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芽

游睿

接连几天,都有人来买树。无一例外,都是冲着那一棵金桂来的。经过他这些年的精心培育,眼前这棵金桂早已郁郁葱葱,每到八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他很纳闷。树已经栽了多年,之前从无人问津,为何这段时间频频有人来买。他思考再三,想起了给儿子通个电话。树由儿子当年所栽,卖与不卖,还是应该征求儿子的意见。

电话接通,瞬间被挂掉。他习以为常,儿子身居要职,经常开会、接待,接不了电话,正常。半小时后,儿子回了电话,说刚才正在大会上讲话。他便说起有人买树的事情,儿子在电话里哈哈一笑,说有人愿意买你就卖吧,只要价格合适,一棵树也卖不了几个钱。说完,儿子又要去开会,就挂了。

他回到自己的院子,再次打量那棵树。那是儿子在林场上班的时候栽的,那年儿子刚参加工作。有天儿子匆匆忙忙拿回了这棵树,当时这棵树还算不上树,连苗都不算,只能算芽,仅有两片嫩嫩的叶子,趴在一个塑料花钵里,并看不出品种来。儿子说是林场落下不要的,扔了觉得可惜就拿了回来。然后儿子就和他一道将那株芽小心移出,栽在了院子里。不想十多年过去了,当初弱不禁风的嫩芽已经长成今天枝繁叶茂的大树。儿子也和这棵树一样,不断变换岗位,一直走到今天。很多时候,他甚至觉得这棵树是和儿子的命运紧紧捆在一起的。

尽管买树的人不断前来,但他都一一拒绝。眼下,他并不需要卖这棵树,这些年,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早已经超过村里人许多倍,所以他根本就不想卖树。偏偏来买树的人就是穷追不舍,价格也越发诱人,从最初的5万,现在有人竟然出到了15万,如果再这样一路高上去,他难免会心动。

这天,又有一个人来找他。来人40多岁,短寸头,戴眼镜,自我介绍说姓方,是专程来拜访他的。他想,可能又是来买树的。

果然,方先生开门见山,问起了这株金桂的具体种植时间。他也没避讳,就把当年种植的时间说了,然后问,你打算出多少钱?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别急于说价格,你不想知道我为什么会来这里吗?

他说正想问这个问题,这些天为什么老是有人来买这棵金桂树,而自己并没有对人说要卖。

我知道这棵树是你儿子种的。方先生说。

你怎么知道?

你儿子在一次会上谈到了这棵树,虽然是个小型的座谈会,还是有很多人知道了。你想想,在他的岗位上,谁不想离他近点儿,所以来买这棵树的人自然多。方先生说。

他沉吟片刻,看了看方先生说,这么说来,你不是来买树的?

我是你儿子以前在林场工作时的同事。我只是想来看看。方先生用手摸了摸树干,感叹道,当初那么小,长得真快!

当年他告诉过你栽这棵树的事情?他问。

没有。方先生说,我是最近才知道他栽了这棵树。不过,方先生说到这里看了他一眼。

你请讲。他感觉到方先生还有话。

好吧。方先生说,当年我是林场苗圃的保管员,那年我们培植了100株金桂,可是后来发芽之后,却只剩了99株。这事儿领导们都没有发现,只有我知道,但当时我也不知道这一株金桂去了哪里。

他顿时觉得额头冒汗。板下脸说,你的意思是我儿子偷回来的?可他告诉我说是林场不要的。

林场怎么会不要,你不知道当时培养一株金桂是多么不容易,跟宝贝似的,哪里舍得丢?方先生叹了口气说,如果不是最近听到有人到你们家来买金桂的事情,我怎么也不会联想到是你儿子拿了一株回来。而这棵树栽种的时间,正好吻合。

他顿时脸色惨白。他中年得子,尽管家境贫困,但他拼尽全力把儿子供到大学毕业。儿子工作后,一直是家庭的顶梁柱,更是他无时不有的骄傲。却不想,儿子的背后却有如此不为人知的故事。他狠狠跺了跺脚说,早知道是这样,当年我肯定不会让他栽!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要是你当年阻止了,就好了。有些东西一旦种下了,就会疯狂生长,枝繁叶茂。现在,这棵树已经不是你的了。

是谁的?他奇怪,还能是谁的?

有人已经给了30万元将树买下,你儿子已经收了钱。方先生说,现在只不过没来移栽而已。

他没有告诉我已经卖了,难道你今天就是来移栽的?他问。

不。方先生说,我是来取证的。方先生亮出了一个工作证说,我现在在检察院里工作。你儿子涉案金额巨大,半小时前已经被我的同事带走。

他惊恐不已,赶紧拨打儿子的电话,却被告知已关机。再打,依旧是关机。

这哪里是金桂树,这分明就是他种下的罪孽!他顿时瘫坐在地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金桂树之所以价格昂贵,主要是因为金桂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到八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B.“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在已经超出村里人许多倍。”这句话不仅仅表现儿子孝顺,也为下文写儿子腐败埋下了伏笔。
C.买树的人不断前来,而父亲却迟迟没有把树卖出去,因为价钱在不断攀升,还没有达到足以让他动心的程度。
D.小说中方先生形象的塑造,说明哪里有腐败,哪里就有检察干部,即使是一棵树的被盗或以卖树为名的变相受贿,也要一查到底。
【小题2】金桂树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物象,试分析小说中金桂树对情节的衍生发展、对塑造人物形象、对主题深化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的事件虽然并不复杂,但情节结构的设置和安排上别具匠心,请结合本文赏析其情节结构的设置和安排上的技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5 08:0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中华礼仪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对东亚乃至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礼制分为吉嘉军宾凶五类,每类礼制有多种仪式和样态,有些只能在国家仪式中使用,有些可以通用于各个层级,让人们在仪式中体味崇高、庄重、肃穆、威武、豪迈、仁爱、和乐等多种情感。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程中,礼制、礼俗仪式逐渐体系化且一以贯之,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祥和、提升民众文化素质、塑造民族形象和提升民族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文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形势下,我们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宝库维护好、开掘好、利用好,绝不能抛弃传统、丢掉根本,绝不能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礼制、礼俗的合理内涵历久弥新,可以从中发掘中华文化的精气神、发掘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例如,祭礼是培养民众敬畏感的重要方式,成人礼是提升青年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二者都是增强国人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有人说,古代的仪式已经落伍,必须抛弃。这好比说古人的建筑都已过时、必须推倒重建一样,是不可取的。人类的历史需要记忆。博物馆悉心收藏断砖残瓦,正是要留住它负载的历史。现代奥运会,一个重要的仪式是在雅典由女祭司采集圣火。这种仪式包括仪式主持者的服饰,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已经看不到了,但希腊人将它们保留下来,并通过奥运会向世界展现了古希腊文化。世界各国人民由此了解爱琴海文明,绝没有人说他们是装神弄鬼。这对于我们结合时代条件使中华礼仪文化焕发时代光彩,有着启发意义。
有人心存疑虑,担心弘扬传统礼仪会导致社会复古。这是不必要的。复古不仅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没有人能使今天的中国退回到西周去。即使是古代儒家,也是主张与时俱进的。《礼记》就明确指出:“礼,时为大。”与时偕行、随时损益,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社会实践中,我们的祖先也是这样做的。如宋代的成人礼源于《仪礼·士冠礼》,但仪节作了删减;象征成人的三加之冠,周代是缁布冠、皮弁、雀弁,宋代则改为冠巾、帽子、幞头;与之配套的服装,也由玄端、皮弁服、雀弁服改为深衣、皂衫、公服。虽然有这些变化,但成人礼的人文内涵没有被削弱,而且与市民现实生活密切融汇,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当前,一些地方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在清明、中秋、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举办主题活动,打造“成人礼”“开笔礼”“中华传统婚礼”“敬老礼”等民俗礼仪活动,受到人们的欢迎。不少家长反映,参加“成人礼”后,孩子似乎一夜之间就长大了。一些地方依托旧祠堂、古书院和闲置校舍建设的文化礼堂,也成为传承弘扬中华礼仪文化的有效载体。
传承弘扬中华礼仪文化,要做的事千头万绪,当务之急是为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制定一套既与优秀传统接轨、又体现时代特色的礼仪。我国自古就有冠、婚、丧、祭等人生礼仪。人生是漫长的,但关键之处只有几步。在成年、婚配等关键节点上,家庭、社会通过礼仪的方式给当事人以必要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不能复制,精神却可以传承。把握中华礼仪文化的精神,发挥中华礼仪文化的现实效用,有助于擦亮历史沉淀的精神瑰宝,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也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大的文化支撑。
(摘编自2016年2月1号《人民日报》,作者彭林,清华大学教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礼仪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主要分为五类,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B.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中,礼制、礼俗仪式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固定体系并且一以贯之。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命脉,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增强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D.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与时借形,随时损益,现在很多仪式都已削弱了原来的人文内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交代了中华礼仪的内涵和意义,接着以继承为核心不断深入,最后剔除疑虑。
B.文章在论述要善于继承中华礼仪文化之后,举例阐述了古代礼仪与时代结合的情况。
C.文章综合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深人浅出地阐明观点。
D.文章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分析,得出了继承为先、创新随之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中华礼仪传承得好,在新形势下,我们也能让它焕发时代光彩。
B.如果把古代的仪式完全抛弃,那就会毁灭人类的历史,是不可取的。
C.弘扬传统礼仪不会导致社会复古和倒退,这是礼仪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D.礼仪文化有很多载体,只有各个方面与时代相结合,才能更好得到弘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它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趾支离无脤”“瓮盎大瘿”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是因为他们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B.在《德充符》中,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塑造了一批形貌奇丑无比的人物,他们不但得到了妇女的爱慕,而且也得到了国君的赏识和重用。
C.在庄子看来,形貌奇丑的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庄子虽然认为“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但并不排斥形体与精神双美兼得的现象的存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哀骀它之所以得到爱慕是为了更有力地反驳以孔子为代表的排斥丑怪之美的儒家美学。
B.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庄严肃穆,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而贯休笔下的人物怪异甚至丑陋,与儒家美学的追求迥乎不同。
C.庄子寓美于丑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
D.贯休笔下庞眉大目、孕颐隆鼻的罗汉形象与庄子笔下的“趾支离无脤”“瓮盎大瘿”一脉相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美学思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
C.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以肯定,这大大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D.在庄子看来,孔子所遭受的“天刑”指的是他在精神上只知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赵三贴

刘剑飞

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名重山,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其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模,里面怎么回事,立马心知肚明。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就已接上。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不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

按赵三贴的话讲,他这三贴膏药是有讲究的:一曰正骨,二曰生肌,三曰闭合。不管你是骨裂骨折、伤胳膊断腿,只要贴完他这三贴药,准能行动如常。

起先,谯城人多有不信,说是伤筋动骨一百天,哪有那么快就能好了的?可见其所治伤者无不是三贴药即能活动,不禁啧啧称奇。于是,就给他送了个绰号,叫做“赵三贴”。

有一年,谯城震远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奄奄一息。抬回来,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说是伤势太重,即使能治,也要落个终身残废。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在院子里打拳练棒了。

杨镖头重伤痊愈,很是感激,花重金为赵家正骨堂做一牌匾,并请本地书法名家题写了“赵三贴”三个大字。

自此,赵三贴名声更盛。

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永安巷,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前些年,孙接骨在谯城也是有些名气的,可自从赵三贴名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就一天比一天冷清。
生意不好做,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

这话就传到了赵三贴的耳朵里,赵三贴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给人治伤。

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赵三贴一看,见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名叫马三。再看马三的伤势,但见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唏溜着嘴,阴阳怪气地道:都说你赵三贴擅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张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走路。

呵,好大的口气!马三一撇嘴,咱今天可把丑话说在前头,到时我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

赵三贴就知道是遇上找碴的了,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一进门,马三就指着赵三贴大骂,你他娘的什么赵三贴?当初在马爷面前牛皮哄哄,说什么二十一天准能行走,现在你给我睁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吗?

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一只脚无力地垂着,竟是没能接上!待伸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额头流下。

弟兄们,给我砸!随着马三的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一通猛砸。

就有人劝赵三贴,让他报官;也有人说,早上明明看到马三都能上街走路了,而今腿骨重断,莫非有诈?

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再说孙接骨,听闻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又是换匾,发誓要研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三贴。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

这一日,孙接骨亲带徒弟,去城西60里的龙山采药。

也是该着有事!在攀爬一处断崖时,孙接骨脚下一滑,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椎骨给摔折了。

尽管也是骨伤名家,但由于伤在脊椎,且骨折严重,抬回家里,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

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一筹莫展时,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

经此一事,孙接骨是又惭愧又感激。伤愈后,亲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

席间,孙接骨满面愧疚,说起当年马三找碴闹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去找我,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是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我们医道了!

喝了一口酒,赵三贴又道,其实,孙兄不知,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故此,你虽让人砸了我的招牌,但却无法砸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不仅写到了赵三贴手上的神奇功夫,而且写到了他给伤者用的神奇膏药,这样既突出他的医术高超,为下文做铺垫,又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描写杨镖头护镖时“路遇悍匪”“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这一情节,意在为后文赵三贴接好断骨并治好了伤蓄势,侧面烘托赵三贴技艺的高超。
C.虽然小说以清末民初为背景,但是发生在赵三贴身上的故事给读者的感觉并不遥远,文中揭示的医者仁心和如何做人对现代社会来说仍然有启示意义。
D.小说描写赵三贴面对孙接骨诋毁他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给人治伤,表现了他乐观、自信、大度、正直的特点。
【小题2】小说写马三去赵家正骨堂不是为治伤,而是存心去闹事,虽是直到文末才由孙接骨自己说出,但此前文中已有多处伏笔,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在刻画孙接骨这一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顾随在《驼庵诗话》中,认为诗的感情的表现姿态,有锤炼和氤氲之别。钱钟书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缪钺说:“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长于丰神情韵,故氤氲;重在筋骨思理,故锤炼。但丰腴也好,瘦劲也罢,肌理总是细密的。打个比方说,丰腴的少女肌肤当然细腻,瘦劲的老人呢?皮肤细还是细的,只不过谈不上腻,因为少了光泽和水色。不喜欢宋诗的人就说宋诗枯燥,枯燥不就是缺少水分么?
氤氲是散开,锤炼是缩紧。锤炼是力能从简,线条不一定就粗;即便粗,肌理也未必不紧、不密。江西派学杜,一个个瘦硬通神,功夫在锤炼。比起唐人,他们用典更工致,对偶更精切,色调更纯粹,句法更洗练,就像在做减法,直减到“皮毛脱落尽,唯有真实在”。
喜欢锤炼的诗人是健身狂,忍受不了一点多余的脂肪,非在身上凿出六块腹肌来不肯罢休。福楼拜大约就是这样的人,他反反复复修改和重写,很多心力想必都花在给句子减脂上了。“我喜欢清晰的句子,这种句子站得直直的,连跑的时候都直立着。这几乎不可能做到。”而波德莱尔便是氤氲,他的诗句总是肌体柔软、眼神迷离的慵懒,然后轻颤与摇晃,意象与意象互相融合,句与句彼此勾连,然后蜿蜒上升,宛如《恶之花》中那些灵蛇和灵猫一样的女子,有着“丰饶的倦怠”之美。
然而,氤氲并不是拿相同质地或者相似调性的词和合到一块儿去便成。波德莱尔的氤氲,是柔软与坚挺之物的覆叠,是物象与色泽的来回交替,是不同的气性的相反相成。所以说,组织肌理不可质地单一。一首诗就是不同元素的综合,是多种异质冲动的调和。凡违背这个原则的诗,都不会好到哪里去。苏东坡《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我认为就不算上品。
(节选自江弱水《诗的八堂课》,有删改)
【小题1】请分别解释文中“多余的脂肪”与“六块腹肌”的含意。
【小题2】依据材料,概括“氤氲”和“锤炼”同中有异的特质。
【小题3】作者认为苏东坡《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不算上品的原因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原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翁贝托•埃科:“当代达•芬奇”
邱华栋
“在世的最伟大作家”
我不知道世界上活着的作家中间,还有谁能比翁贝托•埃科更聪明、更渊博。这个集小说家、符号学专家、语言语义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散文家、神学家于一身的人物,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早在10年前,法国一家报纸向其他作家、评论家发出了“谁是在世的最伟大小说家”的问卷,后来的调查结果显示,加西亚•马尔克斯名列第一,翁贝托•埃科和约翰•厄普代克并列第三。他被称为是“当代达•芬奇”,因为只有达•芬奇的博学多才才可以比拟他。
2007年3月6日,翁贝托•埃科来到北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堂里,面向中国的人文学者作了一场题为《乱与治》的演讲,抨击了美国所主导的当前的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表达了他作为独立知识分子的政治与文化见解。他那宏阔的视野、逻辑严密的表达、雄辩的口才和轻松幽默的语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讲完毕,他给在场的人士签名并与之闲谈,大家簇拥着他,他脸上那经过了略微修剪的灰白色络腮胡子更增加了他的睿智与神秘感,和你聊天和对视的时候,他那双智慧、热情和带着一点笑意的眼睛,让你觉得他是一个很有亲和力的人。
翁贝托•埃科的头衔多得吓人,他是欧洲和美国最著名的三十多所大学的名誉博士,在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长期任教,这所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在公元十一世纪就存在了。翁贝托•埃科的知识极为渊博,据说,翁贝托•埃科有4万册的善本藏书,很多版本都是特别珍奇的,光是《圣经》的各种不同的版本,他就装了一个大书橱。
1932年,翁贝托•埃科出生于意大利西北部的阿莱山德莱。1954年,他毕业于都灵大学哲学系。后来,翁贝托•埃科在一家电台工作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到欧洲最古老的波洛尼亚大学担任语言学教授了。在电台工作的经历,给他提供了研究大众文化和传媒的机会,也给他带来了研究欧洲中世纪文化的新的启发和新的视角。
四部长篇小说:对中世纪的想象
翁贝托•埃科走上小说创作道路的时间比较晚,但是一写就非常不得了。在1970年代后期,翁贝托•埃科渐渐发现,自己搞了20多年的神学、历史学和文化、文学理论研究,有很多东西光靠理论表达说不清楚,也不过瘾,对大众的影响面小,他就决定借助小说这种大众更普遍接受的文学样式,来传达他复杂而有趣的研究经验。
1980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的名字》出版了,立即引起了轰动。在这部包裹着侦探小说外衣的作品里,到处都充满了中世纪宗教文化的知识和趣味,翁贝托•埃科把知识、趣味和侦探小说的特点结合起来,引导有好奇心的读者进入他的小说世界里。
《傅科摆》不容易读懂,小说采取了多人多角度叙述的方式,这种多视角的方式可以使读者看清楚全部的情节布局。但是,小说的时间线索则比较单一,是顺序讲述的。我在阅读的时候就感觉,小说中那些混杂着历史、现实和科学的信息和符号谱系,不断地打断和破坏着我的阅读,这样的感觉很不好,客观上伤害了小说的肌理和阅读快感。因此,这部小说出版之后没有获得读者的广泛垂青。
1994年,翁贝托•埃科推出了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昨日之岛》,它翻译成中文大概有34万字,篇幅也不小。
2000年,翁贝托•埃科出版了他的第四部小说《波多里诺》。它充满了人生变化的无常和历史的无情,表达出人生在世的某种很无奈和苍凉的感觉。与前两部小说的晦涩和庞杂不同,这部小说的线索十分清晰。
智力的空间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不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翁贝托•埃科呢?我想,如果今后诺贝尔文学奖要奖给引领了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作家,翁贝托•埃科、美国作家托玛斯•品钦是最有可能获奖的作家。在运用智力和知识的空间来结构小说方面,翁贝托•埃科是当代作家中首屈一指的,同时,他也很关心世界局势,也不断地发表着观点犀利的见解。
阅读翁贝托•埃科的小说,总像是在进行一次智力测验,这种智力测验和阅读那些情节粗糙简单的侦探小说还不一样。侦探小说一般都指向一个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去发现和揭示凶手。而翁贝托•埃科却编织了一个知识和历史的大网,要把进入他的这个大网的读者都兜进去,全都抓住。
翁贝托•埃科属于那种深深地扎根于欧洲深厚文化土壤的大树,此外,他还是一个对当代世界的现实和政治有着自己独立见解的作家,他一直勇于对当代社会的各种现象发言,曾出版过一本由五篇文章组成的《五篇道德论文》,对最近十几年的一些国际政治事件进行了思考和批判。
在20世纪,小说的道路有很多条,而翁贝托•埃科走出了一条他自己的路,那就是:用奇特的文学想象,串连起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化,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想象世界。翁贝托•埃科是少有的能把非常乏味、枯燥的一些历史和宗教知识,变成很有趣的小说材料的作家,并以之来组织小说的写作。他的小说都有一个通俗小说的外壳,但是里面却包裹着庞杂的知识体系,这种庞杂的知识体系又被他演绎成引人入胜的故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翁贝托•埃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谁是在世的最伟大小说家”的问卷调查中,他排名第三,因此被称为“当代达•芬奇”。
B.翁贝托•埃科是三十多所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他知识极为渊博,并且有4万册的善本藏书,其中各种版本的《圣经》就可以装一个大书橱。
C.在电台工作的经历,给翁贝托•埃科提供了研究大众文化和传媒的机会,也给他带来了研究欧洲中世纪文化的新的启发和新的视角。
D.翁贝托•埃科的小说无论是《玫瑰的名字》《傅科摆》《昨日之岛》还是《波多里诺》,因为它们的独特,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小题2】文章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3】翁贝托•埃科的小说具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