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邵,字才彦,乌江人。登宣和三年上舍第。建炎元.年.,为衢州司刑曹事。会诏求直言, 邵上疏曰:“有中原之形势,有东南之形势。今纵未能遽争中原,宜进都金陵,因江、淮、 蜀、闽之资,以图恢复,不应退自削弱。”三年,金人南侵,诏求可至军前者,邵慨然请行, 转五官,直.龙.图.阁.,假礼部尚书,充通问使,武官杨宪副之,即日就道。至濰州,接伴使置 酒张乐,邵曰:“二.帝.北迁,邵为臣子,所不忍听,请止乐。”至于三四,闻者泣下。翌日,见左监军挞揽,命邵拜,邵曰:“监军与邵为南北朝从臣,无相拜礼。”且以书抵之曰兵不 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厥后伪楚僭 立,群盗蜂起,曾几何时,电扫无余,是天意人心未厌宋德也。今大国复裂地以封刘豫,穷 兵不已,曲有在矣。”挞揽怒,取国书去,执邵送密州,囚于祚山砦。明年,又送邵于刘豫, 使用之。邵见刘豫,长.揖.而已,又呼为“殿院”,责以君臣大义,词气俱厉,豫怒,械置于狱,杨宪遂降。豫知邵不屈,久之,复送于金。金尝大赦,许宋使者自便还乡,人人多占籍淮北,冀幸南归。惟邵与洪皓、朱弁言家在江南。十三年,和议成,南归。八月,入见,奏 前后使者如陈过庭、司马朴、崔纵皆殁异域未褒赠者,乞早颁恤典。邵并携崔纵柩归其家。 十九年,以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知池州,再奉祠卒,年六十一。累赠少师。邵 负气,遇事慷慨,常以功名自许,出使囚徙,屡濒于死。有文集十卷。
(节选自《宋史•张邵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 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B.且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C.且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D.且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指古代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每个帝王在位只能拥有一个元年。
B.“直阁”是宋官名,凡久任馆阁者必选直阁,才能够提拔至待制之职。
C.“二帝”指的是在靖康之乱中被金兵掳去的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个皇帝。
D.长揖,古代一种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相见礼,多数用于平辈之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邵直陈时局,有见识。他任衢州司刑曹事职时,就上疏直陈中原和东南的形势,主张朝廷不应退缩而削弱自己。
B.张邵忠于宋室,能据理力争。金兵南侵时,他主动要求出使金营,因感二帝遭遇不忍听乐,与金人谈判时据理力争。
C.张邵是非分明,威武不屈。他直呼刘豫为“殿院”,用君臣大义严厉谴责他;杨宪受利诱而投降,但他始终不屈服。
D.张邵不愿偷生,有情有义。金曾让宋使者还乡,他不愿偷生淮北,就说家在江南;南归后,他亲自将崔纵的棺材送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国复裂地以封刘豫,穷兵不已,曲有在矣。
(2)邵负气,遇事慷慨,常以功名自许,出使囚徙,屡濒于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6 01:36: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诲曰:“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已。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且上新嗣位,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诲既斥,安石益横。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注),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草:通“亟”,病重。”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暖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B.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暖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C.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暖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D.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登第”是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古代科举考试,要通过层层选拔,通过第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所使用文书的统称。
C.“嗣位”指继承君位,“嗣”就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
D.《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般与《元史》《明史》《清史稿》合称“后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太后归还政权,皇帝将任守忠及其同党放逐南方。
B.吕诲任殿中侍御史时,当时朝延中许多大臣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认为台谏官以外的人这样做就是越权,请求皇帝下诏惩办革除。
C.吕诲认为王安石外表淳朴,内心狡诈,只会标新立异,瞒上欺下,将来会贻误天下;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驳回了吕诲的奏章。
D.吕诲三次被贬出朝廷都是因弹劾大臣,吕诲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吕诲本已瞑目,听到哭声强睁眼睛嘱托司马光要为国事而努力,这正体现了吕诲的耿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大着,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2)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符彦卿字冠侯,陈州宛丘人。彦卿年十三,能骑射。事庄宗于太原,以谨愿称,出入卧内,及长,以为亲从指挥使。入汴,迁散员指挥使。郭从谦之乱,庄宗左右皆引去,惟彦卿力战,射杀十数人,俄矢集乘舆,遂恸哭而去。尝射猎遂城盐台淀,一日射獐、彘、狼、狐、兔四十二,观者神之。晋天福初,授同州节度。兄彦饶亦镇滑台。俄而彦饶叛,彦卿上待罪,乞田里,晋祖释不问。
辽人南侵,诏彦卿率所部拒战澶州。契丹骑兵数万围高行周于铁丘,诸将莫敢当其锋,彦卿独引数百骑击之,辽人遁去,行周得免。
开运二年与杜重威李守贞经略北鄙契丹主率众十馀万围晋师于阳城军中乏水凿井辄坏争绞泥吮之人马多渴死时晋师居下风,将战,弓弩莫施。彦卿谓张彦泽、皇甫遇曰:“与其束手就擒,曷若死战,然未必死。”彦泽等然之。遂潜兵尾其后,顺风击之,契丹大败,其主乘橐驼以遁,获其器甲、旗仗数万以归。少帝嘉之,改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
彦卿将家子,勇略有谋,善用兵。存审之第四子,军中谓之“符第四”。前后赏赐钜万,悉分给帐下,故士卒乐为效死。
镇大名十馀年,政委牙校刘思遇。思遇贪黠,怙势敛货财,公府之利多入其家,彦卿不之觉。时藩镇率遣亲吏受民租,概量增溢,公取其馀羡,而魏郡尤甚。太祖闻之,遣常参官主其事,由是斛量始平。诏以羡馀粟赐彦卿,以愧其心。
彦卿酷好鹰犬,吏卒有过,求名鹰犬以献,虽盛怒必贳之。性不饮酒,颇谦恭下士,对宾客终日谈笑,不及世务,不伐战功。居洛阳七八年,每春月,乘小驷从家僮一二游僧寺名园,优游自适。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开运二年/与杜重威/李守贞经略/北鄙契丹主率众十馀万围晋师于阳城/军中乏水/凿井辄坏/争绞泥吮之/人马多渴死/
B.开运二年/与杜重威/李守贞经略北鄙/契丹主率众十馀万围晋师于阳城/军中乏水/凿井辄坏/争绞泥吮之/人马多渴死/
C.开运二年/与杜重威/李守贞经略北鄙/契丹主率众十馀万/围晋师于阳城军中/乏水凿井/辄坏/争绞泥吮之/人马多渴死/
D.开运二年/与杜重威/李守贞经略/北鄙契丹主率众十馀万/围晋师于阳城军中/乏水凿井/辄坏/争绞泥吮之/人马多渴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做名词时,可用于书信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也可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在本文中指后者。
B.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给皇帝写的书信、奏章,就叫表。
C.节度指节度使,是汉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
D.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彦卿武将出身,擅长骑马射箭。他以诚实深得庄宗信任,战乱中不惧危险,孤军作战,奋力护主。因一天射猎数量颇多,被旁人视为神。
B.符彦卿有勇有谋,善于用兵打仗。他身先士卒,解救高行周于危难。契丹来犯,占据天时地利,符彦卿没有盲目应战,而是用计谋将契丹主一举拿下。
C.符彦卿为政平庸,对政事不闻不问。下属多有仗势敛财、中饱私囊之事,太祖看不下去,插手督政,并把赃物赏赐彦卿以使其羞愧。
D.符彦卿性情温和,对部下优厚谦恭;所以士兵愿意为他效力,部下愿意和他谈笑。他也从不夸耀战功,生活很悠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藩镇率遣亲吏受民租,概量增溢,公取其馀羡,而魏郡尤甚。
(2)彦卿酷好鹰犬,吏卒有过,求名鹰犬以献,虽盛怒必贳之。
【小题5】课内翻译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若讷,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卫州。进士及第,补彰德军节度推官,再迁太常博士、知商河县。御史杨偕荐为监察御史里行,知谏院。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欧阳修乃移书责若讷曰:“仲淹刚正,通古今,班行中无比。以非辜逐,君为谏官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耶!”若讷以其书奏,贬修夷陵令。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大庆殿设祈福道场,若讷奏曰:“大庆殿,国之路寝也,岂可聚老、释为渎慢?”又奏三公坐而论道,今二府对才数刻,何以尽万几?宜赐坐从容,如唐延英故事。丁母忧。服除,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时宰相贾昌朝与参知政事吴育数争事上前。明年春,大旱,帝问所以然者,若讷曰:“大臣不肃,则雨不时若。”于是昌朝及育皆罢,若讷遂代育为枢密副使。王则据贝州,讨之,逾月未下,或议召降。若讷言:“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及破城,知州张得一送御史台劾治。有臣贼状。朝廷议贷死 ,若讷谓:“守臣不死自当诛,况为贼屈?”得一遂弃市。知王守忠欲得节度使,固执为不可。皇祐五年,卒,赠右仆射,谥文庄。若讷强学善记,自秦、汉以来诸传记无不该通,尤喜申、韩、管予之书,颇明历学。因母病,遂兼通医书,虽国医皆屈伏。张仲景《伤寒论诀》、孙思邈《方书》久不传,悉考校讹谬行之,世始知有是书。名医多出卫州,皆本高氏学焉。皇祐中,诏定尺以制钟律,争论连年不决。若讷以汉货泉度一寸,依《隋书》定尺上之。并损益祠祭服器,悉施用。有集二十卷。

(选自《宋史·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B.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C.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D.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书一般指官员间互通书函,又称作致书、移文,书函常针对不同意见而发,多用于晓谕责备。
B.班行指朝班的行列,也可指朝廷或朝廷官员,“班行中无比”是对范仲淹的人品和才学的肯定。
C.路寝指帝王的正殿所在,《礼记·玉藻》说祭祀:“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以清听政。”这里的“路寝”意指古代天子的正厅。
D.祠祭即祭祀,古代祭祀有专门的音乐,《诗经》中的“雅”和“颂”就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若讷敢于进谏。对大庆殿设道场,他上书认为不得体;后来他又直指二府未充分言奏政事;对王守忠任节度使,他进谏反对。
B.高若讷受到信任。皇帝向他询问大旱原因,在听取了他的回答后,罢免了宰相贾昌朝和参知政事吴育,并任命他担任枢密副使。
C.高若讷看重气节。王则造反失败后,朝廷商议是否免除贝州知州张得一死罪,他以张得一屈于敌贼、气节尽失为由,表示反对。
D.高若讷博学多才。他博览群书,十分精通历数之学;他自学医术,治愈母病,整理了经典医书,考正、校定其中的错误并刊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
(2)若讷言:“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彦颖字秀叔,湖州德清人。少端重,强记览。金犯浙西,父挟家人逃避,彦颖方十岁,追不及,敌已迫其后,能趋支径,乱流获济。绍兴十八年,擢进士第,主余杭簿。守曹泳豪夺酒家业为官监,利其赀具,彦颖争之。泳怒,戒吏煅炼,不得毫发罪。调建德丞,改秩。时宰知其才,将处之学官,或劝使一见,彦颖耻自献。调富阳丞。御史周操荐为御史台主簿。金败盟,张浚督师进讨。上方向浚,执政坚主和,陈良翰、周操不以为然。右正言尹穑阴符执政,荐引同己者,转言和于上前。上惑之,罢督府,良翰、操相继黜,而穑进殿中,迁谏议大夫。一日,穑以和、战、守叩彦颖,彦颖曰:“人所见固不同。公既以和议为是,曷不明陈于上前,以身任之,事成功归于公,不成奉身而退。若欲享其利而不及其害,国事将谁倚?”穑大怒曰:“自为谏官,前后百余奏,曷尝及一‘和’字,而台簿有是言!”自是衔彦颖,阴排之。金使至,上遣王抃谕金使稍变受书旧礼,议久不决。彦颖曰:“须于国体无损而事可济,乃善,若如去年张子颜之行,不但无益。”时左司谏汤邦彦新进,冀侥幸集事,自许立节。彦颖言邦彦轻脱,必误国。洎邦彦辱命而还,彦颖论其罪,贬新州。彦颖在东府三岁,实摄相事,内降缴回甚多。内侍白札籍名造器械并犒师,降旨发左藏、封桩诸库钱,动亿万计。彦颖疏岁中经费以进因言虞允文建此库以备边故曰封桩陛下方有意恢复苟用之不节徒启他日妄费失封桩初意上矍然曰:“卿言是,朕失之矣。”自是绝不支。绍熙元年,致仕。家居凡十载,自奉澹约,食才米数合。室无姬媵,萧然永日,与州县了不相闻。

(节选自《宋史·李彦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彦颖疏/岁中经费以进/因言虞允文/建此库以备边/故曰封桩/陛下方有意/恢复苟用之不节/徒启他日/妄费失封桩初意/
B. 彦颖疏岁中经费以进/因言/虞允文建此库以备边/故曰/封桩/陛下方有意恢复/苟用之不节/徒启他日妄费/失封桩初意/
C. 彦颖疏/岁中经费以进因言/虞允文建此库/以备边故/曰封桩/陛下方有意恢复/苟用之不节徒/启他日妄费/失封桩初意/
D. 彦颖疏岁中经费以进/因言虞允文/建此库以备边故/曰/封桩/陛下方有意/恢复苟用之不节/徒启他日/妄费失封桩初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煅炼,古代本指冶炼或对刀剑的打击、锻造;后也指罗织罪名,陷人于罪。本文指的是后者。
B. 御史台,古代官署名,始设于汉朝,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C. 封桩,始自宋朝的一种财政制度。凡是月末岁终的用度余数,皆封存起来不用,以防备急需。
D. 致仕,“致”为“获得”意,“仕”为“官职”意,“致仕”就是指获得官职,也就是做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彦颖少年老成,行为举止不凡。他不仅长于记忆阅读,而且端庄稳重;十岁时他随父南逃,后与家人离散,但他独自摆脱追兵获救。
B. 李彦颖品性清高,不愿钻营功名。宰相了解他的才学后,本打算安排他任学官;但由于他不愿去拜访宰相,宰相感到羞辱,于是把他调任富阳。
C. 李彦颖为官刚正,敢斗不正之风。在余杭时,他大胆与上司曹泳争论;在御史台时,他敢于大胆揭露右正言尹穑主张和议的真实面目。
D. 李彦颖位高忧国,长远考虑国事。皇宫中大事铺张以致动用内库的钱时,他大胆向皇帝进言,指出这种行为的危害,皇帝最终省悟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方向浚,执政坚主和,陈良翰、周操不以为然。
(2)若欲享其利而不及其害,国事将谁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