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焦继勋字成绩,许州长社人。少读书有大志,尝谓人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取万户侯。岂能孜孜事笔砚哉?”遂弃其业,游三晋间为轻侠,以饮博为务。晋祖镇太原,继勋以儒服谒见,晋祖与语,悦之,留帐下。天福初,授皇城兼宫苑使,迁武德使。安重荣反镇州,安从进自襄阳举兵为应。晋祖命继勋督诸将进讨。至唐州南,遇从进军万余,设伏击败之,禽其牙将安洪义、鲍洪等五十余人,得山南东道印,从进单骑奔还。从进弟从贵率兵千余人,援均州刺史蔡行遇,继勋杀其众七百,生禽百,获从贵,断腕放入城中,从进自此不能复镇。继勋以功就拜齐州防御使。少帝即位,从进平,藉继勋威名镇之,徙襄阳防御使。
西人寇边,朝议发师致讨,继勋抗疏请行,拜秦州观察使兼诸蕃水陆转运使。既至推恩信设方略招诱诸郡酋长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边境以安俄徙知陕州就迁保义军兵马留后隐帝末命继勋领兵北征。及周祖举兵向阙,继勋奉隐帝逆战于留子陂,战不利,遂归周祖。世宗征淮南,为左厢排阵使,又改右羽林统军、左屯卫上将军,以战功拜彰武军节度。
宋初,召为右金吾卫上将军,改右武卫上将军。乾德三年,权知延州。四年,判右街仗杜审琼卒,命继勋代之。时向拱为西京留守,多饮燕,不省府事,群盗白日入都市劫财,拱被酒不出捕逐。太祖选继勋代之,月余,京城肃然。太祖将幸洛,遣庄宅使王仁珪、内供奉官李仁祚部修洛阳宫,命继勋董其役。车驾还,嘉其干力,召见褒赏,以为彰德军节度,仍知留府事。仁珪领义州刺史,仁祚为八作副使。继勋以太平兴国三年卒,年七十八,赠太尉。继勋猎涉史传,颇达治道,所至有善政。然性吝啬,多省公府用度,时论少之。
(节选自《宋史•焦继勋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至/推恩信设方略/招诱诸郡酋长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边境以安/俄徙知陕州/就迁保义军兵马留后/隐帝末/命继勋领兵北征
B.既至/推恩信/设方略招诱/诸郡酋长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边境以安/俄徙知陕州/就迁保义军兵马留后/隐帝末/命继勋领兵北征
C.既至/推恩信/设方略招诱诸郡酋长/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边境以安/俄徙知陕州/就迁保义军兵马留后/隐帝末/命继勋领兵北征
D.既至/推恩信设方略/招诱诸郡酋长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边境以安/俄徙知陕州/就迁保义军兵马留后/隐帝末/命继勋领兵北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指官职变动,“授”“拜”“知”“改”“领”在古代均指升官。
B.“抗疏”在文中的意思是上书皇帝,因为“疏”在古代指大臣呈递给皇帝的奏章。
C.“阙”在古代指帝王所居住的宫殿,亦称“宫阙”“天阙”,还可以借指京城。
D.“幸”在文中指帝王驾临某地,在《鸿门宴》“妇女无所幸”中也指君王行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焦继勋少有大志。他小时候读书就有高远志向,后来果断投笔从戎而成长为将领。
B.焦继勋征战立功。他先后跟随晋祖、世宗和太祖等人,多次因立下战功而被提拔。
C.焦继勋治理有方。他被太祖任命为西京留守后,在很短时间内就整顿了社会治安。
D.焦继勋深受器重。他受到宋太祖器重,管理宫殿修筑的差事,因其才干而受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丈夫当立功异域,取万户侯。岂能孜孜事笔砚哉?
(2)少帝即位,从进平,藉继勋威名镇之,徙襄阳防御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5 12:05: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好问,字舜徒,侍讲希哲子也。以荫补官。时蔡卞为帅,欲扳附善类,待好问特异。好问以礼自持,卞不得亲。及卞得政,当时据属拔擢略尽,独好问留滞,卞讽之曰:“子亲我,即阶显列矣。”好问笑不答。

靖康元年,以荐召为左司谏、谏议大夫,擢御史中丞。钦宗谕之曰:“卿元祐子孙,朕特用卿,令天下知朕意所向。”先是,徽宗将内禅,诏解党禁,除新法,尽复祖宗之。而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好问言:“陛下宵衣旰食有求治之意发号施令有求治之言逮今半载治效逾邈良由左右前后不能推广德意而陛下过于容养。臣恐淳厚之德,变为颓靡,且今不尽革京、贯等所为,太平无由可致。”钦宗乡纳。好问疏蔡京过恶,乞役海外,黜朋附之尤者以厉其余。章前后疏十上。每奏对,帝虽当食,辄使毕其说。

时金人既退,大臣不复顾虑,武备益弛。好问言:“金人得志,益轻中国,秋冬必倾国复来,御敌之备,当速讲求。今边事经画旬月,不见施设,臣僚奏请皆不行下,此臣所深惧也。”及边警急,大臣不知所出,遣使讲解。金人佯许而攻略自如,诸将和议故,皆闭壁不出。好问言:“彼名和而实攻,朝廷不谋进兵遣将,何也?请亟集沧、滑、邢、相戍,以遏奔冲,列勤王之师于畿邑,以卫京城。”疏上不省。金人陷真定,攻中山,都城失守。帝再幸金营,好问实从,帝既留,遣好问还,尉拊都城。

始,金人谋以五千骑取康王,好问闻,即遣人以书白王,言:“大王若不自立,恐有不当立而立者。”既,又语邦昌曰:“天命人心,皆归大元帅,相公先遣人推戴,则功无在相公右者。抚机不发,他人声义致讨,悔可追邪?”好问遣使诣大元帅府劝进,请元祐太后垂帘,邦昌易服归太宰位。

高宗即位,太后遣好问奉手书诣行在所,高宗劳之曰:“宗庙获全,卿之力也。”除尚书右丞。后除资政殿学士、知宣州、提举洞霄宫,以恩封东莱郡侯。避地,卒于桂州。

节选自《宋史·吕好问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亲我,即阶显列矣 少:稍许。
B.除新法,尽复祖宗之 故:旧有的典章制度。
C.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   根据:盘踞
D.好问遣使诣大元帅府劝进   趣:意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诸将和议故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请亟集沧、滑、邢、相戍 巫医乐师百工
C.列勤王之师于畿邑     项王按剑跽曰
D.抚机不发    望仆不相师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好问耿介刚直,忠毅勇敢,忠于王事,德高望重,得到帝后的赏识。他每次奏对,钦宗皇帝都会让他说完意见;高宗皇帝即位,他替太后写信,送到皇帝所在地。
B.金人假装议和而实攻,诸将因为合议的缘故都闭关不出,吕好问则上书要求加强防备,但意见没有被采纳,致使京城失陷皇帝被掳至金。
C.金人正准备捉拿康王的危急关头,吕好问左右周旋,先劝康王审时度势,当立则立,又晓之以理,动员张邦昌推戴康王,主动让位,最后康王即位,张邦昌退居太宰之位。
D.文章主要通过人物言行等正面描写来表现吕好问的忧思谋略,但也有侧面描写,如写钦宗高宗对吕好问的高度评价,体现了写作手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陛 下 宵 衣 旰 食 有 求 治 之 意 发 号 施 令 有 求 治 之 言 逮 今 半 载 治 效 逾 邈 良 由 左 右 前 后 不 能 推 广 德 意 而 陛 下 过 于 容 养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好问疏蔡京过恶,乞役海外,黜朋附之尤者以厉其余。
(2)帝再幸金营,好问实从,帝既留,遣好问还,尉拊都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恒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徒永州。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号文忠。轼三子:迈、迨、过,俱善为文。迈,驾部员外郎。迨,承务郎。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方时:当时
B.轼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C.穷无所得    治:审查
D.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   除:调任、升任
【小题2】下列选项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 仰观宇宙之大
B.使者发币于官吏  月出于东山之上
C.客有吹洞箫者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D.而今安在哉    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小题3】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祐,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遇到大事、要事往往要改年号。
B.甲子,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地支除了纪年还可以用来纪月、纪时。
C.进士,指科举中通过殿试的人,依成绩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古代由户部掌管科举考试。
D.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他的文章《刑赏忠厚论》得到主考欧阳修的赏识,被定为第一名。
C.苏轼在进士策问时出的题目惹得王安石大怒,因此王安石让他到外地任职,做杭州通判。
D.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曹光实,雅州百丈人。光实少武勇,有胆气,轻财好施,不事细行,意豁如也。乾德中,太祖命王全斌等平蜀。俄而盗贼群起,夷人张忠乐者,尝群行攻劫,且憾光实杀其徒党,率众数千,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光实诣全斌具以事白,誓雪冤愤。时蜀中诸郡未下,乃图雅州地形要害,兼陈用兵攻取之策,请官军先下之。全斌壮其志,令率兵先导,果克其城,获忠乐而甘心焉。遂以光实知黎、雅二州兼都巡检使,安集劳来,蛮族怀之。六年秋,全斌遣入贡京师,遂言境内安乂,乞罢义军归农。太祖喜,谓左右曰:“此蜀中杰俊也。”及平交、广,群盗未息,以光实为岭南诸州都巡检使。既至,捕逐群盗,海隅以宁。车驾征河东,以光实知威胜军事,令调军食。大军北征,与潘美分道出雁门。光实为前锋,遇敌迎击,败之,斩首数千级,优诏嘉奖。李继捧之入朝也,以光实为银、夏、绥、麟、府、丰、宥州都巡检使。继捧弟继迁逃入蕃落,为边患,光实乘间掩袭至地斤泽,俘斩甚众,破其族帐,获继迁母妻及牛羊万计。继迁仅免,使人绐光实曰:“我数奔北,势窘不能自存矣,公许我降乎?”因致情款,陈甥舅之礼,期某日降于葭芦川。光实信之,且欲专其功,不与人谋。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卒,年五十五。帝闻之惊悼,赗赙加等。

(节选自《宋史·曹光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B.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C.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择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D.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光实开朗豁达,自小威武勇猛。他年轻时就以有胆量和勇气闻名,不吝惜钱财,喜好施舍,不追求细节的完美,心胸豁达。
B.曹光实惨遭报复,发誓报仇雪恨。他因参与追杀盗贼,遭其首领张忠乐的报复;面对杀害族人的血海深仇,他最终攻克雅州如愿抓获张忠乐。
C.曹光实善于安抚,赢得各族民心。雅州被平定后他被授予黎州、雅州的知州,能够安定当地百姓,慰问、劝勉前来归附的人,后被王全斌举荐入朝。
D.曹光实贪功冒进,付出生命代价,他轻信李继迁的假意投诚,想独占招降李继迁的功劳,不与其他人谋划,仅率几百骑兵前往,结果被李继迁的伏兵杀害。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人绐光实曰:“我数奔北,势窘不能自存矣,公许我降乎?”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獬,字毅夫,安州安陆人。少负俊材,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进士第一。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英宗即位,治永昭山陵,悉用乾兴制度。獬言:“今国用空乏近者赏军已见横敛富室嗟怨流闻京师先帝节俭爱民盖出天性凡服用器玩极于朴陋此天下所共知也。而山陵制度,乃欲效乾兴最盛之时,独不伤俭德乎?愿饬有司,损其名数。”治平中,大水求言,獬上疏曰:“陛下侧身思咎,念有以消复之,不知求忠言者,将欲用之邪,抑但举故事邪?观前世之君,因变异以求谏者甚众,及考其实,则能用其言而载于行事者,盖亦鲜矣。今诏发天下忠义之士,必有极其所韫,以荐诸朝,一日万机,势未能尽览,不过如平时下之中书、密院,至于无所行而后止。如是则与前世之为空言者等尔。谓宜选官置属,掌所上章,与两府近臣从容讲贯,可则行之,否则罢之,有疑焉,则广询而决之。群臣得而众事举,此应天之实也。天下之进言也甚难,而上之受言也常忽。”还,判三班院。神宗初,召獬夕对内东门,命草吴奎知青州及张方平、赵抃参政事三制,赐双烛送归舍人院,外廷无知者。遂拜翰林学士。朝廷议纳横山,獬曰:“兵祸必起于此。”已而种谔取绥州,獬言:“臣窃见手诏,深戒边臣无得生事。今乃特尊用变诈之士,务为掩袭,如战国暴君之所尚,岂帝王大略哉!谔擅兴,当诛。”又请因谅祚告哀,遣使立其嗣子,识者韪之。权发遣开封府。民喻兴与妻谋杀一妇人,獬不肯用按问新法,为王安石所恶,出为侍读学士、知杭州。御史中丞吕诲乞还之,不听。未几,徙青州。方散青苗钱,獬言:“但见其害,不忍民无罪而陷宪网。”引疾祈闲,提举鸿庆宫,卒,年五十一。家贫子弱,其柩藁殡僧屋十余年,滕甫为安州,乃克葬。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乃欲效乾兴最盛之时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①因变异以求谏者甚众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①群臣得而众事举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
D.①为王安石所恶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国用空乏/近者赏军/已见横敛/富室嗟怨流闻/京师先帝/节俭爱民/盖出天性/凡服用器玩/极于朴陋/此天下所共知也
B.今国用空乏/近者赏军/已见横敛富室/嗟怨流闻京师/先帝节俭爱民/盖出天性/凡服用器玩/极于朴陋此/天下所共知也
C.今国用空乏/近者赏军/已见横敛富室/嗟怨流闻/京师先帝/节俭爱民/盖出天性/凡服用器玩/极于朴陋此/天下所共知也
D.今国用空乏/近者赏军/已见横敛/富室嗟怨/流闻京师/先帝节俭爱民/盖出天性/凡服用器玩/极于朴陋/此天下所共知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帝王将相的言行录,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
C.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臣子对帝王的敬称。
D.外廷:亦作“外庭”,是皇帝举行大典,接见群臣、处理政事的地方。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獬敢于直谏,直陈要害。在修治永昭陵问题上,直言国库空虚,财政吃紧,民愤四起;先帝节俭爱民,希望英宗不要伤害先帝一生勤俭的美德。
B.郑獬忧心国事,力开言路。皇上因水灾征求意见,郑獬上书说应该选拔官吏,设置专门机构,同臣子认真研究,共同协商、解决。
C.郑獬高瞻远瞩,卓识远见。朝廷想接受横山的投降,他说,兵祸必然从这里开始。不久,种谔攻取绥州。他还告诫边境官员不要无事生非。
D.郑獬实事求是,不囿新法。平民喻兴与妻子一起谋杀一名妇女,郑獬不肯按照王安石的新方法办案,王安石很反感,把他调任侍读学士、知杭州。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有以消复之,不知求忠言者,将欲用之邪,抑但举故事邪?
(2)今乃特尊用变诈之士,务为掩袭,如战国暴君之所尚,岂帝王大略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窦仪,字可象。蓟州渔阳人。十五能属文,晋天福中举进士。周广顺初,召为翰林学士。历驾部郎中、给事中,并充职。刘温叟知贡举,所取士有覆落者,加仪礼部侍郎,权知贡举。建隆元年秋,迁工部尚书,罢学士,兼判大理寺。奉诏重定刑统,为三十卷。会翰林学士王著以酒失贬官,太祖谓宰相曰:“深夜之地,当待宿儒处之。”范质等对曰:“窦仪清介重厚,然已自翰林迁端明矣。”太祖曰:“非斯人不可处禁中,卿当论以朕意,勉令就职。”即日再入翰林为学士。乾德二年,范质等三相并罢。越三日,始命赵普平章事。制书既下,太祖问翰林学士曰:“质等已罢,普敕何官当署?”承旨陶谷时任尚书,乃建议相位不可以久虚,今尚书乃南省六官之长,可以署敕。仪曰:“谷所陈非承平之制,皇弟开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太祖曰:“仪言是也。”即命太宗署敕赐之。俄加礼部尚书。仪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弟俨侃偁僖皆相继登科冯道与禹钧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缙绅多讽诵之,当时号为窦氏五龙。初,周祖平兖州,议将尽诛胁从者。仪白冯道、范质,同请于周祖,皆得全活。显徳中,太祖克滁州,世宗遣仪籍其府库。太祖复令亲吏取藏中绢给麾下,仪曰:“太尉初下城,虽倾藏以给军士,谁敢言者。今既著籍,乃公帑物也,非诏不可取。”后太祖屡对大臣称仪有执守,欲相之。赵普忌仪刚直,乃引薛居正参知政事。及仪卒,太祖悯然谓左右曰:“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盖惜其未大用也。

(节选自《宋史·窦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弟俨侃偁僖/皆相继登科/冯道与禹/钧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B.仪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弟俨/侃/偁/僖/皆相继登科/冯道与禹钧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C.仪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弟俨/侃/偁/僖皆相继登科/冯道与禹钧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D.仪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弟俨侃偁僖皆相继登科/冯道与禹/钧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翰林学士,中国古代官名,专门掌管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参与机要。
B.知贡举,即“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由有名望的大臣担任。贡举,唐宋时称科举。
C.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D.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仅次于宰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仪不怕得罪人。太祖任命赵普为平章事,该由谁在敕书上署名呢?陶谷认为尚书可以署名,窦仪当面否定了他的意见,获太祖认可。
B.窦仪很讲原则。他劝说太祖不要强取已经登记为国家财产的物资时说,你刚攻下城池时取用,没人敢反对,但现在取就要有诏令。
C.窦仪深得太祖赏识。太祖原本想让他担任宰相,但遭到了赵普的阻挠没能实现,后来窦仪去世后,太祖很后悔当时没能重用他。
D.窦仪爱惜生命。周祖平定兖州后,原本商议着将所有胁从者全部杀死,窦仪会同冯道、范质说通了周祖,结果胁从者得以全部保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质等对曰:“窦仪清介重厚,然已自翰林迁端明矣。”
(2)非斯人不可处禁中,卿当论以朕意,勉令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