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侯益,汾州平遥人。唐光化中,李克用据太原,益以拳勇隶麾下。后唐明宗立,益面缚请罪,明宗曰:“尔尽忠节,又何罪也?”晋初,范延光反大名,张从宾据河阳为声援。晋祖召益谓曰:“宗社危若缀旒,卿能为朕死耶?”益日:“愿假锐卒五千人,破贼必矣。”益率禁兵数千人次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亲鼓士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晋祖大喜,拜河阳三城节度。契丹入汴,益率僚属归京师,诣契丹主,自陈不预北伐之谋。契丹授以凤翔节度。汉祖即位,加侍中。益自以尝受契丹命,闻汉兵入洛,忧之,浚城隍为备。孟昶遣益所亲王处回赍书招益,复遣绵州刺史吴崇恽厚遗之。益遂与其子归蜀。汉祖知其事,遣王景崇率禁军数千,倍道趋岐下,召益入朝。时汉祖已不豫,召至卧内,谓之曰:“侯益貌顺朝廷,心怀携贰。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益惧,即谋入朝。会闻汉祖崩,景崇欲诛益。从事程渥,景崇里人也。益因遣之说景崇曰:“君致位通显,亦可少知止足,何必怀祸人之心,为已甚之事乎?况侯君亲戚爪牙甚众,事若妄发,祸亦旋踵至矣。”景崇怒曰:“子去,勿为游说,吾将族尔。”益知不用渥言,即率数十骑奔入朝。隐帝遣侍臣问益结连蜀军之由,益对曰:“臣欲诱之出关,掩杀之耳。”益厚赂史弘肇辈,言景崇之横恣。诸权贵深庇护之,乃授以开封尹兼中书令。景崇闻之,遂据城叛。显德元年冬,告老,以本官致仕归洛。太祖即位,以耆旧厚待之。乾德初,郊祀,礼与丞相等。三年,卒,年八十,中书令。

(节选自《宋史·侯益传》)

[注]①缀旒:比喻君主被臣下挟持,大权旁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益率禁兵数千人次/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亲鼓/士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
B.益率禁兵数千人/次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亲鼓士/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
C.益率禁兵数千人次/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亲鼓士/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
D.益率禁兵数千人/次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亲鼓/士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古代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常发生争端。
B.兼,兼任职务。义同假,代、摄等。如《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C.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盖指官员辞职归家。古代还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D.赠,即追赠,也叫追封,追晋,古代指朝廷对有功之臣死后授予某种官职、称号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益勇猛善战,深受器重。晋初范延光,张从宾反叛,形势危急,他率领几千士兵在汜水打败张从宾一万多人的军队。
B.侯益巧言能辩,善于掩饰。隐帝派遣侍臣问他暗中联结蜀军之事,他以引诱蜀军出关然后加以消灭为借口,替自己开脱。
C.侯益审时度势,明哲保身。他投奔李克用后又归降唐明宗;在汉担任侍中,蜀主孟昶先派人送礼后派人招降,他又归附蜀。
D.侯益富有心机,左右逢源。王景崇要杀他,他派景崇的同乡去游说;游说不成就贿赂权贵,设法逼反景崇,解除了危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益自以尝受契丹命,闻汉兵人洛,忧之,浚城隍为备。
(2)景崇怒曰:“子去,勿为游说,吾将族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4:37: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勾涛,字景山,成都新繁人。登崇宁二年进士第。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夔兵素单弱,宣司檄佑恭捍御,涛帅黔兵佐之,贼溃去。七年,迁右司郎官兼校正。时沿边久宿兵,江、浙罢于馈饷,荆、襄、淮、楚多旷土,涛因进羊祜屯田故事,事下诸大将,于是边方议行屯田。淮西都统制刘光世乞罢,丞相张浚欲以吕祉代之,涛谓:"祉疏庸浅谋,必败事,莫若就择将士素所推服者用之。"浚不纳,祉至,果以轻易失士心,未几,郦琼叛,祉死于乱。浚闻之,夜半召涛愧谢。时帝驻跸建康,欲亟还临安。川、陕宣抚使吴玠言都转运使李迨朘刻赏格,迨亦奏玠苛费,帝以问涛。涛曰:"玠忠在西蜀,纵费,宁可核?第移迨他路可尔。"帝然之。八年,除史馆修撰。重修《哲宗实录》,帝谕之曰:"昭慈圣献皇后病革,朕流涕问所欲言,后怆然谓朕曰:'吾逮事宣仁圣烈皇后,见其任贤使能,约己便民,忧勤宗社,古今母后无与为比。不幸奸邪罔上,史官蔡卞等同恶相济,造谤史以损圣德,谁不切齿!朕痛念遗训,未尝一日辄忘,今以命卿。"六月,《实录》成。复修《徽宗实录》,丞相赵鼎谕旨宜婉辞纪载。涛曰:"崇宁、大观大臣误国,以稔今祸,藉有隐讳,如天下野史何?"七月,除给事中。秦桧尝令人谕意,欲与共政,涛以书谢之。桧讽言劾之,不报。俄以疾卒,年五十九。遗表闻,帝震悼。涛风貌伟然,颇以忠亮自许。国有大议,帝必委心延访,往复酬诘,率下数刻始罢。料边情如在目前,知名之士多所荐进。有文集十卷,奏议十卷。

(节选自《宋史·勾涛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
B.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
C.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
D.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B.驻跸: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或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也泛指跟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
C.宗社:宗庙和社稷。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社稷分别是谷神和土神。宗社、社稷都可代表国家。
D.漏: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如“ 铜壶滴漏”(亦称“铜壶刻漏"),“漏尽更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勾涛关心民疾,减轻百姓负担。当时沿边防线长久驻扎军队,江、浙人民疲于军队的供给,他于是进言实行屯田制,有效改善了民生。
B.勾涛善于明察,具有先见之明。他反对承相张凌派吕祉去代替刘世光,但张凌没有采纳,结果吕祉令人大失所望,张浚为此惭愧后悔。
C.勾涛忠直诚信,保得整帝信任。他受命重修《哲宗实录》,复修《徽宗实录》:他熟悉国事,皇帝多次向他咨询,很多大臣由他推荐。
D.勾涛不畏权责,坚持自我本色。他曾拒绝赵鼎关于修史的建议,后又推辞秦桧共同掌权的意愿,秦桧示意别人弹劾他,朝廷没有答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玠忠在西蜀,纵费,宁可核?第移迨他路可尔。
(2)崇宁、大观大臣误国,以稔今祸,藉有隐讳,如天下野史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纯,字孝锡,濮州鄄城人。以荫为泉州司法参军。泉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时官于州者私与为市,价十不偿一,惟知州关詠与纯无私买,人亦莫知。后事败,狱治多相牵系,独两人无与。詠犹以不察免,且檄参对。纯愤懑,陈书使者为讼冤,詠得不坐。熙宁初,以河西令上书言政,王安石异之,引置条例司,数与论事,荐于朝,充审刑详议官。或议复肉刑,先以刖代死刑之轻者,纯言:“今盗抵死,岁不减五十,以死惧民,民常不畏,而况于刖乎?人知不死,犯者益众,是为名轻而实重也。”事遂寝。秦帅郭逵与其属王韶成讼,纯受诏推鞫,得韶罪。安石主韶,变其狱,免纯官。韩绛为相,以检详三司会计。安石再来,乃请监池州酒。久之,为大理正。上言:“朝廷非不恶告讦,而有觇事者以擿抉隐微,盖京师聚万姓,易以宿奸,于计当然,非扰人也。比来或徒隶觖望,或民相怨仇,或意冒告赏,但泛云某有罪,某知状,官不识所逮之囚,囚不省见逮之故。若许有司先计其实,而坐为欺者以诬告,当无不竟矣。”曹州民王坦避水患,以车载货入京,征商者以为匿税,纯复争之。卿杨汲奏为立异,又废于家。元祐元年,除河北转运判官。初更役书,司马光称其论议详尽,予之书曰:“足下在彼,朝廷无河北忧。”纯因建言:计其决溢之变前日不加多今日不加少然出财之司则常忧费而缓不急用财之官则宁过计而无不及,不如使之归一后如其言。“后如其言。召为刑部员外郎、大理少卿,擢侍御史。言者诋其不由科第,改右司郎中,陕西转运使。还,拜鸿胪、光禄卿,权兵部侍郎,谢病,以集贤院学士提举崇福宫,改修撰。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杜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计其决溢之变/前日不加多/今日不加少/然出财之司/则常忧费而缓/不急用财之官/则宁过计而无不及/不如使之归一
B.计其决溢之变/前日不加/多今日不加/少然出/财之司则常忧费/面缓不急用/财之官则宁过计而无不及/不如使之归一
C.计其决溢之变/前日不加/多今日不加/少然出/财之司则常忧费而缓/不急用财之官/则宁过计而无不及/不如使之归一
D.计其决溢之变/前日不加多/今日不加少/然出财之司/则常忧费而缓不急/用财之官/则宁过计而无不及/不如使之归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是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循例受封或得官,文中杜纯因恩荫而被任命为泉州司法参军。
B.刖,中国古代一种酷刑,指砍去受罚者的脚或脚趾,是文中所提到的肉刑的一种。
C.有司,古代朝廷中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文中的“有司”指受理告发事件的相关各级官员。
D.谢病,因身染疾病引退或谢绝会客,文中杜纯以病为托词减少与外界的往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纯品行端正,不谋私利。在任泉州司法参军时,州中官吏多私下与外国商人交易谋利,但他坚决不参与其中,而且从不向人标榜此事。
B.杜纯秉公执法,不惧被辞。杜绝奉诏审案,查得王韶罪名,但王安石支持王韶,翻案免去了他的官职。王安石再次当政后又将他贬为监池州酒。
C.杜纯敢于进言,具有卓识。他坚决反对恢复肉刑的提议,认为这样会增加犯罪率;他认为京城人员复杂,应允许告发,但官府理应查实案情后才能定罪。
D.杜纯才华出众,受人赏识。任河西令上书谈论政事时,受到王安石的赏识而被举荐;在任转运判官期间详论更改役法法令,受到司马光的高度肯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纯愤懑,陈书使者为讼冤,詠得不坐。
(2)曹州民王坦避水患,以车载货入京,征商者以为匿税,纯复争之。

同类题3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賜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贲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寞为继嗣者乎此患巨之但人不敢及耳光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B.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C.帝沉思久之/日/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D.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即《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待他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便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生性聪慧颖悟,不喜华靡。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获罪后,他连续上书主动承担罪责,庞籍死后他又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职尽忠。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注,字岩夫,临江新喻人。磊落有大志,尤喜言兵。举进士,摄广州番禺令。侬智高围州数月,方舟数百攻城南,势危甚。注自围中出,募海滨壮士,得二千人,乘大舶集上流,因飓风起,纵火焚贼舟,破其众。即日发县门纳援兵,民持牛酒、刍粮相继入,城中人始有生意。自是每战以胜归。蒋偕上其功,擢礼宾副使、广南驻泊都监。贼还据邕管,余靖患其啸诱诸洞,以属注。注挺身入蛮中,施结恩信。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以知邕州。
近臣有讼注广州功者,起为右监门将军、邠州都监。熙宁初,以礼宾使知宁州。环庆李信败,列城皆坚壁,注独启关夜宴如平时。时有言“交人挫于占城,众不满万,可取也”。遂以注知桂州。
,神宗问攻取之策,对曰:“昔者臣有是言。是时溪洞之兵,一可当十;器甲坚利,亲信之人皆可指呼而使。今两者不如昔,交人生聚教训十五年矣,谓之‘兵不满万’,妄也。”既至桂,种酋皆来谒。注延访山川曲折,老幼安否,均得其欢心。然有献征南策者,辄不听。会沈起以平蛮自任,帝使代注而罢,注归,卒于道,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三·萧注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
B.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
C.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
D.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贡”,古时指藩属国或外国的使臣朝拜君主,敬献地方物产。
B.“中国”,原指处于疆域内的中央地区,后来指中原的广大地区。
C.“报”,指古代臣子用奏章等书面形式向君王陈述对政事的意见。
D.“觐”,西周时期指诸侯朝见天子,后指地方大员进京朝见皇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注智勇双全。广州被围困数月,他只身逃出,并招募海边二千名勇士,趁着飓风火烧敌军船只,打败敌军,从此每战都得胜而回。
B.萧注运筹帷幄。他任职邕州期间,一面利诱广源各洞蛮人,一面秘密整治军队和装备,并上奏章陈述攻打交阯的具体方略,请求朝廷除患。
C.萧注安边有策。他接管邕州事务,对蛮人施行恩惠,结以信义;担任桂州知州,接待酋长,问候老幼,既得其欢心,又暗知边情。
D.萧注审时度势。他曾经积极主张攻取交阯,认为它会成为忧患,但看到交阯实力日渐强盛,便不再主张征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庆李信败,列城皆坚壁,注独启关夜宴如平时。
(2)今两者不如昔,交人生聚教训十五年矣,谓之‘兵不满万’,妄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仲微字致广,瑞州高安人。其先居江州,旌表义门。嘉奉二年,举进士。调莆田尉,会守令阙,台阃委以县事。时岁凶,部卒并饥民作乱,仲微立召首乱者戮之。籍闭粜,抑强籴,一境以肃。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然莫省为仲微也仲微见之曰:“吾何心哉?吾何心哉?”质明,首僧无疾而死。寓公有诵仲微于当路而密授以荐牍者,仲微受而藏之。逾年,其家负县租,竟逮其奴。寓公有怨言,仲微还其牍,缄封如故,其人惭谢,终其任不敢挠以私。迁海监丞。邻邑有疑狱十年,郡命仲微按之,一问立决。改知崇阳县,寝食公署旁,日与父老樵竖相尔汝,下情毕达,吏无所措手。通判黄州,职兼饷馈,以身律下,军兴赖以不乏。制置使上其最,辞曰:“职分也,何最之有?”迕丞相贾似道,监察御史舒有开言罢。久之,起知惠州,迁太府寺丞兼权侍右郎官,轮对,言;“禄饵可以钓天下之中才,而不可啖尝天下之豪杰;名航可以载天下之猥士,而不可以陆沉天下之英雄。”似道怒,又讽言者罢夺其官。久之,叙复。时国势危甚,仲微上封事,其略曰:“战之罪不专在于庸阃、疲将,君相当分受其责。天子若曰‘罪在朕躬’,大臣宜言‘咎在臣等’。追悔既往尚愈于迷。惟君相幡然改悟,天下事尚可为也。转败为成,在君相一念间耳。”乃出仲微江东提点刑狱。德祐元年,迁秘书监,寻拜殿中侍御史。益王即位海上,拜吏部尚书。越四年卒,年七十有二。

(选自《宋史·陈仲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
B.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
C.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
D.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旌表,封建时代由官前府以立牌坊、赐匾额的方式对遵守封建礼教的人予以表彰。
B.轮对,宋太祖常令百官轮次面对,指陈时政得失、举述朝廷急务,后成为定制。
C.言者,即谏官,宋时称司谏或正言,是对君主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D.叙复,宋朝官员罢官、责降、追停、停职者,遇赦恩得以恢复并晋升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仲微处事果断。他任莆田县令时,正赶上闹灾荒,士兵和百姓趁机发生叛乱,他处决为首的人,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的人,使全县秩序井然。
B.陈仲微体察民情。担任崇阳县令时,他吃住在县衙的旁边,跟下层百姓亲密无间,对民情了解得细致入微,从而使得下级官员无法弄虚作假。
C.陈仲微以身作则。他担任黄州通判的同时,还兼任运送军饷的职责,他以身作则,保证了军饷充裕,制置使想为他请功,他说不过职分而已。
D.陈仲微敢于直言。他曾说豪杰不会被利禄所诱惑,不能埋没英雄。为此得罪了丞相贾似道而被降职,但仍仗义执言,连皇上也敢批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微还其牍,缄封如故,其人惭谢,终其任不敢挠以私。
(2)邻邑有疑狱十年,郡命仲微按之,一问立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