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东,字少阳,镇江丹阳人也。早有隽声,不戚戚于贫贱。蔡京、王黼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钦宗即位,率其徒伏阙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缅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言极愤切。明年春,贯等挟徽宗东行,东独上书请追贯还,正典刑,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

金人迫京师,李邦彦议与金和,李纲及种师道主战,邦彦因小失利罢纲而割三镇。东复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曰:“在廷之臣,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其庸缪不才,忌疾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军民从者数万。书闻,传旨慰谕,众莫肯去,喧呼震地。有中人出,众脔而磔之,于是亟诏纲入,遣抚谕,乃稍引去。

金人既解去,学官观望,时宰议摒伏阙之士,先自东始。高宗即位五日,相李纲,又五日召东还。未得对,会纲去,乃上书乞留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不报。会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潜善遽以语激怒高宗,言不亟诛,将复鼓众伏阙。书独下潜善所,府尹孟瘐召东议事,东请食而行,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已乃授其从者曰:“我死,尔归致此于吾亲。”食已如厕,吏有难色,东笑曰:“我陈东也,畏死即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吏曰:“吾亦知公,安敢相迫?”顷之,东具冠带出,乃与澈同斩于市。四明李猷赎其尸瘗之,东初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识与不识皆为流涕。时年四十有二。(取材于《宋史·忠义传》)

注:①中人:这里指宦官。②瘗(yì):埋葬。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创开隙 边:边境B.传四方 首:首先
C.不国计才 恤:担忧D.于是诏纲人 亟:急忙
【小题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众脔而磔之B.顷之,东具冠带出
C.四明李猷瘗之D.特以国故,至为之死
【小题3】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另外选派忠诚讲信用的人去陪侍皇帝左右
B.传旨慰谕,众莫肯去:皇帝传圣旨安抚慰问百姓,官员们都不愿意前去
C.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陈东亲手写下分别处理的家事,笔迹和平时一样
D.吾亦知公,安敢相迫:我也了解您,怎么敢逼迫您呢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京、王黼等六人执掌大权的时候,无人敢指责他们,只有陈东无所畏惧。
B.陈东为素不相识的爱国将领李纲鸣不平,最终使皇帝恢复了李刚的职务。
C.皇帝听信谗言,担心陈东鼓动百姓聚集闹事,于是下令抓捕陈东并处死他。
D.陈东预感朝廷要杀害自己,他镇定自若,平静地安排好家事,慷慨赴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16 03:53: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道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史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底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B.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C.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D.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滩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年轻有才,二十岁便考中进士,被皇帝亲自提拔为状元,后在任湖南提刑时遇见前丞相江万里,和他谈论国家大事,被江万里看重。
B.元军进攻南宋,朝廷危急,皇帝下诏令各地起兵救援朝廷。文天祥发动本郡的豪杰万人前去救援,且不顾好友劝止,倾尽家财作为军费。
C.德祐二年,文天祥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份与元军丞相谈判,因力争被扣押,于镇江寻机逃脱,先后逃亡到真州、高邮、温州,后再被俘获。
D.文天祥再次被俘后,张弘范多次劝降,文天祥以《过零丁洋》一诗来拒绝其招降。后被拘元都三年,元世祖劝降,文天祥始终不屈服。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敏,子俊,本易州牙吏。雍熙中,王师讨幽蓟,曹彬进兵涿州,敌断其后。王继恩募勇士持书抵彬,敏应募,间行由祁沟关达涿州。彬得诏,选壮士五十人卫敏还,道遇贼,力战,四十八人死,敏与两人者,仅以身免。彬上其事,太宗召见,复令赍诏谕彬。师还,补敏易州静砦指挥使。
端拱初,以所部兵屯定州,契丹攻唐河北大将李继隆遣部将逆战为敌所乘奄至水南敏以百骑奋击敌惧退水北遂引去又出狼山袭契丹至满城获首级甚众 既而敌陷易州,敏失其家所在。帝擢敏本军都虞候,赐白金三百两,使间行求其父母,得之以归。徙屯镇州,而升其指挥为内员僚直。
李继隆讨夏州,奏隶麾下。敏率兵至灵州囊驼口双塠西,遇敌,斩首三千级,获羊马,橐驼、铠仗数万计。继隆上其功,迁御前忠佐马步军副都军头。既而又从傅潜于定州。时契丹断蒲阴路,城中有神勇军士千余人。属敌兵盛,不敢战,敏率轻锐援出之。真宗幸天雄军,诏敏隶高琼,使追贼至宁远军,以功领涿州刺史。王均乱西川,从招安使雷有终败贼于灵池山。贼平,迁马步军都军头。
先是,两地供输民多为契丹乡导,敏自鱼台北悉驱南徒,凡七百余户,送定州。迁北平砦总营,赐御剑,听以便宜从事。至是,契丹复入寇,复与敌战杨村,败之。敏谍知契丹主去北平十里蒲阴驻砦,敏夜率锐兵,袭破其营帐。契丹主大惊,问挞览曰:“今日战者谁?”挞览曰:“所谓田厢使者。”契丹主曰:“其锋锐不可当。”逐引众去。
后徒环庆。坐与部豪往还纳赂为不法,降左屯卫大将丰、昭州防御使。既而以虢州围练使知隰州,复为环庆路都总管、仅州防御使,。敏在边二十余年,凡迁授,多以功伐,虽晚不自饬,而朝廷亦优容之。
(选自《宋史·田敏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攻北唐河/大将李继隆遣部将/逆战为敌所乘/奄至水南/敏以百骑奋击/敌惧/退水/北遂引去/又出狼山/袭契丹/至满城/获首级甚众
B.契丹攻北唐河/大将李继隆遣部将逆战/为敌所乘/奄至水南/敏以百骑奋击/敌惧/退水北/遂引去/又出狼山/袭契丹/至满城/获首级甚众
C.契丹攻北唐河/大将李继隆遣部将逆战/为敌所乘/奄至水南/敏以百骑奋击/敌惧/退水/北遂引去/又出狼山袭契丹/至满城/获首级甚众
D.契丹攻北唐河/大将李继隆遣部将/逆战为敌所乘/奄至水南/敏以百骑奋击/敌惧/退水北/遂引去/又出狼山袭契丹/至满城/获首级甚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时男女幼年时由父母取字,供长辈呼唤,而名则是成年后才有,供朋友称呼。
B.太宗,是皇帝的庙号,通常情况下,开国皇帝为太祖,第二代帝王为太宗。
C.麾下,本意为将帅指挥的旗帜之下,后引申为部下或是对将帅的敬称。
D.卒,古人称大夫死为卒,称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士死为不禄,庶人则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敏英勇无畏,受到朝廷赏识。朝廷出兵征讨,失利被围,在形势危急、凶多吉少的情况下,他响应招募,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前线完成使命,受到皇帝的召见。
B.田敏作战勇猛,率军屡立奇功。他以区区百名骑兵猛烈进攻契丹军队,一直追击到满城,斩杀了大量敌兵;后又在灵州以少胜多,击败敌兵,缴获大批战利品。
C.田敏智谋超群御敌巧妙有方。他把大量边民迁往内地,给契丹入侵制造了障碍;又密派手下探知契丹主帅的驻扎地点率兵夜袭,令敌军惊惶失措,狼狈而逃。
D.田敏声名远扬,令敌闻风而走。他与敌兵的多次交锋中,战无不胜,深受皇帝重用,得赐御剑,可以便宜从事;契丹主帅知其威名不可抵挡,于是引兵而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继恩募勇士持书抵彬,敏应募,间行由祁沟关达涿州。
(2)先是,两地供输民多为契丹乡导,敏自鱼台北悉驱南徙,凡七百余户,送定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穆字闳中,福州候官人。性醇谨好学,读书至忘栉沐,进退容止必以礼。门人千数,与陈襄、陈烈、周希孟友,号“四先生”。举进士,四冠乡书,遂登第,为寿安主簿。召为国子监直讲,除编校集贤院书籍。岁满,为馆阁校勘,积官太常博士。乞纳一秩,先南郊追封考妣,从之。改集贤校理,求外补,通判汾州。

熙宁三年,召为岐王侍讲。嘉王出阁,改诸王侍讲。府僚阙员,御史陈襄请择人,神宗曰:“如郑穆德行,乃宜左右王者。”凡居馆阁三十年,而在王邸一纪,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讲说有法,可为劝戒者,必反复擿诵,岐、嘉二王咸敬礼焉。

元丰三年,出知越州,加朝散大夫。先是,鉴湖旱干,民因田其中,延袤百里,官籍而税之。既而连年水溢,民逋官租积万缗,穆奏免之。未满告老,管勾杭州洞霄宫。元祐初,召拜国子祭酒。每讲益,无问寒暑,虽童子必朝服延接,以礼送迎。诸生皆尊其经术,服其教训。故人张景晟者死,遗白金五百两,托其孤,穆曰:“恤孤,吾事也,金于何有?”反金而收其子,长之。三年,扬王、荆王请为侍讲,罢祭酒,除直集贤院,复入王府。荆王,为扬王翊善。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特制仍祭酒。

六年,请老,提举洞霄宫。敕过门下,给事中范祖禹言:“穆虽年出七十,精力尚强。古者大夫七十而致仕,有不得谢,则赐之几杖。祭酒居师资之地,正宜处老成,愿毋轻听其去。”不报。太学之士数千人,以状诣司业,又诣宰相请留,亦不从。于是公卿大夫各为诗赠其行。空学出汴东门外,都人观者如堵,叹未尝见。明年卒,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仍祭酒/
B.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仍祭酒/
C.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仍祭酒/
D.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仍祭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阁,皇子出就藩封。古时也指内阁官员出任外职。还有古时也称公主出嫁为“出阁”,后以“出阁”泛指女子出嫁。
B.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C.致仕,古代官员奉命退休。致仕的年龄必须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D.祖,出行前祭祀路神。从周朝的时候起,上至君王,下至平民,出门都要祭祀路神,意思是求路神保佑自己一路平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穆好学不辍,才华出众。他读书到忘却梳洗,声名远播,门人众多,容仪举止皆遵循礼法。
B.郑穆深得皇上器重,多次担任要职。他多次担任国子监祭酒,皇上亲自选定他给皇子们做侍讲。
C.郑穆为官爱民,不交结攀附权贵。他任职汾州期间,减免百姓赋税;任京官时从不奔走权门。
D.郑穆为师尽责,为人重义。他教学尽心尽力,深得皇子们的敬爱;朋友托付的大事,他也慨然担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鉴湖旱干,民因田其中,延袤百里,官籍而税之。
(2)“恤孤,吾事也,金于何有?”反金而收其子,长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丘崇字宗卿,江阴军人。隆兴元年进士,为建康府观察推官。迁太常博士,出知秀州华亭县。捍海堰废且百年,成潮岁大入,坏并海田,苏、湖皆被其害。崇至海口,访遗址已沦没,乃奏创筑,三月堰成,三州舄卤复为良田。除直秘阁,入奏内殿,因论楮币折阅,请公私出内,并以钱会各半为定法。诏行其言,天下便之。召除户部郎中,被命接伴金国贺生辰使金历九月晦与《统天历》不合崇接使者以恩意乃徐告以南北历法异同合从会庆节正日随班上寿金使初难之,卒屈服。光宗即位,擢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崇素以吴氏世掌兵为虑,奏曰:“臣入蜀后,吴挺脱至死亡,兵权不可复付其子。臣请得便宜抚定诸军,以俟朝命。”挺死,崇即奏:“乞选他将代之,挺长子曦勿令奔丧,起复知和州。”朝廷命张诏代挺,遂革世将之患。其后,韩侂胄复以兵权付曦,曦叛,识者乃服崇先见。韩侂胄招以见,出奏疏几二千言示崇,盖北伐议也,知崇平日主复仇,冀可与共功名。崇曰:“中原沦陷且百年,在我固不可一日而忘也,然兵交胜负未可知。此必有夸诞贪进之人,攘臂以侥幸万一,宜亟斥绝,不然必误国矣。”升刑部尚书、江淮宣抚使。金人拥众自涡口犯淮南,或劝崇弃庐、和州为守江计,崇日:“弃淮则与敌共长江之险矣。吾当与淮南俱存亡。”益增兵为防。侂胄诛,改江、淮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淮南运司招辑边民二万,月廪不继,公肆剽劫,崇乃随所屯,分隶守臣节制。其西路则拣刺为御前武定军,以三万人为额,分为六军,余汰归农,自是月省钱二十八万缗,米三万四千石。武定既成军伍,淮西赖其力。以病丐归,拜同知枢密院事。卒,谥忠定。
(节选自《宋史·丘崇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被命接伴金国贺生辰使金/历九月晦/与《统天历》不合/崇接使者以恩意/乃徐告以南北历法异同/合从会庆节正日随班上寿/
B.被命接伴金国贺生辰使金/历九月晦/与《统天历》不合/崇接使者以恩/意乃徐告以南北历法异同/合从会庆节正日随班上寿/
C.被命接伴金国贺生辰使/金历九月晦/与《统天历》不合/崇接使者以恩意/乃徐告以南北历法异同/合从会庆节正日随班上寿/
D.被命接伴金国贺生辰使/金历九月晦/与《统天历》不合/崇接使者以恩/意乃徐告以南北历法异同/合从会庆节正日随班上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宋时指科举制度中,通过省试后到贡院考试而得中者,这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楮币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等纸币,多用楮皮纸制成,后来泛指一般的纸币。
C.庙号是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的称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光宗即庙号。
D.路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丘崇尽职尽责,造福百姓。他修建防护堤,治理了咸潮灾害,使三州盐卤地变成了良田;他就纸币折算、使用提出了建议,施行后天下人都感到方便。
B.丘崇眼光敏锐,谋事深远。他任职四川时,果断命令张诏代替已去世的吴挺的职务,革除了隐患。后来,韩侂又把兵权交给吴家,果然发生叛乱。
C.丘崇主张北伐,反对冒进。他从来没有忘记中原沦陷的耻辱,心怀恢复中原之志,但他坚决反对夸大贪功好进的做法,认为心存侥幸就会贻误国家。
D.丘崇沉毅坚定,行事有方。面对金人进犯,他不肯抛弃淮河,要和淮南共存亡,增兵作为防备;他改编队伍,解决粮饷问题,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入蜀后,吴挺脱至死亡,兵权不可复付其子。臣请得便宜抚定诸军,以俟朝命。
(2)淮南运司招辑边民二万,月廪不继,公肆剽劫,崇乃随所屯,分隶守臣节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
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路,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
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蛮,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尚书。
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C.“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我们古代南部各民族,字面上并没有贬义。
D.“仁宗”为庙号。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C.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D.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
(2)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