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了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小题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文章分别论证了它们存在的现实基础。
B.文章论证《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的现实基础,为下文论证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传述自己的“心迹”的观点提供了论据。
C.第②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D.第④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的兴衰,论证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D.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中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2 12:12: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出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

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赓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

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  

(选自王杰泓《诗与教》)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社会教化意义,这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
B.“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的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
C.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这也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D.“诗言志”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
B.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
C.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
D.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
B.重塑当代中国文化,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
C.“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体现了“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了“诗”的层面。
D.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强调“诗”的文艺审美,也是为了更好地“教”。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唯一的老舍

毛志成

①在谈论老舍时,我不想局限在老舍的业绩中。认识老舍,如果只将他视为作家、文学家、语言大师等等,那也只是从“文格”的角度认识了老舍,而淡化了他的“人格”质量。老舍一生的活动,文化、文学只是他的一个关注点,事实上,他始终全方位予以关注的是社会命运——特别是中国和中国人的命运,也包括对中国“国民性”的透视和扫描。老舍是中华民族广袤而平凡的文化土壤上挺立起的一株耐苦大树,虽不夺目地高耸,但他立足于向社会和民众植根、伸枝、展叶、释氧,兼之增色添美。老舍的作品,无论是发轫之作的《老张的哲学》,还是代表作《   A   》、《正红旗下》,以及立身之作《四世同堂》、《 B 》,无不昭示他是一位与中国民众息息相关,将文化功利与社会功利融为一体,而且个人命运与时代的总体命运互为形影的,必将永远使历史不能忘记的民魂式的作家。

②老舍在人性品格上首先是好人,是善人,他很少骂人,倒是尽量多地助人、济人,反右时有人当了右派,老舍一有机会照例请他们在小饭馆中吃一顿饭,于“莫谈国事”之外也尽量给这些“另册”人士多一点温暖。

③老舍绝不是生活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上的贵族。从他以“旗人”名义出生的那天起,就饱受贫困、压抑。但有人依据老舍的出身,将他定为“穷人”,有的甚而喻为农民,这样的比附,在见解上其实也是很粗俗的,乃至是大谬的.泛义上的穷人,特别是彻底式的穷人——即德穷、财穷、智穷、文穷的群落,是不会从中诞生出老舍的。老舍的“旗人”裔脉,老舍的基督意识,老舍的求学欲望和从教、从文意趣,都使他大大有别于一般的穷人。 

④老舍一生的“急就篇”式的作品很多,占了很大比重,但他的“急就”,是急于国事、民事。“国家不幸诗家幸”(清赵翼语),诗家的“幸”不是指幸福,而是指活跃。文化人在国难期间的创作活跃,必然是与“及时”同义的。爱国爱民之心驱使他往往愤然疾书,匆匆命笔。舍弃个人虚誉,不做“逸士”,而与国家命运、民族疾苦同呼吸,这就是高品位文化人的基本品格。

⑤以老舍的宽容通达,兼之常有自悲心态和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惯性,人们有理由做出一种推测:老舍会逆来顺受,苟安乱世,但这种推测是对老舍的不深知。老舍的脸常常是笑呵呵的,但老舍的骨头是坚硬的。他可以受辱,但不能自辱!

⑥老舍之死,可以认为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却不能否认它的必然性。那是个扑灭良心、扼杀正义、粉碎文化的年代。倘若老舍永远地、固执地维护自己的善恶观、美丑观、是非观,并要始终渴望举起善人的旗帜、善事的旗帜,到头来时代的恶化已经趋于惯性化而又势必趋于极端化,连他本人无论如何忍辱负重、谦恭处世也无法做到委曲求全的时候,命运给他的终极安排只能是向世界告别。

⑦反刍老舍,就是反刍一个时代。但愿我们此后百年千年从这样的反刍中,汲取老舍的宝贵营养——中国文人、中国作家,人格毕竟重于文格。用一句名言作结语,就是:多么出色的卓人也有过卑怯的时候,但卓人之所以是卓人,就在于他尽可能和最终不向卑怯低头!

【小题1】第①段A处应填的小说名是《________》 ;B处应填的话剧名是《_____》。
【小题2】对本文的评析解说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多侧面、多角度地评价老舍,目的是让读者更具体、深入地了解老舍是“唯一”的,而且又具有多种性格的丰富内涵。
B.作者反对有人将老舍称为“穷人”或“农民”,是因为老舍出身于满族,有旗人血脉,也从未以农耕为职业。
C.“老舍是中华民族广褒而平凡的文化土壤上挺立起的一株耐苦大树”,这一比喻,形象地赞颂老舍是一位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养分的文学巨人,同时也暗示他饱受磨难的一生。
D.本文不仅介绍老舍的发轫之作,代表作以及立身之作,还特别介绍了他的很多“急就”之作,因为这更能体现老舍和国家命运、民族疾苦休戚与共的高尚品格。
E.文章结尾引用一句名言,在充分肯定、赞颂老舍是一位骨头最硬的“卓人”的同时,也客观、委婉地批评他也有过委曲求全和卑怯的时候。
【小题3】作者称赞老舍是一位“民魂式的作家”,结合原文,说说“民魂式作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4】最后两段写到了老舍之死。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个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悲剧性非常事件的?
【小题5】作者认为文格与人格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周的天命观念,大凡是指上天对周王之命,即赋予周王的政治统治权力,不关系个人的寿命;诸侯以下则不得与天命。春秋时代由于天子对天命的垄断被打破,天子以下的人们才能与天命发生关联。从此,天命的观念才从政治权力的信仰依据扩展到社会性的个人寿命,而个人生命于祖先的信仰遂有转移皈依到天帝的趋势。如西周晚期宗周钟铭文云:“唯皇上帝百神,保余小子。”其所保者是王位而已。所谓“帝者,天号也;德配天地,不私公位,称之曰帝。……帝者,天下所适也。”反映的就是天命信仰的仪式化实质。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德配天地”的德,就是顺从“天”的政行,是善政、美德。所以,这个“德”还是同姓或同宗人所共有的东西。因此,传递于祖孙之间、父子之间的“德”,实际上就是关系到家族的政治势力,具体的来说就是世为王官的职守和权力。祖德与己德的联系,祖考的职守和自己权位的传承,二者是并行一体的。而具此“德”之君子,必然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子,是天命的表现形态、制度化形态、理性化组织形态。由此可见,这个“德”是一种信仰与权力的整合形式,是“民”与“神”的双重体现,也是神人关系的双重整合以及在此整合构成之中的权力渗透。具备此“德”者,上足以配天、敬天,下足以忠信于人鬼之间,足以君临天下为天子,是“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的圣人。

天命信仰于是具备了人间的德行,“天命惟德”的宗教伦理因此问世。“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人间德行上配于天,这就是“以德配天”,或者是敬天以德。把道德属性按照人间的权力需要赋予了天神,使“德行”成为天意神性中最重要的构成。同时,对于社会伦理的强调也提高到宗教的高度,是神性对于人性的赋予。而权力的拥有者如果能够“修德”而“保民”,则成为能否邀获天命、把自己包装成为天人关系的中介或成为天命体现者的决定因素。 

这个信仰原型,在于它并不是源自于西方基督教上帝信仰那样的至上神崇拜方式,而是一个普遍主义(天)的特殊信仰(命)方式,并以其普遍的特殊主义方式将普遍的赋予改变成为个人精神的非常禀赋,以特殊主义的方式来表达普遍主义的内涵。同样是上天的命令,接受者可为个人,也可以是个人的身份,甚至是以其个人的身份在其接受天命之后转变为国家的生命即现实权力的合法性。

这说明,儒家的天命信仰,并非来自个人的创造,而是赋予人们行为、作用、制度、符号以及物质客体的一种神圣品质,因为它们被认为与“终极的”、“根本的”、“主宰一切的”产生秩序的权力紧密联系。它不仅仅是那些具有超凡特质的权威及其血统能够产生神圣的感召力,而且也是社会中的一系列行动模式、角色、制度、象征符号、思想观念和客观物质,由于人们相信它们与终极的、决定秩序的神圣力量相关联,所以是同样具有宗教一般令人敬畏、使人依从的神圣特质,以至于这“……神圣信仰是以强制性方式来体现自己的,它们的力量更多地只是来自对报应的尊重,而非对它的畏惧”。

(摘编自《儒教“天命”观念及其信仰方式——兼论儒教信仰的当代转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周晚期的宗周钟铭文说明那时的天命观念中不包含有个人寿命的内涵。
B.“天命惟德”的宗教伦理的诞生是源于人间的德行中具备了天命信仰。
C.现实权力的合法性是指个人或以个人身份接受上天的命令后而拥有的权力。
D.天命信仰是个人赋予“天”一种神圣品质,并与权力结合在一起的宗教信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指出天命观念内涵变化的时间与原因,并举例论证西周的天命观念。
B.文章由“天”及“人”,着重从“人”方面论述了“德配天地”中“德”的含义。
C.文章将天命信仰与上帝信仰作对比,突出“天命惟德”对权力拥有者的重要性。
D.文章结尾部分论述了天命信仰是一种神圣品质,以及它与权力之间的紧密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天子对天命的垄断没有被打破,那么天命的观念就不会扩展到个人的寿命。
B.“德配天地”的“德”是善政、美德;因此,“德”还关系到家族的政治势力。
C.“天命惟德”的宗教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关系是神性与人性之间相互赋予的关系。
D.神圣信仰的力量不是来自于人们对它的畏惧,而是更多地来自于对报应的尊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河子秋色
梁 衡
①国庆节在石河子度过。假日无事,到街上去散步。虽近晚秋,秋阳却暖融融的,赛过春日。人皆以为边塞苦寒,其实这里与北京气候无异。连日预告,日最高气温都在二十三摄氏度。街上菊花开得正盛,金色与红色居多。花瓣一层一层,组成一个小团,茸茸的,算是一朵,又千朵万朵,织成一条条带状的花圃,绕着楼,沿着路,静静地闪耀着她们的光彩。还有许多的荷兰菊,叶小,状如铜钱,是专等天气凉时才开的。现在也正是她们的节日,一起簇拥着,仰起小脸笑着。蜜蜂和蝴蝶便专去吻她们的脸。
②花圃中心常有大片的美人蕉。一来新疆,我就奇怪,不论是花,是草,是瓜,是菜,同样一个品种,到这里就长得特别的大。那美人蕉有半人高,茎粗得像小树,叶子肥厚宽大,足有二尺长。她不是纤纤女子,该是属于丰满型的美人。花极红,红得像一团迎风的火。花瓣是鸭蛋形,又像一张少女羞红的脸。而衬着那花的宽厚的绿叶,使人想起小伙子结实的胸膛。这美人蕉,美得多情,美得健壮。这时,她们挺立在节日的街心拉着手,比着肩,像是要歌,要说,要掏出心中的喜悦。有一首歌里唱道:“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这正是她们的意境。
③石河子,是一块铺在黄沙上的绿绸。仅城东西两侧的护城林带就各有一百五十米宽。而城区又用树行画成极工整的棋盘格。格间有工厂、商店、楼房、剧院。在这些建筑间又都填满了绿色——那是成片的树林。红楼幢幢,青枝摇曳;明窗闪闪,绿叶婆娑。人们已分不清,这城到底是在树林中辟地盖的房,修的路,还是在房与路间又见缝插针栽的树。全城从市心推开去,东西南北各纵横着十多条大路,路旁全有白杨与白蜡树遮护,杨树都是新疆毛白杨,树干粗而壮,树皮白而光,树冠紧束,枝向上,叶黑亮。一株一株,高高地挤成一堵接天的绿墙,一直远远地伸开去,令人想起绵延的长城,有那气势与魄力。而在这堵岸立的绿墙下又是白蜡。这是一种较矮的树,它耐旱耐寒,个子不高,还不及白杨的一半,树冠也不那样紧束,圆散着,披拂着。最妙是它的树叶,在秋日中泛着金黄,而又黄得不同深浅,微风一来就金光闪烁,炫人眼目。这样,白杨树与白蜡树便给这城中的每条路都镶上了双色的边,而且还分出高低两个层次。这个大棋盘上竟有这样精致的格子线。而那格子线的交叉处又都有一个挤满美人蕉与金菊的大花盘,算是一个棋子。
④我在石河子的街上走着,以新奇的目光打量着它,打量着这个棋盘式的花园城。这时夕阳斜照着街旁的小树林,林中有三五只羊在捡食着落叶。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绕树嬉戏。落日铺金,一片恬静。这里有城市的气质,又有田园的姿色,美得完善。她完全是按照人们的意志描绘而成的一幅彩画。我想这彩画的第一笔,应是1950年7月28日。这天,刚进军新疆不久的王震将军带着部队策马来到这里。举目四野,荆棘丛生,芦苇茫茫,一条遍布卵石的河滩,穿过沙窝,在脚下蜿蜒而去。将军马鞭一指:“我们就在这里开基始祖,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世。”三十多年过去了,这座城现在已出落得这般秀气。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勤劳的祖先不知为后世留下了多少祖业。他们在万里丛山间垒砖为城,在千里平原上挖土成河。现在我们这一代,继往开来,又用绿树与鲜花在皑皑雪山下与千里戈壁滩上打扮出了一座城,要将她传给子孙。他们将在这里享用这无数个金色的秋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说石河子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是苦寒之地,点明了作者对石河子秋日的整体感受——赛过春日。
B.第②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出美人蕉红艳、肥美、高大的形态,惹人喜爱。
C.作者饱览石河子秋景,生动描写了菊花、美人蕉、树木等自然景观,也对石河子的城市生活进行了描写。
D.文章结尾处饱含深情,既有对石河子早期勤劳的建设者们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肯定。
【小题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小题3】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秋天”,其秋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