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诗人的情感?请略加分析。
(2)有人认为词的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2:09: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水木清华亭记

元宋本

至治三年,予过期,周君景春语予:“吾白马湖园田,予尝觞其会心亭者,吾岁再三至,至辄留数十日。虽颇野逸。吾犹以近城郭。过客夥。往往闻官府里巷事为可厌。别买小山敖山驿旁。筑亭其上。距城六十里而远,非亲戚故人来候。终岁无通刺者,其奇胜岑蔚,视白马湖不啻什百。”因共往临观,徘徊忘归,暮就宿亭中。既别君以北,怀其境,必形思梦,数数念君,为能自适。

盖亲大林丘山者,莫樵牧农夫若。然其目不知书诗。昧道理。劳斧斤耜耒。指趼,以登陟作业,虽日涉,只见其苦。常试问之,将悼其生之在野,又乌知惬心目髙深耶?知者独士大夫,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适者,讵止君,然不得如君者恒多。茍名士大夫,率不甘沉浮稠人中,必振拔自豪,求尺寸名,诧九族侪类,西东驰骛无已时,其乡有十年、廿年不至者,况良田美池?否则暂至,集农夫耕获校,斗斛合龠诈欺不得自休息而睡,旦复乘车骑马还市中,自适之乐夺矣。君爵禄不入心,又不肯自婴世故,闻人争竞是非,远避如不及。至山中,纳履策杖,翛然往来林下。遇田父道人,坐谈或略具酒茗资笑乐。于是山林可爱而玩者,若皆効竒以出,不为外夺故也。它士大夫能效君,则其园田讵皆无奇?是非君擅有斯乐不让,人不即之耳。

予虽知,亦无田不能自还。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惽然就枕。当是时,思自适周氏亭中,邈不可得。既以贤君,又恨樵牧农夫之悼在野也,初君求名亭以记,诺之,三食新矣,弗果。其子鼎亨游京师,复以君意趣,亨归,乃追思所履以睹者,名亭曰“水木清华”而记之。所买山在郡北,未至里许,即行田间,踸踔塍畛上。若缘山,实小阜,堕而上平。稚杉数十章,秀竦可爱。前临溪,阔四五尺,夹溪苖松无数若发。水泚然历沙石湾磴,浏浏有声。又前,则田畴迤逦。亭半出溪上,三楹,颇加黝垩,敞洁以雅。亭右山麓,青筱赤棘,中得微行。至一泓,号“龙潭”山中人传龙尝起于是,樛条灌肄绕之,水净渌,雨旱不登耗。阜之后泊旁,高山巨水弥望,势皆走亭。泰定四年三月,朝列大夫,礼部郎中宋本记。

【小题1】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昧道理   昧:不了解
B.将悼其生之在野   悼:悲伤
C.又不肯自婴世故   要:被……所缠
D.复以若意趣 趣:志向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莫樵牧农夫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幸王?”曰:“不也。”
B.穷日疲极睡 门虽设常关
C.不外夺故也 此广秦之续耳,窃大王不取也
D.山中人传龙尝起是  是饮酒乐甚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至治,是年号,“至治三年”是采用年号纪年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还有“永和九年”“始元六年”等。
B.九族,指以自己为本位的九代同姓亲族,此文中的“九族”与《荆轲刺秦王》“乃朝服,设九宾”中的“九宾”含义大致相同。
C.斗斛,是两种量器,在本文中指少量、微博,与《阿房赋》“奈何取之尽锱铢”中 的"锱铢"含义大致相同
D.与《游褒禅山记》相比,二者的相同点是都用酣畅的笔墨进行了大量议论,不同之处在于本文还较为详尽地描绘了山水之美。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惽然就枕
B.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惽然就枕
C.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惽然就枕
D.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惽然就枕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周景春起初有白马湖园田,后来因为离城太近,行人太多,常听到世俗之事,心生厌烦,于是另寻他处以闲居。
B.作者为了赞扬周景春的田园生活,分别用樵牧农夫及其他拥有田园的士大夫与之对比,主题鲜明突出。
C.作者曾答应为周景春新田园中的亭子命名,但三年过去还未兑现,恰值景春之子来, 于是回忆当年游览之景,将亭子取名为“水木清华”。
D.作者羡慕亭的闲适生活,在为其夺取名之后,自己也另在郡北买了一座山,畅游其间,颇为自适。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枓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白马湖不啻什百。
(2)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适者,讵止君。
(3)是非君擅有斯乐不让,人不即之耳。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 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
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会昌初 致仕 致仕:做官。
B.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 课农桑 课:谈论。
C.与胡杲……李文爽 燕集 燕:通“宴”,宴饮。
D.不尚 艰难 艰难:艰涩。
【小题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B.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C.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D.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2)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钱易字希白。始,父倧嗣吴越王,为大将胡进思所废,而立其弟俶。俶归朝,群从悉补官,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易年十七,举进士,试崇政殿,三篇,日未中而就。言者恶其轻俊,特罢之。然自此以才藻知名。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太宗惊喜曰:“诚然,吾当自布衣召置翰林。”值盗起剑南,遂寝。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易再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三。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练推官。召试中书,改光禄寺丞、通判蕲州。奏疏曰:“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近代以来,断人手足,钩背烙筋,身见白骨而犹视息,四体分落乃方绝命。以此示人,非平世事也。今四方长吏竞为残暴,婺州先断贼手足,然后斩之以闻。寿州巡检使磔贼于阛阓①之中,其旁犹有盗物者。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帝嘉纳其言。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策入等,除秘书丞、通判信州。东封泰山,献《殊祥录》,改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祀汾阴,幸亳州,命修《车驾所过图经》,献《宋雅》一篇,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坐发国子监诸科非其人,降监颍州税。数月,召还。久之,判三司磨勘司。上言:“官物在籍,而三司移文厘正,或其数细微,辄历年不得报,徒扰州县。自今官钱百、谷斗、帛二尺以下,非欺绐者除之。”真宗雅眷词臣,其典掌诰命,皆躬自柬拔。擢知制诰、判登闻鼓院、纠察在京刑狱。累迁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傣直未满,卒。仁宗怜之,召其妻盛氏至禁中,赐以冠帔。
(节选自《宋史·钱易传》,有删改)
【注】①阛阓:街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B.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C.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D.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始设于唐朝,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B.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文中的“景德”就是年号。
C.泰山,五岳之首,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D.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易自幼苦学,早年怀才不遇。首次参加科举考试时,钱易虽才识卓越,却被特意淘汰;后被苏易简举荐给太宗,又因盗起未被起用。
B.钱易刚正不阿,敢于陈述己见。他认为在第二次科举中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有关人员压制所致,故上疏直言进谏,真宗对此非常反感。
C.钱易知古鉴今,奏请废除酷刑。他认为当今各地酷刑之风太盛,如果一味施行酷刑,将无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真宗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D.钱易颇具文采,勤于政务。他多次进献文书,被皇帝提拔为文秘机要之臣,负责起草诏书、查核案件等工作,后在任上连日值宿,不幸逝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
(2)官物在籍,而三司移文厘正,或其数细微,辄历年不得报,徒扰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