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了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小题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文章分别论证了它们存在的现实基础。
B.文章论证《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的现实基础,为下文论证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传述自己的“心迹”的观点提供了论据。
C.第②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D.第④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的兴衰,论证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D.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中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2 12:12: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文化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就在于,它不仅以宗教的方式达到了对绝对的觉悟,而且从周代开始也以思想的方式追问与思考绝对者问题。这是一次更大范围的觉醒,也是一次更系统的觉醒。这次思想觉醒之所以也可以被视为一次“人文觉醒”,是因为它是通过更深入地追问、揭示人性本身来理解与朝向绝对整体者。也就是说,这次觉醒是通过探究人自身的内在存在来通达超越于人的绝对者,通过发现与肯定人自身存在的绝对性来肯定与见证整体者的绝对性。在这个意义上,这种“人文觉醒”可视为一次“人文的宗教觉醒”。因此,先秦诸子既是一种人文思想,也都是一种“神学”。这次觉醒之所以被认为更具系统性,就在于它包含了这三方面的大觉醒:

首先,它不仅是发现、承认与确信有一个绝对者,而且自觉地以更多的环节、事件来叙述、展示绝对者,甚至以更多的概念与分析来指示绝对者。在近代学者的研究中,通常会罗列出“天”或“道”的多种含义,比如根据儒道法墨文献中有关“天”的论述而把天分解为神圣的主宰之天、义理(伦理)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等,并以此论说人文觉醒的去神化乃至无神化。而实际上,在先秦的这些人文论说中,天的多重含义恰恰是被用来申述天的绝对性的不同环节:不管是义理之天,还是命运之天、自然之天,甚至所谓物质之天,都可被归到作为神圣绝对者的“上天”之下,绝对之天据此获得更丰富、更具体的内容。因此,在这里的天并不因被分解、分层而失去了绝对性与统一性,倒是因获得了更丰富的统一性而获得了更生动具体的绝对性。

其次,在重新确认与确信绝对者之为万事万物与一切美善之源头,因而是一切正当性之根基的同时,发现并确立了人在与绝对者关系中的特殊地位。在诸如“人能弘道”“人能修德以配天”“真人”能无待而任“自然”等这类论说里,都隐含着从人与绝对者的相互性关系角度来理解绝对者,理解人本身在这个世界上的特殊地位以及人本身的绝对性存在的哲理。在这个意义上,这次人文觉醒既是对绝对者的觉悟,也是对人自身的觉悟。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次人文觉醒之所以为人文觉醒就在于它在宗教启示下通过自觉到绝对者而发现、肯定人自身存在的绝对性。

第三,发现并申述了绝对者以人类能够认识并加以遵循的某种原则来体现、实施他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意志或意旨,因此,人类的现实生活并不只是一种世俗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神圣的生活。不管是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群体(国家),生活并不仅仅只是满足各种自然欲望,更不是只按自然欲望行事而为所欲为,而是首先要遵循与担当一些来自上天启示给我们的原则,比如通过圣人作则而垂示给我们的规范,或者通过上智者之先觉而显明给我们的仁爱法则。因此,人类的生活并不只是活着,不只是享受各种感性欲望的满足,而首先是要贯彻、遵循某种神圣原则,成就某种神圣事业。

因此,周代人文思想的兴起实质上是深化了对绝对者的觉悟与论说。在这个意义上,正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神学一样,周代诸子百家的人文思想也是一种神学。如果说周代之前的宗教觉悟启示了人文思想,那么后者则深化并增强了关于绝对者的觉悟与信念。就此而言,周代人文思想的兴起不仅不是如近代学者推断的那样削弱甚至取代了对天或神的绝对性信仰,相反,倒是加强深化了这种信仰。

(摘编自黄裕生《中国文化具有“本原性”在文明相遇中成就自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关于“人能弘道”“人能修德以配天”的论述,强调了人在与绝对者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B.近代学者研究中对人文觉醒去神化的论说,在于它们把“天”分解分层而忽视其绝对性与统一性。
C.《道德经》中的“天之威,无不正”与《论语》中的“天丧予”,两处的“天”在作者看来都是绝对者。
D.周代的思想觉醒发现与肯定了人自身存在的绝对性,是 “人文觉醒”,也是“人文的宗教觉醒”。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思路,论述了先秦诸子思想既是一种人文思想,也是一种“神学”。
B.理解了先秦诸子关于“绝对者是一切正当性之根基”,我们才会明白封建统治者为什么总喜欢自称为“天子”。
C.文章主体部分引用大量论据,层层深入,论述了先秦诸子在人文思想上的宗教觉醒,说理透彻明白。
D.文章最后把先秦诸子的思想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进行类比,强调了先秦诸子思想中的神学性质。
【小题3】文中说:“周代人文思想的兴起实质上是深化了对绝对者的觉悟与论说。”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周代人文思想深化了对绝对者的哪些觉悟与论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星空”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打造的“星声”直播平台,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建议征集各期主题。“直播平台主播是从各学院挑选出的10名辅导员,邀请学校知名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进行话题讨论,现场解答学生们的疑惑,拉近师生距离,加强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星空”网络文化工作室负责人说道。
“有幸参与了辅导员网络直播这种全新的方式,尝试着一种全新的手段与同学们交流和互动。高校辅导员要心怀真爱、付出真心,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工作,思政教育才能符合青年大学生的“口味!,”参与直播的辅导员程抗说道。
辅导员通过直播我们答疑解惑,形式新颖,很有吸引力,接地气,拉近我们和辅导员之间的距离。”来自物信院的刘琪玮说。
(摘编自陈丽蓉《辅导员网络直播搭建师生成长桥梁》)
材料二:

数据:艾媒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注:Q3即第三季度)
材料三:
目前,网络直播呈现出一种值得警惕的不良趋势:内容越奇葩,关注度就越高,由此刺激各路主播冥思苦想、损招尽出。有的网络主播为了吸引粉丝费尽心思,甚至不择手段。还有少数平台为了快速发展,传播低俗信息,屡屡挑战道德与法律的底线。有媒体报道,15岁的小王为了吸引更多的粉丝和礼物,相约小伙伴一同直播翻越铁路护网。此种行为触犯了法律,不仅将自身置于危险之地,更对行车安全和旅客安全造成隐患。
针对网络直播乱象,自2016年12月1日起,国家网信办实施《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对于直播资质、内容管理、信用体系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给规范互联网直播服务划定了底线。
(摘编自王成成《清除网络直播“恶趣味”》)
材料四:
继闪亮登场“一带一路”文艺晚会之后,国家一级演员、北方昆曲刷院邵天帅,梅派传人、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白金在5月16日开了一场网络直播。接近两个小时的直播中,邵天帅和白金两位年轻艺术家分别表演了《牡丹亭》《长生殿》《贵妃醉酒》等经典昆曲、京剧曲目,也为网友普及了关于戏曲妆容、服饰等基础知识,展示了“唱念做打”戏曲基本功。略显小众的国粹艺术,遇上热门的网络直播,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一位观看了这场直播的网友说:“网络直播看《牡丹亭》,感觉杜丽娘突然从CD、从电视上走出来了,面对面跟我聊天,我发的弹幕她也能看到,非常奇特的感受。”而作为参与网络直播的艺术家邵天师则表示:“有网友刚才在直播中说:第一次听到昆曲,原来如此惊艳。这让我很欣慰,网络能让完全没有接触过昆曲的人了解并喜欢上昆曲。”
(摘编自周慧虹《以清新之风荡涤网络直播浊流》)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调查,用户观看在线直播的频率虽然还不是很高,但网民已经开始非常关注在线直播。
B.根据调查,用户主要看重在线直播的娱乐性质,认为放松身心是观看在线直播的主要原因。
C.根据调查,在观看在线直播时,用户都有打赏付费的意愿,不过付费用户小额打赏的较多。
D.根据调查,咨询公司应该注重对用户观看频率、观看原因以及付费用户付费金额等要素的分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星声”直播平台以“围绕学生,服务学生”为宗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B.只要是刚刚兴起的新生事物,就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从材料中看,网络直播同样如此,所以我们要等其成熟后加以应用。
C.材料三中小王的事例并非个例,正是屡屡出现这类触犯了法律的行为,国家才下定决心对这些网络直播加以规范。
D.面对清除网络直播中的“恶趣味”,邵天帅和白金两位年轻艺术家进行了直播表演,目的是以清新之风荡涤网络直播浊流。
E. 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如果我们的艺术家能够把经典的戏曲节目和网络直播结合起来定能让逐步衰落的戏曲文化起死回生。
【小题3】对于网络直播平台上内容良莠不齐的情况,你认为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李雪健:我想做一颗坚硬的小石子

“我这一辈子,只想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演员。”李雪健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简单,质朴,文如其人。圈里的人都知道,他对自己的要求之严格,足以让大多数文艺工作者睹“合格”二字而赧颜。他曾因在《横空出世》里未能减肥出演而感到耻辱,也因拍摄《杨善洲》之前怀疑人物的真实性而倍感内疚。《中庸》有云:“知耻近乎勇。”李雪健把演员的职业性和荣誉感看得超乎一切,他已足够勇敢。
1954年2月,李雪健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由于降生之际漫天飞雪,取名“雪见”,后又因身体不好,改为今名以寓健康之意。孩提时代的李雪健尤其爱看电影,然而那时在农村,看一场电影却不像如今这么容易,往往要提前在乡下小学排队随组织进城。谈起《鸡毛信》《小兵张嘎》《烈火中永生》等“那些年追过的电影”,他眼中放光,如数家珍。他说,早年看的电影对自己的影响极大,对一生价值观的形成,几乎是决定性的。
受早期经典影片的影响,李雪健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坚定而纯粹的英雄。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将演员这一职业演绎得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无论是一心为民的县委书记,还是替天行道的聚义首领,在他的演绎中都能透出一股子“纯粹”——戏内戏外,他的纯粹有口皆碑,以至于当他面对当下喧嚣复杂的娱乐圈时,常常感到困惑。“我不知道演艺界什么时候就变成了娱乐圈,我是一名演员,不是什么明星。生命有限,我只想多演戏,而不是无休止地炒作、曝光。”他禁不住面露哀戚。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八个字,是李雪健慢慢悟出的为人之道。年事渐长,他接触媒体的时间越来越少,常挂在嘴边的是“我不会说话”。即便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刻,一字一句也要斟酌。儒家所言“敏于行,讷于言”,大概可作为对其为人最恰如其分的概括。
1977年,李雪健离开部队的业余宣传队,考入空政话剧团,正式开启了自己“专业演员”的生涯。1979年,他和同期学员班同学(包括至今仍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濮存昕、王学圻、王向明等人)观看了话剧《西安事变》,其中扮演张学良的曹景阳,演技精湛,表演细腻,深深折服了他,他“两个礼拜茶饭不思”。1980年,当他第一次在话剧舞台上饰演主角之时,曹景阳正好来观摩他的演出。
“听说他要来,我特别激动。演出结束后他来后台找朋友,我就刻意去他身边转悠,就想让他夸我一句。”谈起自己当年的“追星”行为,李雪健也忍不住笑了出来。而此后与“偶像”的一次邂逅,更让他终生难忘。某天演出结束,他在乘车回家的途中无意瞥见了曹景阳,舞台上风光无限的他,平日里的打扮却是“大棉袄灰裤子加布鞋,普通的工人装束”,差点认不出来。“这就是我的偶像,一位不像演员的大演员。”提起故人,李雪健总是会陷入久久的沉思。
1987年,事业不顺的李雪健曾收到曹景阳的手信,上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陪伴他走过了人生的低谷。2001年,他身患癌症,这时传来了曹景阳去世的消息。一世相交,天涯同悲,他忍不住涕泗横流。无法离开病床的他,最后只能提笔写下一个大字“悲”,托人焚烧在曹景阳的灵前。
如今的李雪健,依然保持着一年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的工作量,很少接受采访或广告的邀约。经历过死神磨砺的他更加笃定从容,然而交谈中却谦逊如前,从不摆长者的架子。兴之所至,他还会饶有兴味地讲起讽刺段子,手舞足蹈之状如同顽童。“我只想做一颗坚硬的小石子。”他说。笔者不由得想起关汉卿的自画像,那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只是,前人的画像铮铮如铁,李雪健的眉眼却慈悲如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雪健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对电影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演艺事业硕果累累,拿过许多大奖,让许多文艺工作者自叹不如。
B.李雪健的演艺思想受到了早期经典影片的影响,他一直以做一名坚定而纯粹的英雄来勉励自己,要求自己,他将演员这一职业演绎得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C.李雪健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名演员,而不是明星,他一直秉持自己的原则,专心演戏,不受当前喧嚣复杂的娱乐圈的影响。
D.在李雪健的演艺道路上,曹景阳对他的影响极为深远,曹景阳不仅将李雪健带入了专业演员队伍,而且言传身教,鼓舞、帮助李雪健走出了人生低谷。
【小题2】李雪健所说的“我只想做一颗坚硬的小石子”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材料中为什么要用不少篇幅来写李雪健“追星”这一内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樱花时节
郝 俊
樱花确实有些特别,看一次就难忘。樱花的花瓣较小,颜色多为粉红或白色。我见过的樱花,更多似乎是介于两种颜色之间,嫩红中含着素白的花色是那般淡雅,犹如在水中涤荡之后,有了一种一去尘埃之后的脱俗,又像是原本色泽浓艳的花瓣在水中浸渍,退去了几分娇红,多了几分苍白。
我觉得樱花的美正好印证了“独木不成林”这句话,看樱花就要看繁花锦簇、片片丛林的热闹,其他花则不然,俏皮的红杏只需一枝就可充当报春的使者——“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一株莲花就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凌波仙子,一枝月下的红梅即可绽放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逸风姿。若单看一枝樱花便觉得太柔弱,太单薄,甚至让人难以觉出其生命迹象。带着一份怜恤,从地上随手拾起一片花瓣置于掌心,手中的花瓣就像是被折断的蝴蝶的翅膀,在微风中的颤动恰如断翅后隐隐作痛时的挣扎。倘若花树密集,规模盛大,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我记得第一次看樱花看的就是一片花海,近千株樱花竞相绽放,花朵密密匝匝,远看层层叠叠,亭亭如盖。白的如雪堆枝条,粉的似落霞满天。这般情景,才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目不暇接。眼前的樱花灿烂繁华,加之地势起伏,远看,花潮汹涌。是的,当一种美极其繁复,同时又蕴含连绵的韵律时,几乎是汹涌而来,会令人有点眩晕,可能是在记忆中一时找不到相同或相似的审美经验,所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眼前之景意味着什么,而赋予意义和寻求价值又是人类心灵的内在诉求。
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樱花,不知道从哪里看起,越是想尽收眼底,越是难以穷尽,这样的美来得如此急切,让人振奋,也让人感觉有些压迫,这种不适应会在短时间内激发心灵,使内心的感受能力迅速扩展。这种体验,让我想到在夜间看萤火虫,如果看到零星几只萤火虫,总觉得它们像一盏盏微弱的灯,飘忽不定,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黑夜吞噬,出于同情和怜悯,看一眼就想替它们把光再拨亮些。试想,如果我们看到的不是几只,而是数万只萤火虫在眼前闪烁,这时我们一定不会觉得它们渺小。我们会醉心于它们漫天飞舞时的流光溢彩,会觉得这些小精灵正在尽兴地释放自己的光芒,那么欢快,那么耀眼,那么势不可当。当我们感觉它们化作繁星点点之时,我们的内心早已阔大辽远,灿若星河。
看樱花也是如此。一朵樱花甚是娇小,但如果我们置身于一眼望不到边的花海,内心就不只是顿生怜爱了。知道樱花的花期短暂,越看越觉得这些樱花像无数羸弱的生命经过盟约共誓,一起开放,一起凋落。花开,蔚为壮观,有一种试图将一时的绚烂推向极致的意味;花落,悲壮不已,看万花飘零,满地残红,便觉得有一种芳华骤逝的伤悼。或许,当美的事物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蓄积某种强大的势能,导致内心深处引发的情感突然加剧,久难平复。
今年看樱花,没有选择白天,友人相邀到近郊的一所植物园,晚上踏月赏樱,感觉甚好。月夜赏花不仅是看花,准确地说是“会花”——与花约会。既是约会,自然不同于白天犹如“花展”一般的喧闹,更不是用贪婪的目光一味地捕获视觉享受。约会是在静谧之中收获惊喜,通过彼此微妙的交流,有了灵魂的相惜和情感的寄托。我看着一树树连绵的樱花,愈发觉得这些繁茂的花枝宛如海底的珊瑚,美得奇异,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愿变成一条鱼,畅游花海……
花是草木中生发出来的一抹芳华,其美不在色香之惑。人们之所以赏花、赞花,终究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求。怜花,惜花,其实是希望如花绽放的韶光久留心间。欣赏着夜色里的樱花,期盼下一个樱花时节的到来。
(摘编自2018年3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见到的樱花的特别之处:花色嫩红中含着素白,十分淡雅。
B.文章第二段引用大量的诗句,通过红杏、莲花、红梅与樱花的对比,突出樱花的与众不同,同时增强了文章的韵味。
C.作者在文章中插入夜间看萤火虫的情节,是因为看萤火虫和看樱花有相同之处,即数量的多寡带给人的体验是不同的。
D.文章以看樱花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写出了作者在樱花时节的独特感受。
【小题2】结合文本内容,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小题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欣赏樱花,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欣赏不同场景的樱花时产生的感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三彩
侯发山
那天,康乡长到南湾村调研。村主任老贵忍不住兴奋地告诉他说:“栓保的女儿梅花考上了北京大学。”
对于栓保,康乡长是不陌生的,去年年关的时候,康乡长给栓保送去了一壶油两袋面三百元钱,可是,栓保死活不要,说他家的日子还能过得去……现在听到这个消息,康乡长自然也很高兴,说:“走,咱去栓保家看看。”
康乡长和老贵去的时候,梅花正坐在床边,嘤嘤地啜泣;栓保蹲在地上,不住地吧嗒着旱烟,很是无精打采。
老贵在康乡长后面悄声说道:“栓保兴许正在为梅花的学费发愁呢。”
康乡长似乎没听到老贵的话,朗声地说:“栓保,女儿考上了北大,祝贺你啊!”
栓保这才发觉来客人了,忙慌乱地站了起来,讪笑着说:“康乡长来了。”梅花别过脸去,用袖子擦拭着脸上的泪痕。
康乡长看了看,栓保家里依然空荡荡的,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墙角一缸咸萝卜散发出一种说臭不臭说咸不咸的味道。
老贵附在康乡长耳边说道:“栓保家一年四季把咸萝卜当饭吃。”
康乡长发现墙旮旯放着一个瓷罐,突然两眼一亮,说:“这个罐子是干什么用的?”
栓保不好意思一笑,说:“当年腌制咸菜用的,现在嫌它有点小,就不用了。”
康乡长把瓷罐搬到光亮处,用手小心地擦拭了一下,说:“哇,”
栓保,还有老贵都眨巴着眼睛,好像不明白康乡长的话。
康乡长说:“这个瓷罐不是一般的瓷罐,是唐三彩,这是宝物啊!”
栓保说:“不可能吧,是俺爹活着的时候用两个鸡蛋在集市上换来的。”
老贵一愣一愣的,说:“康乡长,你可看仔细了。”
康乡长说:“你们瞧瞧这瓷罐,造型古雅端庄、生动别致,彩饰新颖细腻,釉色莹润鲜亮……”
栓保迟迟疑疑地说:“康乡长,这个瓷罐真是宝物?”
康乡长点点头。
栓保说:“可是,可是,这宝物对我来说也没啥用处,也不知道有人要没有?”
康乡长说:“这样吧,我出3万块,你卖给我如何?”
栓保惊喜地说:“真的?”
康乡长说:“不骗你。”
栓保就慌乱地点了点头。
老贵也松了口气,说:“梅花这下可以上大学喽。”
第二天,当康乡长交给栓保3万元要把瓷罐抱走时,梅花红着脸说:“康乡长,这个瓷罐既然是唐三彩,肯定是我家祖传的东西,所以我不想让它流落到他人手中。”
康乡长眨巴着眼睛,说:“你这话什么意思?”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保存好这个瓷罐,5年后,我用4万块把它赎回,中不中?”
没想到是这样,康乡长一时说不出话来。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不同意,就请拿走你的钱,把瓷罐留下。”’
康乡长说:“那好,5年后你可以赎回,但不是4万,是10万!”
梅花沉默了片刻,就使劲点了点头。
康乡长走后,栓保气急败坏地对梅花说:“闺女,你是疯了还是咋的?那个破瓷罐他买就买走呗,你还赎它干啥?你当真以为那就是宝物?”
梅花说:“爹,我找专家鉴定了,那个瓷罐就是唐三彩。”
栓保说:“确实我是跟着你爷爷在集市上拿两个鸡蛋换的,怎么会是宝物呢?若真是宝物,3万块钱咱不是卖亏了?”
梅花说:“没有,我们还捡了个大便宜。”
栓保说:“那就好,赎不能赎回都中。”
梅花在大学里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由于成绩优异出类拔萃,毕业后被一家知名公司聘用,年薪20万。在老贵的带领下,梅花开着小轿车带着10万元辗转找到了康乡长。康乡长又惊又喜,他抱出那个瓷罐,说:“闺女,实话跟你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瓷罐。”
梅花一点也不感到惊讶,说:“谢谢您!我当初就知道是个很普通的瓷罐。”
康乡长很是意外,说:“那你为何还要赎回去?”
梅花说:“做人得讲良心……当年要不是您出手相助,我不可能有今天。”
老贵有点明白又有点糊涂,说:“康乡长,既然您知道是假的唐三彩,为啥当年提出要让梅花拿10万元来赎回?”
梅花抢先插话说:“老贵叔,康乡长一是不想让我赎回这个假的唐三彩,二也是在逼我学业有成,干出一番事业啊。”
康乡长欣慰地说:“梅花,我只拿回属于我的3万,其余的7万你捐给村里如何?”
梅花同意了,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
(节选自侯发山《爱的礼物》)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插叙去年的事件,既交代了栓保家庭贫困的现状,也突出了栓保自尊的个性,使后面的情节展开显得自然而合理。
B.老贵这个次要人物在文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细节的处理是通过老贵的语言自然呈现,使文章避免了平铺直叙。
C.小说善于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表现人物,“梅花红着脸”表现了她内心很挣扎,既想要得到帮助上大学,又想要保住家传的东西。
D.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帮扶者的无私帮助,被帮扶者的积极上进和懂得感恩,令人感动,让人不禁为康乡长和梅花拍手叫好。
【小题2】小说以“唐三彩”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微型小说靠“反常材料”的艺术呈现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请找出文中三处情节反常的地方,并说明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