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腊者,睦青溪人也。世居县堨村,托左道以惑众。县境梓桐、帮源诸峒皆落山谷幽险处,民物繁夥,有漆楮、杉材之饶,富商巨贾多往来。
时吴中困于朱勔花石之扰,比屋致怨,腊因民不忍,阴聚贫乏游手之徒。宣和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建元永乐,置官吏将帅,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无弓矢、介胄,唯以鬼神诡秘事相扇訹,焚室庐,掠金帛子女,诱胁良民为兵。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十一月陷青溪,十二月陷睦、歙二州。南陷衢,杀郡守彭汝方;北掠新城、桐庐、富阳诸县,进逼杭州。郡守弃城走,州即陷,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纵火六日,死者不可计。
警奏至京师,王黼匿不以闻,于是凶焰日炽。兰溪灵山贼朱言吴邦、剡县仇道人、仙居吕师囊、方岩山陈十四、苏州石生、归安陆行儿皆合党应之,东南大震。
发运使陈亨伯请调京畿兵及鼎、澧枪牌手兼程以来,使不至滋蔓。徽宗始大惊,亟遣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晋蕃汉兵十五万以东,且谕贯使作诏罢应奉局。三年正月,腊将方七佛引众六万攻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军至,合击贼,斩首九千,筑京观五,贼还据杭。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四年三月,余党悉平。进贯太师,徙国楚。
(选自《宋史·方腊传》,有删改)
(注)①花石:指宋时的“花石纲”之事。宋徽宗酷爱花石,遂由朱勔主持苏杭应奉局,专门索求江浙一带的奇花异木,运往京城开封,运送花石之船,十艘船为一“纲”,史称“花石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B.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C.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D.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地方行政区划的一级,相传尧时分天下为九州。宋时州已很多,文中的“睦州”就是其一。
B.宣和二年,这是年号纪年,自汉武帝起有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C.郡守,官名,指一郡之守,汉景帝时改称太守。
D.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唐朝将长安城周边地区分为京县和畿县,统称京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腊反抗压迫,秘密发动群众。由于“花石纲”之扰,民怨沸反,人心思乱,方腊乘此于宣和二年十月宣布起义。
B.方腊果敢英勇,义军节节胜利。方腊率领的起义队伍发展迅猛、斗争坚定,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攻克了若干州县,杀敌众多。
C.义军骤然兴起,京师大为震动。义军势力不断壮大,他们进逼杭州,令徽宗很是震惊,故郡守弃城而逃,义军很快攻入了杭州。
D.方腊度势有误,起义最终失败。朝廷军不断攻击,起义军最终不敌,最后方腊本人及妻子、儿子、丞相方肥等五十多人被俘于梓桐石穴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号圣公,建元永乐,置官吏将帅,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
(2)警奏至京师,王黼匿不以闻,于是凶焰日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1 09:0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公许,字季与,叙州宣化人。嘉定四年举进士,调温江尉,未上,丁母忧。服除,改隆州,未上。会金人犯阆中,制置使桂如渊遁,三川震动,朝廷擢李代之,辟公许通判施州,行户房公事。时诸将乘乱抄劫,事定自危,以重赂结幕府。大将和彦威怀金宝以献,公许正色却之,彦威惭而退。吴彦者,缄僧牒于书尾以进,公许卷还之而责其使,闻者畏服。
嘉熙元年,御史杜范论执政李鸣复,不行,徙右史,竟拂衣东归,鸣复坐政府自若。公许轮对,言:“志士仁人,婴逆鳞,贾众怒,不过为陛下通耳目,为朝廷立纲纪而已。今也假以职而弃其谏,幸其退而优其迁,则是自裂其纲纪,自蔽其耳目,遂使居是职者虽被亲擢,言不得行,始焉固辞而弗从,终焉强留而饮愧。臣恐自此同类沮失,各起遐心,来者相戒,以为容默,陛下愈孤立无助矣。
权礼部侍郎,差充执绥官。郑清之以少保奉祠,侍讲幄中,批复其子士昌官职,且许侍养行在所。盖士昌尝以诏狱追逮或云诈以死闻清之造阙泣请于帝故有是命。公许缴奏:“士昌罪重,京都浩穰,奸宄杂糅,恐其积习沉痼,重为清之累;莫若且与甄复,少慰清之,内祠侍养之命宜与收寝。”帝密遣中贵人以公许疏示清之。公许自缴士昌之命,清之日夜于经筵短公许。清之再相,公许屏居湖州者四年。
后清之授稿殿中侍御史陈垓以劾公许,参知政事吴潜奏留之,帝夜半遣小黄门取垓疏入。后二日,二府奏公许不宜去,朝廷寻授宝章阁学士、知隆兴府,而公许已死矣。遗表上,帝嗟悼,进龙图阁学士致仕,赠宣奉大夫,官其后,赐赙如令式。
公许冲澹寡欲,晚年惟一僮侍,食无重味,一裘至十数年不易。家无羡储,敬爱亲戚备至。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士昌尝以诏狱追逮/或云诈/以死闻/清之造阙泣/请于帝/故有是命
B.盖士昌尝以诏/狱追逮/或云诈以死/闻清之造阙泣/请于帝/故有是命
C.盖士昌尝以诏狱追逮/或云诈以死闻/清之造阙/泣请于帝/故有是命。
D.盖士昌尝以诏/狱追逮/或云诈以死/闻清之造阙/泣请于帝/故有是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忧:又称“丁母艰”“丁外艰”,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B.经筵: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C.致仕: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公许为官廉洁自律。他将吴彦藏在书信后面的僧侣度牒卷起来还给他而且责骂了送信的人。
B.程公许敢于直言。他在御史杜范弹劾宰相李鸣复时为李鸣复打抱不平,还直接向皇帝进言。
C.程公许不畏强权。他向皇帝上呈驳斥郑清之的奏疏,后来郑清之整天在经筵上说他的坏话。
D.程公许淡泊俭朴。他吃饭没有吃过两样菜肴,一件皮衣用十几年不换,家没有多余储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诸将乘乱抄劫,事定自危,以重赂结幕府。
(2)臣恐自此同类沮失,各起遐心,来者相戒,以为容默,陛下愈孤立无助矣。

同类题2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帝为寝其命。绘亦解谏职,改兼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朕意。”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为侍读学士、知亳州。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卒,年六十二。

(《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
B.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
C.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
D.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即殿试及第者。
B.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
C.卿,在古代可以用来代表“你”,但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D.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为“经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绘少有声名,聪明能干。少年杨绘以阅读速度快名闻西州,为官后表现出极强的办事能力,如为开封推官时,他的办事效率比其他官员都高。
B.杨绘很有个性,敢辞君命。与宰相曾公亮产生矛盾之后,皇帝解除了他的谏官职务,对他失去信任,贬他为侍读,杨绘拒绝了这一任命。
C.杨绘坚持己见,官场受挫。杨绘认为王安石实施的“免役法”有十大危害,他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却因此被降职。
D.杨绘才华出众,仕途坎坷。虽然进士考试考取第一等,却也曾因年少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后来又分别因为反对曾公亮和王安石而被去谏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
(2)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3)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丁度字公雅,其先恩州清河人。度强力学问,好读《尚书》,尝拟为《书命》十余篇。大中祥符中,登服勤词学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通州。庆历中,副杜衍宣抚河东。时江西转运使移文属州,凡市末盐钞,每百缗贴纳钱三之一。通判吉州李虞卿,受财免贴纳事觉大理将以枉法论度曰枉法谓于典宪有所阿曲虞卿所违者转运使移文尔遂贷虞卿死帝尝问,用人以资与才孰先?度对曰:“承平时用资,边事未平宜用才。”时度在翰林已七年,而朝廷方用兵,故对以此。谏官孙甫论度所言,盖自求柄用,帝谕辅臣曰:“度在侍从十五年,数论天下事,未尝及私,甫安从得是语?”未几,擢工部侍郎、枢密副使。因言:

“周世宗募骁健,有朝出群盗、夕备宿卫者;太祖阅猛士实骑军。请择河北、河东陕西就粮马军,以补禁旅之阙。”又言:“契丹尝渝盟,预备不可忽。”因上《庆历兵录》五卷、《赡边录》一卷。后二年,卫士为变,事连宦官杨怀敏,枢密使夏竦请御史与宦官同于禁中鞫之,不可滋蔓,令反侧者不自安。度曰:“宿卫有变,事关社稷,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请付外台穷治党与。”争于帝前。仁宗从竦言,度遂求解政事。迁尚书右丞,卒。赠吏部尚书,谥文简。度性淳质,不为威仪,居一室十余年,左右无姬侍。然喜论事,在经筵岁久,帝每以学士呼之而不名。尝问蓍龟占应之事,乃对:“卜筮虽圣人所为,要之一技而已,不若以古之治乱为监。”度著《迩英圣览》卷、《龟鉴精义》三卷、《编年总录》八卷。

(节选自《宋史·丁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受财免贴纳/事觉/大理将以枉法论度/曰/枉法/谓于典宪有所阿/曲虞卿所违者/转运使移文尔/遂贷虞卿死/
B.受财免贴纳/事觉/大理将以枉法论/度曰/枉法/谓于典宪有所阿曲/虞卿所违者/转运使移文尔/遂贷虞卿死/
C.受财免贴纳/事觉/大理将以枉法论度/曰/枉法谓于典宪有所阿曲/虞卿所违者/转运使移文尔/遂贷虞卿死/
D.受财免贴纳/事觉/大理将以枉法论/度曰/枉法/谓于典宪有所阿/曲虞卿所违者/转运使移文尔/遂贷虞卿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是官署名,掌全国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在九卿之列。
B.“河东”指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黄河流经山西省境,由北而南,故称。
C.“社稷”常用作国家代称,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社稷。
D.“侍郎”,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度求学专注,而后走上仕途。他努力研习学问,喜读《尚书》,曾草拟《书命》十余篇,后考中服勤词学科进士,而后任大理评事、通州通判。
B.丁度胸有全局,主张因时选贤。皇帝问用人优先考虑什么,他认为天下太平时重资历,战时重才能;他还建议从就粮马军中选人补充禁军的缺额。
C.丁度清忠持正,力主严惩叛贼。禁卫军发生叛乱,有官员认为不应将事态扩大,而他坚持彻查,后因意见不被采纳,他主动要求解职。
D.丁度敦厚质朴,学识为人敬重。他长住一室,不用姬妾侍奉;他潜心学术,著述颇丰;长期为皇帝讲解经史,皇帝称他学士以免他名声过于显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度在侍从十五年,数论天下事,未尝及私,甫安从得是语?
(2)卜筮虽圣人所为,要之一技而已,不若以古之治乱为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了翁字华父,邛州蒲江人。年数岁从诸兄入学,俨如成人。少长,英悟绝出,日诵千余言,过目不再览,乡里称为神童。年十五,著《韩愈论》,抑扬顿挫,有作者风。
庆元五年,登进士第。时方讳言道学,了翁策及之。授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尽心职业。嘉泰二年,召为国子正。明年,改武学博士。开禧元年,召试学士院。韩侂胄用事,谋开边以自固,遍国中忧骇而不敢言。了翁乃言:“国家纪纲不立,国是不定,风俗苟偷,边备废弛,财用凋耗,人才衰弱,而道路籍籍,皆谓将有北伐之举,人情恟恟,忧疑错出。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策出,众大惊。
明年,迁校书郎,以亲老乞补外,乃知嘉定府。差知汉州。会境内桥坏,民有压死者,部使者以闻,诏降官一秩,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未数月,复元官知眉州。眉虽为文物之邦,然其俗习法令,持吏短长,故号难治。闻了翁至,争试以事。乃尊礼耆耇,简拔俊秀,朔望诣学宫,亲为讲说,诱掖指授,行乡饮酒礼以示教化,增贡士员以振文风。复蟆颐堰,筑江乡馆,利民之事,知无不为。士论大服,俗为之变,治行彰闻。
改资政殿学士、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复力辞,诏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未几,改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累章乞骸骨,诏不允。疾革,复上疏。门人问疾者,犹衣冠相与酬答,语蜀兵乱事,蹙额久之。口授遗奏,少焉拱手而逝。后十日,诏以资政殿大学士、通奉大夫致仕。
遗表闻,上震悼,辍视朝,叹惜有用才不尽之恨。诏赠太师,谥文靖,赐第宅苏州,累赠秦国公。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
B.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
C.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
D.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学博士”,中国宋朝时期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
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
B.“秩”在古代既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的“秩”采用
的是第二个意思。
C.“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
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辞官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了翁年少聪颖。他几岁时跟从兄长入学,年纪稍长能日读千言,过目不忘;十五岁写成《韩愈论》,有韩愈的遗风。
B.魏了翁敢于直言。在科举考试中因敢于谈论当时忌讳谈论的道学而登进士第,后被授予判官厅公事的职务。
C.魏了翁不畏权贵。当权的韩侂胄策划通过开拓边疆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官民忧虑却不敢作声,魏了翁上书据理力争。
D.魏了翁颇有政治才干。眉州号称难治,魏了翁到任后尊敬厚待老人,选拔人才,探视学宫,敦促教化,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1)及课内名句(2)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门人问疾者,犹衣冠相与酬答,语蜀兵乱事,蹙额久之。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开,字天游。少好学,善属文。崇宁间登进士第,调真州司户,累迁国子司业,擢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掖垣草制,多所论驳,忤时相意,左迁太常少卿,责监大宁监盐井,匹马之官,不以自卑。建炎初,奉诏驻潮阳招捕处寇,讫事,乃之镇。居二年,尽平群盗。复以中书舍人召,论:“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卧矣。愿择重臣与吴玠协力固护全蜀。”尝言:“太祖惩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句屯营,倍于天下,周庐宿卫,领以三衙。今禁旅单弱,愿参旧制增补之。”帝悉嘉纳。时秦桧专主和议,开当草国书,辨视体制非是,论之,不听,遂请罢,改兼侍读。桧尝招开慰以温言,且曰:“主上虚执政以待。”开曰:“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虽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桧曰:“若高丽之于本朝耳。”开曰:“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公当强兵富国,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非开所敢闻也。”又引古谊以折之。桧大怒曰:“侍郎知故事,桧独不知耶?”他日,开又至政事堂,问:“计果安出?”桧曰:“圣意已定,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第欲济国事耳。”然犹以梓宫未还,母后、钦宗未复,诏侍从、台谏集议以闻。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极称开,由是罢,以宝文阁待制知婺州。开言:“议论妄发,实缘国事。”力请归。桧议夺职,同列以为不可。以病免,闲居十余年。开孝友厚族,信于朋友。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其留南京,刘安世一见如旧,定交终身。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

(选自《宋史•曾开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B.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C.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D.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宋初亦设此官。
B.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
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以侍郎称之。
D.梓宫,古代帝、后的棺材以梓木制做,故历代以梓宫称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此指徽宗灵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开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他在监理大宁监盐井时,不因官小而轻视职事;奉旨进驻潮阳期间,他尽心尽力,用了两年时间平定当地贼寇。
B.曾开深谋远虑,进言很有见地。他曾建议皇帝选择值得信赖的大臣加强四川的边防,杜绝敌人的野心;也曾建议皇帝依照旧制增补禁军。
C.曾开正气浩然,不与秦桧为伍。他敢于与秦桧做正面斗争,不同意向金国求和;秦桧曾对曾开软硬兼施,曾开不为其所动,因此被贬知婺州。
D.曾开笃信好学,秉行儒家教义。他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与朋友交往守信用而闻名;在南京时,刘安世与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
(2)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虽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