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珪,字君璋,广平人,少简重。至元十四年,世祖召见,命侍左右,授后卫经历。十七年,从上都,受命取御药于大都万岁山。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尝从同知枢密院事俺伯进西蕃铠甲,帝问其制度,元珪应对详明,帝益奇之。枢密院奏京师五卫、行省、万户府设官有差,均俸禄,给医药,设学校,置屯田,多元珪所论建。
大德元年,除吏部尚书。选曹铨注,多其乡里者,元珪力矫之。累迁工部尚书。河朔连年水旱,五谷不登,元珪言:“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宰相其言,土木之工稍为之息。六年,佥河南行中书省事。初朱清、张瑄以金币赂当道,及败,具籍受赂者姓名,惟元珪一无所污。
武宗即位,由佥枢密院事拜枢密副使。诏议政中书,皆切于世务者。初,诏发军万人屯田称海,海都之乱,被俘者众。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元珪奏其事,诏赐钱赎之。帝在军中,闻元珪名,至是特加平章政事,赐白金二百五十两。
皇庆元年,出拜江浙行省左丞。江淮漕臣言:“江南殷富,盖由多匿腴田,若再行检覆之法,当益田亩累万计。”元珪曰:“江南之平,几四十年,户有定籍,田有定亩,一有动摇,其害不细。”固争月余,不能止,移疾去。复为枢密副使,召见嘉禧殿。帝曰:“卿先朝旧臣,宜在朕左右。”特加荣禄大夫,赐钞五千缗,貂裘二袭。元珪奏曰:“今经理江淮田亩,以增多为能,有司头会箕敛,俾元元之民困苦日甚,臣恐变生不测,非国之福也。”
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元珪以年老致仕。至治三年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幸上都 幸:帝王亲临(某处)
B.多私其乡里者 私:偏袒
C.宰相韪其言   韪:(认为)不对
D.第以增多为能 第:只管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吴元珪关心人民疾苦一组是(  )
①元珪力矫之②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③惟元珪一无所污
④元珪奏其事,诏赐钱赎之⑤固争月余 ⑥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
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④⑥
【小题3】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 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B.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C.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D.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元珪认真执行皇帝的命令。有一次接到取御药的命令后,他乘坐驿车,不到一个昼夜就从大都万岁山把药取回了上都,使皇上感到非常意外。
B.吴元珪敢持不同意见。江淮漕运官上奏想要重新核查江南的田亩数,元珪认为江南每户都有额定的人口,田地也有额定的亩数,轻易改变会带来不小的害处。
C.吴元珪关心百姓。他上奏认为,有关部门在江淮田地的经营管理上赋税苛刻繁重,使得百姓一天比一天困苦,担心这样下去意料不到的变故可能发生。
D.吴元珪一直深受几代皇帝重用。世祖、武宗、英宗等都对他委以重任,言听计从,并多有嘉奖。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
(2)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7 10:16: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④缗:成串的钱。
【小题1】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B.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C.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D.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是(    )
A.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B.“朔”指农历每月十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
C.黍,五谷之一。关于五谷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稻、黍、稷(粟)、麦、菽(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大麻)、黍、稷、麦、菽。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因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区在南方,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后用五谷作为粮食的泛称,或择其一二代指粮食。
D..古代穿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每一千个为一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直直地站立,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2)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进 ,保定曲阳人。幼隶军籍,初从万户张柔屯杞之三叉口,时荆山之西九十里曰龙冈者,宋境也。岁庚戌春,张柔引兵筑堡冈上。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戊午,元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道兵之骁勇者从,遂命进为总把。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冬十一月,至定远七十关,其关上下皆筑连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环堡东流。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是夜二鼓,天泽遣进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备,攻之,脱门枢而入者二十人。守门者觉,拔刀拒之,进被伤,不以为病。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度。进以功受上赏。
己未春二月,天泽兵至行在所,围合州钓鱼山寨。夏五月,宋军由嘉陵江以舟师来援,始大战三槽山西。帝立马东山,拥兵二万,夹江而阵,天泽乃号令于众曰:“听吾鼓,视吾旗,无少怠也。”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八月,又战浮图关,前后凡五战,皆以功受上赏。
世祖即位,入为侍卫亲军。中统二年,宣授总把,赐银符。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进与力战,众寡不敌,军溃,进被擒。从至掺八里,遁还。二十五年,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明年,改授左翼屯田万户。元贞元年春,卒。
(选自《元史·李进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B.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C.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D.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庚戌,是干支纪年,在古代还有用年号纪年的,如文中的“中统”与“元贞”。
B.百户,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长,隶属于千户。
C.二鼓,即二更,我国古代有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的。《孔雀东南飞》中有“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诗句。五更,即丑时,相当于现在的3点到5点。
D.行在所,又叫“行在”,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进跟随张柔,初建军功。张柔引兵与察罕率领的水军在淮河交战,李进率兵辗转作战,夺取宋军大舰,因战功升为百户。
B.李进担任总把,有智有勇。李进被史天泽封为总把,跟从作战,在七十关趁夜袭击宋营,受伤也不在意,最终取胜。
C.李进作战勇猛,屡次受赏。皇帝亲临前线,李进因交战时表现突出,被赐锦衣、名马;在浮图关作战,李进被赏赐五次。
D.李进被俘逃回,仍受信任。李进在洪水山与敌人作战,寡不敌众,兵败被擒,行至掺八里逃回,仍接连被授官职。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
(2)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同恕,字宽甫,其先太原人。家世业儒,同居二百口,无间言。恕安静端凝,羁卵如成人,从乡先生学,日记数千言。年十三,魁乡校。至元间,朝廷始分六部,选名士为吏属以恕贡礼曹,辞不行。仁宗践阼,即其家拜国子司业,使三召,不起。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请即奉元置鲁斋书院,中书奏恕领教事,制可之。先后来学者殆千数。延祐设科,恕主乡试,人服其公。六年,以奉议大夫、太子左赞善召,入见东宫,赐酒慰问。明年春,英宗继统,以疾归。恕自京还,家居十三年,家无儋石之储,而聚书数万卷,扁所居曰榘庵。恕性整洁,平居虽大暑,不去冠带。缙绅望之若景星麟凤,乡里称为先生而不姓。时萧溪居南山下,亦以道高当世,入城府,必主恕家,士论称之回“萧同”。恕之学,由上溯孔、孟,务贯浃事理,以利于行。教人曲为开导,使得趣向之正。母张夫人卒,事异母如事所生。父丧,哀毁致目疾,时祀斋角详至。尝曰:“养生有不备,事犹可复,追远有不诚,是诬神也,可逭罪乎!”与人交,虽外无适莫,而中有绳尺,里人借骡而死,偿其直,不受,曰:“物之数也,何以偿为!”至顺二年卒,年七十八。制赠翰林直学士,封京兆郡侯,谥文贞。恕弟子第五居仁,弱冠从恕受学。博通经史作字必楷躬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游其门者不惟学明而行加修焉宏度雅量,能容人所不能容。尝遇有窃其桑者,辄避之,乡里高其行义,率多化服。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八十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博通经史/作字必楷/躬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游/其门者/不惟学明/而行加修焉/
B.博通经史/作字必楷/躬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游其门者/不惟学明/而行加修焉/
C.博通经史作字/必楷/躬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游其门者/不惟学明/而行加修焉/
D.博通经史/作字必楷/躬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游其门者/不惟学明/而行加修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至元,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时期,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时期获得举人功名的士子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
C.缙绅,原先指旧时官宦插笏板于衣带的装束,后来是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的代称。
D.程、朱,指“二程”和朱熹,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后人常用“程朱”代指理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恕无意为官,屡召不就。同恕年少时就闻名乡里,朝廷选拔他到礼部任职,被他拒绝;后来,仁宗又多次征召他,他也没有赴任。
B.同恕学识广博,授课育人。同恕与同乡一起学习时,每日能记诵很多内容;作为老师,他博学善教,传授知识并引导学生走上正途。
C.同恕待亲恭顺,为人至孝。同恕侍奉继母十分孝顺;他的父亲去世后,同恕悲伤过度导致眼疾,但他仍严肃认真地完成祭祀斋戒事宜。
D.同恕品德高尚,受人爱戴。他主持延祐年间一次乡试,人人佩服他的公正;辞官后,乡人尊称他为先生,并将他和名士萧溪相提并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居十三年,家无儋石之储,而聚书数万卷,扁所居曰榘庵。
(2)里人借骡而死,偿其直,不受,曰:“物之数也,何以偿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杨朵儿只,河西宁夏人。事仁宗于藩邸,甚见倚重。仁宗始总大政,执误国者,将尽按诛之,朵儿只曰:“为政而尚杀,非帝王治也。”帝感其言,特诛其尤者,民大悦服。
帝宴闲时,群臣侍坐者,或言笑逾度,帝见其正色,为之改容。有犯法者,虽贵幸无所容贷。怨者因共谮之,帝知之深,谮不得行。中书平章政事张闾以妻病,谒告归江南,夺民河渡地。朵儿只以失大体,劾罢之。江东、西奉使斡来不称职,权臣匿其奸,冀不问,朵儿只劾而杖之,斡来愧死。时位一品者,多乘间邀王爵、赠先世。或谓朵儿只眷倚方重,苟言之,当可得也,朵儿只曰:“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迁中政院使。未几,为权臣铁木迭儿所害而死,年四十二。
初,武宗崩,皇太后在兴圣宫,铁木迭儿为丞相,逾月,仁宗即位,因遂相之。上都富民张弼杀人系狱,朵儿只廉得其所受弼赃巨万万,大奴犹数千,使御史徐元素按得实,入奏。帝震怒,有诏逮问,铁木迭儿逃匿,朵儿只持之急,徽政近臣以太后旨,召朵儿只至宫门,责以违旨意者。帝仁孝,恐诚出太后意,不忍重伤咈之,但罢其相位。仁宗崩,铁木迭儿复相,乃宣太后旨,召萧拜住、朵儿只至徽政院,责以前违太后旨之罪。朵儿只曰:“中丞之职,恨不即斩汝,以谢天下。果违太后旨,汝岂有今日耶!”铁木迭儿又引同时为御史者二人,证成其狱。未几,称旨执朵儿只,载诸国门之外,与萧拜住俱见杀。是日,风沙晦冥,都人汹惧,道路相视以目。
(选自《元史·列传六十六》
注释①廉得:查访。②咈:违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B.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C.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D.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武宗”,是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王公大臣等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褒或贬的称号。
B.爵,即爵位,一般由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进行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崩,古代天子死称“崩”;而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称“死”,这也是古代等级制度的反映。
D.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自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专门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朵儿只深谙政事。他认为处理政事,崇尚杀戮,不是帝王治国之法,仁宗接受了他的建议,只杀了罪大恶极者,百姓信服。
B.朵儿只执法严明。张间掠夺百姓土地,朵儿以有失大体之罪,罢免了他;斡来不称职,朵儿对他处以杖刑,使其羞愧而死。
C.朵儿只严于律己。他不乘机邀王爵,因为他自认为蒙受恩遇,常担心不能称职,不敢奢求什么,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D.朵儿只不畏权贵。他查实丞相受贿且数额巨大后,便下令去搜捕铁木迭儿,终因太后干预的缘故,只是罢免了他的相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侍坐者,或言笑逾度,帝见其正色,为之改容。
(2)中丞之职,恨不即斩汝,以谢天下。果违太后旨,汝岂有今日耶!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文炳师侍其先生,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

庚申,世祖即位于上都,是为中统元年,命文炳宣慰燕南诸道。还奏曰:“人久弛纵,一旦束以法,不可。危疑者尚多,宜赦天下,与之更始。”世祖从之,反侧者遂安。二年,擢山东东路宣抚使。方就道,会立侍卫亲军,帝曰:“亲军非文炳难任。”即遥授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佩金虎符

三年,李璮反济南。璮剧贼,善用兵。文炳会诸军围之,璮不得遁。久之,贼势日蹙,文炳曰:“穷寇可以计擒。”乃抵城下,呼璮将田都帅者曰:“反者璮耳,余来即吾人,毋自取死也。”田缒城降。田,璮之爱将,既降,众遂乱,禽璮以献。璮伏诛,山东犹未靖,以文炳为山东东路经略使,率亲军以行。文炳至益都,留兵于外,从数骑衣冠而入。召璮故将吏立之庭,曰:“璮已诛死,汝皆为王民。天子至仁圣,遣经略使抚汝,当相安毋惧。经略使得便宜除拟将吏,汝等勉取金银符,经略使不敢格上命不予有功者。”所部大悦,山东以安。

十五年夏,文炳有疾,奏请解机务,诏曰:“大都暑炽,非病者宜,卿可来此,固当愈。”文炳至上都,帝曰:“卿固忠孝,是不足行也。枢密事重,以卿佥书枢密院事,中书左丞如故。”文炳,不许。八月天寿节,礼成赐宴,帝命坐文炳上坐,谕宗室大臣曰:“董文炳,功臣也,理当坐是。”每尚食,上食辄辍赐文炳。是夜,文炳疾复作,敕赐御医日来诊视。九月十三日,疾笃,洗沐坐,召文忠等曰:“吾不为国死边,今至此,命也。愿董氏世有男能骑马者,勉力报国,吾死瞑目矣。”言毕,就枕卒。帝闻,悼痛良久。

(选自《元史·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三》,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抱求署字     案:案卷
B.人久弛纵,一旦束以法   遽:立即
C.文炳辞,不许     辞:推辞
D.吾不为国死边   恨:怨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文炳明于听断,恩济威
勇气闻于诸侯
B.乃以文炳为山东东路经略使
公子自骄而功之
C.疾笃,洗沐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
D.则吾死瞑目矣
不可,因而刺杀之
【小题3】下列对于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未:是指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俗称“一甲子”,周而复始,循环记录。下文的“庚申”“中统”也是干支纪年。
B.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山东”之“山”,不同时代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区域也不尽相同。
C.虎符: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D.宗室:对君主父系男性血亲的称呼。历代皇族称宗室,通常以与皇帝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历代就此规定不一。历代均专设官衙来主管宗室事务,如“大宗伯”、“宗正”、“宗正寺”、“宗人府”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文炳初为官时,因其年轻,同事都轻视他,但董文炳为官有术,恩威兼施,很短时间就让官府中的人都敬畏他。
B.中统元年,世祖命董文炳抚慰燕南各道,他建议世祖应当大赦天下,给那些危险的、有疑心的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C.李璮在济南反叛,董文炳会合各路军队进行围困,劝降大将田都帅,并活捉李璮;又率亲军安抚百姓,山东得以安宁。
D.董文炳有病上奏请求解除军政要职,世祖没有同意,并接来上都治疗。后来文炳病情复发,世祖又让御医每天来给他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