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顾琮宇方用,满洲正白旗人。习农兵书算,不屑章句之学。圣祖开算学,公得与焉。议叙得吏部员外郎。世宗登基,稽核财赋,以公领职。有书吏行贿某官某官首之于总理局务怡亲王王命公审理吏狡诋公笞之同官忌公者诬公欲杀吏以灭口。王疑公亦受贿,遂奏劾公,交刑部一并严讯。吏证公无丝毫染,公得无罪。出为河南观风正俗使。当是时,有奏豫省岁荒者,世宗命山东运米十万石为赈济。总督田文镜讳灾,以为岁熟,民无需米,仍令运官带回。公争曰:“此时民未必不需米。就使不需,然既已运来,留存州县仓中,以有备无患之义。若仍令运回,则脚运船费,仍取诸民,民何以堪?且王者有分土,无分民,豫省官民即山东官民。为臣子者,当同心心共济,不必自分区域,粉饰太平,以希恩宠。”田滋不悦,密奏公倨傲,气凌其上。世宗问公,公曰:观察为钦差官,与督抚平行,无所为上也。既无上下,臣何凌灭之有。”世宗笑。公任山东总河时,前任完颜伟奉召还京,未行而病笃,意欲出署调养。公力止之,曰:“吾与君同事君父,即兄弟也。弟尚在,兄何忧?”凡一切汤药便旋事,皆公亲自料理。不顷刻高。完公殁后事宜,公一力周旋,护送还其里第。后巡漕御史伊灵阿在寓亦病故,公亦典质衣物,为治其丧如送完公时。公虽刚正孤傲,百折不回,有“顾铁牛”之称,性耽花竹,左右侍立校尉、千总皆清俊少年。浙江总督***局务怡亲王/王命公审理吏/狡诋公笞之/同官忌公者诬公/欲杀吏以灭口/【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白旗,满洲八旗之一,八旗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的重要形式。
B.圣祖,是康熙皇帝的庙号,庙号是古代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钦差官,官名由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出外办理重大事件,均由重臣担任。
D.总督,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管辖一省或多省,负责辖区内的军政事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琮不喜欢儒家学问,但喜欢农兵书算等技艺。他在康熙皇帝开设的算学馆学习,因成绩优秀而任命为吏部员外郎。
B.顾琮为民着想。在担任河南观风正俗使期间,在处理赈灾粮的问题上,坚持不加重百姓负担,和总督田文镜产生了矛盾。
C.顾琮待人古道热肠。他担任山东总河时,朋友完颜伟得了重病,他悉心照顾,直到其去世,还典当衣服为其料理后事。
D.顾琮喜好风雅。他虽不是科举出身刚直孤傲但经常准备一些品质优良的文房用具,赠送给善于诗文创作的属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仍令运回,则脚运船费,仍取诸民,民何以堪?
(2)完公殁后事宜,公一力周旋,护送还其里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7 12:28: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禧,字冰叔,宁都人。父兆凤,诸生。明亡,号哭不食,翦发为头陀,隐居翠微峰,名其堂为易堂,旋卒。
禧儿时嗜古,论史斩斩见识议。年十一,补县学生。与兄际瑞、弟礼,及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同邑 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为易堂学。皆躬耕自食,切劘读书,“三魏”之名遍海内。禧束身砥行,才学尤高。门前有池,颜其居曰勺庭,学者称勺庭先生。性仁厚,宽以接物,不记人过。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然多奇气,论事每纵横排奡,倒注不穷。事会盘错,指画灼有经纬。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而后验者十尝八九。流贼起,承平久,人不知兵,且谓寇远猝难及。禧独忧之,移家山中。山距城四十里,四面削起百馀丈。中径坼,自山根至顶若斧劈然。缘坼凿磴道梯而登,因置闸为守望。士友稍稍依之。后数年,宁都被寇,翠微峰独完。
喜读史,尤好左氏传及苏洵文。其为文凌厉雄杰。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激,摹画淋漓。年四十,乃出游。於苏州交徐枋、金俊明,杭州交汪沨,常熟交顾祖禹,常州交恽日初、杨瑀,皆遗民也。当是时,谢文洊讲学程山,宋之盛讲学髻山,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易堂相应和。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一言辄解其纷。或讶之,禧曰:“吾每遇难言事,必积诚累时,待其精神与相贯注,夫然后言。”
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辞。有司催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医。巡抚舁验之,禧蒙被卧称疾笃,乃放归。后二年卒,年五十七。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文苑》,有删改)
(注)①头陀:僧人。②切劘(mó):切磋相正。③排奡(ào):刚劲有力。④悬策:预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史斩斩见识议   斩斩:斩钉截铁的样子
B.则益感激 感激:激动
C.禧教安业之     抚:抚育
D.有司催就道 就道:动身上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文凌厉雄杰    余嘉能行古道
B.易堂独古人实学为归 无成江海
C.置闸为守望 坐法华西亭
D.禧蒙被卧称疾笃,放归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禧严于修身,注重品德修养。他为人朴素好学,待人宽厚真诚,对亡友遗孤承担起教养之责,使其能安于立业,他还善用言辞替人排忧解难,有仁者之风。
B.魏禧喜读史,善评史,从小对历史就有独到的见解,即使事情错综复杂,他也能分析得鲜明而有条理。再加上因为他有先见之明保全了翠微峰,所以名遍海内。
C.本文的第三段文字,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和侧面等角度,将魏禧颇有军事谋略的形象刻画得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D.魏禧四十岁之后才出宁都游历各地,他所结交的都是明朝遗民。康熙年间,举荐他为博学鸿儒,他以病拒辞,不肯仕清,可见他的身上有一定的遗老思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
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一言辄解其纷。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
(2)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而后验者十尝八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邻瑶岁来杀掠,成龙集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民益得尽力耕耘。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康熙六年,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岐亭故多盗,白昼行劫,莫敢谁何。成龙抚其渠彭百龄,令捕盗自赎。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馀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乃出呼役械诸盗,具狱辞,骈缚坑之,他盗皆远窜。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巡抚张朝珍举卓异

十三年,武昌知府。 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三桂散伪劄遍湖北州县,麻城、大冶、黄冈、黄安诸盗,皆倚山结寨应三桂。妖人黄金龙匿兴宁山中,谋内乱。刘君孚者,尝为成龙役,善捕盗,亦得三桂劄,与金龙等结大盗周铁爪,据曹家河以叛。朝珍以成龙旧治得民心,檄往招抚。成龙诇(注)知君孚虽反,众未合,犹豫持两端。兼程趋贼砦,距十里许止宿。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呼君孚出见,叩头受抚,降其众数千。金龙走纸棚河,与其渠邹君申往保山砦,成龙擒斩之。朝珍以闻,请复官,即黄州知府。二十三年,命成龙兼两巡抚事。未几,卒于官。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曰:" 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加太子太保。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注)诇:xiòng,侦察,刺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B.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C.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D.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制度是宋朝时期开始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B.卓异,本义杰出,出众。清制,吏部定期考核官吏,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
C.江宁,是“六代豪华”之地、“十朝京畿”要地。和金陵、建邺、建康、白下等都属于南京别称之一。清初时为江南省省府,以后直到清末一直是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驻地。
D.授、迁、署、擢、摄、赠,这些都是古代与官职任用调动有关的词语,其中“署”、“摄”都有“代理”的意思;而“赠”和“谥”一样,是朝廷在大臣死后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评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成龙直到45岁才步入仕途,但通过在罗城为官的政绩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深得百姓的拥戴。
B.在处理岐亭盗贼一事的过程中,于成龙的计谋和魄力均得到了很好地表现,可见他是一个有勇有谋之人。
C.于成龙的下属刘君孚因为吴三桂的蛊惑而叛变,于成龙充分利用叛贼内部互相猜忌的心理,趁他们狐疑之际,迫使他归降。
D.康熙皇帝巡幸至江宁,以于成龙为榜样来告诫江宁知府,并给予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的至高褒奖。
【小题4】将下面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2)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督,古代军队中官名,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明清时多为一省之最高武官。
B.老妪,妪即古代妇女的通称,老妪即是老年妇女。
C.宣宗,庙号,即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等。
D.尚书,古代官名。通常是古代中央各部的副职,位居侍郎之下。
【小题2】下列各组词语,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小题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
B.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
C.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
D.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申自然,松江人也。尝为明博士弟子,丰于财。明亡,弃制举业,散家财结客,欲有所为。未发,谋泄,有司捕得之,同坐者六七百人,皆论斩。自然已押赴西市矣,忽有从众中易之者,虽自然亦不自知其故也,于是得逸去。既亡,抵家,而其家人有七十二人,以自然为必死,皆先期缢死。

自然既坐法亡匿,家人又尽死,乃孑身走天下。然善画,以画糊其口,亦足自给。转徙至沛县。会宜兴陈昭大之叔任沛县教谕,昭大从焉。一日,见自然之画于准提庵壁间,昭大善之,叩之庵僧,而识自然。时昭大病气逆,已坐定而疾作,自然进药于昭大,服之愈。昭大德之,归谋于叔,将授自然馆。自然曰:“吾与友十二人,俱不可以俱止,吾将以画售其直,给十二人装,然后从陈子游。”约定即去。去踰月,复诣昭大曰:“彼十二人者,吾悉遣之矣。”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至踰年,而后泫然告昭大曰:“吾家贵贱七十二人,无一生者。吾尝赴西市矣,忽有易我于众中而吾不知脱我于死者之为谁也。吾于明时为博士弟子,丰于财,不忍故主之亡,破产结客,今家破身亡,终不悔。吾名自然,则自然之,不必叩吾之名若讳也。吾为松人,则松人之,不必悉吾之里邑也。”

会昭大以其叔之吏事之淮安,自然有故友居山东,招自然去,不及与昭大别,遗书昭大曰:“吾年已六十余,吾家已无人,吾亦无能为矣。吾卖画得二百金,当之宜兴,就君居以终老。”昭大志之。后一年,昭大之叔罢官归,昭大亦去沛还于宜。后二年,自然自杭城又贻昭大书曰:“吾之友陷大狱,得三千金可免死。吾卖画于杭城,几得半矣。将之金陵,脱吾友于狱,则还就予以遂终老约。”昭大又志之。未几,闻自然所谋脱狱者竟论死,已行刑,自然亦于是日扼腕死。 

(节选自《清类・义侠类》,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B.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C.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D.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市,旧时京城对死刑犯行刑的场所,古文献中“东市”也有此含义。
B.教谕,官职名称,明、清县学的教官,主管文庙祭祀、教诲生员事宜。
C.授自然馆,为宾客安排行馆,这里是指陈昭大要给申自然安置长期居所。
D.脱狱,本义越狱,文中指通过主市官员来解救犯人脱离刑狱的行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自然救亡图存,曾经死里逃生。他家资殷富,明亡之后,广疏家财,结纳豪客,事败被捕,赴死时奇迹般被顶替。
B.申自然卖画糊口,因缘际会结友。陈昭大欣赏申自然的画作,又得申自然的救助,对他感恩戴德,从而成为莫逆之交。
C.申自然重友轻财,心中常怀苦悲。与陈昭大交游前,卖画助友人,对家事先是闭口不谈,后是醉酒歌呼,都缘于亡家之痛
D.申自然屐痕处处,仗义行走天涯。他辗转山东、宜兴、杭城、金陵等地,投访故旧,替友脱狱,义行读来令人慨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发,谋泄,有司捕得之,同坐者六七百人,皆论斩。
(2)吾名自然,则自然之,不必叩吾之名若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