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一:

业内人士称,5G与以往无线通信技术最大的区别是服务的对象。以前服务的主要是人,而5G将真正实现万物互联。可以说,5G所要承担的是改变整个社会、行业的使命。

国内三大运营商已在4G领域投资超3000亿元,目前仍处于成本回收周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酝酿建设5G的原因何在?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因为我国正在迅速进入智能社会,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AR/VR等应用在迅速普及,它们的规模化应用需要新一代网络来承载。比如建设自动驾驶城市,就需要依托5G网络实现车辆、信号灯、道路感应线圈、智能总控平台间的无缝连接和互动,且时延需要在毫秒级别。

“物联网时代,一个家庭往往会有超过100样东西需要连接网络,所以需要新一代网络——它对整体网络频谱利用率更高,能够连接更多终端的新系统。不过,我预计未来4G和5G会并存,并不是5G来了4G就会全部被淘汰掉。”业内人士说。

(摘编自宋杰《 5G将至,中国领跑》,《中国经济周刊》)

材料二:

5G或许将成为我们可能见到的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变革之一,因为它不仅是通信技术的演进,更是一场从智能设备、无线技术、接入网、核心网到云端的跨行业革命。

目前中国在国际通信标准的参与度上显著提高,已经成为标准制定的主导者之一,特别在5G标准上中国的提案数量比4G时代有了很大的提升,提案的采纳度也在逐渐提高。尽管如此,我国在标准的必要核心专利上还不是很多,与提案的数量不成比例。

谈及影响5G发展的致命性软肋,专家认为相时于技术标准而言,我国在高端芯片制造上差距还较大,特别是在射频芯片上差距更大。这方面不仅需要有相当强度的投入,还需要有很长时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才行,必须早下决心,下大决心。

在技术应用上,5G首先要面对覆盖难的挑战。由于频段高、覆盖差,必然需要有大量小基站,依托多天线技术的波束赋形和快速扫描追踪有望明显改善;但能否根除覆盖肓点,仍是不确定事件。从市场开发层面看,究竟什么应用必须用5G?现在并不确定。业界所期待的物联网应用能否在近期担当业务收入的大任,也不乐观。

另外,我国2015年开建4G,现在网络负荷还很轻,2020年就开建5G,仅仅5年时间不太可能收回4G的投资。究竟运营商能承担多高的投资增加,什么业务能补偿投资的增加?专家认为,这些目前还不清楚。

(摘编自《 5G标准已出,软肋犹存》,《中国科学报》)

材料三:

在这个机会重重、激流暗涌的时代,有两个城市有望成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位于芬兰的奥卢是一个多雪的城市,在无线通信方面耕耘50余年;而7600公里之外的中国深圳,也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成为移动网络领域的后起之秀。

奥卢拥有两家顶级高校和无数高级研究中心,是芬兰最受学生欢迎的城市,也是芬兰创新教学理念的先行者。奥卢被认为是欧洲的“生活实验室”,学生可以自由开展各种新技术试验。同时,该市公共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公司之间由来已久的合作文化也进一步强化了当地技术研究与开发。

而从全中国范围来看,深圳的高校不仅数量较少,学术水平和顶级大学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即便如此,这一教育劣势并未让深圳失去人才支持,因为当地提供了大量针对人才的优惠政策。大学毕业生在深圳落户难度不大,还能获得一次性住房补贴。此外,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过的首席执行官或知名学者甚至可以获得数百万元的安家费。

(摘编自《 5G,谁主沉浮》,《人民周刊》2018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需要新一代网络来承载,这是国内三大运营商计划建设5G的重要背景,虽然他们还处于4G领域投资的成本回收周期。
B.5G网络对整体网络频谱利用率更高,能够连接更多终端的新系统,物联网时代家庭智能化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始终要依托5G网络。
C.大量建设小基站将不可避免,只有这样才能基本解决5G频段高、覆盖难的问题,使依托多天线技术的波束赋形和快速扫描追踪得到明显改善。
D.芬兰的奥卢践行创新的教学理念,受到了本国学生的欢迎,他们可以在这座被誉为欧洲“生活实验室”的城市里自由开展各种新技术试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不仅是通信技术的演进,而且是一场从智能设备、无线技术、接入网、核心网到云端的跨行业革命,它甚至承担着改变整个社会的使命。
B.相较于4G时代,我国在5G国际通信标准的参与度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主要体现在提案数量的大幅度提升和提案采纳度的逐渐提高上。
C.深圳研发无线通信的历史并不悠久,它需要不断地强化自身在移动网络领域的技术优势,方能在激烈竞争之中成长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D.材料一侧重介绍我国5G技术的国际领先位置和当前应用情况,与此不同,材料二和材料三侧重强调我国在发展5G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5 02:5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施一公:他在探究生命的密码

2008年2月,在众人不解的眼光中,40岁的施一公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执教的职务,放弃优厚的待遇,从美国全职回到中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施一公的名字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父母亲给他取名“一公”,就是一心为公的意思。施一公说,当时做出回国决定,实际上只用了一个晚上。2008年,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陈希对他说:“清华急需人才,希望一公回国。”第二天,施一公就回复说,决定回国。

《纽约时报》曾这样报道施一公的回归:“施一公和其他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是一种信号,中国在拉近和发达国家科技鸿沟的时间上,比许多专家预期得要快。”如今,施一公和他的同事们,以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科研成果,让这个预言变成了现实。

2015年8月21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连续在线发表两篇施一公教授研究组中国科学家研究“剪接体”的论文,并首次报道了分辨率高达3.6埃的“剪接体”分子结构。著名癌症生物学家、美国杜克大学药理学院讲席教授王小凡评价说,“我个人相信,施一公取得的这项成就将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真考虑。”

阿尔茨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人类曾经花了很大气力鉴定老年痴呆症的起因,终于找到γ-分泌酶是最重要的“罪魁祸首”,可一直以来的结构研究却屡屡碰壁。获得γ-分泌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已成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早在2004年,还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施一公,就把目光锁定在了这个结构生物学制高点,但研究却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

施一公回国后,迅速组建起实验团队,也把攻克这个世界级难题的梦想带回了清华。这个团队除导师施一公外,完全由年轻博士生组成。27岁的年轻博士生马丹和26岁的卢培龙是夫妻,他们俩和远在伦敦求学的好友清华毕业生白晓晨一起,共同组成最核心的力量,此外,还有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谢田、闫创业、孙林峰、杨光辉、赵燕雨和周瑞。

在新闻发布会上,施一公言简意赅地介绍完重大成果,骄傲地把在场的所有团队成员一一介绍给媒体。这是比这个世界级的研究成果更让他珍视的“作品”,“我毫不怀疑这些年轻的学生大多数会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如今,面对众多赞誉之声,每一位成员都在强调团队的意义,“科学研究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协同创新才能有大的突破。”

施一公总是向学生强调从事基础研究应有的担当,“全世界都在为科学研究争分夺秒。基础研究是一个国家腾飞的引擎,科学发展这么快,你在科学上的作为在哪里?你对国家的贡献又在哪里?”

虽然身兼数职,事务繁忙,施一公在正常的科研和带研究生之外,他还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每年将近100个课时。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他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在研究上施一公喜欢有个性的学生。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课堂上,他总是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希望学生挑战他的推理,鼓励学生与他争论,多次公开反对对所谓学术权威或权威思想的迷信。每次学生跟他有不同意见时,他更会刻意表扬学生!

多少年来,他一直为教育学生的方式自豪,在他看来:“我们现在开始在大学中大力提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不从基础上改变鼓励‘乖孩子’的教育习惯,就很难持续大规模地培养出拔尖创新的人才。”

施一公曾说,“相比院士二字,我更喜欢别人称我为老师,这是莫大的尊称。”他正是这样一位谦恭而伟岸的师者,激励那些年轻而积极向上的灵魂夜以继日的拼搏,终于让“白手起家”的中国科学家领跑全球。

如今的他,尽管已经站在了全世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制高点上,却仍然时刻保持着拼搏的警醒和担当。“不能只把眼光盯在现在的成功上。别忘了,中国的整体创新力还只排在世界20多名。要是在所有的科研领域都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那我们的国家就真的不得了了。”

(摘编自《中国人物传记》)

(相关链接)

①我们为什么来大学呢?我以为,是学做人。做人并不是一定要做我们觉得可望不可及的英雄模范,更不是要学八面玲珑会做人的那个“做人”,我觉得是学做一个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大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这样的人。

(施一公《大学的意义》)

②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施一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著名生物学家、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王小凡对施一公“剪接体”科研成就的评价,充分体现了该科研成就的意义非凡。
B.在攻克γ-分泌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这一难题时,施一公大胆组建年轻的科研团队,珍视、信任团队的每一成员。
C.施一公主张从基础上改变鼓励“乖孩子”的教育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这样做才能持续大规模地培养出拔尖创新的人才。
D.施一公认为大学最重要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而不是培养英雄模范或八面玲珑的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纽约时报》曾预言,施一公等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意味着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巨大的科技差距将迅速缩短。
B.施一公总是向学生强调从事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基础研究是国家腾飞的核心,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C.在科研和教学领域,施一公总是希望学生挑战他的推理,开展学术争鸣,他也多次公开批评学术权威和权威思想。
D.相比院士的称号,施一公更喜欢别人称他为老师,主要凸显了他激励年轻而积极向上的学子努力拼搏的高尚人格。
E. 施一公在教育学生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他注意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又强调指出,科研成功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小题3】已经站在世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制高点上的施一公,却仍然时刻保持着拼搏的警醒和担当。请结合全文,谈一谈施一公的“担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历史上的茶马贸易之始,向来有“定论”,即始于中唐以后。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云:“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封演随心所欲的十二字小说家言,被欧阳修抄入《新唐书•陆羽传》,遂不胫而走。安史之乱后,回鹘大驱名马入唐,确为史实,但唐政府为之支付的是绢帛而不是茶。因为安史之乱前后,茶还只是一种奢侈消费品,尚未普及到民间,绝无可能用相对而言较昂贵而又稀缺的茶去交换西马。
安史之乱后,大唐昔日水草丰美的牧马胜地陇右等沦失殆尽,吐蕃乘虚而入,“苑牧蓄马皆没”“马政一蹶不振,国马唯银州河东是依”。为了维护国防,须保持一支相当规模的骑兵,除了国内括马外,唐政府就只有向回纥、吐蕃等市马一策。绢马互市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马价绢”对唐王朝是一项十分沉重的财政负担。
明确记载茶马互市的史料始见于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而茶马贸易真正形成制度则在宋真宗咸平元年,《长编》有载:应杨允恭之请,正式置估马司,主管市马。又重申:“以布帛、茶、他物准其直”,岁市五千余匹。又在边境设招马之处,遣牙吏入蕃招募,给路券,至估马司定价。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比较完备机构、制度和具体规定的茶马贸易资料,作为一代典制的要素均已具备。不久后还产生了与唐代“马价绢”相对应的“马价茶”一词。这一“马价茶”,堪称茶马互市的标志物。其后,关于茶马贸易中茶作为主要交易物的史料屡见于载籍,《宋会要辑稿》等史籍中就有无数条详尽记载。
茶马贸易的高潮在熙宁七年至元丰末年间,这是为了适应神宗开边拓地积极进取的军事需要。宋神宗命李杞、蒲宗闵相继入蜀主持榷茶、买马,在成都和秦州分别置茶、马两司,榷茶买马。作为熙丰新法的措置之一,大张旗鼓在川陕展开,并作为赵宋王朝的不易之典延续至南宋之末。北宋最初易马茶用一驮(100斤)易一马,后比价不断上升,至南宋数十驮茶尚换不到一匹善马。最多时每年用博马茶逾1000万斤,约为蜀茶产量的三分之一。北宋易马多在西北。南宋市马之处以西南为主,多为不及格尺的驽马。战马不充,质劣数少,没有强大的骑兵军团,是宋军在宋辽、宋夏、宋金、宋蒙之战中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宋臣多有激愤痛切之论,然马政弊坏,茶马之政也每况愈下。
茶马贸易作为一代成典,体现了宋政府以无用之物易有用之物的经济观念。宋代的茶马贸易也影响到明清两朝,尤其明代。湖南安化等地的茶砖等紧压茶创造于宋代,数百年来一直是畅销边茶的主要品种之一。当然,宋代茶马贸易也会伴随一些血泪代价,宋政府带有超经济垄断性的茶马贸易政策也必然会蒙上不平等交易的阴影。但茶马互市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毕竟利大于弊,其长盛不衰,高潮迭起,达七百年之久,绝非偶然。其对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交融及我国西北、西南边缘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无疑具有积极的影响。
(选自2016年1月8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后,适于牧马的陇右等地丧失殆尽,加上吐蕃乘虚而入,朝廷蓄养的战马消失
殆尽,作者认为这是我国茶马贸易开始的时期。
B.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有关茶马贸易的观点被欧阳修选入《新唐书》中,使得封演的这个观点大行其道,最终成为早期的一种流行观点。
C.茶叶在安史之乱前后还是一种奢侈的消费品,是一种比较昂贵而又稀缺的物品,没有普及到民间,所以作者认为这时不可能有茶马贸易。
D.中唐以后,唐朝政府向回纥、吐蕃等购买马匹,交易的方式就是以马匹折算成绢的数量,标志唐朝绢马互市开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南宋时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了宋真宗时期有关茶马贸易中比较完备的机构制度和具体规定,这是我国史料目前对茶马贸易最早的明确记录。
B.茶马贸易形成制度在宋真宗时期,朝廷正式设置估马司来主管茶马交易的事情,每年能够换马五千多匹,不过换马的物品不仅限于茶,还有布帛等物。
C.茶马互市中的标志物“马价茶”的出现表明中国历史上茶马互市的产生,能旁证该观点的是之后很多史料记载的有关茶马贸易中茶作为交易物的内容。
D.茶在宋代成为普通物品成就了茶马贸易,不过茶马贸易中茶马比价不断提升,有文字记载宋代最初一驮茶可以换一匹马,到了南宋比价提高了数十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开边拓地的军事需要,宋神宗命令朝廷官员到蜀地,并设置茶、马两个部门进行榷茶、买马工作,这种措施后来作为一种典例延续到了南宋末年。
B.南宋时的茶马互市,市马多在西南方,马的价格高且多为劣马,这种情况受到南宋朝廷大臣的诟病、痛恨,由此使得马政弊坏,茶马互市也每况愈下。
C.茶马互市不仅在宋代起到积极作用,也影响到了明清时期,如为了便于运输而产生于宋代的湖南安化等地的茶砖,数百年来一直是畅销边茶的品种之一。
D.茶马互市是利大于弊的,虽然有着不平等交易的阴影,但毕竟对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端午节缘何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

①端午是原生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端午节就传播出去,成为一个东亚、东南亚多国共享的区域性国际节日。在今天,欧美国家和地区,每年与中国同步共度端午佳节,也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可以说,端午节的输入国与原生国一起,共同参与了端午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共同促进了端午节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并实现了端午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共生共享。

②以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两项节俗活动吃粽子和赛龙舟为例。曾几何时,对大多数外国人来说粽子还是一种奇怪的食物,而现在,粽子已走出中国,闯荡世界。从制作成分到包装形式,海外的粽子与中国的粽子可谓大相径庭,而不同特色的粽子恰恰就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融会贯通的一个最佳体现。再说龙舟赛,这项端午节俗活动已在不少欧美国家落北生根。在德国,端午举行龙舟赛已经有20年的历史,俄罗斯也有自己的端午龙舟赛。在美国,已有数百只龙舟队。哈德逊河上的龙舟比赛,已成为纽约华人社区每年最盛大的活动。

③首先,端午节世界文化遗产的属性,决定了其应当全球共享。2009年,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中国端午节重大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由此,也确定了端午节由中国原生,到多国共生,再到人类共享的文化功能属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走深走实,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全人类的共同福祉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成为时代需要。

④其次,端午节蕴藏的文化精神,具有全球共享的重要价值。端午文化,讲究天人协调、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谐共生,体现着人们对于吉祥平安的美好诉求。一方面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的要求行事,在阴阳转换、气候物候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止声色,薄滋味,节嗜欲,定心气”,与天时相适应;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挂菖蒲、洗菖蒲浴、戴长命索、做艾虎、龙舟竞渡等诸多习俗,保健卫生,延年益寿,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这样的文化精神和理想诉求,在生态环境恶化、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的当下,尤其具有现实作用和意义。

⑤再次,端午文化,已是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民粹主义等各种挑战不断,“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言行,只会将世界引入歧途。不同文明实现和合共生,才是世界应有图景。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的智慧和担当,为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海纳百川、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理念,为文明和谐相处提供独特的思想启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端午文化的海外影响越来越大,就是一个典型的实证。随着文明互鉴交融的更加深入,世界文明百花园将更加繁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必将照进世界更加美好的现实。

(摘自《东方时评》,2019年6月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是原生于中国的传统节日,随着当今中国的开放与发展逐渐向国外传播,实现区域共享。
B.“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走深走实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更多中国智慧的前提条件。
C.端午文化体现人们对于吉祥平安的美好诉求,天人协调、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谐共生是其精神。
D.如今端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因此端午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内容。【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以吃粽子和赛龙舟为例,证明当今已实现了端午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共生共享。
B.第④段从遵循自然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两方面来论证端午文化精神具有全球共享的价值。
C.文章对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和应有图景进行论证分析,突出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性。
D.文章主体部分层层递进,从多角度逐层深入地剖析了端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的原因。【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特色的粽子体现了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体现了中外共同参与端午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B.端午节具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属性,决定了其应当全球共享,中华文化必将成为当今时代之需。
C.当下的世界生态环境恶化,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端午文化便成为多数国家的期望和必然诉求。
D.端午文化在海外影响越来越大,证明中华文明为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命的滋味
①几年前的一个夜里,我走在马路上,路边停满了车,走着走着,一只,两只,几只小猫从车底跑出来,似乎想跟我玩。我朝它们走去,才看见猫妈妈紧张地看着这几只小猫,更紧张地看着我。这一家人在城市里流浪,它们会幸福吗?
②更早几年,还在学校,夜里我们骑着车,经过学校里的小河,一只猫妈妈带着自己的几只小猫正在行进的途中,它们大概是搬家了,顺着铁栅栏往校墙外走。见到我们,猫妈妈加快了步伐,一溜烟消失了,小猫也紧紧跟随,但还是有一个落下了,嗷嗷地叫唤。同学想把小猫抱走,我说,一会它妈妈会来找它的,我只是这么说。它们最后团聚了么?
③前几天,我们去一处废弃的厂房考察,天气已经变凉,我们穿着厚厚的衣服小心翼翼地穿过铁丝网,来到一片荒废的建筑里。厂房里的机器早已搬空,玻璃都被敲碎,剪断的铁丝电线从高高的房梁上垂下。地面上堆放着杂物,墙上留下了涂鸦,有个地方写着:“阿凡提到此一游”。同事拽着我,感觉很害怕,说如果天再暗一点,真的像电影里的绑架现场。这是被城市遗忘的地方,曾经机器轰鸣,而在我们的眼里,未来它将熙熙攘攘。而今它仍然具有生命力,厂房的东侧空地长满了树木和没膝的杂草,周边的水泥地上长出了许多的野草。只是这生命不被承认,迟早有一天它们要接受割除和改造,成为与一片欣欣向荣的商业所匹配的景观。
④当我们准备离开时,我受好奇心驱使,来到一间小屋,想看墙上还未揭掉的字纸,却在地上,一处辨不清是毛毯还是沙发皮套的堆放物里,发现四只团在一起的小黑狗,它们的身体半截盖在被子之下,虽然简陋,却能给它们足够的温暖。离开之后,我们沿着马路继续考察,一只母柴狗甩着奶子穿过花坛,遥遥地看了我们一眼。厂房已经荒废多年,沿着马路的一边为了美观故意刷上了明亮的漆色,我曾预想会在那里遇到流浪汉,却发现那里有狗的一家。它们会不会饿肚子,小狗长大之后,会继续流浪吗?
⑤不得不承认,这些疑问其实包含了作为人的我的自我关怀。生而为人,我们为生命赋予了重重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会为自己庆生,为亲友厚葬,我们设计并遵守种种制度和规则,并且一生都在理性和非理性、守序和失序之间挣扎。然而在人群之外,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生命简单而野蛮。一只小猫从无到有,从一团肉泥成长为捕食能手。一只从未受过宠爱的流浪狗照例每天觅食、哺育,却从未听说有哪只狗因为生活压力而自杀。生命脆弱,死亡的威胁从未消失过,然而这些生命却从未因为顾虑明天而自断。
⑥人生之中有许许多多无可奈何的事情,痛苦与烦恼常存,有时出自强烈的打击,有时出自难以更改的性情。幸福圆满常常难以企及,想要得不到,得到不想要,骚动的欲望更加重了不幸的感觉,记忆里的伤痕和幻想里的末日让人更容易离开现实,变得像亡命之徒,与自己作着旷日持久的追逃噩梦。然而在计算收入和个人颜面的房间之外,世界以无比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生灵,让它生,让它快活,让它以本能延续自己,而非用道德和律法、成文和不成文的规矩裁定它的本质,羁押它的未来。
⑦当有一天,我们迎来了死亡。人生中曾有的痛苦喜乐也随我们一同死亡。生命中的各种滋味与我们同生同死,并且,因为苦,我们识别出了甜,因为甜,我们识别出了苦——残缺与完美,虚浮与实在,与我们同生同死,并因为我们身处其中一端,我们也同时拥有了另一端。
【小题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⑤段中划线句的含意。
生而为人,我们为生命赋予了重重的意义和价值。
【小题2】第⑥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第⑤段中“不得不承认,这些疑问其实包含了作为人的我的自我关怀”句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