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汪澈,字明远,自新安徙居饶州浮梁。第进士,教授衡州、沅州。用万俟卨荐,为秘书正字、校书郎。轮对,乞令帅臣、监司、侍从、台谏各举将帅,高宗善之,行其言。除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特赐鞍马。时和戎岁久,边防浸弛,澈陈养民养兵、自治豫备之说,累数千言。
叶义问使金还,颇知犯边谋,澈言:"不素备事至仓卒靖康之变可鉴今将骄卒惰宜加搜阅使有斗心文武职事务选实才不限资格。"除侍御史。左相汤思退不协人望,澈同殿中侍御史陈俊卿劾罢,又论镇江大将刘宝十罪,诏夺节予祠。
三十一年,上元前一夕,风雷雨雪交作,澈言《春秋》鲁隐公时大雷震电,继以雨雪,孔子以八日之间再有大变,谨而书之。今一夕间二异交至,此阴盛之证,殆为金人。今荆、襄无统督,江海乏备御,因陈修攘十二事。殿帅杨存中久握兵权,内结阉寺,王十朋、陈俊卿等继论其罪,高宗欲存护使去,澈与俊卿同具奏,存中始罢。
孝宗即位,锐意恢复,首用张浚使江、淮,澈以参豫督军荆、襄,将分道进讨。赵撙守唐,王宣守邓,招皇甫倜于蔡。襄、汉沃壤,荆棘弥望,澈请因古长渠筑堰,募闲民、汰冗卒杂耕,为度三十八屯,给种与牛,授庐舍,岁可登谷七十余万斛,民偿种,私其余,官以钱市之,功绪略就。
孝宗访边事,澈奏:"向者我有唐、邓为藩篱,又皇甫倜控扼陈、蔡,敌不敢窥襄。既失两郡,倜复内徙,敌屯新野,相距百里尔。臣令赵撙、王宣筑城储粮,分备要害,有以待敌。至于机会之来,难以豫料。"孝宗善之。时议废江州军,澈言不可。知宁国府,改福州、福建安抚使,复请祠。寻致仕。卒,年六十三。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号庄敏。
澈为殿中日,荐陈俊卿、王十朋、陈之茂为台官,高宗曰:"名士也,次第用之矣。"在枢府,孝宗密访人材,荐百有十八人。尝奏言:"臣起寒远,所以报国惟无私不欺尔。"其自奉清约,虽贵犹布衣时。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四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素备/事至/仓卒靖康之变/可鉴/今将骄卒惰/宜加搜阅/使有斗心/文武职事务选实才,不限资格/
B.不素备/事至仓卒/靖康之变可鉴/今将骄卒惰/宜加搜阅/使有斗心/文武职事务选实才/不限资格/
C.不素备事/至仓卒/靖康之变可鉴/今将骄卒惰/宜加搜阅/使有斗心/文武职事务选实才/不限资格/
D.不素备事/至仓卒靖康之变/可鉴/今将骄卒惰/宜加搜阅/使有斗心/文武职事务选实才/不限资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元,节日名,中国古代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农历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B.《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诗》《书》《礼》《易>并称为“五经”。
C.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谥号,指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功绩,而给了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性质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澈善于进言,并深得皇帝的信任。在最初轮对时,皇帝就认为他的进言很好;在讨论是否废除江州军时,他认为不可,他的观点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B.汪澈为人正直,对于坏人不手软。汤思退、刘宝,都是在他的弹劾之下被免官的。尤其是杨存中,高宗想庇护他,汪澈与陈俊卿一起上奏,最终被罢官。
C.汪澈长于经营地方。他针对襄、汉的特点,修筑堤堰,招募闲民等耕种土地,并且供给百姓种子和牛,等收了粮食,百姓偿还了种子还有余粮。
D.汪澈对金人有提防,并且在防御上有措施。根据天气的变化,他推测金人可能要南侵;他又命人储粮,并在要害处防守,时刻防备敌人的到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和戎岁久,边防浸弛,澈陈养民养兵、自治豫备之说,累数千言。
(2)尝奏日:“臣起寒远,所以报国惟无私不欺尔。”其自奉清约,虽贵犹布衣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7 12:01: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百禄字子功,范镇兄锴之子也,成都华阳人。第进士,又举才识兼茂科。熙宁中,邓绾举为御史,辞不就。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加直集贤院。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酋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檄止之。与徐禧治李士宁狱,奏士宁荧惑童妇,致不轨生心,罪死不赦。禧右士宁,以为无罪。执政主禧,贬百禄监宿州酒。哲宗立,迁中书舍人。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赇,欲加流配。百禄固争曰:“民今日执事,受谢于人,明日罢役,则以财赂人。苟绳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遂已。改吏部侍郎。议者欲汰胥吏,吕大防趣废其半,百禄曰:“不可。废半则失职者众,不若以渐消之,自今阙吏勿补,不数岁,减斯过半矣。”不听。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大防意向之,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大防犹谓:“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今塘泺既坏,界河淤浅,河且北注矣。”百禄言:“塘泺有限寇之名,无御寇之实。借使河徙而北,敌始有下流之忧,乃吾之利也。先帝明诏具在,奈何妄动摇之。”乃止。俄兼侍读,进翰林学士。为帝言分别邪正之目,凡导人主以某事者为公正,某事者为奸邪,以类相反,凡二十余条。愿概斯事以观其情,则邪正分矣。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许。经数月,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侍郎。是岁郊祀,议和祭天地,礼官以“昊天有成命”为言。禄曰:“此三代之礼,奈何复欲合祭乎?‘成命’之颂,祀天祭地,均歌此诗,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岂为一祭哉?”争久不决,质于帝前。薨,年六十五,赠银青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范百禄传》列传第九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B.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C.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D.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图阁学士,宋代官名,用以加文学之士,备顾问,与论议,以示尊宠。北宋龙图阁直学士是“加官”“贴职”,一种虚衔,荣誉称号。
B.流配,指流放罪人于远地。流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把罪人流放到远方;配也是流刑。
C.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D.先帝,本朝在位皇帝的亡父。先,已故的。先妣指已故的母亲;先君子指已故的父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百禄有见识,敢于直言。他在任江东路提点刑狱官时,熊本手下一个副将想要杀降报功,范百禄对熊本说明利害,熊本下令制止了此人的行为。
B.范百禄执法严,注重实际。他在和徐禧一起审理李士宁案时,认为李士宁罪当死,不能赦免;而在对司马光想用重法一事上,他却不主张这样做。
C.范百禄不盲从,坚持己见。有人想要裁减官吏,吕大防要去掉一半,范百禄认为这样做不行,应采用逐渐减少、缺官不再填补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D.范百禄重实际,为帝谏言。他巡行考察黄河,认为不能按照王孝先和吕大防的意见使黄河回归故道;兼任侍读时,建议皇上驱逐朝廷中的奸邪之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遂已。
(2)借使河徙而北,敌始有下流之忧,乃吾之利也。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师旦字潜叔,枢密副使稹之从子。美容仪,身长六尺。少年颇涉书史,尤刻意刑名之学。用稹,试将作监主簿,累迁宁海军节度推官。知江山县,断治出己,吏不能得民一钱,弃物道上,人无敢取。以荐者改大理寺丞、知彭城县,迁太子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
侬智高破邕州,顺流东下,师旦使人觇贼,还报曰:“诸州守皆弃城走矣!”师旦叱曰:“汝亦欲吾走矣。”乃大索,得谍者三人,斩以徇。而贼已薄城下,师旦止有兵三百,开门迎战,杀数十人。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曰:“明日贼必大至,吾知不敌,然不可以去,尔留,死无益也。”遂与监押马贵部士卒固守州城。召贵食,贵不能食,师旦独饱如平时;至夜,贵卧不安席,师旦即卧内大鼾。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众皆曰:“愿为国家死。”至城破无一人逃者。矢尽,与贵俱还,据堂而坐。智高麾兵鼓噪争入,胁师旦,师旦大骂曰:“饿獠,朝廷负若何事,乃敢反邪!天子发一校兵,汝无遗类矣。”智高怒,并贵害之。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师旦遇害时,年四十二。柩过江山,江山之人迎师旦丧,哭祭于路,络绎数百里不绝。
同时有王从政者,以东头供奉官、阁门祗侯,与侬智高战于太平场,被执,骂贼不已,至以沸汤沃之,终不屈而死。赠信州刺史,录其孙二人。
(节选自《宋史•忠义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B.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C.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D.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子指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这里指的赵师旦是赵稹的侄儿。
B.荫是恩荫之意。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这里指赵师旦因赵稹的恩荫而得以任官。
C.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制定审定各种法律,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D.赠本义是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后来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也叫赠,文中就是此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师旦年少之时,尤其钻研刑名方面的学问,并因叔父赵稹的恩荫,试任将作监主簿,多次升迁作了宁海军节度推官。
B.等到邕州被侬智高率兵攻破,城中守兵没有一个人逃走。守兵弹尽箭竭,赵师旦与监押马贵一起回到府衙,据厅堂而坐。
C.赵师旦与侬智高作战被抓住,责骂贼敌不已,最终不屈而死,被朝廷追赠为信州刺史,朝廷录用了他的两个孙子为官吏。
D.敌贼已经逼近邕州城下,赵师旦仅仅有士兵三百人,打开城门迎战敌贼,歼灭敌贼几十个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
(2)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汝为,字师禹,丰县人。靖康元年,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汝为思报国家及父兄之仇。建炎三年,金人再至,谒部使者陈边事,遣对行在①。高宗嘉纳,特补修武郎,奉国书使金。时刘豫节制东平,丞相吕颐浩因致书豫。汝为行次寿春,遇完颜宗弼②军,独驰入其壁,将上国书。宗弼盛怒,劫而缚之,欲加僇辱③。汝为一无惧色,曰“死固不辞,然衔命出疆,愿达书吐一辞,死未晚。”宗弼顾汝为不屈,遂解缚延之曰:“此山东忠义之士也。”命往见豫,汝为曰:“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豫号,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豫悚而立曰:“业已至此,夫复何言。”即拘留汝为。然以汝为儒士,乃授通直郎、同知曹州诱之,固辞。遂连结先陷于北者凌唐佐等为心腹,以机密归报朝廷。绍兴十三年,汝为亡归,作《恢复方略》献于朝,且曰:“今和好虽定,计必背盟,不可遽驰。”时秦桧当国,置不复问。高宗忆其忠,特转通直郎。久之,有告汝为于金人以蜡书言其机事者,大索不获,寻知南归。桧将械送金人,汝为变姓名为赵复,徒步入蜀。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款留之,见其议论英发,洞贯古今,靖康间离乱事历历言之,企道益惊,遂定交,假僧舍居之。桧死,汝为曰:“朝廷除此巨蠹,中原恢复有日矣。”企道劝其理前事,汝为慨然太息曰:“吾结发读书,奋身一出,志在为国复仇,收还土宇,颇为诸公所知,命缪数奇,轧于权臣,今老矣,新进贵人,无知我者。”汝为尚气节,博物洽闻。其妻钱莫知汝为死,诣登闻鼓院以状进,诏索之不得。其子以汝为之死哀诉于朝,参政知事虞允文等以闻,特官一子。

(选自《宋史·宋汝为传》,有删节)

(注)①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②完颜宗弼:金兀术。③僇辱:僇lù,羞辱。
【小题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B.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C.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D.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黑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古代国书应用范围范围广,除了派遣使节外,也常用如向对方陈述某项立场、交涉重大问题。
B.僭,文中指越礼。超过自己的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僭号指冒用帝王称号。
C.中原,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国内乱时期,中原始终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D.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只可让官吏击鼓上闻,以陈冤屈,或者陈谏议,称为登闻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宋汝为遭遇不幸,痛斥仇人。金人进攻京城,他全家除自己外都被杀害,他被朝廷派往金国,在金国,他不惧威胁,义正词严地反击了敌人。
B.宋汝为忠诚刚直,为国效力。他竭力劝说叛臣刘豫归顺朝廷,劝阻无效,反被刘豫拘留,但他利用宋朝滞留金国的一些官员,把机密大事报告宋朝。
C.宋汝为关心国事,被人迫害。他逃回宋朝,向朝廷陈述当时的形势,提醒朝廷不要因和谈而放松戒备,但权臣秦桧置之不理,反而要把他押送到金国去。
D.宋汝为结交知己,壮志未酬。他逃到蜀地,遇到杨企道,两人结为至交;他立志恢复中原,最后客死他乡,其妻得知死讯后为其诉冤,朝廷不予受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死固不辞,然衔命出疆,愿达书吐一辞,死未晚。
(2)把《游褒禅山记》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受。吴越人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窈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文,手为和药,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①:觌,读dí,相见。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受而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太祖禁旅 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赐白金万两 仍:于是,又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待宾礼 吴越人轻舟追遗之
B.观其取 一无
C.汝故疏我    吾功哉
D.彬总师也    上临哭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B.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C.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D.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2)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小题5】第5段“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进士及第,通判泗州。濠守给士卒廪赐不如法,声欲变,守惧,日未入,辄闭门不出。转运使檄抃摄治之,抃至,从容如平时,州以无事。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温成皇后之丧,刘沆以参知政事监护,及为相,领事如初。扑论其当罢,以全国体。吴充等相继被逐。扑言其故,悉召还。吕溱等既出守,欧阳修等求郡。抃言:“近日正人端士紛纷引去,以正色立朝,不能谄事权要。”修等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
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
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妨也。”及谢,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成都以戍卒为忧,遂以大学士复知成都。召见,劳之曰:“前此,未有自政府往者,能为朕行乎?”对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问?”
既至蜀,治益尚宽。有卒长立堂下,呼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蜀郡晏然。剑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为谋逆告, 抃不畀狱吏,以意决之,悉从轻比。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薨,年七十七,谥曰清献。
(选自《宋史·赵扑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等事务的文书。是古代官府文书的名称之一。
B.皇后:指皇帝的正妻,秦以前只称“后”,秦以后天子称“皇帝”,“后”于是称为“皇后”。
C.臣子向皇帝进言时,皇帝必须站在宫殿的台阶下接受进言,所以尊称皇帝为“陛下”。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谥号有褒义的,也有贬义的。
【小题2】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B.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C.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 归为室家计可也
D.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抃弹劾权贵,保护君子。他正气凛然,弹劾不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他竭力保护君子,召回被贬的吴充等人,保护了欧阳修等名臣。
B.赵抃以身作则,弘场正气。蜀地地处偏远,官场风气不好,他以身作则,改变了蜀地官场风气;他单枪匹马人蜀,随身携带的仅有一把琴和一只鹤。
C.赵抃为人仁厚,为政宽容。他采取措施,使在岭南做官的人死后能归归葬故乡;有百姓伪造僧人的度牒,被人以谋反的罪名上告,他予以从宽处理。
D.赵抃深受赏识。忠于皇帝。赵抃回朝任知谏院,有大臣认为对赵抃越级提拔不妥,皇帝表示可以任用赵抃。皇帝派赵抃去成都,赵抃不讨价还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虔素难治, 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
(2)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