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许奕,字成子,简州人。丁内艰,免丧调涪城尉。庆元五年,宁宗亲擢进士第一,授签书剑南东川节度判官。未期年,持所生父心丧,召为秘书省正字。

迁起居舍人,韩侂胄议开边,奕贻书曰:"今日之势,如元气仅属,不足以当寒暑之寇。"乞鞫勘赃吏,永废勿用。特与放行以启侥幸者,宜加遏绝。所言皆侂胄所不乐也。

遣奕使金,奕与骨肉死诀,诣执政趣受指请行,执政曰:"金人要索,议未决者尚多,今将奈何?"奕曰:"往集议时,奕尝谓增岁币、归俘虏或可耳,外此其可从乎?不可行者,当死守之。"寻迁起居郎兼权给事中,以国事未济力辞,不许。金人闻奕名久,礼迓甚恭。还奏帝优劳久之奕复奏和不可恃宜葺纪纲练将卒使屈信进退之权复归于我客有以使事贺者,奕怃然曰:"是岂得已者,吾深为天下愧之。"

权礼部侍郎,条六事以献。会谏官五居安、傅伯成以言事去职,奕上疏力争之。其后又因灾异申言曰:"比年上下以言为讳,谏官无故而去者再矣。以言名官,且不得尽,况疏远乎。"

安抚使安丙新立大功,谗忌日闻,宰相钱象祖出谤书问奕,奕喟而言:"士不爱一死而因于众多之口,亦可悲也。奕愿以百口保之。"象祖艴然曰:"公悉安子文若此乎?"适宇文绍节宣抚荆湖还,亦曰:"仆愿亦百口以信许公之言。"于是异论顿息,委寄益专。

移知夔州,表辞不行,改知遂宁府。捐缗钱数十万以代民输,复盐策之利以养士,为浮梁作堤数百丈,民德之,画像祠于学。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起居舍人真德秀侍帝前,论人才,上以骨鲠称之。

(节选自《宋史•许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还奏帝/优劳久之/奕复奏/和不可恃/宜葺纪纲/练将卒/使屈信进退之权/复归于我/
B.还奏/帝优劳久之/奕复奏/和不可恃/宜葺纪纲/练将卒/使屈信进退之/权复归于我/
C.还奏帝/优劳久之/奕复奏/和不可恃/宜葺纪纲/练将卒/使屈信进退之/权复归于我/
D.还奏/帝优劳久之/奕复奏/和不可恃/宜葺纪纲/练将卒/使屈信进退之权/复归于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丁内艰。相对的还有丁外艰。
B.兼权是古代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兼表示兼任,权表示暂代官职,二者常连用。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礼乐、祭祀、宴乐、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外国往来事。
D.致仕是指古代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还可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奕不惧全市,刚正直言。在韩侂胄申仪扩充疆土时,许奕写信给他表达对当前国势的担忧,后又请求审查遏制赃吏,遮羞提议都不和韩侂胄心意。
B.许奕甘心犯险,精忠报国。朝廷派许奕出使金国,许奕怀必死之心与亲人诀别,很快到执政那里接受指示请求出发,抱定为国利益力争打底的决心。
C.许奕骨鲠高标,秉公仗义。安抚使安丙立了大功,朝廷里对他的不利言论甚嚣尘上,许奕挺身而出为其担保,在诽谤安丙的宰相钱象祖面前维护安丙。
D.许奕爱民如子,恩泽百姓。任职遂宁时,许奕捐钱代替民众缴纳赋税,后又用盐政获利养护士人,他还未当地建浮桥,筑堤坝,深得百姓拥护爱戴。
【小题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比年上下以言为讳,谏官无故而去者再矣。以言名官,且不得尽,况疏远乎。
(2) 士不爱一死而因于众多之口,亦可悲也。奕愿以百口保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4 11:0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文秀,仲远,吴兴武康人,司空庆之弟子也。前废帝即位,为安南录事参军。景和牛千,青州刺史。时帝狂悖无道,内外忧危,文秀将之镇,部曲出屯亨了,说庆之曰:“此人性情无常,猜甚,将来之祸,事又难测。今因此众力,图之易于反掌,千载一时,万不可失。”庆之不从。文秀固请非一,终不回。文秀既行,庆之果为帝所杀。庆之死后,帝遣江方兴领兵诛文秀。太宗已定乱,驰驿驻之,方兴为文秀所执,寻见释遣还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勋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弥之等寻归顺。

弥之青州强姓,门族甚多,诸宗从相合率奔北海,据城以拒文秀。文秀遣军主解彦士攻北海陷之,伯宗合率乡兵,复克北海,因率所领向青州所治东阳城。文秀拒之,伯宗战败。玄邈、僧嵩等并进军攻城,每战辄为文秀所破。三年二月,文秀归命请罪,即安本任。八月,净蜀郡公拔式等马步数万人入西郭,直至城下。文秀使辅国将军垣谌击破之。

四年, 进文秀号右将军,拿五百户。虏围青州积久,太宗所遣救兵并不敢进。文秀被围三载,外无援军,士卒为之用命,无离叛者,日夜战斗,甲胄生机虱。五年正月二十四日,遂为所陷。城败之日,解释戎衣,缓服静坐,命左右取所持节。虏既入,兵刃交至,问曰:“青州刺史沈文秀何在? ”文秀厉声曰:“身是。”因执之,牵出听事前,剥取衣服。时白曜在城西南角楼,裸缚文秀至曜前,执之者令拜,文秀曰:“各二国大臣:无相拜之礼。”曜命还其衣,为设酒食,锁送桑乾。

文秀在桑乾凡十九年,齐之永明四年,病死,时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书•沈文秀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勋/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B.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勋/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C.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動/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D.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励/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B.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刺史制度,作为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有其产生、形成的历史过程。汉代刺史制度是对秦代监御史制度的继承。
C.虏,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朝的辱称,索指发辫,因古代北方民族多有发辫。
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左迁;降级叫迁谪;平调叫转迁、迁掉;离职后复官叫迁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文秀能明晰形势,准确作出预判。前废帝性情无常,猜忌心严重,朝廷内外人人自危,他劝说庆之 行废立之事,庆之不听,他走后,庆之果然被杀害。
B.沈文秀有军事才能,多次打败对手。他派解彦士攻陷北海,又阻击伯宗,使伯宗大败;在和北虏作战时,又打败了玄邈、僧嵩、蜀郡公拔式等。
C.沈文秀得将士之心,将士为之尽力。他被敌人围困了三年,外无援军,将士们愿意为他效力,日夜战斗,盔甲上都生出了虱子,但是却没有一人叛离。
D.沈文秀对故国忠诚,不肯屈膝折节。面对虏敌和对着他的兵刃,他毫不畏惧,厉声以对;被剥去衣服, 捆到白曜面前,他不肯下跪,有浩然之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已定乱,驰驿驻之,方兴为文秀所执,寻见释遣还。
(2)城败之日,解释戎衣,缓服静坐,命左右取所持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几,字吉甫,其先赣州人,徙河南府。幼有识度,事亲孝。入太学有。兄弼,提举京西南路学事,按部溺死,无后,特命几将仕郎。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賜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
靖康初,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即位,改提举湖北,徙广西运判、江西提刑,又改浙西。 会兄开为礼部侍郎,与秦桧力争和议,桧怒,开去,几亦罢。逾月,除广西转运副使,徙荆南路。复为广西运判,固辞,价居上饶七年。桧死,起为浙西提刑、知台州,治尚清净,民安之。黄岩令受贿为两吏所持,令械吏置狱,一夕皆死,几诘其罪。或曰:“令,丞相沈该客也。”治之益急。诏修《神宗宝训》,书成,奏荐,帝称善,权礼部侍郎。
吴越大水,地震,几举唐贞元故事反覆论春,帝韪其言。他日谓几曰:“前所进陆贽事甚切,已遣漕臣振济矣。”引年请谢,上曰:“卿气貌不类老人,姑为朕留。”谢曰:“臣无补万一,惟进退有礼,尚不负陛下拔摧。”上闵劳以事,提举玉隆观,绍兴二十七年也。
金犯塞,中外大震,帝召杨存中偕宰执对便殿,谕以将散百官,浮海避之。左仆射陈康伯持不可。存中言:“敌空国远来,已闯淮甸,此正贤智驰骛不足之时,臣愿率先将士,北首死敌。”帝喜,遂定议亲征,下诏进讨。有欲遣使诣敌求缓师者,几疏言:“增币请和无小益有大害为朝廷计正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经武外一切置之如是虽北取中原可也。且前日诏诸将传檄数金君臣,如叱奴隶,何辞可与之和耶?”帝壮之。
孝宗受禅,几又上疏数千言。将召,屡请老,乃迁通奉大夫,致仕,擢其子逮为浙西提刑以便养。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清。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一》,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增币请和/无小益/有大害/为朝廷计/正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经武外一切置之/如是/虽北取中原可也
B.增币请和/无小益/有大害/为朝廷计/正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经武/外一切置之/如是/虽北取中原可也
C.增币请和/无小益/有大害/为朝廷计/正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经武/外一切置之/如是/虽北取中原可也。
D.增币请和/无小益/有大害/为朝廷计/正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经武外/一切置之如是/虽北取中原可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表示官职调动,本文中类似的术语还有“除” “起” “迁” “权”等,分别表示任免官职、重新起用、升官和变更官职之意。
B.“提举”本有“管理” “提拔举荐”之意,是宋代设立的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如本文中的"提举学事” “提举茶盐”等。
C."宰执”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权的重臣,在宋代,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参知政事、枢密使等均在宰执之列。
D.“请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左传·襄公三年》中有“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之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几小时候就有见识气度,侍奉父母很孝顺,进入太学学习享有好的声誉,因为兄长去世被朝廷授予官职步人仕途。
B.曾几另一个兄长曾开与秦桧就与金人议和之事发生争执,秦桧很生气,曾开只得离开,曾几也只好作罢。
C.曾几担任浙西提刑和台州知州时,治理方面崇尚清净无为,但对贪污受贿的官吏,后台再硬,也毫不手软。
D.曾几在高宗皇帝时就提出退休,没有得到允许,但皇上也不忍心让他劳累,只让他担任玉隆观提举,他的愿望直到孝宗皇帝继位才得以实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越大水,地震,几举唐贞元故事反覆论春,帝韪其言。
(2)且前日诏诸将传檄数金君臣,如叱奴隶,何辞可与之和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完颜陈和尚,丰州人,系出萧王诸孙。贞祐中,陈和尚年二十余,为北兵所掠,大帅甚爱之,置帐下。时陈和尚母留丰州,从兄斜烈事之甚谨。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人以秀才目之。正大二年,斜烈落帅职,例为总领,屯方城。陈和尚随以往,凡兄军中事皆预知之。斜烈时在病,军中李太和者与方城镇防军葛宜翁相殴,诉于陈和尚,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宜翁素凶悍,耻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妻讼陈和尚以私忿侵官,故杀其夫,诉于台省。以故陈和尚系狱。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奏上,久不能决。未几,斜烈卒。上闻,始驰赦陈和尚,曰:“有司奏汝以私忿杀人。今以汝兄故,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议我者。汝奋发立功名,始以我为不妄赦矣。”陈和尚且泣且拜,不能出一言为谢。乃以白衣领紫微军都统,逾年转忠孝军提控。五年,北兵入大昌原,平章合达问谁可为前锋者,陈和尚出应命。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是日,以四百骑破八千众,名动天下。六年,有卫州之胜。八年,有倒回谷之胜。九年正月,三峰山之败,走钧州。城破,大兵入,即纵军巷战。陈和尚趋避隐处,杀掠稍定乃出,自言曰:“我金国大将,欲见白事。”兵士以数骑夹之,诣行帐前。时欲其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绝,时年四十一。是年六月,诏镇南军节度使,勒石纪其忠烈。

(摘编自《金史·完颜陈和尚传》)

注①北兵:蒙古兵。②宣宗: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至1224年在位。1234年金朝灭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
B.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
C.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
D.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台省,汉朝称尚书省为台省,唐时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总称。
B.大辟,是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C.赠,又称“追赠”,指给已死的官吏或父祖追封官爵,文中指追封陈和尚为镇南军节度使。
D.勒石,刻文于石,多指记载功勋。西汉霍去病破匈奴后,封燕然山,刻石记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和尚出身高贵,天资聪颖。他是金朝贵族,身为武将而有才名,雅好读书,颇受时人称赞。
B.陈和尚善于应变,处事灵活。他被俘虏后,虽受赏识但以探望母亲为借口回到丰州逃归金朝。
C.陈和尚守法不阿,性情刚烈。他因误判葛宜翁案而锒铛入狱,但内心坦然,坚信自己清白无辜。
D.陈和尚能征善战,忠心报国。他屡破蒙军,功绩显赫,战败之后即使饱受酷刑都不肯归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翁素凶悍,耻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
(2)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

同类题5

课外文言文阅读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判官,宋代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又称“通判”,负责州郡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即各类犯罪事件的审判和裁决。
B.台指的是“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C.团练副使是宋代散官官阶之一,宋代散官专指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共有十等,常授的主要有团练副使、节度行军司马等四种。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颖悟,母亲教他读书,听到古今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要害。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洋洋洒洒、下笔千言。
B.苏轼恪尽职守,徐州任上,当地突发水灾,苏轼身先士卒积极修堤守城,颇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公无私风范。
C.苏轼忧国忧民,写诗讽喻时弊,却因此遭受诬陷而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但能随遇而安,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D.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杭州知州时疏通茅山、盐桥二河通航运,还疏浚西湖,用淤泥和葑草在西湖外围构筑长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2)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