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承晖,字维明。好学,淹贯经史。章宗即位,迁近侍局使。孝懿皇后妹夫吾也蓝,世宗时以罪斥去,乙夜,诏开宫城门召之。承晖不奉诏,明日奏曰:“吾也蓝得罪先帝,不可召。”章宗曰:“善。”惠民司都监余里痕都迁织染署直长,承晖驳奏曰:“痕都以荫得官,别无才能,前为大阳渡稽察,才八月擢惠民司都监,已为太优。依格两除之后,当再入监差,今乃超授随朝八品职任。况痕都乃平章镒之甥,不能不涉物议。”上从承晖议。改知大兴府事,豪民与人争种稻水利,不直,厚赂元妃兄左宣徽使李仁惠。仁惠使人属承晖右之,承晖即杖豪民而遣之,谓其人曰:“可以此报宣徽也。”山东盗贼起,承晖言:“捕盗不即获,比奏报或迁官去官,请权行的决。”及罢兵,盗贼渠魁稍就招降,犹往往潜匿泰山岩穴间。按察司请发数万人刊除林木,则盗贼无所隐矣。承晖奏曰:“泰山五岳之宗,故曰岱宗。王者受命,封禅告代,国家虽不行此事,而山亦不可赭也。天下之山亦多矣,岂可尽赭哉!”议遂寝。中都被围,承晖出议和事,与皇太子留守中都。从容若平日,尽出财物,召家人,随年劳多寡而分之,皆与从良书。举家号泣,承晖神色泰然,方与安石举白引满,谓之曰:“承晖于《五经》皆经师授,谨守而力行之,不为虚文。”既被酒取笔与安石诀最后倒写二字投笔叹曰遽尔谬误得非神志乱邪谓安石曰子行矣安石出门闻哭声复还问之,则已仰药薨矣。是日暮,中都不守。
(节选自《金史·完颜承晖传》)
[注]①余里痕都:人名。②的决:终审判决。③安石:指师安石,当时任尚书省令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被酒取笔/与安石诀/最后倒写二字/投笔叹曰/遽尔谬误/得非神志乱邪/谓安石曰/子行矣安石/出门闻哭声
B.既被酒/取笔与安石诀/最后倒写二字/投笔叹曰/遽尔谬误/得非神志乱邪/谓安石曰/子行矣/安石出门/闻哭声
C.既被酒/取笔与安石诀/最后倒写二字投笔/叹曰/遽尔谬误/得非神志乱邪/谓安石曰/子行矣/安石出门/闻哭声
D.既被酒取笔/与安石诀/最后倒写二字投笔/叹曰/遽尔谬误/得非神志乱邪/谓安石曰/子行矣安石/出门闻哭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时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乙夜指二更时候,约为夜晚10时。
B.荫指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C.五岳指我国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南岳恒山、西岳华山、北岳嵩山和中岳衡山。
D.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在泰山祭天称作“封”,在梁父山祭地称作“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完颜承晖坚持原则,是非分明。当皇上连夜召见孝懿皇后的妹夫吾也蓝时,他认为吾也蓝是先帝的罪臣,因此没有遵照皇上的旨意让吾也蓝进宫。
B.完颜承晖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他在大兴府任职时,不理会权贵的请托,对无理争夺他人种植水源的豪强施以杖刑,还说你可将结果告知李仁惠。
C.完颜承晖临危不惧,从容镇静。中都形势危急,为了避免殃及无辜,他遣散家中奴仆,将家财全部分给他们,并留下书信希望他们一心向善。
D.完颜承晖忠于职守,以身殉国。他不顾个人安危,奉命留守中都,就在城池将要被攻破时,他无力回天,服毒自尽,表现出了高尚的气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依格两除之后,当再入监差,今乃超授随朝八品职任。
(2)及罢兵,盗贼渠魁稍就招降,犹往往潜匿泰山岩穴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6 06:19: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常楙,字长孺,显谟阁直学士同之曾孙。入太学。淳祐七年举进士。调常熟尉。公廉自持,不畏强御,部使者交荐之。调婺州推官。疏决滞讼,以创繁裁剧称。改知嘉定县。岁大水,劝分和籴,按籍均敷。发运使王龠、提点刑狱孙子秀俱特荐于朝,签书临安府判官,不为权势挠。有为淮东提举常平,辟楙提管,楙知其不可与共事,笑而却之。未几,政府强楙行,遂拂衣去,朝野高之。主管城南厢,听讼严明,豪石益惮之。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楙悉追之,不服者杖其人,械于他所,无不听命。添差临安通判。朝命鞫封桩库吏范成狱,不肯承庙堂风旨,无辜者悉出之。
知广德军。郡有水灾,发社仓粟以活饥民,官吏难之,楙先发而后请专命之罪。尝论天变及贾似道家争田事,触度宗怒,迁司农卿,寻为两浙转运使。海盐岁为咸潮害稼,楙请于朝,捐金发粟,复辍己帑,大加修筑新塘三千六百二十五丈,名曰海晏塘。是秋,风涛大作,塘不浸者尺许,民得奠居,岁复告稔,邑人德之。
迁户部侍郎。以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值旱。故事,郡守合得缗钱十五万,悉以为民食、军饷助。节浮费,修府库。既代,有送还事例,自给吏卒外,余金万楮,楙悉不受。吏惊曰:“人言常侍郎不爱钱,果然。”改浙东安抚使。值水灾,捐万楮以振之,复请籴于朝,得米万石,蠲新苗三万八千。又以诸暨被水尤甚,给二万楮付县折运,民食不至乏绝。
德祐元年,拜吏部尚书,以老病辞,累诏不许,专官趣行甚峻。明堂礼成,进端明殿学士,楙以国步方艰,非臣子贪荣之时,力辞恩数。与庙堂议事不合,以疾谒告。二年春,拜参知政事,为夏士林缴驳,拜疏出关,后六年卒。
(《宋史•常楙传》)
【注】楮:纸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B.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C.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D.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既是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各级学校的最高管理机构。
B.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房在大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C.户部: 六部之一,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D.缗:穿铜钱的绳子,文中指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楙很有才干,能裁断繁重的事务。多次在自然灾害处理中表现出优秀。发运史王龠、提点刑狱孙子秀都向朝廷特别推荐他。
B.常楙不惧怕权势。他因意见不合拒绝了淮东提举常平的推举,即使政事堂强令常楙前行,他也没有前去赴任。
C.常楙廉洁、不爱钱财。卸任平江知县时,他将送别的例钱发给吏卒,剩余的一万纸币钱,他也没要。后来诸暨遭受水灾,他又给两万纸币。
D.常楙不贪图名利。朝廷升任他为端明殿学士,他认为国家正处于艰难之时,不是臣子贪慕荣禄的时候,坚决推辞恩典。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命鞫封桩库吏范成狱,不肯承庙堂风旨,无辜者悉出之。
(2)是秋,风涛大作,塘不浸者尺许,民得奠居,岁复告稔,邑人德之。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录鬼簿序
钟嗣成
①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①桎梏之厄哉?囗,人之生斯世也,囗知以已死者为鬼,囗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已死之鬼何异?此曹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为自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之愈也。
②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迄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着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糜久,淹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水寒乎冰,青胜于蓝,则亦幸矣。名之曰《录鬼簿》。
③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略有删)
(注释)①岩墙:牢狱的石墙。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方框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而但B.诚然而但
C.虽然但而D.诚然但而
【小题2】第②段中的“不死之鬼”和“未死之鬼”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小题3】请说说这篇序文阐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小题4】下列判断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古代的圣贤不曾论及生死祸福等问题。
B.作者认为懂得义理,口发善言即可成不死之鬼。
C.本文语言犀利,但浓郁的迷信色彩使文章逊色。
D.第3段中的“高尚之士”不能列入“不死之鬼”。
【小题5】根据文意,概括《录鬼簿》的创作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太初,字永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有诏褒美,迁将作监丞、赞善大夫、通判晋州,转太常丞。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
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
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三年,再知梓州。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峡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会御史中丞赵昌言等坐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录其弟继让,试校书郎。
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广平生纂文史老释之学,尝谓《礼》之中庸,伯阳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峡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
B.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峡/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
C.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峡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
D.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峡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作监”是古代掌管宫室建筑、金玉珠翠等材质的器皿的制作、纱罗缎匹的刺绣和各种异样器用打造的官署。
B.“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是为了防止知州职权过重,由宋太祖创设的。
C.“嗣位”是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指经过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礼》”指《礼记》,其与《诗经》《尚书》《周易》《大学》并称“五经”,对后世影响极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太初施政有方,深谙世事。他考中进士后,刚刚为官,便有了突出的成绩。他因奏疏切中时弊,得以升官;又因深谙世事,被选为雄州通判。
B.宋太初才德兼备,深受器重。他做盐铁副使,不居功自傲。他才能出众,多次出任转运使,负责往前线运送军粮,职责内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
C.宋太初身体多病,备受关照。他患有不能治愈的疾病,不能到低洼潮湿的地方,所以朝廷就允许他到别地为官。
D.宋太初读书广博,善于思考。他读儒家的经典著作,也读道家、佛家的著作,他认为儒家的中庸、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无为,其思想宗旨是一致的。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
(2)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