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吴枋曰:“陆务观言,司马温公①闻新事即录于册,且记所言之人。枋不免效颦,凡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口之所诵,心之所得,随手抄记,且曰《野乘》。”读书者当观此③。

司马温公独乐园之读书堂,文史万余卷,晨昔披阅,虽数十年,皆新如未手触者。每岁以上伏及重阳日,视天气清明,设几案于当日所,侧群书其上,以暴其脑①。所以年月虽深,终不损动。至启卷,先视几案净洁,籍以茵褥,然后敢启。或欲行,即承以方版,非唯免手汗渍及,亦恐触动其脑。每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复以次指面捻而挟过。又尝撰《资治通鉴》,卷数繁漫,颠倒涂抹,率无一字及草,其精谨如此。吴生曰:此所以为温公也,读书者当观此。

(选自吴应箕《读书止观录》)

(注)① 司马温公 :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②脑:今称书脊,旧称书脑。③读书者当观此:读书的人应从这里得到启迪

【小题1】“效颦”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司马温公“欲行,即承(书)以方版”的原因是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两段文字结尾处各有一句“读书者当观此”,其中的“此”分别是指:(1)____(2)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3 09:3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方孝儒 《逊志斋集·吴士》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谈必推孙吴 推:推崇
B.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 将:让……为将
C.月靡粟万计 靡:倒下
D.士及麾下遁去     遁:逃跑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募兵于钱塘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B.缚至辕门诛之 及其所之既倦  (《兰亭集序》)
C.战而不知兵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D.未尝能将兵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吴士迎合张士诚欲夺天下的心理,请命统兵收复中原,实际上他只会结党营私,挥霍享乐,虽临阵脱逃也没免掉一死。
B.吴士善谈用兵之法,愿辅佐张士诚称霸天下,但他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又缺乏组织才能,最后身败名裂。
C.吴士自恃才高,纵论天下形势,深得张士诚重用,但他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得强兵用兵,一战即溃,自己也被俘被杀。
D.吴士只会自夸,利欲熏心,骗得张士诚信任,但他既不善用人又不善用兵,一上战场就逃跑,“与国朝争雄”的计划成了泡影。
【小题4】根据原文内容,翻译下列句子:
(1)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
(2)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大西洋

(明)沈德符

①利玛窦字西泰,以入贡至,因留不去。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往时予游京师,曾与卜邻,果异人也。

②初来即寓香山岙,学华言读华书者凡二十年,至京,已斑白矣。入都时在今上庚子年,途经天津,为税监马堂所谁何,尽留其未名之宝,仅以天主像及天主母像为献。礼部以所称大西洋,为《会典》所不载,难比客部久贡诸夷,姑量赏遣还。上不听,俾从便僦居

③玛窦自云:其国名欧罗巴,去中国不知几千万里,今琐里诸国,亦称西洋,与中国附近,列于职贡,而实非也。今中土士人授其学者遍宇内,而金陵尤甚。盖天主之教,自是西方一种,释氏所云旁门外道,亦自奇快动人。若以为窥伺中华,以待风尘之警,失之远矣。

(注释)①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传教士,明朝万历十年来到中国,后因病卒于北京。②《会典》:朝廷职掌制度的书。③琐里:古代南洋群岛上的一个小国名。④西洋:当时将南海以西沿海各地都称为“西洋”。⑤风尘之警:军事行动。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至京 (2)若以为窥伺中华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曾与卜邻
A.选择邻居   B.寻找住所   C.占卜验证   D.询问邻居
(2)为税监马堂所谁何
A.斥责   B.盘问   C.何人所为   D.呵护何人
【小题3】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B.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C.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D.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小题4】将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5】根据文中内容推测,利玛窦是意大利人,为何称自己来自大西洋?
【小题6】根据第③段内容,概括利玛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道旁有甫田,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田且甫矣,数息而后一锄,将终岁无能为乎!”农夫闻之,招行者曰:“余将老于农矣予,而予莫知所以耕,子盍示我以耕之道乎?”行者于是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而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耕曷难乎?子之速耕者,殆难也。夫子一息而数锄,则作者常少,而辍者常多;余数息而一锄,则作者常多,而辍者常少。以其所常多者,较其所常少者,以其所常少者,较其所常多者,孰为速而孰为迟乎?孰为逸而孰为劳乎?”行者服而退。

【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而”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  而:才
B.余将老于农矣予,而予莫知所以耕  而:可是
C.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而:就
D.行者服而退     而:却
【小题2】对划线句“予莫知所以耕,子盍示我以耕之道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看吗?
B.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要是不服气就展示给我看看。
C.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要不要我把方法给你展示一下?
D.你并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耕田,你要不要我示范给你看一看?
【小题3】分析行者对于农夫“数息而后一锄”的认识先后有什么变化?
【小题4】判断“甚矣,农之惰也!”的句式特点。
【小题5】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 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明代弘治年间,鞑靼屡扰,西北边境多有战事。李梦阳前线犒军,有感而发。
①弢:装箭的袋子。②飞挽: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世称“郭汾阳”。
【小题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了诗人登临眺望的地点和时节。水绕边墙,秋雁南飞,扣题的同时也使诗的境界愈见空阔、苍凉。
B.颔联上句描写了作者跨过壕沟追逐野马的场景,表明作者想加入到队伍中,以实现其保国安民的崇高理想。
C.颈联描写了尘土飞扬的黄河渡口和冷月高挂的战场,战前准备的繁忙和战场的冷寂对比,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D.尾联直抒胸臆,着重表达了对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的朔方节度使、封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的敬仰之情。
E. 全诗紧扣诗题“秋望”二字落笔。诗中之景,无不是“望”中所见,无不透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
【小题2】本诗是一首边塞诗,作品中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