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许奕,字成子,简州人。丁内艰,免丧调涪城尉。庆元五年,宁宗亲擢进士第一,授签书剑南东川节度判官。未期年,持所生父心丧,召为秘书省正字。

迁起居舍人,韩侂胄议开边,奕贻书曰:"今日之势,如元气仅属,不足以当寒暑之寇。"乞鞫勘赃吏,永废勿用。特与放行以启侥幸者,宜加遏绝。所言皆侂胄所不乐也。

遣奕使金,奕与骨肉死诀,诣执政趣受指请行,执政曰:"金人要索,议未决者尚多,今将奈何?"奕曰:"往集议时,奕尝谓增岁币、归俘虏或可耳,外此其可从乎?不可行者,当死守之。"寻迁起居郎兼权给事中,以国事未济力辞,不许。金人闻奕名久,礼迓甚恭。还奏帝优劳久之奕复奏和不可恃宜葺纪纲练将卒使屈信进退之权复归于我客有以使事贺者,奕怃然曰:"是岂得已者,吾深为天下愧之。"

权礼部侍郎,条六事以献。会谏官五居安、傅伯成以言事去职,奕上疏力争之。其后又因灾异申言曰:"比年上下以言为讳,谏官无故而去者再矣。以言名官,且不得尽,况疏远乎。"

安抚使安丙新立大功,谗忌日闻,宰相钱象祖出谤书问奕,奕喟而言:"士不爱一死而因于众多之口,亦可悲也。奕愿以百口保之。"象祖艴然曰:"公悉安子文若此乎?"适宇文绍节宣抚荆湖还,亦曰:"仆愿亦百口以信许公之言。"于是异论顿息,委寄益专。

移知夔州,表辞不行,改知遂宁府。捐缗钱数十万以代民输,复盐策之利以养士,为浮梁作堤数百丈,民德之,画像祠于学。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起居舍人真德秀侍帝前,论人才,上以骨鲠称之。

(节选自《宋史•许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还奏帝/优劳久之/奕复奏/和不可恃/宜葺纪纲/练将卒/使屈信进退之权/复归于我/
B.还奏/帝优劳久之/奕复奏/和不可恃/宜葺纪纲/练将卒/使屈信进退之/权复归于我/
C.还奏帝/优劳久之/奕复奏/和不可恃/宜葺纪纲/练将卒/使屈信进退之/权复归于我/
D.还奏/帝优劳久之/奕复奏/和不可恃/宜葺纪纲/练将卒/使屈信进退之权/复归于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丁内艰。相对的还有丁外艰。
B.兼权是古代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兼表示兼任,权表示暂代官职,二者常连用。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礼乐、祭祀、宴乐、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外国往来事。
D.致仕是指古代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还可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奕不惧全市,刚正直言。在韩侂胄申仪扩充疆土时,许奕写信给他表达对当前国势的担忧,后又请求审查遏制赃吏,遮羞提议都不和韩侂胄心意。
B.许奕甘心犯险,精忠报国。朝廷派许奕出使金国,许奕怀必死之心与亲人诀别,很快到执政那里接受指示请求出发,抱定为国利益力争打底的决心。
C.许奕骨鲠高标,秉公仗义。安抚使安丙立了大功,朝廷里对他的不利言论甚嚣尘上,许奕挺身而出为其担保,在诽谤安丙的宰相钱象祖面前维护安丙。
D.许奕爱民如子,恩泽百姓。任职遂宁时,许奕捐钱代替民众缴纳赋税,后又用盐政获利养护士人,他还未当地建浮桥,筑堤坝,深得百姓拥护爱戴。
【小题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比年上下以言为讳,谏官无故而去者再矣。以言名官,且不得尽,况疏远乎。
(2) 士不爱一死而因于众多之口,亦可悲也。奕愿以百口保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4 11:0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与之,字正子,少卓荦有奇节,不远数千里游太学。绍熙四年举进士,广东之士由太学取科第自与之始。授浔州司法参军。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子诬之者,其长欲流之。与之曰:“小民计出仓猝,忍使一家转徙乎?况故杀子孙,罪止徒。”卒从之。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凜然。朱崖地产苦橙,民或取叶以代茗,州郡征之,岁五百缗,琼人以吉贝织为衣衾,工作皆妇人,役之有至期年者,弃稚违老,民尤苦之。与之皆为榜免。其他利病,罢行甚众。

召为秘书少监,军民遮道垂涕,与之力辞召命,竟还。将度岭,趣召不已,行次池口,闻金人至边,乃造朝奏:“今边声可虑者非一,惟山东忠义区处要不容缓。”前后累疏数千言,每叹养虎将自遗患。升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未几,成都帅董居谊以黩货为叛卒所逐,总领杨九鼎遇害,蜀大扰。与之以选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至即帖然。先是,军政不立,戎帅多不协和。与之戒以同心体国之大义,于是戎帅协和,而军政始立。

召为礼部尚书,不拜,道还广。蜀人思之,肖其像于成都仙游阁,以配张咏、赵抃,名三贤。理宗即位,累迁,皆力辞。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与之力疾奏。帝览奏嘉叹,趣召愈力,控辞至十有三疏。嘉熙三年,乃得致仕,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自领乡郡,不受廪禄之入,凡有余皆以均亲党。薨时年八十有二,遗戒不得作佛事。累封至南海郡公,谥清献。

(选自《宋史·卷四百六·列传一百六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B.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C.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D.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学生的出身多为官宦子弟,亦有家境贫寒者。入太学可称为“受业太学”“游太学”“观太学”。
B.工部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掌管土木、水利、屯田、手工业等事项。
C.祠是为纪念死去的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与庙有些相似,如“武侯祠”;后来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D.控辞即请求辞免,古人辞官、退休的说法有很多,比如乞骸骨、致仕、挂冠、告老等,原因不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与之勤奋学习才华出众,更是开创了广东学子从太学取士的先河,在之后的任职中多次被委派到南方地区,造福当地百姓。
B.崔与之认为对仓促间失手将富豪打死的百姓应从轻发落,因为是对方拖欠百姓款项并诬陷百姓在先,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C.崔与之为政宽仁,在广西提点刑狱期间废除了许多不利百姓的政策,深得百姓爱戴,升迁离任时,军民夹道送行,不忍他离开。
D.崔与之一辈子奔波劳累,在政务、军事方面都有建树,为国家殚精竭虑,深得皇帝信任和重用,直到退休也没真正闲下来。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子诬之者,其长欲流之。
(2)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与之力疾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史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分然。轼曰:“普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间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待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说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延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已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对曰:“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曰:“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乎?”对曰:“陛下更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为臣不恭。又言章悖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列。宣仁后曰:“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拜侍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注)发策: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B.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C.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D.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D.视事:文中指办事。也可以指官员到职工作,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庭有才能。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向他问事,他一一予以回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B.朱光庭守正敢言。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令;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他还弹劾章悖等人,受到了宣仁太后的赞扬。
C.朱光庭忠于皇帝。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朱光庭关心百姓。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去救济而得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
⑵ 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梅询,字昌言,宣州宣城人。少好学,有辞辨。进士及第,为利丰监判官。后以秘书省著作佐郎、御史台推勘官,预考进士于崇政殿,真宗过殿庐,奇其占对详敏,召试中书,除集贤院。
李继迁攻灵州急,吴淑上书请遣使谕秦、陇以西诸戎,使攻继迁。询亦请以朔方授潘罗支,使自攻取。帝问谁可使罗支者询请行未至而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帝欲命知制诰,李沆力言其险薄望轻,不可用。坐议天书,出知濠州。为湖北转运使,擅假驿马与邵晔子省亲疾而马死,夺官一级,降通判襄州。为陕西转运使,坐荐举朱能,贬怀州团练副使。又以善寇准,徙池州。复直集贤院,改直昭文馆、知荆南,擢龙图阁待制,纠察在京刑狱。历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判流内铨,为翰林侍读学士、群牧使。累迁给事中、知审官院。
仁宗御迩英阁,读《正说养民篇》,览历代户口登耗之数,顾谓侍臣曰“今天下民籍几何?”询对曰:“先帝所作,盖述前代帝王恭俭有节,则户口充羡;赋敛无艺,则版图衰减。炳然在目,作鉴后王。自五代之季,生齿凋耗,太祖受命,太宗、真宗休养百姓,天下户口之数,盖倍于前矣。”因诏三司及编修院检阅以闻。病足,出知许州,卒。
询性卞急好进,而侈于奉养,至老不衰。然数为朝廷言兵。在濠州,梦人告曰:“吕丞相至矣。”既而吕夷简通判州事,故待之甚厚。其后,援询于废斥中,以至贵显,夷简力也。
(《宋史•梅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问谁可使罗支者/询请行/未至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B.帝问谁可使罗支者/询请/行未至/而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C.帝问谁可使罗支者/询请行/未至而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D.帝问谁可使罗支者/询请/行未至/而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三甲的第一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B.古代任命官职可叫“除”,给官员升职可叫“擢”,给官员降职可叫“贬”,给官员调职可叫“徙”。
C.古代对各方的少数名族有着不同的称呼,常常称呼西方的少数民族为“戎”,而称东方的少数民族为“夷”。
D.翰林是指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询年少时好学,善于言词辩论,在崇政殿参加进士预考,真宗皇帝经过考场,发现他很奇特,对他评价很高。
B.做陕西转运使时,梅询被贬为怀州团练副史。又因与寇准关系不好,被迁任池州。历任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群牧使。
C.仁宗阅读《正说养民篇》后询问身边的近臣有关全国户籍人口的问题。梅询进言仁宗恭谨俭约,休养生息以使国家人口充盈。
D.梅询性格急躁,一生都讲究生活的奢华。在濠州时,梅询与吕夷简关系很好,吕夷简在梅询仕途上给予的帮助很大。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擅假驿马与邵晔子省亲疾而马死,夺官一级,降通判襄州。
②其后,援询于废斥中,以至贵显,夷简力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罗点字春伯,抚州崇仁人。六岁能文。登淳熙二年进士第,授定江节度推官。累迁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岁旱,诏求言,点上封事,谓:“今时奸谀日甚,议论凡陋。此风不革,陛下虽欲大有为于天下,未见其可也。独不知陛下之求言,果欲用之否乎?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淳熙十三年,出为浙西提举,简属吏之贤者入幕,悉咨以民间利病,政声赫然。时昆山与华亭之间,有淀山湖调诸河入水者,淤田为天眷所占,道塞,点即奏请浚之,水亦随加,广溉田万余顷。高宗崩,皇太子参决庶务,点迁起居舍人,被命使金告登宝位。会金有国丧,迫点易金带,点曰:“登位吉事也,必以吉服从事。有死而已,带不可易。”又诘点不当称“宝位”,点曰:“圣人大宝曰位,不加‘宝’字,何以别至尊?”金人终不能夺。
皇子嘉王年及弱冠,点言:“此正亲师友、进德业之时,宜择端良忠直之士参侍。”又言:“今道涂之言,皆谓陛下每旦视朝,勉强听断,意不在事。宫中燕游之乐,奢侈之费,已腾于众口。强敌对境,此声岂可出哉!”
宁宗嗣位,以皇孙封英国公,点兼教授,入讲至晡时不辍,左右请少憩,点曰:“国公务学不休,奈何止之?”又摭古事劝戒,为《鉴古录》以进。已而得疾卒,年四十五。赠太保,谥文恭。
点天性孝友,无矫激崖异之行,而端介有守,义利之辨皎如。或谓天下事非才不办,点曰:“当先论其心,心苟不正,才虽过人,亦何取哉!”宰相赵汝愚尝泣谓宁宗曰:“黄裳、罗点相继沦谢,二臣不幸,天下之不幸也。”
(节选改编自《宋史•罗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B.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面乱萌自消矣/
C.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面后行疑者/落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D.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面而乱萌自消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第,科举时代最后一级殿试考选进士,录取时按年龄、德行及成绩排列的等第。
B.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年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嗣位,继承君位。位即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晡时,十二时辰之一,即申时,下午三时正至下午五时正,又名日晡、夕食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点敢于直谏,不怕犯上。皇帝广求对策,他直言奸邪阿谀之风日甚,议论浅薄,不除此风,难以作为;他还直率批评皇帝临朝应付而心不在公事。
B.罗点为民兴利,不畏权贵。出任浙西提举期间,他不畏皇室贵戚霸占淤田,上书请求疏浚水道,增加蓄水容量,扩大灌溉面积万余顷。
C.罗点捍卫国格,不辱使命。他奉命出使金邦,通报新帝即位,恰逢金邦国丧,拒换金国治丧衣带;面对不用“宝位”一词的诘责,他义正词严加以辩驳。
D.罗点用心育才,鞠躬尽瘁。他给英国公讲课,中途很少休息;选取一些古代事迹劝诫皇孙,并把那些有教育意义的事编成《鉴古录》呈送给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属吏之贤者入幕,悉咨以民间利病,政声赫然。
(2)点天性孝友,无矫激崖异之行,而端介有守,义利之辨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