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珪,字君璋,广平人,少简重。至元十四年,世祖召见,命侍左右,授后卫经历。十七年,从上都,受命取御药于大都万岁山。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尝从同知枢密院事俺伯进西蕃铠甲,帝问其制度,元珪应对详明,帝益奇之。枢密院奏京师五卫、行省、万户府设官有差,均俸禄,给医药,设学校,置屯田,多元珪所论建。
大德元年,除吏部尚书。选曹铨注,多其乡里者,元珪力矫之。累迁工部尚书。河朔连年水旱,五谷不登,元珪言:“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宰相其言,土木之工稍为之息。六年,佥河南行中书省事。初朱清、张瑄以金币赂当道,及败,具籍受赂者姓名,惟元珪一无所污。
武宗即位,由佥枢密院事拜枢密副使。诏议政中书,皆切于世务者。初,诏发军万人屯田称海,海都之乱,被俘者众。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元珪奏其事,诏赐钱赎之。帝在军中,闻元珪名,至是特加平章政事,赐白金二百五十两。
皇庆元年,出拜江浙行省左丞。江淮漕臣言:“江南殷富,盖由多匿腴田,若再行检覆之法,当益田亩累万计。”元珪曰:“江南之平,几四十年,户有定籍,田有定亩,一有动摇,其害不细。”固争月余,不能止,移疾去。复为枢密副使,召见嘉禧殿。帝曰:“卿先朝旧臣,宜在朕左右。”特加荣禄大夫,赐钞五千缗,貂裘二袭。元珪奏曰:“今经理江淮田亩,以增多为能,有司头会箕敛,俾元元之民困苦日甚,臣恐变生不测,非国之福也。”
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元珪以年老致仕。至治三年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幸上都 幸:帝王亲临(某处)
B.多私其乡里者 私:偏袒
C.宰相韪其言   韪:(认为)不对
D.第以增多为能 第:只管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吴元珪关心人民疾苦一组是(  )
①元珪力矫之②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③惟元珪一无所污
④元珪奏其事,诏赐钱赎之⑤固争月余 ⑥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
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④⑥
【小题3】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 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B.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C.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D.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元珪认真执行皇帝的命令。有一次接到取御药的命令后,他乘坐驿车,不到一个昼夜就从大都万岁山把药取回了上都,使皇上感到非常意外。
B.吴元珪敢持不同意见。江淮漕运官上奏想要重新核查江南的田亩数,元珪认为江南每户都有额定的人口,田地也有额定的亩数,轻易改变会带来不小的害处。
C.吴元珪关心百姓。他上奏认为,有关部门在江淮田地的经营管理上赋税苛刻繁重,使得百姓一天比一天困苦,担心这样下去意料不到的变故可能发生。
D.吴元珪一直深受几代皇帝重用。世祖、武宗、英宗等都对他委以重任,言听计从,并多有嘉奖。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
(2)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7 10:16: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画。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行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改寿昌府判官。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累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
B.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
C.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
D.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以田地收益作为祭祀、教师薪俸及补助读书人士的开支。
B.御史,西周时设置的官职,起初专门负责监察朝廷官吏,隋以后兼负记录历史之责。
C.榷茶,旧时对茶叶的种植、交易等所实施的征税、管制、专卖等一系列的限制措施。
D.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上等称“最”,下等称“殿”,文中泛指等级的高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时,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担任寿昌府判官时,他施政得法,百姓因此得以安定。
B.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任杭州总管府推官时,为屈打成招的杨玠节平反昭雪,又释放了因持兵器自卫而被误认为谋反的十七人。
C.申屠致远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忙兀台要治弹劾他不守法的郄显等人死罪,皇帝不闻不问,致远不惧怕威胁,亲自解开刑具,释放他们。
D.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不敢前往湖广巡视,致远慨然请求前往,到任之后,屡次上书极力为陈天祥争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2)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
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
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小题2】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B.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小题4】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②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遵)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C.“丁母忧”也称“丁外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杨朵儿只,河西宁夏人。事仁宗于藩邸,甚见倚重。仁宗始总大政,执误国者,将尽按诛之,朵儿只曰:“为政而尚杀,非帝王治也。”帝感其言,特诛其尤者,民大悦服。
帝宴闲时,群臣侍坐者,或言笑逾度,帝见其正色,为之改容。有犯法者,虽贵幸无所容贷。怨者因共谮之,帝知之深,谮不得行。中书平章政事张闾以妻病,谒告归江南,夺民河渡地。朵儿只以失大体,劾罢之。江东、西奉使斡来不称职,权臣匿其奸,冀不问,朵儿只劾而杖之,斡来愧死。时位一品者,多乘间邀王爵、赠先世。或谓朵儿只眷倚方重,苟言之,当可得也,朵儿只曰:“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迁中政院使。未几,为权臣铁木迭儿所害而死,年四十二。
初,武宗崩,皇太后在兴圣宫,铁木迭儿为丞相,逾月,仁宗即位,因遂相之。上都富民张弼杀人系狱,朵儿只廉得其所受弼赃巨万万,大奴犹数千,使御史徐元素按得实,入奏。帝震怒,有诏逮问,铁木迭儿逃匿,朵儿只持之急,徽政近臣以太后旨,召朵儿只至宫门,责以违旨意者。帝仁孝,恐诚出太后意,不忍重伤咈之,但罢其相位。仁宗崩,铁木迭儿复相,乃宣太后旨,召萧拜住、朵儿只至徽政院,责以前违太后旨之罪。朵儿只曰:“中丞之职,恨不即斩汝,以谢天下。果违太后旨,汝岂有今日耶!”铁木迭儿又引同时为御史者二人,证成其狱。未几,称旨执朵儿只,载诸国门之外,与萧拜住俱见杀。是日,风沙晦冥,都人汹惧,道路相视以目。
(选自《元史·列传六十六》
注释①廉得:查访。②咈:违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B.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C.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D.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武宗”,是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王公大臣等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褒或贬的称号。
B.爵,即爵位,一般由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进行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崩,古代天子死称“崩”;而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称“死”,这也是古代等级制度的反映。
D.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自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专门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朵儿只深谙政事。他认为处理政事,崇尚杀戮,不是帝王治国之法,仁宗接受了他的建议,只杀了罪大恶极者,百姓信服。
B.朵儿只执法严明。张间掠夺百姓土地,朵儿以有失大体之罪,罢免了他;斡来不称职,朵儿对他处以杖刑,使其羞愧而死。
C.朵儿只严于律己。他不乘机邀王爵,因为他自认为蒙受恩遇,常担心不能称职,不敢奢求什么,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D.朵儿只不畏权贵。他查实丞相受贿且数额巨大后,便下令去搜捕铁木迭儿,终因太后干预的缘故,只是罢免了他的相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侍坐者,或言笑逾度,帝见其正色,为之改容。
(2)中丞之职,恨不即斩汝,以谢天下。果违太后旨,汝岂有今日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末)名士李国维、薛玄,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三年,朝廷授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韵一项是   (   )
A.许/蔡/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B.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C.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D.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向帖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经史,我国古代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经部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部书,通称“五经”;史部则包括各类历史书和法典、职官、地理、时令等方面的书。
B.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C.颜子,是孔子的弟子颜回,颜回非常贤良,品德高尚,曾受到孔子的赞赏,后人以颜子代指有良好品行的人,文中即为此义。
D.“忠定”是陈祐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中“忠定”是对陈祐的一种赞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祐礼贤下士,虚心求教。他到任河南府总管的当天,就去拜访金朝末年的名士李国维、薛玄,向他们询问治理政事的方法。
B.陈祐为民着想,敢于担当。他任南京路治中时,当地发生蝗灾,因担心捕蝗损坏成熟的庄稼,他令先收庄稼后捕蝗,有人反对这样做,他说,为百姓利益获罪也甘心。
C.陈祐治政有方,受到敬仰。卫辉路是一个难以治理的地方,陈祐担任卫辉路总管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他离职后,百姓为他立碑颂德。
D.陈祐为官公正,震慑了官吏。他任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时,节属官员多惊慌失措,他告诉官吏们,不必惊慌,他会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因此官员们严于律己,不敢违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
(2)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