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应铃宇旂叟,丰城人。稍长,厉志于学,丞相周必大见其文,嘉赏之。举进士,调永新尉。寇甫平,喜乱者诈为惊扰,应铃廉得主名,捽而治之。县十三乡,寇扰者不时,安抚使移司兼郡,初奏弛八乡民租二年,诏下如章。既而复催以检核之数,应铃力争,不从。即诣郡自言,反覆数四,帅声色俱厉,应铃从容曰:“民贫迫之急,将以不肖之心应之,租不可得而祸未易弭也。”帅色动,令免下户。知崇仁县,始至,明约束,正纪纲,晓谕吏民,使知所趋避。然后罢乡吏之供需,校版籍之欺敝,不数月省簿成。冠裳听讼,发擿如神,故事无不依期结正,虽负者亦无不心服。丁内艰,服除,通判蕲州。知吉州。应铃洞究财计本末,每鄙榷酤兴利。永新禾山群盗啸聚,数日间应者以千数。应铃察过客赵希邵有才略,之摄邑,调郡兵,分道捣其巢穴一乡以定。授湖南转运判官兼安抚司。峒獠、蒋、何三族聚千余人,执县令,杀王官,帅宪招捕,逾年不至,应铃曰:“招之适以长寇,亟捕之可也”即调飞虎等军会隅总讨之应铃亲临誓师号令明壮士卒鼓勇以前禽蒋时选父子及凶渠五人诛之胁丛者使之安业未一月全师而归帅别之杰问疾,之杰退,悠然而逝。应铃开明磊落,守正不阿,别白是非,见义必为,不以得失利害动其心。书馈不交上官,荐举不徇权门,当官而行,无敢挠以非义。所至无滞狱,绳吏不少贷,亦未尝没其赀,曰:“彼之货以悖入,官又从而悖入之,可乎?”家居时,人有不平,不走官府,而走应铃之门;为不善者,辄相戒曰:“无使范公闻之。”

(选自《宋史·范应铃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即调飞虎等军会隅总讨之/应铃亲临誓师号/令明壮士卒鼓勇以前/禽蒋时选父子及凶渠五人诛之/胁从者使之安业/未一月全师而归/
B.即调飞虎等军会隅总讨之/应铃亲临誓师/号令明壮/士卒鼓勇以前/禽蒋时选父子及凶渠五人/诛之胁从者使之安业/未一月全师而归/
C.即调飞虎等军会隅总讨之应铃/亲临誓师号令明壮/士卒鼓勇以前/禽蒋时选父子及凶渠五人诛之/胁从者使之安业/未一月全师而归/
D.即调飞虎等军会隅总讨之/应铃亲临誓师/号令明壮/士卒鼓勇以前/禽蒋时选父子及凶五人诛之/胁从者使之安业/未一月全师而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最高国务长官。掌握辅佐国君管理本国军政要务。或分左、右,历代有兴废。
B.服除,又称“服阕”,古丧礼规定,父母去世后,要服丧一年,一年期满除去丧服。
C.榷酤,也称“榷酒”等。政府所实行的酒专卖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的措施。
D.檄,文中指发檄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与“移文”类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应铃打击强盗,体恤百姓。他在永新任职时,打击以身试法的强盗头目;朝廷同意缓征永新部分百姓的租税,后又变卦,他为百姓据理力争。
B.范应铃为官有为,政绩卓著。他在崇仁县任职,整顿纪律,开导官民,免去乡吏供给,革除户籍的弊端,即使是受处分的官员也对他心服。
C.范应铃富有文才,严惩坏人。他小时候就展现了过人的文才,他的文章曾得到周必大的称赞。他在湖南时,对顽固不化的恶人不手软,着力打击。
D.范应铃光明磊落,深得民心。他明辨是非,见义必为,不顾个人利害得失,不巴结上司,不顺从权贵,任职行事雷厉风行;人们信任他,坏人害怕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贫迫之急,将以不肖之心应之,租不可得而祸未易弭也。
(2)所至无滞狱,绳吏不少贷,亦未尝没其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1 09:00: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本中字居仁,元祐宰相公著之曾孙、好问之子。幼而敏悟,公著奇爱之。公著薨,宣仁太后及哲宗临奠,诸童稚立庭下,宣仁独进本中,摩其头曰:“孝于亲,忠于君,儿勉焉。”

绍兴六年,召赴行在,特赐进士出身。监阶州草场苗亘以赃败,有诏从,本中奏:“近岁官吏犯赃,多至黥籍,然四方之远,或有枉滥,何由尽知? 异时察其非,虽欲抆拭,其可得乎?愿酌处常罚,毋令奸臣得以藉口于后世。”从之。

七年,上幸建康,本中奏曰:“当今之计,必先为恢复事业,求人才,恤民隐,讲明法度,详审州政,开直言之路,俾人人得以尽情。然后练兵谋帅,增师上流,固守淮甸,使江南先有不可动之势。伺彼有衅,一举可克。若徒有恢复之志,而无其策,邦本未强,恐生他患。今江南、两浙科须日繁,闾里告病,倘有水早乏绝,奸宄窃发,未审朝廷何以待之?近者臣庶劝兴师问罪者不可胜数观其辞固甚顺考其实不可行大抵献言之人与朝廷利害绝不相侔言不酬事不济则脱身而去。”又奏:“江左形势如九江、鄂渚、荆南诸路,当宿重兵,临以重臣。吴时谓西陵、建平,国之藩表,愿精择守帅,以待缓急,则江南自守之计备矣。”

内待郑谌落致仕,得兵官。本中言:“陛下进临江浒,将以有为,今贤士大夫未能显用,岩穴曲隐未能招致,乃起谌以统兵之任,何邪?”命遂止。

八年,金使通和,有司议行人之供,本中言:“使人之来,正当示以俭约,客馆刍粟若务充悦,适启戎心。且成败大计,初不在此,在吾治政得失,兵财强弱,愿诏有司令无乏可也。

(选自《宋史・吕本中传》),有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近者臣庶劝兴师/问罪者不可胜数/观其辞固甚顺考/其实不可行/大抵献言之人/与朝廷利害绝不相侔/言不酬/事不济/则脱身而去
B.近者臣庶劝兴师问罪者/不可胜数/观其辞固甚顺/考其实不可行/大抵献言之人/与朝廷利害绝不相侔/言不酬/事不济/则脱身而去
C.近者臣庶劝兴师/问罪者不可胜数/观其辞固甚顺/考其实不可行/大抵献言之人/与朝廷利害绝不相侔/言不酬事/不济/则脱身而去
D.近者臣庶劝兴师问罪者/不可胜数/观其辞固甚顺考/其实不可行/大抵献言之人/与朝廷利害绝不相侔/言不酬/事不济/则脱身而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并涂墨,使其永不褪色
B.致仕指官员犯罪被罢官,古人还常用乞身、请老等表达此意。
C.客馆是指古代招待宾客的馆舍,亦指旅店。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公著去世时,宣仁太后及哲宗亲自前往吊丧,众多孩童立于庭下,宣仁太后唯独让吕本中进见,并对其寄予厚望,这侧面体现了他幼年聪慧。
B.吕本中认为九江、鄂渚、荆南等地当派重臣重兵把守;西陵、建平是国家的边疆要地,希望朝廷精选守帅,这是江南自守之计。
C.宋金通和时,吕本中认为对金国使者的供给应该俭约,否则恰会引发敌人的侵犯之心。他希望诏令有关部门只要供应不缺乏就可以了。
D.皇帝任命郑谌掌管军队,吕本中认为当前贤士大夫没有得到重用,隐藏山林的能人没有招至,建议不让郑谌为统兵官,皇帝没有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近岁官吏犯赃,多至黥籍,然四方之远,或有枉滥,何由尽知?
(2) 然后练兵谋帅,增师上流,固守淮甸,使江南先有不可动之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颛字诚之,青州寿光人。举进士,得同学究出身。至卫尉丞,上其文,乃赐,擢盐铁判官。陕西铸康定大铜钱,颛曰:“坏五为一,以一当十,恐犯者众。”卒如其言。

夏人纳款,遣使要请十一事,甚者欲去臣称男。颛押伴,一切晓以义,辞折而去。又再遣使来欲自买卖,且通青盐,增岁赐。诏许置榷场,其议多颛所发。出为京西转运使,奏计京师。元昊为下所杀,遣杨守素来告哀。守素,乃始为元昊谋不称臣、纳赐节者也,仁宗记尝屈其使者,复使押伴。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改知凤翔府帝语辅臣颛宜备朝廷委任留判三司凭由司为谅祚册礼使,采摭西夏风物、山川、道里、出入攻取之要,为《治戎精要》三篇上之。

进直史馆,迁河东转运使。帝尝以禁帑金帛赐河北,亦欲与河东。颛辞曰:“受委制财用,而先有求,不敢。”颛每行部,必择僚佐之贤者一人与俱,凡事必与议,未尝以胥吏自随,人安其政。

侬贼犯岭外,以知潭州。宣抚司以宣毅卒有功,檄补军校,颛察其色动,曰:“必有异志。”执按之,具服为贼内应。搜其家,得所记潭事甚悉,枭首以徇。诏书褒激,赐白金五百两,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渭州。坐在潭日贱市死商珠,降为待制。时四路以边警闻,渭独无所上,朝廷疑斥候不密,顓力言无他虞,帝使觇之,信。乃还学士,徙徐州,以太子宾客致仕。积官户部侍郎,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任颛传》)

注①谅祚:李元昊之子,西夏第二位皇帝。②侬贼:侬智高,北宋广源州壮族首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改知凤翔府/帝语辅臣/颛宜备朝廷委任留判/三司凭由司/
B.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改知凤翔府/帝语辅臣/颛宜备朝廷委任留判/三司凭由司/
C.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改知凤翔府/帝语辅臣颛/宜备朝廷委任/留判三司凭由司/
D.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改知风翔府/帝语辅臣/颛宜备朝廷委任/留判三司凭由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可以表示科举考试的等次,也可以指封建官僚贵族的大宅子。文中指宅子。
B.榷场,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各取经济所需。
C.转运使,是唐以后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在北宋前期是一路最高行政长官。
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顓料事准确,铸钱果然出事。任颛认为毁五个钱铸成一个,把一个钱当十个钱用,以后会有很多人犯禁私自铸钱,后来确实如此。
B.任颛折服西夏使者,保卫国家。西夏派使者来宋朝提出不合理的请求,任颛对使者晓以大义,令西夏使者折服,无功而返。
C.任颛敢于拂逆圣意,独立为政。皇帝想把库藏金帛赏赐给河东,任颛认为皇上干扰了自己主政,拒绝了皇上的请求,没有赴任。
D.任颛善于察言观色,处事果断。在给宣毅卒补发檄文时,任颛见此人脸色有异,立即将其抓捕,证据确凿后,立即处死示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颛每行部,必择僚佐之贤者一人与俱,凡事必与议。
(2)朝廷疑斥候不密,颛力言无他虞,帝使觇之,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纯仁字尧夫,其始生之夕,母李氏梦儿堕月中,承以衣据,遂生纯仁。资警悟,八岁,能讲所授书。以父任为太常寺太祝。中皇佑元年进士第,调知武进县,以远亲不赴;易长葛,又不往。仲淹曰:“汝昔日以远为言,今近矣,复何辞?”纯仁曰: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邪?虽近,亦不能遂养焉。”仲淹门下多贤士,纯仁皆与从游。昼夜肄业,至夜分不衰寝,置灯帐中,帐顶如墨色。仲淹没,始出仕。签书许州观察判官、知襄邑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凡牧地隶县,自纯仁始。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振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接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尚书右仆射兼中书待郎。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已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亲族有请教者,纯仁曰:“俭可以助廉,性忽可以成德。”其人书于坐隅。熟寐而卒,年七十五,曰忠宣。

(选自《宋史・范纯仁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B.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C.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D.毎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祝是官名,属太常寺,主管祭祀,是《周礼》中规定的儒教神职官员之ー。
B.皇佑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继位后首创。
C.拜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至手,这里指下跪叩头。
D.谥是古代皇帝、贵族、杰出大臣等死后朝廷所加的带有或褒或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纯仁资质警悟,学习非常刻苦。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够讲解所学书本上的内容,成年以后仍然经常学习到深夜,以致油灯把帐顶都熏成了墨黑色。
B.范纯仁一身正气,维护百姓利益。皇帝值宿卫士的马踏坏了庄稼,范纯仁抓捕一人处以杖刑,被上告朝廷,他义正辞严,最后皇上下诏释放了他。
C.范纯仁赈灾得力,深受百姓爱戴。他赈灾救济百姓,却被指责虚报救活人数,朝廷派人追査核实,老百姓不忍心牵累范纯仁,昼夜争着归还粮食。
D.范纯仁为国荐才,毫无个人私心。为使有用之才不被朝廷错失,他举荐人才坚持公论,不使那些人才知道是他推荐的,但那些人最终都知恩图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邪?虽近,亦不能遂养焉。
(2)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振贷,僚属请奏而须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逾年,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使。谓机敏有智谋,憸狡过人,文字累数千百言,一览辄诵。在三司,案牍繁委,吏久难解者,一言判之,众皆释然。
初,王均叛,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赦。酋感泣,愿世奉贡,乃作誓刻石柱。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
祥符中禁火,时谓营复宫室,患取土远,谓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
初,谓出准①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谓甚愧之。时准为相,尤恶谓。后谓媒蘖其过,遂罢准相。同列不敢言,独王曾以帝语质之,谓顾曰:“居停主人②勿复言。”盖指曾以第舍假准也。准贬斥,谓浸擅权,至除吏不以闻。
仁宗即位,谓潜结内侍雷允恭,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允恭倚谓势,益横无所惮。允恭方为山陵都监,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易皇堂③地。夏守恩领工徒数万穿地,土石相半,众议日喧,惧不能成功,中作而罢,奏请待命。谓庇允恭,依违不决。内侍毛昌达自陵下还,以其事奏,诏问谓,谓始请遣使按视。既而咸谓复用旧地,乃诏冯拯等就谓第议。遣王曾覆视,遂诛允恭。
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召拯等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因出谓尝托允恭令后苑匠所造金酒器示之,乃降谓太子少保。籍其家,得四方赂遗,不可胜纪。坐谓罢者十数人。在崖州逾三年,徒雷州,又五年,徒道州。明道中致仕,居光州,卒。乙巳,拯继谓为首相,后加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王曾集贤殿大学士。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准,宋代名臣寇准。②居停主人,指的是寄居之处的主人,亦即现今所常说的房东。③皇堂,皇帝的墓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B.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C.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D.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科又称甲榜,即进士榜。凡是通过乡试中得乙榜(举人),再通过殿试中得甲榜(进士)的人,称为两榜进士。两榜进士和进士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B.古代的不同朝代对三司的解释各有不同,宋代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度,其三司为盐铁、户部、度支,作用是掌管统筹国家行政事务。
C.“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意同“致政”或“致事”。古代官员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
D.学士,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学士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学士和大学士差距很大,唐、宋时,"学士"前加"大"的都是宰辅重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丁谓才华过人,是一名能吏,但为人奸诈贪婪,善于溜须拍马,曾把自己的房子借给寇准,遭到寇准的厌恶,后来丁谓罗织罪名构陷寇准。
B.丁谓奉命处置王均叛乱,会见其首领,以安抚为上。他们感激涕零,表示愿意世代供奉朝廷,并在石柱之上刻录誓言。
C.丁谓重修皇宫,合理统筹各项工作,很好地解决了取土困难、材料运输、清理废墟等难题,一举三得,还节省了大量开支。
D.丁谓勾结宦官雷允恭,以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并包庇雷允恭擅自移改陵穴之事,最终被人揭发出来,因此被罢相并勒令退休。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
(2)准贬斥,谓浸擅权,至除吏不以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巧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至烦大兵翦灭。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诏奖谕之。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注①蓍(shī):—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②坎、离:均为卦名。③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④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始筮仕,决蓍 具沛公言报项伯
B.弃疾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杀掠吏民,死不顾 驰椒丘焉止息
D.夫民为国本,贪吏迫使为盗 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丰丰,全能表现辛弃疾“有大略”的一项是(   )
①劝京决策南向  ②弃疾间与之游  ③弃疾斩其首归报
④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  ⑤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
⑥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A.①④⑤B.①②⑥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辛弃疾年轻时师从蔡伯坚,与党怀英一起学习,他曾经占卜自己的仕途,自己得“离”卦,于是决定南归。
B.偷窃耿京大印而逃的义端,是在辛弃疾劝说下才投靠耿京的,所以耿京迁怒于辛弃疾。弃疾斩其首归报,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
C.辛弃疾写《美芹十论》等文的起因是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但因为朝廷与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被实行。
D.盗贼连起,辛弃疾在全部铲平了匪患之后,上书朝廷,分析盗贼起因,因此受到了皇上的褒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