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觌,字明叟,泰州如皋人。第进士。为编修三司令式删定官。不乐久居职,求润州推官。二浙旱,郡遣吏视苗伤,承监司风旨,不敢多除税。觌受檄覆按,叹曰:“旱势如是,民食已绝,倒廪赡之,犹惧不克济,尚可责以赋邪?”行数日,尽除之。监司怒,捃摭[注]百出。会朝廷遣使振贷,觌请见,为言民间利病。使者喜,归荐之,除司农寺主簿。
哲宗立,吕公著、范纯仁荐其可大任,擢右正言,进司谏。上疏言:“国家安危治乱,系于大臣。今执政八人,而奸邪居半,使一二元老,何以行其志哉?”因极论蔡确、章悖等朋邪害正。章数十上,相继斥去。又劾窜吕惠卿。朝论以大奸既黜,虑人情不安,将下诏慰释之,且戒止言者。觌言:“诚出于此,恐海内有识之士,得以轻议朝廷。诚为陛下惜之。”觌言虽切,然不能止也。
觌在言路,欲深破朋党之说。朱光庭讦苏轼试馆职策问,吕陶辩其不然,遂起洛、蜀二党之说。觌言:“轼之辞不过失轻重之体尔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岐遂分党论滋炽夫学士命词失指其事尚小使士大夫有朋党之名大患也。”帝深然之,置不问。
知苏州。州有狡吏,善刺守将意以挠权,前守用是得讥议。觌穷其奸状,置于法,一郡肃然。民歌咏其政,有“吏行水上,人在镜心”之语。绍圣初,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蜀地膏腴,亩千金,无闲田以葬,觌索侵耕官地,表为墓田。江水贯城中为渠,岁久湮塞,积苦霖潦而多水灾,觌疏治复故,民德之,号“王公渠”。
日食四月朔,帝下诏责躬,觌当制。觌清修简澹,人莫见其喜愠。持正论始终,再罹谴逐,不少变。无疾而卒,年六十八。
(选自《宋史·王觌传》,有删改)
【注】捃摭(jùn zhí):指搜罗材料以打击别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之辞不过失/轻重之体尔/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岐/遂分党论滋炽/夫学士命词失指/其事尚小/使士大夫有朋党之名/大患也
B.轼之辞不过失/轻重之体尔/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岐遂分党论/滋炽夫学士命词失指/其事尚小/使士大夫有朋党之名/大患也
C.轼之辞/不过失轻重之体尔/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岐遂分/党论滋炽/夫学士命词失指/其事尚小/使士大夫有朋党之名/大患也
D.轼之辞/不过失轻重之体尔/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岐/遂分党论滋炽/夫学士命词/失指其事/尚小/使士大夫有朋党之名/大患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文中指檄文。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言路,文中指谏官。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D.朔,文中指农历每月十五。朔日,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觌体恤民情,实事求是。二浙闹旱灾,有人迎合上司不敢过多减税,他去后免除全部赋税,得罪上司而被刁难,他向朝廷使者报告实情。
B.王觌忠于职守,敢于向权臣开刀。他上奏疏认为,主政的权臣中超过一半是奸臣,这样不行。几十个人和他同时上奏章支持他,但最终没有结果。
C.王觌兴利除弊,造福人民。他惩处苏州恶人获得尊敬,百姓歌颂他的政绩;他把要回的官府土地设为墓地,方便群众;他整治水利,百姓感激。
D.王觌敢于直言,坚持正确意见。有人揭发苏轼的问题,兴起朋党之争,他忧虑这种做法,皇帝支持他;他因坚持己见而屡遭贬谪却不后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倒廪赡之,犹惧不克济,尚可责以赋邪?
(2)州有狡吏,善刺守将意以挠权,前守用是得讥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8 06:27: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B.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C.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D.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统兵作战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C.阙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借指宫廷。
D.中书舍人是中国古代官职,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聪明有才华,初次任政就有政绩。十二岁时写成《六论》,文辞很有气魄。通判越州时,他调动民间力量解决饥荒粮食问题,还让官府借粮种给农民,秋赋偿还,没有耽误农事。
B.曾巩治理有方,擒获盗贼有胆有谋。知齐州时,组织百姓力量侦查乡里盗贼的行踪,相互援助擒获盗贼。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
C.曾巩关心民间疾苦,对名利看得很淡。在洪州任上,对遭遇瘟疫生活困难不能自养的士兵和百姓供应衣食住宿并给他们治病。他虽负有才名,却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别人认为他命运不济,但他并不在意。
D.曾巩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敢于说真话。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弟弟妹妹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都由他操办。尽管王安石得志,曾巩还是对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2)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余端礼,字处恭,衢州龙游人。第进士,知湖州乌程县。民间赋丁绢钱,率三氓出一缣,不输绢而折其估,一缣千钱,后增至五千,民不胜病。端礼以告于府,事得上闻,又自诣中书陈便宜,岁蠲缗钱六万。召对,时孝宗志在恢复,端礼言:“越谋吴,外讲盟好,内修武备,阳行成以种、蠡,阴结援于齐、晋,而献遗之礼益密。用能一战而霸者,伺其机而图之。今日之事与越相若。愿阴设其备,而密为之谋,观变察时,则机可投矣。机之未至,不可以先;机之已至,不可以后。以此备边,安若太山;以此应敌,动如破竹。”上喜曰:“可谓通事体矣。”迁大理少卿。光宗立,拜吏部尚书。蜀州帅吴挺死,端礼谓枢密赵汝愚曰:“吴氏世握蜀兵,今若复令承袭,将为后患。”汝愚是其言,合辞以奏,光宗意未决,端礼言:“汝愚所请为蜀计,为东南计。夫置大将而非其人,是无蜀也;无蜀,是无东南也。今军中请帅而迟迟不报,人将生心。”不听。后挺子曦卒以蜀叛,如端礼言。进端礼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汝愚去右丞相位,端礼代之。始,端礼与汝愚同心共政,汝愚尝曰:“士论未一,非余处恭不能任。”比韩侂胄浸窃威柄,汝愚等欲疏斥之,谋泄而汝愚逐。端礼不能遏,但长吁而已。浙西常平黄灏以放民租窜,知婺州黄度以庇蜀吏褫职罢郡,二人皆侂胄所憾,端礼执奏,竟不免于罪。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端礼在相位期年,颇知拥护善类,然为侂胄所制,壹郁不惬志,数称疾求退。薨,赠太傅,谥忠肃。

(节选自《宋史·余端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B.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C.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D.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丁,即征收丁税。丁税是按人口征收的税种,征税对象是男丁,其性质是以钱代役。
B.卿,对他人的尊称,适用范围是君对臣;而臣尊称国君可称陛下、万岁、圣上等。
C.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宋时,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D.常平,指常平仓,是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礼执政为民,减轻百姓负担。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任乌程县期间,针对税收弊端,请求上級部门加以改革,使百姓获利。
B.端礼妥善边备,建议相机而攻。针对皇上收复中原之志,他认为应该像吴越争霸那样做好准备,伺机而动。此说收到赞赏。
C.端礼富有远见.反对蜀帅世袭。吴挺辞世,余端礼让赵汝愚上书皇上阻止吴氏世袭蜀帅,以绝后患,未被采纳;后来吴曦果真据蜀叛乱。
D.端礼虽为丞相,但受制于他人。任丞相期间,他虽扶掖良善,如解教黄灏、黄度等,但受制于韩侂胄,抑郁不得志,以致数次引疾请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端礼以告于府,事得上闻,又自诣中书陈便宜,岁蠲缗钱六万。
(2)比韩侂胄浸窃威柄,汝愚欲疏斥之,谋泄而汝愚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__________)(2)文章于润身(__________)
(3)死也,我求其生不得尔(__________)(4)其平教他子弟(__________)
【小题2】对下列两句中“而”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宽简而不扰    ②修闻而服之终身
A.①②中的“而”都是介词B.①中的“而”是介词,  ②中的“而”是连词
C.①②中的“而”都是连词D.①中的“而”是连词,  ②中的“而”是介词
【小题3】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2)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小题4】下文共有3个分句,请依次把它们写出来。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小题5】请概括并简析欧阳修为官从政之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邈,字彦思,临江清江人,唐宗室宰相适之之后。少有才略,以父任为太庙斋郎,通判河间府。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为辽国贺正副使。还,贯将连金人夹攻契丹,呼邈至私第,以语动之,使附己。邈言契丹人未厌其主,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贯不能用,乃乞致仕。叹曰:“国家祸乱自兹始矣!”
  金人犯京师,诏入见,邈慨然复就道。既至,会姚平仲战不利,京师震动。上问御敌奈何,邈言:“胜负兵家之常势,陛下无过忧,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因言:“种师道宿将,有重名,二敌所畏。朝廷自主和议,而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使见可击而进,胜固社稷之福;不胜,亦足使敌知吾将帅有以国为任者。”上称善。
  守真定,兵不满二千,钱不满二百万,自度无以拒敌,乃谕民出财,共为死守。民恃邈为固,不数日,得钱十三万贯、粟十一万石,募民为勇敢亦数千人。金人至,邈乞师于宣抚副使,且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城被围,且战且守,相持四旬。城破,邈巷战不,将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斡离不①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乃拘于燕山府。
  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不能屈。久之,欲以邈知沧州,笑而不答,且说之曰:“汝不以此时归二帝及两河地,岁取重币如契丹,以为长利,强尚可恃乎?”金人讳其言,命邈被发左衽,邈愤,诋毁甚力。金人大怒,遂遇害。将死,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燕人为之流涕。
(选自《宋史·忠义传》,有删节)
(注)①完颜斡离不,金太祖第二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间道走蜡书上闻 间:通“问”
B.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    第:但
C.诏趣入见     趣:急促
D.邈巷战不克   克:战胜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不能屈
B.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不能屈
C.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不能屈
D.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不能屈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古代官职升迁调动的专用词汇之一,在文中表示“提拨、升职”。
B.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文中表示“辞官还乡”,有时也可以理解为“正常退休”。
C.起,古代一般指被辞退的官职重新得到任用,但在本文第二段中的意思是“站起、站立”。
D.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贯曾有联合金人夹击契丹的计划,并召李邈到私人府第谋划这件事,但李邈认为契丹百姓尚未厌弃自己的君主,时机尚不成熟,因此不赞成。
B.金人进犯京师,李邈建议皇上不能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应该早作决断,一边和谈,一边把全部兵权都交给老将种师道,和金人决一死战。
C.李邈守卫真定,充分调动百姓的力量,坚守了一个多月。城池被攻破,仍顽强抵抗。被俘后,也能保持民族气节,坚决不向金人臣服。
D.金人想收买李邈,欲以官职相诱,没有成功。逼李邈断发纹身,装扮成金人一样,又被李邈义正辞严地斥责。李邈被杀害之时,燕地的百姓也为他流泪。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汝不以此时归二帝及两河地,岁取重币如契丹,以为长利,强尚可恃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奭,字宗古,博州博平人。幼与诸生师里中王彻,彻死,有从奭问经者,奭为解析微指,人人惊服,于是门人数百皆从奭。九经及第,为国子监直讲。太宗幸国子监,召奭讲《书》,至“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帝曰:“此至言也。”因咨嗟久之,赐五品服。由是真宗以为诸王府侍读。累迁工部郎中,擢龙图阁待制。大中祥符初,得天书于左承天门,帝将奉迎,王旦等曰:“天贶符命,实盛德之应。”皆拜称万岁。奭曰:“臣愚,所闻‘天何言哉’,岂有书也?”帝既奉迎天书,大赦并布告其事于天下。是岁,天书复降泰山,帝复亲受符命。四年,又将祀汾阴,是时大旱,京师近郡谷踊责,奭上疏谏曰:“比年以来,水旱相继,饥馑居多,乃欲劳民事神,神其享之乎?陛下必欲为此者,不过效汉武帝、唐明皇,巡幸所至,刻石颂功,以崇虚名,夸示后世尔。臣愿陛下早自觉寤,此天下之幸,社稷之福也。”帝以为奭以经术进守道自处即有所言未尝阿附取悦人知奭朴忠虽其言切直容之而弗斥之仁宗即位,宰相请择名儒以经术侍讲读,乃召为翰林侍讲学士。每讲论至前世乱君亡国,必反覆规讽。仁宗意或不在书,奭则拱默以候,帝为竦然改听。尝画《无逸图》上之,并言:“古帝王朝朝暮夕,未有旷日不朝。陛下宜每日御殿,以览万机。”帝施于讲读阁。三请致仕,以年逾七十固请,泣下,帝亦恻然,诏赐帛二百匹。后优拜工部尚书,复知兖州。赐宴太清楼,近臣皆预,帝作飞白大字以赐。翌日,奭入谢,又赐袭衣、金带、银鞍勒马及隅瑞圣园。既而累表乞归,以太子太傅致仕。明道二年卒。赠左仆射,谥曰宣。

(节选自《宋史·孙奭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以为奭以经术进守/道自处/即有所言/未尝阿附取悦人/知奭朴忠/虽其言切直/容之而弗斥之/
B.帝以为奭以经术进/守道自处/即有所言/未尝阿附取悦/人知奭朴忠/虽其言切直/容之而弗斥之/
C.帝以为奭以经术进守/道自处/即有所言/未尝阿附取悦/人知奭朴忠/虽其言切直/容之而弗斥之/
D.帝以为奭以经术进/守道自处/即有所言/未尝阿附取悦人/知奭朴忠/虽其言切直/容之而弗斥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九经,北宋科举考试科目之一,考试的内容与《尚书》等九部儒家经典著作有关。
B.国子监,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是最高学府兼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为博士。
C.符命,指天赐给人君的吉祥凭证,也指歌颂帝王受天之福瑞的文章,本文指前者。
D.汾阴,即今天陕西万荣县,县西南有后土祠,历代帝王常到此祭祀大地之母后土。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奭见解独特,深得赏识。宋太宗亲自到国子监听孙奭讲授儒家经学,并对他的讲课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真宗也因此让孙奭到各王府授课。
B.孙奭为人正直,直言敢谏。真宗几次想迎天书,还打算到汾阴祭祀,孙奭尖锐地指出这些行为都是迷信活动,都是真宗想要夸耀于后世。
C.孙奭教导有方,恪尽职守。孙奭给仁宗授课时认真尽责,曾以前代昏君误国的史实对仁宗反复规劝,他还呈《无逸图》提醒仁宗勤于政事。
D.孙奭历侍三朝,尽享荣宠。孙奭三朝为官,常得皇上的信任,仁宗还多次拒绝孙奭的辞官请求,甚至赐御笔、财物、房舍以示对他的恩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年以来,水旱相继,饥馑居多,乃欲劳民事神,神其享之乎?
(2)仁宗意或不在书,奭则拱默以候,帝为竦然改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