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曰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以景祜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监狱。②簧(zé):竹席。③鞫(jū):审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皆世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日“是良子也” 素:一向,平素
C.公坚不 回:返回
D.亦以是其身    持:约束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3 03:07: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剧可久,字尚贤,涿州范阳人。沉毅方正,明律令。与冯道、赵凤为友。后唐同光初,凤荐于朝,补徐州司法,以干职闻。召为大理评事,赐绯。逾年,迁大理正,坐误治狱贲授登州司户。遇赦,召为著作郎。仕晋,历殿中少监、太子右谕德、大理少卿,赐金紫晋祖崩,可久方在病告,有司纠以不赴国哀,坐免。未几复官,迁大理卿。

周广顺初,改太仆卿,复为大理卿。会郑州民李思美妻诣御史台诉夫私鬻盐,罪不至死,判官杨瑛置以大辟。有司摄治瑛,瑛具伏。可久断瑛失入,减三等,徒二年半。宰相王峻欲杀瑛,召可久谓之曰:“死者不可复生,瑛枉杀人,其可怒耶?”可久执议益坚,瑛得免死。由是忤峻,改太仆卿,分司西京。显德三年,所举官犯脏,可久坐停任。明年,复起为右庶子。

世宗以刑书深古、条目繁细,难于检讨。又前后敕格重互,亦难详审,于是中书门下奏曰:“今奉制旨,删定律令,有以见明罚敕法之意也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勒成部秩。”从之。自是可久等于都省集议删定。五年,书成,凡三十卷,目曰《刑统》。宰相请颁天下,与律、疏、令、式并行。可久复拜大理卿。建隆三年,告老,改光禄卿致仕。卒,年七十七。

可久在廷尉四十年,用法平允,以仁恕称。

(选自《宋史·剧可久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
B.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
C.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
D.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绯”“赐金紫”中的“赐”都是赏赐的意思,指朝廷赏赐给官员的恩惠或财物。
B.大辟,是中国古代五刑之一。隋以前死刑的通称。隋唐以后五刑刑名不用大辟,称 “死刑”。
C.失入,指轻罪重判或不当判刑而判刑,相对于“失出”而言。
D.致仕,古代臣子因犯错误以及年龄老迈辞职回乡,后来泛指辞官退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剧可久为官能干,闻名于世。后唐同光初年,剧可久被好友赵凤举荐,被任命为徐州司法,掌理刑法,他因能办事,备受世人称赞。
B.剧可久因为连坐,仕途坎坷。剧可久在担任大理正一职时因下属的错误判案被贬官,后因为他举荐的官员犯了贪污罪而受到停职的处罚。
C.剧可久坚持己见,触犯权贵。宰相王峻想杀死杨瑛,对剧可久说杨瑛使人受冤被杀,不能饶恕,但剧可久坚持自己的主张,因此触犯王峻。
D.剧可久通晓律例,编审法令。剧可久通晓律令,后被中书门下举荐参与法律条文的删定工作,后来他和其他九个人编成了三十卷的《刑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祖崩,可久方在病告,有司纠以不赴国哀,坐免。
(2)今奉制旨,删定律令,有以见明罚敕法之意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鱼崇谅字仲益,其先楚州山阳人,后徙于陕。幼能属文,弱冠,相州刺史辟为从事。会魏帅杨师厚卒,建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州县之半以隶之。魏人不便,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明宗即位,秦王从荣表为记室。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清泰初,移华州。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三年,起为陕州司马。仕晋,奉方物入贡,宰相荐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开运末,契丹入汴,契丹相张砺荐为翰林学士。契丹主北归,留崇谅京师。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俄拜翰林学士。隐帝即位,崇谅以母老求就养,领台州刺史,食郡奉。会举师讨三叛,节度使白文珂在军前,崇谅知后事。凡供军储、备调发,皆促期而办,近镇赖之。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周祖践祚,书诏繁委,皆崇谅为之。广顺初,加工部侍郎,充职。会兖州慕容彦超加封邑,彦超已怀反侧,遣崇谅充使赐官告,仍慰抚之。时多进策人,命崇谅就枢密院引试,考定升降。崇谅以母老思乡里,求解官归养。诏给长告,赐其母衣服、缗钱,假满百日,令本州月给钱、米面。俄拜礼部侍郎,复为学士。诏令侍母归阙,崇谅再表以母老病乞终养,优诏不允。世宗征高平,崇谅尚未至,陶谷乘间言曰:“鱼崇谅逗留不来,有顾望意。”世宗颇疑之。崇谅又表陈母病,诏许归陕州就养。讫太祖朝不起。太宗即位,诏授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兵部侍郎致仕。岁余卒。
(选自《宋史·鱼崇谅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
B.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
C.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
D.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后来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从事:职官名,汉刺史佐吏,如别驾、治中等皆称为“从事史”,历代因袭其制。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的时候,朝廷会赐以旌节,故称。
D.封邑:古代君主赐给诸侯王的封地,以此作为其势力范围,也叫“采地”“采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崇谅奉养母亲,尽心尽力。隐帝即位后,鱼崇谅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就近奉养;周祖时,他因为母亲思念故乡请求辞官回家奉养母亲。
B.鱼崇谅督办军事,快速完成。在讨伐三叛时,鱼崇谅主持后方的工作,有关军事储备、调度征发的事情,他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办理好。
C.鱼崇谅举荐贤能,量才适用。周祖登基后,鱼崇谅除起草各种制书诏令外,还积极举荐贤能之人,并通过考试 来考定他们官职的升降。
D.鱼崇谅遭人离间,受到猜疑。世宗讨伐高平时,鱼崇谅没有及时到达,陶谷就趁机进博言,说鱼崇谅逗留在 家是在观望,皇帝对此颇有猜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
(2)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张所死,飞感旧恩,其子宗本,奏以官。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襄阳之役,诏光世为援,六郡既复,光世始至,飞奏先赏光世军。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玠服飞,愿与交欢 素:一向
B.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    徇:示众
C.或以子其女 婚:娶
D.飞感旧恩,其子宗本 鞠:审问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B.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C.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D.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飞十分孝顺。母亲留在黄河以北地区,他派人前去寻找,并且把母亲接回来,母亲患有痼疾,他一定亲自给母亲喂药。
B.岳飞不仅治军从严,严格训练,严肃军纪,而且有情有义,非常关心爱护自己的部属,朝廷颁发下的犒劳,也都平均分给部下将士。
C.岳飞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善于以少击众,善于发挥众人的智慧,有勇有谋。就连他的敌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D.虽然岳飞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但是他性格过于正直刚烈,争论时不给别人留余地,最终因此蒙受灾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
(2)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B.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C.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D.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
②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应铃宇旂叟,丰城人。稍长,厉志于学,丞相周必大见其文,嘉赏之。举进士,调永新尉。寇甫平,喜乱者诈为惊扰,应铃廉得主名,捽而治之。县十三乡,寇扰者不时,安抚使移司兼郡,初奏弛八乡民租二年,诏下如章。既而复催以检核之数,应铃力争,不从。即诣郡自言,反覆数四,帅声色俱厉,应铃从容曰:“民贫迫之急,将以不肖之心应之,租不可得而祸未易弭也。”帅色动,令免下户。知崇仁县,始至,明约束,正纪纲,晓谕吏民,使知所趋避。然后罢乡吏之供需,校版籍之欺敝,不数月省簿成。冠裳听讼,发擿如神,故事无不依期结正,虽负者亦无不心服。丁内艰,服除,通判蕲州。知吉州。应铃洞究财计本末,每鄙榷酤兴利。永新禾山群盗啸聚,数日间应者以千数。应铃察过客赵希邵有才略,之摄邑,调郡兵,分道捣其巢穴一乡以定。授湖南转运判官兼安抚司。峒獠、蒋、何三族聚千余人,执县令,杀王官,帅宪招捕,逾年不至,应铃曰:“招之适以长寇,亟捕之可也”即调飞虎等军会隅总讨之应铃亲临誓师号令明壮士卒鼓勇以前禽蒋时选父子及凶渠五人诛之胁丛者使之安业未一月全师而归帅别之杰问疾,之杰退,悠然而逝。应铃开明磊落,守正不阿,别白是非,见义必为,不以得失利害动其心。书馈不交上官,荐举不徇权门,当官而行,无敢挠以非义。所至无滞狱,绳吏不少贷,亦未尝没其赀,曰:“彼之货以悖入,官又从而悖入之,可乎?”家居时,人有不平,不走官府,而走应铃之门;为不善者,辄相戒曰:“无使范公闻之。”

(选自《宋史·范应铃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即调飞虎等军会隅总讨之/应铃亲临誓师号/令明壮士卒鼓勇以前/禽蒋时选父子及凶渠五人诛之/胁从者使之安业/未一月全师而归/
B.即调飞虎等军会隅总讨之/应铃亲临誓师/号令明壮/士卒鼓勇以前/禽蒋时选父子及凶渠五人/诛之胁从者使之安业/未一月全师而归/
C.即调飞虎等军会隅总讨之应铃/亲临誓师号令明壮/士卒鼓勇以前/禽蒋时选父子及凶渠五人诛之/胁从者使之安业/未一月全师而归/
D.即调飞虎等军会隅总讨之/应铃亲临誓师/号令明壮/士卒鼓勇以前/禽蒋时选父子及凶五人诛之/胁从者使之安业/未一月全师而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最高国务长官。掌握辅佐国君管理本国军政要务。或分左、右,历代有兴废。
B.服除,又称“服阕”,古丧礼规定,父母去世后,要服丧一年,一年期满除去丧服。
C.榷酤,也称“榷酒”等。政府所实行的酒专卖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的措施。
D.檄,文中指发檄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与“移文”类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应铃打击强盗,体恤百姓。他在永新任职时,打击以身试法的强盗头目;朝廷同意缓征永新部分百姓的租税,后又变卦,他为百姓据理力争。
B.范应铃为官有为,政绩卓著。他在崇仁县任职,整顿纪律,开导官民,免去乡吏供给,革除户籍的弊端,即使是受处分的官员也对他心服。
C.范应铃富有文才,严惩坏人。他小时候就展现了过人的文才,他的文章曾得到周必大的称赞。他在湖南时,对顽固不化的恶人不手软,着力打击。
D.范应铃光明磊落,深得民心。他明辨是非,见义必为,不顾个人利害得失,不巴结上司,不顺从权贵,任职行事雷厉风行;人们信任他,坏人害怕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贫迫之急,将以不肖之心应之,租不可得而祸未易弭也。
(2)所至无滞狱,绳吏不少贷,亦未尝没其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