上去抓住他,然后就可以像拉住萝卜缨牵出大萝卜一样把偷电缆线的团伙一网打尽。案子结束后,李队长要给老伴儿补过个结婚纪念日,结婚整整三十年了,老伴儿跟着他吃苦受累还担着心。每说起这些,铁汉似的李队长的眼圈儿都泛红。小吴要跟女朋友约个会,再不见个面,离散伙就不远了。这都是小吴处的第五个女朋友了,再不成,小吴就成剩男了;大刘要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孩子说都快小学毕业了,他们班主任都不知道老爸长得是方是圆,还以为他是单亲家庭呢!
可是,在行动的前一刻,大家发现医生正面色严肃地跟他说些什么,他在单子上签字,接下来医生护士紧张地进了手术室。他颓然地蹲在地上,烟抽了一根又一根。大家面面相觑。李队长悄悄走出去,给小吴、大刘发了条短信:我在产房门外等过孩子出生,知道那是什么滋味,咱们再等等……
看了短信,大刘咧嘴笑了笑,他也有过这种经历。小吴噘了噘嘴,不抓,万一煮熟的鸭子飞了咋办?但命令就是命令,还是守着吧!
三个人远远地看着他,个子不高,穿着也很平常,不过是个普通男人。如果不是犯了罪,这该是个既紧张又幸福的时刻吧!
从医院里打听到他的爱人是高龄产妇,心脏也不太好,很危险。
从早上8点一直等到下午4点,他在产房门外走来走去,偶尔长长地叹口气,一刻也没有离开。同样守在医院里的还有躲在暗处的李队、小吴和大刘。他们饥肠辘辘,很多天夜里蹲守,人困马乏,如果能吃一顿热乎饭菜,再美美的睡上一觉该有多好。
但是,大家只能守候在产房门前。
下午4点,产房里“哇”地响起了婴儿的啼哭声,男人快步走到产房门口,搓着手,脸上却是笑意。
小护士出来,高声说:“是个男孩。只是你爱人还处在危险期,你要好好照顾!”
小吴的心“咯噔”了一下:是啊,整个生产过程,怎么不见他的任何亲属呢?如果抓了他,那产妇和孩子怎么办?
没办法,谁也不能让一个刚刚临盆还没脱离危险的产妇亲眼目睹丈夫被抓的惨剧。如果那对母子出了意外,李队说,他们会自责一辈子的。
那就再等等吧,反正都守了那么多天了,不在乎多这一两天。
李队跟小吴、大刘碰了一下头,分配了一下任务:两个人盯着,一个人去吃饭、休息。三个人轮换着。
这一守就是六天。
每天,他熬了鸡汤喂她喝,抱着孩子傻傻地笑,甚至整夜整夜守在妻子孩子的床前。他跟最合格的丈夫、最慈祥的父亲没两样。只是,他犯了法。
那一天,小吴吓坏了。他去菜市场买菜,到了菜市场,他三转两转就不见了。小吴立刻慌了神,如果发现了警察正在跟踪他,他逃跑或者出了意外,案子又没了线索,怎么向上级交待呢?更重要的是,产妇和那个刚刚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谁来照顾呢?还有,产妇能受得住这样的打击吗?
那一瞬间,李队甚至对这几天按兵不动有了怀疑。这么辛苦,真的会有好结果吗?他会知道他们的苦心吗?
好在只是一场虚惊,他在一个角落里买鸡蛋。他闪身出现在李队和小吴的视线里时,两位警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六天后,他爱人的老妈赶了过来。她也度过了危险期。是收网的时候了。
他走出医院的大门,警察们出现在他面前,亮出了逮捕证。
他很沉默,绝口不交待同伙的情况。李队长把这些天跟踪他的事儿讲给他听。他屈身跪在地上,泪如雨下。
一个多月后,他爱人才得知真相。
那六天,他守候的是病危的爱人和刚刚来到人世的孩子,李队和小吴、大刘守候的是法律之外的人间温情。这温情比惩罚更能直抵人心。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熬了鸡汤喂她喝,抱着孩子傻傻地笑,甚至整夜整夜守在妻子孩子的床前”,这些细节显示了他对妻子、孩子的愧疚之情。
B.小说叙述了一个守候的故事,他守候的是妻子和孩子,警察们守候的是法律之外的人间温情,通过“守候”,小说讴歌人性的光辉。
C.文中警察们的举动说明:法理之外尚有人情。原则也应该为情感让步,只要我们付出真情,即使面对的是罪犯,也一定能感染对方。
D.小说结尾处,当警察们亮出逮捕证时,他很沉默,绝不交代同伙的情况,这说明他很讲义气,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善良。
【小题2】小说关于警察们的心理描写有好几处,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